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备考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1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

公输》)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点2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年中考过去了但又一年中考要来了,对于中考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考点,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 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 防备)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完成、完b副词:全部、都)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赵⑥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名词:疾病b名词:耻辱、忧虑c动词:生病d 形容词:困苦不堪)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形容词:与“厚”相对b动词:迫近、快到)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称赞b动词:著称)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

射:赌注。

重射:大赌注)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考文言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文言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文言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以平仄、以声母韵母的组合和辅助点画为基础。

其语言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句式结构复杂。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通常较为复杂,比较常见的有并列表句、状中结构、偏正结构、倒装结构等。

2. 词汇丰富。

文言文中的词汇丰富多样,常常使用古文化典故、成语和谚语等。

3. 语法规范严谨。

文言文的语法规范十分严谨,需要注意各种词性的用法、语法结构和句式变化等。

4. 修辞手法多样。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诸如比喻、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以上这些特点都是文言文的基本特征,也是中考中考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熟悉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的阅读要领和理解方法。

二、文言文的解题方法在中考中,文言文阅读题常常是学生们最头疼的一类题目,因为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跟现代汉语大不相同。

但只要掌握了一些解题方法,学生们完全可以轻松应对文言文的阅读。

1. 首先,要注意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面向原文,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不要漏掉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往往比较复杂,稍不留神就会误解句义。

2. 其次,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注重理解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因为文言文的语言通常比较拘谨,有时候需要依据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断句义。

3. 再次,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要重视词句语的辨析能力。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古文化典故、成语和谚语,对于这些词句,学生们要善于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理解。

4. 最后,在解答文言文的题目时,要注意细节问题,要注重选项的排除。

在解答选择题时,有时候可以通过排除法来选择正确答案。

以上这些解题方法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题的有效途径,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在中考的文言文课程中,有一些经典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作品既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又是重要的语文考试材料。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文言文知识汇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文言文知识汇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一、古今异义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

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赴汤.蹈火——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5.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1.被发文身被通披2.厉兵袜马厉通砺3.—暴十寒暴通曝4.拨乱反正反通返5.厝火积薪厝通措6.一唱百和唱通倡7.春华秋实华通花8.信口开河河通合9.图穷匕见见通现10.排沙简金简通拣13.受益匪浅匪通非三、虚词用法1.“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

(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2)侃侃而谈:助词,地。

(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

(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

(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

(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是指古代中国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通常指先秦至清初一段时期的文学语言。

文言文在语法、词汇方面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字词的丰富和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上。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时态:文言文只有两个时态,即过去时与将来时。

它们由动词的变化形式来表示。

2. 数量:文言文中没有单复数之分,名词、代词、动词都没有单复数之分。

3. 虚词:文言文的虚词较多,如所、之、乎、者等。

它们主要是用来构成词和词组的。

4.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比较自由,一般是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但由于虚词的加入,也有状、宾语在前、谓语在后的情况。

三、文言文的词汇1. 文言文的词汇丰富,有的词汇是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需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其含义。

2. 文言文中的词汇大多是多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运用排比、对仗和夸张手法进行理解文章的意义。

2. 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感受。

3. 善于从文言文中提炼出精彩语句和成语,增加自己的写作素材。

4 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

五、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文言文的写作注重表达的技巧,包括词语的选取、语句的构造等。

2. 文言文的写作追求以简练的语言来表现深刻的意义,注重修饰和点缀。

六、文言文的作文类型文言文的作文类型有议论文、叙事文、描写文章等。

在写作文言文时,要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在平时多加练习。

七、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比、排比、拟人、转喻等。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力。

八、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脉络。

2. 深入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和情感,把握作者的用意。

3. 注意细读,对生僻字和古文词语进行重点记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必考题型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代词:文言文中的代词一般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汝、之等;指示代词有斯、彼、此等;疑问代词有何、安、焉等。

