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
如何看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如何看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
二者并不是冲突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二)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
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

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以下这几个概念:1.道德,道德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从人类社会诞生起,从人与人发生联系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在慢慢形成,随后又随着人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完善,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过程延续和完善,正是要靠道德来规范。
道德的产生是人们进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它需要指引人们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2.法律,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强制性武器,是以当权阶级的最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具有强制性和不可违背性。
3.底线,底线是人与人在进行交往或者交易过程中,本身所能接受的最低心理限度,它是不可再分割的接受层面,是最小范围的限度。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律没有诞生之前,人们靠习惯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这就是道德判断,当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确立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繁复的时候,就出现了法律这一具有强制力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就是说,当道德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强制力来迫使更多人们都能遵守它的时候,法律才出现,相对来说,道德是软控制,法律是硬控制;道德是自下而上的,法律是自上而下的。
一个自下而上的规范与一个自上而下的约束相比,显然,拥有众多底层众数的道德要比法律所波及的范围广的多,而底线也低得多。
同样,深深渗透人心底的是道德,道德作为人类潜意识遵守的法则,是一种自觉的表现;法律只是约束一般道德的基本表现,它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不是自发的,是一种强制的规定关系。
5.从道德与法律的基本概念与关系出发,从底线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说,法律来源于约定俗成的道德,不及道德波及的面广,没有道德那样深入人心,也没有道德那样及其精细具体的规范。
法律与道德相比,道德才是底线。
论性质。
法律与道德辩论赛正方立论陈词

论点:1、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道德的保障。
2、法律可行性比道德强。
3、法律理性,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
主席、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比道德的作用要大。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的观点:1、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本着道德操守作为我们的行为基本准则。
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当这个道德准则被践踏时我们却显的那么的无力。
比如“佛山小悦悦事件”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那十八位视而不见的行人他们肯定触犯了道德底线,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但也仅此而已。
我们无法依据道德从根本上避免下一次小悦悦事件的发生。
而法律就不同了,它具有道德不具备的强制性,因此可以有效的规范人们的行为。
所以说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维护我们的社会道德。
2、法律比道德更具有可操作性。
道德是什么?道德在哪里?当对方辩友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概也只能说,道德在我心中。
对,确实是这样,道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但是你如何让这个在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具体应用于现实社会的具体事务中呢?你如何确保每个人的道德标准是一致的呢?如果对方辩友也承认道德标准在每个人心中都不一致,那么你们又如何确保社会公平呢?而反观法律,它是可见的,它有具体的标准、适用办法,以及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而且它面对的是范围十分广泛的全体国民。
如此等等,这些都是道德所不能企及的。
3、法律是理性的,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我们都知道法律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它何德何能能够承担如此重任呢?秘密就在于它的理性。
它面对的是全体国民,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
任何人都没法不受到法律制约,因此我们看到有些国家昔日的总统也沦会阶下囚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这种理性更为我们所熟悉。
比如我们缴纳税款,税务人员不会因为看我爽不爽而擅自更订我的缴税额度。
因为如何征税,征收多少?这都有着税法明确的规定,这是理性的体现。
而道德则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标准都不尽相同。
关于底线的素材摘抄

