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合集下载

李济——中国考古学家

李济——中国考古学家

李济——中国考古学家李济介绍中文名:李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码头街新堤村出生日期:1896(丙申年).6.2逝世日期:1979.8.1职业:考古学家毕业院校:麻州克拉克大学代表作品:《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李济(1896.7.12-1979.8.1)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

字受之,后改济之。

湖北钟祥郢中人。

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并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国学研究院讲师,后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9年后赴台湾大学及史语所。

李济(1896年7月12日-1979年8月1日),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市人,中国台湾人类学家。

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前往美国留学,就读麻省克拉克大学,学习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

1920年,进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受民族学家罗兰·狄克森(Roland Dixon)与体质人类学家恩斯特·虎顿(Earnest Hooton)指导,于1923年完成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从而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返回中国。

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

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

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

1929年初,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

1936年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48年随考古组去台湾,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有名的考古学家

中国有名的考古学家

中国有名的考古学家考古是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行业,似乎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作用并不明显。

因此,考古学家注定是孤独的。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有名的考古学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有名的考古学家一赵辉赵辉,北京大学考古系学士、硕士。

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主攻考古学理论和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有名的考古学家二罗福颐罗福颐(1905年-1981年),古文字学家。

字子期,笔名梓溪、紫溪,七十后自号偻翁。

罗振玉之子。

祖籍浙江上虞,出生于江苏淮安。

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讲师、文化部副研究员和业务秘书、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杭州西泠印社理事等。

他对各种古文字资料都很熟悉,研究范围涉及青铜器、古玺印、战国至汉代竹木简、汉魏石经、墓志乃至尺度、量器、镜鉴、银锭等。

为不使学识“黄土埋幽,与生俱尽”,他努力笔耕,著术多达一百二十三种。

文革中下放至湖北干校备受迫害。

十年浩劫后,克服年迈力衰,三年中足迹遍涉大江南北十五个省、市,访问了二十七个博物馆及文化机构,采集古玺印资历料近万件。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八日谢世于北京,终年七十六岁。

罗福颐先生研究文物考古的面极广,除玺印、古文字外,对清廷史料、古代官制、甲骨、汉简、古尺度、古量器、镜鉴、银锭、石刻、墓志、汉魏石经、古代医书及西夏、辽、金、元少数民族等都有著述。

其中《汉印文字徵》、《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古玺印概论》、《印章节概述》(合著)等考证严谨,对篆刻艺术影响极大。

他生前曾任职于奉天博物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文化部文物处、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和研究室等部门。

历任北大文科研究所讲师、文化部副研究员和业务秘书、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杭州西泠印社理事等。

中国有名的考古学家三严文明严文明,1932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考古学书目整理

考古学书目整理

考古学书目整理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过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研究文物、遗址等物证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以下是一份考古学书目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学习和研究考古学的人们。

1.《考古学概论》——李学勤这本书是中国考古学的经典教材,对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考古学入门的必读之作。

2.《世界考古史》——查尔斯·凯迪这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世界各地考古发现的著作,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中世纪的所有时期和地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齐民要术》——贾思勰这是一本唐代的农业百科全书,收录了当时中国的种植、养殖、渔猎等方面的知识,也是考古学家研究古代农业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

4.《当代考古学》——布莱恩·福根这本书是对当代考古学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进行的全面分析,涉及到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技术、伦理等多个方面,是考古学家必读的重要著作。

5.《丝绸之路考古发掘报告》这是一份关于丝绸之路考古发掘的报告,介绍了考古人员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所发现的文物、遗址、建筑等重要发现,是了解丝绸之路历史的一份重要资料。

6.《中国古代都城》——沈尹默这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都城的著作,从历史、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角度对古代中国的都城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对于研究中国古城和古代城市文明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7.《考古学方法与技术》——科林·雷恩福斯这本书是一份关于考古学方法和技术的系统介绍,涉及到考古学家在实地发掘、文物保护、数字化重建等多个方面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对于考古学家和学生都是一份重要的参考书目。

8.《人类学与考古学》——弗雷德里克·麦克莫兰这本书是一部介绍人类学和考古学关系的著作,强调了两个学科的联系和互动,对于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9.《文化考古学》——戴维·赫尔曼这本书是一部介绍文化考古学的著作,强调了考古学在研究文化和社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对于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

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

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
《中国考古史》
《中国考古史》是著名考古学家苏联安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
历史和现状,以及中国各个时期的考古研究成果。

该书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今后的研究
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考古学和人类的过去》
《考古学和人类的过去》是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从考古学的
历史、文化演变、区域文化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且以案
例为基础,为读者呈现了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考古学成果。

