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3常见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一、物质的分离1.1 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2) 学会运用物理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
1.2 教学内容:(1) 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
(2) 适用范围及操作原理:了解各种分离方法适用的范围和操作原理。
1.3 教学活动:(1) 讲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物理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
1.4 作业与评估:(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物质分离方法的理解程度。
二、除杂和提纯2.1 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运用化学方法进行物质的除杂和提纯。
2.2 教学内容:(1) 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了解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如吸附、离子交换、结晶等。
(2) 适用范围及操作方法:了解各种除杂和提纯方法适用的范围和操作方法。
2.3 教学活动:(1) 讲解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化学方法进行物质的除杂和提纯。
2.4 作业与评估:(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除杂和提纯方法的理解程度。
三、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3.1 学习目标:(1) 学习并掌握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2) 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1) 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
(2) 常用的提纯方法:吸附、离子交换、结晶、电解等。
3.3 教学活动:(1) 讲解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及其应用。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操作技巧。
3.4 作业与评估:(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常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理解程度。
四、实验操作技巧4.1 学习目标:(1) 学习并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验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学会运用实验操作技巧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2. 除杂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3. 提纯方法:结晶、干燥、吸附等。
4. 实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验过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操作。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实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和试剂:烧杯、漏斗、滤纸、蒸馏器、萃取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提供详细的课件和教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物质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及适用条件。
2. 理解除杂原则及应用。
3. 学会使用结晶、干燥、吸附等方法进行物质的提纯。
教学难点:1. 不同分离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2. 除杂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3. 复杂物质体系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演示和分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
2. 掌握常见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分离1.1 物质的分离概念1.2 常见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馏、萃取等1.3 分离方法的选用原则第二章:除杂2.1 除杂的概念2.2 常见的除杂方法: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2.3 除杂方法的选用原则第三章:提纯3.1 提纯的概念3.2 常见的提纯方法:结晶、蒸发、蒸馏等3.3 提纯方法的选用原则第四章:实验操作技巧4.1 实验操作的基本原则4.2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4.3 实验操作技巧的培养第五章:实际应用案例分析5.1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工业中的应用5.2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3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 实验法: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评估学生对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详细的知识点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1课时5. 第五章:1课时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
2. 掌握常见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六章:物质的检测与分析6.1 物质的检测概念6.2 常见的检测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6.3 检测方法的选用原则第七章:物质的纯度评价7.1 纯度评价的概念7.2 常见的纯度评价方法:光学纯度、化学纯度、物理纯度等7.3 纯度评价方法的选用原则第八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综合应用8.1 综合应用的概念8.2 常见的综合应用案例:制药工业、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8.3 综合应用的策略与方法第九章:实验设计与操作9.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9.2 实验操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9.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第十章:新技术在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中的应用10.1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10.2 常见的新技术:膜分离技术、色谱技术、纳米技术等10.3 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检测与分析、纯度评价、综合应用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离1.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过滤、沉淀、蒸馏等方法进行物质分离1.2 教学内容:物质分离的定义和意义过滤原理及应用沉淀法及其应用蒸馏法及其应用1.3 教学活动:演示过滤实验,让学生观察过滤过程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沉淀法原理,并进行沉淀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沉淀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蒸馏法原理,并进行蒸馏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蒸馏实验,练习操作技巧第二章:物质的除杂2.