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思想与山水
孔子“比德”论与山水画的人文内涵

孔子“比德”论与山水画的人文内涵作者:李捷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3期在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中,以“物”比“德”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作为审美对象的“物”承载着为带来审美愉悦之作用,将审美与伦理道德相结合蕴含于“物”的审美方式,称之为“比德”。
胡家祥先生曾经对“比德”的概念进行界定:“将自然现象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从自然景物的特征上体验到属于人的道德含义,将自然物拟人化。
”“比德”的审美观念认为,“物”的自然性与人的道德品格具有相近的特质,将“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以求达到提醒人们遵循道德内涵的目的。
“比德”这种审美方式滥觞于我国先秦时期。
对于“比德” 这个词的出现和论说,《礼记·玉藻》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君子于玉比德焉”,《荀子·法行》亦有记载孔子答于子贡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
但是“比德”发扬广大的应该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孔子在讨论自然美欣赏的时,有云:子曰:“知者樂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这里的意思是不同的人对于自然美有着不同的喜好,也就是对于自然美的审美来说,审美主体有着不同的对于自然客体的欣赏是具有选择性的,然而这里并没有对知者为何喜欢水,仁者为何喜欢山进行明确的解释,宋代理学家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就是说知者才思明锐,与水的特质相似,故乐水而好动;仁者敦厚沉稳,与山特质相契合,故乐山而好静。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即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也包含对仁、智的赞美,形成了山水比德的观念。
不仅是孔子,孟子荀子对于孔子的比德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厂工者难为言。
浅析“比德说”在美学理论上的重要意义

浅析“比德说”在美学理论上的重要意义作者:夏钧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11期摘要:任何一种思想的存在必定是有它的价值,对于先秦时期盛行的“比德”思想更是如此。
“比德说”的提出,有力地证明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鲜明地标记着人们第自然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中国美学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说先秦的“比德说”在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比德说”;自然美;真善美恩格斯告诉我们:“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在最初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是不存在美的,人与自然也没办法和谐相处。
但是人们在经过了长期的生产实践之后,开始逐渐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并慢慢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这时的自然已经不再是先前高高在上的“神”,而是经过人类社会实践的改造变成了“人化了的自然”、“社会化的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自然美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动荡不安,思想文化上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个时期,不仅整个自然界已经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以各种自然物为审美载体的形象也出现在诸多文学作品中,甚至还因此产生了“比德说”这一关于自然美的审美理论。
这些理论和观念的出现,证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人们对大自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列宁曾经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在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比德说”的提出有力地证明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把中国美学史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美学理论宝库做出了一个新的贡献。
先秦时期的“比德说”在美学理论上最可取的首要意义是,它表现出了自然美的实质,自然物某些美的特征与人类的某些品德相类似,人们可以从自然物中看到自身的影子,自然物的特性也能从人类的行事作风中有所体现。
名山大川的由来

名山大川的由来中国名山大川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人与大自然精神关系的深化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大阶段,即自然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教。
自然崇拜从考古发掘的甲骨文和最早的文献记载来看,早在人类社会的初期,自然崇拜现象就十分普遍。
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缺乏科学认识,便将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天、地、山、水等等,当作自然神加以崇拜,借以寄托人们对自然的精神和心理的祈求。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所记载的400多座山中,都有不同规格的祭祀,可见当时对自然神崇拜的普遍性。
《史记封禅书》引《周官》的话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可见那时,祭祀山水已分政区和等级,帝王祭祀五岳、四渎,地方官祭祀地区性的名山大川,老百姓祭祀当地的名山水。
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霍山(今安徽天柱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渎是指四条大河: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
与五岳相应的有五镇(大山),即东镇沂山(山东),南镇会稽山(浙江),西镇吴山(陕西),北镇医巫闾山(辽宁),中镇霍山(山西)。
还有九镇,当时把全国分为九州,每州都有自己的镇山。
在诸多山神崇拜对象中,名山和大川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代表,五岳四渎则象征整个中华的神州大地。
崇拜自然山水神,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而天子祭名山大川,封禅泰山,则是中国名山大川发展史上的特有现象。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礼仪活动。
封,是帝王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上祭地。
封禅活动历史悠久,但有史实记载的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泰山顶祭天,在泰山脚下小山梁父祭地,并命丞相李斯刻石纪功。
从此,封禅活动便成为封建社会劳民伤财的国家大典。
帝王封禅泰山包含着祭祀天和地,朝廷祭祀四渎,亦代表天下河川。
这就从人们普遍祭祀具体的山山水水,发展到祭祀那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山大川。
从而把名山大川从普通的作为物质利用的对象中分离出来,保护起来,作为象征性的祭祀对象,加以崇拜。
儒家山水美学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山水美学强调山水比德的思想。
孔子对天地之美胸怀道德虔诚之心,他曾经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里明确把山与水并提,并把山水之乐与人的德性、智识联系在一起。
后来的儒家学者充分发挥了孔子“乐山”、“乐水”的思想。
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山川颂》堪称儒家山水比德思想的第一篇名正言顺的公开文献,他明确将山水视为至善至美的象征。
汉代刘向在《说苑·杂言》中将“水”视做儒家仁义礼智的完美象征,将“山”视为万民敬仰的政德象征。
可见,儒家传统思想对自然山水景观的理解与接纳是以道德为中心,却不失审美体验的性质。
南宋山水画的比德观之我见

科.梅 、±、” 、萄等 ” 君子”彤 挚早 成 四 琦中 国主 ☆水 所青睐的 题材 .i人 牢借 人 用这 些形 拳采抒 发 自L 的高 洁脱 徭的 美好 情 怀.曩速 自 的人 生志向与 理想 .d物托志 也 变成 T 一种 特的审 薹表现 手法 关键词 : 南宋 据 . 德 观 ;自然 之
过南渡 偏安 风景耳 ,X称 马 角 。 朱竹坨 谓 ” 马 远水量 西湖, 画不 满幅 , 人号 马 角。 云 姚 东诗 . 家 院马 一角是也 。 按不满 意马、 夏 采 的 人,多 以残山剩 水为藉 口。殊不 知从技巧 上 来说 ,这是 把藏笔 应用到 山水画上 面.以一 角
画的 主体性 、写意性 大大重要 于它的 技巧性 、 再现 性。
二 、 山水 比德 ”思 想对 山水 的不断
渗化 .使山水 艺术始 终与^ 的性情、 品德和精
神密 切相; ,二者相 互比拟 ,共同促 进了山水 皂
茴的 繁荣。
三 、 中国 山水 画在 比德思 想的 影响 下 .
