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六章 国际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五)经济联盟
(Economic Union), 是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 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 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 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 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 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特征: (1) 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 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 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和汇率政策。 (2) 当汇率政策的协调达到 这样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 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 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 济货币联盟。 (3) 各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建 立共同市场所需让渡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成员国让渡了使用 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 行的权利。
(三) 关税同盟
(Customs Union), 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 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 非成员国的进口关税或 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典型:东非共同市场
关税同盟的特征: (1)与自由贸易区不同, 关税同盟的成员国在相互取 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 同对外关税。这实际上意味 着,关税同盟的成员国将关 税的制定权让渡给经济一体 化组织。 (2)从经济一体化的角 度看,随着成员国之间相互 取消关税,各成员国为保护 本国的某些产业,需要采取 更加隐蔽的措施,如非关税 壁垒。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是指成员国 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 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 规模的扩大,从而提高 了成员国的福利。
总的来说,关税同盟的建立一方面引起了成员国之间 贸易创造的增加,另一方面引起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 之间的贸易转向。其最终福利取决于二者权衡的结果
1、贸易创造效应
产生国际贸易,商品 从B国流向A国
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干预 的产物。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一、按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分
完全经济一体化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这个学期是大三的第一学期,我们接触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经过近一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赞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深刻的感想。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贸易工作的复杂性,变化性,灵活性,困难性,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外贸工作者应加盖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环节的操作,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虽然一笔进出口业务也没完成,但每天都有新收获,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这也令我感到非常的满意。
我也逐步意识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独有的特点:国际贸易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涉外活动的一个方面;它属于跨国交易,情况错综复杂;受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面临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大,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商战不止,竞争异常激烈。
所以,作为从事国际经贸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善于应战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一、课程主要内容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2.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中国-韩国
中国-挪威
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
中国-瑞士
一、经济一体化含义
❖ 1、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 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经济一
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 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 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1年则提出 的:“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 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 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 协议,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以实现 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和状态。
小市场的恶性循环:
小市场
高价格
高利润率
小市场
高保护
大市场的良性循环:
市场萎缩
第六章 经济一体化理论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全面建成。 自贸区建立后,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 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六个老 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到0.6%。关税 水平大幅降低有力推动了双边贸易快速增长。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 投资增长、经济融合加深,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 发展的目标。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总量快速增长。 2011年1至10月,双边贸易额已达2959亿美元,同 比增长25.7%。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 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 是指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了 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 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是,成员国仍保持各 自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第六章 经济联盟组织
