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1

合集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引才政策优惠
提升创新能力
人才培训机制
政府出台多项引才政策, 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打造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人才流动
长三角地区加大科研投入, 提升创新水平 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
推动产业升级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人 才培训体系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
端人才
产业发展趋势
01 战略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 医药
合作机制建 立
各级政府共同制 定产业发展规划, 推动一体化进程
合作峰会
每年召开长三角 地区合作峰会, 加强各方合作意

金融支持措施
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设立长三角地区发展基金, 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项目。
跨境合作
01 密切合作
加强跨境贸易、旅游、文化等领域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
引擎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第1章 背景介绍 第2章 经济发展现状 第3章 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 第4章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第5章 国际合作与开放 第6章 发展展望与总结
目录
● 01
第1章 背景介绍
长三角地区概况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 江苏、浙江三省一市, 人口众多,经济发展 水平较高。长三角地 区是我国发展最活跃 的区域之一,拥有丰 富的人才和资源。
● 02
第2章 经济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经济 增长势头强劲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 量不断增长,已成为 全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之一。制造业、服务 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领域持续发展,经济 结构逐步优化,为长 三角地区未来的可持 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机构存贷款余额金额最高,2018 年的存贷款余额 分别为 144227.38 亿元、117807.90 亿元,而安徽省 仅为 50677.30 亿元、38815.25 亿元,江 苏 几 乎 是 安 徽 的 三 倍 ,反 映 出 长 三 角 区 域 内 部 省 市 之 间 金 融
2007 年
建立了区域金融协
研究创设长三角普 惠金融指标体系
波中支
2019 年
人民银行上海 总部、G60 科创 走廊九城市与 有关金融机构
发布《金融支持长三 角 G60 科创走廊先进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 合服务方案》
对 长 三 角 G60 科 创 走廊建设提供深度 金融支持
表 2 长三角三省一市金融各项存贷款余额(本外币) (单位:亿元)
当代经济·月刊 2021 年第 7 期
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吴凤菊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摘 要 :当 前 ,长 三 角 区 域 一 体 化 已 上 升 为 国 家 战 略 ,而 长 三 角 区 域 金 融 一 体 化 是 长 三 角 经 济 一 体化的核心和强力助推。本文梳理了近几年长三角区域各政府与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一体化的相 关 政 策 ,通 过 分 析 长 三 角 三 省 一 市《统 计 年 鉴》及《金 融 运 行 报 告》中 相 关 数 据 ,研 究 发 现 ,长 三 角 区 域 金 融 水 平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内 部 金 融 资 金 价 格 趋 同 度 不 高 ,金 融 一 体 化 的 进 度 滞 后 于 经 济 一 体 化 。 总 结 出 长 三 角 金 融 一 体 化 发 展 中 的 主 要 障 碍 是 行 政 区 划 分 割 ,银 行 内 部 条 状 垂 直 管 理 体 制 及 跨 区 域 经 营 的 监 管 限 制 ,不 同 省 市 之 间 金 融 水 平 的 差 异 ,金 融 信 息 共 享 服 务 平 台 的 缺 失 等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嘉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嘉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嘉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称,是中国东部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嘉兴市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面临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嘉兴市如何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嘉兴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展开研究。

一、当前嘉兴产业发展现状嘉兴市地处长三角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目前,嘉兴市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包括纺织、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传统制造业和物流、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嘉兴市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产能过剩和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存在着同质化竞争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如何推动嘉兴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嘉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嘉兴市作为江南水乡,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发展与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相关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

2.强化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嘉兴市要加强产业集群的规划建设,发挥区域协同效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等方式,引进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要加强产业间的协同发展,鼓励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产业链的升级。

3.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随着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嘉兴市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加快推动新经济产业的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樊霞飞(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强劲增长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我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而必须重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

破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需要充分发挥上海市作为示范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一体化、金融要素市场一体化、财政资源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意义;现实困境;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11-15[文章编号]1671-6671(2020)01-0074-08[作者简介]樊霞飞(1993-),女,河南焦作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发展的内生需要。

不同于传统的分割式治理和经济协作式治理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强调整合区域内各地优势,针对不同主体进行取长补短的统筹规划,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协调和协商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是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紧迫内生需要,也是发挥中国经济韧性、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纵深探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然而,其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沪苏浙皖四省市经济联系程度不高、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充分、产业专业化分工与布局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等众多现实困境。

