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康得新为例浅谈财务造假所违背的商业伦理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2024年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范文

《2024年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范文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康得新,一家曾在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近期因严重的财务舞弊事件而备受关注。

该事件不仅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借鉴和警示。

二、康得新公司背景及财务舞弊概述康得新是一家专注于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曾在国内复合材料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然而,近年来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问题,通过虚构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等手段进行财务舞弊,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和信誉。

三、财务舞弊手段分析1. 虚构财务报表: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收入、成本及费用等手段,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使公司的利润状况看起来更为乐观。

2. 操纵利润:公司通过调整利润表中的项目,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等手段,操纵利润,以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

3. 关联方交易:公司与关联方进行大量交易,通过转移资产、费用等手段,实现利润的转移和调整。

四、财务舞弊的影响1. 投资者损失:投资者因受虚假财务报表的误导,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损失。

2. 债权人受损:债权人因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实,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偿债能力,导致债权难以收回。

3. 破坏市场秩序:财务舞弊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其他诚信企业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4. 监管机构压力:监管机构需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信息披露要求,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康得新财务舞弊的成因分析1.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失效,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内部监管不力: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措施。

3. 外部监管漏洞:监管机构对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信息披露要求不严格,为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了空间。

六、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近日,康得新(002450.SZ)以巨额财务造假的案例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

康得新是一家知名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其主营业务包括光氧催化和超声波清洗两大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电子、汽车等行业。

康得新却因为财务造假问题而备受质疑。

据报道,康得新的巨额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使得该公司股价瞬间暴跌,市值蒸发。

这一事件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引发了对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和监管机制的重新思考。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案例,以警示更多企业和投资者,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需要深入了解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的原因和影响。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内外部两个方面。

在内部方面,公司管理层身份不够清楚,监管手段不够完善,导致内部控制缺失。

在外部方面,企业内部环境复杂,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市场环境不够规范,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巨额财务造假的发生。

巨额财务造假对康得新和广大投资者带来的影响也是严重的。

康得新的股价暴跌导致了投资者的巨额损失,投资者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巨额财务造假的出现将会影响康得新公司整体声誉,扰乱市场秩序,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对康得新公司管理层和审计机构也将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

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规避和防范类似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

首先是企业内部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加强。

企业应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明确管理层职责,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流程,加强内部监管。

其次是加强外部监管和市场规范。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市场规范程度。

第三是投资者应该增强风险意识,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做到知情权和监督权,选择有实力和诚信的企业进行投资。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需要警惕财务造假的风险,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完善外部监管和市场规范,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规避和防范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背景介绍:康得新是一家中国大型制药公司,主要从事化学药品的研发和生产。

然而,2016年初,康得新爆发了一起财务舞弊案件,该案件揭露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财务报表中存在大量虚假数据,为股价操纵提供了便利,导致公司严重亏损和投资者巨大损失。

这起案件震惊了整个中国金融界,也引起了对于公司金融监管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深思。

一、财务舞弊手法在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中,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操纵财务数据,使其看起来更健康。

主要手法包括:1. 虚报销售额:通过虚构销售订单、推迟报告退货和拖延应收账款的结算,使得销售额呈现出高于实际情况的假象。

2. 虚假收入确认:将尚未发生的收入提前确认,使得公司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更高的收入水平。

3. 虚构资产和业绩:通过虚增库存、夸大资产价值和粉饰业绩等手段,使得公司看起来更有价值,从而推高股价。

4. 虚假投资项目:通过虚构投资项目来转移公司资金,并在财务报表中合理化这些资金的流动。

二、案件暴露和影响康得新财务舞弊案是由一家匿名机构通过公开信的形式揭露的。

该机构指出了康得新财务数据的异常和不一致之处,并要求监管部门进行调查。

该公开信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

此后,康得新股价暴跌,市值蒸发数百亿元。

公开信的披露也导致投资者的疑虑和恐慌情绪,不少投资者纷纷出售股票,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的暴露不仅对公司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发了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的质疑。

许多人认为,康得新之所以能够长期进行财务舞弊,与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有关。

监管部门早在事发前数年就接到了投资者的举报信,但对此并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因此,康得新案的暴露也透露出监管机构在审计和核查方面的不足,监管体系亟待完善和加强。

三、案件启示康得新财务舞弊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其中包括: 1.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确保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莫晓雪姚正海一、引言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

