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叶枯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病原菌和作物品种等因素有关,其危害特点和防控措施如下:
一、危害特点
1.危害范围广:小麦叶枯病发生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也有少量发生在南方地区。
2.发病期长:小麦叶枯病的发病期从小麦生长初期一直延续到收获期,其中以拔节至孕穗期为最重要的发病期。
3.危害程度大:小麦叶枯病危害程度大,叶片枯黄,严重时亦可致死,影响抽穗、结实和产量等。
4.易于传播:小麦叶枯病病原菌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危害范围一旦扩大,会造成严重的传播,形成大面积的病人。
二、防控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具有抗小麦叶枯病特性的小麦品种种植,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有效的防控措施。
2.合理调整田间管理措施:适度增施基肥和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保持合理的土壤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3.早期清除病株:将叶枯病病株铲除及时处理,防止病原菌继续传播。
4.采用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或病情较轻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药剂杀灭病原菌。
5.生物防治:可以采用生物制剂,如三融菌、木霉等生物制剂来防治小麦叶枯病。
6.做好预防工作:做好田间和作业人员的卫生防护工作。
及时清除死叶和死秆,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综上所述,小麦叶枯病是小麦生产中危害严重的病害,正确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调整田间管理、早期清除病株等有效防控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减少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小麦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Wheat Leaf Blight and Spot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和叶枯类病害的总称,世界上报道的叶枯病的病原菌达20多种,我国目前以雪霉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叶疫病)、壳针孢类叶枯病等在各产麦区危害较大,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病害,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尤其严重。
小麦感染叶枯病后,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造成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有些叶枯病的病原菌还可引起籽粒的黑胚病,降低小麦商品粮等级。
症状几种叶枯病都以危害小麦叶片为主,在叶片上产生各种类型的病斑,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死亡。
其主要区别如表2-1 所示。
表2-1 小麦几种叶枯病发生时期、危害部位和症状特点比较病害种类雪霉叶枯病 根腐叶枯病 链格孢叶枯病 壳针孢类叶枯病 发生时期幼苗~灌浆期 苗期~收获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小麦生长中后期 危害部位和症状类型 危害幼芽、叶片、叶鞘和穗部,造成芽腐、叶枯、鞘腐和穗腐等症状,以叶枯为主 危害叶片、根部、茎基部、穗部和籽粒,造成苗腐、叶枯、根腐、穗腐和黑胚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黑胚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穗腐叶片上病斑特点病斑初为水浸状,后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直径1~4cm,边缘灰绿色,中央污褐色,多有数层不明显轮纹。
叶片上病斑较大或较多时即可造成叶枯早期在叶片上形成褐色近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病斑。
成株期形成典型的淡褐色梭形叶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
病斑相互愈合形成大斑,使叶片干枯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较小的黄色褪绿斑,后扩展为中央呈灰褐色,边缘黄褐色长圆形病斑。
病斑在适宜条件下可愈合形成不规则大斑,造成叶枯初形成淡褐色卵圆形小斑,扩大后形成浅褐色近圆形或长条形,亦可互相连结成不规则形较大病斑。
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发展,重病叶常早枯病征病斑表面常形成砖红色霉层,潮湿时病斑边缘有白色菌丝薄层,有时产生黑色小粒点(子囊壳)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黑色霉层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斑上密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原小麦雪霉叶枯病:有性态为Monographella nivalis (Schaffn.)Mull.。
小麦壳针孢叶枯病
分布和危害
分布
小麦壳针孢叶枯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及西北和华北地区 。
危害
该病害可导致小麦叶片早枯、茎秆细弱、籽粒空秕,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 品质。
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年的初次侵染来源。分生孢 子可借风雨传播至健叶上,萌发后从气孔侵入。
在农业防治方面,需要合理安排施肥、浇水 的时间和量,以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发病原因
明确了小麦壳针孢叶枯病是由壳针孢属真 菌引起的。
侵染规律
揭示了小麦壳针孢叶枯病的侵染规律,明 确了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关键因素。
识别方法
建立了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 息学的小麦壳针孢叶枯病的识别方法。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如湿度、温度和光照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此外,品种的抗病性、 土壤肥力、耕作制度等因素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02
病害识别与诊断
症状识别
初期症状
小麦植株叶片上出现褐色或赤 褐色的水浸状小斑点,这些斑 点逐渐扩大为椭圆形或纺锤形
的病斑。
中期症状
病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形成 较大的坏死区域,叶子逐渐枯黄 。
后期症状
病斑沿叶脉方向扩展,并穿过叶脉 形成典型的“V”形病斑。病斑边 缘深褐色,中间灰白色,有时出现 黑色小点。