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除杂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方法进行物质除杂2.2 教学内容:物质除杂的定义和意义吸附法及其应用离子交换法及其应用膜分离法及其应用2.3 教学活动:讲解吸附法原理,并进行吸附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吸附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离子交换法原理,并进行离子交换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离子交换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膜分离法原理,并进行膜分离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膜分离实验,练习操作技巧第三章:物质的提纯3.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提纯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结晶、蒸馏、吸附等方法进行物质提纯3.2 教学内容:物质提纯的定义和意义结晶法及其应用蒸馏法及其应用吸附法及其应用3.3 教学活动:讲解结晶法原理,并进行结晶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结晶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蒸馏法原理,并进行蒸馏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蒸馏实验,练习操作技巧讲解吸附法原理,并进行吸附实验演示学生分组进行吸附实验,练习操作技巧第四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设计4.1 教学目标:学会设计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能够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分离与提纯方法4.2 教学内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选择合适的分离与提纯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3 教学活动:讲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分离与提纯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操作技巧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和指导第五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应用5.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实际中的应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2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实际案例分析5.3 教学活动: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实际中的意义和价值第六章:混合物分离提纯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并解决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案例6.2 教学内容:分析不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案例6.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几个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案例,如工业废水处理、药品制备等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分离提纯方法及原理第七章: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学会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实验数据7.2 教学内容: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常用统计方法介绍,如平均值、标准差等7.3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如何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常用统计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学生分组处理实验数据,练习分析与处理技巧8.1 教学目标:8.2 教学内容:实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8.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和指导第九章:实验安全与环保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学会实验过程中的环保措施9.2 教学内容:实验安全知识介绍,如防护用品的使用、紧急处理等实验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如废弃物的处理等9.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验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演示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安全知识和环保措施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践实验安全与环保措施第十章:综合实践与探究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10.2 教学内容:综合实践项目设计科学探究方法介绍,如观察、实验、分析等10.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几个综合实践项目,如水质分析、空气质量监测等学生分组选择项目,进行实践与探究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物质的分离方法及操作技巧补充和说明:在讲解物质的分离方法时,重点关注过滤、沉淀、蒸馏等基本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渗析等)及适用范围。
2. 使学生理解除杂的原则,能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
3. 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实验技巧。
4. 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及适用范围;(2)理解除杂的原则,能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3)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复杂混合物进行有效分离的方法选择;(2)除杂过程中如何避免引入新的杂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物质分离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混合物进行有效分离。
2. 新课讲解: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渗析等)及适用范围,重点讲解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除杂原则:讲解除杂的原则,强调选择合适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避免引入新的杂质。
4. 实验操作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实验,如过滤、蒸发、蒸馏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过程。
