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习单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备课资料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备课资料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备课资料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备课资料原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

愁得无话可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词作分析此词不见《稼轩词》四卷本甲集,但四卷本丙集收了,而且加注:"书博山道中壁。

"《清统一志·江西广信府》说:"博山,在广丰县西南三十余里,南临溪流,远望如庐山之香炉峰。

"辛弃疾四十二岁被劾落职后,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市)。

这里离博山不远,辛氏于博山寺傍还筑有"稼轩书屋",故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十几首词,这首词当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被劾失官,一下子闲居十年,是很令人惋惜和不平的。

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才兼文武的"一世之雄",用世之心极切,抗金之志极坚。

他"抱忠仗义"南归,原想做一番事业。

如果当权者能加以重用,他的抗敌复国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

但他们对像辛弃疾这种北来的归臣,总存戒心,不敢重托,而且动辄削职罢归,长期闲置。

人们的同情当然在辛氏一边,辛氏的愁怨也很自然。

《词苑萃编》载梨庄话说得好:"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上片一开始即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高二语文教案:《丑奴儿》(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二语文教案:《丑奴儿》(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1. 介绍学习目标2. (i)小插曲:于剑铭,宋词有没有什么派别?(ii)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

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

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

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军占领,从小便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

青年时代,他在故乡起兵抗金,后加入耿京起义军占领,为掌书记。

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入金营口市生擒叛徒南归。

他初任江阴佥判、建康府通叛,后又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方官,坚决主张抗金,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办学校,训练军队,安定民生。

又屡次上书朝廷,规划恢复抗战,受到主和派打击,屡遭贬谪,淳熙八年(1181)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后卒于铅山(今属江西)。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

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3. 朗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读错及时纠正4. 播放音乐5. 跟着音乐唱6. 字词疏通(讲到“采桑子”时,请背诵一篇我们学过的《采桑子》)7. 请同学翻译,显示答案8. 根据朗读时所思考的裁处写作背景9. 课文分析:第一、二句10.“识尽”的意思11.课文分析:第三、四句12.提问: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还是弦外有音?答案: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

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 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 的秋天呀!”
悟读,感知情感美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 愁?(结合“强”字分析) 明确: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 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 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 愁,是闲愁。
悟读,感知情感美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 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来解答) 明确: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 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 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qiǎng
为赋新词强说愁。 huán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2、视频朗读
吟读,感知音韵美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读出感情 4、抽生朗读 5、全班齐读
译读,感知词蕴美
1、结合课文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文学常识
2、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 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 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 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 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 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吟读,感知音韵美
1、读准字音
chǒu nú ér b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
译读,感知词蕴美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 分为两种: 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译读,感知词蕴美

名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名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二、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三、文学鉴赏: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1.内容主旨;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4.词人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艰危,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5.词人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

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感慨。

1。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教案设计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教案设计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能背诵本诗,体味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2.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3.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素质(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教学建议】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2.学生介绍辛弃疾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探讨诗歌艺术特色,尤其用典。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辛弃疾的词作和作者的有关情况。

第二阶段:作者简介,知人论诗1.学生介绍辛弃疾及生平2.教师补充相关内容辛词的艺术创造1.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2.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3.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高二语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江苏省连云港市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共25张PPT)

高二语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江苏省连云港市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共25张PPT)

(三)研读突破
• 【思考1】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 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 是否一样?
• 不一样。 • 前者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涉世未深“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 • Βιβλιοθήκη 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受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 【思考2】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 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 A
B
• 此叠句有力引起下文,A同首句构成因果关系, 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
登楼赏玩。
• B同上片结句“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 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 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 类的话。叠句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起到 “中间枢纽”作用。
• 【鉴赏4】词人成年以后的愁,又是一种怎样的 愁呢?请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说一说。
• 成年以后愁太多了,作者归南宋三十年来,深 受投降派的排斥,空有满腔抗金救国热情,却英 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过着闲居的生活,白白地虚 度年华,这是一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哀愁。
• 【鉴赏5】“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 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 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 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作流水,鬓发苍 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 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 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 【思考3】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 达效果?
(二)细读品悟

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丑奴儿》考点整理

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丑奴儿》考点整理

2017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丑奴儿》考点整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选自《稼轩长短句》。

“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

(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公开课教案_0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公开课教案_0

且登“高”处,为赋“辛”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板块中的最后一首词。

这首词虽篇幅短小,但却意味深远仿佛是辛弃疾人生况味的凝缩,应当以“小”文本教“大”境界。

高二的学生也已学过大量的古典诗词,对于辛弃疾其人其词也并不陌生,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这首词为起点,以辛弃疾的登临词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品读稼轩词,实现“由文及人,由人及品”的审美提升。

