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

合集下载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专业:[电子商务]学生姓名:[范晨菲]指导教师:[杨亚丹]学号:10254006太极拳的流派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

南国太极拳吴式太极南国门(南国太极拳)是以杨少侯吴鉴泉太极为主体,由吴图南创编的《科学化国术太极拳》发展而来,是吴式太极在南方流传的主要讲求功力和外形优美的一个太极拳支系。

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

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

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

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八卦太极拳该拳架在编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论与形式,使外象具体量化:如按太极分两仪,故拳为二节;两仪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运动路线上,严格布阵,故拳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图。

[美国武术团 武当学太极等] 武当太极 和太极拳区别

[美国武术团 武当学太极等] 武当太极 和太极拳区别

《[美国武术团武当学太极等] 武当太极和太极拳区别》摘要:据奶奶和父亲讲,夏家祖上有一位夏技溪,是内家拳宗师张松溪的第十一代传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不愿张扬,但怕内家拳从自己手上失传,他便将拳谱写在最珍贵的物品――地契上,藏进了墙里,前几天,夏宝峰和他的师弟任惠回来到市武协,给他表演了内家拳,这是他第二次看到内家拳的演练,宁波与内家拳很布渊源,夏宝峰在查遍各种内家拳有关的历史书籍后发现,“内家拳”的名称就源出宁波的史籍美国武术团武当学太极2004年6月18日,美国威斯康星州武术访华团团长MR ・ STEVE・KLEPPE率队一行18人,再次来到中国武当仙山,寻根问祖,拜师求艺。

由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秘书长、武氏太极拳第5代传人、武当武术联合会常务理事孙建国先生亲自接待并执教。

为期十几天的教学从文武和理法人手,使美同学员领略到太极拳的精髓。

练功之余美国武术馆馆长STEVE・KLEPPE为增进友谊促进更好交流,高兴地提出每天下午用2个小时和孙先生交流英、汉语法,相互学习语言勾通。

在炎热盛夏应美国学员要求,坚持每天6个小时学习练功时间,个个严格认真,累的满头大汗。

有个别学员因气候、水土不适头晕肚痛、腿痛,孙老师当场用太极内功点穴按摩手法,使学员立刻减轻、缓解病痛。

在场人员全都竖起大拇指,连声说:“OK!OK!中国功夫了不起!” 6月30号上午,举行了结业赠书仪式,并合影留念。

7月l号下午开了总结报告学术交流会,中美双方发表建议,在欢乐的气氛下会议圆满结束。

美国武术访华团团长 STEVE・KLEPPE说:“这次来武当山比前次收获更大了,进一步了解了武当内家拳的奥妙,不但学到了太极拳,也领略了太极内功推拿疗疾的神奇效果,更重要是和中国拳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表示,明年还会带更多的美国同道来武当山学习内家功夫,而且要聘请中网优秀拳师到美国去讲学,建立长久的美好的友谊。

张松溪内家拳谱惊现宁波2004年3月2日宁波晚报以头版头条大红字为标题刊登:《发黄的地契上记着400年前风靡宁波的内家拳拳精华再次现身》。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很多事物会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出处于哪里都有点模糊了。

太极拳也一样,有按姓氏分的、有按拳架分的、有按门派分的,但不少人认同武当太极拳,那么,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呢?下面店铺带你了解。

武当太极拳是否是太极拳的鼻祖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各类拳种,不知始自何人,无可追溯。

如发明八卦掌的董海川,传自毕澄茄(红莲道人)用其师叔郭元济(铁冠道人),毕、郭又传自何人?不得而知。

再如万籁声的自然门传自徐矮子,徐矮子又传自何人?形意拳据说是得自岳飞的《拳经》,岳飞传自周侗,周侗又传自何人?公孙大娘的精妙剑术传自何人……古代许许多多的名将,都不知道其师传的。

至于太极拳传自武当张三丰,则是尽人皆知的事。

可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经唐豪、顾留馨一考,就把历史搞乱了,此后得出太极拳为陈家沟陈卜所创、陈五延所创,武当张三丰被否定了。

究竟谁创太极拳,其源流在啊里?根据是什么?本文据有关史料,略作考证。

一、陈人创太极拳属无稽之误关于“陈人创太极”,这个提法是陈鑫说的。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有:“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按“消化饮食之道”为养生法,如八段锦、十二段锦之类,难道这也叫太极拳?而后来陈卜的碑文序中,却没有提到练武的,难道会如此疏漏?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我陈我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