底线:道德、法律、诚信、尊重、社会公德、家庭伦理与职业道德
一、道德底线
道德底线是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它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伤害他人,不违背他人的意愿,不进行欺骗和欺诈。
二、法律底线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强制性规范,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权利义务。
法律底线要求我们遵守法律规定,不违法乱纪,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进行犯罪行为。
三、诚信底线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商业和社会合作的前提。
诚信底线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违背承诺,不泄露他人的机密信息。
四、尊重他人底线
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尊重他人底线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不进行歧视和排斥,不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尊严。
五、社会公德底线
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社会公德底线要求我们遵守公共秩序,不扰乱社会秩序,不破坏公共设施,不进行环境污染。
六、家庭伦理底线
家庭伦理是维护家庭关系和谐的基础。
家庭伦理底线要求我们尊重父母的权利和尊严,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姐妹,不进行家庭暴力。
七、职业道德底线
职业道德是维护职业操守和商业信誉的基础。
职业道德底线要求我们遵守职业规范,不进行欺诈和不正当竞争,不泄露商业机密,不违反职业道德准则。
以上是关于底线的素材摘抄,它涵盖了道德、法律、诚信、尊重、社会公德、家庭伦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
这些底线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做人的基本原则: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
思想的底线,即健康、向上;道德的底线,即诚实、善良;法律的底线,即奉公、守法。
守住底线,就是确保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反之,越出底线,就是思想的蜕变,道德的沦丧,甚至是违法或犯罪。
紧急原则:要雪中送炭,不要雨后送伞。
对等原则:要礼尚往来,不要独来独往。
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礼、大乐易失察。
守好嘴,走好路,自尊自爱,活得有尊严。
1,活得要有尊严,爱得要有骨气,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底线。
唯有如此,才能称之为人,才能去爱别人,才能去做自己。
2,尊严是做人的底线,原则是立世的根基,人可以没有梦想,但不可以没有立场。
3,不必想自己是好是坏,只要做人有底线,你就坏不到哪儿去。
4,人生充满了妥协,但即便有再多无奈的妥协,也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线,扰乱心灵的和谐。
5,就算有多羡慕嫉妒也是不可以的,做人要有底线的。
谨记,切记,勿忘!
6,你可以走偏,可以迷惘,但一定要守住心中最后的道德底线!因为这个底线会让你心中有一块净土,正直善良地做人!
7,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若是连做人的底线都不能再有约束力,别的自然更不用说了。
辩论中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定哪个更重要?

辩论中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规定哪个更重要?正方观点,道德观念比法律规定更重要。
道德观念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道德观念来源于人类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相比之下,法律规定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它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
因此,道德观念比法律规定更加重要。
首先,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
众所周知,道德观念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规范。
而法律规定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它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其次,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而法律规定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它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
因此,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最后,道德观念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修养。
道德观念来源于人类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而法律规定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它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
因此,道德观念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修养。
总之,道德观念比法律规定更加重要。
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修养。
因此,我们应当弘扬道德观念,让其成为我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反方观点,法律规定比道德观念更重要。
法律规定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
相比之下,道德观念只是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它缺乏强制性,容易受到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因此,法律规定比道德观念更加重要。
首先,法律规定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法律规定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它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规定是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问题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问题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晰明确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边界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晰法律和道德的定义。
法律是国家或地区以立法形式确定并公布的行为规范,违反法律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而道德则是人们对于善恶、对错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约束力。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和道德往往互为补充,共同塑造了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然而,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些边界问题,这源于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侧重点和功能。
法律主要关注的是社会规则的明确性和强制性,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加以执行。
法律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界定,从而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然而,法律的制定往往需要满足多方利益的平衡,也受制于不同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影响,因此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与之相比,道德更强调的是个体良知和人性的内在规范。
道德行为旨在培养人们的善良品质和情感,促使人们在自我意识和责任感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道德规范在人们的日常交往和个人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力,但却被视为社会的粘合剂和公民素质的体现。
在一些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之间可能产生冲突或者矛盾。
举个例子,某国的法律规定不准谈论敏感政治话题,但是有人认为对于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道德准则来说,言论自由是不可侵犯的。
这时候,法律规定限制了人们表达意见的自由,与人们的道德判断产生了冲突。
在另一些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之间可能存在法律滞后道德的问题。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互联网领域中出现了一些道德问题,但法律制度并没有及时跟进。
这时候,人们在法律范畴内可能会被允许进行一些道德上不能接受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伦理困境。
面对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问题,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平衡和协调的方式。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还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线”?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还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线”?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与道德是交叉与渗透的,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
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
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
坚守道德的底线高中作文展开全部坚守道德的底线在几千年“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中国搞市场经济,才搞了十几年整个经济秩序就陷于混乱。
毒大米、黑心棉、劣质奶粉……假货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其坑害百姓之烈,可谓触目惊心。
经营者没有道德底线,没有守法意识,唯利是图,见钱眼开。
时代呼唤我们遗失已久的“坚守”,呼唤我们坚守住已被物欲之流冲击得残破的道德之堤!坚守道德底线,首先要做到坚守高尚的品格,司马光在《交趾献奇兽赋》中有言“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可见自古以来,修炼正直的高尚的品格就被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石。
周恩来同志,一生严于自律,为世人所景仰,这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养的结果。
他年轻时代,贴手书警句于大立镜旁,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旬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纵观周恩来一生,不论局势如何动荡、严峻,他都照镜自勉、坚守高尚的品格,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
周 ... 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坚守高尚品格的榜样。
坚守道德底线,更要做到坚守道义。
正义是道德的核心,是一切社会准则的灵魂。
作为真正的人,在面对 ... 、威逼、利诱之时,必须毫不动摇地为正义而战!南宋末年,宋都临安被元军攻破,文天祥面对元军高官厚禄的诱惑,毫不动心。
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