5.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对给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离方法、除杂原则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分离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介绍一些新型物质分离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1. 复习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渗析等物质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和适用范围。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概念。
2. 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过滤、蒸馏、结晶、离心、萃取等方法。
2. 物质的提纯:结晶、升华、溶解结晶等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些混合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思考和讨论。
知识讲解:2. 解释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概念和重要性。
3. 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示范实验:4. 进行一个简单的示范实验,如通过过滤和蒸馏分离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成分。
小组合作探究:5.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一个混合物样品,要求他们设计合适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并进行实验操作。
6. 学生之间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各自方法的优缺点。
概念巩固:7. 通过课堂讨论,总结各种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拓展应用:8.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如何从海水中提取盐等。
课堂练习:9.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课堂总结:10.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1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教材内容、解答问题或设计实验等。
教学评估:12. 结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学资源:- 混合物的图片或实物- 示范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小组合作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练习题和答案-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3、4单元)复习资料9、《巨人的花园》第1自然段1、这段话选自课文《巨人的花园》,主要写巨人有一个漂亮的花园。
2、文中“那里”指的是巨人的花园。
3、第二句话按时间的顺序写的,依次描写了鲜花、绿树、鲜果、和白雪这些景物,表现了花园漂亮的特点。
第7—9自然段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喧闹(热闹)训斥(斥责)2、写反义词。
隆冬—(盛夏)孤独—(热闹)荒凉—(繁华)漫长—( 短暂 )3、当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他看到了什么?请用“————”画出来(第7自然段第4、5句)4、当孩子们被巨人赶走后,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用“~ ~ ~ ~”画出来。
(第7自然段第8句。
)5、是小男孩(谁)使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6、读完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懂得分享才会收获快乐。
11、《去年的树》第15—17自然段1、这一段话中和眼睛有关的词语是(睁着)、(盯着)、(看)。
2、我发现这几句话中用了两个“看了一会儿”。
第一个看仿佛在说:_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来了_;第二个看仿佛在说:__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__。
两个看饱含了鸟儿对树的无比的深情和留恋。
3、我知道小鸟唱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是因为_____小鸟曾经答应过树:明年春天回来给它唱歌。
__13、《白鹅》第2、3自然段1、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 A )(选填序号)A、总分B、分总C、总分总2、第三自然段写了鹅的叫声大、凶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还采用了B 写法突出鹅的叫声这一特点。
(选填序号)A 、比喻B、对比C、排比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养鹅等于养狗?请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第三句)4、在下列句中填上含有“然”的词语。
(1)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然)如此。
(2)今天(依然)下着雨,已经下了快一个星期了,天气(仍然)没有一点转晴的迹象。
5、读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3《物质的制备、除杂、分离》教案
专题三:物质的制备、除杂、分离【教学过程】一、回顾、预习、交流1.固体的制备(1)金属:还原法(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换法(如铁与硫酸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解法(如电解氧化铝制备金属铝______________________)(2)碱:化合法(如氧化钙与水反应制备熟石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分解法:工业制备氢氧化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氢氧化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要求(1)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2)一般除杂试剂只与杂质反应转化为沉淀、气体和水,被提纯的物资不能减少(3)反应原理正确,操作简便,经济可行。
除杂时要求产物跟被提纯的物质容易分离(4)当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都能除去杂质时,优先考虑物理方法3.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可溶性物质不溶性物质气体气体(1)物理方法过滤法:把不溶性的固体与液体分离。
如粗盐提纯、CaCl2和CaCO3 的分离蒸发溶剂:分离溶质与溶剂或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合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的分离。
如NaCl中混有KNO3应选用___________,KNO3中混有NaCl 应选用____________。