《中国古代文明与考古学》是中国知名考古学家王国维的著作。

该书通过一系列考古
发掘和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内容涵盖了古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进步等方面。

《先秦时期青铜器研究》
《先秦时期青铜器研究》是考古学家郑州大学教授牛朝治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通过对
青铜器不同时期的形态、制作工艺和器物意义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先秦时期青铜器的历
史文化意义,并且为后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黄河流域成立时期考古学研究》
《黄河流域成立时期考古学研究》是考古学家王巍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对新石器时代
晚期至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考古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黄河流域文化的演变和变化。

同时,该书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

除了以上这些代表作之外,中文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还有很多,例如王国维的《考古
岁月》、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等等,这些学术著作都是中国考古学界的重要贡献,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有一大批的杰出的考古学家,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篇一裴文中,中国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裴文中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北京周口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主持了周口古人类文明遗迹和山顶洞人的发掘工作,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的存在,指出中国人是由本土的远古人类进化而来的,不是从欧洲迁移过来的,是自成一体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将裴文中逮捕、严刑拷打,追问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但是,裴文中老先生宁死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期间,值得我们尊敬。

裴文中认为,劳动手段遗物的研究是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可靠物证,如何鉴定人工制品和非人工物,成为史前考古学理论和实践的关键。

裴文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的对比实验,在周口店发掘中便从岩石痕迹上弄清了人工打击和自然破碎的区别,从而明确中国猿人石器的存在。

在法国留学期间,裴文中结合人工打击的实验及国外收集的自然破碎的岩石标本,深入分析人类制作的石器与自然形成的“假石器”之间的根本区别。

以“史前人类使用的硬岩石的破碎和形成中自然现象的作用”为题的博士论文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它既为“曙石器”的破产作了有力的诠释,又在史前考古方法论上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发掘标本和新生代所藏标本的基础上研究分析非人工破碎的骨化石,并指出其成因包括啮齿类动物咬碎的骨化石、食肉类动物咬碎的骨化石及其所呈现的食肉类动物爪痕、骨骼腐蚀后所出现的曲纹以及化学作用和水蚀作用的变形等,以物标本为依据并通过实验证明的观察使非人工破碎骨化石的性质和特征更加明确。

裴文中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体系和年代分期也作了开创和深入的综合研究。

1937年美国费城举行了早期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裴文中宣读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国学者首次发表的全面总结,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这篇论文把中国猿人文化、河套文化和山顶洞文化列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分期基础,并指出它不同于欧洲的旧石器文化。

考古学家的发现与荣誉

考古学家的发现与荣誉

考古学家的发现与荣誉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考古学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历史的面纱。

他们的发现不仅令人惊叹,也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荣誉。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考古学家的发现和所获得的荣誉。

埃及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是20世纪最知名的考古学家之一。

他以发现图坦卡蒙法老的墓著称于世。

1922年,卡特在埃及的谷中发现了一个几乎完好无损的古墓,里面葬有法老图坦卡蒙的珍贵陪葬品和文物。

这个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被誉为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卡特的发现使世人对古埃及文明的研究有了重大的贡献,也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荣誉。

另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是中国学者杨洪基。

他在1987年至2007年期间领导了中国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古代城遗址发掘工作,其中包括中国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和曾是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

这些发掘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明发展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杨洪基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其他多个荣誉称号。

此外,希腊考古学家海瑟尔·格拉斯是世界著名的海洋考古学家之一。

他致力于对古代海洋文明的研究,并在爱琴海的海底发掘中做出了惊人的发现。

格拉斯发掘出了古代罗得岛巨型青铜像的残骸,这些像是古代近海著名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他的发现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希腊的宏伟文明,也让他获得了希腊政府的嘉奖和世界考古学界的赞誉。

在发现和荣誉之外,考古学家也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人类对古代文明的了解,也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推动了人类学、历史学和人类进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考古学家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答案,也启发了更多的疑问和研究方向。

总结起来,考古学家通过他们的发现和研究,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发现不仅让我们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他们赢得了丰厚的荣誉。

有关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著作

有关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著作

有关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著作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和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是夏商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对于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的著作。

1.《商代青铜器技术与文化》(杨洪磊著)《商代青铜器技术与文化》是杨洪磊教授所著的一本专门探讨商代青铜器技术和文化的研究著作。

该书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使用方式与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商代青铜器的特点和文化意义,为我们深入了解商代文明的科技和文化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

2.《夏商青铜乐器研究》(刘文建著)3.《殷墟》(许久成著)《殷墟》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许久成教授所著的一本关于商代遗址的重要著作。

该书对中国商代遗址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从文物、实物、古代文字等方面对商周时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成为中国商代考古学研究中经典的著作之一。