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成本攀升使得新经济周期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在这种态势下财务造假事件在金融市场上就更容易暴露出来。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会造成国家宏观调整能力失误,给国家资源造成损失与浪费,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本文以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其财务造假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防范财务造假的对策建议。

二、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描述(一)案例概况1.康得新公司介绍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印刷包装材料和光学膜类产品的民营企业,成立于2001年,并于2010年以每股股价14.2元正式上市。

康得新主要产品是光学膜和预涂膜,由于产品市场广泛,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公司得以快速扩大生产。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与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光学膜龙头企业的康得新,其发展前景得到投资者的广泛看好。

巅峰时期的康得新股价几乎翻倍,2017年已经达到26.71元,同时营业收入由2.6亿元增长到117.89亿元,成为股民口中的白马股。

但2018年公司经营情况急转直下,2018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88.64%。

2.财务造假过程2019年初康得新出现了15亿元债券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况,面对突然爆发的债务危机,广大投资者在错愕的同时不禁也对其业绩的真实性产生了置疑。

随后,因康得新涉嫌违法违规信息披露,证监会对其展开了立案调查。

4月30日披露2018年年报,实现净利润仅2.81亿元,同比跌幅88.64%。

7月5日康得新收到了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

证监会表示,根据调查康得新年报存在虚假记载与重大遗漏:2015年到2018年期间,该公司利用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等手段,虚增了营业成本与研发销售费用,虚增的利润高达119亿元;并且涉嫌发生多种违法行为,如没有如实披露所招募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以及没有在相关年度报告中披露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产生的关联交易和违规为控股股东提供担保等。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康得新(Kangde Xin)是一家中国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煤炭化工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2018年,康得新被曝出了巨额财务造假的丑闻,导致公司股价暴跌,并最终被暂停交易。

此事件引起了市场对于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的质疑,也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伪增长”模式。

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夸大了自己的收入和利润,以吸引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关注。

造假手段包括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虚报应收账款等。

通过这种方式,康得新企图给投资者制造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进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造假的目的是为了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康得新在造假之后,将其虚增的利润用于隐藏公司实际亏损的情况,以维持正常的运营。

这种虚假的财务报告给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了错误的信息,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康得新的价值,也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造假行为不仅给康得新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损害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声誉。

它揭示了中国企业财务报告监管的薄弱环节,以及投资者对于财务数据的不够重视。

短期内,康得新的股价暴跌,市值蒸发近千亿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市场对中国公司财务数据的质疑情绪上升,投资者信心受到了重大打击,长期来看,将对整个资本市场的运作产生不利影响。

从康得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财务造假带来的恶果。

市场对于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非常重要。

虚假的财务报告不仅欺骗了投资者,也破坏了市场信心。

公司应该坚持诚信经营,提供真实、透明、可靠的财务信息,而不是通过造假手段追求短期的利益。

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和监管力度。

加强对于财务数据真实性和合规性的审核,完善财务报告的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

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更加重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该仔细分析和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仅要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财务指标,还要关注公司的财务透明度、内控制度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1. 引言1.1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引发关注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引发关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康得新是一家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曾经被视为中国地产行业的佼佼者。

近年来康得新却频频爆出财务造假问题,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曝光,不仅让投资者们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任和信心。

康得新在财务造假事件中所展现出的种种问题,也引发了对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质疑和担忧。

投资者们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康得新这样的公司的投资决策,对于市场上其他潜在的财务造假风险也变得更加警惕。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出现,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问题,更是整个资本市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体系的问题。

这一事件引发的关注和警示,将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于市场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也将促使监管部门和相关机构进一步加强对于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与审核力度,以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公正与透明。

2. 正文2.1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背景康得新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新能源公司,曾被誉为中国太阳能行业的领军企业。

在2019年,康得新因涉嫌巨额财务造假而引发广泛关注。

据报道,康得新涉嫌通过虚构销售收入、高溢价收购、资金违规运作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人民币,造成了投资者巨额损失。

康得新的财务造假事件震惊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公司股价急剧下跌,一度陷入信任危机。

康得新前高管和核心团队相继被立案调查,公司也被暂停上市。

康得新财务造假背景复杂,早有迹象显示公司存在财务风险。

其盈利模式不透明,财务数据存在大量修正,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在检查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

