3第三节 配穴法

合集下载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今天发一次理论文章,录自《古典针灸大家周左宇医道精要》,喜欢古典针灸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受益匪浅。

老韩喜欢古典针灸,这一路走来,从最开始的手针,头针,腹针等等各种针法进而爱上古典针灸,可以说坎坎坷坷。

万变不离其宗,古典针灸是中医针灸的基础,现在的各种快速的针法只是旁枝末叶。

学好古典针灸其它这些针法自然融汇贯通。

针灸这门学问不像其它学科,其它学科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中医针灸是一个回归、探索的过程。

可以说现在所有的五花八门的针法都是不断挖掘古人遗留的智慧而来!原文如下:本文主要介绍两种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的理论及应用法则。

此两种通经概念皆来自于《内经》,是一种“对位法”组合,两经因为相对应,经气因此相通,可两经合用或单用一经以治疗疾病。

历代医家都使用过此法,惟其机理未经明确探讨。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其范畴已跨越现有表里经概念,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中医学的理论,阐释中医诊疗思路之经络基础,扩大应用思路,提升临床治疗水准及疗效,尤其面对多经络、多脏腑疾患时,透过通经关系,提纲挈领,可取一经治疗多经或多脏疾患。

前言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传统经络概念有四大系统:正经、经别、别络及经筋。

在正经当中,手足十二经共有六组表里经关系,但是从某些历代中医理论、针灸典籍及经验用穴等看,存在着许多无法解释的内容,包括许多经络病候,单纯以十二经络系统难以解释,如肺经病候中的“肩背痛”,至元明时代的“头项寻列缺”,历代医家应用上尚称有效,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部分医家则推翻此说,或是认为另有经络相通,然具体内容为何,无人能说。

本文介绍两种通经法:“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

此二法皆渊源于《内经》,《内经》虽未详述临床应用,但在许多古籍中都可见到此二法的应用。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超越现有表里经范畴,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中医学理论及诊疗思路之经络基础,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理论,掌握古代医家的应用思路,提升临床诊疗水准。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针灸推拿学专业用 72学时)针灸治疗学是研究运用针灸方法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及剌法灸法等基本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是针灸专业的临床学科,学好本课对于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针灸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知识,课程内容包括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临床辩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特定穴的临床运用及常见病症的治疗和针灸临床研究进展、针灸临床研究规范、针灸临床病历书写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针灸治疗学》这门专业临床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针灸方法防治临床常见疾病。

学生通过学习针灸临床治疗知识,指导临床正确运用针灸方法防治疾病。

同时,针灸治疗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理论和技能并重,学生通过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加深掌握针灸治疗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通过实验技能培训学习和临床见习培养学生临床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针灸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学的理、法、穴、方、术(即辩证论治),对一般常见病、部分急症、重症及疑难病症能熟练地进行恰当处理。

在教学中还应考虑近年来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针灸部分的考试要求,讲授内容要注意涵盖考试内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课时为50学时、实践课时为22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临床见习、病例讨论为辅、并适当应用图表、模型、多媒体、实验等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目的要求】掌握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机理,为学习治疗学各论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主要讲解针灸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治疗作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第一节疏通经络【目的要求】掌握疾病与经络的关系,明确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

【教学内容】概述人体的内外上下皆有经络系统网络;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可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调;应用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疏通经络的作用与近代观察研究所总结的镇痛作用相近似。

3第三节配穴法

3第三节配穴法

3第三节配穴法第三节配穴法配穴是针灸治病的处方,可单用一穴,也可用多穴配伍,与药物治病的单方和复方一样,要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

一、远隔配穴法.是在病症的远隔部位循经选穴治病的方法。

适用于全身各种病症,对剧烈疼痛和痉挛效果好。

1.循经配穴:是循病变本经穴位配穴的方法,全身各症都可使用。

如心悸不安配神门、内关;咳嗽气喘配尺泽、太渊。

2.异经配穴:是本经有病,取其互为表里或其它有关经穴位配用的方法。

多用于复杂的病症。

如肺热咳喘,口干咽痛配大肠经合谷、商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配肾经阴谷、复溜。

3.原络配穴:详见特定穴中原络穴一节。

4.上病取下,下病取上配穴:是上面有病取下面,下面有病取上面穴位配穴的方法。

如胃脘痛取足三里、内庭;牙痛取合谷;下肢瘫痪取肾俞、关元俞、秩边;手指无力取肩锅、曲池。

5.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配穴法:通常称为健侧取穴。

《内经》有巨刺和缪刺之称。

多用于治疗急性疼痛。

《素问·调经论勘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针灸大成》巨刺论说:“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

”指出病侵络脉,邪浅症轻,需缪刺;病犯经脉,邪深症重,需巨刺。

笔者根据这一理论,在临床上治疗落枕、颈项强痛,针悬钟或后溪,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浅刺;肩关节周围炎针条口透承山,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深刺。

有明显效果。

-二、局部配穴法是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穴治病的方法。

适用于全身各处病症。

对麻痹无力、红肿热痛和脏腑功能失调效果好。

1.前后配穴:是俞穴和募穴配用的方法。

亦称俞募配穴法。

详见特定穴中俞募穴一节。

2.邻近配穴:是在病变附近配穴的方法。

亦称局部配穴法。

治疗麻痹无力、红肿热痛效果好。

如手指麻木取后溪、合谷;目赤肿痛取攒竹、睛明。

·3.阿是穴、“天应”穴配穴法:是取病症周围的压痛点或“减痛点’’(用手指押按疼痛消失或减轻的部位)治病的方法。

如腰肌劳损,取压痛点或在结节肿物周围取穴;颈淋巴结核,在结核处围刺。

针灸配穴规律(4)

针灸配穴规律(4)

针灸配穴规律(4)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

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的辨证施治,是针灸疗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就针灸临床辨证配穴的原则来说,就是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的。

