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合集下载

部编新教材中考真题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解析版】10

部编新教材中考真题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解析版】10

古诗文默写14天打卡计划第十天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1.(2022·辽宁大连·中考真题)默写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5)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描写洞庭湖早晚景色阴晴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治理国家的丰富思想。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本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人准则与社会和谐之法……(请用《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作答)2.(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2)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3)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着风和雨。

202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00 分钟,试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答题纸共 2 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姓名、报名号、座位号。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原卷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山不在高,。

(刘禹锡《陋室铭》)2.而今识尽愁滋味,。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3.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傍晚时分,小华漫步山间,看到鸟儿结伴归巢,不由地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来形容所见之景:“,。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10 题(22分)【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出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乙】王丹麓病起畏寒,每当雪夕,闭户谨风。

时幼子小能五岁,坐著膝上,曰:“大人寒,故畏风,抑①知风亦畏寒。

”王问故,答曰:“风不畏寒,何由喜扑人怀?”王丹麓座客常满。

有客谓孔子无须,众诘其说。

客曰:“本②《孔丛子》,子思③告齐君曰:‘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

’故知今像多须,误也。

”时丹麓子鼎六岁,在侧应声曰:“然则孔子亦无眉耶?”客语塞。

[注]①抑:则,就。

②本:根据。

③子思:孔子的孙子。

5.【甲】【乙】两文提到的孔子是学派的创始者。

(2分)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及其日中如探汤()(2)孔子不能决也()7.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部编版语文九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全册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全册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带答案)目录:古诗词(共十一首)一、《行路难》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水调歌头》四、《月夜忆舍弟》五、《长沙过贾谊宅》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商山早行》八、《咸阳城东楼》九、《无题》十、《行香子.树绕村庄》十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文(共三篇):一、《岳阳楼记》二、《醉翁亭记》三、《湖心亭看雪》古诗词赏析类选择题:一、《行路难》1、以下对诗歌《行路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2、选出下列对李白《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愤、郁闷的心情。

C.“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多歧路,今安在?”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答案】D【解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用语短促,感情激越,这是说前路多艰,未来仍有机遇。

从这跌宕起伏的感情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万般艰难、内心矛盾的心情。

诗人仍处在矛盾之中,前路未明。

最后两句,是说诗人终于振作起来,即使前途多艰,仍不放弃,努力进取,相信终于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3、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诗人仕途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B.《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1.内容主旨;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4.词人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艰危,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5.词人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

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感慨。

1。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含
答案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
辛弃疾
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②。

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

①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错误,“午醉醒时”承接上文的“青旗卖酒”,结合下一句“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表达了作者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

故选C。

《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选自《稼轩长短句》。

“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

(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答: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欲说还休”,是因为他已经深刻地体验到了忧愁的滋味,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而在“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后,作者突然转换了语境,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爱,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种转换的手法,使词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

A.词中通过对比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和如今的愁苦,表达了作者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

B.词中的“愁”,既有个人的离愁别绪,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不满。

C.词的结尾“却道天凉好个秋”,虽然形式轻松,但实际上是作者对逆境中的坚强和乐观的表达。

D.词中的“强说愁”,表达了年轻人的好胜和自负,而非纯真无知。

D错在“表达了年轻人的好胜和自负”,应是“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A。

在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表达了作者年轻时不懂忧愁,所以喜欢登楼欣赏的意思。

B。

在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激发了诗意,在那个“不识愁滋味”的时候,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

在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表达了作者过去无愁,现在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心情。

D。

在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接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愁绪寄托于自然景色之中,表现了豁达的情感。

(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因为上片的“愁”和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和意境上是不同的。

上片的“愁”是一种无病的闲愁,而下片的“愁”则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专题07:诗词默写(一)-2023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必刷100题精选真题汇编(解析版)

专题07:诗词默写(一)-2023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必刷100题精选真题汇编(解析版)