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 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WORD版【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 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
9月20日,是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6周年,也是我国第5个“公民道德宣传日”。
近些天来,随着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隆重举行,一批从普通人中走出的道德榜样,在以其人生之火点燃了美丽的道德之烛,在充分展现道德精神力量让人感动的同时,再度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关系的深思。
这些年,在政府的推动、学者的呼吁、民众的参与下,建设法治社会的理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习惯于自觉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在接受法律“约束”的同时,享受着法律带给我们的各种“福利”:良好的社会治理生态、便利的纠纷解决方式、诚信的民商交易秩序以及稳定、可预期的生活方式。
然而,对于法治,我们在尊重并且赞美的同时,也应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法治,仅仅是社会治理的方式之一,虽然公正、平等、高效、便捷、稳定的特性已经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但仍会有美中不足。
比如,尽管罚款如同达摩克力斯之剑在头顶上高悬,但随地吐痰、闯红灯、酒后驾车、“牛皮癣”小广告、踩踏草坪等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就如同经济运行领域有市场失灵一样,社会治理领域同样也有“法律失灵”。
而解决“法律失灵”的灵丹妙药之一,就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法治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
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
法律治理视野中的“人”,
第1 页。
1道德是法律的一个底线

1道德是法律的一个底线,法律在超越这个底线时,便会成为一个恶法,恶法非法,所以,道德是决定法律能够成为法律的一个规制。
法律规范的导源必然指向原则,原则会指向法律精神,在往上就是价值判断。
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决不是法律了,只能是道德。
所以,道德是产生特定法律的一个基石2什么是道德呢?人们对道德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若从其范围的大小的不同看,可以有狭义与广义的不同。
广义的道德就是,把人生的全部问题都归之于道德问题。
若从这种广义的道德来看,对于什么是道德即可以做这样的解说:道者,路也。
原指道路,实为规律,即凡事都有其规律,所以人应当把这些规律做为根本的依据加以遵循。
德者,得也。
是指行为,即人的活动,是依据“道”而采取的有效途径并将有所得。
这种“得”即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获得幸福,或指实现了人的利益的最大化。
对于道德是为了人的利益,早已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古代的伦理学中,就有许多理论家提到这一点。
到近代,仍然有人持有这种见解。
例如,边沁就认为伦理学是求得“最大幸福之术。
”3道德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人或人类需要满足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做才对人或人类最为有益的问题。
如果道德不是对人与人类有益,或是与此相反而对人类有害,人类还需要它做什么呢?难道人类还会喜爱对自己不利而有害的东西吗?如果道德是有害的话,只能说那是打着道德的名义,实质是在反道德,其实是不道德或伪道德。
道德即是人人都有的内在的观念价值体系,它既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也是人类一切知识的目的,是人类永远不可遏止的追求,是人类积极进取的力量。
由此可见,道德就是为了实现人的更好地活着,那些与之相违背的做法与规定都是不符合真正的道德的,都是应当被摒弃的。
4即使道德存在这样一些严重的问题,从道德本身的作用来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为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就说下面六点看法: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对那些无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对有益性做法的肯定。
人是自由自觉的生存,人的根本特点是追求。
关于道德底线和法律的即评总论点

关于道德底线和法律的即评总论点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底线是两个层次,不应当重合,也不能缺少,而应当互补。
现以当前十分热门诚信为例,分析一下这两者的关系。
诚信就诚实和信用,属于道德范畴。
诚实就是说实话不说假话;信用就是说到做到,决不食言。
讲老实话才能做得到,假话本来就是说说而已,当然理谈不上做了。
说到能做到才是真话,做不到说了也没用,既使不是故意,也会给人以不可靠的印象。
中国人自古就讲诚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等。
可见当时社会很重视诚信,人们很崇尚诚信,当权者也知道要取信于民。
季扎挂剑的故事,一直是信守诺言的教材。
由于古代社会还没有形成契约制度,诚信就显得更加重要。
所谓人无信不立,当时不讲信用的人,大概是很难立足的。
世世代代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生活的中国人,很自然地会以诚信作为人生的信条,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加上中国社会商品经济一直不发达,解放后又一度处于计划经济之中,法治和法制历来不够发达。
因为人们的行为大量地处在道德底线之上,需要通过法律来调整的行为不是很多,人们几乎不知道什么叫诉讼,而且从来不认为打官事是体面的事。
我们处在商品经济社会,人的行为被利益所驱使。
在利益面前,法律的防线都难以阻挡,道德的防线更是不堪一击。
在男女关系上,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守道得的防线?为了赚线,搞传销的能去骗自己的亲人;黑哨敢在万人瞩目之下乱吹。
因此道德防线的建立决不能仅仅是说说而已。
只有对越过道德底线的人让他负出高额的成本,才能使道德成为一道防线。
这种成本不一定是经济上的,而是信用上的和人格上的代价。
而建立这道防线,又谈何容易!。
论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及道德的不确定性