(2)化学方法①洗气法:把混合气体通过洗气瓶,除去杂质气体(注意气体应长进短出)如:CO(CO2 ) ____________,CO2 (HCl)_________,H2 (NH3)__________________②转化法:通过与酸或盐溶液的反应后过滤,除去杂质如:Cu(Fe)__________,ZnCl2 (CuCl2 )_____________,Cu(CuO)________③沉淀法:把混合物中的杂质转化为沉淀,再经过过滤、蒸发滤液后除去杂质如:NaCl(Na2SO4 )__________,NaOH(Na2CO3)______________④气化法:加入试剂或加热,使混合物中的杂质转化为气体而除去如:NaCl(Na2CO3)_________,CaO(CaCO3 )___________CaCl2 (HCl)_______⑤灼烧法:通过在空气中灼烧使杂质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而除去如:CuO(Cu)_______,MnO2 (C)______二、合作、研讨、点拨活动一、有关物质的除杂问题为了除去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活动二、有关物质的制备与转化问题例题1.下列物质的转化能实现的是( )A.H2SO4 HClB.CO Na2CO3C.Cu(OH)2 NaOHD.NaNO3 Ba(NO3)2例题2. 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四种制备物质的实验方案,其中不能实现的是()例题3. 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废铜屑制取CuSO4,设计方案如下:从理论、操作、经济、环保等方面考虑,其中最优方案是()例题4.下列各组物质能按照右图关系图(→表示反应一步完成)相互转化的是()三、总结、反思、提升四、自检、反馈、巩固【课堂反馈】【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3. 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方法。
2. 除杂:如何去除混合物中的杂质。
3. 提纯:如何通过分离和除杂得到纯物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离方法、除杂原则、提纯技巧。
2. 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以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分离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设备:烧杯、漏斗、滤纸、蒸馏器、萃取剂等。
2. 实验试剂:食盐水、酒精、碘酒、苯等。
3. 教学课件: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离方法、除杂原则和提纯技巧。
3. 实验演示:演示各种分离方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验过程。
4. 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九、安全与环保:1. 强调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佩戴防护用品、遵守实验规程等。
2. 教育学生节约实验试剂,减少废物产生。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讲课教案
【分离和提纯的主要方法】
一、物理方法
1、 过滤法 ①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②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粗盐 的提纯
2、 结晶法 ①分离溶质与溶剂—— 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可 溶性固体溶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小不 同) 如分离KNO3与NaCl的混合物 ②除去易挥发的杂质——从含有HCl的NaCl溶液中 分离出固体NaCl
二、化学方法
1、化气法: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 除Na2SO4中Na2CO3,可加适量稀H2SO4:
2、沉淀法 :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 除去NaCl中的Na2SO4,可加适量的BaCl2 : 3、置换法:将杂质通过置换反应而除去 除FeSO4溶液中的CuSO4,可加过量的铁 粉,再过滤:
4、 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 将杂质除去;除CaO中的CaCO3可高温煅 烧:
问题3:分离NaCl、FeCl3和BaSO4的混合物,应 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C A. H2O、AgNO3、HNO3 B. H2O、NaOH、HNO3 C. H2O、NaOH、HCl D. H2O、KOH、HNO3
问题4: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SO4及泥沙 ,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5项操作:①过 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 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正确 的操作顺序是 CD A. ①④②⑤③ B. ④①②⑤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⑤②④①③
5、 转化法: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 主要成分;除CO2中的CO,可将气体通 过灼热的CuO:
6、“ 溶解” 法: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而除 去;除C粉中的CuO粉,可加适量稀硫酸, 再过滤:
【合作探究】
问题1、除去NaCl溶液中的杂质Ba(OH)2,若只 准加入一种试剂,则这种试剂是_H_2_S_O_4__。 问题2、除掉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 应选用适量的试剂是 D A.稀硫酸B.硝酸银 C澄清石灰水 D.稀盐酸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2. 掌握常用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过滤、蒸馏、萃取、分液等;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分离和提纯方法;4.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馏、萃取、分液等;2. 物质的除杂方法: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3. 物质的提纯方法:蒸发、结晶、吸收等;4.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2. 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方法的操作过程;4. 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2. 学生能独立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分离和提纯方法;3. 学生能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漏斗、烧杯、蒸馏器等;2. 实验试剂:食盐水、酒精、碘酒等;3. 教学课件: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相关课件;4. 教学参考书: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资料。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过滤、蒸馏、萃取、分液等基本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和适用条件。
2. 理解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除杂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 学会通过实验操作对混合物进行有效的提纯。
教学难点:1. 蒸馏和分液的原理理解及操作技巧。
2. 针对不同混合物选择合适的分离提纯方法。
3.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处理。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实验演示和实操练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包括过滤、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
2. 使学生掌握除杂和提纯的原则,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实验。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