2. 动词:文言文中的动词分为实词动词和虚词动词。

实词动词是指能够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常见的有行、作、说等;虚词动词是指不能独立充当谓语的动词,需要与实词动词或者情态动词结合使用,常见的有之、者、乎等。

3. 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一般包括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等。

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或方式;介词短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关系。

4. 词性转化:文言文中的词性转化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扮演不同的词性。

例如,“刻舟求剑”中的“刻”是副词,“舟”是名词,“求”是动词,“剑”是名词。

二、文言文句子结构知识点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一般为主谓结构,也就是主语+谓语的结构形式。

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谓语一般是实词动词或者虚词动词。

2.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也可以是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

宾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它接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影响对象。

3. 主系表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有时也可以是主系表结构,即主语+系动词+表语的结构形式。

系动词一般是实词动词,起到连接主语和表语的作用,表达主语的属性或状态。

三、文言文常见句式知识点1.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见的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并列句可以将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连接在一起,表达并列关系。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常见的句式有“因为...所以...”、“如果...就...”等。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
一、常见实词
动词:游览、欣赏、品味、研究、讨论等。

形容词:美丽、壮观、雄伟、可爱等。

名词:山、水、花、草、树木等。

副词:常常、也许、一定等。

介词:在、于、从等。

连词:和、与、但是等。

代词:之、其、此、他等。

助词:所、者、乎等。

二、常见虚词
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何:多么,何等,怎么样的意思。

于:从,在,对于,向,到等意思。

以:用,因为,由于等意思。

而:连接并列短语或句子,表转折,顺承等关系。

则:就,如果,假如等意思。

与:和,跟,同等的字义。

或:或者,有的意思。

且:而且的意思。

故:所以,因此的意思。

三、古文句式
判断句:用者也来表示肯定和否定判断。

被动句:用见、受、被等表示被动关系。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的句子。

倒装句:把谓语放在主语前面,把定语放在状语后面等。

疑问句:用疑问语气表达询问的句子。

反问句: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整理复习文言文作为中考语文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阅读文言文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文言文,下面整理了一些必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词语辨析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我们不仅需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还需要了解词语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语辨析:1. 之与乎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的”、“之”的意思,但使用场合有所不同。

在表示“的”时,一般用“之”;而在表示疑问或表示强调时,则用“乎”。

2. 略、稍、微、几、差这五个字都可以表示小的量或程度,但有所区别。

其中,略和项相对,稍更轻微一点;微比两者更轻微;几较微稍强一些;差更强,意思接近“丝毫不”。

3. 是、为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是”、“为”的意思,但有所区别。

表示肯定意义时,用“是”;表否定意义及无从判断时,一般用“为”。

二、常用成语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用法通常为整个成语,而不是解释词语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常用成语:1. 不可救药意思为无药可救,形容病势极度严重或晚期,用来形容人的一些行为或情况不可挽回。

2. 各有所长意思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或特长,在合作或竞争中可以互相补充。

3. 千头万绪意思为事情极其复杂,有许多繁琐的细节或问题。

4. 画蛇添足意思为做无用功,或是在完成某个任务后做了多余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会削弱本来就十分完美的成果。

5. 亡羊补牢意思为事情出现了问题,及时处理,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三、常见的结构理解文言文中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构:1. “不如”句式这种句式中,不如后面的内容往往都是来表述一项事物比不上另一样事物,也就是表述某个事物的劣势或缺点。

2. “为……所”这种结构一般表示是一种由什么因素产生的结果。

比如“为力所制”即是被力量所限制。

3. “与……同”这种句式中,“与”表示的是并列的含义。

在这种结构中,同往往是表述一种属性同时存在。

中考课标文言文知识归纳(定稿)

中考课标文言文知识归纳(定稿)

中考课标文言文知识归纳——重点词句翻译1 《出师表》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重点词:崩殂:指帝王之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疲弊:困苦穷乏。

诚:实在。

秋:时候。

先帝开创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重点词:陟:提升,提拔。

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

臧:好。

否:恶。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重点词: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倾颓:衰亡、衰败。