不久前,本人有幸在省城接受了一次依法行政的培训,期间几个老师在授课时均提到社会规范有两个层面,一是道德层面,道德层面以下是法律层面。
听罢,心里觉得颇不是滋味,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好比把道德和法律当做男人或女人,非得要分出哪个在上面,哪个在下面。
或者说道德一定就是上半身,而法律一定就是下半身。
后来才知道这原来是个法学理问题,有朋友认为不能以生物学来比喻法理学,那么我们不妨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法理学不假思索的认为道德必然是高于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突破法律底线,也就是无所谓道德底线了。
本人不以为然,一是从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史上看,道德应是先于法律而存在,成文法更是以国家的出现为依托,将凌乱的道德上升为国家或者统治阶级的意志而确立的行为规范,法律并非是先于道德而存在,但这并不表明,先出现的就一定是上半身,就一定高于后出现的。
相反,法律的出现是对道德的归纳和提高。
将一些可以确定的道德行为提炼为法律的表述,以获得多数人的遵从。
而将一些不确定的道德撇除在法律规范之外,任由社会文化和习俗等进行调整。
二是从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来看,中国历朝的统治者治理国家更习惯于阳儒阴法,为此它至少体现了道德和法律是相互并行的,不存在道德高于法律的问题,所以也就不存在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问题。
三是从东西方比较学来看,西方并没有刻意的提倡道德,自成文法出现后,强调的反而是法律的契约精神,而其宗教文化更是加深了对契约的遵从,也就无所谓道德的底线和突破问题。
为此,所谓法理学指称的道德层面以下是法律层面纯属扯淡,遗憾的是我们习惯于拜服在专家和学者建立的理论下而浑然不觉。
道德和法律虽然都是行为规范,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它们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显然是不一样的,道德规范依据的是舆论和自律,并没有必然的强制力,而法律规范则是依据国家或者统治阶级的权力而体现其约束力的。
这就引出了道德和法律的确定性问题。
道德在社会生活运行中,由于人们各自的习俗和文化的差异从而造成不同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因为其差异性,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足以上升到法律层面的表述,其根本原因恰恰是道德的不确定性。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法律通常被视为道德的底线,是社会规范中最为刚性的部分。
它通过明确的规定和强制力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
当道德规范无法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时,就需要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二、道德影响法律制定与执行,指导人们行为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法律原则和规范都来源于道德观念,如公正、平等、诚信等。
同时,道德还通过舆论、习惯等方式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
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执法者也需要根据道德标准来解释和适用法律。
三、法律与道德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法律通过强制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而道德则通过引导和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行为准则,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四、法律与道德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法律和道德在许多方面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道德的因素,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另一方面,道德的发展和提升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维护。
没有法律的保障,道德观念难以深入人心;没有道德的引导,法律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五、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道德实施的基础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为道德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可以为道德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同时,一个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也是道德实施的重要保障,它能够确保人们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得到有效的救济。
六、道德观念影响法律发展和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
道德观念的变化对法律的发展和实施产生深远的影响。
反腐倡廉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辩论稿