虽传有谱,亦第图画,义理亦未之及“原来是”带“有此艺,虽传有谱、图,而“义理赤未及”,又怎能造拳?二、陈王廷创太极拳出自唐、顾臆造此说是唐豪、顾留馨发明的。

唐豪三下陈家沟考察,发现《陈氏家乘》陈王廷“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句和《陈氏家谱》陈王廷的“旁注”(第26个旁注的最后一个旁注)中有“陈氏拳手刀枪创造之人也”。

于是顾留馨编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太极拳”条第(2)记“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陈王廷”。

太极有几大流派太极流派大全

太极有几大流派太极流派大全

太极有几大流派太极流派大全太极拳据说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的拳法,流行至今已出现了许多的流派,那么,太极有几大流派?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太极有几大流派1、太极有几大流派?1.1、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1.2、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1.3、杨氏太极拳。

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

要求绵里藏针。

1.4、吴式太极拳。

拳架以柔化着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

1.5、武式太极拳。

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1.6、孙式太极拳。

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1.7、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2、初学者应选择哪个流派的太极拳?太极拳流派很多,代表性的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和孙式等五派,开始先学哪派套路,很难一概而论,要看各人自己的喜好。

杨式: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

陈式: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蓄发互变。

吴式: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

武式:小巧紧凑,中正安舒;起承开合,进退自如。

孙式:开合相接,转换灵活;进跟退撤,身到意合。

和式:中正松柔,不偏不倚,不贪不欠,顺遂自然,可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

3、练太极拳时,如何起势?3.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概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为知名和受欢迎的拳術之一。

它以平和柔和、连贯流畅的动作为特色,讲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本文将对太极拳进行分类,介绍太极拳的各个派别和流派。

太极拳的分类太极拳按照不同的源流、形式和特点,可以分为多个派别和流派。

下面将介绍几个较为著名的太极拳派别和流派。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最早形态,由陈王廷创立,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动作舒展缓慢,注重气沉丹田,有助于调节呼吸和增强身体柔韧性。

陈式太极拳分为老架和新架两种形式,老架动作强劲有力,新架动作柔和流畅。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立的,动作简单流畅,动起来时以慢为主,使用者以柔软力道和身体的协调为主要特点。

杨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放松与发力,通过舒展肢体和盘身来练习太极拳的拳法套路。

3.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由吴鉴泉所创立,其动作力道柔和,步伐细致。

吴式太极拳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强调动作的细微变化和刻意缓和的动作力度。

4. 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由孙禄堂所创,与其他传统太极拳动作形式相比,孙式太极拳动作相对简单明了,注重推手技巧和内家拳法的训练。

孙式太极拳以圆形螺旋动作为其特点,动作流畅、平和。

5. 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是由武志伟创立,注重太极拳的实用性,在动作中融入了传统的拳击技巧,更加强调快速而直接的攻击和防守。

武式太极拳用力短促,注重身体的快速爆发力。

太极拳流派的发展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拥有丰富的流派和发展历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太极拳流派的发展。

1. 北派太极拳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

北派太极拳在传承中更加注重套路的规范和技术的精细,注重强调太极拳的内在功夫和拳法技巧训练。

2. 南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以福建为中心,注重太极拳的外在功夫和实战技巧。

南派太极拳动作大气磅礴,立足稳健,力道凌厉。

3. 传统太极拳流派传统太极拳流派分布广泛,如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都有各自的太极拳流派。

武当有太极拳吗?现在武当的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是傅剑秋留在武当

武当有太极拳吗?现在武当的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是傅剑秋留在武当

武当有太极拳吗?现在武当的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是傅剑秋留在武当杨露禅自陈家沟学艺功夫上身后,在北京大放异彩赢得杨无敌的威名。

经过杨氏三代努力推广使太极拳流行于海内外。

陈家沟的太极拳也渐渐为世界所了解,其后又衍生出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太极拳。

民国时期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太极拳最早有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创编。

考证结果发表后,太极拳的起源引起了各种争论,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究其本源一切是为了利益,这里不多说。

最大的纷争就是陈家沟陈王廷说,和武当张三丰说。

令人困惑的是杨式太极拳也执武当张三丰说,同属温县的赵堡太极拳也执武当张三丰说。

陈家沟有陈式太极拳,那么武当有武当太极拳吗?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武当有太极拳在流传。

