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备课精品教案
下载更多的语文教案: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学海吟诗】【课前热身】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赏析】本诗作于永州。
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中的西岩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诗人自己。
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
“奇趣”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新燕衔泥】【链接资料】亲近作者陶渊明(365 —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后世称靖节先生”。
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已没落。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之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
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东晋政治又极端的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直到29岁陶渊明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变化。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M折腰向乡里小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导读:《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其实还有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三、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指导朗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中考知识点归纳大全及答案
八下古文中考知识点归纳《桃花源记》●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记号”)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间隔(古义:断绝来往;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
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词类活用: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做标记,动词。
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多词一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
【精选】人教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两首》《综合性学习》优秀教案
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重难点】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诵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晋朝有个文学家名叫陶渊明,在他生活的年代,人民饱受战争频繁、颠沛流离之苦。
于是,这位颇具正义感的文学家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又美好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
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此后,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直到六十三岁去世。
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他的作品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
写作风格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文本链接】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三篇
【导语】《⼤道之⾏也》,⼤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答问的著作。
其⼈认为在⼤道施⾏的时候,⼀定能形成⼀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个美好愿景。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第⼀课时 教学⽬标: 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意,理清课⽂层次。
2、领会本⽂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懂全⽂⼤意,积累词语。
2、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导⼊(4分钟) ⾸先,⽼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在我们的唐代,有⼀个商⼈,路过⼀个叫武阳的地⽅,丢掉了他的包袱,所以他很沮丧,很⽣⽓。
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讲,⼀个当地⼈就和他说:“⽼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袱在我们武阳⼀定能找到。
”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服还在那⾥,⽽且没有动过的痕迹。
后⼈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很好。
还有⼀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关⼤门,也不⽤担⼼⼩偷会偷你家的东西。
这个成语是什么?(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
有谁知道这部*是什么?(提⽰: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贺岁⽚)(天下⽆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贼,可以说使我们中国⼏千年来的梦想。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也提出了⼀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同社会。
⼤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贼。
那么,⼤同社会到底是怎样⼀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进选⾃《礼记》的《⼤道之⾏也》(板书:⼤道之⾏也《礼记》) ⼆,课⽂分析 (⼀)作品介绍。
《礼记》,儒家经典之⼀,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答问的著作。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必修3,属于“文学与思想”模块。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桃花源记》的记事、人物、情节,体会出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故事注重的情节组织、文学技巧和道德规范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教材结构与核心要点《桃花源记》是唐代文人陶渊明的创作,讲述了一个梦幻中的山村故事,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记事部分、客婿来访部分、桃源发现部分、桃源生活部分和桃源离别部分。
核心要点包括:山村受到战乱影响而独立存在;桃花源处于干旱、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地方,被众人遗忘;桃源村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观;诗人对桃源的思考与表达。
3.学生特点八年级学生处于思想比较活跃的青春期,需要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审美素质,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记事、人物、情节(2)掌握《桃花源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2.能力目标(1)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多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2)发掘并体验笔墨、情感等多方面的审美意义3.情感目标(1)懂得珍视自然环境及生态平衡(2)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培养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入复读:桃花源是什么?(2)课件展示桃花源的图片。
(3)设计思考问题:“一个华美的故事一定能独立存在吗?”(4)让学生谈论。
2.预习(1)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让学生阅读原文。
(3)设计思考问题:“谈谈桃花源村民的生活方式。
”(4)小组讨论。
3.探究(1)讲述《桃花源记》的记事、人物、情节。
(2)分析唐代文人的创作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的内涵和意义。
(3)设计思考问题:“诗人对桃源的思考与表达体现了哪些人生价值观?”(4)解答学生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方法: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全都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该继续阅读。总之,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复习指导二:
1、内容:21、24课重点句子的翻译。
2、方法: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运用文言文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这些句子。
3、时间:5分钟。
4、检测:完成复习检测二
复习检测二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复习目标
1、通过自行总结21、24课中重点字词,能准确地识记这两课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2、通过使用文言文翻译“五字诀”(替、留、删、补、调),准确地翻译这两课中的重点句子。
3、通过问题探究,能说出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自行总结这两课中的重点字词,能准确地识记这两课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一词多义
1、为:捕鱼为业(当作)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2、舍:便舍船(舍弃) 屋舍俨然(房子)
3、道: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4、遂: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遂迷(终于)
5、寻: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不久)
6、志:寻向所志(标记) 处处志之 (做标记)
7、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3、中招考点
2013年某某中招文言文阅读题是:《桃花源记》与《雪窦游志》比较阅读。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大道之行也》的教案
《大道之行也》的教案教案:《大道之行也》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课文《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古代议论散文。