4.《夏商考古基础问题研究》(李冶著)《夏商考古基础问题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家李冶教授所著的关于夏商考古学基础问题的研究著作。

该书从文化、遗址、器物等方面探讨了夏商时期的历史特点,并对夏商文明的文化、历史发展做出了紧密的剖析和解释,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夏商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商周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梁启超著)《商周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是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所著的一本介绍商周时期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著作。

该书详细地讲述了夏、商、周这三个时期中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面貌,分析了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国商周时期历史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

总体来说,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个学科和领域的深度融合,并在对历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进行细致、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有识之士的加入,深入挖掘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革,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史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精品文档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精品文档

沈从文

简介: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 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 凤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 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 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 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 岁时,他投身 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 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 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 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郭沫若

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 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2] 1930 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3] 1949年, 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 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 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 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 主席。[1]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终年86岁
苏秉琦

简介:苏秉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河北高阳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 大学历史系。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 究所副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 授、考古教研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 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曾主持河南、 陕西、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 期主要遗址的发掘。有《苏秉琦考古 学论述选集》。

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

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

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近年来,考古学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而相关学术著作也在不断涌现。

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涉及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包括建筑、文物、墓葬、化石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

1. 《中国考古学史》作者:白象红本书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历史进程以及各个时期的主要考古学家与考古发现。

从古代文化的探索开始,逐渐讲述了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发展和现状。

全书涵盖了丰富的资料和案例,是一本值得阅读的权威性考古学著作。

2. 《中国考古学》作者:许慎良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综合性考古学教材,涉及史前文化、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等不同时期的考古学成果。

通过对多个历史时期的陶器、玉器、铜器、金器等文物的分类、形制、器物功能等方面的分析,为读者提供更加直观的历史文化信息。

3. 《考古学基础》作者:林丹本书系统介绍了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考古学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作者通过对考古遗址的选择、野外勘探、考古发掘、实物分析等方面的说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科学性。

4. 《文物鉴定及考古发掘技术》作者:杨庆华本书主要介绍了文物鉴别和考古发掘技术的实践应用。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详细分析和解释,阐述了文物鉴别和考古发掘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

本书承载着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实用性的指导和参考。

总之,考古学是一门极具价值的学科,对于人类历史、文化、甚至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作用。

这些中文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资料。

考古学家名人考古学家及其重要发现

考古学家名人考古学家及其重要发现

考古学家名人考古学家及其重要发现考古学家名人及其重要发现考古学家,作为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和人类活动痕迹的挖掘和研究,他们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文明和演变。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考古学家以及他们的重要发现,以纪念他们为人类历史研究做出的贡献。

1. 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霍华德·卡特是20世纪最著名的考古学家之一。

他因在1922年发现图坦卡蒙陵墓而闻名于世。

这座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里面埋葬着丰富的黄金和珠宝,为我们解开了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

2. 玛丽·莱克斯(Mary Leakey)玛丽·莱克斯是一位重要的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

她与丈夫路易斯·莱克斯一起,在坦桑尼亚的老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人类最早的祖先化石。

她的重要发现揭示了人类起源的故事,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进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3. 雷哈托普斯基(Viktor Sarianidi)雷哈托普斯基是一位俄罗斯考古学家,以在中亚地区发现巴克特里亚文明而闻名。

他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巴克特里亚文化的繁荣和影响,该文化在古代是联系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4. 霍塔特(Dorothy Garrod)霍塔特是英国第一位女性考古学教授,对于石器时代人类学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她在巴勒斯坦和克罗地亚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遗址,为我们了解早期人类聚居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5. 霍华德·博伊德(Howard Boyd)霍华德·博伊德是一位著名的澳大利亚考古学家,他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的重要发现包括在北领地的卡杜国家公园发现的壁画和岩画。

这些壁画和岩画展现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艺术创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本地文化。

6. 明登霍尔德(Sir Arthur Evans)明登霍尔德是英国考古学家,以在克里特岛发现的米诺斯文明而闻名。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

