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辛弃疾词二首丑奴儿
沪教版八上《丑奴儿》精品课件
背景介绍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 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 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 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 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 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 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 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 人玩味无穷。
上阕赏析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 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 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 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 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 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 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 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 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 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 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 。
下阕赏析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 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 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 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 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 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 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 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李煜《虞美人》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李白《菩萨蛮》
《丑奴儿》翻译赏析
《丑奴儿》翻译赏析《丑奴儿》翻译赏析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 而如今饱受忧患,遍尝人世苦痛,那些不如意的事不提也罢。
不提也罢,假如真要说,就说:“好一个凉爽肃飒的秋天啊!”[出自]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通篇言愁的词作,这首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丑奴儿-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初中古诗,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婉约,写人,少年,抒怀,愁苦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 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丑奴儿辛弃疾赏析
丑奴儿辛弃疾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看这少年时候啊,根本就不知道啥是真正的忧愁,就老是爱跑到高楼上。
为啥呢?就是为了写那些个新词儿,硬要说自己有忧愁。
就像现在的小年轻,有时候没经历啥事儿呢,就学着大人的样子唉声叹气的,觉得这样可文艺了。
其实啊,就是一种年少的懵懂和对忧愁的模仿。
这辛弃疾把少年人的这种心理抓得可准了,就好像他在旁边看着那些少年在高楼上装深沉一样,忍不住就想笑。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等到年纪大了,经历的事儿多了,各种各样的愁苦都尝遍了。
这时候啊,愁太多了,反而不想说了。
想说吧,又把话咽下去了。
最后就只能说一句“天凉好个秋”。
这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把那些苦啊痛啊都藏在心里了。
就好比我们生活中那些经历了很多磨难的长辈,你要是问他们过得咋样,他们可能就笑笑说“挺好的,就是天气凉了”之类的话,其实背后不知道有多少辛酸呢。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感受到辛弃疾自己的人生变化。
年轻的时候,他可能也和其他少年一样,有着那种青涩的、故作深沉的忧愁。
可是随着他在官场的起起落落,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他的忧愁就变得无比沉重。
他不再是那个为了写词而强说愁的少年了,而是一个真正被生活的苦难压得有些喘不过气的人。
再说说这词的表达。
辛弃疾真的很聪明,他用这么简单直白的话,就把这种从少年到成年的忧愁变化说得清清楚楚。
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堆砌,就像拉家常一样。
这让我们读起来特别有代入感,好像说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们都有过年少轻狂的时候,也可能会有经历很多之后的沉默。
而且这首词还很有韵味。
你读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跟着辛弃疾走过了他的一生。
从无忧无虑的少年,一步一步走向了充满忧愁的成年。
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感情的小钩子,钩住了我们的心。
就像我们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一样,那些曾经的幼稚,那些后来的无奈,都在这几句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啊,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能从里面看到自己,也能看到人生的无奈和成长的代价。
《辛弃疾词二首》(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2课时)教学双向细目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学习单学习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学习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理解词的主题。
一、学习导航:1、辛弃疾(1140-1207),字(),号(),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
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
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而今识尽..愁滋味:()(2)为赋..新词强.说愁:()()(3)欲说还休....:()3、朗读词三遍,注意读音和节奏:4、读词后,你从词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二、学习检测:1、《丑奴儿》中词人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的报国之仇。
2、整体理解: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3、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4、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鉴赏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标签宋词精选、婉约、宋词三百首、写人、抒怀、愁苦、少年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关于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朝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鉴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 辛弃疾词二首(第2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1、理解词义
2、背诵全词
2、教师指导:这首词以“愁”贯穿始终,诵读是要读出“愁”的味道。
三、通过诵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诵读词后,你从词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1、教师点拨:少年时期根本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学生诵读体会)
2、教师点拨:老年时期愁太多了,这是一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哀愁。
谈自己的理解。
“到了老年时期,真正理解了忧愁的涵义,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有停止了,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学生诵读体会)
四、讨论品味语句,感受词深远的意境。
1、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请同学自由讨论。
同学讨论交流回答。
如:以“少年”“不识”“愁”与“而今”“识尽”“愁”对比,突出了词人愁苦之情。因为愁多愁深而无法说清;因为投降派把持朝政,说了也于事无补;因为在当时抒发这样的忧愁是种大忌,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无法道明的情感。请同学再次诵读《丑奴儿》。
辛弃疾词二首(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首词的含义,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辛弃疾豪放词的深远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
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包含的画面。
2、难点:体会词所蕴含的深远意境,进而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丑奴儿》的意思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的意思及赏析丑一奴一儿1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一爱一上层楼2。
一爱一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3。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丑一奴一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一奴一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
2层楼:高楼。
3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滋味,只是一味喜一爱一爬上高楼,喜欢爬上更高层次的楼,而且还和一般文人墨客一样,心中本无愁,却每每为了作些新诗新词而强说有愁。
我现在彻底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来,想说却说不出来,只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含蓄之美】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时的作品。
整篇言愁,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当时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词人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上看起来轻脱,实际上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多么的深沉博大。
【赏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少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同时还用到了叠句,避开了一般写作中的泛泛描述,从而有力地支撑起下文。