只有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视角进行考量,对各类指标进行科学评估,才能厘清区域内部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路径措施以超越现实困境。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义(一)国际层面——有助于我国增强战略底气、保持战略定力长三角地区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强劲增长极。

有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拥有占比约80%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包含超过1/3比例的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覆盖将近50%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

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

03
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鼓励员工之间进行交流与合
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建立良好的企业间知识共享机制
建立企业间知识共享平台
制定知识共享制度
制定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制度,明确知识共享的范围 、方式、保密措施等,鼓励企业进行知识共享。
通过建立企业间知识共享平台,促进企业之 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
提高长三角地区科技型 中小企业的知识溢出效 应的对策建议
增强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提升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01
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增强企
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02
通过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分类、
存储,方便员工获取和使用知识。
鼓励员工交流与合作
研究创新与贡献
研究创新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为相关领域的 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贡献
本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科技创新 的实际情况,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参考。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科技型 中小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
• 知识获取: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知识获取方面表现良好,通过自主研发、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等方 式获取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然而,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需加强。
• 知识存储:这些企业在知识存储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隐性知识的存储和传承方面。企业需要建 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提高知识存储的效率和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

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

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

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

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

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

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

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

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交通与物流问题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交通与物流问题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交通与物流问题研究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中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和物流发展显得尤为关键。

然而,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和物流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中的交通和物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交通问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交通网络的完善对于促进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协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存在以下问题。

1. 交通拥堵严重长三角地区交通拥堵严重,尤其是线路通道。

数据显示,2019年春运期间,长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客流同比增长近10%,交通拥堵问题之严重可见一斑。

交通拥堵不仅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影响人们的出行体验。

2. 城际交通不便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之间交通状况不尽相同。

一些城市之间的公路和铁路连接不畅,城际交通不便。

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的物流和出行成本也增加了。

3. 市域交通未形成优势市域交通通常指城市内部交通网络以及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结。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经济呈现出高度集聚的特点,但是市域交通却未形成优势。

这导致城市之间的资源交流和贸易通道受阻,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物流问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为发达的物流中心之一,其物流业占全国的份额高达40%以上。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的物流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1. 物流成本高企长三角地区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此情况在全国范围内也十分突出。

物流成本主要来自于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和运输成本等方面。

长三角地区人口集中,土地资源有限,这导致物流企业成本压力大。

2. 物流效率低下长三角地区的物流效率相对较低。

不同城市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和供应链的协同效率低下。

另外,物流企业之间也存在缺乏互信和竞争的问题,难以形成共同的物流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协 作性 较差 ; 技术创 新 不够 , 助开发 能 力薄 弱 ; 资 真正 技
缺乏具 有 国际竞 争力 的高端产品 ; 这一地 区经济发展 最为宝贵 的 自然资 源 ,然 而它也是 阻 术 含量高 的产 品不 多 , 重复 碍 区域 经济一体 化进 程较 为显著 的 自然天堑 。这一 自然 产业布局上 各 自为政 , 布点严重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
二、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困境
“ 长三角 ” 经济 整合有着 得 天独厚 的优势 , 但在 2 多 O 年 的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发展 历程 中 ,区域 内部 的行政 区
( 产业结构趋同, 三) 经济效益不高 长三角的 1 个城市中, 6 选择电子信息业 的有 1 个 , 2
选 择汽车作 为重点 发展产 业 的城市 有 l 个 , 1 选择石化业 的有 8 。 个 高新技术产 业 的发展 也主要集 中在 I 产业 、 T 生 物 医药 、 新材料 产业等 方面 。 这势必 会导致产业结构趋 同
区域性的统一市场 , 优势互补 , 在竞争 中寻求合作 , 最终 实现整体联动发展。然而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
问题 亟待解 决。
经济竞争 大于合作 。当然 , 目前上海 正在 调整其产业 结
构, 试图以梯度推移理论为依据 , 在实现 自身产业结构的
优化升级 的同时 , 强城市 问合作 , 辐射效应 ” 动其 增 以“ 带 他城市产业结 构的优化 和升级 。
施 网络 体 系。 进 区域 城 市 网络 化发 展 ; 整优 化 区域 产业 结构 和 空 间布 局 ; 化 上 海在 长三 角地 区的核 心城 市 作 用 , 而使 促 调 强 从
“ 长三角” 区域 内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由于经济发展 中的 内在联 系而联 结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 以实现 区域整体 实力和综合竞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困难梗阻和意见建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这三个省份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经济合作体。

