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蒹葭》导学案
《蒹葭》导学案
《蒹葭》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这首诗。
2、疏通诗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表达情感。
3、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4、学习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预习
1、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湄()
跻()坻()涘()沚()
2、解释词语
蒹葭苍苍伊人溯回从阻溯游宛萋萋晞湄跻采采未已涘右沚
三、思考探究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诗句的意思。
2、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情感的?
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男主人公的情感的?
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5、积累拓展
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不同。
6、欣赏歌曲,再次感受诗歌魅力。
《蒹葭导学案》
《蒹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蒹葭》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时代;2. 理解《蒹葭》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蒹葭》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掌握《蒹葭》的诗意表达和情感内涵。
二、课前准备1. 阅读《蒹葭》全文,了解诗歌内容;2. 复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韵律、格律等;3. 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三、导学内容1. 作者背景:《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佚名的诗作,出自《诗经》中的《国风》部分。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周朝早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2. 主题和意境:《蒹葭》以蒹葭(一种竹子)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逝去的爱情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蒹葭”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爱情的消逝,衬着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3. 结构和修辞手法:《蒹葭》是一首四言诗,每句四个字,共有四句。
整首诗以平仄和韵律相间,表现了古代诗歌的漂亮和工整。
修辞手法方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诗意表达和情感内涵:《蒹葭》通过对蒹葭的描绘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情的伤感和依恋。
诗中的情感真挚感人,引起读者共鸣,体现了古代诗歌的深邃和内涵。
四、教室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对《蒹葭》的理解和感受;2. 同砚们可以分享自己对逝去时光和逝去爱情的看法;3. 一起分析《蒹葭》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探讨诗歌的表现力和意蕴。
五、课后作业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蒹葭》的理解和感受;2.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3. 背诵《蒹葭》,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六、延伸阅读1. 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目,了解古代诗歌的多样性和魅力;2. 深入钻研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提升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七、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蒹葭》这首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古代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古代文学,感受其中的魅力和内涵。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和主题升华的意义2、掌握《蒹葭》的艺术特色3、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诗歌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可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指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赋“是直接铺陈叙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
2、《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3、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露者为物,瞬息消亡。
霜者,露所凝也。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睎“”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也!【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习流程】一、与诗人邂逅——大声的朗读、听过朗读录音,大家仔细练读并为我划分节奏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导学案2、这首诗的韵律、节奏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根据下列老师的提示想一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睎;道阻且跻;白露未已;在水之涘《蒹葭》导学案j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蒹葭萋萋白露未睎;k道阻且跻;白露未已;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苍苍、萋萋、采采多次出现“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道阻……”还有“宛在水中……”同学们你发现老师找出的这四类句子每一类都有什么共同点了吗?二、与诗人研讨——用心的赏读请同学们再读《蒹葭》,同时在脑海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并结合诗歌谈一谈诗中的“痴情者”你欣赏他哪一点?三、类文赏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第一课蒹葭导学案
第一课《蒹葭》教学案学习目标:1、熟背《蒹葭》,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
学习重难点:3、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4、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读1、读出诗的感情,写出韵脚字2、抄写生字并注音3、把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汇总,写在下面。
4、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5、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写出理由。
6、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分别有什么变化写景有什么作用7、伊人位置有何变化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当时心情如何8、诗歌分几部分有什么特点每部分开头用什么写法二、课上导学交流1、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4、“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5、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三、背诵竞技四、课堂检测见练习册五、拓展、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不是生和死而是——————而是————————————————————————六、学习反思。
《蒹葭》导学案
《蒹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巩固《诗经》的基本常识,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并默写全诗。
预习内容:(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
1、回忆并默写《诗经》的常识。
2、朗读诗歌,完成下列的字音、字形题。
Jiān jiā ( ) sù huí ( ) qī qī( ) 未xī( ) 在水之
méi( ) 道阻且jī( ) 水中chí( ) 在水之sì( ) 水中zhǐ( )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学习过程:(以课堂为平台,提升自己吧。
)
任务一:巩固基础、诵读课文。
1、小组内一分钟相互订正、巩固“预习的1、2小题”。
2、默写文学常识,组内交换批阅、纠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篇,当时称为,也称,到了汉代被尊为家经典,才定为《诗经。
》它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和屈原里的并称为“风骚”。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3、以小组为单位听写字词,交换批改。
4、以小组为单位抽查背诵,主动展示着者在原有基础上额外加1分。
任务二:感知内容。
1、本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3、试体会本诗中重章叠韵的句子。
4、诗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但求之不得的苦闷?
