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合集下载

虚词判断技巧

虚词判断技巧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

一、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虚词辨析有窍门

虚词辨析有窍门

虚词辨析有窍门虚词辨析有窍门一.区分词性,掌握功能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功能也不同。

如“由”是介词,而“由于”既是介词也是连词;“对、通过、经过”等既是介词也是动词;其语法功能也因词性而定。

例: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突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

若干年后重见海子的诗歌,缘起于一个人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诗人的一首诗歌。

这个看似(偶然、偶尔)的起因,其实,亦有固定的因缘在。

句“猛然”与“突然”都有在短时间里发生且出人意料之意,但“猛然”是时间副词,用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突然”为形容词,可作状语、定语或谓语。

此处当选“突然”。

句“偶然”与“偶尔”都指不经常,但“偶然”是形容词,表示事理上不是必然的,与“必然”相对,可作状语、定语或谓语;“偶尔”是表示“间或、有时”的副词,与“经常”相对。

据语境应选“偶然”。

二.辨别用法,注意色彩有些虚词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有的还有感情色彩的差异,使用时必须认真辨别,准确区分。

例:白杨在迎风呼号,那是为老汉在呜咽,(或者、还是)为这不平在愤怒?伊拉克接二连三地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以致、以至)伊拉克新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句“或者”与“还是”都是连词,表示数者选一;但“或者”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还是”含有疑问语气,可用在问句或非问句中。

应选“还是”。

句“以致”与“以至”都是连词,都可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

但“以致”表示由前述原因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以至”连接两个及以上的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语,其关系是递进的,有一直到之意,还可用在句中。

此处应选“以致”。

再如“大肆”与“大事”,“大肆”(肆,放肆、放纵)是贬义词,搭配的动词本身应含有贬义色彩:“掠夺、搜刮、挥霍、鼓吹、歪曲、污蔑、攻击、屠杀、鼓噪”等;而“大事”(事,从事)是中性词,搭配的词一般也是中性词:“宣传、活动、宣扬、操办、渲染、介绍”等。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语法功能但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

研究文言虚词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研究文言虚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虚词包括“之”、“乎”、“者”、“也”、“之所以”等。

通过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语境,可以逐渐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方法二:研究虚词的常见搭配文言虚词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如,“之所以”常与“乃至”、“为”等词语搭配,“乎”常与疑问词如“何”、“谁”搭配。

通过研究这些固定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方法三: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接触到大量使用文言虚词的语境,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

技巧一: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周围的句子和段落,推测虚词的含义。

同时,可以结合字典查询相关释义和例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技巧二:比较现代汉语的对应语法结构虽然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快地理解虚词的功能和用法。

总结学习文言虚词需要通过熟悉常见虚词、学习虚词的固定搭配、阅读经典作品等方法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上下文和比较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

虚词辨析技巧

虚词辨析技巧

三辨词义侧重点。有些近义虚词表 达的角度和意义有差异,辨析时就 要抓住其词义的侧重点来辨析。
• 如:“未免”与“不免”,前者表示委婉 的否定,侧重于评价。如你这样做, 有点 太过分了吧。后者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 侧重于叙述。如他第一次上台表演,心里 有些紧张。
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这一般 是同义虚词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 辨析时要注意。
• 如:“反而”与“反倒”,都表示跟前面 说的相反或出乎意料、违反常情,在句中 起转折作用,但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如: 有个别人对犯错误的同志不但不给予帮助, 幸灾乐祸,这是非常错误的。而后者一般 用于口语。如:她姐姐不但没有生气, 笑 了。
八辨句间关系。有怎样的句间关系, 就需要怎样的关联词语,因此在弄 清分句间关系的基础上就可以确定 选用的词语。
六辨感情色彩。有些虚词也带有感 情色彩,从感情色彩上易于辨析。
• 如:“径自”与“径直”,前者表示自作 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如:他没等 会议结束就 离去。后者表示动作行为一直 进行、不绕弯、不费周折,无贬义色彩。 如:你 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
七辨语体色彩。主要指书面语与口 语的差别,书面语庄重,口语通俗。
虚词辨析技巧
一辨词性。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 与功能也不同,确定了词性基本上 就能辨析出该词的用法。
• 如:“偶尔”与“偶然”,前者只作副词, 充当状语,而后者还可作形容词,充当定 语。如:一次 的相遇,使我们成了好朋友。
二辨构词语素。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辨析时要比同求异,重点辨析相异 的语素。
• 如:“逐步”与“逐渐”,重点区分 “步”“渐”,“步”是步骤,“逐步” 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要经过的过 程或步骤。“渐”是渐渐,“逐渐”强调 动作行为等变化缓慢。