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推动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

然而,当前长三角地区在跨区域转移承接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和梗阻。

首先,人口流动情况复杂多样,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口涌入。

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压力加大。

其次,不同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也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顺利进行。

各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产业政策等方面存在不同考虑和利益冲突,导致跨区域合作难以推进。

此外,产业协同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集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产业链条上下游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和协同,制约了跨区域转移承接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见建议:首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长三角地区,促进跨区域转移承接。

其次,应加强各地合作机制的建设,构建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机制,提高资源整合和协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之,当前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转移承接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建设,才能够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当前长三角跨区域转移承接的现状2.1.1 人口流动情况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各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和提升生活水平。

例如,大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和优秀人才的流入,使得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作者:林慧竹来源:《商场现代化》2022年第09期摘要:长三角一体化是以上海作为发展核心,苏州、杭州、南京为发展主体,江苏和浙江为双翼进行经济发展的地区模式。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科技力量突出,城市之间联系较多,带动了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为我国的经济形势大好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因此促进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前,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挑战,文章就民营企业当前的困境进行浅要分析并且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一、前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经济展示区。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它们共同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地区增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加快了长三角地区经济、产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民营企业的发展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增加了长三角地区的销售收入、科技附加值,大大提高了地区的税收。

大量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各产业做大做强,而且逐步出现了新的产业研发,促进了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进步和企业的创新。

民营企业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规模,为长三角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竞争力和科技活力,不断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蓬勃的力量。

因此,本文基于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具体探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帮助县级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能力,促进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2.Y企业战略管理概况
Y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把战略管理的制定和实施作为企业发展得重中之重,同时也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管理。在制定企业战略时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环境分析,根据企业自身不断发展的状况,适时调整企业战略,使企业战略符合企业的发展状况。同时在保证制定最优战略的前提下,特别重视战略的实施,建立专门督促战略实施的部门,保证战略制定到实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特别注意战略实施以后的反馈,通过了解,看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是否能让企业利益最大化。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概述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中小企业就是指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这类企业目前在我们国家大量存在,并成雨后春笋的态势不断发展壮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步居于主要地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内蒙古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以铝业园区Y企业为例
作者霍珺
学院工商管理
专业工商管理
年级10级
学号
指导教师赵红梅
导师职称副教授
内容提要
企业战略管理近年来也越来越在企业中盛行起来,因此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特别是中小企业将战略管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对战略管理进行了综合化阐述,在战略管理的内涵和学者对战略管理的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了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以确保企业健康发展。本文除了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分析,还特别对Y企业进行了调研,Y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中的一个代表,存在的问题既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是独具特点的,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Y企业从而得出对策,以便Y企业长久保持活力。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一、毕业论文__(国际)金融方向:国际金融方向的论文主要应围绕人民币汇率变动(升值)我国外贸生产型企业、外贸公司面临的问题、应对策略,以及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对我国外贸企业的支持等方面来展开,要求紧密联系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的对策来阐述。

部分供参考论文题目:1、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2、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3、论我国外汇储备与利用外资战略的调整4、欧元汇率变动对江苏纺织行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5、人民币汇率走向对常州外贸的影响6、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改革的探讨7、论人民币升值的利弊8、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9、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贸易10、试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11、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12、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的研究13、人民币升值后中国纺织业出口模式探析14、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探讨1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创新二、毕业论文__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方向的论文主要应围绕我国外贸政策变动对我国外贸生产型企业、外贸公司的影响等方面来展开,要求紧密联系当前我国企业如何来面对政策的变化和采取对策来阐述。