双方陈词阶段正方1陈词: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方认为反腐倡廉主要靠法律。
第一,法律和道德各司其职,日月同辉。
道德分善恶,辨美丑,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而法律定规则划界限,更告诉人们如何去做。
我们热爱道德,崇尚道德。
讲道德可以改善民风、民情,影响社会风尚。
但是反腐倡廉主要还是靠法律。
可以说,道德与廉政息息相关,而法律与廉政唇齿相依。
第二,法律作为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在反腐倡廉上能够标本兼治。
官员是经过任命、具备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那么他们的手中肯定就握有一定的权力。
如何保证这些官员不去滥用权力,不去以权谋私呢?只有靠法律的制裁和严戒。
第三,法律具有保护,预防,惩戒三大功能;三足鼎立,稳固地维系廉政体系。
法律是保护神,保护一切人的合法权利,如阳光、空气、水源,无时无刻不在呵护我们。
法律是预防针,可以防患于未然,使一些贪欲膨胀的官员悬崖勒马,雷池止步。
法律是无情剑,刀光剑影下腐败何处立足?铁面无私中腐败怎能藏身?有道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一个癌细胞可能会威胁人的生命,一个社会的毒瘤可能会葬送国家的前程。
托尔斯泰说得好“行善需要努力,惩恶更需要努力。
”所以,惩恶扬善的法律才是廉政的根本保障。
综上所述,法律既可以未雨绸缪,也可以亡羊补牢,既可以惩治罪恶,又可以保护良善。
所以说反腐倡廉靠的是法律。
谢谢各位!反方1陈词:反方一:谢谢主席!在座各位,大家好!我方认为反腐倡廉主要靠道德。
第一,道德作为行为规范和价值评判的总和,支配着人们最基本的观念和立场——是与非、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荣誉与耻辱,从而也支配了人类日常最基本的行为。
任何政府要处于廉政的状态,一定离不开道德的宣化与规范,否则法制再严、法典再全也只是社会的灾难。
同时,道德又常常直面每个人的内心,诉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从而为廉政提供最本质的动力和理性。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内涵。
从《汉穆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唐律疏议》到方今各国的宪法,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无不与其各自的道德体系密切相关,而法律最重要的精神——正义与公平,正是道德所确立的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道德与法治法律的道德底线与个人尊严

道德与法治法律的道德底线与个人尊严道德与法治:法律的道德底线与个人尊严在一个社会中,道德和法治是维持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道德底线是人们行为的红线,而法律则是对违反道德底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裁的工具。
法律对于保护个人尊严和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法律的道德底线与个人尊严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复杂而令人关注的问题。
一、道德底线与法律的关系道德是指人们内心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的良好品德。
法律则是社会为了管理和调整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和法规。
道德底线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道德底线是法律的基石。
法律的价值基础是道德底线,它确保了法律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法律应当建立在一系列的道德原则之上,比如公平、正义、诚实等。
没有道德底线的法律很难得到广泛认同和遵守。
其次,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法律的形成是社会道德观念的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对于道德底线的认同和要求。
法律的发展也会受到道德观念的变化和进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道德进步。
然而,尽管道德和法律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并不完全一致。
道德底线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而法律是外部的法律规定。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而道德底线则是根植于人们的内心,具有自愿性和选择性。
二、法律的道德底线与个人尊严个人尊严是指每个人独特而不可侵犯的人格和权利。
法律的道德底线应当保护和尊重个人尊严,确保每个人在社会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首先,法律的道德底线应当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
人权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法律的道德底线应确保每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基本权利不受侵犯。
这体现了法律对个人尊严的重视和保护。
其次,法律的道德底线应当维护社会公正和个人尊严的平衡。
社会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法律的道德底线应当确保公正的裁判和公正的法律制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个人尊严则要求在法律的庇护下,每个人都能够受到公正对待,不受任意侵害。
法律重于道德辩论赛案例(3篇)

第1篇正方立论:法律重于道德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始终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规范体系。
它们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然而,在讨论哪个更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时,正方认为法律重于道德。
以下将从法律与道德的定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法律与道德的定义1. 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 道德: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升华。
法律具有强制力,而道德则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往往相互交织,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和谐。
四、法律重于道德的理由1. 权威性与约束力:法律由国家制定,具有强制力,违反法律将受到国家机关的制裁。
而道德则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缺乏强制力。
因此,在权威性和约束力方面,法律优于道德。
2.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道德虽然也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其效果往往不如法律显著。
3. 保障国家利益:法律是保障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在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法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虽然也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但其作用相对较弱。
4. 规范人们行为:法律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而道德规范往往比较模糊,容易产生歧义。
因此,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法律优于道德。
五、案例分析以下以一个案例来论证法律重于道德的观点:案例:某小区内,居民甲将垃圾堆放在公共区域,违反了小区管理规定。
居民乙认为甲的行为违反了道德,要求甲改正。
道德PK法律辩论赛