盟会 图 )据 ( 珊瑚 网 )录赵 松詈 跋是 “ 碧 金
山水 ” : < 瑚网 )又 录文 壁题 谓 “ 珊 丹青 焕
赫“。庸 寅题他 的 ( 山仙隐田 )谓 : “ 春 刘松
年世家钱 塘 . 直南宋 画院。体格 高雅 .彩缝 供 清润 ”㈣ ‘画史 会 要 )载 : 马 远 号钦 山 ,其 先河 中^ ,世 以画 名 ,后居 钱塘 .光 宁朝 待 诏。画师 李唐 ,工山水、 人物、 花鸟,独 步 苑。 元饶 自 ‘ 然 山水 家法 )谓 : “ 马远 画师李唐 .笔数整 齐,市景 用焦笔 。作 干 斗 柄 ,树叶 夹笔。石 皆方硬 . 大斧 劈带水 墨。 人 物表褶 .小者 鼠尾,大者 柳梢 , 轩昂 闲雅 有 气 象。 人谓 马 全事边 角,乃 见未多也 。 远
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的影响

孔 子 在 河 边 看 到 流 水 , 叹 时 光 就 象 这 流 水 一 感 样 昼 夜 不 停 地 流 失 , 人 生 之 短 暂 。 他 看 到 经 过 寒 喻 冷 的 冬 天 , 松 柏 耐 寒 最 后 才 凋 零 , 人 生 意 志 应 如 而 喻 松 柏 一 样 坚 强 。这 样 一 种 观 看 自然 而 “ 化 ” 德 自然 的 方 法 , 后 世 中 国 人 以 情 观 物 , 以物 迁 的 观 照 自然 对 情
的 国家 与 政 治 伦 理 学 说 之 中 ,兴 于 诗 、 于 礼 、 于 “ 立 成
乐” 是其 代表 言论 。他对绘 画 的直接论 述 除“ 就 绘事 后 素” 外并 不 多见 。但 他 关 于 山水 之 乐 的 言论 对 后 世 山水 画 的产 生及欣 赏 自然 山水 的审美 观 发生 了较
术 的理想 境界 。
逍遥 虚静思 想 作为 山水 艺 术 的思 想 根 源 , 际上 除 实
此 之 外 , 子 的 山 水 比德 思 想 也 是 中 国 山 水 艺 术 产 孔 生 和 发 展 的 重 要 思 想 根 源 之 一 , 一 重 要 思 想 根 源 这 往 往 被 学 术 界 所 忽 视 。本 文 探 讨 孔 子 的 山 水 比 德 思 想 的 基 本 内容 及 其 对 中 国 山水 艺 术 的 影 响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比德说”之源头与发展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比德说”之源头与发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比德说”之源头与发展?学术探讨?晤学目2007年10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比德说"之源头与发展刘颖(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摘要】"比德说"是以中国古代哲人的天人相感为思维基础的,是最早的一种以自然物比方人格道德的范畴学说."比德"是儒家传统伦理美学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今天继承民族伦理美学遗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正确的理解"比德说"的内涵和精髓,首先要弄清它的发展脉络,本文就试图对"比德说"的发展作一个简要地论述.【关键词】比德说天人相感儒家伦理美学"比德"是儒家传统伦理美学的重要内容,对以后文艺作品仁者的博大胸怀.孔子生活的鲁国境内有泰山,五岳之首为泰中有关自然美的创作以及相应的鉴赏,评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山,泰山那阔大雄伟的风姿象征着中国文化中所推崇的圣贤人格"比德说"作为一种学说,有其自身的思维基础及发展过程.品德;孔子说"智者乐水",是因为水是流动不息的,从水的流动1"比德说"的思维基础中可以发现许多人生易逝的哲理."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在中国传统的美育学说体系中,自然美以其开放广阔,自由这种感叹影响到后来中国文人的悲剧人生观.从孔子这位中国无侍的形式与神韵,对人类的主体性进行感召.自然美是指自然文化伟人的审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山水自然与人格构筑了一界呈现出来的形态和神韵,以及人们对这种自然属性的审美评道奇崛壮观的风景线,山水自然对人格的象征与感召起到了艺术价.诸如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林木,花鸟虫鱼都可以归入自之美所没有的作用,它以大地母亲般的博大情怀与深远韵致,成然美一类之中,从广泛的意义来说,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为人格精神的家园.在自然的审美认识上,孔子的"智者乐水,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与美学家心目中,自然与山水不像西方人那仁者乐山"等言论,为后来的"比德说"奠定了基础.孔子自己没样,是主客体相对峙的对象,而是人格与情感气质都可以互相沟有正式提出"比德"学说,但他开拓了对自然山水道德审美的方通的对象,自然以其风韵感染人,人反过来也可以将其拟人化,从向. 而形成一种自然的人化关系与移情功能.要实现自然物的形态和人的精神之间的相互感应,必须要具2"比德说"的源头及发展过程备相应的审美修养和人格修养.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与古代西方相比,中国先民很早就与自然建立了亲和协调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审美关系,并且善于赋予自然审美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在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先秦儒家美学中指审美关系.审美之"和"的含义即指人与对象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在找到相通之处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这是审美的核心关系,在达."自然形式美的发现,不仅要有能看懂形式美的眼睛,而且要先秦儒家美学中集中体现为"比德".《礼记?玉藻》中的"君子有达于大道的人格修养.这种自然物的形态和人的精神之间的于玉比德焉",是"比德"命题的正式提出.玉和君子之德的对应相互感应之说,极大地拓展了自然审美的精神内涵和想象空间.之处,见之于《周易说?卦传》:"乾如天,如圜,如玉,如金",这是君子要想在求道上获得成功,必须达到一定的成就.孟子讲观一种刚健之德;但玉也可以和君子的温良之德建立起一种对应关水,也注意到水的特性.流水是运动的,向前的,不达目的誓不罢系,《诗经?秦风?小戎》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诗句.休.君子的通达,如同流水一样,非得向前不停,才会有道德学问孔子从自己所奉行的仁学立场出发,提出"乐山","乐水"上的提高. 说.《论语?雍也》中指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孟子?离娄上》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静."以水的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盈科而前的动态特征,比喻君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人民归仁是自发的过程,这与水之子博学深造和不断进取;以山的稳重静穆,参天拔地,滋育万物的就下事同一类.孟子的观水,不光讲智,也讲到仁,是孔子传统思静的特征,象征君子沉静刚毅和仁爱友善.应该说,在最初的人想的延续和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自然物往往是作为与人相对立的恐怖物而存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苟子更具体地对君子的品质人格作了在的,当然也没有与人类的可比性.只有到了神学气氛相对中衰规定.苟子常常礼义连称,他以礼为最高原则,讲究"义"讲,"义的年代,人们才发现了自然界蕴含的可亲可爱的一面,与之交流者循理".苟子用水之义比喻要维护礼,维护等级制度下的这一与感应,"比德"说才能够得以产生.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最高社会规范.使君臣上下各安其分,其意思就是人们行为的理山;智者动,仁者静",这是说仁者所以乐山,是因为高山象征着(下转第205页) ?202?2007年10月觋昭学曰?