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机械化生产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1、教学内容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1、教学内容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种子生产学(seedProduction)课程代码:23101004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42/2.5(其中理论42学时,实验0学时)需预修课程:植物遗传学、育种学、种子学适用专业:适用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农作物原种种子和良种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针对常规品种种子生产、杂交品种种子生产以及无性系种子苗木生产,摸索不同种类种子的最佳生产方法和技术,通过种子质量控制,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使生产出的种子生活力和活力保持在尽可能高的水平。

为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种子,为种子经营提供物质基础。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以及掌握种子生产的方法与技术,充分认识种子与种子质量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掌握不同类型品种的种子生产的原理和技术,以便适应今后的农技推广、种子、农村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2.能力目标:种子生产是实现优良品种价值和栽培技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对于全面掌握作物科学知识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理解并掌握农作物种子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结合实习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作物种子生产工作的能力。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要求2和3。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能科学合理地制订种子生产计划,避免发生种子生产事故和纠纷;生产上出现种子事故时,能够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科学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种子生产的概念和意义;2.种子生产的内容和任务,包括新品种的普及更换和已退化推广品种种子的更新;种子生产主要生产原种种子和良种种子,包括常规品种原种生产和良种生产,杂种品种亲本原种生产和杂种一代良种生产;3.品种和种子的概念;4.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种子是一切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的物质载体。

种子生产是实现优良品种价值和栽培技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课程在作物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两个二级学科的交叉点,对于全面掌握作物科学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当达到以下要求:全面了解种子生产的任务和内容以及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深刻理解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品种审定和品种保护的过程及两者区别;基本掌握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作物常规品种原种生产和大田用种生产技术,不同繁殖方式杂交种亲本原种生产和一代杂种种子生产技术,无性繁殖作物原种生产和大田用种生产技术。

DNA分子技术在种子生产中的应用。

为独挡一面地指导农作物原种和大田用种生产实践,并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一了解种子生产的概念,种子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二理解种子生产的任务,包括新品种的普及更换和已退化推广品种种子的更新;种子生产主要任务是生产原种种子和大田用种种子,包括常规品种原种生产和大田用种生产,杂种品种亲本原种生产和杂种一代大田用种种子生产。

三掌握品种在植物学上的三性和社会学上的三性概念,掌握植物学上的种子概念和农业生产上的种子概念。

四了解世界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规律;了解中国种子生产体系的演变过程和美国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

习题:1 种子生产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2 我国种子生产体系发展的4个阶段。

第一章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植物繁殖方式与遗传特点一、有性繁殖方式及其遗传特性1.自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2.异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3.常异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二、无性繁殖方式及其遗传特点1.营养体繁殖及其遗传特点2.无融合生殖及其遗传特点本节重点是理解各种繁殖方式作物由其遗传特点所决定的群体遗传组成。

农业机械教学大纲

农业机械教学大纲

农业机械教学大纲一、前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教学大纲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农业机械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农业机械操作技能和维护维修能力,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机械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类农业机械;3.学习农业机械的维护和维修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维修和故障排除;4.培养学生注重安全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农业机械概论(1)农业机械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农业机械的分类和特点;(3)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播种施肥机械(1)播种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施肥机的分类和操作技巧;(3)播种施肥机械的故障排除和维护方法。

3.田间作业机械(1)拖拉机的结构和性能参数;(2)各类耕作机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3)田间作业机械的维护保养和安全注意事项。

4.收获机械(1)收割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玉米收获机、小麦收获机等的操作要点;(3)收获机械的日常保养和故障处理。

5.灌溉排灌机械(1)灌溉机械的种类和工作原理;(2)排灌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灌溉排灌机械的维护保养和节水技巧。

6.农业机械安全与维护(1)农业机械操作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和预防措施;(2)农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3)农业机械维修中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课堂讲解、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估1.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实践操作,全面评价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2.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指导;3.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比赛和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六、教学资源1.教材:国内外优秀的农业机械教材和参考书籍;2.实验设备:各类农业机械实物模型和演示设备;3.实训基地:与农机企业合作,搭建实地操作训练平台;4.互联网资源:农业机械相关网站和资源,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农业机械学教学大纲

农业机械学教学大纲

农业机械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1021201 适用专业: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总学时:60 学时(52+8)一、编写说明1.修订的依据本大纲是依据农业院校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本科教学计划要求而编写的。