文言虚词判断方法

文言虚词判断方法

文言虚词判断方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文言中起到虚化句意、修辞作用的词语。

虚词一般没有具体的词义,却承担着语法功能,在句中起到连缀、衬托、进一步强化语句结构的作用,常常与其他实词搭配出现。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词义判断文言虚词。

在文言文中,一些词语虽然有具体的意义,但在句中却没有独立的作用,只起到衬托、强调、连接等语法功能。

例如:“之”、“乎”、“者”、“与”等。

这些词一般不具备独立的词义,仅仅是起到辅助作用,衬托实义词的语气或修辞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搭配关系判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往往与其他实词构成固定的搭配,缺少这些搭配词就显得语句不完整或不通顺。

例如:“而言”、“虽则”、“既而”等。

这些虚词之所以成为文言虚词,就是因为它们在句子中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其他实词组合,才能发挥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变形判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常常以特殊的变形形式出现,与其他实词存在形态、语法上的差异。

例如:“何人”、“诸侯”、“谁人”等。

这些词虽然有实际的指代对象,但在语法上却表现出虚化、修辞的特点。

还有一种判断文言虚词的方法是通过汉字的使用情况。

文言中的虚词往往使用一些比较古老的汉字,而不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汉字。

例如:“兮”、“乃”、“焉”等。

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但在古代文言中却常常用来表达虚化句义、增强修辞效果。

综上所述,判断文言虚词的方法可以通过词义、搭配关系、变形形式以及汉字使用情况等来进行。

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文言中起到虚化句意、修辞作用,理解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和含义,对于正确理解古代文献、品味古代文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04虚词辨析看5点

04虚词辨析看5点

[应用体验]
1.教育方式的创新
重要,但更须警惕为创新而创
新的偏执做法。(固然、诚然)
解析:“固然”能作连词,引起下文转折,而“诚然”
不能。根据语境,上下句之间有转折的逻辑关系,应填
“固然”。
答案:固然
(二)看搭配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 用。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 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 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 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常用成套 关联词语如下: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次“双十一”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 ________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 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的盲目所致。 ②他强打精神察看了罗盘方位,费力地脑算着目前的 ________航行位置。 ③据美国媒体披露,多年来,巴基斯坦为了确保核武器的安 全,还采用了部件分散配置的方式。这样,________个别部 件遭遇不测,________难以变成核弹而造成不良后果。 A.当然 大致 不仅 而且 B.固然 大致 即使 也 C.固然 大概 即使 也 D.当然 大概 不仅 而且
解析:“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当 然”表示应当这样。“大致”和“大概”都有“大约”的意 思,但“大致”还有“大体上”的意思,而“大概”则没 有。“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即使……也”表假设 关系。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 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辨析虚词的方法

辨析虚词的方法

辨析虚词的方法一、辨析虚词的方法(2014.9.12)1、看搭配情况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搭配。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3)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4)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2、看假设与事实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5)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6)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3、看前后次序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在例句中的位置不对了,就是误用。

(7)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

(“由于”应改为“因为”)(8)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

【训练1】判断关联词语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和”应改为“还是”)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即使…不过…”;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不过、却、仅仅、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所以”等。

2.分清是假设口气还是既成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即使”。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3)即使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

)(4)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因为”;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不过、至于、以致”。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汇总中考语文科备考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何高效复习语文?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字音、成语、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文学常识。

这些知识点基本来源于书本。

1、字音、成语。

期末考查的字词一般出自每课书后的“读读写写”列表及课本下注释,因此同学们需对照列表和课后注释,逐课清查回顾,碰到自己记忆不清晰或易混淆的词语,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化多为少,精简词语,建立自己的生字库。

2、病句、句子排序、修辞、标点。

复习时把平时习题册、测验卷等相关错题再看看,归纳总结掌握这些题目的解题要领、方法、技巧等。

3、文学常识。

复习课本中每篇课文关于文学常识的课下注释,特别注意识记课文的出处、体裁、主题、写法、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古代作家的朝代、外国作家的国籍等。

2背诵默写默写题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文言虚词辨析六法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一般相当于介词“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而在句末,则一般表疑问或感叹。

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可见“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文言虚词的7大辨析技法

文言虚词的7大辨析技法

技法三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 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 “在这里兴起”。又如:2015年天津卷中的“于凉州造浮屠”一句,根 据句意“在凉州建造佛塔”,就可确定“于”是介词,译为“在”。
下列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本题可采用“代入检验法”。解答时可从每个选项的第二句入手,首先确定虚词 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代入第一句,分析是否恰当即可。A项,第二句出自《寡人之于国 也》,“而”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作“但是”。B项,第二句出自《苏武传》,“以”为 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第一句“以”为介词,可译作“用”“拿”,后面省略了 代词“之”,指“结毦”。C项,第二句出自《师说》,“乃”为副词,译作“竟然”“反 而”;第一句“乃”为副词,可译作“于是”。D项,第二句出自《鸿门宴》,“之”为代 词,代指人,即项伯;第一句“之”为代词,代上述事情。
阅读鉴赏
专题学案
专题探究
专题学案
一、标志识别法 二、代入检验法 文言虚词 的7大辨 析技法 三、句意分析法 四、对称分析法 五、句位分析法 六、语法切入法 七、词性界定法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 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 “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 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A项,第一句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第二句句中的“为”