那么现在在流传的武当的太极拳和张三丰有关系吗?事实是,现在的武当太极拳就是杨式太极拳,也就是说现在武当在流传的太极拳跟张三丰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武当流传的太极拳是1929年傅剑秋到访武当后和当时的武当道总徐本善换艺而留下的,同时形意拳也留在了武当山。

而傅剑秋的太极拳是傅剑秋和杨式太极拳传人牛春明换艺得到。

所以现在武当山的太极拳就是杨式太极拳,所以有人说武当山的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最像,这就好理解了。

傅剑秋弟子范震远先生纪念傅剑秋的文字傅剑秋弟子范震远先生纪念傅剑秋的文字松溪派武术现在依然有传承,松溪派武术尊武当张三丰为祖师。

这样说来松溪派武术应该是张三丰系武术的活化石。

如果张三丰创编了太极拳,那么松溪派武术应该是最好的继承者。

现在鲜有人提及现在武当山传承的太极拳和松溪派武术很像,也没有人去取证,为什么呢!答案不言自明。

从上面的两方面分析,现在世面上流传的各式太极拳和武当山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武当山和张三丰与太极拳都没有关系。

太极拳的起源现在无法考证清楚,“借助于神秘虚妄的说辞,甚而不惜依托附会,杜撰历史以壮大声色。

”也可以休已。

太极拳的派别及种类

太极拳的派别及种类

太极拳的派别及种类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一种,归类为内家拳。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作为表演、体育比赛用途。

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推手。

派别和种类传统太极拳门派当中,论源流久远,广被承认,修习者众的,以武当、陈、杨、吴、武、孙、赵堡太极(和式、忽雷架)等派为最。

传统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历史上各大派之太极拳,依据其练习的需要。

本身的套路种类就极为多样化,例如陈氏太极拳便有了老架、新架等等。

由于再传的后人的发扬,在原有拳架长年的实践的基础上,终必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支派”,在太极拳界也极为普遍。

其中武当太极拳一直在道庙内单线秘传,而门规甚严,故难得一见。

以下介绍一些衍生自太极拳的支派:陈氏太极拳:洪式(洪均生)、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杨氏太极拳:~杨露禅1799-1872~载漪1856-1922~溥俊1885-1942~毓巍1908-1998~御㡣汉之锖1952- ~曌皈道主~僲掰神搿~悬针垂露锥雪漏痕~曌罡镇刹殛紫电皈䰱勰化御飞风~[1]杨露禅大弟子王兰亭传李瑞东1851-1917,有李氏太极一派。

传杨露禅在京城所授第一个套路[杨氏太极六十四式老架]于周玉祥,周玉祥传吴锦园,吴锦园传台湾叶金山,有宗岳门王府皇家太极一派。

富周- 富英- 萧公卓- 翟英波- 李正1953-府内派太极杨露禅也教过武禹襄(1812-1880)太极拳,后来武禹襄经过赵堡镇,从学于陈清萍,学会赵堡太极拳。

后来,其兄武汝清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得到一本《太极拳经》,送给武禹襄。

武禹襄刻苦参透《太极拳经》,参照所学,创立武氏太极拳。

武禹襄1812-1880 李亦畬1832-1892 郝为真1849-1920 孙禄堂1861-1932 董英杰1898-1961 乐奂之1899-1960 杨露禅的满族弟子中以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

少林派与武当派八极拳之差异分析

少林派与武当派八极拳之差异分析

少林派与武当派八极拳之差异分析八世纪以前,关于八极拳的创制日期一直没有定论。

据长春市一位大四学生说,在明朝末年之前,它是由武当的祖先张三丰创造的。

而原南京金一明武术博物馆的《武当拳术秘诀》则称“巴子拳、棍”的,即八极拳。

所谓巴子,在巴语中是老虎的意思,清代大内八极拳高手是川人张四成,在土家人集体舞领舞的步伐很像基础八极拳中的“八式”中“虎跳”的步伐。

根据这一观点,可能更喜欢八极拳的人倾向八极拳是巴人做的。

吴忠,山东庆云人,是八极拳的北方宗师。

而教授拳的人,赖和尚为少林八极拳。

虽然两拳的造型要求不同,但内容是不同的,直接就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一、少林与武当的目的不同之处少林派八极拳,以博大精深的佛教为基础,以佛为师,以神香为手段,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摆脱一切艰难险阻,融拳与禅于一体。

