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计算公式
营养计算公式

营养计算公式1、标准体重(kg)=⾝⾼(cm)—1052、 100%=实测体重(kg )—标准体重(kg )标准体重指数标准体重(kg ) (正常:±10%) 3、 22=体重(kg )体制指数⾝⾼(m ) (正常: 18、5~23、9 ; 轻度消瘦: 17~18、5 ; 超重: 24~27、9 )4、 1000?体重(kg )⾝⾼体质指数=⾝⾼(cm ) 5、 + =100%Vervaeck ?体重(kg )胸围(cm )指数⾝⾼(cm ) 6、 422=10Kaup ?体重(kg )指数⾝⾼(cm )(正常: 19 ~ 15 ) 7、 733=10Rohrer ?体重(kg )指数⾝⾼(cm ) (中等: 140 ~ 109 ) 8、 =100?胸围(cm )⽐胸围⾝⾼(cm )9、 =腰围(cm )腰臀⽐值(W H R )臀围(cm ) (参考标准:成年男性 < 0、9;成年⼥性 < 0、85 ) 10、上臂围与⽪褶厚度测量操作计算:a 、⽪褶厚度推算⼈体密度D=C —M ×(㏒⽪褶厚度值) (其中C 与M 就是公式中系数)b 、根据⼈体密度计算⼈体脂肪百分含量: 4.95%( 4.50)100%BF D=-? c 、上臂肌围(cm)=上臂围(cm)—3、14×三头肌⽪褶厚度(cm)d 、 222[]12.5612.56?=上臂围(cm )-3.14三头肌⽪褶厚度(cm )上臂肌围上臂肌⾯积(cm )= 14、⼉童体重的粗略估计计算:a 、标准体重(kg)= 年龄(岁)×2 + 7 (3岁以下适⽤)b 、标准体重(kg)= 年龄(岁)×2 + 8 (3岁~青春前期适⽤)、c 、粗略⾝⾼(cm)= 年龄(岁)×7+ 70 (3岁~青春前期适⽤)⼀、质量计算:1、 =100%?⾷品重量(W )—废弃部分的重量(W1)可⾷部计算(EP )⾷品重量(W )2、 100%?1废弃部分重量(W )废弃率=⾷品重量(W )3、 =100%?烹调后⾷物的重量—烹调前⾷物的重量烹调重量变化率(WCF )烹调前⾷物的重量(⽤于烹调后失重的⾷品,如烤⾁煎⾁等)4、 =⽣⾷物重量⾷物的⽣熟⽐值熟⾷物重量(⽤于烹调后增重的⾷品,如⽶饭⾯条等) 5、重量保留因⼦(WRF):%100%WRF =烹调后⾷物的质量(g )烹调前⾷物的质量(g ) 6、 =100%100?⾷物营养成分含量每百克⼲物质中营养成分含量—⽔分含量 7、 =100??∑⾷物量(g)蛋⽩质含量(g )可⾷部分的⽐例(EP )每百克⾷物中蛋⽩质含量(g )() =100??∑⾷物量(g)脂肪含量(g )可⾷部分的⽐例(EP )每百克⾷物中脂肪含量(g )() =100??∑⾷物量(g)碳⽔化合物含量(g )可⾷部分的⽐例(EP )每百克⾷物中碳⽔化合物含量(g )() =100??∑⾷物量(g)某营养素含量(g )可⾷部分的⽐例(EP )每百克⾷物中某营养素含量(g )() 8、%=?烹调⾷物中某种维⽣素含量表现保留率(AR )(⼲重)100%⾷物原料中该维⽣素含量9、%=烹调⾷物中某种维⽣素含量烹调后⾷品重量(g )真实保留率(TR )100%⾷物原料中该维⽣素含量烹调前⾷品重量(g )⼆、能量计算:1、膳⾷能量(kcal)=蛋⽩质摄⼊量×4 + 碳⽔化合物摄⼊量×4 + 脂肪摄⼊量×9三、三⼤营养素的能量百分⽐计算:1、 =100%??蛋⽩质摄⼊量(g )4蛋⽩质供能⽐总能量摄⼊量(kcal )2、 =100%??碳⽔化合物摄⼊量(g )4碳⽔化合物供能⽐总能量摄⼊量(kcal ) 3、 9=100%??脂肪摄⼊量(g )脂肪供能⽐总能量摄⼊量(kcal )四、⾷物测评1、 A 、当⼀批⾷品德包装件数(N)超过100件时,抽样量(n)按下列式计算:n =B 、异常⾮均匀性或者不熟悉来源⾷品抽样量按下式计算:n = N 2、 -=⾷物的能量(kcal )能量价格⽐值⾷物的实际⽀出价格(元)3、 %%=?某种营养素的含量()单位重量(g )某营养素(NRV )<单位⾷品中营养素参考值>(查表得)该营养素参考值NRV (g ) 4、 =100%100?⾷物营养成分含量每百克⼲物质中营养成分含量—⽔分含量 5、 =100[]⾷物量(g)⾷物中某营养素含量可⾷部分的⽐例每百克⾷物中营养素含量(g ) 6、⾷物营养质量指数计算:a 、 =⼀定量⾷物提供的能量值能量密度能量推荐摄⼊量b 、 =⼀定量⾷物提供的营养素含量营养素密度相应营养素推荐摄⼊量c 、 =营养密度⾷物营养质量指数(INQ )能量密度( INQ = 或> 1为营养质量合格⾷物 INQ < 1 为营养价值低⾷物 )9、蛋⽩质评价: a 、 %=100%100%?=?氮吸收量⾷⼊氮—(粪氮—粪代谢氮)蛋⽩质真消化率(TD )⾷⼊氮⾷⼊氮b 、=试验期内动物增加体重(g )蛋⽩质功效⽐值试验期内蛋⽩质摄⼊量(g )c 、100100?=?氮储留量摄⼊氮—(粪氮—粪代谢氮)蛋⽩质⽣物价(BV )=氮吸收量氮吸收量—(尿氮—尿内源氮)。
营养成分表的计算方法汇总-20160225