本班学生已上过“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词”品读等诗词阅读课,对简单的“群文阅读”并不陌生,因此可让学生结合预习单主动探究和品读。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去朗读、思考、讨论、表达,让学生能一课有一得。

教学目标:1.品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全词“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2.阅读辛弃疾的登临词,品味“辛”愁的内涵。

3.体会稼轩词之“高”,并进行微写作。

教学重难点:阅读辛弃疾的登临词,品味“辛”愁的内涵,体会稼轩词之“高”。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登临层楼高山,凭栏远眺,一向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志士展抱负、抒豪情、啸长歌、赋壮词的慨然之举。

因此,我们能读到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的气定神闲;能读到李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阔大气象;能读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深重悲苦;也能读到曾公亮“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豪壮胆魄。

南宋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也爱登高抒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就是辛弃疾。

他的登临词作中到底寄寓了几多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辛弃疾的登临词,由《丑奴儿》说开去。

二、预习初读课前,大家已经结合预习单预习了整首词,我们先来看看主问题,请同学来说一说。

全词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词人复杂的心情。

江苏高考高二语文《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说明性教案Word版

江苏高考高二语文《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说明性教案Word版
核心环节:
2、“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开拓意境:“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创设氛围: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尽”:
表达感情:概括、包含着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
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境: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结构作用:领起“欲说还休”
规范性:
鉴赏“炼字”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八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说明性教案
主备人
严海娟
内容要点
规律性
策略点拨
规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
规律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语言运用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的特点。
方法:
1.不可孤立谈论,要将该字放在具体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
2.要注重表意作用,要点出该字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①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①强(qiang抢):勉强地,硬要。

【译文】少年时代不懂得什么叫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常常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就硬说自己很忧愁。

如今已经尝够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只好赞上一句:“天气凉爽好个金秋!”【集评】明·卓人月、徐士俊:“前是强说,后是强不说。

”(《古今词统》卷四)现代·俞平伯:“今昔对比,含蓄而又分明。

中间用叠句转折。

末句似近滑,于极极流利中仍见此老倔强的意志。

将烈士暮年之感恰好写为长短句,‘粗豪’云云殆不足以尽稼轩。

‘秋’仍绾合‘愁’字,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唐宋词选释》下卷)【赏析】此词以咏“愁”为中心,通过少年时与“而今”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愁”的相异体会,阐发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了忧患余生的辛酸况味。

上片先写少年时的所谓“愁”,表明年青人往往因涉世未深而不懂得人生的艰难。

作者以自嘲的态度写这种少年时代的假愁和闲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如今烈士暮年的真愁与深愁。

下片以“而今”一词作有力的转折,来写现在——饱经忧患的中老年之愁。

真正知道了愁反而不愿说,这是多么深沉的痛苦!然而作者之意尚不止此。

秋天在愁人心目中是衰老没落的象证。

作者晚岁逢秋,本极凄凉,但他对此举不以悲叹出之,反而出人意表地结以轻松滑稽的欣赏之语:“天凉好个秋!”至深之情,却以至淡之语表之,含蓄而又分明,更加耐人寻味。

从这里读者可以更加深透地理解稼轩倔强而诙谐的豪士性格。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背景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诗宋词作为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学遗产, 经久不衰,成为我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因此,本次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中的一首名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正确的审美品位。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兴趣,掌握阅读和欣赏唐诗宋词的技巧;2.通过学习唐诗宋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学习中华文化精华;3.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较好地理解思考并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丑奴儿》这首唐诗。

该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通过丑奴儿不识愁滋味的形象, 表现出了人生的不易和人生苦短的思想情感, 使人在欣赏丑奴儿这首诗的同时, 提升审美能力,增强人生体验。

2.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以下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该诗,使学生对于诗歌韵律把握更加准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抒情能力;2)解析法:通过老师对于诗歌的解读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诗歌背后的含义和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的解读唐诗宋词;3)鉴赏法:通过针对诗歌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让学生对于诗歌整体有更好的了解。

四、教学计划1. 教学准备1)准备《丑奴儿》这首唐诗的剪报和PPT,并对该诗歌的故事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分析;2)准备相关的课堂教学设备,如黑板、投影仪等。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5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丑奴儿的故事背景,引起学生对这首唐诗的好奇心和热情;2.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丑奴儿》这首唐诗的剪报或者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创作者及该诗歌的背景。

第二步:课堂讲授(20分钟)1.首先先向学生讲解唐诗的基本特征,如韵律、节奏和意境等;2.老师朗读唐诗《丑奴儿》并辅助学生学习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故事情节和诗意;3.指导学生仔细品读并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和诗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丑奴儿说课稿