共同市场
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关税税率 允许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服务的 自由流动 如:1993年启动的欧共体统一大市场
经济同盟
其他同共同市场 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货币与 财政政策) 建立超国家的共同机构 如:1993年欧共体发展成为欧盟
完全经济一体化
完全消除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自由流 通的人为障碍 实现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 政策方面的统一化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东盟,包括10个国家 东盟内部差距较大 中国的主要伙伴之一 预计2005年取消内部关税,发展成关税 同盟
中国与东盟
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IA)将全面启动 该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 口、国内总产值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 12000亿美元的经济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 由贸易区 该贸易区的时间框架为:2005年起中国与东盟 开始正常轨道产品的降税;2010年中国与文莱、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 国建成自由贸易区;2015年中国与越南、老挝、 柬埔寨、缅甸建成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内容
降低与取消关税 开放金融保险市场 放宽对外资的限制 保护知识产权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1989年建立,松散的地区经贸组织(21个国家 和地区) 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为基石 每年一次首脑会议 建立原因: 1、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2、“四小龙”的成功 3、中国的开放 4、垂直分工不断深化 5、各国经济互补性强及各国外向型发展战略
欧盟发展进程
1951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 《罗马条约》EC成立 80年代初 EC著名商界人士发起一场运动,呼 吁终止EC经济的分割局面 1983年 荷兰PHILLIP公司CEO成立欧洲实业 家圆桌会议组织。目标:建立一个统 一的EC市场 1987年 欧洲单一法案 目标:1992年12月31 日前建立欧洲统一市场 1994年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接受共同货币。 EU成立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一般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协议或条约,相互取消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经济融合的障碍,进行程度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合作以促进彼此之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依照成员方之间贸易壁垒的取消程度和经济政策协调程度,可以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六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与货币联盟、政治联盟。
(一)优惠贸易安排优惠贸易安排又称特惠关税区,是指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方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相互给予削减关税的优惠待遇,而对区外各国仍然维持原有的关税水平,实行独立的关税政策。
优惠贸易安排是层次最低、最松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成员方经济还看不出整合为一体的迹象,但成员方已经开始以降低关税为手段整合区域性商品市场。
(二)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在成员方间对相互的商品流动免除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国之间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移动,但同时保留各自对非成员方的贸易政策。
同优惠贸易安排相比,自由贸易区扩大了区域内自由流通的商品的种类和数目,基本消除了商品自由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区域内货物贸易的发展。
(三)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是指成员方通过缔结协定或条约结成同盟,相互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同时建立并实施对非成员方的统一关税政策。
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更进一步,商品交换领域整合的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对外统一的关税政策和部分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监督与协调组织内外的贸易关系,使得超国家机构变得必要。
(四)共同市场共同市场是指成员方之间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统一对外关税,允许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也就是说,除了商品自由流动之外,资本、服务、人员均可以不受阻碍地在成员方之间自由流动。
建立共同市场要求成员方在财政、货币、就业政策方面高度协调与合作,这充分表明成员方之间的一体化已经上升到经济政策的协调,甚至到达一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高度。
第6章 区域经济集团
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 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 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 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 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 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 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 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 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 代言人。
共同市场是指有关成员在建立关税同盟的基础上, 再前进一步,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且协调 成员之间的对外经济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各成员 之间在对外经贸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有机的 经济实体。欧盟是目前最为明显的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 区内各成员相互取消货物贸易的障碍,实现资本和 人员的自由流动,并在经济、金融、财政和社会等 方面实行统一的政策。 目前欧盟正朝着经济同盟 区时,由于希腊当时的债务情 况,希腊不符合欧元区成员的要求。根据欧洲1992年签 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 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 总值的3%和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但是当 时的希腊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 随后,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率在希腊爆发。 2010年希腊政府的债务总量达到3286亿欧元(约合4792 亿美元),占GDP的142.8%。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 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 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 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 到15个。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 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 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 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 元。