病原菌鉴定
病原菌名称
Septoria tritici (无性态: 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
)
病原菌形态
病原菌为真菌,属于Septoria属 。在小麦叶子上产生分生孢子 器,分生孢子梗短小,分生孢 子长卵形或纺锤形,有纵横隔
防治策略
小麦叶枯病病状类型
小麦叶枯病病状类型1. 介绍小麦叶枯病小麦叶枯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真菌引起,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
叶枯病主要通过病原真菌侵入小麦叶片而引起。
在不同阶段的感病叶片上,病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2. 离体症状2.1 叶尖枯死叶尖枯死是小麦叶枯病的主要病状之一。
发病初期,叶尖出现黄白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叶尖逐渐枯死。
受灾叶片逐渐干枯,边缘可呈焦黄色。
叶尖枯死主要发生在植株的中上部位,对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分配产生不利影响。
2.2 叶尖鞘枯死叶尖鞘枯死是另一类型的离体症状。
病叶在叶尖和叶鞘交接处出现黄褐色斑点,随后扩展至整个叶鞘。
患病的叶鞘变为干燥,呈现橙黄色或棕色。
受感染的叶鞘枯死后,小麦植株的养分供应受阻,导致发育不良。
3. 在植株上的病状3.1 叶片继发枯死叶片继发枯死是小麦叶枯病的常见病状之一。
感病叶片在病斑处逐渐枯死,沿着脉络的方向扩展,呈现出弯曲的形态。
患病叶片呈褐色或黑色,质地干燥,最终脱落。
叶片的继发枯死导致植株失去光合作用能力,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3.2 叶片干燥叶片干燥是另一种在植株上观察到的病状。
感病叶片逐渐干燥、变薄,呈现出黄白色或棕色。
干燥的叶片失去了光合作用能力,无法为植株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导致植株发育受限。
4. 病变的扩散小麦叶枯病的病变可以通过气体、水珠和昆虫等途径传播。
病原真菌侵入小麦叶片后,在湿润的环境下迅速繁殖。
感病的叶片上会产生大量的病菌,并通过风力、雨滴等方式传播到相邻的健康叶片上。
同时,病原菌也可以通过病虫害传播,进一步扩散到其他植株。
5. 预防和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5.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可以降低叶枯病的发生。
通过培育和引进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5.2 病害监测与防治技术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及时了解病害的发生情况。
一旦发现病害初期症状,可以采取农药喷洒、病叶清除等措施进行防治,减少病害的影响。
小麦条锈病和叶枯病的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小麦是兰陵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也随之提高,给广大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但生产中,影响和危害小麦生长的病虫害较多,如不加以及时有效的防治,就会严重影响最终的生产效益。
本文分析小麦条锈病和叶枯病的防治。
一、条锈病条锈病也称为黄疸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具有分布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危害面积大的发病特点。
该病害在我国小麦产地,如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四川、新疆等省区都均有发病,一旦有适宜的发病条件,不仅会在当地迅速蔓延,还会造成全国大范围的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导致巨大损失。
一般流行年份,会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60%以上,甚至是绝产绝收。
1、发病症状。
条锈病分为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三种。
苗期染病,初期嫩叶上生出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
成株发病,初期叶片上生出黄色小长条状的夏孢子堆。
发展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锈褐色粉状物。
近成熟期染病,初期叶鞘上生出黑色圆形至卵圆形的夏孢子堆,孢子堆破裂后有鲜黄色粉末散出。
2、发病条件及发病规律。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蔓延流行,与品种、气候等有直接的关系。
早春时节持续低温,再伴有较多春雨,就会造成高发病率。
病菌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是本田、邻近麦区及当地春季条锈病流行的主要菌源。
翌年春季气候等条件适宜时,菌丝复苏。
复苏的菌丝体遇到春雨或结露的条件下,会造成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引起春季的大流行。
若在干旱、少雨、无雨、无露情况下,病害发展缓慢或中断。
3、防治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必须要采取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有效的防控效果,才能降低病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①农业防治。
选种适合临沂市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如.泰科麦33、淄麦29、烟农1212、泰科麦31、鑫瑞麦29等。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小麦叶枯病是由小麦秆腔菌(Stagonospora nodorum)和小麦黑轮叶斑菌(Parastagonospora nodorum)引起的一种病害,其危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潜伏期短,病变发展迅速。
一旦病原菌侵入小麦叶片,很快就会在叶片内形成病斑,并且病斑会不断扩大,直到整个叶片均被感染。
2. 病斑呈现黑褐色,边缘模糊。
由于病斑中含有大量有色物质,使得叶片上的病斑呈现黑褐色,边缘模糊不清,影响小麦的观赏价值。
3. 病害严重会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小麦叶枯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是当病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叶片被感染的数量大幅增加,导致其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严重的产量下降。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控措施:1. 预防病原菌滋生。
病原菌一般在秋季时滋生,因此可以采取清除秋季的麦秸,同时采用轮作的方式,改种其他作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2. 喷洒药剂预防病害。
一些对小麦叶枯病有效的化学药剂,如三亚甲基,米索布津,斯的克霉素等,可以在病害发生前,喷洒到小麦叶片上,起到一定的预防性作用。
3. 提高栽培水平。
在小麦的栽培过程中,保证土壤的肥力和湿度,提高小麦的免疫力。