X:这种原料的标准值,见中国食物成分表
其营养成分如下:
项目
每100克
营养素参考值%
能量
1823KJ
2肪
12.7g
21%
碳水化合物
70.6g
24%
钠
204mg
10%
能量参考值22%=1823/8400*100%
二、各含量的计算方法
每种食物都有其能力值,例如下图所示:
备注:食物成分表全本(某宝上有售)请见
计算公式:N=M%*X
项目每100能量1823kj22蛋白质90g15脂肪127g21碳水化合物706g24204mg10能量参考值2218238400100二各含量的计算方法每种食物都有其能力值例如下图所示
营养成分表的计算方法汇总
一、计算公式
Y%=X/NRV
X:食品中该营养素的含量
NRX:参考值(见下表)
例如:某产品,能量1823KJ、蛋白质9.0g、脂肪12.7g、碳水化合物70.6g、钠204mg。
营养质量指数的计算公式(一)

营养质量指数的计算公式(一)营养质量指数(Nutrient Quality Index)什么是营养质量指数?营养质量指数是一种衡量食物营养价值的指标,它可以帮助人们评估食物的营养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
计算营养质量指数的公式一种常用的计算营养质量指数的公式是通过对每种营养成分进行打分,然后将得分相加得到最终的指数。
营养质量指数= α × 能量得分+ β × 蛋白质得分+ γ × 脂肪得分+ δ × 碳水化合物得分+ ε × 纤维得分+ ζ × 维生素得分+ η × 矿物质得分下面对每个得分进行具体解释:能量得分能量得分反映了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是否适宜。
一般来说,过多或过少的能量都不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常用的能量得分区间为[0, 10],得分越高表示提供的能量越适宜。
蛋白质得分蛋白质得分反映了食物所包含的蛋白质的质量。
优质蛋白质通常来自动物性食物,如鱼、肉类和乳制品等。
常用的蛋白质得分区间为[0, 10],得分越高表示蛋白质质量越高。
脂肪得分脂肪得分反映了食物所提供的脂肪的质量。
健康的脂肪主要来自植物油和鱼类等,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对健康不利。
常用的脂肪得分区间为[0, 10],得分越高表示脂肪质量越高。
碳水化合物得分碳水化合物得分反映了食物所提供的碳水化合物的质量。
健康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全谷物、豆类和水果等,而精制糖和精制谷物的摄入过多会对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常用的碳水化合物得分区间为[0, 10],得分越高表示碳水化合物质量越高。
纤维得分纤维得分反映了食物所含纤维的丰富程度。
膳食纤维对消化系统健康非常重要,富含纤维的食物通常是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
常用的纤维得分区间为[0, 10],得分越高表示纤维含量越高。
维生素得分维生素得分反映了食物所含维生素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
各种维生素对人体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
营养学涉及的计算公式

精心整理
1、能量(kcal)=三大产能营养素×产能系数(4、9、4)(基础62页)
2、营养素(g)=能量÷产能系数
3、总能量=三大产能营养素能量相加
4、营养素的供能比(蛋白质供能比)=蛋白质能量/总能量(三级41页)
(成人蛋白质供能比10-15%、脂肪供能比20-3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5-65%))
5
6
页)
7
8
9
量
10
11
总数×
12
13
14、编制食谱:
1) 确定总能量(查表)
2) 确定三大营养素的量=总能量×供能比/能量系数
3) 根据三餐供能比确定三餐营养素的量(30%40%30%)
4) 根据三大营养素的量确定食物的量:
精心整理
①先根据碳水化合物的量确定主食的量=碳水化合物/每100g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的量×100
②计算主食中蛋白的量=主食量*每100g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100
③副食蛋白=总蛋白-主食蛋白
④某种副食量=副食蛋白/每100g该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100
(mg)
①某类食物的消费率=(食用该类食物的人数/所有调查人数)×100%
②某类食物消费者的平均消费频次=消费该类食物的消费次数总和/消费该类食物消费者人数。
肠内营养热量计算公式

肠内营养热量计算公式为:
能量需求(kcal)= 基础代谢率(BMR)× 活动系数(AF)× 应激系数(SF)
其中,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量,通常以每小时为单位计算。
活动系数(AF)是根据个体的体力活动水平进行调整的系数,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应激系数(SF)则是根据个体的应激状态进行调整的系数,如感染、手术等情况下需要增加能量摄入。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 计算基础代谢率(BMR):
男性BMR = 66 + (13.75 × 体重kg) + (5 × 身高cm) - (6.75 × 年龄)
女性BMR = 655 + (9.56 × 体重kg) + (1.85 × 身高cm) - (4.68 × 年龄)
2. 根据个体的体力活动水平和应激状态确定活动系数(AF)和应激系数(SF)。
3. 将以上三个参数相乘即可得到个体的能量需求(kcal)。
营养计算公式