部分供参考论文题目:1、跨国采购对我国外贸公司的影响和对策2、浅谈WTO环境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我国企业的对策3、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常州中小企业发展战略4、如何运用国际分工发展趋势,进一步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5、××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6、优化常州出口商品途径的调查分析报告7、常州地区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对策思考8、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探讨9、江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10、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方向的调查11、江苏省民营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12、常州区域聚集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及风险研究13、常州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14、世界FTAS(Free trade Agreements)发展态势与中国策略分析15、新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6、CIF合同初探17、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对策18、长三角地区外贸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19、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经济影响及其发展对策20、对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21、中国外贸顺差问题的产生以及对策思考22、中小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索23、产品征收出口税的影响以及对策24、中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及其影响25、降低产品出口退税的影响以及对策26、中国高额贸易顺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27、关于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探讨28、我国外贸出口经营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对策29、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30、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31、常用贸易术语风险比较32、进口合同CIF术语的风险33、出口合同FOB术语的风险34、我国出口产品非正常低价现象探讨35、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36、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37、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38、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三、毕业论文__国际贸易摩擦(反倾销等)方向:国际贸易摩擦方向的论文主要应围绕我国外贸生产型企业、外贸公司面对国际贸易纠纷如何应对来展开,要求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纺织业/鞋业企业如何来面对国外的反倾销和采取对策来阐述。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

区域经济467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和建议陈 展 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产控股发展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全球范围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在逐步进行当中。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舆论点,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发展的手段,对长三角的经济具有一定的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结构、生态各方面都在不断推动中,虽然长江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快、规模大。

但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4-0467-01前言长三角区域战略大体上可以分为经济区域规划、自发合作的开放和一体化的探索三个阶段,长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它的根本动力是来源于市场的力量,它是一种在某种特定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状态,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经济一体化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会对一体化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和不同的效应,所以,经济一体化逐渐为世界经济产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有助于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地区自由的优化与配置,促进长三角地区市场的不断扩大与经济增长,有助于赐予世界多极化新的内容,促进经济全球化。

当前政府主导力量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够有效和规范,这种现象直接对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影响,制约了区域内部的资源的有效利用。

1.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利用价值不高长三角区域的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区域可达性水平,但是长三角因为缺乏区域综合的规划,不同交通方式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协调,衔接程度不够,这些都对长三角的互联网水平的全面提升提出了考验。

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问题和优化建议

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问题和优化建议

第4期2021年2月No.4February ,2021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问题和优化建议杨璐(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08)摘要: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对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开放、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首先阐述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现状,进而分析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产生的重要效应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优化建议中图分类号:F832;F124文献标志码:A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基金项目: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江苏省孵化载体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BR2020034。

作者简介:杨璐(1990—),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与科技金融。

引言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明确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三角作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体之一,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1长三角区域发展沿革和科技金融协同现状长三角开展科技金融协同创新有着坚实的基础。

早在2003年,上海市科委、江苏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厅签署了《共同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提出联合开展长三角科技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实行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并建立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长创联)。

2004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以及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关于联合开展长三角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的公告》,宣布启动长三角科技项目联合攻关计划。

2008年,长创联办发布《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

2009年,安徽省参加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座谈会暨联席会议,开始全面参与长三角科技发展合作与分工。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面临的新挑战(一)国家区域政策导向转变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区域政策的“空间干预”倾向日益淡化,代之以“空间中性”为主、“空间干预”为辅的政策导向。

“空间干预”是指针对特定地方的干预政策,在国外通常以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为主要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普遍应用于培育空间增长极和激励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方面。

“空间中性”的观点则强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一体化互动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体化的基石应该是不考虑空间因素的制度。

“空间中性”政策也被视为基于人员的政策,该政策代表了一种最有效地增强效率、保证享有平等发展机会以及改善个人生活水平的最优方法。

尽管关于两类政策的优劣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是充分和客观考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全面审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区域经济关系带来的影响,是政策取舍的关键所在。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演进中,“空间中性”的政策转向有迹可循,在局部的、外缘空间的“点”和开放的、全局空间中都有所体现。

在“点”的层面,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安徽在2010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被纳入泛长三角的广域范围,符合长三角区域整体商务成本上升的产业外迁需求,同时安徽省的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也能够就近得到充分利用。

相较于“空间干预”政策,“空间中性”的区域政策更加尊重市场选择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泛长三角区域经历了由空间发展不平衡到趋平衡的态势。

如何顺应这种趋平衡态势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实施“空间中性”区域政策的初衷。

当然,即便是在“空间中性”的政策导向下,也不排除更小的地理尺度仍然可能追求效率优先,采取“空间干预”的发展策略,在特定的地区集聚有限的资源、承担特定的任务。

例如,在被纳入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第二年(即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纲要》。