另外,及时进行清除、修剪和病害隔离等操作,可以避免病害在种植区域的大面积扩散。
4. 积极控制病害的发展。
在小麦病害初期,及时进行人工喷药和日常管理,可以有效遏制病害的发展。
为了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还可以根据病害严重程度、时间和天气等因素采用不同的防控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综上所述,控制小麦叶枯病的发生,需要采取多种防控措施,包括提高栽培水平、喷洒药剂、自然防治和人工防治等,综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地控制效果,保证小麦的安全生产和高质量产量。
【农业】抓紧防治小麦叶枯病
抓紧防治小麦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俗称“跑马杆”,发病迅速,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小麦叶枯病分为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和链格孢叶枯病,以黄斑叶枯病为主,有时混发链格孢叶枯病。
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条件适宜时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以小麦灌浆期发病危害最重。
发病初期为黄褐色斑点,然后变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大斑,病斑上有不明显的轮纹,外围有黄色晕圈,后期导致叶片变黄干枯。
小麦长势弱、田间湿度大的地块发生严重。
今年小麦群体偏大,近期又遇连阴雨天气,对小麦叶枯病发生特别有利。
据植保站调查,小麦叶枯病主要为害上部功能叶片,以旗叶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一般地块病叶率在5%左右,严重地块发病率达到60%以上。
在此提醒广大农户、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时搞好小麦叶枯病防治工作。
小麦雪霉叶枯病
小麦雪霉叶枯病症状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
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
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
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
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
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
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
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
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
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
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
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
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
后期多数病叶枯死。
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病原雪腐格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名G.nivale(Ces.)W.GamsetE.Mull.、Fusariumnivale(Fr.)Ces.。
病菌在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座,形成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新月形,两端钝圆,无脚胞,无色,具隔膜0~3个,以1个隔膜居多,大小11.3~22.8×2.3~3.3(μm)。
有性态为Monographellanivalis(Schaffnit)E.Mull.子囊壳埋生,珠形至卵形,大小160~250×90~100(μm),顶端乳头状,有孔口,子囊壳壁厚具内外两层。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叶枯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小麦病害,其主要危害就是导致小麦叶片腐烂枯死,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将概括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发生危害特点:
1.症状迅速。
小麦叶枯病在发病后,叶片病斑边缘呈现出灰白色,逐渐向中央扩散,形成大面积叶片枯黄、焦褐并破裂。
病叶会很快枯死,整片感染面积可达30%以上。
2.发病面广。
小麦叶枯病在气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很容易在小麦田中蔓延,尤其是在生长发育期阶段,容易扩散,导致严重病情。
3.影响粮食质量。
小麦叶枯病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营养代谢,导致小麦产量的降低,并且使得成熟后的小麦粒、品质等方面都受到影响。
防控措施:
1.早期预防。
在小麦生长季节,要注意对小麦的周围环境和土壤进行消毒和清理,防止病原菌扩散。
2.化学防治。
使用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药剂,对小麦田进行杀菌处理,可以有效抑制小麦叶枯病的发展。
但是要注意在使用药剂的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方法使用,避免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
3.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方法对小麦病害进行防治,如利用紫外线、微波等方法,可以有效抑制小麦叶枯病的发展。
4.品种选择。
种植具有抗病性较高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预防小麦叶枯病的发生。
在选取适合的品种时,需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
总之,小麦叶枯病是一个严重的农作物病害,应该加强防控工作,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以保证全年小麦产量和粮食品质的稳定。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小麦叶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危害小麦作物。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并且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以下是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一、发生危害特点:1. 病原菌:小麦叶枯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秆孢镰刀菌。
它在植被期内以分生孢子和性孢子的形式存在,可以通过风、土壤和种子等途径传播。