★ 人体调查类 ★1. 标准体重(kg )=身高(cm )—1052. 100%=⨯实测体重(kg )—标准体重(kg )标准体重指数标准体重(kg ) (正常:±10%) 3. 22=体重(kg )体制指数身高 (m )(正常: 18.5~23.9 ; 轻度消瘦: 17~18.5 ; 超重: 24~27.9 ) 4. 1000⨯体重(kg )身高体质指数=身高(cm ) 5. + =100%Vervaeck ⨯体重(kg ) 胸围(cm )指数身高(cm ) 6. 422=10Kaup ⨯体重(kg )指数身高(cm )(正常: 19 ~ 15 ) 7. 733=10Rohrer ⨯体重(kg )指数身高(cm ) (中等: 140 ~ 109 ) 8. =100⨯胸围(cm )比胸围身高(cm )9. =腰围(cm )腰臀比值(W H R )臀围(cm ) (参考标准:成年男性 < 0.9;成年女性 < 0.85 ) 10. 上臂围和皮褶厚度测量操作计算:a. 皮褶厚度推算人体密度D=C —M ×(㏒皮褶厚度值) (其中C 和M 是公式中系数)b. 根据人体密度计算人体脂肪百分含量: 4.95%( 4.50)100%BF D=-⨯ c. 上臂肌围(cm )=上臂围(cm )—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 ) d. 222[]12.5612.56⨯=上臂围(cm )-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 )上臂肌围上臂肌面积(cm )= 14. 儿童体重的粗略估计计算:a. 标准体重(kg )= 年龄(岁)×2 + 7 (3岁以下适用)b. 标准体重(kg )= 年龄(岁)×2 + 8 (3岁~青春前期适用)、c. 粗略身高(cm )= 年龄(岁)×7+ 70 (3岁~青春前期适用)★ 食品计算类 ★一、质量计算: 1. =100%⨯食品重量(W )—废弃部分的重量(W1)可食部计算(EP )食品重量(W )2. 100%⨯1废弃部分重量(W )废弃率=食品重量(W )3. =100%⨯烹调后食物的重量—烹调前食物的重量烹调重量变化率(WCF )烹调前食物的重量(用于烹调后失重的食品,如烤肉 煎肉等) 4. =生食物重量食物的生熟比值熟食物重量(用于烹调后增重的食品,如米饭 面条等) 5. 重量保留因子(WRF ):%100%WRF =⨯烹调后食物的质量(g )烹调前食物的质量(g ) 6. =100%100⨯食物营养成分含量每百克干物质中营养成分含量—水分含量 7. =100⨯⨯∑食物量(g)蛋白质含量(g )可食部分的比例(EP )每百克食物中蛋白质含量(g )() =100⨯⨯∑食物量(g)脂肪含量(g )可食部分的比例(EP )每百克食物中脂肪含量(g )() =100⨯⨯∑食物量(g)碳水化合物含量(g )可食部分的比例(EP )每百克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g )() =100⨯⨯∑食物量(g)某营养素含量(g )可食部分的比例(EP )每百克食物中某营养素含量(g )() 8.%=⨯烹调食物中某种维生素含量表现保留率(AR )(干重)100%食物原料中该维生素含量9.%=⨯⨯⨯烹调食物中某种维生素含量烹调后食品重量(g )真实保留率(TR )100%食物原料中该维生素含量烹调前食品重量(g ) 二、能量计算:1. 膳食能量(kcal )=蛋白质摄入量×4 +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4 + 脂肪摄入量×9 1千卡(kcal)的能量相当于4.184千焦(kJ)。
营养计算公式

营养计算公式营养是维持人体健康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合理的营养摄入,我们可以确保获得足够的营养,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营养计算公式,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自己所需的营养。
一、基础代谢率(BMR)计算公式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安静、空腹、保持清醒状态下,为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所消耗的能量。
计算基础代谢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每天的最低能量需求。
女性BMR计算公式:BMR = 655 + (9.6 ×体重kg) + (1.8 ×身高cm) - (4.7 ×年龄岁)男性BMR计算公式:BMR = 66 + (13.7 ×体重kg) + (5 ×身高cm) - (6.8 ×年龄岁)以一位30岁、身高170cm、体重60kg的女性为例,她的BMR计算公式如下:BMR = 655 + (9.6 × 60) + (1.8 × 170) - (4.7 × 30)= 655 + 576 + 306 - 141= 1396 千卡/天通过计算出的基础代谢率,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这个女性30岁每天至少需要1396千卡的能量维持正常生活。
二、每日能量需求计算公式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能量不仅仅来自基础代谢率,还与体力活动、体型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计算每日能量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每日能量需求(TEE)计算公式:TEE = BMR × PAL其中,BMR为基础代谢率,PAL为身体活动水平系数。
身体活动水平系数一般有以下几个等级:- 久坐或非常低身份活动:PAL = 1.2- 轻度活动:PAL = 1.375- 中等度活动:PAL = 1.55- 高度活动:PAL = 1.725- 极度活动:PAL = 1.9以前文所述的女性为例,假设她的身体活动水平为中等度活动(PAL = 1.55),则她的每日能量需求如下:TEE = 1396 × 1.55= 2158 千卡/天通过计算每日能量需求,我们可以得知这位女性在中等度活动水平下,每天至少需要2158千卡的能量维持正常生活。
营养学涉及的计算公式

营养学涉及的计算公式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1、能量(kcal)=三大产能营养素×产能系数(4、9、4)(基础62页)2、营养素(g)=能量÷产能系数3、总能量=三大产能营养素能量相加4、营养素的供能比(蛋白质供能比)=蛋白质能量/总能量(三级41页)(成人蛋白质供能比10-15%、脂肪供能比20-3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5-65%))5、三餐供能比(早餐)=早餐能量/总能量(三餐供能比30% 40% 30%)6、食物中营养素的量=食物净重×每100g食物中含该营养素的量/100 (三级书25页)7、含某重量营养的食物的重量=该营养素的量/每100g食物中含该营养素的量×1008、食物净重=食物量×可食部重量比例/1009、家庭每种食物实际消耗量=食物结存量+购进食物总量-废弃食物总量-剩余食物总量10、家庭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量=实际消费量/家庭总人日数11、个人人日数=早餐餐次总数×早餐餐次比+中餐餐次总数×午餐餐次比+晚餐餐次总数×晚餐餐次比12、全家总人日数=所有在家用餐个人的人日数之和13、标准人日数=标准人系数×人日数14、编制食谱:1)确定总能量(查表)2)确定三大营养素的量=总能量×供能比/能量系数3)根据三餐供能比确定三餐营养素的量(30% 40% 30%)4)根据三大营养素的量确定食物的量:①先根据碳水化合物的量确定主食的量=碳水化合物/每100g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的量×100②计算主食中蛋白的量=主食量*每100g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100③副食蛋白=总蛋白-主食蛋白④某种副食量=副食蛋白/每100g该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10015、判定肥胖:身体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身高) (身高单位为米)(基础308页)16、标准体重=身高(cm)—10517、营养评价:①蛋白质氨基酸评分=被测食物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mg)/理想模式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mg)(三级349页)②GI=含50g碳水化合物试验食物餐后2h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等量碳水化合物标准参考物餐后2h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100 (三级257页)③血糖负荷GL=GI×摄入该食物的实际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④能量密度=一定食物提供的能量值/能量推荐摄入量(三级338页)⑤营养素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营养素含量/相应营养素推荐量⑥食物营养质量指数(INQ)=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18、频率调查法计算(二级19页)①某类食物的消费率=(食用该类食物的人数/所有调查人数)×100%②某类食物消费者的平均消费频次=消费该类食物的消费次数总和/消费该类食物消费者人数。
营养学涉及的计算公式(修订版)【新版】