苏秉琦
简介:苏秉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河北高阳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 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学 研究所副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国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 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中国考古学 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曾主持河南、 陕西、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 期主要遗址的发掘。有《苏秉琦考古 学论述选集》。
文博学院的声誉,壮大了学院的财力。
高去寻
简介:1931年高先生由北京大学预科转入正科历史系。他的才华,尤其在大学毕业论文
〈李峪出土铜器及相关之问题〉中显露无遗。他以其文献学功力之深厚底子,驳斥秦始皇祭 山川之传说,否定李峪所出土的古铜器是“秦器”之论;以其古器物学之涵养精邃,在当时 对于铜器断代认识不深刻,除笼统“殷周式”外便是“汉式”的情况下,认为这些铜器的风 格为春秋末年的新款,并考定其年代。最后,他指出李峪铜器受到“斯克泰.西伯利 亚”(Scytho-Siberian)文化的影响,以此探索中国北方与西伯利亚的关系。他以敏锐及辽阔的 治学眼光,把中国文化放在经蒙古、南西伯利亚、中亚到南俄黑海的大舞台上衡量,而非关 在长城内孤芳自赏地看中国文化,并且相信古代长城内外的交通远比我们今日想象的频繁。 这种跨越国界,把中国文化放到世界文明中在当时是何等的气魄与胸襟啊!斯克泰.西伯利 亚文化与中国文化古代文明的关系是高先生一生的“最爱”。1935年高去寻初次参加殷墟第 十二次发掘,即侯家庄西北冈第三次发掘。由于他参加时期较晚,排号第九,所以田野称呼 他为“老九”或“高老九”。那次西北冈的发掘,可以说是殷墟发掘以来最大的一次,开工 后在西区高土堆上的人山,和在东区小墓两边的人海,熙熙攘攘好像赶庙会似的,高先生目 睹这热闹的状况,内心自喜。由于这是他初次参加考古发掘,所以梁思永先生挑选最有经验 的工人给他,分配他去挖掘小墓。这样的安排使他无缘视察大墓,这对他后来整理大墓报告 自然增加一定的难度。时局的动荡与不安,国事蜩螗,高先生所兴趣的“斯克泰.西伯利亚” 不可能在中国单独完成,他这方面的才华在动荡的世代中被淹没了。解放后高先生随史语所 播迁来台,1949年升研究员,1954年西北冈发掘领队梁思永逝世后,高先生受命整理乃师梁 思永西北冈报告的未完稿,从此他的后半生就与西北冈报告紧紧系在一齐。李济先生在《侯 家庄第二本1001号大墓》中序说:「校订辑补师友的著作,比自己写一本书更要困难……。」 辑补包括订正讹误等,而且梁思永先生草书另成一格,颇难认定,经过岁月磨灭,由梁先生 亲手绘制的插图已经腿色,有些还被误认为白纸,此外,高先生在补写出土器物时每一件都 要核对原物,这辑补的工作,琐碎而繁杂。高先生放弃了驰骋于欧亚草原的精魂,而为西北 冈基本上很多都是盗墓贼不要的“破烂的东西”锁磨了二十年,终至于筋疲力尽,最后虽然 完成了不朽的盛业─《候家庄》。弥为可贵的是,单以篇幅来写,高先生补写的部份超过80%, 然而他却在出版扉页犹题为梁思永先生的未完稿,而他只是辑补,这“辑补”两字蕴藏了多 高贵的人格呀!1966 年他荣膺中央研究院院士,获得学者一生最高的荣誉。1973年出任史语 所所长,三年任满,已是七十一岁的老人。古稀之龄的老人再来整理先师遗着,检点实物, 翻查发掘日记,核对那一大堆密密麻麻的字,实在难啊!他原本可以指导年轻学者协助从事, 但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发展自己的学问,而不要掉入这个大泥塘。他似乎诉说自己年轻时的 心愿,始终一人扛起这债务,就如同他告诉杜正胜先生,他整理报告是在替史语所还债呀!

王国维

王国维
1900年,庚子,光绪二十六年,二十四岁。
夏,庚子事变发生,东文学社因之而提前让学生毕业,秋即停办。王氏毕业返里,自习英文。秋,返沪,罗振玉请其译编《农学报》,自谓译才不如沈纮而荐其任之,自己则协助译日本农事指导。秋,罗振玉应张之洞之邀,至武昌任农务局总理兼农校监督,不久,召王国维等同至,任武昌农校日籍教员翻译。年底,由罗氏资助,东渡日本东京物理学校习数理。是年撰《〈欧罗巴通史〉序》,译《势力不灭论》(The Theorg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农事会要》。
根据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一书第四章“天津的“行在” (1924 - 1930)”中之说法,王国维早年受罗振玉接济并结成儿女亲家,然而罗振玉常以此不断向王氏苛索,甚至以将王氏女儿退婚作要胁,令王国维走投无路而自杀。然此说漏洞百出,溥仪亦是听他人言传,不足采信。
毛泽东有诗云:“莫道昆明池水浅”,那里的水并不深,王国维跳进去,便一头扎到底。事实上并非溺毙,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满七窍,窒息而死。呜呼,一代学者,草草一生,就这样于污泥浊水中逝去,时年五十一岁。从他身上,翻出一纸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字样。有人说,他这个“辱”,为死殉清廷,效忠逊帝;也有人说,他这个“辱”,与他亲家罗振玉有些什么纠葛。但不管什么缘由,当时及后来,都认为不值得。
11月与莫氏成婚。
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二十一岁。
9月赴杭州再次参加乡试,不中。从1895年至此,撰成《咏史》诗二十首。1928年始发表于《学衡》第66期,吴宓称之"分咏中国全史,议论新奇正大"。年底,与同乡张英甫等谋创海宁师范学堂,并上呈筹款缘由,未果。 王国维先生故居
1898年,戊戌,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二岁。