康得新在追求高速增长的忽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缺乏透明度和真实性,从而酿成财务造假的严重后果。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引发了对中国公司财务透明度和监管制度的深刻反思,也警示着投资者谨慎对待高风险公司,加强风险识别和监管意识。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1. 引言1.1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引起舆论关注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引起舆论关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该事件涉及的金额巨大,造成了投资者的重大损失。

康得新是一家在A股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其市值曾一度高达数百亿人民币,是投资者们眼中的"香饽饽"。

随着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曝光,康得新的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除了造成投资损失外,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还引起了社会对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和监管机制的质疑。

投资者们开始怀疑其他上市公司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财务造假问题,从而对整个A股市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监管部门也受到了舆论压力,被迫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数据真实性的核查,以维护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引起了舆论关注的也促使了社会对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和监管机制的深刻反思。

这一事件给投资者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在投资时要做好尽职调查,加强风险意识,以免再次受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伤害。

2. 正文2.1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背景康得新是一家在中国市场上知名的化工企业,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江苏省常州市。

该公司主要从事氟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中国氟增塑剂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但在2019年,康得新却被曝出存在巨额财务造假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康得新在2019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中,虚增了大量的销售额和利润,并通过虚假交易等手段对外界进行了掩盖。

这种造假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和信誉,也对公司的股东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曝光,导致公司股价暴跌,董事会高层频繁变动,公司业绩急剧下滑。

造假行为还对整个氟化工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破坏了行业的良好形象。

这次事件的背景是康得新在追逐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盲目追求业绩和利润,忽视了内部风险控制和合规监管,最终导致了巨额财务造假的发生。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康得新是一家中国知名的医药企业,在过去的几年里,因为被发现存在巨额财务造假行为,而一度陷入了舆论风波和财务危机。

康得新的财务造假事件向社会各界敲响了警钟,引发了人们对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和治理问题的关注。

本文将对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进行浅谈,旨在提醒企业和投资者警惕类似事件的发生,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审查。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揭示了如何通过虚构销售金额、资产增值和财务成果等手段,来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

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金额和收入,使得公司的财务数据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为乐观。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的判断,也使得公司在融资和股票交易中获得不合理的利益。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企业要秉持诚信原则,保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凸显了目前上市公司财务审计和监管的问题。

康得新之所以能够长期进行巨额财务造假,不仅是因为其内部控制和治理机制存在缺陷,更是因为审计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失职。

康得新的审计机构在多年的审计过程中未能发现虚构销售金额和收入的问题,监管机构也未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康得新的财务造假行为。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提醒我们,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和监管,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治理机制,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要审慎投资,并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审查。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会参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表明,财务报告存在一定的风险,不能完全依赖于财务报告来判断一家公司的真实情况。

投资者应该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审查,尤其是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企业要秉持诚信原则,保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监管机构和审计机构也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审计,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治理机制。

投资者也要审慎投资,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审查。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曾德祺一、康得新案例背景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2450),于2001年8月成立,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由母公司康得集团持股53.16%。

2002年10月月,中国首条预涂膜生产线由康得新建成投产,2007年张家港保税区康得新工业园开始建设,2009年8月为扩大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康得新在张家港生产基地新建了公司的第五和第六条预涂膜生产线并投产,由此一跃成为了国内预涂膜行业龙头企业并于2010年成功在A股中小板挂牌上市。

2010年7月上市以来,其股价涨幅超过10倍,总市值一度超过900亿,营业额由上市之初的5.24亿元上涨至2017年的119.85亿元。

根据康得新披露的2017年度业绩快报: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约119.85亿元,同期对比增加29.8%。

然而2019年1月15日,手握150亿元现金的康得新却被爆出2018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债券未按期足额偿付本息10亿元,构成实质性违约。

随后康得新公告背家银行划转6亿元现金,被十家银行向法院申请查封部分资产,最终被查出高达122亿元的现金造假。

二、造假表现1.虚增收入康得新通过与关联方虚构大量应收账款和通过虚构客户的采购金额达到虚增收入的目的。

7月5日报道,康得新集团公告称:康得新与关联方母公司康得集团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和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

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虚增的利润总额分别为23.8亿元、30.8亿元、39.7亿元、24.7亿元,四年累计达119.21亿元,虚增利润占实际披露利润的比例从2015年的144.6%上升到2018年的722.16%。

康得新在收入上造假手段的高明之处在于其并没有虚减成本,而是对应虚增成本。

如果不仔细看康得新的存货数量,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毛利率、费用率、利润率均正常波动,很难让人对其产生怀疑。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研究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研究引言康得新,作为中国最大的医药类连锁企业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以其快速增长和高利润率而备受关注。