自考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高频考点
目录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2)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2)第四章国家实施贸易政策的措施 (3)第五章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 (4)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4)第七章世界贸易组织 (5)第八章国际贸易术语与价格 (5)第九章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标的物 (6)第十章国际货物运输 (6)第十一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 (7)第十二章国际贸易货款的收付 (8)第十三章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与处理 (9)第十四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与订立 (9)第十五章进出口合同的履行 (10)第十六章国际贸易方式 (10)★★★★使得世界贸易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
3、地理大发现及随后的殖民扩大与贸易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初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当时的贸易流向基本是:(1)欧洲向美洲出口制造品,主要包括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家庭用品等;(2)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3)美洲向欧洲输出黄金、白银、烟草、棉花等;(4)欧洲从亚洲进口的仍然是丝织品、香料、茶等。
4、实际上,地理大发现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从单纯的互通有无转向牟利性质的商业交换行为,但是决定商品流向的仍然是各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技能。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①投资乘数原理:凯恩斯认为一国投资量的变动(增加或减少)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投资乘数或倍数。
由投资而引发的国民收入变动往往几倍于投资量的变动,其倍数的大小取决于该国的“边际消费倾向”。
②对外贸易乘数原理,这里投资乘数或对外贸易乘数,我们假定为K,它的计算公式为: K=1/(1-边际消费倾向)当边际消费倾向为0时,乘数为1;当边际消费倾向为1时,乘数为∞;当边际消费倾向为1/2时,乘数为2。
现在设△Y代表国民收入的增加额,△I代表投资增加额,△X代表出口增加额,△M代表进口增加额,K代表乘数。
国贸专业心得体会
国贸专业心得体会国贸专业心得体会(通用6篇)国贸专业心得体会1xxx年xx月xx日至xx日,本人有幸被学院推荐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国家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亲耳聆听了南开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两位主讲教授的精彩讲授,并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的同仁进行了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却令我终生受益。
现将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首先,通过聆听刘教授对南开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讲授,我对南开大学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及经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我院精品课程建设有了比较明晰的思路。
对于谢教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安排与设计、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的讲解,尤其是案例分析和现场示范课的演示,让我真正领会到自己今后如何对一门课及一堂课的教学进行安排与设计。
其次,我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这几天的培训,对此我也思考了一些对策。
一是由于刚毕业不久,且一毕业就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缺乏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给学生的讲解中就缺乏实际依据,容易与现实脱节,对于这个问题,我决定以后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目前企业的实际操作;二是我们学院目前只有我一个人讲授国际贸易这门课程,自己平时除了看课本、参考书及上网查询外,无法向他人咨询、请教,随着贸易政策与法律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难免有些落后,通过这次培训,我从网培中心论坛上认识了很多同仁,所以决定以后常和他们在网上沟通交流,互相学习。
三是自己以往采取的教学手段有点单一,通过这次培训,本人有了很大收获,就是两位教授提出的一些实践教学方法很值得借鉴。
最后,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给我提供了这个较好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给我提供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感谢西藏网培分中心给我提供的良好的学习条件,感谢两位教授所做的精彩讲授,感谢培训班中同仁们给我提供的各种宝贵意见。
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线辐射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 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和 上下游地区推开。(辐射的范围和程度比点辐射广) 把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 濒临沿海的陆地带称为辐射干线
通常,辐射干线上的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程度相对较高,辐射干线两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程度相对较低
(3)该理论忽略了同一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 性
(4)从长期来看按照东部带动中部再带动西 部地区发展的顺序,必定会 延误中、西部 地区的发展
(5)该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 化过程中的互动作用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主张采用辐射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中的地区差距,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重点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辐射概念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 ●经济发展中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的比较分析 ●辐射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一、辐射的含义 1、辐射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能量高的物体和能
量低的物体通过一定媒介互相传送能量的过程。
同时,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过程中的区域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Thanks!