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

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

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考古学中的女性,惟介绍之人于中国较少,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一曾昭燏——(1909-196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1986年版记录的唯一著名的中国女考古学家,应该算中国的第一代女考古学家。

与夏鼐是同辈人。

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中长大,受过中西式教育,193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的文学系,不过那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古文字学功底,诗词方面也有造诣。

是位很有才情很上进的女性。

1935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考古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的博物馆里实习了两个月的藏品编档、展览的工作。

在留学考虑专业方向的时候居然考虑到了中国的需要,真的还是位很有抱负和责任感的人。

她的考古工作简单用其著作来说明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1942年与吴金鼎合著,《南唐二陵》1957年主编,《沂南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956,以及1934年出版的《博物馆》,末者虽然署名与李济合著实际上是在其原有的草拟书《博物馆》基础上写成的,尚属国内之首。

后来她任南京博物院的院长,领导了一个南京博物院的黄金时代。

1964年得抑郁症,不久自杀。

终身未婚。

她的命运是一部中国的阶段历史书,逐渐开化的风气和家庭氛围给了她教育机会和人生观。

中国的现状又影响了其事业选择。

而后她也一直在尽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无论考古、博物馆工作,或是文物保护的呼吁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二何正璜(1914-1994)别名玉子,湖北汉口人(一说湖北流川人)。

何正璜是我国近现代文博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其父何立夫早年受西学思想影响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此期间(1914年)何正璜出生于日本东京。

1934年何正璜毕业于湖北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系,后留学日本东京多摩川美术学校。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何先生回到祖国。

1940年12月至1945年初,何先生参加“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十名考察团员中唯一的女性,与其他团员一起采用摄影、写生、临摹、拓印等手段收集四川、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古代艺术文物资料,包括马家窑文化彩陶、秦汉瓦当、敦煌写经卷、唐三彩等等。

考古家的故事

考古家的故事

考古家的故事
1.汉墓考古:中国考古家王蒙在20世纪50年代参与了对河南省汉墓的考古工作。

在挖掘过程中,他发现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和墓葬,如著名的“汉魏六朝金器展”和“汉墓石刻展”。

这些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

2.金字塔考古:埃及考古家霍华德·卡特在20世纪20年代发掘了图坦卡蒙的陵墓,发现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和遗物,如金面具、黄金饰品、陶器等。

这些文物的发掘和研究,让人们对古埃及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陶器考古:美国考古家玛丽·莫斯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对美国西南部的陶器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她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陶器文物,如印第安人的陶器和陶器制作工具等。

这些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为研究美洲原住民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

4.考古发掘工具:德国考古家海因里希·舍利曼在20世纪初期发明了一种叫做“舍利曼锤”的工具,用于在岩石和土壤中进行考古发掘。

这种工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考古发掘的效率和精度,成为考古学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1/ 1。

谁是最伟大的考古学家-第六章

谁是最伟大的考古学家-第六章

第六章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夏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卓越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将夏鼐先生论着汇编为《夏鼐文集》,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过去出版的夏鼐先生论文集有《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1年)和《考古学和科技史》(科学出版社1979年),本文提到夏鼐先生论着,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二书。

)。

夏鼐先生出生在一个经营丝绸业的商人家庭。

少年时代就学于培育过众多知名人士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初中部(现名温州中学),后转至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他那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好学精神,当时即已有所表现,曾在光华附中的刊物上发表与知名学者吕思勉商榷的文章,从科学常识和文字训诂上对“茹毛”指“食鸟兽之毛”的说法提出质疑。

进入清华大学以后,夏先生在陈寅恪、钱穆、蒋廷黻等的指导下,进一步打下深厚的史学基础,先治中国近代外交史,后转中国近代经济史,曾发表若干篇资料翔实、考证精到的论文,开始在史学领域崭露头角。

随后,他以优异成绩取得中美庚款留学资格,决意出国学习现代考古学。

为了做好出国前的必要准备,他于1935年春以实习生的身份前往安阳殷墟,参加梁思永主持的殷代王陵区的发掘,从此走上以田野考古为终身事业的漫长道路。

1935年夏,夏鼐先生经有关方面同意,改赴英国伦敦学习。

那时的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可称全世界科学考古学的最高学府。

日本考古学的奠基人滨田耕作,就是在那里师从彼特利(W.F.Petrie)教授,从而将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进日本的。