2.课程简介农业机械学是研究田间和场上作业机械的一门科学,是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3.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

从而为用好农业机械、改进现有农业机械以及对新一代农业机械进行性能设计打下基础。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应在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结束以后开设。

2)要考虑课程的整体性,也要避免与其它课程的重复。

3)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以便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强电化教学,现场实物教学、参观等,提高教学效果。

5)理论授课应选择重点和难点,其余内容学生自学。

6)采用本大纲时应根据黑龙江及垦区的特点进行教学。

本课程结束后,应安排2 周的收获机课程设计和2 周的麦收实习或秋收实习,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巩固与理解,提高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

4.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门课程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既要有较深的基础课如数学、力学等为基础,还要有专业基础课的功底以及必要的农业知识等。

二、大纲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1.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农业机械的特点,国外农机发展动向。

2. 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农业机械分类和特点。

2.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情况,国外农业机械发展动向。

3. 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

教学上可通过幻灯图片使学生认识农机具的外形结构和功能同时结合录像教学进一步认识农业机械化的优点。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点了解农业机械不同于工业机械的特点和精准农业的发展。

第一章耕地机械(一)教学目的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土壤性质和犁的工作部件和基本原理,掌握耕地机械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中职)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中职)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生物学》、《植物生产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农作物生产技术》等平台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验、品种试验与管理和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获得相关职业资格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90 学时,5 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注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高度融合学生种子生产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验、品种试验与管理和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等工作的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种子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确定课程内容。

3.以中级种子繁育工、农艺工等岗位的职业要求为主线,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确定各个教学项目;各项目以种子生产技术中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为路径,设计若干工作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到工作任务中。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验、品种试验与管理和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1.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掌握农作物种子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杂保纯的主要途径;了解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种子生产的一般程序;了解农作物种子的质量标准,掌握农作物种子检验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培训讲学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培训讲学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09010415au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 年4月13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

本课程共开设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动力机械、土壤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柴油机、汽油机、拖拉机和电动机、各种农业机械的主要特点及利用方法,使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要求:了解栽培品种的分类与类型;熟练掌握栽培品种 的特性与防杂保纯;掌握植物的繁殖方式与种子生产技术; 理解影响种子生产的生态条件及种子生产的基地建设;了解 人工种子的生产技术。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章 自花授粉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
教学重点:小麦常规种原种、良种生产技术、两系杂交小 麦制种技术;水稻栽培品种的分类、三系杂交稻三系间的 关系、两系、三系杂交稻制种技术 教学难点:杂交小麦、水稻制种过程中花期调控 教学要求:了解小麦、水稻种子生产的生物学特性;掌握 小麦、水稻常规种子生产技术;熟练掌握杂交稻种子生产 技术。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种子生产学是研究农作物种子生产繁殖的课程,是为
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的专业课程,处于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两个二级学科 的交叉点,对于学生全面掌握作物科学知识具有不可或缺 的作用,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五章
无性繁殖作物种子生产技术
教学重点:马铃薯退化的原因、马铃薯种薯的原种和良种 生产技术、马铃薯种署生产过程中防止病毒再侵染措施。 教学难点:马铃薯脱毒原理与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马铃薯病毒与种薯退化;掌握马铃薯种薯 生产、甘薯脱毒快繁技术。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种子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章
种生产技术。
异花授粉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
教学重点:玉米栽培品种的分类、玉米杂交种亲本与杂交
教学难点:玉米杂交种制种的花期调控 教学要求:了解玉米种子生产的生物学特性;掌握玉米亲
本种子生产技术;熟练掌握玉米杂交种子生产技术。

《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Producing and Managing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课程代码:901120219学时数:48 学分数:3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综合应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以及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机械化的作用,以“优质,高产,低耗,安全”地使用和管理农业生产机械,使其在农业生产中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机具配备以及农机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农机经营管理等实际技能,为成为合格的农机化高级管理人才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 学时)要求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现状与系统,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

3.典型机械化农业生产与管理体系。

第二章北方旱作农业生产机械化(6 学时)要求了解北方旱地农业生产条件及抗旱耕作技术,掌握北方不同类型区的耕作技术模式。

1.北方保护性耕作概述。

2.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概述。

3.小麦生产机械化装备优化配备。

第三章水稻生产机械化(6 学时)熟悉了解水稻机械化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及典型机具,掌握水稻机械化生产工艺及机械配备技术。