2. 除杂和提纯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尽量减少物质的损失。
3. 实验操作:如何进行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除杂和提纯的原则。
2. 难点:实验操作,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漏斗、滤纸、蒸馏器、萃取剂等。
2. 实验材料:食盐水、酒精、碘酒、石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介绍物质分离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讲解除杂和提纯的原则。
3. 演示实验:进行过滤、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的演示实验。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实验。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对物质分离方法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练习。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包括正确使用实验室用具和遵循实验步骤。
3. 评估学生对除杂和提纯原则的运用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问题解答。
七、教学拓展:1. 介绍现代物质分离技术,如色谱法、质谱法等。
2. 探讨物质分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八、教学资源:1. 教案、PPT课件和教学视频。
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试剂清单。
3. 相关科学文章和研究报告。
九、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中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
2. 学会使用常见的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
2. 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操作安全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实验操作方法。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仪器: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铁架台等。
2. 实验试剂:食盐水、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3. 教学材料: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2.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介绍常见的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实验,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和解答疑问。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6. 总结:总结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的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操作能力和实验安全意识。
3.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和总结能力。
七、实验一:过滤实验1.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过滤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
2. 实验原理:利用滤纸的孔隙大小,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3. 实验步骤:a. 准备滤纸和漏斗,将滤纸放入漏斗内,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2021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教案:3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专题是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化学家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组成。
本节以研究化学物质的实验方法为主题,以化学家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及基本操作。
本专题以初中化学中已学过的过滤、结晶等物质分离的方法为切入点,教师积极引导、帮助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以讨论、交流、合作实验等学生活动为主,这种做法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回顾和归纳初中化学有关物质分离提纯的知识。
②掌握分离与提纯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②通过提纯硝酸钾、粗盐提纯等实验加强合作、交流能力,掌握进行分离提纯的实验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复习初中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培养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密切联系生活中有关分离提纯的实例,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重点:掌握过滤、蒸发、结晶、蒸馏方法的原理和使用范围。
难点:综合应用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分离提纯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师生合作交流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重难点。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
3. 学会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进行物质的除杂和提纯。
4.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方法。
2. 物质的除杂:理解杂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除杂方法。
3. 物质的提纯: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提纯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物质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分离、除杂和提纯的过程。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漏斗、滤纸、蒸发皿、蒸馏器、萃取剂等。
2. 实验试剂:食盐水、硫酸铜、碘酒、苯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制作矿泉水或清洁剂时需要分离杂质,引出物质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各种分离方法的操作步骤和适用条件,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分离、除杂和提纯的过程。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运用所学的分离方法进行物质的除杂和提纯。
5. 总结: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总结分离、除杂和提纯的方法及其应用。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物质分离、除杂和提纯的相关术语。
2. 学生能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3. 学生能独立完成物质的除杂和提纯实验,并正确解释实验现象。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物质分离方法,如膜分离、吸附等。