夏先生留学伦敦大学时,彼特利教授已经退休,田野考古学课程改由惠勒(M.Wheeler)教授负责。

他受教于惠勒教授,参加过由惠勒领导的梅登堡(Maiden Casrle )山城遗址的发掘,又曾在随英国调查团去埃及、巴勒斯坦进行发掘期间,谒见定居耶路撒冷的彼特利教授,得到这位考古学大师的直接教导。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有一大批的杰出的考古学家,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篇一裴文中,中国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裴文中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北京周口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主持了周口古人类文明遗迹和山顶洞人的发掘工作,首次提出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的存在,指出中国人是由本土的远古人类进化而来的,不是从欧洲迁移过来的,是自成一体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将裴文中逮捕、严刑拷打,追问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但是,裴文中老先生宁死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期间,值得我们尊敬。

裴文中认为,劳动手段遗物的研究是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可靠物证,如何鉴定人工制品和非人工物,成为史前考古学理论和实践的关键。

裴文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的对比实验,在周口店发掘中便从岩石痕迹上弄清了人工打击和自然破碎的区别,从而明确中国猿人石器的存在。

在法国留学期间,裴文中结合人工打击的实验及国外收集的自然破碎的岩石标本,深入分析人类制作的石器与自然形成的“假石器”之间的根本区别。

以“史前人类使用的硬岩石的破碎和形成中自然现象的作用”为题的博士论文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它既为“曙石器”的破产作了有力的诠释,又在史前考古方法论上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发掘标本和新生代所藏标本的基础上研究分析非人工破碎的骨化石,并指出其成因包括啮齿类动物咬碎的骨化石、食肉类动物咬碎的骨化石及其所呈现的食肉类动物爪痕、骨骼腐蚀后所出现的曲纹以及化学作用和水蚀作用的变形等,以物标本为依据并通过实验证明的观察使非人工破碎骨化石的性质和特征更加明确。

裴文中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体系和年代分期也作了开创和深入的综合研究。

1937年美国费城举行了早期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裴文中宣读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国学者首次发表的全面总结,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这篇论文把中国猿人文化、河套文化和山顶洞文化列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分期基础,并指出它不同于欧洲的旧石器文化。

谁是最伟大的考古学家-第十三章

谁是最伟大的考古学家-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功不可没甲骨学家:董作宾着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他这句话里提到的郭董罗王,即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

因为他们的名号都有一个"堂"字,便有了"甲骨四堂"之说。

的确,他们四人在早期的甲骨学研究中各自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董作宾,原名守仁,字彦堂,189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

他6岁入私塾,16岁高级小学肄业。

他虽家境贫寒,曾辍学经商,但一直坚持自学。

1915年他从县立师范讲习所肄业留校任教。

1925年,董作宾从北京大学研究所毕业后获史学硕士学位,他先后任教于福州协和大学和河南中州大学。

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同文学院代院长傅斯年结为知交。

之后,入傅斯年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1928年,回宛在南阳中学任教。

同年暑假,他去安阳考察,发现当地村民在殷墟挖掘并出卖甲骨,即向傅斯年建议,由中央研究院主持进行系统发掘。

10月,董作宾首次发掘获得甲骨残片784件,此后又先后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

他又参加山东城子崖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

曾任教于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等,1928年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

他对甲骨学的贡献在于他曾于1928~1934年间8次主持或参与了安阳殷墟的甲骨的发掘,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出土的甲骨文及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研究,他第一个发现了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大师。

后来,他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处成立后,他被聘为通讯员。

同年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考古的科学研究工作大面积地展开了。

特别是1929年秋,在第三次挖掘中人们发掘出4块较完整的大龟版,它们处于同一时代,体形巨大字迹众多,一出土就引起了董作宾的关注。

考古领域的重要学者和研究成果

考古领域的重要学者和研究成果

考古领域的重要学者和研究成果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明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迹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化过程。

在考古学的长期探索中,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学者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介绍几位重要的考古学学者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展示考古学在人类文明研究上的重要作用。

一、路易·比塞尔(Louis Boucher)路易·比塞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考古学家,被誉为现代考古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以其对土耳其和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古代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而闻名于世。

比塞尔的研究成果在重建古代贸易网络、交流和文化交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来的考古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二、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霍华德·卡特是20世纪初的英国考古学家,他以发现图坦卡蒙法老的墓地而闻名于世。