某种程度上讲,“空间干预”的区域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恰恰为逐步落实“空间中性”的区域政策,提供了相对优选的策略和方案。

经济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经济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经济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

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实现经济一体化和协同发展,制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二、长三角地区的优势长三角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区域人口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对外开放程度高。

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发展目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一体化、产业协同和人才流动。

通过深化产业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国际竞争力强地区。

四、实施路径4.1 加强政策协调加强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建立健全政策沟通机制,确保政策制度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4.2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协调优化,促进产业链的纵向融合和横向联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交通网络,提升能源供应和环保水平,提高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4.4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区域一体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五、产业合作示范项目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探索开展一些产业合作示范项目,以实践检验新的合作模式和政策举措,不断积累经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

六、结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狭隘利己主义,形成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以上海为核心,与浙江、江苏形成紧密合作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

这一战略的目标是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长三角一体化为这一地区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机遇。

根据统计数据,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GDP已超过法国、英国和韩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一体化将加强区域间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集群化。

这将大大提升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和人才流动,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为区域间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体化将促进城市间的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发展潜力。

这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进入该区域,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长三角一体化还为区域间的人才流动带来了新机遇。

一体化将促进人员的跨地区流动和交流,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壁垒,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人才流动将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创新,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

然而,长三角一体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区域间发展差异的挑战。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速度存在差异。

一体化需要解决这些差异,促进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协同发展,以确保区域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还需要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也是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一体化需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长三角一体化还需要解决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和管理的挑战。

一体化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和统筹,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解决政策衔接、资源共享等问题,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及驱动机制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及驱动机制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及驱动机制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区域,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和驱动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进行测度,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驱动机制。

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对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评估。

接着,本文从政策环境、市场机制、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驱动机制。

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各驱动因素对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和路径依赖。

本文总结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提出了促进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这些对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深化市场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涉及到产业、市场、交通、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构建测度指标体系时,我们遵循了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

系统性要求指标能够全面反映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个方面;代表性则强调指标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能够突出反映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特征;可操作性要求指标数据易于获取和处理,计算方法简便易行;动态性则要求指标能够适应一体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选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选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年论文参考选题一览1.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2.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研究3.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家电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4.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本土化经营的策略研究5.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风险研究6.FDI对湖南省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7.我国出口企业防范信用证结算风险的对策研究8.怀化市资源性产品出口效益增长研究9.怀化市出口贸易发展对策研究10.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对策研究11.我国资源性产品出口效益增长研究12.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歧视性反倾销的策略研究13.国际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14.湖南省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研究15.湖南制造业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16.如何防范中国金融业开放的风险17.中国如何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18.我国如何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19.关于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探讨20.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21.如何防范加工贸易中侵权的问题22.中印投资环境的比较23.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24.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25.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26.贸易磨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27.我国企业 FDI 的区位选择分析28.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29.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外贸公司发展前景探讨1、邵东打火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2、邵东打火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3、怀化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4、怀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5、衡阳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6、衡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7、永州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8、永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9、郴州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10、郴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11、湘西自治州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12、湘西自治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13、常德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14、常德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15、岳阳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16、岳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17、益阳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18、益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19、张家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20、张家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21、娄底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22、娄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23、长株潭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问题研究24、长株潭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1.论国际贸易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2.浅析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3.网络购物对湖南经济的影响4.浅析湖南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浅析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战略6.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论湖南绿色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湖南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9.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10.浅析人民币升值对湖南对外贸易的影响1、日商在华直接投资研究2、日本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的启示3、日本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4、日本旅游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5、日本教育投资收益研究6、日本企业文化研究7、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8、日资企业在华发展研究9、中日贸易现状、发展及对策研究10、中日企业对比研究1. 湖南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2.湖南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与对策研究3. 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4.中联重科跨国并购战略研究5.石门柑橘出口比较优势及可持续性研究6. 湖南文化产品出口战略研究7. 麦当劳与肯德基在中国营销战略的对比研究8.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9.金融业跨国公司本土化研究10.基于波特竞争模型湖南旅游业行业环境分析1.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优劣势比较及对策研究2.××地区××产业出口竞争力状况研究3.欧美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4.“碳关税”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影响研究5.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发展及对策研究6.越南与我国的经贸状况与发展前景7.国内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8.中国汽车工业出口竞争力问题与对策9.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10.国内发达地区服务外包的现状及问题研究说明:学生可根据以下研究内容或其某一方面问题自行拟定题目。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动力:理论解释和政策建议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动力:理论解释和政策建议