丑奴儿说课稿

丑奴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丑奴儿》。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丑奴儿》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通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与“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对比,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愁苦之情。

它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词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的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基础知识和初步的鉴赏能力,但对于辛弃疾词中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复杂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词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赏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愁苦之情,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挫折和困难的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含义,品味词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领悟词中含蓄深沉的人生感慨。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之美,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问题。

3、圈点批注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播放一首充满忧愁的古典音乐,然后提问学生:“在这首音乐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接着,我会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辛弃疾的《丑奴儿》,去感受他的忧愁。

苏教版语文高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十二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一篇是教学篇目,一篇是自读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5、能够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1、朗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2、看注解,补充背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喜欢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愁得无话可说。

愁得无处可说,却只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自主学习任务单东海高级中学张利一、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体会本词词意及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2.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3.体会本词构思的巧妙,并培养热爱宋词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辛弃疾(1140—1207)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

2.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3.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苏词“豪旷”,辛词“豪壮”。

4.辛弃疾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5.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著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解释下列词语。

书……壁:少年:层楼:赋新词:强说:而今:却道:【思考2】根据诗词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词大意。

(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鉴赏1】词人少年时有没有愁?【鉴赏2】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鉴赏3】找出上片中的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鉴赏4】词人成年以后的愁,又是一种怎样的愁呢?请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说一说。

【鉴赏5】“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鉴赏6】下片中又有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鉴赏7】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鉴赏8】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

(三)深度研读,重点突破【思考1】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思考2】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思考3】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思考4】“少年”和“而今(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四)学习反思,理解建构【专题总结】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名世。

辛弃疾的词的成就在“以文为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的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豪放之中,沉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形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以文为词,大大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艺概》称“稼轩词龙腾虎掷”,《白雨斋词话》说辛弃疾是“词中之龙”,其词“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并非虚誉。

三、效果检测1.“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意思是。

(2分)2.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之意,下片含有之意。

(2分)3.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和“______”、“______”和“______”构成对比。

(4分)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B. 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C. 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 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的“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做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6.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7.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是(3分) ( ) 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8.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全篇写“愁”,上、下片用了三个“愁”字。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课后【品读与探讨】P103页,第2题)9.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相关题目。

(5分)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两首词都写“愁”情,前一首是之愁,后一首是之愁。

(2分)(2)对两首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词都触景而生“愁”情。

C.“强乐还无味”突出了“愁”情挥之不去。

B.词中人对此“愁”都无怨无悔。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明词人摆脱了“愁”情。

【参考答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解释下列词语。

书……壁:写在……墙壁上。

少年:年轻的时候(年少时)。

层楼:高楼。

赋新词:写新词。

赋:写。

强说:勉强说,硬要说。

而今:如今,现在。

却道:却说。

【思考2】根据诗词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词大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勉强(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鉴赏1】词人少年时有没有愁?少年时没有愁,所谓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作者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抒发所谓的忧苦之情,只是故作深沉。

【鉴赏2】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作者描述这一矛盾现象,真实地写出了他少年时的生活,既是回忆,也是自省。

【鉴赏3】找出上片中的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爱上层楼(A)。

爱上层楼(B),”此叠句有力引起下文,A同首句构成因果关系,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同上片结句“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叠句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起到“中间枢纽”作用。

【鉴赏4】词人成年以后的愁,又是一种怎样的愁呢?请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说一说。

成年以后愁太多了,作者归南宋三十年来,深受投降派的排斥,空有满腔抗金救国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过着闲居的生活,白白地虚度年华,这是一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哀愁。

【鉴赏5】“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尽:概括、包含着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领起“欲说还休”。

【鉴赏6】下片中又有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欲说还休(A)。

欲说还休(B),”A句紧承“尽”,愁到极点无言说。

B句紧连下文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意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形下,不便直言,转言天气。

秋色入心即为愁,深沉含蓄。

下片叠句与上片互为呼应,表现自己愁闷已极,反映出作者饱经忧患的心路历程。

【鉴赏7】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因为愁多愁深而无法说清;因为投降派把持朝政,说了也于事无补;因为在当时抒发这样的忧愁是种大忌,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表现了作者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鉴赏8】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

今昔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愁之深重。

(三)深度研读,重点突破【思考1】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不一样。

①前者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涉世未深“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

②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受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思考2】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处境的残酷。

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作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

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思考3】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

短短两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

“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看似洒脱,却欲言不能,实际却深沉含蓄。

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耐人寻味。

【思考4】“少年”和“而今(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少年”为宾,“而今(老年)”是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

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以昔衬今,对比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词人内心愁苦之深重。

(四)学习反思,理解建构【专题总结】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名世。

辛弃疾的词的成就在“以文为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的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