2. 探讨物质分离、除杂和提纯在实际工业和科研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能力。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总复习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教案)
初中化学总复习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教案)九年级化学中考实验探究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知识疏理】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理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
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
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
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分离和提纯的依据是物质性质的差异。
要将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必须分析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决定选用何种试剂和操作方法。
同时需注意,物质的分离对于被分离出来的物质都有纯度要求,即分离出来的物质必须都是纯净物,而提纯(或称除杂)对分离出来的物质并无纯度要求。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一)、常用的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分离方法。
1. 过滤法:当可溶性物质混入不溶性物质或不溶性物质中混有可溶性物质时,用此法。
如:食盐中混有泥沙,可按如下步骤:①先将混合物溶于水。
②过滤。
③将滤液蒸发得NaCl。
2. 结晶法:当两种物质都可溶,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时,用此法。
如:KNO3中混入NaCl,可按如下步骤:①溶于水加热,把混合物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3. 升华法:当易升华物质与其他物质相混合时,可用此法。
如:碘单质中混有砂子,其操作是:①加热使碘升华,收集碘蒸气。
②冷凝,得单质碘。
4. 特殊性质法:利用混合物中某些物质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
如:Cu粉中混有Fe粉,可用磁铁吸出铁粉。
(二)、常用的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两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选用合适的试剂,进行化学反应,然后再用物理方法分离。
(关键是转变物质的状态)1. 沉淀法:即加入一种试剂和杂质反应生成沉淀经过滤而除去。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离1.1 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
1.2 教学内容:1.2.1 过滤: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2.2 沉淀: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2.3 蒸馏: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3 教学活动:1.3.1 过滤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掌握过滤操作。
1.3.2 沉淀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沉淀实验,掌握沉淀操作。
1.3.3 蒸馏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蒸馏实验,掌握蒸馏操作。
1.4 教学评价:1.4.1 学生能描述过滤、沉淀和蒸馏的原理。
1.4.2 学生能正确进行过滤、沉淀和蒸馏操作。
第二章:物质的除杂2.1 实验目的:学习物质的除杂方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2 教学内容:2.2.1 吸附:原理、吸附剂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2.2.2 离子交换:原理、离子交换剂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2.2.3 萃取:原理、萃取剂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2.3 教学活动:2.3.1 吸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吸附实验,掌握吸附操作。
2.3.2 离子交换实验:学生分组进行离子交换实验,掌握离子交换操作。
2.3.3 萃取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萃取实验,掌握萃取操作。
2.4 教学评价:2.4.1 学生能描述吸附、离子交换和萃取的原理。
2.4.2 学生能正确进行吸附、离子交换和萃取操作。
第三章:物质的提纯3.1 实验目的:学习物质的提纯方法,提高实验结果的纯度。
3.2 教学内容:3.2.1 结晶: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2.2 蒸馏: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2.3 气体净化: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3 教学活动:3.3.1 结晶实验:学生分组进行结晶实验,掌握结晶操作。
3.3.2 蒸馏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蒸馏实验,掌握蒸馏操作。
3.3.3 气体净化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气体净化实验,掌握气体净化操作。
3.4 教学评价:3.4.1 学生能描述结晶、蒸馏和气体净化的原理。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案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基本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概述2. 过滤及其应用3. 蒸发与结晶4. 蒸馏与分馏5. 萃取与离子交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物质分离与提纯方法的操作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对复杂物质体系的分离与提纯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质分离与提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各种分离与提纯方法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概述2. 第二课时:过滤及其应用3. 第三课时:蒸发与结晶4. 第四课时:蒸馏与分馏5. 第五课时:萃取与离子交换教案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内容6. 纸层析法介绍纸层析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应用领域。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纸层析法的分离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7. 离心分离讲解离心分离的原理、分类及操作要点。
通过实验演示离心分离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离心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8. 膜分离技术介绍膜分离技术的种类、原理及应用。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膜分离过程中的压力差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9. 吸附分离讲解吸附分离的原理、吸附剂的选择及操作条件优化。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吸附柱的操作方法及吸附曲线的分析。