调整呼吸,练百骨,融入敏捷、刚柔并济,五联文打,以身心健康之人,不生不灭,惩恶从善,服务社会。

武当派八极拳是被视为典型的道教“老子”为基础,“政治思想”为目的的精炼成金色的丹,拳头丹合为一体,加强骨骼和肌肉,运输气功,以静制动,违背则立为仆人,金丹练成则以享天年,感化邪恶,崇尚善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二、少林、武当对八极拳名字阐明的意义不同少林派八极拳,是拿拳名八大招手脚全部用上。

行拳必须存在八种含义,外有形,力发八面。

八意、慌、毒、暴、神也急;八形,即龙、虎、猴、燕,犬,鹰,鸡也。

八面,八也。

记忆八意能占上风,真的八形成调。

应该是身体的几个部位,力量发八面不偏一处,能稳定坚实的站立和战斗的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直均以太极宗为宗旨,此拳名亦渊源。

武当学派的八极拳,名字的上述含义,主要认为“八极是太极的含义”,太极是宇宙的,是包罗万象的。

道家并不追求极端的一代。

相反,它给其他人留下了追求极端一代的空间。

三、少林、武当八极拳内在修炼的不同为了达到放松的目的,少林派八极拳主要用于休息。

内在的动态工作主要是为了工作的数量,而在工作中并不是抱着你冥想的目的。

武当山太极拳作为武当武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家拳拳种

武当山太极拳作为武当武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家拳拳种

武当山太极拳作为武当武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家拳拳种摘自——武当功夫网武当山是我国的道家名山,它除了雄奇隽秀的山体,最为人乐道的就是在这里蕴育出的道家养生内功——太极拳。

太极拳作为武当武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家拳拳种,也受道家思想体系的启示很深,这与其发端演练并多直接用之于养生联系密切。

在武当武术众多流派中,太极拳,独树一帜,广为操习者喜爱,它的究竟有哪些精妙之处,能够威震江湖而又长盛不衰呢?太极拳是怎么形成的?为何又叫太极拳?让我们一同走近太极拳的神秘空间,一探究竟。

先从字面上理解,太极拳,故名思意,是有关太极的拳法或者是从太极中衍生的一种拳法,所以我们先了解太极的含义及其发展。

据考证,“太极”是我国古代圣贤,孔子所定,其原意是来源于6000-7000年前的伏羲,当然伏羲那那时没有文字,但是他创作出了太极阴阳八卦图,用符号表示自然。

后来经过历朝历代之发展,都没有为这个图案起到合适的名字,后来孔子研习此图案,因此有所感此图案表达意思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就取名为太极。

太极的“太”,是一个“、”和一个“大”组成,太极就是,小极了也大极了的意思,小到没有里面,大到没有外面,太极也就代表了宇宙一切共同生存的开始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平台。

这名字至孔子开始,就确定了下来,沿用至今。

另一方面,老子对这个太极也甚是喜欢和崇拜,但也没有清楚的说明这个图案叫什么,老子比孔子要大二十多岁,孔子在五十多岁才开始研习易经,此时老子已经七十多岁了。

而老子的学派又为道家,我们大可猜想其实老子对“太极”的理解即为“道”,老子将“道”唤做“太极”。

即便老子不称道为太极,他老人家也会对太极情有独钟。

之后的发展,那些老子的信众,即道家门徒们跟随着也运用了孔子所定下的太极,来诠释“道”和“太极”之间微妙的关系。

太极拳就成了道和太极这种微妙关系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道即是太极,太极即是道。

道书《南华经·大宗师》中即已提出,所谓“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之语;而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则描述太极之形态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

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

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太极拳有几大流派?每种流派的区别在哪里?1、武当太极拳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

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

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

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

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四明内家拳与武当赵堡太极拳之比较

四明内家拳与武当赵堡太极拳之比较
家等 。至晚 清 、 民国期间 , 内家拳
已趋 衰落 , 在 四明山地域 , 有 而 却 张松 溪再 传弟子 夏枝 溪 氏枝 ,仍 在 隐蔽地 坚持 修炼 , 世代相 传 , 从 未 间断。 直至二 十世纪 末 , 内家拳 传 至夏宝峰 才公开对 外传授 。
笔者生 活在 张松 溪 的故 乡浙