文言虚词推断7法

文言虚词推断7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 . 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 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孙通者,薛人也 . (2)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
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也有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 有容易施行却难以成功的,也有难以成功且又容易失败的。这 四方面的谋略,是只有圣人能认识和留意的。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 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 “于” “为” “为所”表被动;用“之” “是”表示宾 语前置,如:何陋之 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6· 高考北京卷)原文信息: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 人民习战斗 . 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 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 ……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 子对曰:“公其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 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 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 之衡山求买械器。
[即时小练] 3.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 傲物 . ②不赂者以 赂者丧 .
连词,而且 ____________ 介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③诸侯以 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连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④秦亦不以 城予赵 . ⑤左右以 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近义虚词辨析

【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近义虚词辨析

《【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近义虚词辨析》
摘要:在此一位高考名师给你传授5个技巧,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
既又等,介词、副词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两种虚词,判断这两种词使用是否恰当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辨析近义虚词是不是很难?在此一位高考名师给你传授5个技巧,教你如何辨析近义虚词:
名师锦囊: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辨析虚词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固定搭配。

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又等。

2.语法特征。

词性决定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如介词要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等,副词要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等。

3.词语意思。

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介词、副词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两种虚词,判断这两种词使用是否恰当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如果不能判定一个词语是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后面加名词。

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

〖JP3〗同样,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是副词,可以在它的后
面加动词或形容词,如已经甚至,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动词笑,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都是副词。

.。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虚词方法

虚词方法

虚词辨义法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 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 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5、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虚词的巧妙方法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等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

【训练1】判断关联词语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而且”应改为“反而”)(2)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深刻变化。

(“和”应改为“还是”)有些虚词一般单独使用,不和其它词语构成搭配关系。

比如,“进而”、“从而”、“因而”等。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不是…而是…、是…不是…、既(又)…又…”;表选择的:“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表递进的:“不但…而且…、尚且…何况…”;表转折的:“虽然…但是…、尽管…可是…”;表条件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不管…总是…”;表假设的:“如果…那么…、即使…也…”;表因果的:“因为…所以…、既然…就…”。

常见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有:表并列的:“同时、同样”,表递进的:“并且、况且、进而、甚至”,表转折的:“然而、却、只是、不过”,表因果的:“因而、从而、因此”等。

2.分清是假设口气还是既成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3)尽管路途遥远,他还是坚持要去。

(“路途遥远”是事实。

)(4)不管路途有多远,我都要去。

(“路途有多远”是假设)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在例句中的位置不对了,就是误用。

【训练2】判断下列句中的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5)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

(“由于”应改为“因为”)(6)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做最后决定。

(“至于”表另提一事,用在后分句开头,应改在“哪所”前)为了表达需要,用在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会改变位置,用在后一分句,起强调作用。

(7)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4.分清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出错。

比如,“又…又…”通常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而“既…又…”一般来连接并列的句子。

【训练3】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又……又/既……又)(8)要有周密的计划,要有切实的措施。

(既……又)(9)一个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士,应该有理论有实践的经验。

(又……又)其它类似的虚词有:“或”与“或者”,“乃至”与“以至、以致”。

5.借助句子表达的语气辨析。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如“还是、何况”,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

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

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10)去电影院,或者去滑冰场?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应改为“还是”。

)6.借助标点符号辨析。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比如,“因此、其实、确实、相反”。

借助这一点,对辨析虚词也有帮助。

【训练4】判断关联词语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1)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

(“因而、所以”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改为“因此”,“所以”加语气词后可用标点与分句隔开。

)(12)所以呀,要不然我怎么这样说呢?(√)(13)他不但没被困难吓到,相反地,战斗意志越来越坚强了。

(√)7.注意主语前后虚词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

【训练5】判断下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4)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主语不同,“不仅”应放在“我”之前)同类的虚词还有:因为、除了、不但等8.注意口语和书面语色彩。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中。

而一些文言虚词就要用于书面语中。

(15)咱们去散散步吧,或者就去看电影,别总这么闲坐着。

(“或者”应改为用于口语的“要么”)同类的虚词还有:要是、别说、就是、哪怕等(16)21世纪要求人们都要有比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惟其如此,所以要使人们学会生存。

(“惟其”是文言虚词,表因果,与“正因为”相近)9.注意引出主客体的虚词的位置。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主要是“对、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