主要内容是描述了作者理想中的“大道”社会及其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认读“章、举、修、废、谨、别、论、养、教、申、均、调、安”等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会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好语气词“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好语气词“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认为古代社会是怎样的?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大道之行也》就是描述了作者理想中的古代社会,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 生字认读(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认读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课文理解(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问题1:课文中的“大道”指的是什么?问题2:作者理想中的“大道”社会有哪些特点?4. 朗读训练(5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朗读录音,注意读好语气词“也”。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读好语气词“也”。
5. 情感体验(5分钟)学生讨论:你们觉得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是怎样的?教师引导: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十分热切的,他希望人们能够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六、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五单元《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刻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案
21《桃花源记》导学提纲课型:新授组别:初二语文执笔:张燕执行时间:第七周审核: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1.查字典,完成《天下通》61页基础积累运用第一题2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桃花源记》( 9.21-23 )学习目标1 、背诵全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 、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4 、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5 、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以及他的局限性。
课前准备1 、成语“世外桃源”的意义:2 、朗读课文,在生字词下做记号,不理解的字词划横线。
3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生活时代。
第一课时一、交流预习成果。
二、流利朗读全文。
三、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 .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
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俨然阡陌髫要诣骥2 .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 、掌握重点字词。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
缘,异,之,复,芳,鲜美,穷第二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山有小口:“小口”猜为“小山洞”舍:舍弃狭:狭窄才:仅悉:全、都平旷:平坦、宽广(组词,同义扩充组词)怡然:愉快的样子豁然: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愉快的样子。
豁然: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
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食物味道好交通:交错、相通;交通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妻子、儿女;仅指妻子第三段:写渔人作客桃花源。
(1)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2)词悉,具,咸:都表“全,都”闻:听说乱:战乱邑人:“同乡人”遂:就乃:竟道:说何世:哪一代。
因源中人是秦时逃出来的,一直以为外面的世界仍然是秦的天下。
语云:对.... 说不足:不值得第四段、第五段:渔人告密及别人再也找不到世外桃源既:之后其:他的志:设标记之:凑足音节的助词,无义遣:派向:以前,从前4 、翻译全文。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回顾所学,巩固字词积累(1)基本实词(2)常用虚词(3)古今异义(4)一词多义二、合作探究:1 .问题讨论一:是什么人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2 .讨论问题二: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他刚进入桃花源时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3 .讨论问题三:渔人在桃花源中都有哪些活动?他从中了解到哪些情况?4 .讨论问题四: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有人想再去吗?结果如何?5 、课文主题:三、延伸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四、随堂练习:完成练习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0分钟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满足生存的需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要求背诵的课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要求背诵的课文八年级上1.《桃花源记》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3.《核舟记》(2-4段)4.《大道之行也》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6.《三峡》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8.湖心亭看雪9.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10.课外诗十首八年级上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短文两篇《陋室铭》唐刘禹锡《全唐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北宋周敦颐《周元公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精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文档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内容预览:《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 髫tiáo 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⒂缤纷:繁多的样子。
⒃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⒄遂迷遂:终天。
⒅不复出焉焉:于此。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至少三个)(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⑸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⑹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⑺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⑻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⑼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⑽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⑾“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⑿“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⑺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⑻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⑼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⑾、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⑿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五柳先生”五.补充:1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
世外桃源: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3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美好的地方: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看出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精要笔记:(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第22课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 苔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蕃fán淤yū泥濯zhuó 清涟lián 亵xiè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著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惟:只。
馨:香气。
指品德高尚。
(3)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琴)。
(4)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6)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9)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⑾谈笑有鸿儒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⑿予谓菊谓:认为。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⑶《陋室铭》中统领全文的一句(中心名)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⑷《陋室铭》中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
⑸《陋室铭》中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⑹《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9)《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⑾《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⑿《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⒀《爱莲说》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或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丁)。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3)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点拨:重点理解“观”“亵玩”等词语。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明说过。
点拔:重点理解“鲜”“闻”等词语。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好。
人该是很多了。
点拨:重点理解“宜”“众”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陋室铭》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默写《爱莲说》第1段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作者是北宋(朝代) 哲学家周敦颐。
补充:精要笔记:(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类比衬托。
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陋室(1)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赞扬君子品格,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菊,正衬莲;牡丹,反衬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