二、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
从中国的总体上来看,制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 几个主要问题是:
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如何规划? 南北、东西的经济优势互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 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就业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辐射理论很好解释
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地区之间辐射的媒介,媒 介的优劣决定着辐射的效率从而决定着地区之间经 济互动力的大小。
区域经济 第六章 区域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三、网络开发模式(是点轴开发模式的延续) (一)网络开发模式概述 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增长极开发和点轴开发阶段形成的 发达地区,一般经济发达。但伴随日积月累,形成潜在 的衰退因素。因此,要对原有大城市集聚区进行整治地 同时,又要全面开发新区,新区的开发,一般也是采取 点轴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全面铺开。这种新旧点轴的不 断交织,将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 (二)网络开发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力 发达地区之所以采取网络开发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 驱使因素。 第一,缩小地区差异。 第二,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
第六章 区域空间结构 的开发模式
6.1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 人们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范围。这些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以点、线、面三 种空间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三种空间形式是研究区域 空间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点状要素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 生的极化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 这样的中心被称作点。点是组成线和面的基本元素。 点状区域一般都是发展条件较好且较早地发展成城市 的地方。点的主要特征包括:
(三)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区域选择 增长极开发模式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四)增长极开发模式在中国的适用区域 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环境条件及资源优势,选择适合本区发 展的增长极类型,是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和贫困山区在进行区域 经济开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1、城市依托型增长极 2、资源综合开发型增长极 3、外向型增长极。 二、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延伸) (一)点轴开发模式的形成 工业点(增长极)逐渐增多,在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 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信线路将这些工业点联系起 来,这些线路就构成了轴线。这些轴线首先是为工业点服务而产 生的,但它一经形成,就对人口和产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吸引 企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工业点,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此即点轴开发模式。
第六章 经济特区
业务活动的规定 对于允许进入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外国 商品,可以储存、展览、拆散、分类、分 级、修理、改装、重新包装、重新贴标签、 清洗、整理、加工和制造、销毁、与外国 的原材料或所在国的原材料混合,再出口 或向所在国国内市场出售。
禁止和特别限制的规定
许多国家对武器、弹药、爆炸品、毒品和 其他危险品以及国家专卖品禁止输入或凭 特种进口许可证才能输入。 有些国家对少数消费品的进口要征收高关 税。 有些国家对某些生产资料在港内或区内使 用也征收关税。 有些国家还禁止在区内零售商品。
保税仓库(Bonded Warehouse) 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外国货物可 以不办理进口手续和连续长时间储存的场 所。 指定保税区和保税货棚都是为了货物 报关的方便和短期储存而设置的。 保税仓库是为了使货物能在较长时间 内储存和暂时不缴纳关税而建立的。 保税仓库内储存货物的期限为2年,如 有特殊需要可延长。
第六章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的含义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其关境 以外划出的一定范围内,建筑或扩建码头、 仓库、厂房等基础设施和实行免除关税等 优惠待遇,吸引外国企业从事贸易与出口 加工工业等业务活动的区域。
经济特区的发展与设置条件 经济特区的出现与发展 1547年意大利的热那亚港群为世界上第一个 自由港。 17世纪后,欧洲国家先后把一些著名的沿海 城市辟为自由港或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自 由贸易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 家在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建立了各种形式 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类型和作用 经济特区的类型 经济特区一般可分为七类:贸易型、工业 型、工贸结合型、综合型、科技型、金融 型和旅游型。 经济特区的形式 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工业加工区、 自由边境区、国境区(又称直接转口港或 转口区)、工业科技园区和综合性经济特 区。
国际贸易之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 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 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 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 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3.欧盟 1991年,在荷兰马斯特里赫会议上签署欧洲联
盟条约,确立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政治联盟以 及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 1993年,欧盟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劳务的 自由流通,统一市场形成。 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4、共同市场 是指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贸易壁垒,建立对非成员国的 统一关税税率,而且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可 以完全自由流动。 如早期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和1973年改建的 “加勒比海共同市场”就属于典型的关税同盟。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5、经济同盟 是指成员国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 统一对外关税,成员国制定并执行一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 社会政策,逐步取消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