【训练6】下句中的虚词使用是否正确,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8)他的深情厚意,对我来说,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应改为“对他的深情厚意,我一直是牢记在心的”。

)10.注意虚词的词性有些虚词兼有两种词性,象“和、与、跟、同”,既是连词又是介词,这就要结合语境认真辨析。

(19)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 秘书处后,WTO 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和”是连词,“与”是介词)(20)英超埃弗顿队的李铁,对我们很熟悉。

〖有无问题?〗有些虚词还常被当作实词,主要是副词误用做动词或形容词。

也有虚词混用的。

(21)他犯这样大的错误,今天看来,决不是偶尔的。

(“偶尔”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偶然”)【训练6】比较下列各组诩语的词性有何不同?其它如:忽然副词)——突然(形容词)、剧烈(副词)——激烈(形容词)、必须(副词)——必需(形容词)、未免(副词)——难免(动词)、特别(副词)——甚至(连词)(四)注意一些典型虚词的用法。

1.注意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区别。

①或——或者“或”常用来连接词语和短语,“或者”常用来连接句子。

(1)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2)这本书或者你先看,或者我先看。

②及——以及、及其“及、以及”都可以用来连接词语和短语,而“及其”是两个词,意思是“和他(她)们的”。

【训练7】选词填空。

(3)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它的花木。

(以及)(4)不仅要掌握实词的常用义和用法,还要注意去掌握实词的运用情况基本规律。

(及其)③由——由于“由”是介词,表凭借。

“由于”作连词或介词,表原因或理由。

【训练8】判断下两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5)一个人的天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的。

(“由于”应改为“由”)(6)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④为——为了、因为“为”是介词,引出对象,用法较多。

“为了”是连词,表目的,一般单用。

“因为”是连词,表原因,常和“所以”连用。

【训练9】选词填空。

(为/为了/因为……所以)(7)这些考古新发现,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为)(8)为了营救落水的儿童,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的河水。

(为了)(9)大家缺乏经验,前几次实验都没有成功。

(因为)⑤而——而且、从而、进而、因而、反而、而后、幸而、而况“而”用法较多,可以表并列、递进、转折;“而且、进而、而况”只表示递进,“而且”常和“不但”连用;“反而”表意思相反的递进;“从而、因而、故而”表因果;“而后”表承接;“幸而”是副词,表示借以免除困难的有利情况。

【训练10】判断下列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0)天亮后,雨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了。

(“而且”不能表反方向的递进,应改为“反而”)(11)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而且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12)前年在上海见过一面,而后就不知他的去向了。

(“而后”不能单用,应改为“以后”)(13)听说老人家身体欠安,故而特来看望。

(“故而”是单用词,常用于书面语中)(14)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进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进而”表递进,应改为表相因相成的“从而”)(15)我亲自感受过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因而对近百年来那些为中国寻求解脱之路而牺牲的先行者,一直怀有崇敬的心情。

(√)(16)这么多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更而况他是新手。

(“而况”前不能加“更、又”)⑥就——就是“就”是副词,有多种用法。

“就是”是连词,表让步假设,常和“也”呼应。

(17)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的反科学的内容。

(18)你说说这样的好事,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⑦对——对于“对”引进动作的方向目标,有“对待”之意;比“对于”动作性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对于”引进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都可用“对”。

【训练11】判断下两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19)他对于孩子很严厉。

(“对于”应改为“对”)(20)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⑧刚——刚才“刚”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是副词;“刚才”指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是形容词。

(21)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

(“刚才”应改为“刚”)⑨则——否则“则”表因果或情理上的关系,也可表转折。

“否则”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常用在下句的开头。

【训练11】判断下两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如错误则加以改正。

(22)专门的学问虽然不容易掌握,但是如果有了相当的条件,只要深入钻研,在较短时间内,就有可能出成绩;而广博的知识,则不是短时间所能掌握的。

(√)(23)种小麦一定要适时,否则就会影响产量。

(√)⑩且——尚且、而且、并且、况且、暂且、姑且“且”作连词,表递进;作副词,表暂时。

“尚且”通常与“何况”成套使用,表递进;“而且”通常与“不但”成套使用,表同方向的递进,不再引出其它内容;“况且”一般单用,表示进一步追加理由,再引出结果;“并且”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暂且、姑且”是副词,表示暂时地。

(24)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而且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而且”应改为“且”)(25)从教育部“减负”的通知下达以后,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组织中小学认真学习而且贯彻执行。

(“而且”应改为“并且”)2.注意包含虚词的词语或短语。

有些实词结构包含着虚词(通常是介词),有着固定的用法,辨析虚词时也要考虑到。

①以——给以、加以、予以、难以、得以(26)对于劳动竞赛中优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以他们适当的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