然而,2016年的财务造假案件震惊了整个行业和投资者。

这起案件暴露了康得新存在的财务舞弊行为,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本文将对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对行业的教训。

一、案件概述康得新的财务造假案件曝光于2016年,涉及的金额高达数十亿人民币。

公司被指责通过虚构销售收入、夸大业绩和操纵股价等方式,伪造财务数据。

这一案件的曝光使康得新成为中国医药品连锁企业中最大的财务造假事件之一。

二、造假手段及目的康得新的财务造假主要通过虚构销售订单和客户,将未实际存在的销售额列入财务报表中。

同时,公司还采取多种手段夸大业绩,例如将库存销售额列入当期销售额、虚增应收账款、通过关联企业进行内部交易等。

康得新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高速增长和高企业估值,吸引投资者并推高股价。

三、案件起因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件主要起因于公司高层的盲目追求业绩和市场价值,违背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道德底线。

为了满足管理层和投资者对高增长和高回报的需求,部分高管和财务人员以及外部合作伙伴纷纷加入了财务造假行为。

四、案件曝光与影响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件最初是由一位自称投资者保护人的匿名人士发布的举报信引发的。

举报信详细揭示了康得新的财务造假行为,引起了监管机构和媒体的关注。

此后,康得新的股价暴跌,市值缩水数十亿人民币。

此次财务造假不仅给康得新的声誉带来巨大损害,也动摇了整个医药连锁行业的信心。

五、教训与启示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教训与启示。

首先,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管和审计,避免操纵财务数据。

其次,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加强对公司财务数据的审查和分析,不要仅仅盲目追求高回报率。

最后,监管机构和媒体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及时曝光和处理财务舞弊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市场秩序。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近日,康得新因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康得新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巨额财务造假事件不仅对公司自身造成了严重的信誉危机,也给整个医药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反思,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财务造假问题的重视,并以此为鉴,警示后人。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有关报道,康得新在2019年年报中披露,公司存在1,203万元的财务造假,并以此为依据,拒绝签署2019年财务报表。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曝光,使得公司股价一度暴跌,市值蒸发数百亿元。

这一事件不仅对康得新本身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市场投资者和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也再次提醒我们,财务造假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再次证实了财务造假的巨大危害。

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年度财务报表中故意篡改账目以虚增收入或减少支出,以掩盖实际的财务状况,并通过虚假信息欺骗投资者、监管部门和市场。

财务造假不仅影响公司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也对市场交易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公司的股东和投资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曝光,再次提醒我们,任何企业都不能逃避财务造假所带来的后果,应当加强内部管理,严格遵守法规,保持财务透明。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也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康得新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其财务造假事件无疑打击了整个行业的信任。

医药行业是一个涉及到人们健康和生命的特殊行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一旦行业内企业发生财务造假事件,就会引发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质疑,损害整个行业的声誉。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公司自身造成了损失,也给整个医药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再次呼吁医药行业各企业要保持诚信经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财务透明度。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再次提醒我们,企业要诚信守法经营,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诚实守信,弘扬诚信文化,建立健康的企业发展环境。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引言:康得新是一家以制造销售医药产品为主的上市公司,总部位于中国。

然而,近年来,康得新因其财务舞弊行为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机制以及对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影响。

案例背景:康得新是一家快速发展的药企,一直以来以其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在市场上享有盛誉。

然而,2015年,康得新突然爆出了一起财务丑闻,被指控涉嫌财务舞弊。

随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对该公司展开了调查。

案例分析:1. 财务数据伪造康得新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的财务数据被指控涉嫌伪造。

据调查,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数据、夸大产品市场份额等手段,将其财务状况呈现得更加乐观。

这种行为既违背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原则,也误导了股东和投资者。

2. 高管参与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件中,高级管理层涉嫌主动参与了财务数据伪造。

他们在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主观意愿,通过操纵账目和利润,使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健康。

高管对于公司业绩的过度关注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发生。

3. 内部控制不严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件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在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过程中,内部控制体系没有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控作用。

缺乏严格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机制使得财务舞弊得以进行。

4. 监管不到位康得新的财务舞弊案显示出监管部门在发现和制止类似行为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在该案件中,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康得新的财务问题,导致舞弊行为持续发生。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提高发现和打击财务舞弊的能力。