以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稳定体制。 经济标准:候选国必须拥有行之有效的市场经
济,能够应对欧盟内部竞争压力和市 场力量。 职责标准: 恪守欧盟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宗旨。
2)对成员国的经济帮助 2004年至2006年,从欧盟预算中拨给新成员国
的约400亿欧元主要用于结构性和地区性项目、扶 持农业、发展农村、国内政策和行政费用。
奥地利
匈牙利 斯洛文尼亚 罗马尼亚
意大利
保加利亚
葡萄牙 西班牙
大纲版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2.当处在高梯度上的发达地区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时,它的投资环境、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得到改善。低梯度上的贫穷地区存在劣势: 因此,低梯度地区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取决于“扩展 效应”与“回程效应” 的作用力的对比。
劣势
要还本付息 或支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01
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0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给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评出衰退部门。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重点问题
壹
此处添加小标题
貳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方针: (1)联邦政府与大公司向新英格兰地区划拨大量研究与发展经费。 (2)帮助当地原有的纺织、制鞋、皮革等老部门中那些设备与技术条件较好的企业转向生产高档产品。 (3)那些确实没有可能通过扶植、改造推出创新产品的传统工业部门,则帮助它们关厂、转产或外迁。
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较大 。
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梯度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
区域经济学 第六章PPT课件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 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 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 围的两种形式 : 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 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 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 • • •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
本章重点: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的决定因素: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1)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 播的中心 。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2
(2)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 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与发 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 造、研究与发展工作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 (4)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都 较大 。 (5)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 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 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梯度地区,特别是 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第二章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第三章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理论体系:包括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等。
以关税同盟理论为核心。
3、发展趋势及模式: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1.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
如:欧盟。
2.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或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因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一)自由贸易区理论降低或者取消关税,对消费者、生产者、政府及社会净福利的影响,包括生产效应(国内高成本生产转向从世界低成本进口而实现的资源配置效应)和消费效应(取消关税价格下降消费者扩大消费)(二)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1静态效应static effect假定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集团内国家贸易、经济发展和物质福利的影响。
包括:贸易创造、贸易转移、贸易扩大三种效应(1)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 effect: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从而使国内生产的产品被其他成员国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所取代。
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另一方面扩大了社会需求,由于进口价格降低,导致进口量增加。
贸易创造使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增加。
(2)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 effect关税同盟成立后,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实行统一的进口关税使得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换为从成员国较高成本的产品进口,从而使贸易转移。
贸易转移的福利影响单就贸易转移本身来讲,是减少福利的,因为它把生产从效率较高的非成员国转向了效率较低的成员国,使国际资源分配恶化。
对于成员国,贸易转移既能增加也能减少成员国的福利,取决于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政府税收的比较。
对非成员国来说,受到了排斥,减少了出口。
(3)贸易扩大效应(trade expansion effect)从需求方面考察,由于关税同盟成立,导致A国的国内价格均要低于成立前的水平,若A国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则其社会需求增加,结果使A国进口数量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应.这种贸易扩大效果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方面都得以体现。
2动态效应dynamic effect指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贸易及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
(1)竞争加强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刺激新技术的开发利用(2)规模效应组建贸易集团,使各成员国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扩大的市场(3)投资刺激效应之一区域集团内的企业为应付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以更新设备,扩大市场规模;之二,外部成员为绕过关税壁垒直接去区域集团内部投资。