任务三:准备3分钟,重点识记字形,默写这首诗。
作业:做完本课的专练。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学习内容分析:在学习了《关雎》,初步掌握了《诗经》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蒹葭。
相比于直接学习《蒹葭》要容易一些,本节课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复习掌握《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背诵本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4.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1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普遍较差,有几个极差(看着拼音也读不出字音)。
教学策略设计
多媒体展示画面、问题、答案,播放音乐;朗读;讨论;点拨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多媒体教学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这篇文章共1191字。
《蒹葭》导学案
25 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学习《蒹葭》,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预习检测:(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蒹葭》导学案--注音及译文-学生
jiān jiā蒹葭《诗经·国风·秦风》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huícóng zhīdào zǔqǐe cháng溯洄从之,道阻且长;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追寻•阻:险阻•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仿佛jiān jiā qī qī bái lù wèi xī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jī溯洄从之,道阻且跻;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ch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跻:高•坻:水中高地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wèi yǐ蒹葭采采,白露未已,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yòu溯洄从之,道阻且右;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zh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教学设计(优秀4篇)
《蒹葭》教学设计(优秀4篇)《蒹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
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蒹葭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蒹葭》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诵读《蒹葭》,掌握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一、导入让学生观看一段古代中国传统乐器演奏视频,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
引入《蒹葭》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它的作者、写作背景等。
二、导学1. 学习识别生字:指导学生查找并理解《蒹葭》中生字的意思,包括“蒹葭”、“悲欢离合”的意思。
2. 诗歌鉴赏:让学生读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探究作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3.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小组朗诵,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增强他们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三、拓展活动1.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模仿《蒹葭》的体裁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联想延伸:引导学生联想《蒹葭》与其他诗歌或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通过复习《蒹葭》的内容和朗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和理解,强化他们对诗歌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蒹葭》: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2. 朗诵《蒹葭》:让学生在家庭中朗诵《蒹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撰写感想:要求学生就课堂学习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促进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蒹葭》,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文学素养。
希望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热爱并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与审美情趣。
愿大家在文学的海洋中尽情享受,感受到诗歌的美丽与魅力!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蒹葭》这首古文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蒹葭》的内容和意境,领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3. 分析《蒹葭》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感受其文学之美。
导学内容:一、《蒹葭》的作者、背景和主题《蒹葭》是出自《诗经》中的一篇古文诗,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佚名。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葭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蒹葭》导学案
一、导入
1. 本节课我们要进修的诗歌是《蒹葭》,请同砚们先阅读一遍全文,然后思考一下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2. 请同砚们谈谈你们对《蒹葭》这首诗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 你认为《蒹葭》这首诗歌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二、整体理解
1. 请同砚们结合全文,谈谈你们对《蒹葭》这首诗歌的整体感受和理解。
2. 《蒹葭》这首诗歌中有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请同砚们举例说明。
3. 你认为《蒹葭》这首诗歌是否具有象征意义?如果是的话,作者想要通过这些象征表达怎样的意义?
三、深度解读
1. 请同砚们分析《蒹葭》这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你觉得作者通过怎样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这种情感?