2. 病害症状:小麦叶枯病的初期症状是小麦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块。
随着病情的加重,植株的叶片枯死,灰白色的霉菌丝可在叶片上看到。
3. 影响因素: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条件、土壤养分、作物品种等。
高温多湿、秸秆堆积等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二、防控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小麦叶枯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目前已培育出一些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具备抗性的品种能够减少病原菌对作物的感染和传播。
2. 合理田间管理:加强土壤管理,选用有机肥料进行施用。
及时清理田间秸秆,以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和作物轮作,避免连作,防止连年发病。
3. 进行化学防治:在小麦叶枯病发病初期,可以喷洒有效的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控。
常用的药剂有多孔菌酮、氢氧化钠等,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推荐剂量进行喷洒。
4. 加强生态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针对小麦叶枯病的病原菌进行生物防治。
可以利用一些益生菌和拮抗菌进行施用,增强作物的抗病性和免疫力。
也可以利用天敌和寄生虫等天然调控因子对小麦叶枯病进行防控。
5. 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保证小麦作物的养分供应。
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
6. 定期巡查:定期巡查田间小麦植株和叶片,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
发现有病害的植株,及时进行剪除和销毁,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小麦叶枯病是一种对小麦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的病害。
为了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使用抗病品种、合理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态防治、科学施肥和定期巡查等。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小麦叶枯病是由小麦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将重点介绍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以及防控措施。
发生危害特点:1. 发生季节:小麦叶枯病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发生,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是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
2. 症状表现:叶枯病首先在小麦叶片上出现淡黄色小点,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的黄斑,叶片逐渐枯黄枯褐,最终产生干枯的现象。
病害还可以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导致穗部变短、结实率下降。
3. 传播方式:病毒通过介体传播,主要是通过蚜虫等昆虫的媒介传播。
感病种子和秸秆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4. 危害程度:小麦叶枯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由于病害的发生季节主要在小麦的生长期,使得小麦产量大幅度下降。
叶枯病还会导致小麦植株抗旱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干旱等不良环境因素的侵害。
防控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叶枯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小麦品种,是防控叶枯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品种选育,培育出抗叶枯病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危害。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可以减少病毒在种子中的含量,降低种子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种子处理药剂可以选择一些杀虫剂或者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等。
3. 锻炼栽培管理: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帮助小麦提高抗旱能力和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包括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施肥、合理灌溉等措施,都可以提高小麦的生长状况,增强植株的抵抗力。
4. 种植轮作:小麦和其它作物轮作可以打破病毒的传播途径,减少病毒在农田中的存活和传播。
轮作种植可以选择一些对叶枯病不易感染的作物,如玉米、大豆等。
5. 病害监测和防治:及时发现小麦叶枯病的发生情况,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病害监测可以通过观察小麦生长状况、病斑情况等方式进行。
在病害发生后,可以采取合理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及时控制病害的传播。
小麦叶枯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叶枯病病状类型
小麦叶枯病病状类型小麦叶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期间。
该病害会导致小麦叶片枯黄、干枯、死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叶枯病的病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叶尖枯死型:该型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尖端开始枯黄、干枯,逐渐向下蔓延,最终导致整个叶片枯死。
这种病害通常在小麦生长期后期出现,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 叶缘枯死型:该型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边缘开始枯黄、干枯,逐渐向内蔓延,最终导致整个叶片枯死。
这种病害通常在小麦生长期中后期出现,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3. 叶片斑点型:该型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出现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整个叶片枯死。