3 O年来在经济结构上发生 了重大 的变化 。 既反映在产业 这 结构 的高度化使长 三角 的大 部分地 区进入 了工业化 的后 期阶段 ; 也反映在要素流动、 劳动力 和资本 、 民收支等各 居 个方面的结构变化 。此外, 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 , 突破 了几 千年来 中国城市主要依赖于政 治资源 而发 展的格局 , 呈现 出商业 城市的许多成份 。
的要 素流 动 性 也在 不断 增 强 。 客观 上 要 求 区域 内基 础 设 这 施 的统 一 规划 和 建 设 , 需 要 形 成 区 域 商 品和 服 务 的 自 由 也
自改革开放 以来 , 长江三角洲是 中国经 济发展最快 的
区域 之 一 。国有 、 资和 民 营经 济 的 同步 发 展 , 断地 推 动 外 不
Itga o)前 者 指 取 消各 种 法 规 政 策 以消 除 对 各 国 生 产 ne tn , r i 要 素 流 动 的 障 碍 ;后 者 指 建 立 新 的法 规 制 度 以纠 正 自由 市 场 的错 误 信 号 , 化 自 由市 场 正 确 信 号 的 效 果 , 而 加 强 从 强 自 由市 场 的 一 体 化 力 量 。 巴 拉 萨 (9 1 进 一 步 将 经 济 16 )
取“ 消极 一体化” 的政策, 而不是 “ 积极 一体化” 的策略 , 点应建 立 自由竞 争的市场制度 , 重 促进 生产 专业
化和社会分 工, 特别是政府应彻底退 出私人产 品生产 领域 。在公共产 品领域 , 政府 的参 与也应有严 格的 限制 , 可采用政府投资和 市场经营的供 给机 制。

政 能力, 以改善投 资环境名 义 , 吸 引外资和 鼓励企 业发 在
展 方 面 过 度 竞 争 。 区域 内许 多城 市 都 建 立 各 自的经 济 开 如 发 区( 三 角 内 共 有 国家 级 开 发 区 1 个 , 市 级 开 发 区 近 长 9 省 百个 1为 了招 商 引 资 , 出过 度 的 土 地 优 惠 条 件 和 财 税 返 , 给 回 政 策 ,导 致 区 域 各 行 政 区 招 商 引 资 工 作 的 无 序 竞 争 状 态 , 类 开 发 区 的 功 能 定位 、 业 结 构 出现 相 互 融 合 和 同 各 产 化 趋 势 。在 外 贸产 品 出 口上 , 相 压 价 , 阻挠 了商 品和 生 竞 既 产 要 素 的 自由流 动 , 导 致 在 国外 市场 上 的过 度 竞 争 。在 又 公 共 设 施 的建 设 和 协 调 方 面 , 困难 重 重 , 分 基 础 设 施 也 部 相 连 难 通 , 别 是 长 三 角 的港 口建 设 问题 , 少 协 调 , 地 特 缺 各 纷 纷 投 资 , 度 建 设 。此 外 , 对 上 海 大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的聚 过 面 集 效 应 , 管 各 省 市 都 在 强 调 经 济 的 合 作 , 江 苏 省 提 出 尽 但 了沿 江 开 发 战略 ,浙 江 省提 出环 杭 州 湾 产 业 发 展 战 略 , 多 少 带 有 自成 体 系 的策 略 。 江 浙 两 省 规 划 的 南 京 都 市 圈 、 苏 锡 常 都 市 圈 、 太 湖 都 市 圈 、 绍 宁 经 济 带 等 , 是 与 复 杂 环 萧 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与对策(1)
发布时间:2005-7-7信息来源:
浙江制造网12月20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文荟萃、城市密集、交通便捷,是我国经济发达、开放度高、综合实力强的地区之一。

目前,长三角以只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的国内生产总值、25%的财政收入和30%的进出口总额。

进入新世纪,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同时长三角区域内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作为中国民族工业重要发祥地的长三角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

设立区域合作组织、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1983年3月,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在上海成立,这个经济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部分地区,目的是在上述区域内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加强协作、共同发展。