学术探讨?uallyhindrancesforunderstandingapoemariseparticularlyfromitsdifficultsentenceswhichareintricatelyconstructedwithmanylongandknottyphrasesandclauses.Contrarytothis,Frostfavorshisphrasesandsentences shortandsimpleinthispoem.Forexample,"Thenleafsubsidestoleaf.''"Sodawngoesdowntoday.''"Nothinggoldcanstay.''Each lineisacompletesimplesentence,devoidofanycomplexclauses. Thetrinitymakesthepoemharmoniousandrhythmica1.Whenreadingit,thereaderfeelsasenseofswiftness,pressingness,andalsogracefulness,andtriestofinishitatonebreath.Sowecandraw theconclusionthattheliltingandnaturalrhythmsofthepoemarea—chievedchieflybyitssimplewords,intuitivelyemployedshortsen- tences,smoothlywovencleanlines.3SoundPatternsofthisPoemItisknownthatthephoneticmarkersarealwaysrichinpoems. Finalphonologicalpatternsofrhyme,alliterationandassonanceare usedforartisticpurposes.PhoneticaspectofanEnglishpoemmainly referstoitsrhythmandrhymescheme.RobertFrostalwaysconcerns thephoneticsoflanguage,withwhathecallsthesoundofmeaning andthemeaningofsoundwhichaddsasignificantdimensionof meaningfulnesstoallhispoems.Helaysstressonrhythm.Thoseca—dencesincolloquialspeechbreakirregularlyacrosstheregularbeatof metre,andgivethepostureandtonetolivingsentences.Theflavor ofrhythmmakeslinesofpoetryringwithanintensepitchofimprovi—singbriniance,asindramaticdialogue.Thisstressonrhythmisthe wholebasisofFrostconceptionofpoetryasanartform.Whatwe haveinEnglishismostlyiambicisFrost~wayofexpressingthenatu—ralpatternofhisnativespeech.Thelightlybeatingrhythminthispoem,generallywithone stressedsyllableandoneunstressedsyllable,evokesforusavivid imageofthenatureandEden.Theflowerlastsonlyashorttime,and theleafturnsyellow.Whilereading,thereaderseemstobedrawn intothisparticularscene,watchingandexperiencingthechangesofnature.Thelinesofthepoemarealsoarrangedwithiambictrimeter (alinewiththreestrongstressesusuallyspreadacrosssixsyllables). Therhythmmovesonsmoothlyandsteadily.butwitIlcertainweight. Witllthismetricalpattern.thepoetmanagestosketchagraphicim—ageofnatureandtriestobringtolighttheinexorablelawsgoverning thedevelopmentofeverything.Inthiseight—linelyric,Frostusestrochaicfoottoopenandclosethepoemandtheiambicfootinthebody.rhiscausesthe changeoftherhythmthatmakesitlivelyandlilting.Thepoemalso appearswithaabbrhymescheme,thatis"gold","hold"."flow- er",''hour''and"leaf","grief","day","stay",whichshowsFrost~majormetricalform,andelucidatesthathispoetryareimbued withthebeautyofthelightly—beatingrhythm.4ConclusionFromwhatwehaveanalyzedabove,wecoulddrawtheconclu—sionthatthepoemisbothbeautifulandmeaningfulandthatFrostisa traditionalpoetbuthekeepsgreatfreedomwithhimselfandremains unsurpassedwithinthislimitedrange.JustasJohnF.Kennedysaid ofRobertFrost.Hehasbequeathedhisnationabodyofimperishable versefromwhichAmericanswillforevergainjoyandunderstanding. Alsothispoem,throughthechangeofnature,illustratesthatnothing isunchangeableandthemostbeautifulthingscannotlastlong. Therefore,wemustadjustourselvestoanychangeandcherishwhatwethinkispreciousandbeautifu1.Moreoverweshouldalsotakead- vantageofeverysecondtoseizetherarechancetosucceed.Let,s seizethedaytodomore.References[1]Borroff,Marie.Robe~FrostgNewTestament:LanguageandthePoem[J].ModemPhilology.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1(69).[2]CarolT.Gaflke.PoetryCriticism[M].Vo1.19.[3]ChristopherBenfey.DarkDarkerDarkest[J].TheNewRepublic, 2007.[4]Cox,JamesM.,Robe~Frost.ACollectionofCriticalEssays[M]. Princeton—HallIne.,Engle—woodCliffs,N.J.,1962.[5]Hazo,Samue1.PoetsandPoetry[J].VitalSpeechesoftheDay,2005 (71).[6]Hazzaro,Jerome.ModemAmericanPoetry,EssaysinCriticism[M]. McKayCompany,Ine.,1970.[7]Robe~,EdgarV.WfidngThemesaboutLiterature[M].SecondEd., Princeton—Hall,Ine.,EnglewoodCliffs,NewJersey,1969.[8]XiaopingZhou.AStudyontheSymbolicPoemsofRobe~Frost[J].us —ChinaForeignLanguage,2006(4).(上接第202页)所选择.他的"君子比德"思想将自然对象道德化了,人格化了,是一种具有一定美学精神而非纯粹自然美之审美的人格论之见.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身",表达了传统观念中的欣赏活动,总是和人们对自然美的象征,暗示相关.自然对象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引起人们的情感愉悦等反应,是和人们的生活,道德品质及人格理想相关的.他以自然物比附人格,用心灵深入到大自然的精英中去博采众芳,以增益自己的幽香之操,他热情颂美橘之"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的坚贞节操,"廓其无求","秉德无私","精色内白"的芬芳美质,咏橘以寄志,颂橘以抒情.对自然美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很高的诗化境界,不仅对于《诗经》中所表现的以比附为出发点的对自然的观赏态度来说是一种超越,而且包容了孔子"比德"观无法涵盖的生动而真挚的情感内涵.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孔颖迭.礼记正义(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205?。