这种病害通常在小麦生长期中期出现,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4. 叶片弯曲型:该型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开始弯曲,逐渐变形,最终导致整个叶片枯死。
这种病害通常在小麦生长期中期出现,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5. 叶片卷曲型:该型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开始卷曲,逐渐变形,最终导致整个叶片枯死。
这种病害通常在小麦生长期中期出现,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针对小麦叶枯病的不同病状类型,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叶尖枯死型和叶缘枯死型病害中,我们可以采用化学药剂喷雾、病害防治剂喷雾等方法进行防治;在叶片斑点型、叶片弯曲型和叶片卷曲型病害中,我们可以采用增施有机肥料、增加植物免疫力等方法进行防治。
总之,针对小麦叶枯病的不同病状类型,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叶枯病病状类型
小麦叶枯病病状类型小麦叶枯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它的病状类型多种多样,下面将逐一介绍。
1. 灰白色斑点型灰白色斑点型是小麦叶枯病最典型的病状之一。
当小麦感染病原菌后,叶片上会出现一些灰白色的斑点。
这些斑点一开始很小,但随着病情的恶化,斑点会逐渐扩大,并且融合成大片。
受感染的叶片会逐渐枯萎,并最终脱落。
2. 黄色斑点型黄色斑点型是小麦叶枯病另一种常见的病状类型。
叶片上出现的斑点呈现黄色,边缘清晰。
这些斑点一开始很小,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颜色也逐渐加深。
受感染的叶片会逐渐枯黄,并最终脱落。
3. 红色斑点型红色斑点型是小麦叶枯病的一种变异病状。
叶片上出现的斑点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与健康叶片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斑点一开始很小,但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并且颜色加深。
受感染的叶片会逐渐枯萎,最终脱落。
4. 褐色斑点型褐色斑点型是小麦叶枯病的另一种病状类型。
叶片上出现的斑点呈现褐色,形状不规则。
这些斑点一开始很小,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且颜色加深。
受感染的叶片会逐渐枯萎,最终脱落。
5. 黑色斑点型黑色斑点型是小麦叶枯病的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状类型。
叶片上出现的斑点呈现黑色,形状不规则。
这些斑点一开始很小,但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并且颜色加深。
受感染的叶片会逐渐枯萎,最终脱落。
以上是小麦叶枯病的几种常见病状类型。
当我们发现小麦叶子出现这些病状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以减少病害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同时,合理的田间管理和科学的施肥措施也是预防小麦叶枯病的重要措施。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小麦叶枯病给农作物生产带来的损失,保障粮食安全。
小麦常见的病害有哪些 如何防治
小麦常见的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小麦在我国属于第二大粮食作物,它在生长过程中病害也较多,常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常见的病害有哪些,以及如何防治这些病害。
一、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返青到拔节时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在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两种方式。
农业防治。
在早春季节要及时的进行中耕处理,促使小麦苗茁壮的生长,提高小麦苗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药剂防治。
这种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药剂拌种,在秋季播种之前,使用立刻秀、纹霉清进行拌种处理。
二是大田喷药,使用浓度为20%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50克,进行田间喷雾。
二、小麦叶枯病的防治小麦叶枯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选择抗病性的品种;二是是在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对小麦进行拌种;三是对田间进行喷药防治。
如果选择的是喷施药剂,则不管使用的是哪种药剂,均需在小麦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施。
三、小麦土传病毒花叶病主要症状:病苗基部叶片呈现桔黄色斑驳,中上部叶片呈紫红色,心叶褪绿变成淡黄色,有的扭曲皱缩甚至枯死。
重病田麦苗显著矮缩,叶片变宽,株形松散匍匐,分叶减少,根系发育不良。
防治方法:每亩用病毒酰胺或病毒灵50克等抗病毒农药,再加黄叶-喷绿或绿叶金刚100克或春雨一号、回生灵等营养性微肥和氮素肥料喷雾,以补充营养,减轻危害。
四、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主要症状:小麦茎基部叶鞘呈现黑褐色,叶片淡黄,有条形失绿的斑驳,重病田块麦苗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亩用敌克松100克或禾枯灵75克或井岗霉素50克,再加磷酸二氢钾等营养微肥对水45千克喷雾。
五、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这种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如果连续遇到阴雨天气,导致气候环境比较潮湿,则会很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选择浓度为80%的多菌灵超微粉750g,或者40%的多菌灵胶悬剂2250ml进行喷施,对于易感染品种和适宜发病的品种,应该在发病的一周之后再进行一次喷雾确保防治的效果。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1. 引言1.1 小麦叶枯病概述小麦叶枯病,又称小麦叶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叶片,常常给小麦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危害。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小麦叶枯病的病原菌是镰刀菌属真菌,病害主要在小麦拔节-抽穗期发生,病原菌通过叶表皮的气孔侵入,形成褐色斑点,随着病害的进展,叶片逐渐枯黄,最终导致叶片干枯、脱落。
病害严重时会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养分吸收,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叶枯病,农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合理施肥、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部位等。