第二节欧洲经济一体化一、推动欧洲走向统一与联合的政治因素第一,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复活第二,抗衡美国第三,遏制苏联扩张二、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历程(一)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起步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1951年(二)欧洲共同体的建立1967年(三)欧共体内部大市场的建立与货币一体化(四)欧洲联盟的起步1993年(五)从欧元启动到统一货币的诞生1999(六)从欧共体到欧盟及欧盟东扩(七)从欧盟宪法危机到《里斯本条约》2009具体来看:(一)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起步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1951年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二)欧洲共同体的建立1967年1957年3月在罗马达成一致,签订了条约(即罗马条约)。
根据条约,6国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罗马条约经各国议会批准后,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罗马条约的生效,标志着6国实施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合并,改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EC)。
欧共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三)欧共体内部大市场的建立与货币一体化1.内部大市场的建立1985提出,1993年1月正式运转,消除三大壁垒(边界限制、技术壁垒,财政壁垒)实现四大自由(货物、人员、劳务、资本)自由流动2.建立货币联盟的努力1958年签署欧洲货币协定,促进货币自由兑换1969年决定从1971-1980分三段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后因滞涨、布雷顿体系瓦解流产1978年达成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协议。
包括建立欧洲货币单位埃居、建立货币稳定、干预机制、建立欧洲货币基金1989年德洛尔报告分三段建立经济与伙伴同盟,目标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发行单一货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四)欧洲联盟的起步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
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欧洲联盟包括欧洲政治联盟和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两部分,它大大扩展了欧共体的活动领域,同时也赋予了欧共体的结构和决策体制以新的特征。
在政治联盟上,马约对有关共同外交和安全问题,对法律和内务方面的合作做出了规定。
在经济联盟上,马约规定在欧共体内建立内部大市场,实现商品、劳务、资本、人员的自由流动;实现共同的竞争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共同的区域政策;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五)从欧元启动到统一货币的诞生(大事记)1.1995年12月15-16日欧盟理事会确定欧元为欧盟未来统一货币2.1996年12月欧盟领导人订立《稳定与增长公约》,将来的欧元区成员确立了一套严格的财政赤字标准。
3.1998年7月欧洲中央银行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4.1999年1月1日欧元在11个欧盟成员国正式启动,标志着欧元诞生。
首批11个欧元国是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
5.2001年1月1日希腊加入欧元区。
6.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投入流通。
7.2007年后斯洛文尼亚(2007)、塞浦路斯和马耳他(2008)斯洛伐克(2009)、爱沙尼亚(2011)加入欧元区,共17个国家。
(六)欧盟东扩欧共体成立是只有法、西德、意、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后6次扩张第一次1973年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9国第二次1981年希腊加入10国第三次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加入12国第四次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15国第五次欧盟东扩2004年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等10国加入,扩张为25国第六次2007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加入,共27国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人口5亿,GDP17.57万亿美元,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
(七)从欧盟宪法危机到《里斯本条约》1《欧盟宪法条约》出台背景:经济一体化要求政治一体化欧盟东扩是条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90年代以来欧盟面临的问题2004年10月,欧盟25国首脑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
这是欧盟的首部宪法条约,旨在保证欧盟的有效运作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根据有关规定,《欧盟宪法条约》将在所有成员国批准后,于2006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法国和荷兰2005年先后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使得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宪法条约陷入困境。
原因:欧洲民众认为他们缺乏对欧盟决策的影响力,因而以公决方式予以抵抗;“冷战”的结束使欧洲一体化发展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使成员国民众容易听信“反一体化”力量的宣传,将问题归罪于欧盟;欧盟迅速东扩拉大了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不仅使原有成员国感觉到某种威胁,也给欧盟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2.被《里斯本条约》取代2007年10月19日,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新条约(“里斯本条约”),于2007年12月13日由欧盟各国首脑在里斯本签署。
“里斯本条约”将取代2005年在荷兰和法国全民公决中遭否决的《欧盟宪法条约》。
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
定位: 从宪法蜕变为条约,普通法律,是对《罗马条约》和《马约》进行修改增补的一部普通法律可以通过议会审批方式核准条约,无需全民公决。
删去了一切带有宪法意味的内容,包括更改其“宪法条约”名称、省去欧盟盟旗、盟歌等内容以及让一些成员国感到主权受到侵犯的条款《里斯本条约》主要内容:设立常任欧盟理事会主席职位,取消目前每半年轮换一次的欧盟主席国轮替机制。
将目前的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和欧盟委员会负责外交的委员这两个职权交叉的职务合并,统归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全面负责欧盟对外政策;简化决策过程。
各成员国在“有效多数表决制”下的加权票数重新调整,以“双重多数表决制”取代目前的“有效多数表决制”。
欧洲议会的权力将增强。
立法、预算、政治监督方面权力增强成员国议会将在欧盟决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里斯本条约》正式给予了欧盟法人地位,使其能作为一个实体签署各类国际协议。
随着《里斯本条约》的生效,欧洲理事会成为一个机构,决定欧盟总的政治方向和优先目标。
《里斯本条约》的意义这标志着困扰欧盟长达两年半的制宪危机暂告一个段落,为欧盟的机构改革铺平道路。
是欧盟政治一体化的主要进步。
《里斯本条约》的生效,给欧盟提供了一个稳定、持久的制度框架,让欧盟能够完全专注于应对所面临的挑战。
而这些挑战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的。
欧洲媒体把这一天2009年12月1日称为“历史性的一天”,它宣示欧盟将迎来历史性变革。
三、欧盟经济一体化的三大支柱关税同盟与共同农业政策;单一市场;经济货币联盟(一)关税同盟与共同农业政策1.工业品关税同盟欧共体工业品关税同盟:欧共体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