案例影响:1. 公司声誉受损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件的曝光对其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受到极大的打击,公司市值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是股价大幅下跌。

康得新一度丧失了市场的信任和认可。

2. 行业监管加强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件引发了对整个行业监管的广泛关注。

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和监督力度,规范了行业内的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要求,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康得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公司简介:成立于2001年的康得新,公司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

以新材料、智能显示、碳纤维为主营业务,聚焦消费、交通、新兴行业、新能源、医疗、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等六大核心市场。

在其官方网站,康得新这样描述:作为一家材料高科技企业,公司致力于“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平台”,打造围绕新材料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的平台体系。

2010年,康得新登陆深交所中小板,依靠资本市场,康得新逐步成为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高峰时期,康得新的股价达到26.78元/股,市值达到948亿元。

并入选《福布斯》杂志2017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也是当年度全球唯一入选材料企业。

案情经过:(1)2019年1月15日-21日,康得新先后合计15亿超短期债券无法本息偿付。

1月21日,股价为6.03元/每股,市值191亿。

(背景:康得新2018年报显示,公司账面货币资金153.16亿,其中122.1亿存放于北京银行西单支行。

)(2)2019年1月23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康得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也戴上ST帽子,连续8日跌停。

(3)2月12日,康得新公告称钟玉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董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相关职务。

(4)2019年5月,钟玉因涉嫌非法挪用资金罪被苏州公安机关逮捕。

(5)2019年7月5日,康得新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认定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并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

通过上述方式,康得新2015年至2018年分别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30.89亿元、39.74亿元和24.77亿元,四年累计虚增利润总额119.21亿元。

扣除虚增利润,康得新连续四年净利润实际为负。

(6)2019年7月6日起,康得新股票停牌,暂停交易。

(时日,股价3.52,市值114亿)(7)2021年04月06日,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20〕71号)认定的事实,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015年至2018年披露的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决定对公司股票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公司股票终止上市。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康得新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医疗保健企业,近年来因为巨额财务造假而备受关注。

在2015年,康得新被揭露存在以虚构销售和收入的方式进行财务造假的情况后,其股价从2014年的每股80港元下跌至不到10港元,市值蒸发超过200亿港元。

在2016年,香港证券监察委员会也对康得新的财务造假行为进行了调查处理。

本文将从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的案例入手,对其造假的原因和对企业及投资者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对企业应如何预防和避免财务造假进行探讨。

首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的原因主要还是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治理体系存在缺陷。

康得新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控制团队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导致财务造假的行为长期存在,企业内部的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对财务造假的预防和控制意识,因此在此基础上就很容易形成以暴力行贿等方式获得虚假订单从而虚构销售收入的情况。

其次,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对企业和投资者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对康得新来说,其因财务造假被爆出漏洞后,市场信誉严重受损,最终股东权益受损,企业发展受限,甚至可能走向崩溃。

对投资者来说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因为财务造假会虚高企业的业绩和前景,误导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在企业真实情况暴露后,股价将会剧烈下跌,投资者将面临巨额损失。

最后,对于企业应如何预防和避免财务造假,关键在于完善内部管理和治理体系,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机制。

企业应加强董事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审查和完善企业内部人员的业务、行为和资信状况,防范内部人员滥用职权和参与财务造假行为,同时应及时和公开地披露企业真实情况,增加市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以提升市场信誉和良好形象。

总之,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财务造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和完善治理体系,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机制,提高风险意识,加强信息披露和市场透明度。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康得新是一家中国制药公司,最近因巨额财务造假丑闻而受到关注。

造假事实暴露后,康得新股价暴跌并被停牌,引发了市场对中国公司财务透明度和监管机制的质疑。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的事件对投资者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要警惕财务账目的真实性。

在康得新的案例中,公司通过虚构销售收入和利润,在短时间内提升了业绩,吸引了众多
投资者的注意。

一旦真相被揭穿,康得新的股价立即暴跌,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

这一事
件表明,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并更加注重真实的财务
数据,以避免陷入类似的陷阱。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的事件对监管机制提出了挑战。

康得新是一家在中国境内上市的
公司,其财务报表需要经过审计机构的审计,并由证券监管机构进行监管。

康得新的造假
行为却能够长期得以欺骗审计师和监管机构,这显示出监管机制存在缺陷。

财务造假问题
的曝光后,证监会对康得新进行了调查,并就相关责任人员采取了严厉的处罚。

但这个案
例表明,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
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的事件也对中国公司的财务透明度造成了负面影响。