先秦文学中的自然山水

老 子讲 “ 道 法 自然 ”,老子 体道 的思维 方 式与 艺术 的思维方 式想 通 ,因而它成 为中国古典美 学中审美理 学的源头之一 ,也 是山水 田园诗 的重 要美学来源 。老子主 张 “ 游 心于物之初 ”,即虚幻 的心临其境的徜 徉 在 《 老子 》中我们经常会 看到 自然 景物 的人格化描写 ,老子认为人 与自然 山水都是 道的化生 ,不存在根本对立 的关系 ,这 即是他的 “ 地人 和 一 ”观 念 。 庄 子讲 “ 天地有 大美 ”,何为大 美?就是天地 的自然 性,体道 的关 键就在 于在天地 山水间体验大 自然的 自然性 。庄子 “ 天地 与我 并生 ,而 万物 与我为一 ”的境界 ,也就 是 “ 逍遥游 ”的境界 ,他讲 的游 是一种精 神 自由、 自我解放 的游 。庄子运 用奇特 的想 象,丰富的幻 象,巧妙的构 思创 造 了一个悠 闲 自得 ,无拘 无束 ,在 天地 间 自由往来 的鲲鹏 的形象 。 《 知北 游》假 托仲 尼之 言 高呼 : “ 山林 与 !皋壤 与 ! 使 我欣 欣然 而乐 与 !乐未必也 ,哀又继之 。哀 乐之来吾不 能御,其去弗能 止。悲夫 ,世 人直为物逆旅 耳。” 庄 子的心物观 、物 化观及其 “ 逍遥 游”的 自然美学 思想,直接影 响 了中国 山水文 学的创作 。庄 子的 “ 游 ”在魏 晋南北朝时期 被赋予 了更 丰 富的美学意义 和情 感寄托 , 自然 山水成为 以形媚道的畅神 之物 ,景物成 为 了领 悟 自然之道 、探索生命本原 的中介 。 四、 “ 比德 ”说 君子纵情 山水 , 升华品德, 养 其浩浩之气 ,作 品中的 自然 山水描写 川 也 就 成 了 儒 家 锻 造 道 德 的 手 段 之 一 , 这就 是 以孔子 为代 表的 “ 比德 ”自然 审美观 。所谓 “比德 ”,即审美 主 体 把 自然 物 的某 些 特 征 与人 的 伦 理 道 德 的某 种 品 质 相 比拟 , 通 过 自然 的 人格 化来寻求 自然 山水与 人的 内在精神 的契合。如 “ 智者 乐水 ,仁者 乐 山”、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 论语 》) 。 《 管子 ・ 水地 》篇讲 到水 有五德 ,玉有九德 。 《 晏子春秋 》曾以 “ 行水 ” “ 渊 泽” 比喻 国君 的品德 。 “比德” 自然 审美观是从道德 功用层面上看待 自然山水 ,自然 山水 只是人 的某种 品格或人生理想 的象征 。 孔子垂 范后世 的山水游 乐之道 的格言为 “ 智者 乐水, 仁者 乐 山”, 它赋 山水 以智、仁的高 贵品德 , 士人通过 游玩从 自然 中学习道德规范 , 使 人性得 以 熏陶和净 化, 因而形 成游记 文 学中 的一 个重 要功利 观念一一 “ 比德 ”。孔子 所提 倡的旅游 , 必须 符合修身 养性 、治国齐家 的礼乐 教 化和忠 、孝 、节 、义 的道德规 范, 对 后世有很 大影响 。苟子是 先秦及 孔 子 “比德 ”思想的主要 阐释者 。他不仅 在文艺作 品中艺术地表达 了 “比 德 ” 自然审美 观, 而且在 《 宥坐》 、 《 大略》等篇 中或 直接 说 明, 或借 孔 子之 口阐发 了对 比德审美现象 的看法, 丰富 了 “ 比德 ”思想 。” 这一 时期统 治人 们 的主流 思想 主要表 现为 传统 的儒家 文化 ,儒 家 诗学的核心 是以政教为 中心,主张诗 教服从政教 ,为政 教服务 。儒 家主 张 “ 发乎情 ,止乎礼义 ”,为诗歌之情 画定 了条框 ,设置 了禁 区,即不 能违背 “ 礼 义”的最高要 求。而 “比德 ”说正是着重在 陶冶人 的道德 情 操 ,从 山水 中体认君子之 德,从而加 强 自身的品性修 养和意志锻炼 。那 么,这样 的思想就阻碍 了山水文学 的 自由发展 ,士人不 可能完全抛开 诗 歌的教化功 能从纯美学 的角度来描绘 景物。 比德说 只是注意到 自然物的 象征意义 ,而 比较容 易忽视 自然美本 身的属性 。这个 问题 ,到魏晋 以后 才逐步解决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

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__ 朱小芳班级:英语1003学号:1010311127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1.基本概念与其阐述何为山水文化?首先,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
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看,“山水”是一个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即“文治教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以外的属于观念形态范畴的精神财富(如:哲学、XX、文艺、教育和社会制度等)因此概括而来,狭义的山水文化是指:人们以自然山水为关照对象和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如:佛教文化、山水哲学、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等)而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山水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即以自然山水为物质载体、活动空间或观照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和开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既对自然资源充满感激,又对自然现象心存恐惧,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因此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
庄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君子人格与“比德”

君子人格与“比德”url:/xueshu/2016-03/09/content_19225589.htm,id:19225589作者:张开城在儒家那里,君子具有理想人格的意义,指有才德之人。
所谓比德,是指自然物(如山、水、松、竹等)的某些特点使人联想起人的道德属性,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
于是自然美的欣赏中就包含了道德内容,自然美就升华为道德美、人格美。
人通过自然物来进行价值观照、自我反思,使人格对象化、人格理想物化,使君子形象通过自然物表征出来,从而使抽象的道德范畴有了具象显现,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衍化为对特定自然物的赞赏,引为楷模。
中国古代的比德思想十分丰富,择其要者有:以天地比德、以山水比德、以金玉比德、以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比德等。
一、以天地比德关于天的含义,傅伟勋认为有六义,即:天地之天、天然之天、皇天之天、天命之天、天道之天、天理之天。
冯友兰认为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
张立文认为有三义:1、自然之天(天空之天、天地之天、天然之天);2、主宰之天(皇天之天、天命之天),指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人格神;3、义理之天(天道之天、天理之天)。
这里的理,指事物的客观规律或精神实体、伦常义理。
不管作何理解,天在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神秘莫测的,令人敬畏的,它给人带来光明和黑暗,发出风雨和雷电,而且可望而不可及。