2. 《蒹葭》这首诗歌中的“蒹葭”、“野火”、“狐裘”等词语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请同砚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3. 你认为《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是否与现实生活有所关联?请同砚们谈谈你们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1. 请同砚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蒹葭》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除了《蒹葭》,你还了解其他哪些古代诗歌具有类似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请同砚们分享你们的观点。
3. 你觉得诗歌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请同砚们展开讨论。
五、教室小结
1. 本节课我们进修了《蒹葭》这首诗歌,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 请同砚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你认为《蒹葭》这首诗歌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请同砚们分享你们的感想。
3.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修其他经典诗歌,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感谢大家的参与,下课!。
蒹葭导学案
蒹葭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蒹葭》导学案研究目标】1、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2、理解“水”、“伊人”等意象。
课前导学】1、《诗经》题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产生的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500多年。
《诗经》在___时称为“诗”,因共有305篇,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将___所整理过的书称为“经”,才确定《诗经》的名称。
___以后,汉时保存研究《诗经》的有四家:___申培的___,齐人辕固的___,燕人___的___(现存《韩诗外传》),这三家诗都先后失传;我们现在所读的《诗经》,是___、___传下来的。
___作《毛诗故训传》,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2、“风”、“雅”、“颂”:《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分大雅31篇和___74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属正统音乐;“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
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
自主研究】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标记出重点字词。
2、结合以前所学,借助课下注释,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1)溯洄从之(sù wō cóng zhī):顺着水流而去。
2)白露未晞(bái lù wèi xī):___还没有消失,指时间为秋季。
3)在水之湄(méi)(méi):在水边。
4)道阻且跻(jī)(zhǔ):路途遥远而且难行。
5)宛在水中坻(dǐ)(dǐ):在水中的小岛。
6)在水之涘(sī)(sī):在水边的小路。
7)宛在水中沚(zhǐ)(zhǐ):在水中的小洲。
《蒹葭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蒹葭》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蒹葭》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 理解《蒹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蒹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探讨《蒹葭》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蒹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作者是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豪情,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人民的关怀。
二、背景介绍《蒹葭》是《楚辞》中的一篇,是屈原为了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而作的。
在这首诗中,屈原以蒹葭这种幽静的植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亲人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三、主题分析《蒹葭》的主题是离愁别绪。
诗中通过描写蒹葭的凄凉孤寂,表达了诗人心里深处的离愁别绪。
诗中“蒹葭”一词,既有植物的意义,也有离愁别绪的象征意义。
诗人通过蒹葭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亲人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四、情感表达《蒹葭》情感真挚,抒发了诗人对亲人和祖国的深情厚意。
诗中“蒹葭”、“蒹葭”、“蒹葭”、“蒹葭”等再三出现的词语,体现了诗人心里深处的离愁别绪。
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五、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蒹葭》的语言简练明快,修辞手法奇特。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中“蒹葭”、“蒹葭”、“蒹葭”、“蒹葭”等再三出现的词语,形成了音韵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六、当代启迪和影响《蒹葭》虽然是古代诗歌,但其中表达的离愁别绪倒是永恒的主题。
在当代社会,人们也会面临离别和别离的情感,因此《蒹葭》依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中对亲人和祖国的思念之情,也提醒着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与亲人的相聚。
导学练习:1. 请简要介绍《蒹葭》的作者和背景。
2. 《蒹葭》的主题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的?3. 《蒹葭》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觉得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4. 请分析《蒹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你觉得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现力有何影响?5. 你认为《蒹葭》对当代社会有何启迪和影响?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和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复习《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美,把握诗歌蕴含的美好情感。
3、背诵诗歌。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原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颂》共40篇,主要是祭祀用的乐歌。
它们从各个反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于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及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
赋:“铺陈其事”——叙事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淑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二、文题解说《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三、字词学习为下列划线字注音: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跻()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白露未晞()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四、疏通文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苍苍:伊人:溯洄:阻:溯游:宛: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引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诗经》两首 关雎蒹葭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1(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歌曲描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写下了与之类似的一首诗歌《静女》。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诗经》两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浪漫场面的。
设计2《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和主题升华的意义2、掌握《蒹葭》的艺术特色3、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现存30篇(又称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诗歌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可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指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赋“是直接铺陈叙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
2、《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3、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露者为物,瞬息消亡。
霜者,露所凝也。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睎“”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也!【学法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习流程】一、与诗人邂逅——大声的朗读、听过朗读录音,大家仔细练读并为我划分节奏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导学案2、这首诗的韵律、节奏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根据下列老师的提示想一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睎;道阻且跻;白露未已;在水之涘《蒹葭》导学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道阻且长;蒹葭萋萋白露未睎;道阻且跻;白露未已;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苍苍、萋萋、采采多次出现“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道阻……”还有“宛在水中……”同学们你发现老师找出的这四类句子每一类都有什么共同点了吗?二、与诗人研讨——用心的赏读请同学们再读《蒹葭》,同时在脑海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并结合诗歌谈一谈诗中的“痴情者”你欣赏他哪一点?三、类文赏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蒹葭》导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课《蒹葭》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背《蒹葭》,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
学习重难点:
3、体会写景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4、探讨诗歌中“伊人”形象及写法,今天赋予其怎样新意。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1、读出诗的感情,写出韵脚字
2、抄写生字并注音
3、把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汇总,写在下面。
4、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5、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写出理由。
6、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分别有什么变化写景有什么作用
7、伊人位置有何变化?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当时心情如何
8、诗歌分几部分有什么特点每部分开头用什么写法
二、课上导学交流
1、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
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
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
4、“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
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5、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
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背诵竞技
四、课堂检测见练习册
五、拓展、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不是生和死
而是——————而是———————
—————————————————
2
六、学习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