当时我受江苏省委、省政府委托,参加经济区规划活动。

这个机构到1988年被撤销为止,活动了五年多时间,为促进区域合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90年全国“两会”期间,费孝通同志和我领衔、30多名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呼吁建立长三角经济区。

在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我领衔江苏3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把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成为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具有同等意义的发展战略,由国务院从宏观上加强组织协调。

但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要很快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难度还比较大,制约因素比较多,而首先从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之间实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走专业化协作化之路,不失为一条渐进式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加强中小企业合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对增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活力,提升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无论中外,中小企业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强大活力的增长因素。

在美国,有中小企业2000万家左右,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美的39%,1/2的技术创新、2/3的新增就业来自中小企业;在日本,有中小企业650万家,占其企业数的99%,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量超过1000万家,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国工业产值的60%、利税的40%、就业机会的75%、出口的60%。

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地位特殊,作用巨大。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

(一)中小企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较早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催生了大批中小企业,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
重大贡献。

当时,活跃在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江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

第二种是以浙江为代表的个体私营企业。

第三种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的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

这三种类型的企业,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都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以江苏为例,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成为江苏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大飞跃的历史机遇,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推进了江苏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

90年代以后,三种类型的企业都进行了改革与调整。

江苏积极调整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大胆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加快产权改革和机制创新,明显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活力。

同时鼓励支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江苏的中小企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浙江私营企业的发展则呈现出新的特点,企业的专业化、集群化趋势明显,有些地区大中小企业联合发展形成“块状经济”,有些企业发展壮大后开始向省外投资扩张。

上海等地区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中的生产型企业在二十世纪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近两年贸易、服务型企业也进行了改革。

虽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中小企业改革创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总体上又呈现出殊途同归的趋势:企业产权更加明晰,运作机制更加规范,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就江苏来讲,目前已有中小企业64.5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7%;从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占企业就业人员的89%;完成增加值64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多。

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企业的增长来支撑的。

像江苏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的省份,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内生式经济显得更加重要。

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推进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国际化,大量中小企业进入了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二是成为农村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

中小企业生存和成长所需的条件相对较少,在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长三角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推动的。

三是成为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中小企业都是增加城乡就业、缓解社会矛盾的主要载体。

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离土不离乡的特征,对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意义重大。

四是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五是成为区域经济整合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间从资金、技术到市场开拓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和深入,对推动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等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长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世界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格局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大鱼吃小鱼”走向“共存共赢”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人从以往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中,深刻思考如何整合与分工,融入长三角,从而实现新的跨越。

市场竞争引起资源整合和生产集中,一方面促使许多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顶天立地”的跨国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也为“铺天盖地”
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竞争和合作并存的事实证明,社会化大生产并不排斥中小企业,相反中小企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发展活力将更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更为显现。

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将日益凸显出来。

1、中小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坚实基础。

江苏、浙江的县域经济和开发区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区域产业集群的崛起。

每一个特色产业的形成,都有一个或多个大企业在支撑,在这些大企业周围,又活跃着一大批行业内的中小企业。

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形成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增强了区域竞争力。

随着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企业专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

一方面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运用,向着高、精、尖、特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成为大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

另一方面,许多跨国公司开始转变发展模式,把原来集于一身的研发、生产、销售环节,有选择地转移到专业化的中小企业。

这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合作,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合作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因此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坚实基础。

2、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

实践表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更多地源自中小企业,大的技术变革往往从小的技术改良开始,特别是在生产领域,中小企业是技术进步的试验田。

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在中试和小批量生产阶段,一般是在中小企业取得突破的。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而新经济的主力军恰恰是中小企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技术交流与合作变得更为便捷,中小企业将更有条件率先走技术创新之路。

3、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微观细胞。

由于结构、机制等的不同,中小企业管理层次相对较少,运作机制比较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运行效率也更高。

这种体制优势,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的发展能力,更具有生命活力。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体制和机制优势。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虽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但对新情况新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

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中小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跳跃式发展;在经济发生波动时,调整和适应最快的往往也是中小企业。

4、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至少说明了两个道理。

其一,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决定于市场。

对县级城市而言,搞活中小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比发展大型企业、大量引进外资相对容易,成效更为直接。

其二,中小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发展特色产业、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