两 者具 有拳 艺技 术 特点 (7 6 1 9 ) 蒋 发 13 — 75 、
的相似性 。 堡太极 拳 以张三 丰 、 赵 王宗 岳 (5 4 1 7 )遗 留 的拳 经 、拳论 17— 6O 为理论 基 础指 导拳 艺 。它 的技术
拳 相 同 或 相 似 的拳 式 名 称 有 6 5
静 制动 、 以慢制快 、 曲就伸 、 随 后
发 先至 , 并要求 轻灵 圆活 、 势借 顺
力、 巧擒妙 用 、 抖捌弹发 , 拳架较 陈式太极 拳柔 和 。
四明 内家拳 的技 法是 “ 搏 凡 人 皆 以其 穴 , 死穴 、 晕穴 、 哑穴 , 一 切 如 铜 人 图 法 ” ( 王 征 南 墓 志 《
维普资讯
盛易
四明内家拳与武当赵堡太极拳之比较
■蒋兴材
四明 ( 宁波 古称 ) 内家拳 , 相
传 为北宋 武 当丹 士 张三 峰 ( 号 道 朴 阳子 9 0 l7 ) 传 , 6一 29 所 十六 世
纪盛 行于浙 东一 带 。宁 波南 、 黄百
致 虚守静 , 柔弱胜 刚强 。
化界 、 闻界 、 新 宗教界等 有关人 士 共 2 0 人参加 了此 次盛会 。 0余 会议 上 ,四明 内家拳学 会 会 长夏宝峰 作 了精 彩 的 “ 内家拳 ” 表
演。 一瞬 间 , 一个柔 和而稳 重 的震

武当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的区别在哪里?

武当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的区别在哪里?

武当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的区别在哪里?其实拳法之间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表象区别是招式。

根本是一样的,过去是技击,现在是健身,无论什么,都是内气的修炼。

但陈沟的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小架,在炮锤长期的影响下,在赵堡太极拳架基础上有添改动作。

区别之处陈式拳带有炮锤发力,外方内园、锤手顿足。

尤其在陈发科之后,其儿子陈照奎(在北京)创出陈式太极拳新架后更加速陈式太极拳的发劲。

照奎1962年到郑卅教拳,收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传陈式大架(俗称北京架)很流行。

而陈沟村原本流传的陈式小架拳倍受冷落。

陈发科1887..1957寿命70岁。

登科传次子照丕照丕代表陈式老架小架,寿命79岁,1928年41岁发科定居北京,传太极拳给子陈照奎(1928..1981,照奎创出陈式大架、新架寿命谨53岁。

在《太极拳》一书中,陈式太极拳新架后附有一句警告语:‘该拳不适合中老年人习练’。

中老年练者若发力越猛寿命越短。

陈式太极拳在行拳架之中划的大、小园圏叫‘缠丝劲’ 。

赵堡太极拳行拳架之中的大圏之中套小圏,环环相扣,行拳舒缓柔和、轻玲园活,保持着武当太极拳仙风道骨飘然之度。

赵堡太极拳密传‘背丝扣’,有‘背丝扣’ 套路。

赵堡太极拳是完整的太极拳承架套路,‘背丝扣’ 则密不外传。

陈式太极拳则不知‘背丝扣’是啥意思?历史上陈式太极拳是不完整的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拳架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快、可慢,拳架分有大架、小架、领落、怱雷、腾挪、代理、尺寸、地趟架、并有密传‘背丝扣’拳架和阴阳乾坤架,具有实战、养生独特风格;人人称赵堡太极拳为‘长寿拳’ 。

赵堡太极拳历代传人平均寿命(80~90岁以上),远高于习练陈式拳者。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太极主要流派和现状1

太极主要流派和现状1

太极主要流派和现状一、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由明末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太极拳 5路,长拳108式和炮捶。

从陈王廷起,经无数名家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加工提炼,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陈长兴老架一路75式、老架二路炮捶43式,陈发科新架一路83式、二路炮捶71式,陈有本小架和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的和式架(赵堡架)。

陈式太极还有李花枪加白蜡棍、大刀、单刀、剑、球等兵器系列。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拯救太极拳,一代伟人邓小平在1978年11月12日题词“太极拳好”,大批国内外团体云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涌现出陈家沟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以太极真功夫名振世界,学院派的门惠丰、阚桂香夫妇创编了56式竞赛套路,国家队教练王二平取得了全能冠军,他们极大推动、规范了陈式太极拳。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上太极拳美伦美焕的表演,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飘逸、刚劲,让人对太极拳的感觉耳目一新;央视四界武林大会上陈式太极拳以卓绝的武功技压群雄,更巩固了陈式太极拳中流砥柱的作用。