10. 色谱分离法介绍色谱分离法的原理、分类及应用。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操作步骤及分离效果的比较。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纸层析法:纸层析法的操作步骤及应用。
7. 离心分离:离心分离的操作原理及应用。
8.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过程中的压力差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9. 吸附分离:吸附剂的选择及操作条件优化。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课程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会熟练使用过滤、沉淀、蒸发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2.根据实验方案,会选择合适的试剂对物质进分离和提纯。
3.掌握有关分离和提纯题型的解答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
2.掌握多种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3.分离和提纯方法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要求,运用一种能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控究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学平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导学法、讲授法和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方法,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分离——几种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后,要求恢复到各自原来的状态。
提纯——只要求把不纯物除掉,杂质不需要恢复到原来。
2、提纯的原则:不增:不能增加新物质。
不变:被提纯的物质不能改变。
易分:容易分离。
尽可能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
3、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见方法【板书】2、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见方法典例导学1.说说提纯下列物质的步骤(括号中的为杂质)(1)NaCl固体 (CaCO3)(2)KNO3固休(NaCl)(3)MnO2(H2O2溶液)2.说说提纯下列物质的方法(原理)(1)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2)除去FeSO4中的CuSO4(3)除去C粉中的CuO粉末(4)除去CaO中的CaCO3【总结】分离和提纯常见方法。
【抢答】比一比:请选用正确的试剂除去括号中少量的杂质:NaNO3 (Na2CO3) Cu (CuO)CO (CO2) MnO2(NaCl)【小组讨论】挑战自我A.NaOH(Na2CO3):加入适量稀盐酸B. CO(CO2):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C. CuO(C):在空气中充分灼烧D. MgSO4(Na2SO4):溶解,过滤【例析】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1、 NaCl 溶液( Na2SO4)适量BaCl2溶液,过滤2、 Na2SO4溶液( Na2CO3)适量稀H2SO4溶液【思考与交流】上述除杂,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转化为什么状态的物质除去的?【总结】——转化成气体、水、沉淀除去三、酸碱盐溶液的除杂技巧1、选试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3 常见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复习目标】1、了解除杂的定义、方法、原则,会应用它除去杂质;2、了解物质分离、提纯定义、方法,会应用分离、提纯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教学安排:2课时【复习重点和难点】1、了解除杂的定义、方法、原则,会应用它除去杂质;2、了解物质分离、提纯定义、方法,会应用分离、提纯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
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
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
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现将有关要点归纳如下:1、应注意几个“不”⑴不能“玉石俱焚”。
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
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
如除去FeCl3溶液中的NaCl,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⑵“不增”、“不减”。
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⑶不污染环境。
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⑷不能“旧貌变新颜”。
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⑴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⑵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⑶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拓展延伸一、气体的净化与干燥1、气体净化的几种方法⑴吸收法:用吸收剂将杂质气体吸收除去。
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可先用浓NaOH溶液吸收CO2,再用浓硫酸等干燥剂除去水蒸气。
常见气体吸收剂见下表:吸收剂 吸收的气体杂质吸收剂 吸收的气体杂质 水 可溶性气体:HCl 、NH 3等NaOH 固体 CO 2、HCl 、H 20 无水CuSO 4 H 2O 碱石灰 CO 2、HCl 、H 20 灼热的铜网 O 2 NaOH 溶液 CO 2、HCl 灼热的CuOH 2、CO浓硫酸H 20⑵转化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要得到的气体。
如,除去CO 2中的少量CO ,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 ,CO + CuO △ Cu + CO 2。
2、气体的干燥气体的干燥是通过干燥剂来实现的,选择干燥要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原则是:酸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碱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状态决定。
⑴常见的干燥剂干燥剂可干燥气体不可干燥气体干燥装置 名称或化学式 酸碱性状态浓H 2SO 4酸性液态H 2、N 2、O 2、CO 2、HCl 、CH 4、CO 等 NH 3A固体NaOH 生石灰 碱性固态H 2、O 2、N 2、CH 4、CO 、NH 3等 CO 2、SO 2、HClB 或C无水CaCl中性固态 除NH 3外所有气体NH 3B 或C⑵常用干燥装置如下:注意:选择吸收装置时,要注意进、出气体导管的连接方法,若用“洗气瓶”,要注意“长进短出”,若用干燥管要注意“大进小出”。
先除去气体中含有的其他杂质,干燥除去水蒸气的操作放在最后。