亲近贤良的忠臣,疏远奸佞的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重点词:贞良:忠良,忠正诚信。

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重点词:布衣:平民。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卑鄙:低微鄙陋。

枉屈:指屈尊就卑。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重点词:受任:接受任务。

奉命:奉命出使。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中考备考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文常用词语汇总

中考备考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文常用词语汇总

中考备考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文常用词语汇总(一) 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4.《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5.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七年级下册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3.对镜帖.花黄(“帖”通“贴”)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5.满坐.寂然(“坐.”通“座”)6.止.有剩骨(“止”通“只”)八年级上册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5.选贤与.能(“与”通“举”)6.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7.略无阙.处(“阙”通“缺”)八年级下册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2.窥谷忘反.(“反”通“返”)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6.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7.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8.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9.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10.恶能无纪.(“纪”通“记”,记录,记载)九年级上册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5.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6.故不错.意也(“错”通“措”)7.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8.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9.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0.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九年级下册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2.知而不争.(“争”通“诤”,谏诤,规劝)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5.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6.亲戚畔.之(“畔”通“叛”)7.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9.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10.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1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15.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1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17.始一反.焉(“反”通“返”)19.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20.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21.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二)古今异义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15.恒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持久16.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起;从事某种活动;发作17.色;喻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脸色色彩,颜色通晓比喻18.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动词,派遣、使用19.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代词,这种判断动词20.豆一豆羹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指豆子或像豆子一样的东西2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代的一种量器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2.乡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家乡23.是;已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判断动词停止,放弃已经24.或或谓惠子曰有人或许,或者25.国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国家26.于是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副词,表承接,就27.从容鱼出游从容悠闲自得镇定,沉着28.是是鱼之乐也这判断动词29.安安知鱼之乐怎么安定;安稳;安全30.请请循其本请让我们拜托别人31.云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以引起下文云朵32.师齐师伐我军队老师,师傅词语用法举例古义今义33.间又何间焉参与方位词,中间34.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1[女]同“汝”,你。

2[(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3[说]通“悦”,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死而后已](四)重点翻译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中考知识点文言文总结

中考知识点文言文总结

中考知识点文言文总结文言文在中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同学们来说,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以下是对中考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中考中,需要重点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词义转移:如“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个意思。

例如“故”,可以表示“缘故”“旧的”“所以”等。

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实词的意思。

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鞭子打”。

形容词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意为“亲近”“疏远”。

动词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指飞奔的马。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虽”等。

1、之作代词,代指人、事、物。

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凑足音节”等用法。

作动词,意为“去、到”。

2、其作代词,可代指人、物、事,也可作指示代词“那”“那些”。

作语气助词,表揣测、反问、期望等语气。

3、而表并列,“和”“又”。

表承接,“就”“然后”。

表转折,“却”“但是”。

表修饰,“地”“着”。

4、以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作连词,“来”“以致”等。

5、于作介词,“在”“到”“从”“对于”等。

6、乃作副词,“于是”“才”“竟然”。

7、虽作连词,“虽然”“即使”。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中考文言文的常考知识点。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

“左手倚一衡木”中的“衡”通“横”。

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4.《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5.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七年级下册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
3.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5.满坐.寂然(“坐.”通“座”)
6.止.有剩骨(“止”通“只”)
八年级上册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5.选贤与.能(“与”通“举”)
6.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7.略无阙.处(“阙”通“缺”)
八年级下册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
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6.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
7.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8.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9.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10.恶能无纪.(“纪”通“记”,记录,记载)
九年级上册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5.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6.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7.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8.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9.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10.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九年级下册
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2.知而不争.(“争”通“诤”,谏诤,规劝)
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
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5.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6.亲戚畔.之(“畔”通“叛”)
7.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9.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
15.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1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17.始一反.焉(“反”通“返”)
18.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9.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20.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21.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