这次发现引起了全球轰动,被誉为考古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卡特的工作不仅使世人对古埃及文明的了解更加深入,也促进了考古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认可和重视。

三、李梅尔(Li Chi)李梅尔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考古学家,他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字和青铜器的研究。

他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对青铜器进行了精细的分类和分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演化的脉络。

李梅尔的贡献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国际考古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玛丽亚·雷·德尔格罗索(Maria Reiche)玛丽亚·雷·德尔格罗索是20世纪的秘鲁考古学家,她致力于研究秘鲁南部纳斯卡文化遗址。

她发现并系统地记录了成千上万个石头绘画,推测纳斯卡人创作这些绘画的目的和意义。

她对纳斯卡文化的研究为后来人重新认识和解读这一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斯文·格隆马克(Sven G. Klonne)斯文·格隆马克是现代考古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主要研究巴勒斯坦地区的考古遗址。

考古学中的重要人物

考古学中的重要人物

考古学中的重要人物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学科,依赖着众多杰出的学者和考古学家的努力和贡献。

这些重要人物通过他们杰出的研究成果和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历史的谜团,丰富了我们对过去文明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几位在考古学领域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1. 海因里希·舒里曼 (Heinrich Schliemann)海因里希·舒里曼被称为现代考古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对古代希腊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驱使着他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掘。

他最著名的发现之一是特洛伊遗址,这个古城在欧洲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

舒里曼通过自己的发掘和研究,证明了特洛伊战争确有其事,并且为后来的考古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研究方向。

2. 约翰·劳德 (John L. Caskey)约翰·劳德是美国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主要专注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研究。

他对于古代希腊城邦的考古发掘和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特别关注尼基亚和阿提卡地区的考古遗址,通过他的研究,在重建古代希腊历史和文明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爱文·布劳恩 (Irving Rouse)爱文·布劳恩是一位美国的考古学家,他在加勒比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致力于研究加勒比地区的原住民文化和遗址,通过他的工作,我们对加勒比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雷曼·鲁斯特伦 (Schleimann Reimann)作为一名德国考古学家,雷曼·鲁斯特伦对欧洲早期修道院的考古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掘出了许多重要的修道院遗址,并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在中世纪欧洲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方面的重要见解。

5. 玛加丽特·默郎 (Margaret Murray)玛加丽特·默郎是一位英国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古埃及文明和女性考古学家的角色有着特别的关注。

她的研究深入剖析了古埃及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对女性墓葬和宗教仪式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古埃及文化的方方面面。

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20世纪考古学部分著名学者及其作品曾昭橘(1909—1964),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博物馆学家。

著有《大理发掘工作》、《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中国铜器铭文与花纹》、《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博物馆》、《试论湖熟文化》、《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等。

组织举办《社会发展史展览》、《中国历史文物陈列》、《江苏历史陈列》等。

陈直(1900—1980)著有《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文史考古论丛》以及《摹庐丛著》等.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英文对照)等。

斐文中(1904—1982)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

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

著有《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等冯汉骥(1899—1977)著作:《中国亲属制》、《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倮倮之历史起源》等。

高去寻(1909—1991)主要研究方向是殷墟,著有《侯家庄》等。

郭沫若(1892—1978)主编《甲骨文合集》;考古学方面的文章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等。

郭宝钧(1893—1971)著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关于新郑莲鹤方壶的研究》、《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迹》、《陶器与文化》、《殷周车制研究》、《殷周的青铜武器》等。

胡厚宣(1911—1995)参与了《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著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甲骨续存》(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论著目》、《甲骨学商史论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考古学部分著名学者及其作品曾昭橘(1909—1964),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博物馆学家。

著有《大理发掘工作》、《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中国铜器铭文与花纹》、《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博物馆》、《试论湖熟文化》、《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等。

组织举办《社会发展史展览》、《中国历史文物陈列》、《江苏历史陈列》等。

陈直(1900—1980)著有《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文史考古论丛》以及《摹庐丛著》等.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英文对照)等。

斐文中(1904—1982)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

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

著有《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等冯汉骥(1899—1977)著作:《中国亲属制》、《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倮倮之历史起源》等。

高去寻(1909—1991)主要研究方向是殷墟,著有《侯家庄》等。

郭沫若(1892—1978)主编《甲骨文合集》;考古学方面的文章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等。

郭宝钧(1893—1971)著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关于新郑莲鹤方壶的研究》、《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迹》、《陶器与文化》、《殷周车制研究》、《殷周的青铜武器》等。

胡厚宣(1911—1995)参与了《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著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甲骨续存》(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论著目》、《甲骨学商史论丛》等。

