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析1

合集下载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 《论语》十二章(一)(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元好问列传(节选)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①。

淹贯②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

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③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阻而止。

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④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遮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

(节选自《金史》,有删减)【注释】①举业:指科举时代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

②淹贯:深通广晓。

③金源氏:指金国。

④泯:灭,尽。

1.【甲】文出自儒家经典著作《____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2)因名.曰《野史》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的画线句。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根据以上作品内容,完成表格。

5.【甲】文孔子对“不义而富且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中面对同舍生。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解析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解析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解析(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论语长句的含义及其作用1.论语长句的定义2.论语长句在论语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圣思讲论语长句解析1.圣思讲的背景和目的2.圣思讲论语长句的内容和特点四、结论正文一、引言《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其中,论语长句是论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论语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为例,探讨论语长句的含义及其作用,并分析圣思讲论语长句的内容和特点。

二、论语长句的含义及其作用1.论语长句的定义论语长句是指在《论语》一书中,那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语言优美的长篇论述。

这些长句通常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载体。

2.论语长句在论语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语长句在《论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哲学、教育、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这些长句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语言和文学,以及了解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圣思讲论语长句解析1.圣思讲的背景和目的圣思讲是北宋时期一种讲论经典的学术活动,旨在通过讲解经典,弘扬儒家文化,推广道德伦理。

黄庭坚的《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就是他在参加圣思讲活动时,对论语长句的一种解读和诠释。

2.圣思讲论语长句的内容和特点黄庭坚在《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中,对论语长句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揭示了其中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他的解析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文字训诂,力求准确理解原文含义;(2)结合实际,对论语长句中的道德观念进行生动阐述;(3)采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解析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四、结论总之,论语长句是《论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对于我们研究和理解儒家学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重点虚词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不亦乐乎.)2.亦:也;“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不亦.乐乎)3.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4.矣:语气助词,了。

(可以为师矣.)5.三:虚指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番五次。

(三.人行)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却)(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富有)(尊贵)21.于.我如.浮云(对于)(好像,如同)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其中,在里面)23.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跟从,学习)24.子在川.上曰(河,河流)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放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统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男子汉)(志气,志向)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论语十二章》逐句串讲翻译分析优美详解课件

《论语十二章》逐句串讲翻译分析优美详解课件
高中补充篇目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 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课文的特点,理解孔子的政治 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 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本 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 是做人之道。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 人”、 “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有关孔子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 籍,四方弟子云集) ,注重“学”、“思” 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等,几乎无 所不包。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 求,所以礼、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 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 乐的问题。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 道德准则。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懂得 夕:傍晚 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 也可以。”
“朝闻道,夕死可矣 ”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 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 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 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 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从孔子的一生、从《论语》 一书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证。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 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1)

《论语》
•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 班超《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 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 语》。”
•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 语》。”
• (1)“论语”的“论”是“论纂 lún zŭan ”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 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编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 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冯梦龙《智囊》)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 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课文释义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
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
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根据。
《论语》
• 赵普:《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梁漱溟: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束缚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 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 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 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 愿意实践这些话。

《论语》十二章ppt1解析

《论语》十二章ppt1解析

子曰:“学 而

习之,不
也是 同“悦”,愉快。
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了解 转折 生气
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 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 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 尚的人吗?”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旧的知识
温习、复习 形容词作名词
子曰:“温

顺承, 新的领悟 进而 形容词作名
而知 词 新,
可以 凭借 成为
可 以 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进而(能从中)获得 新的领悟(或者发现新知识),(就)可以凭 借这点成为老师了。
广泛 并列 坚守 恳切地提问 并列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
仁德
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 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 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 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谈的是学习方法。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 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及解析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及解析

论语十二则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和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原文: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

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

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

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12·14 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实践案例分析

论语实践案例分析

论语实践案例分析导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言论的集合,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实用的道德原则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几个实践案例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德思考。

案例1:仁爱之行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他提倡『仁爱』的一种表现,主张待人以德,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这一原则在多个实践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案例描述: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母亲向老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上课时经常被另一个孩子打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老师发现问题后,立即找到那个调皮的孩子,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将他与被打扰的孩子分开坐。

之后,老师与这两个孩子进行了个别对话,教育他们应该彼此尊重和关心。

案例分析:这个实践案例展现了孔子提倡的『仁爱』原则:老师以身作则,对待学生以和善的态度引导他们正视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

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倡导了尊重和互助的关系,使得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和平共处并关心他人的感受。

案例2:礼仪之道《论语》中经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尊重,礼仪就是实现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实践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礼法』在践行中所发挥的作用。

案例描述:在一次公司领导与员工的会议中,领导在发表讲话时,员工们纷纷打破了会议礼仪,互相讲话,甚至有人争执起来。

领导觉察到了这个问题,决定采取行动。

他要求会议暂停,然后面对员工进行了沟通和解释。

他强调了公司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且承诺更好地培训员工,提升他们的素质。

会议恢复后,员工们进一步遵守了会议礼仪。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中的领导采用了通过沟通和解释来维护会议礼仪的方式,体现了『礼仪之道』的重要性。

通过明确公司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承诺提升员工素质,领导表达了对员工的尊重和关注,树立了员工们遵守礼仪的激励。

案例3:诚信之风诚信是《论语》所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行为实践中的诚实守信不仅体现了人格尊严,也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和谐。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论语》十二章-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论语》十二章-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文化常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文本分析(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本章阐释了仁与礼、乐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

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

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本章强调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他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闻道”很重要。

领悟了生活的真谈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仁道的精神(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本章从义利的角度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