投资者对中
国公司的财务数据抱有一些怀疑,担心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康得新的事件让人们开始重新
评估中国公司的财务报表,并对其进行更加谨慎的研究和分析。

中国公司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以增加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

以康得新为例浅谈财务造假所违背的商业伦理

以康得新为例浅谈财务造假所违背的商业伦理

以康得新为例浅谈财务造假所违背的商业伦理作者:王瀚虞竞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6期摘要:近年来,证监会相继查处了“山东新绿”、“康美药业”等多起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但这种情况仍然司空见惯。

财务造假会危害社会经济秩序,欺骗投资者并严重损害股东利益,会计行业的诚信也被一次次败坏。

本文将以康得新为例来简单分析其中违背的商业伦理。

关键词:财务造假;商业伦理一、案例回顾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作为一家材料高科技企业,公司致力于“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平台”,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膜材料生产等业务,2010年在深圳A股挂牌。

上市之后,康得新一直被誉为A股的白马股,股价最高涨幅近十倍,并在2017年创下历史新高,市值接近千亿元。

但在2019年1月,康得新债务危机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2019年1月21日,康得新出现到期15亿债券不能兑付的情况,公司债务危机正式踢爆,银行账户被冻结。

1月23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康得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也戴上ST帽子。

4月30日,康得新披露2018年年报,公司实现净利润2.81亿元,同比大跌88%。

5月10日,康得新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表示,目前无法确定公司资金是否已被康得投资集团非经营性占用。

7月5日,康得新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认定康得新2015-2018年连续四年净利润实际为负。

7月6日起,康得新开始持续停牌,停牌价格为3.52元,较公司股价最高点跌去近90%。

二、康得新的财务造假手段7月5日,证监会行政处罚告知书称: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方式虚增营业收入,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發费用、产品运输费用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

通过上述方式,康得新2015年至2018年分别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30.89亿元、39.74亿元和24.77亿元,四年累计虚增利润总额119.21亿元。

以康得新为例浅谈财务造假所违背的商业伦理教案资料

以康得新为例浅谈财务造假所违背的商业伦理教案资料

以康得新为例浅谈财务造假所违背的商业伦理以康得新为例浅谈财务造假所违背的商业伦理作者:王瀚虞竞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6期摘要:近年来,证监会相继查处了“山东新绿”、“康美药业”等多起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但这种情况仍然司空见惯。

财务造假会危害社会经济秩序,欺骗投资者并严重损害股东利益,会计行业的诚信也被一次次败坏。

本文将以康得新为例来简单分析其中违背的商业伦理。

关键词:财务造假;商业伦理一、案例回顾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作为一家材料高科技企业,公司致力于“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平台”,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膜材料生产等业务,2010年在深圳A股挂牌。

上市之后,康得新一直被誉为A股的白马股,股价最高涨幅近十倍,并在2017年创下历史新高,市值接近千亿元。

但在2019年1月,康得新债务危机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2019年1月21日,康得新出现到期15亿债券不能兑付的情况,公司债务危机正式踢爆,银行账户被冻结。

1月23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康得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也戴上ST帽子。

4月30日,康得新披露2018年年报,公司实现净利润2.81亿元,同比大跌88%。

5月10日,康得新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表示,目前无法确定公司资金是否已被康得投资集团非经营性占用。

7月5日,康得新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认定康得新2015-2018年连续四年净利润实际为负。

7月6日起,康得新开始持续停牌,停牌价格为3.52元,较公司股价最高点跌去近90%。

二、康得新的财务造假手段7月5日,证监会行政处罚告知书称: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方式虚增营业收入,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發费用、产品运输费用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

通过上述方式,康得新2015年至2018年分别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30.89亿元、39.74亿元和24.77亿元,四年累计虚增利润总额119.21亿元。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康得新是一家中国制药公司,在2015年发生了巨额财务造假事件,这一事件给中国的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

康得新的财务造假案件揭示了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同时也警示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需要更加警惕和加强监管。