与天相对应的是地,天地是人置身于其间的两个庞然大物。
地宽广无限,积厚而不可测,又兼化育万物,亦不由人不生神秘敬畏之情。
古人以天地比德,以天地之属性比喻君子胸怀品性,要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博大恒久,循则有常。
古人以“大”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美,天地可谓大之极也。
《论语·泰伯》云:“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庄子则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天地之谓也。
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以南宋马远的《水图》绘画为例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以南宋马远的《水图》绘画为例丁文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摘要:古人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获得人生智慧的体悟,自然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价值观念及道德品性。
伴随着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从北宋到南宋,山水画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从写实再现转向自我表现,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从关注外物转而关注内心之道。
在自然中获得人世间对道义的认识与人格的感悟,人将精神多寄付于自然山水。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水以灵动、绵延、随和的精神特征。
水,也成为了生命永恒、道德澄明的象征。
同时,水也是美的象征,如:山水画中水面行舟,水岸丘壑,茂密的树林隐于烟云之中,情景交融。
关键词:山水画马远《水图》水隐喻美学精神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0039-04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水是最具活力的隐喻。
水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它的各种变形,水给万物以生命,是所有生命的总源泉。
在古代中国有关水的神话传说或文献记载中,包含着文明、文化的色彩。
在世界任何文化传统中,“山水”在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没有中国这样重要。
水的形式是复杂多变的,创作者通过观察和分析水的形态、水的内在力量创作出不同的绘画作品。
水是中国诗人、画家寄托思想取之不尽的客体形象。
万物都需要水养育,水是生命的象征。
时至今日,人们日常生活及农业种植也都以水为基础,而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种植和收获的季节解咒深深根植于传统的阴历中。
①因此,“雨水”是人民生存或生命本身不可或缺的元素,农民仍然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职业。
—、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中国绘画中对自然山水的关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如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瓶身的水波纹,象征着奔腾不息的水流。
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是宋元山水画,其艺术造型精美绝伦、人文意境鲜活。
在记载早期绘画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例子相信图像具有神奇的功效,而具有和谐感和秩序感的山水画隐含的吉祥图被认为可以表达某种预想结果的愿望。
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设计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设计研究摘要: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模式是为了更能充分地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并遵循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中的自然观、环境观以及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创造出天人合一的景观意象。
关键词:山水园林;景观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山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景要素。
山,支起了园林的骨架,给人以古老苍劲之感。
水,连成了园林的血脉,给人以宁静幽深之美。
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水相依,相得益彰。
中国古典园林以崇尚自然闻名,而筑山理水更是中国造园技法的精粹。
1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体现影响园林向着山水风景方向上发展的3个重要的意识形态因素是神仙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和君子比德思想。
1.1 神仙思想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
从大禹筑台修池、周文王建灵台、灵沼意到秦始皇、汉武帝因迷信神仙方术向往海上仙山而创建的“一池三山”的山水格局,无不体现了古人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以物喻人、移情寄性。
1.2 天人合一等宗教思想老庄哲学崇尚“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佛、道作为山水风景开发建设的先行者,出于宗教本身的目的和需要,宗教的出世情感与世俗的审美要求相结合,寺观的选置与风景相结合,殿宇僧舍往往因山就水、架岩跨涧,布局上讲究曲折幽致、高低错落,因此这类寺观不仅成了自然风景的点缀,其本身也无异于山水园林。
1.3 君子比德思想孔子云:“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
”“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
”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而水,孔子认为它:“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论《临泉高致》中的山水比德思想

论《临泉高致》中的山水比德思想作者:王新宇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5期摘要:“比德”是中国艺术创造美的一种表达形式,也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绘画作品通过自然之物传达感情,使自然景物带有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内涵,反映人们的审美情趣。
“比德”观展开的相应研究已处于相对完善的研究状态,本文将沿着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梳理“比德”思想在北宋郭熙的画论《临泉高致》中的思想体现,对《临泉高致》中的山水画论逐句分析研究,探讨出“比德”观与自然山水的关联性。
关键词:临泉高致;比德;儒家一、儒家“比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所谓“比德”,指的就是“将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与人的某些内在精神品质对应起来,并进行意象化的比附,进而将自然景物情感化、人的情感自然化。
”这种审美感应在《论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