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也必然不同。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本章阐释了儒家的义利观:重义轻利(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高中语文_《论语》选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论语》选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孔子思想代代传承学习目标1. 语言建构:积累、梳理《论语》七则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鉴赏创造:精读第2、6、7则,感悟孔子思想的内涵。

3. 文化传承:思考新时代下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通读释意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卫灵公》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注:子帅:子:对“你”的尊称,相当于“您”,句中可特指当政者。

帅:带头,作出表率)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注: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言殊现象:1.责:于:远:2.子.帅.以.正:3.是.可忍.也:4.鬼:谄:5.弘毅:已:句式:子帅以正:八佾舞于庭:仁以为己任:)巧问巧答1.第4则改为“八佾舞于庭,不可忍也”,与原句对比体会感情有何变化?2.结合自身思考:我们拥有了勇气是否就可以做到了义了呢?勇?→为义?联系自己现实生活,说说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关于“义”的事情4.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杀身成仁的人和事或者名言名句有很多,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听。

5.读完《少年中国说》结合七则论语,谈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用多种形式为自己代言)。

参考答案:1. 责:责求于:对远:远离2. 子.帅.以.正:您;带头,做表率;用3 . 是.可忍.也:指示代词这;忍心做4.鬼:祖先的鬼神谄:谄媚5.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定已:停止句式:子帅以正:状语后置句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句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了《论语》十则,所以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之前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点,对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意义并深入了解,所以讲课前让学生结合课程学习,阅读教材概说部分以及孔子的简介。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论语十二章》(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6)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及解析(论语八佾篇原文及注释)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及解析(论语八佾篇原文及注释)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 8 人,八佾就是 64 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三家(1)者以《雍》彻(2)。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注释】(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无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学名人。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创作背景《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二十篇。

四百九十二章。

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定义说明解析

论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定义说明解析

论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多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

与其他经典相比,论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于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社会伦理等方面都有详尽的阐述,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然而,理解论语并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需要我们对论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思想的深度,也能够从中找到对待生活的指导和借鉴。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工作、学习、家庭关系等等。

论语所强调的人际关系、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理解论语并将其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仁爱”和“和谐”,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与他人的矛盾。

同时,论语中还讲述了如何修身养性、追求真理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通过遵循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宁静。

论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将论语中的思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在工作、学习、家庭关系等各个方面获得成功和满足。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和理解论语,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论语所带来的智慧和力量。

文章结构的设计对于一篇长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非常重要。

本文采用以下的结构来组织内容: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1.4 总结2. 正文2.1 第一个要点2.2 第二个要点2.3 第三个要点3. 结论3.1 总结要点一3.2 总结要点二3.3 总结要点三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根据论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分成三个要点进行阐述。

论语新解

论语新解
论语新解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内容摘要
03
读书笔记
04
目录分析
05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汉字
角度
字根
起源
季氏
国学
概念学
乡党
核心
公冶长
学说
后记
孔子

主张
内容摘要
唐汉新作《论语》是一本从汉字角度解析国学经典的图书,作者从汉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汉字字形、
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从字根的角度分析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汉字,揭开
八佾篇第三
1
4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2
5
述而第七
子罕第九
泰伯第八
乡党第十
3
先进第十一
1
4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2
5
卫灵公第十五
0
2
0
4
0
6
阳货第十七
子张第十九
后记
0
1
季氏第十六
0
3
微子第十八
0
5
尧曰第二十
作者介绍
唐汉,原名李洪琪,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汉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精彩摘录

这是《论语新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的三张路线图。其中,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老生重谈的“说”字新解,以及各家对“自行束脩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招生简章的关键词“束脩”的三种歧义,看热闹不嫌事大,读来甚为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译文】 • 智慧的人爱水,仁义的人爱山; 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喜静;智慧 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容易长寿。 这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用修辞 学的术语来说,这样的表达方式称之为 “互文”。孔子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 “知者和仁者都喜欢山水”。水性使 人通,山使人感到厚重,踏实,也可 能使自己感到安全。
《论语》默 写篇章讲析
•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注释】 •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 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 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 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 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 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 【译文】 •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 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 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 了解他。”
• 【评析】 •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 点要求,即“知命”、“知礼”、 “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 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 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 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 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
• 【译文】 • 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 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也就是说, 自己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 所谓立也。自己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 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就是说在自己谋 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 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 他人。
• 【译文】 •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 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 “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 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 【评析】 • 孔子在这里把“仁”解释 成“爱人”的意思,把“智慧” 解释成“了解人”,也就是 “知人善任”的意思,主张要 用正直的人来取代邪恶的人。
• 【译文】 •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 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 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 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 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行的。
•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
课件?人而 不仁,如乐何?”
• 【译文】 •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 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 奏乐有什么用?” • 解析: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专讲仁。如 果一个人不是自觉自发的爱人,自省自悟 的,文化与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这是孔 子的感叹。
• 4、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 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 无以知人也”。
• 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译文】 •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 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 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 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 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智)。子曰:“知人。”樊 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 使枉者直。”
• 【译文】 • 孔子说:“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 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 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 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 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翻译解释要注意重点字词: • 1.“道”:“导”:引导 齐:整治 • 2.“格”:“正”“纠正”及“至于 善”。这第二点尤其重要,因为“有 耻且格”还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为知 羞耻而正,因为害怕耻辱而走上正途; 二为至于善而正,因为以善为乐而走 上正途。
• 1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 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译文】 •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 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 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 【评析】
•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 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 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 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 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 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 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 “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 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 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 【译文】 •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 惧。”
• 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注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zhì 同智。乐:yào。喜爱的意思。“乐” 在古书中的读音有三种:(1)作名词 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 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 “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 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