李济(1896—1979)著有《中国民族的形成》、《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

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李光宇(生卒不详)文章有李光宇、张云《山东枣庄春秋时期小邾国墓地的发掘》(《中国历史文物》5期)李景聃(1899-1946年)参与殷墟发掘,文章有《寿县楚墓调查报告》、《豫东商邱永城调查及造律台黑孤堆曹桥三处小发掘》(1936)。

李仰松(1932—)著有《民族考古学论集》、《考古人和他们的故事2》等。

梁思永(1904—1954)主要著作有其主持编写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论文汇编《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以及由于病痛未完稿后由高去寻辑补而成的《侯家庄》。

刘屿霞()刘鄂(1857—1909)辑有《铁云藏龟》,是研究甲骨文最早的专著。

罗振玉(1866~1940),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在甲骨文研究者中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

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殷虚书契考释》、《殷虚书契续编》(1933)、《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年)及《附说》各一卷等。

贾兰坡(1908-2001)著有《鲁南考古队在人类学上的特别发见》(1933)、《中国猿人》(1950)、《旧石器时代文化》(1957)、《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中、日、英等文版1978)、《北京人之家》(法文版,北京外文出版1978)以及《中国的旧石器时代》(1982)等论文或专著共300余种。

蒋大沂(1904—1981),江苏苏州人。

发表《从古文字中观察古代家宅演进之情形》(1940)等作品。

潘悫()参与殷墟发掘夏鼐(1910—1985)著有《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日文)等;主编《辉县发掘报告》、《长沙发掘报告》、《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和《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杨希枚(1916—)著作:《体质人类学讲义》、《殷代头骨研究》(合著)等。

尹焕章(1909—1969),河南南阳人。

与曾昭橘合作首次提出了“湖熟文化”的名称。

著有《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等。

尹达(1906—1983)原名刘火翟,字照林,又名虚谷,河南滑县人。

主编《历史研究》,参与编辑《考古学报》、《甲骨文合集》,著有《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主编)等。

俞伟超(1933—2003)著有《考古学是什么》、《古史的考古学探索》、《考古学伊甸园》、《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实践》等。

张长寿(1929—)合著《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主编《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等。

张光直(1931—2001)著作:《古代中国考古学》、《殷周青铜器与铭文综合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古代中国的文明:人类学考察》、《青铜时代》等。

张忠培(1934—)著有《中国北方考古论集》、《元君庙仰韶墓地》、《母权制时期私有制问题考察》等。

郑振铎(1898—1958)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

邹衡(1927—)著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等。

安志敏(1925—2005)主编《庙底沟和三里桥》(1959)、《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1996)等考古报告,论文先后结集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1982)、《东亚考古论集》(1998)等。

汪宁生(1930—)著作:《西南民族历史和文化》、《文化人类学——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等。

仇士华(1932—)与人合著《中国考古学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碳十四年代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我国古代冶铁燃料的碳十四鉴定》、《中国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86年)佟柱臣(1920—)著有《龙山文化》(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华书局1965、1982年本;《中国历史的童年》(与贾兰坡、安志敏合著),中华书局1982年;《西团山考古报告集》(主编),江城文博丛刊第一辑1987年;《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巴蜀书社1991年,获得1992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中国新石器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推选为优秀学术专著,拨专款出版,编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医巫闾山诗集》,长白丛书研究系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中国考古学要论》(名师讲义丛书),鹭江出版社2004年。

王仲殊(1925—)合著《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六顶山与渤海镇——唐代渤海国的贵族墓地与都城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探求日中古代文化的交接点》(日本山川出版社1982年)、《古代日本的国际化》(日本朝日新闻社1990年);著有《汉代文明》(英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2年;《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三角缘神兽镜》(日文),(日本)学生社1992年;《从中国看古代日本》(日文),(日本)学生社1992年;《中日两国考古学•古代史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徐苹芳(1930—)著有《居延汉简甲、乙编》(合著),中华书局1980年;《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主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明清北京城图》,地图出版社1986年;《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5年;《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主编),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中国文明的形成》(主编),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见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学勤(1933—)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甲骨文家。

合著《殷虚文字缀合》(科学出版社1955年),著有《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中国青铜器的奥秘》(外文出版社1980年)、《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

裘锡圭(1935—)是目前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古文字学家。

著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裘锡圭自选集》(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丛书)、《文史丛稿──商贾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墓竹简》等。

陈文华(1935—)是农业考古学。

著有《论农业考古》(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农业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南京犬学出版社1996版)、《农业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版)等。

孟凡人(1936—)著有《北庭史地研究》、《楼兰新史》、《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丝绸之路史话》、《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壁画》、《新疆古代雕塑辑佚》、《吐鲁番古代壁画辑佚》、《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新疆考古与史地论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