1、能量(kcal)=三大产能营养素×产能系数(4、9、4)(基础62页)2、营养素(g)=能量÷产能系数3、总能量=三大产能营养素能量相加4、营养素的供能比(蛋白质供能比)=蛋白质能量/总能量(三级41页)(成人蛋白质供能比10-15%、脂肪供能比20-3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5-65%))5、三餐供能比(早餐)=早餐能量/总能量(三餐供能比30% 40% 30%)6、食物中营养素的量=食物净重×每100g食物中含该营养素的量/100 (三级书25页)7、含某重量营养的食物的重量=该营养素的量/每100g食物中含该营养素的量×1008、食物净重=食物量×可食部重量比例/1009、家庭每种食物实际消耗量=食物结存量+购进食物总量-废弃食物总量-剩余食物总量10、家庭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量=实际消费量/家庭总人日数11、个人人日数=早餐餐次总数×早餐餐次比+中餐餐次总数×午餐餐次比+晚餐餐次总数×晚餐餐次比12、全家总人日数=所有在家用餐个人的人日数之和13、标准人日数=标准人系数×人日数14、编制食谱:1) 确定总能量(查表)2) 确定三大营养素的量=总能量×供能比/能量系数3) 根据三餐供能比确定三餐营养素的量(30% 40% 30%)4) 根据三大营养素的量确定食物的量:①先根据碳水化合物的量确定主食的量=碳水化合物/每100g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的量×100②计算主食中蛋白的量=主食量*每100g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100③副食蛋白=总蛋白-主食蛋白④某种副食量=副食蛋白/每100g该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10015、判定肥胖:身体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身高) (身高单位为米)(基础308页)16、标准体重=身高(cm)—10517、营养评价:①蛋白质氨基酸评分=被测食物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mg)/理想模式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mg)(三级349页)②GI=含50g碳水化合物试验食物餐后2h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等量碳水化合物标准参考物餐后2h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100 (三级257页)③血糖负荷GL=GI×摄入该食物的实际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④能量密度=一定食物提供的能量值/能量推荐摄入量(三级338页)⑤营养素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营养素含量/相应营养素推荐量⑥食物营养质量指数(INQ)=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18、频率调查法计算(二级19页)①某类食物的消费率=(食用该类食物的人数/所有调查人数)×100%②某类食物消费者的平均消费频次=消费该类食物的消费次数总和/消费该类食物消费者人数...。
营养学涉及的计算公式

营养学涉及的计算公式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1、能量(kcal)=三大产能营养素×产能系数(4、9、4)(基础62页)2、营养素(g)=能量÷产能系数3、总能量=三大产能营养素能量相加4、营养素的供能比(蛋白质供能比)=蛋白质能量/总能量(三级41页)(成人蛋白质供能比10-15%、脂肪供能比20-3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5-65%))5、三餐供能比(早餐)=早餐能量/总能量(三餐供能比30% 40% 30%)6、食物中营养素的量=食物净重×每100g食物中含该营养素的量/100 (三级书25页)7、含某重量营养的食物的重量=该营养素的量/每100g食物中含该营养素的量×1008、食物净重=食物量×可食部重量比例/1009、家庭每种食物实际消耗量=食物结存量+购进食物总量-废弃食物总量-剩余食物总量10、家庭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量=实际消费量/家庭总人日数11、个人人日数=早餐餐次总数×早餐餐次比+中餐餐次总数×午餐餐次比+晚餐餐次总数×晚餐餐次比12、全家总人日数=所有在家用餐个人的人日数之和13、标准人日数=标准人系数×人日数14、编制食谱:1)确定总能量(查表)2)确定三大营养素的量=总能量×供能比/能量系数3)根据三餐供能比确定三餐营养素的量(30% 40% 30%)4)根据三大营养素的量确定食物的量:①先根据碳水化合物的量确定主食的量=碳水化合物/每100g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的量×100②计算主食中蛋白的量=主食量*每100g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100③副食蛋白=总蛋白-主食蛋白④某种副食量=副食蛋白/每100g该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10015、判定肥胖:身体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身高) (身高单位为米)(基础308页)16、标准体重=身高(cm)—10517、营养评价:①蛋白质氨基酸评分=被测食物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mg)/理想模式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mg)(三级349页)②GI=含50g碳水化合物试验食物餐后2h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等量碳水化合物标准参考物餐后2h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100 (三级257页)③血糖负荷GL=GI×摄入该食物的实际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④能量密度=一定食物提供的能量值/能量推荐摄入量(三级338页)⑤营养素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营养素含量/相应营养素推荐量⑥食物营养质量指数(INQ)=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18、频率调查法计算(二级19页)①某类食物的消费率=(食用该类食物的人数/所有调查人数)×100%②某类食物消费者的平均消费频次=消费该类食物的消费次数总和/消费该类食物消费者人数。
营养学涉及的计算公式