这种取穴,又叫'按经选穴'。

现代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三部配穴法'、'特定穴配穴法'和'对症配穴法'等。

兹将历代以来的二十五种配穴方法列述于下。

上期:【针灸处方】针灸配穴规律(3)针灸配穴规律(2)针灸配穴规律(1)针灸配穴规律(4)十九、肢末配穴法即取上下肢及其末梢部的腧穴相互配合使用。

此法适形于全身症状和脏腑疾病。

如:委中配曲泽(即四弯穴),主治高热、胸腹绞痛及四肢拘挛;合谷配太冲(即四关穴)主治身热头痛、手足疼痛;鱼际配照海,主治咽喉肿痛;曲池配阳陵泉,主治半身不遂、四肢酸痛;劳宮配涌泵,主治癫、狂、痫症;八邪配八风,主治四肢浮肿、手足麻木;手十二井配足十二井,主治五心烦热、高热昏迷;宣配气端,主治霍乱吐泻、烦躁欲死。

二十、本经配穴法凡是本经内脏发生病变可采用本经的腧穴治疗。

肺病:咳喘、咯血可取太渊、列缺、鱼际、尺泽、中府诸穴。

心病:心悸、怔忡、失眠、癫痫可取神门、通里、灵道诸穴。

脾病:泄泻、下痢、腹痛、腹胀可取公孙、大横、腹哀、三阴交诸穴。

肾病:遗精、遗尿、阳痿、水肿可取复溜、照海、太溪、然谷诸穴。

肝病:胁痛、黄疸、疝气可取太冲、行间、大敦、期门、章门诸穴。

心包病:心痛、心烦、吐血、癲痫可取劳宫、大陵、内关、间使诸穴。

胃病:疼痛、呕吐、胀闷、消化不良、呃逆、反胃、喳膈可取足三里、上巨虚、内庭、梁门诸穴。

膀胱病:遗尿、小便不通可取膀胱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诸穴。

胆病:肋胁痛、黄疸、胆结石可取日月、京门、渊腋、阳陵泉、丘虚诸穴。

三焦病:肋胁疼痛、瘿瘤可取外关、支沟天井诸穴。

大肠病:肠鸣、腹痛、小便不利可取曲池、温溜、下廉、合谷、上巨虚诸穴。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选取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方法组合而成。

是针灸治病取得疗效的关键。

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艾灸等刺激某些穴位来完成的。

针灸临床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针灸处方是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

因此,选取适当的腧穴位并合理地配合,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针灸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

一、选穴原则针灸临床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选穴。

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近部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局部选穴”。

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

多用于治疗病位较局限和体表部位反应较为明显的病症。

如鼻塞选迎香;口歪选颊车、地仓;胃痛选中脘、梁门;肩痛选肩髎、肩髃;眼病选睛明、瞳子髎;耳病选耳门、听宫等。

(二)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又称“远道选穴”。

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人体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其临床应用时有本经选穴和异经选穴。

1.本经选穴是指经脉循行的部位(包括脏腑、组织器官和体表诸部位)发生疾病,就在其经脉上选取腧穴进行治疗,故称之为“本经选穴”。

如肺病选太渊、尺泽;脾病选三阴交、太白;胃病选足三里、内庭;心病选内关、大陵;肾病选太溪、阴谷;肝病选太冲、曲泉;腰痛选委中、昆仑等。

2.异经选穴是指某经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选取其相表里经脉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

其中包括表里经选穴、同名经选穴、相关经选穴等。

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有关经脉的腧穴如肝经太冲,心包经的内关等。

再如外感咳嗽选合谷、列缺,属表里经选穴;胸胁疼痛选支沟、阳陵泉,属同名经选穴。

木横克土之呕吐选太冲、足三里,肝肾亏虚选太冲、太溪,则属相关经选穴。

(完整版)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完整版)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五输穴(一)概述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每经5穴,共60穴。

因五输穴对内脏疾病、五官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特定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但尚未指出具体的穴名和位置。

《灵枢·本输》指出了除心经以外的11条经脉五输穴的位置。

《难经·六十二难》、《难经·六十九难》进一步详细说明了五输穴的阴阳五行属性,指出了五输穴的主治病症,记载了补母泻子、刺井泻荥等针法。

至《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心经的五输穴才至完备。

以后历代医家对五输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均有发展,近世对五输穴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五输穴的作用方面。

(二)内容及分布规律五输穴的内容主要见于《灵枢·本输》篇,记载了手太阴肺经等11条经脉的五输穴,如肺经五输穴“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人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

对于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则未予记述,而代之以心包经的五输穴。

故《灵枢·九针十二原》统计五输穴为:“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共得61穴(包括阳经的6个原穴)。

至《针灸甲乙经》分别以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填补了手少阴心经五输穴的空白。

一般认为,五输穴的分布和排列是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体现。

《灵枢·根结》篇指出“四肢为阴阳之本”,十二经脉原气皆以四肢末端为本为根,向上结聚于头、胸、腹部为标为结。

古人根据十二经脉这种标本、根结关系,把经脉原气的运行情况比喻为流水之象,用水流的大小、动向说明经气的运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入深之不同,所起的作用亦不同。

配穴方法从简单到专业详解,从此艾灸配穴不再难!

配穴方法从简单到专业详解,从此艾灸配穴不再难!