通过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
在小麦种植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小麦叶枯病的监测和防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科学有效地防治小麦叶枯病,才能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2. 正文2.1 小麦叶枯病发生危害特点小麦叶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谷作物上。
其发生危害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叶片出现黄化和枯死:小麦叶枯病的最明显症状就是叶片出现黄化和枯死,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导致植株长势减弱。
2. 产量降低:受到小麦叶枯病影响的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导致产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收益。
3. 病害传播快速:小麦叶枯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种子、土壤和病原菌的飘射传播,一旦发生疫情,病害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4. 形成连作障碍:小麦叶枯病的病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因此连作小麦容易导致病害爆发,给后茬作物生长带来困难。
5. 影响粮食安全: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受到叶枯病的威胁会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2 小麦叶枯病防控措施一、合理施肥。
及时进行土壤调理,平衡施用氮、磷、钾等养分,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二、选用抗病品种。
小麦细菌性叶枯病防治,附发病原因
小麦细菌性叶枯病防治,附发病原因
一、小麦细菌性叶枯病防治
1、农业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作为种植对象,在发病较重的地块实行2-3年轮作。
(2)深翻灭茬,将田间的病残株清理干净,然后集中烧毁。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将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大水漫灌。
2、化学防治
(1)喷施噻菌铜、噻唑锌、春雷霉素、啶氧菌酯等药剂,发病较重时可喷施复配药剂。
(2)喷施5%春雷中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二、小麦细菌性叶枯病的发病原因
1、发生原因
(1)土壤中普遍存在丁香假单胞秆菌,此类病菌可通过风力、雨水等媒介进行传播,由植株上面的伤口、叶片上的气孔侵染小麦。
(2)温度较高,或春季气温较冷凉时(15-25°C)利于此病害的发生。
2、发生症状
(1)孕穗期发病,小麦的旗叶上出现水浸状灰绿色斑点,后扩大成不规则的大斑(变为褐色至黄褐色),严重时整片叶都会变黄枯死。
(2)在降雨后或有露水的情况下可在病斑上看到细菌溢脓。
穗部尚未发现有侵染迹象。
小麦叶枯病
唑醇、50%甲基硫菌灵和50%多菌灵。防治其他叶枯病可用 20%敌力脱、75%代森锰锌或75%百菌清等药剂。一般第一 次喷药后根据病情发展,间隔10-15d再喷药1次。由于小麦叶 枯病病原菌比较复杂,不同杀菌剂复配使用效果更好。)
小麦叶枯病--病害பைடு நூலகம்环
▪ 几种叶枯病菌多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或以孢子附 着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 残体中越夏或越冬。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为 苗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 病组织及残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 传播,直接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寄主。分生孢子 或子囊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小麦叶枯病--症状
▪ 几种叶枯病都以危害小麦叶片为主,在叶片上 产生各种类型的病斑,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死 亡。
▪ 1小麦雪霉叶枯病
▪ 有性(Monographella nivalis)
▪ 无性(Microdochium nivale)
▪ 2根腐叶枯病菌
▪ 有性(Cochliobolus sativus)
▪ 致使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干枯死亡。尽管多数叶枯 病菌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但以抽穗后灌浆期发生 较重,是主要危害时期。
小麦叶枯病病害控制
▪ 小麦叶枯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为主,使用无病种子 和较抗(耐)病品种。
✓ 1.使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对带菌种子可用2.5%适乐时种 衣剂1:500(药:种)包衣,或20%克福种衣剂1:50包衣,或种子重 量0.5%的50%福美双,或种子重量0.03%的三唑酮(a.i)拌种)
▪ 无性(Bipolaris sorokiniana)
小麦叶枯病发布标准
小麦叶枯病发布标准一、引言小麦叶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和传播,制定发布标准对于指导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小麦叶枯病的诊断与识别、传播与流行、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制定小麦叶枯病发布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二、小麦叶枯病的诊断与识别1.症状识别:小麦叶枯病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出现黄绿色或灰绿色的斑点,并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
病斑边缘清晰,有时略显轮纹,表面长出黑色霉层。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导致叶片枯死。
2.病原菌鉴定:通过显微镜检查和病原菌分离培养,确定引起叶枯病的病原菌种类。
常见的病原菌有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osa)、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等。
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表现和病原菌鉴定结果,对小麦叶枯病进行诊断。
同时,需要注意与其它叶部病害的鉴别诊断,如锈病、白粉病等。
三、小麦叶枯病的传播与流行1.传播途径:小麦叶枯病的传播主要依靠风雨和昆虫等媒介,病原菌可以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叶片组织。