道德治理比法律重要,千万不要说只有道德思路:1、道德是柔性的,法律是刚性的。
2、凡是法律规定都是道德调整的,但道德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宽泛得多。
3、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的要求比道德对人的要求要低4、结合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天然的恶性等阐述,在社会调节的作用上道德比法律重要应当是道德的最后屏障,失去这道屏障,道德将在社会溃散。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软工具,它是以法律为后盾的。
如果法律的溃散,道德就无从谈起。
当前社会许多人们宁愿上访,而不愿通过法律解决问题,不是败类,你认为该一样样意见执行过去还是全民投票?等你投完了,下一个败类又出现了,你什么都不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的对方资料陈词: 在人类存在的社会中,“理性就是道德性。
”“国有道,虽加刑,无刑也;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
”道德才是法之根本。
看问题要着本质。
不能光看表面呀!对方说维系社会秩序靠法律。
请问法律又是靠什么来维系社会秩序的?那就是道德。
只有道德,才能保证立法的物是这个社会主要的,而我们大多数人守法,有守法的美德倒是次要的了。
这难道是你们的逻辑吗?事实表明,守法观念越强,社会越强调这种守法观念,我们的社会中危险人物就越不敢冒险,社会秩序就越稳定。
再从执法的层次看,执法的公正靠什么?靠执法者的良心。
良心就是个人品行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
下更太平、社会更稳定的动机。
这种动机就是个人品行与社会道德的相一致。
立法也是道德,立法的依据首先要有守法的可能性。
我们说过,守法本身就是一种公德,否则立了法又没有人遵守,最后只好法不责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比如按顺序排队之类的事情,用法律就不是很好解决。
多收集光靠法律无法解决的事例5 对方可能会把你带到“只靠道德维持社会秩序”的沟里,掉进去你就万劫不复。
6 法律是站台的那个台阶,超过法律就会被下面铁轨上的列车撞死。
道德是站台上的那条白线,超过去就可能给自己造成危险,给他人造成不便我觉得应该在两点上发挥1、道德对法律的影响。
法律与道德的调整范围哪个大