配穴方法从简单到专业详解,从此艾灸配穴不再难!配穴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配穴的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疗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

刚开始学习艾灸的人,问题最多的就是不知道什么病该灸什么穴位,书本或资料中的介绍,专业性太强、不容易学。

下面介绍一套非常简单易学的“五步配穴法”的配穴方法。

可以把这个作为艾灸配穴的一个参考方法。

这种方法适合非专业艾灸人士学习使用。

第一步,判断有没有阿是穴无论什么病,首先判断病因有没有阿是穴。

按着这个地方,是不是这儿疼啊?然后病人说:啊啊啊,是,然后这个穴位就叫阿是穴位。

就是哪疼、哪有症状、哪有反应点就叫阿是穴。

这是第一步,看有没有阿是穴,有没有明确的症状反应点,就在某个位置出现了明确的反应点,比如疼痛、酸胀、麻木有没有反应点,只要有明确症状的反应点,我们先选这个明确的反应点。

第一步是局部的症状,某个地方有局部的症状。

第二步,判断是不是全身性的疾病偏头痛是不是全身性的疾病?他只是头部。

那么类风湿是不是全身性的?对,类风湿就是全身性疾病,对于全身性疾病往往跟他的免疫机能有关系,因为它可以影响你的全身了,所以如果有全身性疾病的,要考虑提高免疫机能的作用。

如果是全身性的疾病,返回第一步,先看看有没有局部症状?如果有局部症状,阿是穴要艾灸。

第二,要提高免疫机能。

免疫机能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气海、关元、足三里,还有人喜欢选肚脐。

文章来自御冰台当然有一些全身性的疾病跟血液有关系,所以如果跟血液系统有关系的,比如说红斑狼疮,跟血液有关系吧,比如类风湿跟血液有关系吧,所有跟血液有关系的,比如很多的皮肤病,比如说牛皮癣、麻疹,这些咱们都可以加跟血液有关系的两个穴位,一个是膈俞,一个是血海。

第三步,判断是不是属于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就是很长时间治不好的,如果是,有两个穴位可以用:第一,足三里,因为足三里是调理整个身体的大穴,让全身保健。

《针灸配穴学》课件

《针灸配穴学》课件

四肢和背部的常用穴 位
• 合谷穴 • 阳陵泉 • 风池穴 • 大椎穴
针灸配穴的应用
1
常见疾病的针灸配穴
探索针灸配穴在常见疾病(如头痛、失眠等)的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应用方法。
2
针灸配穴在康复中的应用
了解针灸配穴如何在康复过程中起到促进治疗和加速康复的作用。
配穴操作技巧
1 配穴的准备工作
2 配穴的操作要点
《针灸配穴学》PPT课件
课程介绍
针灸配穴的概念和原理
探索针灸配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在针灸疗法中的重要性。
针灸配穴的分类和方法
详细介绍针灸配穴的分类以及不同的方法和技巧。
常用穴位介绍
头部和面部的常用穴 位
• 百会穴 • 太阳穴 • 迎香穴 • 臂臑穴
胸部和腹部的常用穴 位
• 足三里 • 关元穴 • 中脘穴 • 胆经
3 配穴中常见的注意事项

了解配穴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如插针深度、插针速度等, 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了解配穴过程中常见的注意 事项,如不同体质的人群适 用的配穴规则等。
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分享
分享一些通过针灸配穴治疗取得成功的真实案例,展示其治疗的效果和潜力。

三才配穴法浅析

三才配穴法浅析

•2098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4月第36卷第4期CJTCMP,April 2021,Vol.36, No.4•临证经验•三才配穴法浅析张豪斌\王莹莹'刘娟、王渊\王强\肖涛\乔海法1r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西咸新区712046; 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摘要:H才配穴法是按天、人、地对应人体上、中、下=部之意进行针灸临床配穴,这种配穴方法把远近配穴中的上下配穴、左右配穴(或交叉配穴)、表里配穴等融为一体,即人体“天、人、地”1部相配,体现整体观念的临床选穴思路,贯穿整个思辨过程,以达临床取穴少而精、精而全、全而效之意。

文章通过三才及三才的内涵、人体三才的划分、=才配穴的具体运用、临床案例4个方面分析三才配穴法,以期与针灸同道共同探讨临床配穴之法。

关键词:腧穴;三才;=:才配穴法;选穴思路基金资助:陕西中医药大学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创新团队(No.YL-09)Analysis on the m e t h o d of acupoint matching of SancaiZHANG Hao-bin',WANG Ying-ying2,LIU Juan',WANG Yuan',WANG Qiang1,XIAO Tao1,QIAO Hai-fa1('School of Acupuncture & Tuina.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xian New Area 712046, China; J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 b s t r a c t!The method of acupoint matching of Sancai is a clinical acupoint matching method of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three parts: heaven, man, earth. This method combines the upper and lower acupoints, theleft and right acupoints (or cross acupoints) and the outer and inner acupoints in the distant acupoint acupoints, namely, the threeparts of human body 'heaven, man and earth' are matched to embody the overall concept. The idea of clinical acupoint selection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specul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linical acupoint selection with fewer, more precise,complete and all-round effec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Sancai and Sancai, the division of Sancaiin human body,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Sancai acupoints and clinical cases, we hope to discuss the method of clinical acupointsallocation together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K e y W O rdS! Acupoint; Sancai; Acupoint matching of Sancai; Acupoint selection thoughtFunding! Innovation Team of Channel-Zang-fu Viscera Related Research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o.YL-09)在长期教学与临床中发现,针灸配穴除了课本配穴原则之外,临床配穴往往在头部、躯干、四肢均选穴,由此联想到“天、人、地”的三才思维,头部穴位对应“天”,躯干部穴位对应“人’,四肢部穴位对应“地”,这种“上、中、下”三部穴位协调运用,有助于阴阳经脉的协调,上中下经脉气血的有效沟通,气机的整体调节。

小儿推拿-配穴-3

小儿推拿-配穴-3

一、推拿取六配穴特点1.循经取穴: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证候,在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取腧穴。

如胃痛取足三里。

2.局部取穴:在患病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有关的腧穴,如头痛取太阳、风池等,咳嗽取膻中肺腧等。

3.对症取穴:根据小儿所患疾病时,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加减取六,如小儿久泄后,出现睡眠不安的症状,捣小天心。

腹泻兼有腹痛加取一窝蜂等。

4.五行配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肺气虚而咳嗽者,用培土生金法,补脾经来补益肺气治疗其咳嗽。