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柏的四季常青,但岁寒而后凋的松柏却是不畏严寒,是克服苦难的君子人格。
可见,孔子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审美联系起来,并非简单的对比,而是揭示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美学规律,即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是同人的精神品格及内在情感息息相关。
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把人的精神品性、道德情操与自然审美相关联的美学传统,究其根源,正是来自孔子的比德审美观。
这种观念一经形成,就对中国的各门艺术特别是山水画艺术起到了潜在的导向性作用,甚至有论者认为,“懂得了‘比德’学说,可以读懂中国山水诗画的一大半。
”二、《临泉高致》中的山水“比德”审美思想宋代是一个中国画创作达到高潮,理论达到完备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各种绘画题材都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各种理论思潮也都粉墨登场。
与其说这是一个绘画的高潮期,倒不如说这是一个绘画的中间调停期,在这期间,“比德”的思维方式便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下面,本文将以孔子的“比德”审美思想来分析北宋时期的画论《临泉高致》中的有关山水的“比德”的审美思想。
开篇原序说道:“《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君子比德_论孔子的自然审美观

收稿日期: 2008- 01- 30
风草等也作 为 比 君 子 之 德 的 对 象 。如 以 天 比 德 , 孔 子 在 《论 语·泰 伯》中说: “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将尧的恩惠和功绩与天 之广大相比, 尧的胸怀品行就像天一样广大, 万民受其滋惠。还有 以玉比德, 荀子在《荀子·法行》一章中借孔子之口说: “夫玉, 君子 比德焉。温润而泽, 仁也; 栗而理, 知也; 坚刚而不屈, 义也; 廉而不 刿, 行也; 折而不挠, 勇也; 瑕适并见, 情也; 扣之, 其声清扬而远 闻, 其止辍 然 , 辞 也 ; 故 虽 有 珉 之 雕 雕 , 不 若 玉 之 章 章 。”这 里 列 举 了玉的种种 形 态 , 如 温 润 而 泽 、栗 而 理 、坚 刚 而 不 屈 等 , 一 一 落 实 为仁、知、义等君子之德, 以此说明君子之贵, 玉是用以比德, 对儒 家审美观作了理论的概括。
水之所以能够成为孔子的审美对象, 是因为它能唤起某种人 生体验,激发某种道德的人格力量。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 “构 成自然界的美是那些能使我们想起人来( 或是预示人格) 的东西。 自然界的美 的 事 物 , 只 有 作 为 人 的 一 种 暗 示 , 才 有 美 的 意 义 。”车 氏的话一语中的的暗合了孔子的自然审美观。水中所蕴含的德、 仁、义、智、勇、贞 等 等 正 是 人 所 有 的 品 格 。孔 子 借 人 的 道 德 品 格 、 情操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 欣赏自然美便成了欣赏道德的、人 格的美, 比德是孔子自然审美的基本视角。
胡安武( 1982- ) ,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 “梅兰菊竹”不仅是自然界中的 四种植物, 而且 是 四 种 君 子 人 格 的 象 征 。“不 共 春 风 斗 百 芳 , 自 甘 篱落傲秋霜”, 诗人用菊的“傲秋霜”写出清逸高洁、优雅耐俗的君 子人格。“凌云不改青坚节, 冒雪何妨色更苍”, 又以竹的气节表现 刚 直 不 屈 的 人 格 。梅 和 兰 也 都 不 同 程 度 地 负 载 了 除 了 它 们 本 身 自 然 属 性 之 外 的 道 德 含 义 。这 种 将 自 然 之 物 比 道 德 之 意 的 “比 德 ”思 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 这种方式滥觞于我国先秦时 代。先秦时的孔子, 就常用这种“君子比德”方式观照自然事物, 他 在《论语·子罕》中 的 著 名 语 录 : “岁 寒 , 然 后 知 松 柏 之 后 凋 也 ”, 早 已成为那些 不 为 环 境 所 惧 、顽 强 不 屈 人 格 的 写 照 , 松 柏 的 形 象 也 在这样的一 种 观 照 中 产 生 了 美 的 价 值 。除 此 之 外 , 孔 子 还 有 诸 多 以物比德的言论, 充分体现出孔子在观照自然事物时的审美观。
山水画与儒道释

【美术理论研究】先秦儒道思想与外来的佛学,支撑和引领山水画的产生发展和内容,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灵魂。
中国古代崇拜、敬畏自然山川,高山峻岭为投身自然、归隐田园的儒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道教、佛教提供了居所以及寄情和修身养性之地,促使超尘脱俗、亲近自然、悠游山水的审美心理形成。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①融入自然、游于山水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心灵的慰藉,是精神自由的实现,也是情感寄托和情绪宣泄。
山水画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于隋唐,五代至明清丰富发展,成为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艺术。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千年文化积淀的审美选择,是与人心灵交融的对象,是放飞精神的自由天地,是把握世界的方式。
儒家的“仁和”“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中国化佛教的“空净”,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山水画。
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国画的内在依据。
山水画“澄怀味象”,“含道映物”,“与道同机”,“以形媚道”,创造意境,传达哲理。
宗白华指出:“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1]“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②,山水画素净典雅,形而上,给人一种清新、洗练、高雅、闲静的美的享受,人与自然山水相感相通,“质有而趣灵”,参契天地万物之道,任情自适。
一、儒家“仁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
儒家从血缘亲族关系、伦理道德和社会实效角度来谈“和”,宣扬一种和合相善的伦理美学,强调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和谐统一,审美与人生有机结合,美与善相融。
“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善,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符合善的“仁”才是美的。
儒家强调在求“仁”的过程中确定生命的位置,展现为社会伦理之道,达到对个体生命的升华。
君子比德思想

君子比德思想传说中有一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叫孔子,他强调“君子比德”,他主张君子应该以比较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的言行。
他的这句话对中国哲学史上的思想历史最有影响。
“君子比德”就是以现实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行为的思想,它是传统的中国社会的一种伦理指导思想。
“君子比德”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基本口号,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一直秉承此思想,并将其作为衡量言行的标准。