法律与道德的调整范围哪个大?[标签:法律道德,调整范围法律与道德的调整范围哪个大?满意答案好评率:50%法律是道德的行为底线。
法律是的道德的底线。
(这是简言之):违反了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但违反法律一定违背了道德。
违反道德不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或为此行为作出赔偿,但违反了法律就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并要你为此作出赔偿。
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硬控制和软控制,所谓硬控制,是指通过强制力来保证实现,如法律、军队、警察、监狱等;所谓软控制,是通过思想政治道德的教化来控制。
人具有生物的本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们要想在社会中很好地生活,就必须要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有的属于法律范畴的,但更多的是属于道德范畴的。
雨果说:“对于人民来说,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于个人来说,惟一的权力是良心。
”在礼教社会,道德就相当于今天的法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复杂了。
传统的道德观念已不足以约束所有人的行为,人们不肯为了讲究“划地为牢”之类的“信誉”而去牺牲生命了,这时法律便应运而生了。
法律和道德都是行为规范,所不同的是法律具有强制性。
也许有人会想,现在是法制社会,维持秩序要靠法律,而不能靠道德。
我们当然毫无理由忽视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但也应该清楚,法制是建立在道德良心基础上的,连起码的道德良心都没有了,谁还会去认真执法呢?对于违法犯罪的人来说,真正能使他们弃恶从善、悔过自新的,主要是道德的力量。
一个人如果真的丧尽天良,六亲不认,丧失人性,法律对他只能起到刑罚作用,而起不到约束作用。
尽管与法律相比,道德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在更宽泛的领域,对于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起约束作用的还是道德,而不是法律。
道德良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是每一个人内心的警察,有了它,人们便各自安分守己,没有它,个人贪婪的欲望就会像阿拉伯神话中魔瓶放出的魔鬼一样为所欲为,造成社会的混乱。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当社会问题不能用道德解决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法律。
法津是道德的最底的底线,人比动物高级就是在于有理性和控制力,如果什么事都要靠法津来约束,那我们人类的文明如何进步,社会也不会发展,就像是木偶一样被人牵制。
而且我们人类正因为有道德的,才会避免很多的争议出现。
我想问对方辩友的是,法规规定不能乱扔垃圾,这个规定是对我们全部人而言,还是对少数没有道德的人的约束。
如果你认为是全部的人,那么为什么在自己的小区里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人们还能自觉得把垃圾入到桶里。
所以我方认为道德是基础,而法津只是为少数不能自律的人规定的。
正因为我们有道德这场辩论会才会有序的进行,我们才会唇枪舌战而不是污言秽语,这正是充份体现我们是有道德的人。
法律不行中国的法律制定难执行更是难上加难,且法律的处罚力度不大,很多人为了利益会恣意妄为。
靠道德教育让自己约束自己比让社会和他人约束自己的力度大。
人有良知才能有所畏惧,知道什么不能为。
尤其是法律的作用在中国影响微乎其微的情况下,更要从国民良知上教育,那些在食品安全上造假的人就是失去了良知才为利益而疯。
因此我认为要靠道德约束。
法律能制裁多少,在这件事上真的是雷声大雨点小。
或许在现在这个“金钱至上”的中国社会,光光寄希望于所谓的法律是不可能的了。
道德啊!道德啊!快点住进不良商家的心中和脑海吧!!!中国立法、执法、监督均是一体,自己制约自己很难实现。
因此,无论什么法律问题,道德约束远比法律制约有效。
国外信教实际也是道德的自我约束。
依靠法律来治理这个问题,只会促使那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漏洞。
没有一套法律是健全的,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在这里我先声明,我不是说法律没有作用,是有的,而且很巨大。
至少,对消费者,它能起到警惕的作用。
对于正常的生产商,他有规范生产的作用。
但单用法律来打击不法分子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也没有办法。
然而,道德就不一样。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冒着犯法的风险来做这种事情呢?是因为他们不道德么?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没有办法,只能这么做!那么此时,单靠法律的严惩恐怕是收效甚微的。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法律是道德标准的底线”这句名言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出自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一书。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的道德的底线。
(这是简言之):违反了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但违反法律一定违背了道德。
违反道德不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或为此行为作出赔偿,但违反了法律就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并要你为此作出赔偿。
法理书上专门的一章,讲述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道德与法律都是一种意识问题,是人们意识产物,可以说人自己制造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东西却成为人本身的枷锁。
为何需要道德存在,为何需要法律存在,而这些却是人的枷锁。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相应道德和法律也会随之产生,本质也是为解决一些问题不管是道德,还是法律,都有共同目的就是规范人的某种行为,从根本解决一些冲突问题。
道德是立法内容的重要渊源,但是道德却是高标准行为,而法律却是每个人遵守的底线。
道德问题解决方法一般是提倡,或者谴责,法律却是强制的。
在立法的时候,人们总要考虑考虑道德因素和道德标准,但是不是所有的道德都要规定在法律中。
法律是不应该管仅仅属于道德的事情,当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畴,也是法律范畴。
故意伤害别人身体不仅是道德,并且也是违法的。
我们通常说的道德只是单纯道德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
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完全相同,道德的调整范围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生活上,有些东西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模式。
相对道德来说,法律是具备一定权威性,是要求每个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过于严格的话,那么人们容易造成违法,并且也不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与法律谁是底线的问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以下这几个概念:
1.道德,道德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从人类社会诞生起,从人与人发生联系的时候起,就
已经开始在慢慢形成,随后又随着人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完善,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过程延续和完善,正是要靠道德来规范。
道德的产生是人们进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它需要指引人们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2.法律,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强制性武器,是以当权阶级的最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的,由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具有强制性和不可违背性。
3.底线,底线是人与人在进行交往或者交易过程中,本身所能接受的最低心理限度,它是
不可再分割的接受层面,是最小范围的限度。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律没有诞生之前,人们靠习惯来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这就是
道德判断,当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确立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繁复的时候,就出现了法律这一具有强制力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就是说,当道德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强制力来迫使更多人们都能遵守它的时候,法律才出现,相对来说,道德是软控制,法律是硬控制;道德是自下而上的,法律是自上而下的。
一个自下而上的规范与一个自上而下的约束相比,显然,拥有众多底层众数的道德要比法律所波及的范围广的多,而底线也低得多。
同样,深深渗透人心底的是道德,道德作为人类潜意识遵守的法则,是一种自觉的表现;法律只是约束一般道德的基本表现,它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不是自发的,是一种强制的规定关系。
5.从道德与法律的基本概念与关系出发,从底线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说,法律
来源于约定俗成的道德,不及道德波及的面广,没有道德那样深入人心,也没有道德那样及其精细具体的规范。
法律与道德相比,道德才是底线。
论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