1、能量(kcal)=三大产能营养素×产能系数(4、9、4)(基础62页)2、营养素(g)=能量÷产能系数3、总能量=三大产能营养素能量相加4、营养素的供能比(蛋白质供能比)=蛋白质能量/总能量(三级41页)(成人蛋白质供能比10-15%、脂肪供能比20-3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5-65%))5、三餐供能比(早餐)=早餐能量/总能量(三餐供能比30% 40% 30%)6、食物中营养素的量=食物净重×每100g食物中含该营养素的量/100 (三级书25页)7、含某重量营养的食物的重量=该营养素的量/每100g食物中含该营养素的量×1008、食物净重=食物量×可食部重量比例/1009、家庭每种食物实际消耗量=食物结存量+购进食物总量-废弃食物总量-剩余食物总量10、家庭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量=实际消费量/家庭AHA12GAGGAGAGGAFFFFAFAF总人日数11、个人人日数=早餐餐次总数×早餐餐次比+中餐餐次总数×午餐餐次比+晚餐餐次总数×晚餐餐次比12、全家总人日数=所有在家用餐个人的人日数之和13、标准人日数=标准人系数×人日数14、编制食谱:1)确定总能量(查表)2)确定三大营养素的量=总能量×供能比/能量系数3)根据三餐供能比确定三餐营养素的量(30% 40% 30%)4)根据三大营养素的量确定食物的量:①先根据碳水化合物的量确定主食的量=碳水化合物/每100g食物中含碳水化合物的量×100②计算主食中蛋白的量=主食量*每100g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100③副食蛋白=总蛋白-主食蛋白④某种副食量=副食蛋白/每100g该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100AHA12GAGGAGAGGAFFFFAFAF15、判定肥胖:身体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身高) (身高单位为米)(基础308页)16、标准体重=身高(cm)—10517、营养评价:①蛋白质氨基酸评分=被测食物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mg)/理想模式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mg)(三级349页)②GI=含50g碳水化合物试验食物餐后2h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等量碳水化合物标准参考物餐后2h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100 (三级257页)③血糖负荷GL=GI×摄入该食物的实际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④能量密度=一定食物提供的能量值/能量推荐摄入量(三级338页)⑤营养素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营养素含量/相应营养素推荐量⑥食物营养质量指数(INQ)=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18、频率调查法计算(二级19页)AHA12GAGGAGAGGAFFFFAFAF①某类食物的消费率=(食用该类食物的人数/所有调查人数)×100%②某类食物消费者的平均消费频次=消费该类食物的消费次数总和/消费该类食物消费者人数③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④⑤⑥@$C34511 86CF 蛏27536 6B90 殐c 23879 5D47 嵇30939 78DB 磛623964 5D9C 嶜35488 8AA0 誠⑦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营养成分表百分比的计算公式

营养成分表百分比的计算公式营养成分表是用来标示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含量的重要工具。
通过阅读营养成分表,我们可以了解到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的百分比。
这些成分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对于合理膳食和营养平衡至关重要。
营养成分表中的百分比是通过计算食物中每种营养成分所占总能量的比例得出的。
下面是营养成分表百分比的计算公式:营养成分百分比= (每种营养成分的能量值/ 食物总能量值)× 100%在营养成分表中,通常会列出每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以克或毫克为单位)和每种营养成分的能量值(以卡路里为单位)。
通过使用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每种营养成分所占食物总能量的百分比。
例如,某种食物的总能量为200卡路里,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0克(每克蛋白质的能量值为4千卡),脂肪含量为5克(每克脂肪的能量值为9千卡),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0克(每克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值为4千卡)。
那么,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出每种营养成分的百分比:蛋白质百分比 = (10克× 4千卡/克) / 200千卡× 100% = 20%脂肪百分比 = (5克× 9千卡/克) / 200千卡× 100% = 22.5%碳水化合物百分比 = (20克× 4千卡/克) / 200千卡× 100% = 40%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可以得出这种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百分比分别为20%、22.5%和40%。
这意味着这种食物中蛋白质提供了总能量的20%,脂肪提供了总能量的22.5%,碳水化合物提供了总能量的40%。
了解食物中各个营养成分的百分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膳食结构,保持营养平衡。
在制定饮食计划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来选择食物,并合理分配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量。
例如,如果想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可以选择含有较高蛋白质百分比的食物;如果想要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可以选择含有较低脂肪百分比的食物。
人体每日所需营养标准计算公式

人体每日所需营养标准计算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文章:咱们每天吃吃喝喝,可你知道身体到底需要多少营养吗?这里面可有一套计算公式呢。
先来说说蛋白质吧,这可是身体的“建筑材料”。
一般来说,对于成年人,简单的计算公式是用体重(千克)乘以 0.8 到 1.8 克,这取决于你的活动量和身体状况。
比如说,一个 60 千克体重的健康成年人,如果活动量不大,那每天大概需要 48 克蛋白质;要是经常锻炼,那可能就得 108 克左右啦。
就拿我自己来说,有一次我去健身房,跟教练聊起营养的事儿。
教练说,像他们这些经常高强度训练的人,蛋白质的摄入量就得高。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说有个会员之前不注意蛋白质的补充,锻炼效果总是不明显。
后来按照合理的量补充蛋白质,肌肉增长就快多了。
碳水化合物也是必不可少的能量来源。
计算公式大概是用体重(千克)乘以 5 到 10 克。
比如还是 60 千克的人,每天大约需要 300 到 600 克碳水化合物。
脂肪呢,占总热量的 20%到 30%比较合适。
总热量可以通过基础代谢率加上活动消耗来估算。
基础代谢率的计算有点复杂,咱就先不说啦。
维生素和矿物质就比较复杂了,不同的种类需求不一样。
像维生素C,成年人每天大概需要 100 毫克;钙的话,800 到 1200 毫克。
我记得有一回,家里有个亲戚生病住院了,医生就特别强调要注意营养均衡。
还专门列了个表,告诉他每天要吃多少东西,才能保证各种营养的摄入。
总之,了解人体每日所需营养标准的计算公式,能让咱们更好地安排饮食,保持健康。
可别瞎吃一通,不然身体可就不乐意啦!该补的补,该控制的控制,这样才能让咱们的身体“吃得饱,吃得好”,充满活力地应对每一天!。
公共营养公式