2.流行条件:叶枯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春季和夏季多雨年份容易发生叶枯病。
此外,种植密度大、施肥不足、管理粗放等栽培条件也会加重病情。
3.流行预测:通过对气象因子、栽培条件和历史病情资料的分析,可以对小麦叶枯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预测。
这对于制定防治策略和发布防治标准具有指导意义。
四、小麦叶枯病的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和通风透光条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病害防治。
例如,生防菌剂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轻叶枯病的危害。
3.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如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等。
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
小麦病虫害——小麦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一、病状小麦叶枯病多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
在晚秋及早春,病菌侵入寄主根冠,则下部叶片枯死,致使植株衰弱,甚至死亡。
茎秆和穗部的病斑不太明显,比叶部病斑小的多。
分生孢子器也稀少。
多数叶枯病菌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但以抽穗后灌浆期发生较重,是主要危害时期。
二、发病条件小麦叶枯病的发病程度与气象因素、栽培条件、菌源数量、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1)气象因素: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叶枯病的发生。
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量对病害发展影响很大。
小麦开花期到乳熟期潮湿(相对湿度>80%),且有较高的温度(18-25℃)有利于各种叶枯病的发展和流行。
2)栽培条件:氮肥施用过多,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麦田浇水过多,生长后期大水漫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有利于病害发生。
3)菌源数量:种子感病程度重,带菌率高,播种后幼苗感病率和病情指数也高。
三、侵染循环在冬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秋季开始侵入幼苗,以菌主主体在病株亡越冬。
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在春麦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小麦播种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
四、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适期适量播种;施足底肥,氮磷钾配合使用,以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禁忌大水漫灌。
2、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
3、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防治叶枯病的关键时期: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毫升对水50公斤均匀喷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叶枯病病害控制
小麦叶枯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为主,使用无病种子 和较抗(耐)病品种。 1.使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对带菌种子可用2.5%适乐时种 衣剂1:500(药:种)包衣,或20%克福种衣剂1:50包衣,或种子重 量0.5%的50%福美双,或种子重量0.03%的三唑酮(a.i)拌种) 2.农业防治 3.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4.药剂防治(防治雪霉叶枯病可使用15%三唑酮、12.5%烯 唑醇、50%甲基硫菌灵和50%多菌灵。防治其他叶枯病可用 20%敌力脱、75%代森锰锌或75%百菌清等药剂。一般第一 次喷药后根据病情发展,间隔10-15d再喷药1次。由于小麦叶 枯病病原菌比较复杂,不同杀菌剂复配使用效果更好。)
小麦叶枯病--症状
几种叶枯病都以危害小麦叶片为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叶片上 产生各种类型的病斑,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死 亡。
1小麦雪霉叶枯病 有性(Monographella nivalis) 无性(Microdochium nivale) 2根腐叶枯病菌 有性(Cochliobolus sativus) 无性(Bipolaris sorokiniana) 3链格孢叶枯病菌 (Alternaria triticina 4壳针孢类叶枯病菌 小麦壳针孢(Septoria tritici) 颖枯壳针孢 (Stagonospora nodorum)
小麦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和叶枯类病害的 总称。病原菌达20多种。我国目前以雪霉叶 枯病、根腐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叶疫病)、 壳针孢类叶枯病等在各产麦区危害较大,已成 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类重要病害,多雨年份 和潮湿地区发生尤其严重。 小麦感染叶枯病后,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 灌浆,造成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有些叶枯 病的病原菌还可引起籽粒的黑胚病,降低小麦 质量。
病
原
小麦壳针孢(Septoria tritici)
小麦叶枯病--病害循环
几种叶枯病菌多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或以孢子附 着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 残体中越夏或越冬。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为 苗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病组织及残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 传播,直接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寄主。分生孢子 或子囊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致使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干枯死亡。尽管多数叶枯 病菌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但以抽穗后灌浆期发生 较重,是主要危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