临床还常用抑木扶土法.泻肝清肺法。

5.俞尊配穴:根据俞募穴与各脏腑病理有密切关系,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俞募穴上得到反应,表现压痛或敏感等。

凡某一脏腑有病,即可取所属的俞募穴进行治疗。

如咳嗽捏脊可重提肺腧,配合揉膻中;胃痛呕吐,按挥背部腆胃俞,配台揉中脘.二、穴位异同点1.膊阳池:点性穴位,虽然是温性,但无论寒热皆可以用。

这个穴位是治疗头痛及鼻塞的特效穴,和一窝风穴联用治疗风寒感冒初起的流清涕鼻塞头痛展用屡效。

膊阳池有个很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先按住一窝风,然后从一窝风处缓慢往上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推不动的地方就是膊阳池。

2.一窝风与外劳宫都有温阳散寒的功效,但一窝风侧重散一身之表寒(外寒),而外劳官侧重于温脾化湿(也就是温里寒),温下元。

所以如果遇到打喷流清涕或全身发冷这种,用一窝风效果就好过外劳官,而如果是误食冷饮或风寒入里导致腹痛腹泻或者理到高烧时上身暖下肢冷的情况,那用外劳官效果就好过一窝风。

3.一窝风和上推三关都有温阳散寒的功效,但一窝风侧重于表实症,而上推三关侧重于虚症,拿简单的风寒感冒来说吧,一个平时体质不错的孩子突然患上风寒,那适用一窝风。

如果这孩子平时体质就不好,经常容易感冒的,那除了配上一窝风,还得配合上推三关效果才好。

因为上推三关大温大热,如果不是虚寒体质的孩子,不宜单用或推拿时间过长,否则会引起便秘甚至发烧的情况。

原络疗法--取穴配对

原络疗法--取穴配对

原络疗法--取穴配对转自网络01—原络治疗取穴配对艾灸是植根于中医土壤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中医疗法,必须遵循中医的理念和方法论。

科学的配穴,就是为了发挥中医的智慧,从整体上、从根本上对求诊者的健康进行有效调理,尤其那些急于达到“疾病断根”病人,不可不重视这一点。

艾灸这种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存在了,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孟子》中曾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孔子也说过“无病自灸”。

古时候,人一旦生病,总是一灸二针三吃药,也就是说:如果艾灸治病病情不好,才实施针灸,针灸后再不见好转,才开始吃中药。

艾灸虽好,但是不讲求配穴的艾灸,就像在黑暗中行走没有灯光,也像在大海上航行不使用指南针,显得十分盲目,效果自然就会打个折扣。

因此掌握正确的配穴方法,对于艾灸的疗效相当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关于艾灸配穴的主题,配穴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要说的的配穴方法叫原络配穴法,原络表里配穴法,是根据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经络上相互表里的一种配穴方法。

原乃是脏腑经气所经过和流止部位,络是联系表里两经的腧穴,原络表里配穴,对各种内伤杂病有较好疗效。

关于原穴当我们的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

古代先贤与灸疗大师都非常重视“原穴”灸治,他们认为:如果五脏六腑有病,你不知道应该针刺或者灸疗哪些穴位不要紧,先取原穴,接着再找配穴就可以了。

关于络穴古代医家认为: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气、血、痰、湿等邪积聚,可用络穴治疗。

如胸部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可用脾之大络。

从中医理论来说,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首选要穴。

所有十二经的络穴皆有联络、调节、平衡人体左右气血的作用,因络穴有联系、调节、平衡人体左右气血的作用。

关于原络配穴组合的选择可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按表里经脉病变之先后次序定原络。

例如手太阴肺经先病,出现咳嗽、喘息等肺部症状,继而又见腹泻或便秘手阳明大肠经症候,就以手太阴之原穴太渊配手阳明之络穴偏历;反之,也是如此。

配穴方法及其各自概念

配穴方法及其各自概念

配穴方法及其各自概念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

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依据。

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八脉八穴配穴法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相互配伍应用的方法。

出《针灸指南》。

其法将八脉八穴按其主治功能相合配为四对。

刺血疗法全真图解

刺血疗法全真图解
法的优点及主 要作用
4 第四节刺血疗
法的取穴特点 及配穴方法
5 第五节刺血疗
法的针具及针 法
第六节刺血 疗法的操作
规程
第七节适应 证和禁忌证
第二节慢性支气管 炎
第一节感冒
第三节哮喘
第五节腹痛
第四节顽固性呃逆
第六节腹胀
第七节便秘 第八节失眠
第九节高血压 第十节高热
1
第十一节中暑
2
第十二节头痛
读书笔记
就我一个看成《全真教刺血疗法》?扫了一眼作者还有马道长ớ ₃ờ。 很专业,需要有中医基础。
仅供参考,各取所需......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
刺血常用于实证,热证,读此类书可以按图索骥,也可以熟悉穴性,辨证论刺,还可以列举全身刺络点,说 出所治疗的病症证。
刺血疗法的百科信息介绍更翔实。一方面,刺血有创口,是自开门户,另一方面,血余血淤血毒血坏,这个 算是微创手术,较之药攻药化,简单直接快速。
谢谢观看
痒症
3
第十一节丹毒
4 第十二节白癜

5
第十三节斑秃
第一节急性乳 1
腺炎
第二节急性淋 2
巴管炎
3 第三节流行性
腮腺炎
4 第四节血栓闭
塞性脉管炎
5 第五节股外侧
皮神经炎
第七节痔疮
第六节下肢静脉曲 张
第八节虫蛇咬伤
第一节落枕 第二节颈椎病
第三节肩周炎 第四节背肌筋膜炎
第五节肋软骨炎 第六节肱骨外上髁炎
刺血疗法全真图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针灸学讲义5