15% 60% 25%
17、食物营养价值分析: 1)能量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能量值
能量推荐摄入量
2)营养素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营养素含量 相应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
3)食物营养质量指数(INQ)=营养素密度 能量密度
评价:INQ≥1,营养质量合格食物 INQ<1,营养质量不合格食物 INQ≤0,纯能量食品或净卡路里食品.
评价标准:GL>20 GL在11~19 GL <10
高GL食物 中GL食物 低GL食物
氨基酸评分(AAS)
1)求出每克pr中所求氨基酸(aa)含量(mg/g) 2)查出 Pr氨基酸模式中该aa含量 3)该种AAS= 每克pr中所求氨基酸(aa)含量
查出 Pr氨基酸模式中该aa含量值 4)找出各个氨基酸评分中的最小值,即为第一限
评价标准: 正常指标:18.5~23.9 轻度消瘦:17~18.4 中度消瘦:16~16.9 重度消瘦: < 16 超 重:24~27.9 肥 胖:>28
12、标准体重指数(BWI) =实测体重(kg)—标准体重(kg)×100%
标准体重(kg) 评价:正常值:±10% 超重: >10%
肥 胖: >20% 瘦弱:<--10% 重度瘦弱:<--20% 13、标准体重(kg) =身高(cm)— 105
④求出总份数=总能量÷90kcal/份 (规定每份食物可产生90kcal热量) ⑤求主食量
=[总份数—8(9.5)]×25g/份 (糖尿病人减8,正常人减9.5)
备注:一份菜二份油,二份豆腐三份肉; 总份减八主食够,糖尿病人不用愁; 正常水果不能丢,每日一份营养优; 油脂还需加半份,交换份法用的熟。
(白糖、酒精、纯淀粉)
18、GI(血糖生成指数)
营养师技能计算公式及参考指标

营养师技能计算公式及参考指标计算公式及参考指标1.维⽣素的表达⽅式和单位转换:维⽣素A(ugRE)=视黄醇(ug)+β-胡罗素(ug)/6+其他类型胡罗素/12维⽣素E=α-⽣育酚+0.5β-⽣育酚+0.1r-⽣育酚+ 0.3三烯⽣育酚本书采⽤:维⽣素E(mg)= α-维⽣素E+(β+γ-维⽣素E)+(δ-维⽣素E)2.⾷物可⾷部:EP=⾷物重量(W)-废弃部分重量(W1)/⾷品重量(W)*100%可⾷⽤营养素计算:X=A*EPA:100g可⾷⽤部分⾷物中该营养素的含量X:100g⾷品中某营养素的含量3.烹调重量变化率WCF=烹调后⾷物的重量-烹调前⾷物的重量/烹调前⾷物的重量*100%4.⽣熟重量⽐值与原料重量的换算⽅法⾷物⽣熟重量⽐值=⽣⾷物重/熟⾷物重量原料重量=熟⾷物重量*⽣熟⽐5.实际消耗的⾷物⽣重实际消耗⽣重=实际消耗的熟重*⽣熟⽐=(熟⾷重量-熟⾷剩余量)*⽣熟⽐6.实际消费量实际消费量=结存量+购进量(⾃产量)-废弃量-剩余量7.某营养素含量的计算⾷物中某营养素含量=∑(⾷物量g*EP*⾷物中某营养素含量/100g)8:能量折算系数: 4(17蛋⽩)9(37脂肪)4(17碳⽔化合物)7(29酒精)2(8纤维)9.膳⾷宝塔1.油类:25-30g2.盐:6g3.奶类及奶制品:300g4.⼤⾖类及坚果:30-50g5.畜禽⾁类:50-75g6.鱼虾类:50-100g7.蛋类:25-50g 8.蔬菜类:300-500g 9.⽔果类:200-400g 10. 含薯类和杂⾖250-400g 11.⽔:1200ml 10.中国成⼈体质指数的评价表11.100g⾷物中碳⽔化合物含量碳⽔化合物的含量 =100-(⽔分+蛋⽩质+脂肪+灰分+膳⾷纤维)12.标准体重和标准体重指数标准体重(kg)=⾝⾼(cm)-105标准体重指数=〔实测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100%13.成⼈标准体重指数分级评价表14.我国青年Vervaeck指数营养评价标准15.肥胖度等级表16. WHO对成⼈BMI的划分17.⼉童体重粗略估计标重=年龄(岁)×2+7(三岁以下)标重=年龄(岁)×2+8(三岁-青春前期)18.⼉童⾝⾼粗略估计⾝⾼=年龄×7+70(三岁-青春前期)19.⼉童体格发育评价指标的适⽤⼈群及计算1.体质指数(BMI)——反应体型胖瘦度=体重(kg)/⾝⾼2(m)2.⾝⾼体质指数——每厘⽶⾝⾼的体重值=体重(kg)/⾝⾼(cm)×10003.Rohrer指数——评价学龄期⼉童和青少年的体格发育状况=体重(kg)/⾝⾼3(cm)×1074.⽐胸围=胸围(cm)/⾝⾼(cm)×1005.Kaup指数——只适⽤于学龄前⼉童=体重(kg)/⾝⾼2(cm)×10420. Rohrer指数21. Kaup指数22. 头围、胸围1岁时:头围 = 胸围2岁时:头围﹥胸围3岁时:头围﹤胸围23.腰围(WC)——判断腹部肥胖中国标准:男性≧85cm,⼥性≧80cm为肥胖标准24.腰臀⽐值(WRH)成年男性﹤0.9,⼥性﹤0.85腹型肥胖≧0.9,⼥性≧0.8525..群体⽣长发育状况常⽤的评价标准1)标准差法2)标准差评分法3)百分位数法4)中位数百分⽐法:1°营养不良——参考标准体重中位数的75-90% 2°营养不良——参考标准体重中位数的60-75% 3°营养不良——参考标准体重中位数的60%以下26. ⽐胸围(标准值:50-55)中国城市青少年⽐胸围均数表27.7-18岁的⼉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标准28.学⽣体质调研⾝⾼标准体重对营养状况的评价29.中国城市⾝⾼体质指数均数表30.成⼈每⽇能量供给量估算表(Kcal/kg标准体重)31.劳动等级32.建议饱和脂肪酸的摄⼊量(<10%)33.⼤⽶中含有碳⽔化合物77.4%,⼩麦粉中含有碳⽔化合物73.6%。
每日摄入营养成分计算公式