王战军、陈自强、陈建强等把太极拳技击的魅力展现给世人,受到太极拳迷们的崇拜。

二、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重要流派。

创自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福魁。

杨福魁,字露禅。

道光年间拜陈长兴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成为陈氏拳械的第一个外姓弟子。

杨得传后,于1850年左右至北京传授太极拳。

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陈式老架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

后又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

杨式太极在太极拳推广过程中一直起着主力作用:杨露禅是第一个把太极拳带出偏僻的山野走向河北广府、走向北京,以“杨无敌”名振华夏并派生出吴式太极拳,诗云“谁料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家传”。

民国时杨澄甫天生神力,技艺高超,拳架又极漂亮,带领十大弟子把太极拳传过长江走向国外。

论武当太极和陈氏太极的区别

论武当太极和陈氏太极的区别

论武当太极和陈氏太极的区别壹武当功夫植根于道家哲学的沃土中,讲中,讲和,讲太极,讲五行,讲九宫,讲八卦,以养生为宗旨,视技击为末学,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武当山历代高道隐士,性、命双修,功、道并重,以道教哲理发微于武当拳理,将丹道功法融汇于内家拳艺,形成了从理论到功法都蕴藏着深奥哲理和精妙拳技的武当功夫。

武当太极拳的介绍:武当太极拳属于内家拳,由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的一种拳法。

该拳揉道家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的理学、中医学和道家内功与民间武学熔为一炉。

武当太极拳着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健身强体为目的,具有益寿延年的独特之功效。

太极剑法,是武当独有的一种武功,这种武功,以手中之剑为武器,剑可脱手,远近收缩自如,汇集阴阳两极之气,无论剑之轻重,也可以远近收缩自如,现在已经成为传世武功了;太极剑是太极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兼有太极拳和剑术两种风格特点,一方面它要象太极拳一样,表现出轻灵柔和,绵绵不断,重意不重力,同时还要表现出优美潇洒,剑法清楚,形神兼备的剑术演练风格。

○两仪拳,又名玄武拳,是用来练习内家拳之手、眼、身、法、步及混元劲(暴发力、反弹力)的一种拳术,其风格是快慢相兼,刚柔相成,有行如龙,坐如虎,闪如电,发如雷的武术特点;亦有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制的实战效果,是太极门中的必练拳法,道曰:'阴阳和合为太极,分开为两仪'此拳或快或慢,或刚或柔,阴阳各见所长,故曰:'两仪'拳。

两仪拳法有:武当玄武拳、龙华拳、伏虎拳无极功,是一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修炼精、气、神人身三宝的道家静态丹法(又名内丹功),其功效是通经活络,益寿延年,亦能发人潜能,开人智能,是修炼太极拳法的最高境界。

武当太极拳系,习练两仪,以壮其彪,修练无极,以培其本,唯太极调和阴阳,三者同修,能使其拳如龙乘云气,虎借风威。

相依相成,此三者,是太极拳法的整体,为武当武术的秘宗。

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全揭秘

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全揭秘

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全揭秘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武当山特区的一个山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

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武当山传统功夫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宝贵遗产。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这项技艺包含了各种高超的拳法、剑术、擒拿手法和内功练习。

下面将为您一一揭秘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

一、太极拳太极拳是世界闻名的中国武术技艺之一,也是武当山最为著名的拳法之一。

太极拳以柔和的动作和缓慢的节奏而闻名,其核心理念在于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对于调节身心健康效果显著。

二、八卦掌八卦掌是以八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掌法,通过练习八卦掌可以增强全身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

八卦掌注重身体的旋转和腿部的灵活运动,使技击更加迅猛凌厉。

此外,八卦掌还注重腰部和胯部的灵活运动,对腰腹部力量的锻炼有很好的效果。

三、太祖长拳太祖长拳是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中最为直接和实用的一种拳法。

太祖长拳以短打突进、一击必中为特点,注重肩部和手臂的力量训练,对于提升攻击力和防御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四、金鸡独立金鸡独立是一种非常具有观赏性的功夫动作,以双腿直立成90度角的金鸡独立姿势为特点。

通过练习金鸡独立,可以锻炼腿部的力量和平衡感,并加强下半身的肌肉控制能力。

五、劈拳劈拳是一种相当独特的拳法,通过不同的姿势和手势展示不同的意境和技巧。

练习劈拳可以提高手臂的力量和灵敏度,对于提升近身搏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六、玉女心经玉女心经是一种以内功训练为主的武当山传统功夫,注重呼吸调和和内气运用。