针灸学讲义5

第三部分针灸治疗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一、针灸处方(一)选穴原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1.按经脉配穴法(1)本经配穴法(2)表里经配穴法(3)同名经配穴法2.按部位配穴法(1)上下配穴法(2)前后配穴法(3)左右配穴法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单元主要内容:各科病证的针灸辨证治疗。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针灸治疗取穴,可是那么多病证,又有那么多的证型,每个病证、每个证型都有一组治疗穴位,要全部记住非常困难。

但是针灸治疗取穴是有一定规律的,分析、探讨这些规律对我们复习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熟悉、掌握这些规律对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应对考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针灸治疗一般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的基本法则,也是配穴的基础、前提。

局部邻近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随症取穴。

局部邻近取穴:在病变部位的局部或邻近范围选取穴位来治疗。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取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取穴位来治疗。

循经远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辨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随症取穴:是针对个别突出的症状或疾病的特殊症状选取治疗的方法。

如:发热:大椎、曲池;咽喉肿痛:少商、商阳。

以上选穴原则可主要归纳为3点:局部或邻近远部辨证(随症取穴一般不用,根据突出症状必要时可用)以上3点正是针灸处方的3个组成部分,也是针灸治疗取穴的重要规律。

二、针灸处方主穴:局部或近部取穴:(1)明确病变部位:中医、西医;(2)根据腧穴部位选取穴位。

远部取穴:(1)循经远取;←经络理论;腧穴特性(2)也可病因病机取穴。

1)如果这个病有一个总的病因病机,如:自汗用足三里;2)或几个病因可用一个穴位来治疗,如:失眠用三阴交。

配穴: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进行配穴中医辨证:中医诊断、临床各科进行配穴:腧穴特性附:新世纪《针灸学》各病证所用主穴:1.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外感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列缺内伤头痛:实证:百会风池头维虚证:百会风池足三里(2)面痛: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3)落枕:阿是穴肩井外劳宫后溪悬钟(4)漏肩风: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5)肘劳:阿是穴(6)腰痛:阿是穴大肠俞委中(7)痹证:阿是穴局部经穴2.内科病证:(1)中风:中经络: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中脏腑:内关水沟(2)眩晕:实证:百会风池内关太冲虚证: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3)面瘫: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4)痿证:上肢:颈胸部夹脊穴肩髃曲池合谷下肢:腰部夹脊穴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5)痫证:发作期:百会水沟内关后溪涌泉间歇期: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6)不寐: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申脉照海(7)郁证:水沟内关神门太冲(8)心悸:巨阙厥阴俞内关郄门神门(9)感冒: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10)咳嗽:外感:肺俞列缺合谷内伤:肺俞太渊三阴交(11)哮喘:实证:肺俞膻中定喘列缺尺泽虚证:肺俞膏肓定喘太渊肾俞太溪足三里(12)呕吐:中脘足三里内关(13)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14)泄泻: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慢性:天枢神阙足三里公孙(15)痢疾:天枢下脘关元上巨虚合谷(16)便秘:天枢水道归来支沟丰隆(17)癃闭:实证:中极三阴交膀胱俞阴陵泉秩边虚证:关元秩边脾俞肾俞三焦俞(18)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3.妇儿科病证:(1)月经不调:经早:关元三阴交血海经迟:气海三阴交归来经乱:关元三阴交肝俞(2)痛经:实证:中极三阴交次髎虚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3)闭经:血枯经闭:关元足三里归来血滞经闭:中极三阴交归来(4)崩漏:实证:关元三阴交隐白公孙虚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5)绝经期前后诸症: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6)带下病:中极带脉白环俞阴陵泉(7)乳少:乳根膻中少泽(8)遗尿:中极关元三阴交膀胱俞4.皮外骨伤科病证:(1)瘾疹: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2)蛇串疮:局部阿是穴夹脊(3)痄腮: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关冲(4)肠痈:天枢阿是穴上巨虚阑尾穴(5)扭伤:阿是穴局部穴例题分析:A1型题:1.头痛的前额痛,属于A.少阳头痛B.阳明头痛C.太阳头痛D.厥阴头痛E.以上都不是答案:B考点:头痛的辨证。

武汉张胜兵教你学中医绝学之针灸配穴绝技!

武汉张胜兵教你学中医绝学之针灸配穴绝技!

武汉张胜兵教你学中医绝学之针灸配⽳绝技!张胜兵张胜兵中医我们今天讲针灸的配⽳⽅法。

配⽳⽅法是在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证的治疗需要,将有协同作⽤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位进⾏配伍应⽤的⽅法。

配⽳⽅法有很多,我们常⽤的配⽳⽅法有以下⼏种。

第⼀个局部配⽳,第⼆个远近配⽳,第三个对应配⽳。

⽽对应配⽳⼜分为左右配⽳和前后配⽳。

好,我们先看⼀下,第⼀个局部配⽳。

局部配⽳这种⽅法是指在病位的局部选取两个以上的腧⽳配合应⽤,其作⽤是加强局部治疗作⽤.举个例⼦,⽐⽅说胃脘痛,我们可以将中脘和梁门相配.当然急性的胃痛我们也讲过啊,我们⽤这个梁丘,⽤郄⽳啊,⼀个也能解决。

但这种配⽳⽅法呢,我们将中脘和梁门相配,这种配⽳⽅法,可以治疗急性或者慢性的胃痛都有作⽤。

但是对于说⽐较急性⼀点的,我们当然选郄⽳为主啊,我们郄⽳它可以治疗急性病证、急性痛证和急性的⾎证;再⽐⽅说我们这个头痛、眩晕、烦躁不安、失眠、神经官能症等等等等啊,这⼀类的疾病呢,我们都可以⽤四神聪来透百会,那么这个呢,也属于局部配⽳。