专题07:诗词默写(一)一、句子默写1.(2022·上海·中考真题)默写与运用(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2)而今识尽愁滋味,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3)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傍晚时分,小华漫步山间,看到鸟儿结伴归巢,不由地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来形容所见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仙则名(2)欲说还休(3)醉翁之意不在酒(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2022·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默写。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___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3)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4)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 )《满江红》)【答案】(1)天涯若比邻(2)人有悲欢离合(3)化作春泥更护花(4)折戟沉沙铁未销(5)秋瑾3.(2022·上海·中考真题)默写。

(1)推此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司马迁《屈原列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__________》(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答案】(1)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前赤壁赋(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用课文原句填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2.主旨、情感这首词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片的“愁”是登楼赏玩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感情。

4.请赏析“为赋新词强说愁”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答:“强”字用的真好,将少年时的那种明明不知愁滋味,却为了新词不得不硬着头皮,压着牙,在说自己十分忧伤的情态写了出来。

生动地表现出了年轻人的纯真、好胜。

(少年人特有的那种生机勃勃,青春昂扬,和那种可爱而剔透的感觉,如金子一般宝贵。

虽然可能轻狂、可能桀骜不驯、可能倔强、可能鲁莽,是宁撞南墙也不回头的那种少年意气。

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年少岁月是他心中那段无比思念、无比追忆、却触不可及的皎洁月光。

)5.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表达效果。

答:①“而今”,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②“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尽”字,概括词人半生艰难心酸的经历;使整首词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6. 请赏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却”字的妙用。

答:“却”字千锤百炼,不用“而”表承接,不用“但”表转折,不用“终”表终了,这一个“却”字比“而”厚重,比“但”不甘,也比“终”含蓄,微妙而又不显山不露水,生动地表现出了词人经受百般磨难后的心酸、不甘、无奈与妥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习题汇总(2014-2020初三模拟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习题汇总(2014-2020初三模拟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人名)___________,词牌名是___________2.“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3.“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4.“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6.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对比。

8.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___________之意,下片含有___________之意。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10.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不识是因少时无知,识尽是因饱受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篇感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愁的深沉厚重。

11.以下内容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A.南宋B.豪放派代表词人C.班超投笔从戎D.与陈亮志同道合12.对本词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冷空气突然南下,气温跌至冰点,行人个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B.考试成绩公布,小辛再次名列榜首,兴奋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C.恒大痛失足协杯冠军,队长郑智接受采访时“却道天凉好个秋”。

《咸阳城东楼》《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2023年中考古诗文默写精编精练(含新课标60篇)

《咸阳城东楼》《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2023年中考古诗文默写精编精练(含新课标60篇)

2023年中考古诗文默写精编精练(含2022版新课标60篇)《咸阳城东楼》《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解析版)T知识点《咸阳城东楼》(许浑)1.《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来到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咸阳城东楼》一诗中以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的诗句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3.《咸阳城东楼》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的句子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4.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营造出山雨将至时的动荡苍茫。

5.许浑《咸阳城东楼》一诗中“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两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6.许浑的《咸阳城东楼》虚实结合,写晚眺近景的诗句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7.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用“流水”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的句子是: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8.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两句写出了暮云渐起,夕阳西落时,骤起的凉风勾起了诗人无限的羁旅与怀古之情。

9.许浑临咸阳城东楼,写下了“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两句感慨盛衰无常,世事沧桑多变化。

10.《咸阳城东楼》中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的诗句是: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11.《咸阳城东楼》中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的诗句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12.《咸阳城东楼》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的诗句是: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3. 《咸阳城东楼》中暗写唐王朝日薄西山、已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诗句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行香子》(秦观)1.《行香子》一词中写景色彩简单鲜明又写出农家本色的句子是: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题试题及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题试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答案】1.春愁2.B【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的妙处。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燕脂”“夜紫”两个凝重的色彩,勾画了悲壮、奇特的意境;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为下面写夜袭做铺垫。

(意思对即可)2.流露出诗人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解析】1.题干要求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诗句。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鉴赏古诗鉴赏0304 2227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时,经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博山在江西广丰西南三十多里)。