通过练习玉女心经,可以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和抵抗力,提高内气的运用能力。

七、五行八卦剑五行八卦剑是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中最为高深的剑术之一。

练习五行八卦剑可以增强手臂和腰腹部的柔韧性和力量,通过剑的舞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

以上所述的七十二绝技只是武当山传统功夫丰富技艺的冰山一角。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流派的区别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流派的区别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流派的区别推荐文章太极拳与其他运动的区别是什么?热度: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发力规律热度:太极拳对手之要求热度:回族武术器械简介热度:全球化语境中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探索武术的发展热度:太极拳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一项传统的体育健身项目。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拳种流派,也具有一般武术的一些显著特征,比如具有强烈的技击色彩,具有完整的套路等。

但也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的独到特点。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流派的区别。

供您阅读!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流派的区别主要为:1.技击和健身并重。

不仅具有先进的技击思想,如“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有丰富的技击方法,如十三式、各种劲等,还有良好的健身效果。

在这里只是说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比起其他武术流派的套路更受欢迎,健身效果更好而已。

并不是说其他武术流派的功夫没有健身的功效。

2.理论和实践并重。

理论性比较强,太极拳的理论体系非常完整,并具体结合技术要领,互为补充,从文化背景到拳论,非常系统。

与此同时,其他武术流派的理论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可相对太极这个大派而言要显得有些不足道。

其实,不论你是什么派的武术都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从而让各自的武术流派更好地得到发扬光大。

3.文化韵味比较突出。

吸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哲学等文化的养料,并逐步上升到一种生命体验的境界。

太极拳吸收了四书五经中的部分知识理论,尤其《易经》较为突出地被张扬在其中。

4.技术上的特征比较鲜明。

比如柔和缓慢、连绵不断、曲折婉转等,让人一看,就能分辨出这是太极拳。

延伸阅读:太极拳流派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习练武当太极拳的好处

习练武当太极拳的好处

习练武当太极拳的好处随着科技的发展,太极拳的养生功效被证实,研究发现,人们练武当太极拳可以预防癌症复发,同时还能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练习武当太极拳有哪些好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习练武当太极拳的好处。

欢迎阅读!好处一、女人练武当太极拳降低乳腺癌机率近几年,乳腺癌夺走了很多女人的幸福生活,甚至有的人因为乳腺癌而离开了,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因此,做个健康的女人,就从武当太极拳练起。

在调查中还发现,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子宫肌瘤等通过练武当太极拳也有很好的疗效。

有几位患乳缐癌的女性,手术十几年来由于认真修炼武当太极拳,不仅病情再无复发,而且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她们感慨的说,武当太极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武当太极拳给了我幸福。

武当太极拳对女性身体起着调节作用,可以降低乳腺癌机率,同时还能让女性拥有健康乳腺,因为,太极拳能疏通经络,调节内分泌。

习练武当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以腰为轴使下腹与腰部的运动量增大,对女性生理健康有特殊功效。

台湾的一份武当太极拳杂志中有文章讲到,女性患有不孕症疾病,也可以通过习练武当太极拳而治愈。

练武当太极拳还有利胎儿生长与分娩。

因为女性的孕娩系统乃是为了怀孕与分娩而设,胎儿在腹内的正确姿态与平衡,对胎儿和女性健康都十分重要,不平衡的姿态会招致腰痛。

平衡正确的姿态并非仅仅依赖骨架与盆骨的支撑,更有脊背、下腹、腰以及大腿等健康而强壮肌肉的相互作用。

武当太极拳是女人的天然良药,没有任何副作用,长期坚持练习可以改变女人易生病体质,帮助女性排出毒素,不给癌细胞滋生机会。

武当太极拳要求中正安舒、均匀缓慢、连续不断,以腰带动四肢运动是最适合女性孕娩生殖系统保健之运动。

对女性的腰腿疼和腰部病变有预防和治疗之奇效。

好处二、癌症患者练习武当太极拳提高免疫力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必须采取综合手段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不仅仅使用医学。

其中,体育锻炼也是加快患者康复的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癌症病人的康复初期是在诊疗中经过放疗、化疗后人体极度虚弱,适度的锻炼是必须的。

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区别

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区别

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区别无极之先,本为无极。

鸿濛一炁(qì),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炁为本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融,氤氲化生,始育成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

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

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

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即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不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既聚。

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捧,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