正是通过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天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作文写作中,对比与叠句的运用可以增加作文的艺术一性一和可读一性一。
【启示】《丑一奴一儿》是作者特殊人生经历下的人生感悟,读来“愁”味十足,既有对从懵懂少年到而今各种喜怒哀乐的描写,也有深深的感叹和难言的凄凉相互一交一织在一起,使作者的人生处在十分复杂的矛盾转化状态中。
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真实地过好每一天。
辛弃疾的词二首
辛弃疾的词二首辛弃疾的词二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以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较为出名的两首词,有着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沪教版八上《丑奴儿》ppt课件2
上阕赏析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 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 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 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 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 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 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 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 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 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 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 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 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 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 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 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 ”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 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 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 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 可说。
下阕赏析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 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 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 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 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 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 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 ,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学生活动:找出古诗中有“愁”的句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柳永《蝶恋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李白《菩萨蛮》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或《相见欢 》)
八年级重点古诗赏析——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古诗赏析: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词全文注释翻译丑奴儿①书博山②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③;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④。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⑤;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①: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层楼:高楼。
④: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⑤: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宋词精选《丑奴儿》辛弃疾
丑奴儿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 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道: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下载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中着力铺写的梦中景象,沙场 点兵、弯弓走马等,场面壮阔, 意气豪放,与醉中挑等看剑、人 老白发平添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 比,所以说这首词是“以壮衬 悲”。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陈同甫,名亮。是辛弃疾的志同道合 的好朋友。陈同甫才气超群,喜谈兵, 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 辛弃疾退居上饶,陈氏相访,二人同 游鹅湖,纵论天下恢复之事,皆以气 节自负。过后,陈亮有《贺新郎》词 记其事。辛弃疾亦有数词寄之,其 《贺新郎》云:“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可见,二人志同 道合,均是试图补天的爱国志士。刘 熙载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 才相若,词亦相似。”这首《破阵子》 大约也是写于这一时期。
• 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 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 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 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 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 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 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酒醉里,我挑亮灯火观赏宝剑,梦醒后脑际中只听到 军营中号角声声。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 牛肉,各种乐器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沙场上正 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骏马像的卢那样驰骋疆场,弓弦紧绷发出霹雳般 的响声。我多想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 业,赢得我生前死后的英名。只可惜自己已经白 发丛生了。
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少年” 为写出“新词”的无根之愁、故作深沉之愁。后者 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到 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问题探究二
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 果? 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 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 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 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 颜。“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 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以闲淡语 来抒写胸中的悲愤,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 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
•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 见了什么? • 2、 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 现了什么? •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 1、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 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 “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军容,表现 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 时的季节 。
分析(三)
• “壮”是贯穿全词的线,表现在哪些方面?写这些 是为了干什么?
壮
爱国激情
壮志——醉里挑灯看剑、了却君王天下事 壮容——吹角连营、八百里、五十弦沙、 场秋点兵 壮举——马作的卢飞快,发生 ——壮志难酬
现实
渲染手法的运用
• 词人极言军旅生活的豪迈与激越(壮), 就是为“可怜白发生”这一句的出现作渲 染和铺垫: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幻境与 实情形成强烈对照。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少年不识 无愁 强说愁 故作深沉,夸大伤感
对比
愁
欲说还休
对比
而今识尽 有愁
满含辛酸,压抑伤感
表现作者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 与不满。两者对比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突出词 人内心愁苦之深重。
《破阵子》教学目标
• 一、理解作者深沉的爱国激情及壮志难酬 的悲愤。 • 二、理解渲染在表达中的作用
辛弃疾词二首
语文八年级上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 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唯一一人 ;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 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 数千人的义军 …..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 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 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 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 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 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 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学习目标
一、 了解辛弃疾生平,理解其在词中 所表达的精神悲苦和愤懑 二、理解对比手法的表达作用
问题探究一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 “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