康得新的财务造假案件暴露了中国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问题。

在造假前,康得新曾经发布了一系列高额的业绩预告,但是实际业绩并未达到预期。

经过调查发现,康得新采用了一系列欺诈手段,包括虚构销售数据、虚构收入、虚构卖方方案等手段来夸大财务数据,以吸引更多投资者。

这些行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公信力。

康得新的财务造假案件揭示了中国监管机构的不足。

在案发前,康得新曾经通过上市融资数百亿元人民币,并一度成为市值最高的中小创公司。

监管机构在康得新的财务造假问题上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一方面,监管机构在审查康得新的上市材料时未发现造假行为,也未对康得新的财务报表进行充分的审计。

财务造假公开后,监管机构的应对措施也较为缓慢,导致投资者的损失进一步扩大。

这些问题暴露了监管机构监管能力的不足,也需要监管机构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

康得新的财务造假案件对投资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造假行为导致康得新的股价暴跌,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

也使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这一事件提醒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要保持理性,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意识。

康得新的财务造假案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教训。

它警示我们要保持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高度警惕,避免盲目投资。

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和监管,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和市场的公平公正。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康得新是一家中国制药公司,在2018年爆发了巨额财务造假事件。

该事件揭示了许多问题,不仅对康得新及其股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整个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了警示作用。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暴露了中国资本市场监管不力的问题。

在康得新的财务报表中,存在多处虚假交易和销售收入的夸大。

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直到一家外国投资者通过调查报告揭露了这一事件。

这表明中国的监管机构在监督企业财务报告方面存在缺陷,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和监管工作。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对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这一事件让投资者失去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任,许多人因此遭受了经济损失。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破坏了这一信任基础,导致投资者对整个市场产生了质疑。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揭示了中国企业对短期业绩的追求过于强烈的问题。

为了满足投资者对高收益的期望,康得新通过夸大销售收入和虚构交易来提高财务表现。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诚信原则,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利益。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为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教训,即企业应该注重中长期价值的创造,而不是短期利润的追求。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也对中国政府的治理体系提出了挑战。

康得新是一家中国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表应该由中国政府监管机构进行审计和监督。

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监管体系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确保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的投资环境。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揭示了中国资本市场监管不力、投资者信心缺失、企业短期利益追求以及政府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唯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并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才能有效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恢复投资者信心,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康得新为例浅谈财务造假所违背的商业
伦理
以康得新为例浅谈财务造假所违背的商业伦理
作者:王瀚虞竞阳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6期
摘要:近年来,证监会相继查处了“山东新绿”、“康美药业”等多起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但这种情况仍然司空见惯。

财务造假会危害社会经济秩序,欺骗投资者并严重损害股东利益,会计行业的诚信也被一次次败坏。

本文将以康得新为例来简单分析其中违背的商业伦理。

关键词:财务造假;商业伦理
一、案例回顾
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作为一家材料高科技企业,公司致力于“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平台”,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膜材料生产等业务,2010年在深圳A股挂牌。

上市之后,康得新一直被誉为A股的白马股,股价最高涨幅近十倍,并在2017年创下历史新高,市值接近千亿元。

但在2019年1月,康得新债务危机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2019年1月21日,康得新出现到期15亿债券不能兑付的情况,公司债务危机正式踢爆,银行账户被冻结。

1月23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康得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也戴上ST帽子。

4月30日,康得新披露2018年年报,公司实现净利润2.81亿元,同比大跌88%。

5月10日,康得新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表示,目前无法确定公司资金是否已被康得投资集团非经营性占用。

7月5日,康得新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认定康得新2015-2018年连续四年净利润实际为负。

7月6日起,康得新开始持续停牌,停牌价格为3.52元,较公司股价最高点跌去近90%。

二、康得新的财务造假手段
7月5日,证监会行政处罚告知书称: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方式虚增营业收入,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發费用、产品运输费用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

通过上述方式,康得新2015年至2018年分别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30.89亿元、39.74亿元和24.77亿元,四年累计虚增利润总额119.21亿元。

(一)虚增成本稳定毛利率
虚增收入之后,康得新紧接着虚增成本,从而让公司的毛利率没有发生大幅度波动,与此同时虚增研发、销售费用让利润率保持在正常程度,以此来欺人耳目。

(二)虚增资产来对应虚增利润总额
财务造假公司的利润虚增后,相应要造假减少负债或者虚增资产,虚增资产是公司常用的手段,而康得新在2018年12月31日的报表中有153.15亿的货币资金和49.7亿元的应收票据
及应收账款,其中计提了12.3亿元的坏账准备,而119亿的虚增利润总额完全可以隐藏其中,预付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均有可能虚增,因此其营业收入的合理性应该受到质疑。