每日摄入营养成分计算公式
计算每日摄入营养成分的公式包含两个主要部分:1)基础代谢率(BMR)和 2)活动水平指数(PAL)。
1)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完全安静状态下消耗的能量,
即维持基本生命体征所必需的最低能量水平。
BMR的计算公式因性别、身高、体重、年龄和体脂肪百分比等因素而异,通常采用哈里斯-班尼
迪克方程或Mifflin-St Jeor方程计算。
2)活动水平指数(PAL)是指个体在一天中各种活动中所消耗的
能量量,它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活动模式。
以PAL = 1.4为标准,即表示一个成年人的活动水平较低(如以坐姿为主的写字工作),以轻度活动模式计算;PAL = 1.7表示其活动水平中等(如散步、轻度运动等),以中度活动模式计算;而PAL = 2.0或更高是高度活动模
式(如重度体育锻炼、建筑工人、农民等)。
综合考虑BMR和PAL两个因素,进行摄入营养成分的计算时,可
以采用以下公式:
所需热量总量(卡路里)=BMR x PAL
例如,一个30岁、身高170厘米、体重60公斤的女性,其
BMR=1,442卡路里/天(采用哈里斯-班尼迪克方程计算),她的活动水平为中度(PAL=1.7),则她每天所需热量总量为=1,442 x 1.7=2,455
卡路里/天。
根据不同的营养需要,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每日所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其他营养成分的摄入量。
营养计算公式范文

营养计算公式范文
一、基础代谢率及热量计算
基础代谢率(BAS)是指在一个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人体在保持正常
温度时,每24小时所耗费的能量,BAS每小时卡路里消耗量(kcal/h)=
基础代谢率×体重(kg),这里基础代谢率可以根据性别、年龄、身高等
因素来计算,常见的计算公式有Harris-Benedict公式、Cunningham公
式以及Mifflin-St.Jeor公式。
1)Harris-Benedict公式:法国营养学家Harris和Benedict在
1919年对110名男性和72名女性进行了实验,得出的BAS计算公式如下:男:BMR (kcal/day) = 66.47 +13.75×体重(kg) +5.003×身高(cm) -6.755 × 年龄 (yr)
女:BMR (kcal/day) = 655.1 +9.563×体重(kg) +1.85×身高(cm) -4.676×年龄 (yr)
2)Cunningham公式:Cunningham在1988年利用Harris-Benedict
的公式,对于肥胖的群体进行又一次修正,最终得出:
男:BMR (kcal/day) = 66.5 +13.75×体重(kg) +5.003×身高(cm) -6.755 × 年龄 (yr)
女:BMR (kcal/day) = 655.1 +9.563×体重(kg) +1.85×身高(cm) -4.676×年龄 (yr)
3)Mifflin-St.Jeor公式:Mifflin-St.Jeor公式是1995年开发出
来的,相比前两者精确度要高:。
营养计算公式