“君子比德”是孔子对德行的要求,他认为,一个君子只有有德行才能有功绩;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遵守某种社会传统和思想模式,也就是“比”。
“比”指的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来衡量一切人的行为。
针对不同的层次的社会生活,比划的价值观和行为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
“君子比德”就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来衡量行德,即以社会传统和思想模式为基准,以规范性要求衡量言行。
“君子比德”曾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今世界,我们必须以现代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来衡量行德,更不用说“君子比德”了,这并不意味着“君子比德”失效,而是体现出“君子比德”的思想衍生出了新的观点。
当今世界,“君子比德”要求人们应该以学习和道德规范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
在古人看来,这种行为是由于非学习和非道德规范而决定的,即“比补之谓”,即“比”的含义是:一个人应当按社会传统和思想模式来衡量一切言行,而“补”的含义则是,一个人应该按照法律法规来衡量所有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仍然可以以“君子比德”的思想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
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使“比”的内涵产生了变化。
当今,“君子比德”的语义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不仅仅是在道德上考量一个人的行为,而是要求人们要按社会传统和思想模式来衡量一切言行,以及按法律法规来衡量一切行为。
在当今社会,“君子比德”仍然有着独特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衡量一个人时,不要只看表面,更要看本质。
它警示着我们,衡量行为时,不要只看价值,更要看道德。
在乎山水之间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宋仁宗庆历六年,滁州太守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其中有佳句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其实,不唯“醉翁”如此,古人抒发心志,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因为山高水长?因为山青水秀?然,却又不尽然。
有句俗话尽人皆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淮南子·齐俗训》的说辞却不俗:“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
”无论是俗话还是雅言,所说的并非深奥的义理,而是一个简单的事实。
山水之于人,原是衣食所系,生存所系,山水是人类繁衍生存的摇篮。
依山傍水长大的苦孩子,哪天遇到个山高水低,行至山穷水尽处,于“山水”二字有些记挂,有些眷念,有些敬畏,乃是情理中的事。
不过,当人们心头泛起记挂、眷念和敬畏之情时,山水之于人,就不是“致用”二字那么简单了。
在那些敬畏、眷念和记挂中,总是不经意间把能够想象到的种种神力和美德都赋予了山水,“渔”与“木”的想法反倒渐渐淡了。
有几句经典,是值得读的:《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
”《国语·周语》有云:“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这是一种神祇崇拜的山水观。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八章》)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这是一种道德化的山水观。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若秋冬之际,犹难忘怀。
”(《世说新语·言语》)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
”(《游名山志》)这是一种审美的山水观。
二也就是说,在“致用”的山水观以外,国人的山水观,尚有原始宗教的神祇崇拜、社会道德的情感投射和审美直观的种种差异。
如果在发生学上给它们排排顺序,大约是神祇崇拜在前,道德投射居中,审美直观殿后。
但这是就社会普遍心理而言。
对于圣贤大德来说,眼前这个世界,并不是沿着一条直线鱼贯而来的,他们不会像尾生那样,死死抱着一根柱子,从一个视角去观察、认知这个世界。
山水情怀和中国文化

• 3、春秋战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官学转为私 学,而山水之所变成民间学者讲学亦即私学的教室, 于是山水和王朝两都洛邑镐京及诸侯的都城成为了 两类文化的中心,官方的学术中心比如齐国稷下学 宫,魏国的安邑等,成为一个教育的中心,山水成 为民间文化和私学的教室,鬼谷子传授庞涓孙膑, 李斯尉缭游学于荀子等。 • 4、秦汉时期,山水成为民间学术的中心,也成为 道家的中心。不过其中春秋末年楚国大诗人屈原的 不得志失势,在汨罗山水的一段死前的悲歌,也注 定成为了中国失意文人对于山水偏好的一种寄托和 精神追求,屈原的伟大爱国文人不屈和不甘的所谓 的清高孤傲的形象成为了失意文人的一种楷模和风 范坐标。
四、山水文学
1、素材的提供和审美的感受:“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 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 料。” ——清· 李渔 2、哲理的感悟:苏东坡《题西林壁》 3、高远的“意境”、“境界”,“境界”: 境界高远的作品必是情景交融的作品,唐诗宋词中以 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句子俯拾皆是,如李白的:“朝辞白 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 过万重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柳永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苏东坡的“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山水文化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中国的文化,也丰富 了中国文人的生活。中国文化特别是三教儒释道对山 川大地的不同理解和相同选择,关于自然环境山水的 体味,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方沃土资源,特别是山水 也成了中国文化包括诗文绘画等艺术的最为重要的题 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幽谷深涧、飞瀑流泉,高士坐卧、动静雅观;高 山流水,云雾迷蒙,缥缈仙境,修心悟禅;山川逶迤, 江流蜿蜒,飞瀑如歌,江河浩瀚,飞流直下,心胸坦 然;宇宙星辰,日月如梭,清风白云,道法自然,种 种景色汇成一曲曲诱人动人的画面和风景。“如画山 色净似洗,入耳泉声清如鸣”。其中山水的写照就是 中国传统文人的对于山水的审美意象和自身人格道德 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德思想与山水
一、比德含义
“比德”中国古代形成的有民族特色的审美传统,即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物与伦理道德相比附,认为自然物之所以美,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以其特有的形象形式体现了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内容的缘故,将审美对象的景物看成是品德*精神*人格等社会美的象征。
二、山水比德
1、起源与诗经
中国人对自然的观照,并与情感生活结合起来,且用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在文学中最早在《诗经》中就有了显示。
