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_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案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比重
在密闭,长期空气不流通的环境,如沼气,矿
井,地沟等,化学物因比重不同而分层,如下
水沟H2S中毒事件。
2.5 电离度 电离度:是指化学物呈现 1/2 为电离型、 1/2 为非 电离型时的 pH 值,即为该外源化学物的 pKa 值。 化学物主要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如 pKa 值不同化学物在pH不同的局部环境中电离程度不 同,从而影响跨膜转运。荷电性影响空气化学物 的沉降和在呼吸道的阻留率。 在体内环境下,弱酸和弱碱有机化合物电离度越 低,越易吸收,毒作用越强。电离度高很难被吸 收,且易随尿排出。
1.4 异构体和立体构型
异构体的生物活性有差异,典型的例子是六六六, 有七钟同分异构体。常用的有 α 、 β 、 γ 和 δ 等: γ 和δ-六六六急性毒性强,β-六六六慢性毒性大, α、γ-六六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作用; β、δ-六六六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 >邻位> 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1.5 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
外源化学物结构与主动转运载体的底物如 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类似,即可通过这些 特异的载体系统吸收。例如,尿嘧啶类似 物抗癌药物氟尿嘧啶被嘧啶转运系统携带; 铅在肠管经钙转运系统主动吸收。
2 理化性质
百度文库
2.1 溶解度
(1)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
化学物同素异构体存在手征性,即对映体构型的 右旋 (R) 和左旋 (S) ,对于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都 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毒性。一般来说,左旋异 构体对机体的作用较强,如左旋吗啡有强烈的生 理活性,而右旋吗啡没有作用,如 S(-) 反应停的 致畸性比 R(+) 反应停强烈。但也有例外,如左旋 和右旋的尼古丁对大鼠的毒性相等,而右旋尼古 丁对豚鼠的毒性较左旋体大2.5倍。
1 化学结构(即构效关系)
每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是其固有的性质, 它是由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外源化学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毒作用的重 要物质基础,因为他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 质和化学活性,因而决定了毒物在体内可 能参与和干扰的过程,因此决定毒作用的 性质和大小。
研究化学结构与毒作用的关系在毒理学 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这类非电解化合物伴随碳原子数增加而脂溶 性增大,水溶性相应减小,即脂水分配系数增大。 极亲脂性化合物,由于不利于经水相转运,其在 机体内易被阻滞于脂肪组织中,反而不易穿透生 物膜达到靶器官。
1.3 分子饱和度
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 加,如乙烷的毒性 < 乙烯的毒性 < 乙炔的毒 性。
触化学物时,这些因素并不能控制,因此,以动
物实验结果外推人时,特别在制订预防措施时,
都应予以注意。
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影
响:
化学物因素
毒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
机体因素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第一节 毒物因素
1 化学结构 2 理化性质 3 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4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影响溶解度:一般来说颗粒越大,越难溶 解 影响化学物活性:颗粒越小即散度越大, 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如一些 金 属烟(锌烟、铜烟)因其表面活性大,可 与呼吸道上皮细胞或细菌等蛋白作用,产 生异性蛋白,引起发烧,而金属粉尘(锌 尘和铜尘)则无此作用。
2.3 挥发性
常温下容易挥发的化学物,其易形成较大蒸气
压,从而易于经呼吸道吸收。有些有机溶剂的 LD50 值相似,即绝对毒性相当,但由于其各自 的挥发度不同,所以实际毒性相差较大。如苯 与苯乙烯的LC50值均为45mg/L,即其绝对毒性 相同但苯容易挥发,而苯乙烯的挥发度仅及苯 的 1/11 ,所以苯乙烯在空气中较难形成高浓度, 实际上比苯的危害性则低得多。
CH H3 H H
麻醉作用 麻醉
H
H
抑制造血机能 作用
H
被氨基取代后,为苯胺。具有血液系统毒性, 与二价铁结合,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 红蛋白的作用,失去携氧能力;
NH H2
H H
麻醉作用 具有形成高铁血
红蛋白作用 抑制造血机能
H H
H
而被硝基 ( 硝基苯) 或卤素取代( 卤代苯 ) 后,
具有肝肾毒性,可导致中毒性白内障,一
2.2 分散度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分散的程度。即颗粒越小分散 度越大,反之,颗粒越大分散度越小。影响进入 呼吸道的深度:分散度与颗粒在呼吸道的阻留有 关。 (1)大于10μm颗粒在上呼吸道被阻留 (2)5μm以下的颗粒可到达呼吸道深部 (3)小于0.5μm的颗粒易经呼吸道再排出 (4)小于0.1μm的颗粒因弥散作用易沉积于肺泡 壁
第九章 影响毒性作 用的因素
毒性作用是毒物与生物 ( 人或动物 ) 机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必须以具有生
物学活性的形式到达靶器官、靶细胞,达到有效
的剂量、浓度,持续足够时间,并与靶分子相互 作用,或改变其微环境,才能够造成毒性作用。
在评价化学物毒性时,可设法加以控制以避免其 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现性更好,人类接
溶解度越大,毒性愈大。如As2S3溶解度较As2O3小3万 倍,其毒性亦小。
(2)影响毒性作用部位:如刺激性气体中在水中易溶
解的氟化氢 (HF) 、氨等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而不易 溶解的二氧化氮(NO2)则可深入至肺泡,引起肺水肿。
(3)脂溶性物质,易于吸收且不易被排泄,在体内停
留时间长,毒性较大。易在脂肪蓄积,易侵犯神经系 统。
般来说毒性更大。
卤代烷烃类卤素数 此类化学物质对肝脏的毒性可因卤素增多 而增强,如氯甲烷的肝毒性大小依次是 CCl4 ﹥CHCl3﹥CH2Cl2﹥CH3Cl
1.2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
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碳原子愈多毒性愈大 ( 甲醇与甲醛除外 ) 。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 (一般为7~9个碳原子),毒性反而下降(如戊烷毒 性作用<己烷<庚烷,但辛烷毒性迅速减低)。
(1)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学物同系物生物 活性; (2)推测化学物的毒作用机理; ( 3)按照人类要求生产高效低毒的化学物; (4)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现已成为毒理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
经过大量研究,目前已找到一些有限的化学结
构与毒性大小之间的规律:
1.1 取代基的影响
苯具有麻醉和抑制造血功能,当苯环中的 氢被甲基取代后(甲苯或二甲苯)抑制造血不 明显但麻醉作用和皮肤刺激作用大于苯, 使得易察觉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