当然这个四神聪透百会,他的应⽤特别的⼴泛啊,只要是与神志相关的疾病,⼏乎都可以⽤四神聪来透百会来进⾏治疗,在很多跟师的庸胜堂弟⼦当中,我跟他们开玩笑,我说你这个要想增加记忆⼒啊,变聪明⼀点,你得每天扎四神聪、百会,⽽四神聪和百会呢,我⼏乎都采⽤了这个四神聪来透百会的⽅法来进⾏治疗和调节。

四神聪透百会不仅仅可以治疗有些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所谓的神经官能症、失眠、健忘、⽼年痴呆、还能治疗⼩⼉的五迟、智障等等等等,当然也能治疗西医所认为的⾼⾎压或者低⾎压,因为四神聪透百会可以良性的对⾎压进⾏双向调节,⾎压⾼的⽤四神聪透百会可以降⾎压,⾎压低的可以⽤四神聪透百会来升⾼⾎压;再打个⽐⽅,⽐⽅说⾯瘫,三叉神经痛呐等等这些⾯部的疾患,我们可以采⽤地仓透颊车。

⽽地仓透颊车呢,可以说是治疗⾯瘫或者某些三叉神经痛或者⼀些头⾯部有风疾,甚⾄对于某些⽛痛啊都可以起到⼀些作⽤。

针灸配穴规律(2)

针灸配穴规律(2)

针灸配穴规律(2)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

以经络理论为核心的辨证施治,是针灸疗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就针灸临床辨证配穴的原则来说,就是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规律而进行'循经取穴'的。

这种取穴,又叫'按经选穴'。

现代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三部配穴法'、'特定穴配穴法'和'对症配穴法'等。

兹将历代以来的二十五种配穴方法列述于下。

上期:【针灸处方】针灸配穴规律(1)针灸配穴规律(2)八、表里相配法人有五脏六腑,经脉有三阴三阳,均是表里相配。

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可以在其表里相配的两经中选择其互相协调的穴位配合使用,即可充分发挥治疗作用。

如: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取合谷与太渊相配,就可治肺脏疾患;心经与小肠经相表里取神门与后溪相配,对癫、狂、痫均有镇静的作用;脾经与胃经相表里,取足三里与公孙相配,就可治疗胃病;取血海、地机、三阴交与水道、归来相配,对妇女盆腔生殖器官的疾患疗效大。

诸经相配,余皆类推。

这种配穴法,临床使用,每收良效,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针灸歌赋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甚多。

如《百症赋》说:“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

又如《杂病穴法歌》说“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等,都是将表里两经的穴位配伍使用的。

近代在针刺麻醉方面表里配穴法也有应用。

例如肺部手术取用三阳络透郄门,外关透内关等。

这种由表透里或由里透表的方法,都是以经络的表里相配为理论根据的。

九、俞募配穴法“俞穴”是脏腑经气所输转的部位,有五脏俞和六腑俞,均散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

因其在背,故又有“背俞”之称。

“募穴”是脏腑经气聚会的部位,有五脏募和六腑募均散布于胸腹部的任脉与手足阴、阳经,因为俞、募穴均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均可采用俞募配穴治疗。

不会配穴?有五步配穴法,三部配穴法教你傻瓜式艾灸调理法

不会配穴?有五步配穴法,三部配穴法教你傻瓜式艾灸调理法

不会配穴?有五步配穴法,三部配穴法教你傻瓜式艾灸调理法大家好,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这样一个疑惑,就是我在艾灸调理身体的时候,到底应该艾灸什么样的穴位,对自己的身体效果最佳呢?关于这个问题在之前也做过一些探讨,讲过一些方法和配穴的方法,比如说书募配穴法包括五步配穴法,三部配穴法等等。

今天分享一个傻瓜配穴法,这个傻瓜不是贬义词是褒义词,就是这个方法简单易行。

早晨睡醒之后,用我们的手去触摸我们的一个身体,就从脖子开始,然后一直向下摸到我们的一个脚趾,脚踝的部位,找什么样的部位呢?找冰凉的部位,就是感觉哪个地方温度最低,把记录下来,往往这个身体温度低的地方,它就是我们身体气血循环弱的地方,也是有毒素和一些垃圾堆积的地方,这些地方是我们要重点艾灸的。

比如说如果发现自己早晨起来发现自己下肢脚部比较冷,这个时候重点艾灸脚步,如果发现肚子比较冷,重点艾灸肚子,但是有些朋友往往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说感觉肚子挺暖的,她重点去艾灸肚子,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上火问题。

因为选错了穴位,关于选错穴位,虚火上升,这个问题也强调过很多次,要避免虚火上升,第一要选对穴位,第二点要引火归元,那么引火归元在这里的还是强调之前我们说的几个穴位,引火归元的穴位,基本上都分布在下肢,以下肢的穴位为主。

常见的穴位比如说涌泉穴,太溪穴、三阴交穴这三个穴位是我们在引火归元的过程中,用得最多的三个穴位。

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尤其是自己每天的艾灸的时间比较长,艾灸的量比较大的时候,一定要在最后一个穴位,就是说自己的艾灸之前要有一个规划,比如说今天要艾灸中脘穴、曲池穴、神阙穴、足三里穴和涌泉穴这五个穴位,那么在灸的时候,就要从上到下把这个穴位顺序安排好先艾灸上肢的穴位,在艾灸下肢的穴位,这样的话,在艾灸下肢穴位的时候,能够起到引火归元的效果。

这样我们人那也就不容易出现上火,口干这些问题,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

这样我们就不容易出现上火,口干这些问题。

当然咱们主要是给大家分享这个傻瓜式的一个穴位检测法,很简单就是摸我们身体哪个地方比较冰凉,就重点艾灸哪个部位就可以了,这个也是比较简单的,相信大家应该都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配穴法配穴是针灸治病的处方,可单用一穴,也可用多穴配伍,与药物治病的单方和复方一样,要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