在《诗经》中不少诗篇虽然不是独立的咏物诗,但它所用的比兴手法,是通过比拟兴感自然物来寄托某种情感,连类某种生活。
《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这是一首反映戍者怨思之诗,由“扬之水”起兴,即悠扬平流的水呀,像被束薪(捆柴)所阻而断流,下句则说到我所怀念的人,不能与我一起到申国戍守军务,而最后发出怀归的感叹,何月我才能还归到所怀念之人的身边。
此诗以水起兴,表现戍者怀归的一种深切情感。
再看《诗经·鲁颂·閟宫》第九章:“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朱熹注《诗经集传》认为此诗是“赋”,即以赋的形式来歌颂“鲁侯之功”。
“赋”即赋陈其事。
实则,我认为此诗亦含“比”的因素。
前四句写泰山巍峨,龟蒙苍苍,前者为鲁邦所瞻望,后者远达东方。
实有将鲁国比为泰山龟蒙二山之意。
后四句写东海之城邦与淮夷之民众同来朝拜顺从鲁国,这都是鲁侯之功德所取得的威望。
这隐含着鲁国有如泰山,亦为其他国土之民所瞻仰,这是以泰山“比”德与“颂”功。
《诗经》中有不少诗运用兴的手法来描述形象和表达情感。
所谓“兴”即先言他物,再引起所咏叹的事物。
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诗第一二句,是“兴”,先描绘雎鸠之水鸟和鸣嬉戏之声,营造氛围,然后第三四句再言君子思念淑女,希望与之相悦并结为配偶。
此诗将描绘和鸣雎鸠这一自然现象,同表达爱情统一起来,比直言爱情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2、孔子比德
孔子将《诗经》中的山水比兴手法,结合他对自然的观察及对生命和仁知等内容的思考,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将《诗经》中的山水比兴写诗方法,演变为山水比德的儒家观念。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既有对山水的自然观照,又有对仁智的精神赞美,二者被孔子恰到好处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后来儒家中的孟子和荀子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还强调观察自然之“术”,即观察方法,不同的自然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所谓观察自然之“术”,即在观看自然之中,要能洞察出精神内涵,这是一种赋予自然以精神价值的高级观看方式。
孔子的仁智之乐的观点经春秋战国而至汉代,已经形成山水比德的儒家传统观照自然的方法,中国古人喜欢观山察水,享受山水之乐,在他们的思维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山水情结,而比德见仁又是这种乐山乐水情结中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人在有意识地自觉地对自然山水作高层次的精神审美观照时,西方人的山水(风景)意识可能还在沉睡之中。
3、孟子
孟子在此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国,登泰山而小天下说起,欲表明登高望远,登山越高,视野越广,
胸怀也就越大,鲁国和天下都算不了什么。
(这正是后来杜甫在《望岳》一诗中描绘登岱宗泰山时的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孟子接着自己发出观感,看过大海的人就觉得一般的河渠之水算不了什么水了,而游历于圣人之门下就不会再去炫耀自己的言论思想了。
他还说到“观水有术”,应观察其波澜。
最后两句,则有用水比德的意思。
流水这种事物,在流动的过程中不灌满小坑洼就不能向前推进,君子有志于道,不逐渐积累成章也就达不到道的境界。
孟子的这段话将“登山”“观海”并提,对后世亦发生影响。
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句子。
4、荀子
荀子则更具体地发挥以水比德的思想,引用孔子回答子贡所问为何君子见大水必观的言论来说明“君子见大水必观”的道理。
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荀子·宥坐》)荀子借用孔子的话从观水中,发现有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志的地方,这可真是观水有方了,无怪乎君子见大水必观之。
在公元前三世纪的荀子在观水中能看出这么多的德、义、勇、志等精神情感内容,恐怕在全世界自古到今少见。
这真如程子所言,“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对自然山水的比德观念,我们可以将此称为“德化”自然,在孔子那里,以人的精神中的知、仁等智识伦理内容来观照自然,从本无精神的自然山水中见出仁知等内容,这种“德化自然”的方法是以观照为主,并不是实际地改造自然或人化自然的方法,而是在“乐”的观照中与自然在精神上和谐统一,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人的一种独特的自然观。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和中国哲人的“德化自然”的不同点在于,马克思是将自然看成是人的自然肢体的延伸,自然被人改造成为人化的自然,马克思发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自然中,落脚点是自然。
中国哲人的“德化自然”并不实际地改变自然或改造自然,强调的是观照自然,从自然山水中发现人的精神价值,并上升到仁、德的伦理高度,甚至上升到“国家以成”的政治高度。
中国哲人和艺术家从自然中更多的吸收的是心智方面的精神养料,中国哲人的“德化自然”的落脚点是精神。
所以从孔子开始的乐山乐水的自然观对其后中国人与自然亲切相处的态度起了开拓作用。
山水比德成为中国人观照自然的一种思维方法,形成了中国人意识中的一种山水情结,并融入与中国古典园林中。
参考文献
[1]陈池瑜. 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69-75+127.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脉,这种精英文化由于借助政治的力量,已渗透到世人的思想之中,并成为古人立世行事的观念和标准。
正是由于儒家思想的普世性和深入性,中国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无不打上儒学的印记。
儒学中的人道主义与人格精神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有关生命伦理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贵生爱物”的生命观上。
儒家贵生爱物的“比德”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谓“比德”,即把山水当作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来加以欣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
虽然儒家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构成方式的形成和影响不如庄禅那么直接、明确,但它所倡导的和谐精神及其道德内涵,使中国古典园林真正成为修身养性之处所。
另外,儒家所推崇的等级、秩序等观念,在造园布局及其景观营造方面亦深有体现。
儒家思想对园林设计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提倡营造一个“世俗的气氛”。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造园者所要抒发的幽思情趣联系着,决定了其与当时中国的社会意识、文化心理和审美风尚紧密联系着。
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从不同层面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生成。
儒家追求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道家则强调人类的生命力与自然界生机活力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禅宗哲学精神不是向“外”寻觅,而是向“内”体悟自己的生命本性,认为只要心性虚空自在,无所束缚、处境不染,就可达到超尘脱俗的空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