1.标准体重(kg )=身高(cm)-1052。
100%=⨯实测体重(kg )—标准体重(kg )标准体重指数标准体重(kg )(正常:±10%) 3. 22=体重(kg )体制指数身高 (m ) (正常: 18。
5~23.9 ; 轻度消瘦: 17~18.5 ; 超重: 24~27.9 )4。
1000⨯体重(kg )身高体质指数=身高(cm ) 5。
+ =100%Vervaeck ⨯体重(kg ) 胸围(cm )指数身高(cm ) 6。
422=10Kaup ⨯体重(kg )指数身高(cm ) (正常: 19 ~ 15 ) 7.733=10Rohrer ⨯体重(kg )指数身高(cm ) (中等: 140 ~ 109 ) 8。
=100⨯胸围(cm )比胸围身高(cm )9. =腰围(cm )腰臀比值(W H R )臀围(cm )(参考标准:成年男性〈0.9;成年女性〈0.85) 10. 上臂围和皮褶厚度测量操作计算:a. 皮褶厚度推算人体密度D=C —M ×(㏒皮褶厚度值) (其中C 和M 是公式中系数)b.根据人体密度计算人体脂肪百分含量: 4.95%( 4.50)100%BF D=-⨯ c 。
上臂肌围(cm)=上臂围(cm )—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 )d 。
222[]12.5612.56⨯=上臂围(cm )-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 )上臂肌围上臂肌面积(cm )= 14.儿童体重的粗略估计计算:a.标准体重(kg)= 年龄(岁)×2 + 7 (3岁以下适用)b 。
标准体重(kg)= 年龄(岁)×2 + 8 (3岁~青春前期适用)、c.粗略身高(cm)= 年龄(岁)×7+ 70 (3岁~青春前期适用)一、质量计算:1。
=100%⨯食品重量(W )—废弃部分的重量(W1)可食部计算(EP )食品重量(W )2.100%⨯1废弃部分重量(W )废弃率=食品重量(W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 体 调 查 类 ★
1. 标准体重(kg )二身高(cm —105
2.
标准体重指数
实测体重(一賢):标准体重(kg ) I 。
%
(正常:士 io%
标准体重(kg )
3.
体制指数二伫(咒、 ( 正常:18.5~23.9 ;
轻度消瘦:17~18.5 ; 超重:
身咼2
(m 2
)
24~27.9 )
a. 标准体重(kg )=年龄(岁)x 2 + 7
(3岁以下适用) b. 标准体重(kg )=年龄(岁)x 2 + 8
(3岁〜青春前期适用)、
4. 身高体质指数二体重(kg
)
身高(cm )
1000
5. Vervaeck 指数二体重(° >
+胸围(cm ) 身高(cm )
100%
6. 体重(kg )
10
4
KaUP
指数=身高 2
(cm 2
)
正常:19 ~ 15 )
7. 体重(kg ) 10
7
ROhrer
指数=身高(cm 3)
中等:140 ~ 109 )
8. 比胸围=胸围(cm
)
身高(cm ) 100
9.
腰臀比值(
W H R )
=腰围(詈
(参考标准:成年男性 < 0.9 ;成年女性< 0.85
)
10. 上臂围和皮褶厚度测量操作计算
a. 皮褶厚度推算人体密度 D=(—MX (log 皮褶厚度值)(其中C 和M 是公式中系
b.
根据人体密度计算人体脂肪百分含量:BF% (晋4.50) 100
% c. 上臂肌围(cm )二上臂围(cm ) — 3.14 x 三头肌皮褶厚度( cm ) d.
上臂肌面积(cm 2)二
一三头肌皮褶厚度(
cm )
]
12.56
上臂肌围
2
12.56
14. 儿童体重的粗略估计计算: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c.粗略身高(cm =年龄(岁)X 7+ 70 (3岁〜青春前期适用)
★食品计算类★
、质量计算:
可食部计算(EP=食品重量(W—废弃部分的重量(W1
食品重量(W
100%
废弃率=废弃部分重量(W
食品重量(W
100%
烹调重量变化率(WCF=烹调后食物的重量—烹调前食物的重量
烹调前食物的重量
100% (用于烹调后失重的食品,
如烤肉煎肉等)
食物的生熟比值=HU量(用于烹调后增重的食品,重量保留因子(WRFW F%烹调后食物的质量:g)每百克干物质中营养成分含量=食物营养成分y100%
蛋白质含量(g)=(食物量(g)
100(g)如米饭面条
等)100%
可食部分的比例(EP)每百克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表现保留率(AR%=烹n(干重)100%
9.真实保留率TR)%= 烹调食物中某种维生素含量
食物原料中该维生素含量
烹调后食品重量(g)
烹调前食品重量(g)
100%
、能量计算:
1.膳食能量(kcal)二蛋白质摄入量x 4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x 4 +脂肪摄入量x 9
三、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百分比计算:
1.蛋白质供能比=总能量摄入量;阳100%
2 .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一碳水化合物摄入量(g)4
总能量摄入量(kcal )100%
3 . 脂肪供能比
脂肪摄入量(g)9
总能量摄入量(kcal )
2.
能量-价格比值=元)
3. 某营养素(NRV
%<单位食品中营养素参考值 >=某种查表素的该营养素参考值单位重量()g )
4.
每百克干物质中营养成分含量 二食物营养成分含量
100%
100 —水分含量
5. 食物中某营养素含量=
[食物量
(g )
可食部分的比例
]每百克食物中营养素含量
100(g )
6.食物营养质量指数计算:
a.
能量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能量值 能里密度
能量推荐摄入量—
b. 营养素宓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营养素含量 口 '八⑷叉 相应营养素推荐摄入量
c.
食物营养质量指数(INQ
)=能量密度
9.蛋白质评价:a.
氮吸收量 蛋白质真消化率(TD )%= -食吸入氮
(INQ =或 INQ
V 1
100%
食入氮
为营养价值低食物)
—(粪氮一粪代谢氮)100
% 食入氮
b.蛋白质功效比值 =试验期内动物增加体重(
g
)
c.蛋白质生物价( BV =氮储留量100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100
氮吸收量
氮吸收量一(尿氮一尿内源氮)
d.蛋白质净利用率
氮储留量
(NPU%=生物价 消化率二-留— 100%
食入氮
氨基酸分(ASS =被测食物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氨基酸含量( e.
氨 酸 理想模式每克氮(或理想蛋白质)氨基酸含量(
亟100
mg)
10.食物血糖评价:
四、食物测评
1. A.当一批食品德包装件数(N )超过100件时,抽样量(n )按下列式计算:n ■,尺 B.异常非均匀性或者不熟悉来源食品抽样量按下式计算:
> 1为营养质量合格食物
含50 g 碳水化合物的试验食物餐后 2h 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 等量碳水化合物标准参考物餐后~~2h 血糖应答曲线下面积
(GI 大于70的为高GI 食物;GI 在55~70的为中GI 食物;GI 小于55的为低GI 食物) b.
GL 食物GI 摄入该食物的实际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g )
(GL >20的为高GL 食物;GL 在11~19的为中GL 食物;GL v 10的为低GL 食物)
★其 他★
1.家庭:a.个人人日数二早餐餐次总数x 早餐餐次比+午餐餐次总数x 午餐餐次比+晚餐餐次总数x 晚餐餐次
比
b. 家庭每种食物实际消耗量=食物结存量+购进食物总量一废弃食物总量一剩余总量
c. 家庭平均每人每日每宗食物摄入量二实际消耗量
d. 家庭平均每人每日每种食物摄入量 二J 际消耗量
家庭总人日数
甲指标
相对比乙指标(也可用分数表示)100
%
a.
Gl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11.分析必需脂肪酸含量
脂肪酸占脂肪百分比(
食物脂肪酸含量 食物总脂肪含量
隽 100%
e.平均摄入量
各种食物实际消耗量(生重)
f.平均每人每日某营养素含量
家庭某种营养素摄入量
家庭总人日数
g.标准人日二标准人系数x 人日数 h.标准人的平均每日某营养素摄入量
平均每人每日某营养素摄入量 =平均每人每日某营养摄入量
混合系数 = 标准人系数
标准总人日数 =实际人日数 标准人系数
总人日数(实际人日数)=总人日数(实际人日数)
j.人(乙)折合成人(甲)系数
人(乙)能量参考摄入量 人(乙)某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人(甲)能量参考摄入量 人(甲)某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社区统计
a. 构成比二
某一组成部分的数值
同一事物个组成部分的数值总和
100%
c .
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人数
K(K 100%;1000%0)
d . <动态指标>发病率
二
定时期内某人群某病新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数
e . <静态指
标
>患病率
二
特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同期观察人口数
f . 标准差
(S)
单侧95祠信上限二X t0.05(v) S ;
g .
X i
均值(X)=—
n
X1+X2+
n
+X n
单侧95%可信下限二X 10.05(v)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