一、远隔配穴法.是在病症的远隔部位循经选穴治病的方法。

适用于全身各种病症,对剧烈疼痛和痉挛效果好。

1.循经配穴:是循病变本经穴位配穴的方法,全身各症都可使用。

如心悸不安配神门、内关;咳嗽气喘配尺泽、太渊。

2.异经配穴:是本经有病,取其互为表里或其它有关经穴位配用的方法。

多用于复杂的病症。

如肺热咳喘,口干咽痛配大肠经合谷、商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配肾经阴谷、复溜。

3.原络配穴:详见特定穴中原络穴一节。

4.上病取下,下病取上配穴:是上面有病取下面,下面有病取上面穴位配穴的方法。

如胃脘痛取足三里、内庭;牙痛取合谷;下肢瘫痪取肾俞、关元俞、秩边;手指无力取肩锅、曲池。

5.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配穴法:通常称为健侧取穴。

《内经》有巨刺和缪刺之称。

多用于治疗急性疼痛。

《素问·调经论勘说: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针灸大成》巨刺论说:“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

”指出病侵络脉,邪浅症轻,需缪刺;病犯经脉,邪深症重,需巨刺。

笔者根据这一理论,在临床上治疗落枕、颈项强痛,针悬钟或后溪,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浅刺;肩关节周围炎针条口透承山,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深刺。

有明显效果。

-二、局部配穴法是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穴治病的方法。

适用于全身各处病症。

对麻痹无力、红肿热痛和脏腑功能失调效果好。

1.前后配穴:是俞穴和募穴配用的方法。

亦称俞募配穴法。

详见特定穴中俞募穴一节。

2.邻近配穴:是在病变附近配穴的方法。

亦称局部配穴法。

治疗麻痹无力、红肿热痛效果好。

如手指麻木取后溪、合谷;目赤肿痛取攒竹、睛明。

·3.阿是穴、“天应”穴配穴法:是取病症周围的压痛点或“减痛点’’(用手指押按疼痛消失或减轻的部位)治病的方法。

如腰肌劳损,取压痛点或在结节肿物周围取穴;颈淋巴结核,在结核处围刺。

三,远近配穴法是病症局部和远隔的穴位配合在一起治病的方法。

适用于全身各种病症。

1.上中下配穴:是局部和上下肢穴位配用的方法。

如腹痛吐泻取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

2.远近双侧配穴:是局部和远隔穴位配用的方法。

全身病症都可使用。

如失眠取百会、双神门;遗尿取关元、双三阴交。

3.远近单侧配穴:是取局部和远隔患侧或健侧配穴的力法。

取患侧多治疗瘫痪痿软,取健侧多治疗疼痛痉挛。

如取苫颊车、地仓、合谷治疗左侧面瘫;取右下关、地仓、颊车、{谷治疗左侧面肌痉挛。

气虚、阴虚患者,必要用汗法时,可先针足三里补气,或照海滋阴,然后再行发汗,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4.病案举例:①烧山火法治暑湿:1937年7月15日在河北博野县小王村遇一郝某,男,31岁,农民,在农田里干活,突然中暑昏倒,抬回家中,醒后患者头重剧痛,肢体疫困重痛,身热恶寒,有微汗,胸闷腹胀,恶心想吐吐不出,舌苔厚腻,脉滑,辨证系暑湿伤表,肺气不得宣降,采用发汗宣肺,祛暑化湿之法。

针风池、百会、大椎、列缺、合谷、足三里用烧山火法,使患者全身出汗,出汗后约一个半小时,身·热恶寒、全身重痛逐渐消退。

第二天,患者仍感疲乏无力,脘腹闷胀,不思饮食,大便溏泻,辨证系湿热内蕴,升降失职,采用和中健胃,清暑利湿之法,针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每日1次,针治3次,脘腹闷胀等症状均消失。

为了巩固疗效,又针曲池、足三里2次而愈。

此证先以暑湿伤表为主,故用烧山火法,促其出汗,以祛暑湿,汗出后身热恶寒得解;湿热内蕴为主,用和中利湿以调之,而病愈康复。

②透天凉法治高热:1938年4月12日在北平索家坟遇一徐某,男,8岁,学生,高热(体温40.3℃)惊厥,阵发性抽搐一天多,头痛,咽喉肿痛,咳嗽,有时神昏、谵语,脉浮数,辨证系风热犯肺,内陷心包。

采用泻热醒神,疏风清肺之法,针风池、大椎不留针,人中、尺泽、内关、合谷用透天凉法,使患者全身出汗,留针30分钟,出针后患者抽搐停止。

5个小时后,高热退至37.1℃。

第2天,患者自诉:身上舒服多了,但仍有头痛、咽痛、咳嗽。

体温38℃,又针风池、大椎、陶道、肺俞用凉泻法,不留针,尺泽、合谷用凉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针治5天病愈。

此证以热陷心包,扰动心神为主,用透天凉法泻高热、醒心神,抽搐自止。

二、吐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就是病邪在上,胸满脘胀的,应用吐法催吐急救的治疗法则。

.医学入门》说的: “吐,针内关人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厅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人多呼几次,即吐……”就是针灸利用经穴催吐,引导有害物质吐出的方法。

图141 导痰法(针旁廉泉)1.涌吐风痰:取天突或旁廉泉用导痰法(图141)。

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紧按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呕时,速刺天突穴,欲使其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涌出,如不能将顽痰涌出再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紧切左右廉泉穴,候至患者作呕时,用指切速刺法针右旁廉泉速刺速出,再作呕时,再速刺左侧旁廉泉。

欲使其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涌出。

如患者极力作呕,口吐粘液,而痰仍不能顺利涌出时,急将患者扶起,医者两手用力撑肋,拇指紧按两侧肾俞穴,就可以促其患者将顽痰涌出,主治中风闭证和小儿惊风,所致痰阻咽喉,不能吐出的险症。

如中风不语,配风府用凉泻法,针时让患者喊一、二,金津、玉液用“金钩钓鱼”法(用速刺法进针2-5分,找到感觉后,拇指向前捻,用针尖拉着有感觉的部位抖提几次),能起到清热开窍,诱导说话的作用。