1.水稻农业生产条件。

2.水稻育苗与移栽生产工艺及典型机械。

3.水稻收获和烘干生产工艺及典型机械。

4.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

617第四章油料作物生产机械化(8 学时)要求掌握油料作物机械化生产工艺及典型机械设备。

1.花生机械化生产工艺过程及典型机械设备。

2.大豆机械化生产工艺过程及典型机械设备。

3.油菜机械化生产工艺过程及典型机械设备。

第五章蔬菜生产机械化(6 学时)要求掌握典型蔬菜机械化生产工艺、典型机具的工作原理及配备技术。

1.蔬菜全程机械化技术概述。

《农业机械》教学大纲.doc

《农业机械》教学大纲.doc

《农业机械》教学大纲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作物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通过农业生产实际全过程的学习、实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行动能力为总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安装、调整等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是以《机械基础》、《植物生长环境》和《作物栽培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作支撑,而后续课程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企业经营管理》、《岗位就业综合实践》、《毕业论文》等,所以该课程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纵向起到承上启下的链接与支撑作用,横向又与岗位实际环境、学生职业素养与情感、学生成才志向相对接。

同时,该课程作为核心专业课程中开设最早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又显得尤为重要。

二、设计思路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农业生产实际过程,本课程以培养各种农业机械应用能力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工作能力。

2.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根据行业专家对作物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构建过程中,考虑知识点的合理分配以及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以4个项目(耕整地机械的使用与维护、播种和栽培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田间管理机械使用与维护、收获机械的使用与维护)为载体设计,每个项目又分3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都按照教、学、做一体进行设计,其内容编排的依据是农业生产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依据学习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职业能力等内容。

种子机械化生产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机械化生产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机械化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课程基本情况[2][3]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的科研成果、先进经验、存在问题和发展探索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以及有关的原理、概念与;还可了解我国不同类型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条件、作业工艺体系、作业机具系统等相关知识。

学习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

讲授方式上,采用PowerPoint 幻灯片和录像教学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简明、直观、易于理解的目的。

同时,在课堂中抽出一定时间,让同学上讲台交流部分自学内容,以促进同学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机组、土地产出率等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并进行相关计算、不同地域所用农业机械化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相应的抗旱方法和思路。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安排课程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第一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特点、体系与展望【知识点提示】农业机械化发展至今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特点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及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至今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特点,了解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及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与该方向相关的关键技术特点。

【重、难点提示】重点:介绍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当前阶段的主要特点。

难点:典型机械化作业方法及其对我国不同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第二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一、恢复生产阶段二、探索与调整时期三、行政推动阶段四、机制转换阶段五、市场导向阶段六、高速发展时期第三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特点二、农业机械化的增产作用三、我国典型的机械化作业的方法第四节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一、我国区域性变化的总趋势二、典型的机械化农业作业体系第五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展望第二章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计算【知识点提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计算、如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等。

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

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

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生产机械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培养和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专业人才,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一、编制原则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紧密结合实际:教学大纲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际需求,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 综合性和系统性:教学大纲应涵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机设备的选用、操作和维护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适应性和灵活性:教学大纲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二、内容设置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机设备的分类和选用:介绍不同类型的农机设备,包括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以及其选用的原则和方法。

2. 农机设备的操作技术:详细介绍农机设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操作方法、操作要领以及常见故障的排除等。

3. 农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介绍农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包括润滑、清洗、检修等,以延长农机设备的使用寿命。

4. 农机设备的安全操作:强调农机设备的安全操作,包括安全防护措施、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等,以确保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

5. 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介绍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农业生产机械化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的实施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农机设备的原理和工作机制等。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室实践和农田实习等形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和维护农机设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机械化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课程基本情况[2][3]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的科研成果、先进经验、存在问题和发展探索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以及有关的原理、概念与;还可了解我国不同类型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条件、作业工艺体系、作业机具系统等相关知识。

学习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

讲授方式上,采用PowerPoint 幻灯片和录像教学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简明、直观、易于理解的目的。

同时,在课堂中抽出一定时间,让同学上讲台交流部分自学内容,以促进同学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机组、土地产出率等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并进行相关计算、不同地域所用农业机械化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相应的抗旱方法和思路。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安排课程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第一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特点、体系与展望【知识点提示】农业机械化发展至今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特点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及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至今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特点,了解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及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与该方向相关的关键技术特点。