(三)隐瞒与海外大客户关联关系
2012年之前,前五大客户之一的荷兰公司Kangdexin Europe(KE)早在2010年上市之前就是康得新的关联方,然而在上市时,康得新的招股书并没有说明,反而称其为“非关联方”。

2012年后,康得新不再公布前五大客户的公司名字,财务问题也随后曝出。

可见,康得新财务造假历史“悠久”,关联方之间的采购和出口业务交易真实性也不能确保。

三、违背的商业伦理
商业伦理是指: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规律、商业主体应该遵守的商业行为原则和规范、应当树立的优良商业精神等。

然而,康得新造假案中的参与者没有遵守最基本的体现在法律和伦理习俗中的社会基本准则。

(一)结果主义
在结果主义理论视角下,在试图决定什么是对、错时,要关注决策或者行为的结果,只有与行为的结果挂钩时,才会有行为的对错之分,与其他的条件无关。

结果主义理论中的功利主义强调:一项决策应该把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最大化,把给社会带来的损害最小化,利大于弊,就是好的结果,反之亦然。

结果主义要求对所有的正反面进行比较,对每一个利益相关人都深刻考虑。

康得新案例中,造假者过于狭隘的思考使其太过关注短期利益,严重忽略了其潜在的危害,在功利选择中做了逆向的决策。

然而在用一个严格的结果主义理论时,一般情况下要获取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带来结果所必要的信息难度很大,他们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被行为或决定所影响。

即使有局限性,功利主义任然是重要的决策方法。

(二)关注责任、义务和道义
与关注结果不同,道义理论将决策点建立在基本抽象的共同伦理价值之上,无关结果,道德原则必须要遵守。

上市公司必须脚踏实地去经营,有义务向社会呈现准确真实的财务报告,反应真实的经营状况、偿债情况、现金流动情况等,很显然,康得新的造假行为主体也不希望自己的投资付之东流,却连续造假,欺骗投资者,完全没有符合道德规范。

道德主义的弊端在于要决定哪个责任、义务或者道义应当优先被选择。

如果道德原则和其他的原则相冲突,将会面临一些困难的选择。

(三)关注美德
美德伦理更关注道德行动者的品质、动机和意图,不看重结果如何和是否遵守了普遍认同的道德理念,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团队来评定的,考虑团体或者决策者行动时所处的团队至关重要,并且美德理论鼓励个体去选择会保持其最高伦理标准的团体。

康得新的财务造假从
上市之前就开始,在几年后愈演愈烈,伪造虚假信息,欺骗投资者和市场监管者,性质恶劣令人发指。

美德伦理在商业中也会有限制,因为在许多商业领域中对标准是什么还没有达成共识,没有普遍的行为规范让企业管理者遵守。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去寻找更大的团体或者社会规范作为行为指南。

(四)企业责任
对于社会来说,企业的价值是其创造的财富、就业和与质量相符合的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

为了创造这些价值,企业必须保持自身经济健康地发展,但是生存并不是最终目标。

企业还需要让其员工、客户、股东分享其创造的财富,应该以诚实公正的精神承担自己的责任和维护自己的荣誉。

康得新造假主体把这一切抛之脑后,放弃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四、将伦理作为企业文化
企业应该通过正式的组织价值观、工作使命的说明性文字、信条、政策以及正式的行为准则来引导员工的行为。

要有效的形成组织文化,可以通过培训项目、庆典等组织活动以及奖励体系来强化准则和价值观。

比如,管理者和监管者要雇佣遵守道德原则的人,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设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并训导员工,以此主动形成组织的伦理文化。

企业内部人员需主动遵守道德和职业准则,以诚信这一贯穿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关键为准来支持企业正当发展和约束自身行为。

良好的企业伦理文化将成为企业生产的精神动力,成为企业和外部沟通的催化剂,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也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基。

结论
在中国,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随着经济的崛起,单纯靠利润增加而获得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轻视,更有追名逐利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短期的辉煌,单纯的利润已经不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明智之举,商业伦理已经成为社会和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张艳琴.浅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的重建[J].市场论坛,2019(09):48-50.
[2]让康得新成警示后来者典型[N]. 第一财经日报,2019-11-20(A02).
作者简介:
虞竞阳(1999-),女,安徽天长人,山西财经大学2017审计学专业本科大三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