这首词写博山道中所见,它好象是一幅山水画。

题目是“效李易安体”,所以这首词写的明白如话。

虽然在文字上容易读懂,可是我们要仔细体会,因为它里面隐约地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写山水景物;下片则全是想象之辞,虽然是虚写,却是这首词最主要的部分。

上片首写起云,次写骤雨,再次写放晴,是写夏天山村的天气变化。

“一霎儿价”就是一会儿功夫。

“价”是语助辞。

“风景怎生图画”句,可以理解为赞叹之辞:“这风景是怎样美丽的图画呵!”也可以体会为反诘语气:“这风景怎么能画得出来呵?!”上面六句把山乡风光描绘为一幅清旷的图画。

最后两句:“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者”就是“这”)是写自己的思想愿望,即由此引起下片想象之辞。

下片是设想在这里过生活的情景。

写“午醉醒时”,看见“松窗竹户”十分潇洒(“万千”是“十分”的意思),又看见飞来的野鸟,更增加了意境的闲暇。

末了“却怪白鸥”几句来一个转折,使文情起了变化,说明他所想象的平静悠闲的生活,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旧盟都在”几句是对白鸥说的话:“我还记得同你们有过盟约,而你们现在却同我隔膜了。

”“别有说话”,是说存在着违背旧盟的念头。

古诗有盟鸥之辞,李白诗:“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

可能是最早的两句。

辛弃疾于退隐带湖新居之初,也有“盟鸥”的《水调歌头》:有“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之句。

相传白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而辛弃疾这首词的结尾却说,连曾经跟我有过盟约的、最无机心的白鸥,如今也不相信我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少sh ào 年ni án 不b ù识sh í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

为w éi 赋f ù新x īn 词c í强qi án ɡ说shu ō愁ch óu。

而ér 今j īn 识sh í尽j ìn 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却qu è道d ào 天ti ān 凉li án ɡ好h ǎo 个ɡè秋qi ū。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试题及答案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试题及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愁滋味”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解释。

2. “层楼”在此词中指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 “识尽”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解释。

4. “欲说还休”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心理状态?请详细阐述。

5. “天凉好个秋”这句话在词中的寓意是什么?请分析。

二、句子翻译(每题5分,共15分)1. 请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深层含义。

2. 请将“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3. 请将“却道‘天凉好个秋’!”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其背后的感慨。

三、默写填空(每题3分,共15分)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四、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结合全词内容,概括《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主题思想,并分析词人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展现这一主题的。

五、描写手法分析(15分)1. 请分析词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夸张等),并举例说明。

2. 词人是如何通过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六、句子赏析(15分)请选取词中的一句进行赏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词语的选择、句式的特点、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20分)1. 请分析词人辛弃疾在词中的形象特点,包括其年龄、心态、情感等。

2. 请分析词中所描绘的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环境描写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

3. 请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从少年到成年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

八、主旨剖析(20分)请结合全词内容,剖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主旨,并探讨词人在作品中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时代感慨。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2021年贵州省中考语文古诗曲复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021年贵州省中考语文古诗曲复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愁苦的滋味,想说却没有说。想说却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内容理解: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最后一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尝遍辛酸后无言可说的复杂况味。
炼字:“而今”转折有力,显示时间的跨度,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识尽”写出了愁的多和深,包含许多复杂感受。
2021年贵州省中考语文古诗曲复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原文
译文
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①。
爱上层楼,
为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
内容理解: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修辞:运用反复的修辞,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同首句构成因果关系,后一个又同下句构成因果关系。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思想表达完整。
【课下重点注释】①层楼:高楼。②强(qiǎng):竭力,极力。
【主旨】全词以“愁”字为线索,运用对比手法,上片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了作者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愁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篇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8】s=txt>教案序号: 8授课时间: 2015年12月18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学习方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多媒体板书设计: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题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选自《稼轩长短句》。

“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

(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1.无愁而勉强说愁2.D 分析: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 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第二组】
1.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1.想说而最终没有说2.D 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第三组】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C 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