2.通结催吐:取中脘、幽门用催吐法(图143)。

即以左金钩钓鱼法(针金津、玉液)图143 催吐法(针中脘)手中指紧按中脘穴,右手持针刺人八分,找到感觉用关闭法,是中指压在针的下方,其它四个手指压按在左右两侧(称为“五穴取一”),右手持针的针尖和左手压按的指力,随其出气向胸部努力推进1分,随其入气左手减轻压按将针尖提退1分,反复操作几次,使感觉向上传导,欲使其气向上攻,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急速将针拔出。

就可以将胃脘停留难以消化的食物呕吐而出。

如患者仍不能呕吐时,急用左手食、,中二指压按左右幽门穴,其它手指压按在左右两侧,候患者作呕时,速刺右侧幽门,再作呕时,再速刺左侧幽门,即可促其患者呕吐。

主治食物中毒或宿食停滞、壅塞胃脘、欲吐不出的险症。

如肝郁气滞;胸脘隐痛,两胁胀满,呃逆厌食,配期门、行间用凉泻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以舒肝理气。

3.注意事项:年老体弱、慢性病、妊娠期、产后、大失血后、气虚、气短、‘哮喘患者都不能用吐法。

4.病案举例:①导痰法治麻疹不透:1935年麻疹大流行,有的患儿疹出不畅、高热不退;有的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口唇青紫,鼻煽抽风,痰堵咽喉,无力吐出和下咽。

我和父亲用“导痰法”取天突等穴,挽救了很多患儿的生命。

1935年3月12日随父亲毓琳公去河北安国县西寇村出诊,遇一周某,女,4岁,出麻疹2天,体温突降,疹出突没,面色青紫,唇青鼻煽,——全身皮肤片片紫暗,四肢抽搐,眼球上吊,痰堵咽喉,脉微欲绝,正处在危急时刻。

父亲用左手拇食二指捏住两侧旁廉泉穴,用毫针点刺后,用左手中指抠天突穴(导痰法),听到患儿喉中咕噜一声,其母忙将患儿放在床上,患儿连续咳嗽、咯痰,咯出很多粘痰,吐后患儿的皮肤逐渐红润,麻疹又逐渐出现,神志也清醒了。

父亲又取2个鲜橘,取其汁,喂给患儿,经调治,患儿恢复了健康。

②催吐法治食停胃脘:1938年11月13日在河北安国县北娄村遇到4个20来岁的男青年,打赌吃花生米,一个青年郑某,连续吃了0.5kg多,即脘腹胀痛不能忍受,躺在床上翻滚,并说胸部堵闷想吐,但吐不出。

检查时患者面色时红时白,痛苦病容,腹胀如鼓,拒按,脉洪大。

当即针双内关,用关闭法,使针感传到前胸,不留针,接着用催吐法针中脘,左手中指压在穴位的,下方,其它四指排开压在左右两侧,进针得气后,右手持针继续顶着感觉,左手加大压按的指力,双手配合随呼吸向胸部推按(呼气时向胸部推按,吸气时减轻压),反复操作,激起内脏反射,患者开始上涌作呕,将针拔出后,即开始连续呕吐,吐出大量不消化食物,其中有花生米。

三、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的:“盛者泻之”。

就是病邪在中焦,腹中胀满的,应用泻法攻下的治疗法则。

《素问·针解》说:“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

”《医学入门》说的:“下,针三阴交入三分,男左女右,以针盘旋,右转六阴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泻,鼻吸手泻三十六遍,方开口鼻之气,插针即泻……”就是针灸利用经穴,泻热导滞,排除肠胃积结,通便止痛,·推陈致新的方法。

1.泻热通便:取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下泻,主治胃肠积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数有力的实热证。

如年老体衰、气血亏耗、肠失润养的阴虚便秘,则取支沟透间使用泻法,次髀、三阴交、照海用补法,以清热养阴,润肠通便。

2.清肠导滞:取中脘、天枢、气海、曲池、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通便,主治湿热阻滞、腹痛便秘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脉滑数的湿热症。

如小儿食积痞块,取上脘、中脘、建里用平补平泻法不留针,取三关穴用点刺法出血,以健脾助运,消积化滞。

,3.注意事项:表邪未解、妇女妊娠、产后、大出血不能用下法。

年老体衰以及虚弱患者应慎用,或攻补兼施。

4.病案举例:.①泻热通肠治便秘:1938年12月2日去河北安国县中阳村出诊,遇一高某,男,26岁,脘腹胀痛,嗳气厌食,已3天不见大便,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心烦,唇干口臭,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辨证系肠胃积热,耗伤津液,采用泻热通便、生津润肠之法,针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用凉泻法,使腹部和下肢产生凉感,留针30分钟。

针后不到30分钟即觉肠鸣,急欲大便,开始时便下干硬发黑如羊粪,继则泻下稀便,泻后脘腹胀痛消失,.想进饮食,第2天再诊时,患者已能进饮食,身已不热,大小便恢复正常,惟仍唇干口臭,仍针上述穴位,用平补平泻法,治疗2次病愈。

②通利膀胱治尿闭:1938年12月20日去博野县许村出诊。

遇一戴某,男,64岁,小便淋漓疼痛2日,欲便不得,小腹胀痛、隆起、拒按、口干,苔黄,脉弦数。

辨证系湿热不化,下注膀胱,气化失调,气机阻滞而成。

采用通调水道,疏利膀胱之法。

针水道、三阴交、涌泉用泻法,留针15分钟。

用左手掌心压在肚脐上,中指压在中极穴上,随患者呼吸,用手掌向下推按,逐渐加力,操作2分钟,即有少量尿液排出,右手持针从中极向耻骨方向斜刺0.5寸,用提插泻法,出针后小便即自行排出,第飞次针后,小腹胀痛减轻,共针3次病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