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气不外聚,神必乱之。

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

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也。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敛神聚气论》张三丰区别之一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理论,虽都同用“太极”一词,但二者区别较大,在陈式太极拳理论中可寻找出“经络”、“易经”“兵法”等痕迹,拳架与拳理互相渗透,密不可分。

武当三丰太极拳主要在道家养生功基础上形成的,有能筑基壮元气的无极桩,能增长浩然之气和掤劲的混元桩,能增长功力并提高技击性的立圆功、平圆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有几大流派?每种流派的区别在哪里?1、武当太极拳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

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

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

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

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3、杨氏太极拳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

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

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

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

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

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

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

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

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

要求绵里藏针。

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4、吴式太极拳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

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

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5、武式太极拳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

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

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

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

月如以教拲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

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6、孙式太极拳孙禄堂(1860~1930)河北完县人。

先学形意拲,精通意理,兼习八卦。

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迷真)等书。

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

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7、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

始自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

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

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

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

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

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

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

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

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

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在拳架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8、简化太极拳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井辅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

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小旺在陈氏太极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而成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武当拳是武当功夫徒手技能的总称。

它遵照《易》理,考究阴阳转变,以修身养性、修性养命为目标,以技击防卫为假借,以“内功外拳”为本体特征,以动态连系、真假相间、刚柔并济、圆转走化为显示方式的一种传统功夫。

太极拳:一种传统拳术,派别良多,传播很广,举措柔弛缓慢,既可用于技击,又有加强体质和防治疾病的效果。

虽其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各派有异,但举措柔缓、连接圆活,疏经活络、谐和气血、养分腑脏、强筋壮骨的成效倒是一样的。

太极拳和武当拳同属“四大内家拳”(武当、太极、八卦、形意)。

有人将内家功夫称为武当功夫,从这个层面看,太极拳属于武当拳系。

然则太极拳和武当拳这个拳种(或说拳派)是有区其余。

张三丰太极拳应该是指太极十三式,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首创的太极拳法。

而现在武当三丰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无极、太极、两仪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太极拳系。

陈式太极拳,也是由第一代内家拳,太极十三式演变而来,应属于两仪拳的范畴。

由于明清两代,战乱不断,陈式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吸取了外家拳,民间拳术,及擒拿格斗的诸多内容,形成了目前陈式太极拳的各式套路。

当然,武当太极拳系,在传承的过程中应发展出了很多套路,只是因为密不外传,不被世人所知。

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近年来随着武当山旅游业的发展,和大众对养生文化的重视,加上政府大力宣传,发扬中国道家文化,使得武当山秘传养生太极走向大众,并受到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热烈追捧!我们都知道有陈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你知道武当太极拳吗?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

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

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传说武当太极拳起源于张三丰,完全是以柔克刚;而陈式、杨式太极拳则是柔中带刚,以柔克刚。

武当太极拳,从始至终一个节奏,缠绵如流水;其它太极拳则有快有慢,跌宕起伏,速度不一。

武当太极拳以养生为主,以技击为辅;其它太极拳则以技击为主,以养生为辅。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

我认为是指逆式腹式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

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

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气泄之于腹内之理?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我一直主张养生锻炼要学会逆式腹式呼吸。

太极拳源于武当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各类拳种,不知始自何人,无可追溯。

如发明八卦掌的董海川,传自毕澄茄(红莲道人)用其师叔郭元济(铁冠道人),毕、郭又传自何人?不得而知。

再如万籁声的自然门传自徐矮子,徐矮子又传自何人?形意拳据说是得自岳飞的《拳经》,岳飞传自周侗,周侗又传自何人?公孙大娘的精妙剑术传自何人……古代许许多多的名将,都不知道其师传的。

至于太极拳传自武当张三丰,则是尽人皆知的事。

可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经唐豪、顾留馨一考,就把历史搞乱了,此后得出太极拳为陈家沟陈卜所创、陈五延所创,武当张三丰被否定了。

究竟谁创太极拳,其源流在啊里?根据是什么?本文据有关史料,略作考证。

一、陈人创太极拳属无稽之误,关于“陈人创太极”,这个提法是陈鑫说的。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有:“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按“消化饮食之道”为养生法,如八段锦、十二段锦之类,难道这也叫太极拳?而后来陈卜的碑文序中,却没有提到练武的,难道会如此疏漏?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我陈我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

虽传有谱,亦第图画,义理亦未之及“原来是”带“有此艺,虽传有谱、图,而“义理赤未及”,又怎能造拳?二、陈王廷创太极拳出自唐、顾臆造,此说是唐豪、顾留馨发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