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主要方法方法适用范围或原理举例物理方法过滤法①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②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粗盐的提纯结晶法蒸发①分离溶质与溶剂②除去易挥发的杂质从含有HCl的NaCl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降低温度可溶性固体溶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小不同分离NaCl与KNO3的混合物续表方法适用范围或原理举例化学方法气化法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除N a2SO4中Na2CO3,可加适量稀H2SO4:Na2CO3+ H2SO4=Na2SO4+ CO2↑+ H2O沉淀法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除去NaCl中的Na2SO4,可加适量的BaCl2:Na2SO4+ BaCl2==BaSO4↓+2NaCl置换法将杂质通过置换反应而除去除Fe SO4中的Cu SO4,可加过量的铁粉,再过滤:CuSO4+Fe==Cu+Fe SO4溶解法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而除去除C粉中的CuO粉,可加适量稀硫酸,再过滤:CuO+ H2SO4==CuSO4+ H2O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除CaO中的CaCO3可加热:CaCO3 高温 CaO+ CO2↑转化法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主要成分除CO2中的CO,可将气体通过灼热CuO:CO+CuO △ Cu+CO2当然,实际分离与提纯还会有一些其他方法,在实际解题时要因题而解,也可以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几种方法。
(二)题型、方法归纳:本单元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
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
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
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较多。
(三)典例精讲:1.除去NaCl溶液中的杂质Ba(OH)2,若只准加入一种试剂,则这种试剂是_______。
【分析】除去杂质的方法有多种,原则是不引入新的杂质,对所提纯的物质不能改变,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便于分离。
如将杂质被溶液吸收;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将不溶的杂质转为可溶物等。
根据题目要求,除去Ba(OH)2,可以加入带有SO42-的试剂,如Na2SO4、CuSO4、H2SO4等,它们都能与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
但是,如果选用Na2SO4溶液,除了生成BaSO4,同时还有NaOH产生,NaOH是能溶于水的,无法与NaCl分开。
等于除去Ba(OH)2的同时又引进了新的杂质NaOH。
如果选用CuSO4溶液,则生成BaSO4和Cu(OH)2两种沉淀,再经过过滤,即可得到较纯的Na Cl。
当然加入Fe2(SO4)3溶液也可除去杂质Ba(OH)2。
若选用H2SO4,则生成BaSO4和水,也可除去杂质Ba(OH)2。
【答案】 CuSO4或Fe2(SO4)3或H2SO42.除掉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应选用适量的试剂是()A.稀硫酸B.硝酸银C.澄清石灰水D.稀盐酸【分析】本题除去杂质碳酸钠,可考虑加入酸溶液与碳酸钠发生复分解反应,把杂质变成CO2气体逸出。
但要注意加入的酸只能是盐酸,否则又会产生新的钠盐杂质。
【答案】 D3.分离NaCl、FeCl3和BaSO4的混合物,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A. H2O、AgNO3、HNO3B. H2O、NaOH、HNO3C. H2O、NaOH、HClD. H2O、KOH、HNO3【分析】此题中,因NaCl 、FeCl3均溶于水,BaSO4难溶于水,所以先用水溶解,利用溶解性差异过滤分离,然后用NaOH溶液与滤液反应,NaCl未变化,FeCl3被转化为Fe(OH)3↓,通过过滤分别得到滤液和沉淀,将滤液蒸发结晶可得纯净的NaCl,将沉淀与HCl溶液反应,可使转化为Fe(OH)3的FeCl3得以复原。
在分离操作中同样要遵循不能引入新杂质的原则,所以选C。
【答案】C4.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Cl2、MgSO4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5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 ①④②⑤③B. ④①②⑤③C. ②⑤④①③D. ⑤②④①③【分析】除去多种杂质时,要考虑加入试剂的顺序,为了保证将杂质除尽,所加试剂必须过量,因此为了不引进新杂质,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加入的试剂。
本题加入试剂及顺序是:a加过量的BaCl2溶液,除去SO42-;b加过量的N aOH溶液,除去Mg2+;c加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Ba2+、Ca2+;d过滤,除去生成的沉淀(CaCO3、BaCO3、Mg(OH)2和泥沙);e加适量的盐酸,除去过量的CO32-和OH-,由于b和a顺序互换,不影响除杂目的,所以前两步操作顺序可颠倒。
【答案】C、D。
5.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Internet网上资料得知:废弃的定影液中含有一定量的AgNO3.他们从摄影店收集到一些废弃的定影液,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全部回收.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活动:【设计方案】①向定影液中加入比银活泼的金属单质②除去金属混合物中的杂质,得到较纯的银单质【小组讨论】①选择加入的金属甲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铜;乙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铁.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方案更合理并说明理由?答:______.同学们最终选择了合理的方案,该方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②除去银粉中混有的金属:应向金属混合物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进行试验】过程如图:请问: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产品证明】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法验证得到的银中是否含有加入的过量金属______.【解析】小组讨论:①铜、铁皆可置换出银,但铜、银都不与酸反应,而铁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且铜比铁的单价要高,故乙同学方案合理.化学方程式为:Fe+2AgNO3=2Ag+Fe(NO3)2②铁可与酸反应生成可溶亚铁盐和氢气,而银不与酸发生反应,因此选择稀盐酸.进行试验: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得到的金属混合物为银和铁,加入过量盐酸,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因此溶液B中含有剩余的盐酸和氯化亚铁.产品说明:由于铁粉能被磁铁吸引,可选用磁铁进行检验;或铁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向金属粉末中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有气泡进行检验;【答案】:小组讨论:①乙. Fe+2AgNO3=2Ag+Fe(NO3)2.②稀盐酸.进行试验:HCl、FeCl2.产品说明:用磁铁接触,观察银粉能否被吸引(或取少量银粉加入稀盐酸,看有无气泡放出)。
(四)归纳小结:本课题复习物质的分离是将几种物质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开,提纯则要求把不纯物质中的杂质除去。
提纯的原则是:①不增:即在除掉杂质时不增加新杂质。
②不减:即被提纯的物质不能减少或改变。
③易分:即操作简便易行,杂质易分离除去。
④最佳:即最好在除去杂质的同时能增加被提纯物质的量。
在近几年的竞赛、中考试题中,有关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即除杂)的题目越来越多,学生要学会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会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作业布置】常见物质分离、除杂、提纯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