【重、难点提示】重点:介绍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当前阶段的主要特点。

难点:典型机械化作业方法及其对我国不同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第二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一、恢复生产阶段二、探索与调整时期三、行政推动阶段四、机制转换阶段五、市场导向阶段六、高速发展时期第三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特点二、农业机械化的增产作用三、我国典型的机械化作业的方法第四节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一、我国区域性变化的总趋势二、典型的机械化农业作业体系第五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展望第二章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计算【知识点提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计算、如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分4部分掌握 1、机组、作业工艺、机器系统、生产系统,2、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3、机器作业生产率与作业成本计算,4、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重、难点提示】重点:讲授机组、土地产出率等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并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讲解机组、土地产出率等相关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原理。

第一节机组、作业工艺、机器系统、生产系统一、农用机组二、农业机器作业工艺三、农业机器系统四、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第二节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一、土地产出率二、劳动生产率三、资源利用率四、投入产出率第三节机器作业生产率与作业成本计算一、农业机器作业生产率二、农业机器作业成本第四节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一、“有无比较”直接计算法二、Cobb-Dauglas生产函数间接计算法第三章北方旱地雨养农业机械化【知识点提示】典型的抗旱耕作法和典型机械化旱地作业体系。

【教学要求】熟悉几种典型的抗旱耕作法和典型机械化旱地作业体系,掌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理解并掌握旱地机械化机组配套的准则。

【重、难点提示】重点:介绍北方旱地农业机械化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抗旱方法和思路。

难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

第一节我国旱地农业生产条件第二节典型的抗旱耕作法与机械化旱地作业体系二、三、四、五、不同旱作类型区机械化模式探讨第三节北方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四、保护性耕作机具体系第四节旱地机械化机组配套第五节国外旱地农业机械化二、三、四、五、六、七、保护性与固定道的结合第四章华北平原灌溉地农业机械化【知识点提示】一年两熟套作和平作机械化、两年三熟机械化、华北平原灌溉地机器系统。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分4部分掌握1、一年两熟套作和平作机械化,2、两年三熟机械化,3、华北平原灌溉地机器系统,4、一年两熟机械化存在地问题与发展趋势及国外耕作新技术与新机具。

【重、难点提示】重点:讲授华北平原灌溉地一年两熟及两年三熟机械化难点:华北平原灌溉地机器系统及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第一节一年两熟套作机械化套作的概念、主要形式及优点、套作的机械化难点、解决思路、机械化程度的计算。

第二节一年两熟平作机械化一年两熟平作机械化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变革、高水平机械化增产的主要第三节两年三熟机械化两年三熟机械化体系简介、适用范围及两个突出作用。

第四节华北平原灌溉地机器系统华北平原灌溉地中型机器系统和小型机器系统机具种类及简介。

第五节一年两熟机械化存在地问题与发展趋势存在的四大主要问题、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趋势。

第六节国外耕作新技术与新机具田间管理专用道、定位耕作和精准农业等新技术和撸穗机、深松旋耕联合播种机、垂直送风式喷雾机、几种表土作业机械及厩肥撒施机等。

第五章棉花和花生生产机械化【知识点提示】棉花生产机械化工艺过程、棉花机械化收获作业工艺,花生收获工艺以及花生挖掘与捡拾收获机械【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分2部分掌握1、棉花生产机械化工艺过程、棉花机械化收获作业工艺以及地膜棉播种机械化、水平摘锭式采棉机、垂直摘锭式采棉机、气吸振动式采棉机、摘辊式摘铃机、收获机械化、棉花收后清理加工机械化的工作过程和原理,2、花生收获工艺以及花生挖掘与捡拾收获机械、花生复收机、花生摘果机、花生剥壳机的工作过程。

【重、难点提示】重点:讲授棉种脱绒机、棉花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等棉花生产机械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难点:结合生产实际讲解地膜棉播种机械化、水平摘锭式采棉机、垂直摘锭式采棉机、气吸振动式采棉机、摘辊式摘铃机、收获机械化、棉花收后清理加工机械化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第一节棉花生产机械化一、概述二、棉种脱绒机三、种植机械化四、棉花收获机械化五、国外棉花生产机械化情况第二节花生生产机械化一、概述二、花生机械化生产第六章蔬菜生产加工贮藏机械化【知识点提示】机械加工和贮藏露地蔬菜的方法及机具。

【教学要求】1234、学习不同蔬菜的加工方法和技术。

【重、难点提示】重点:讲授蔬菜种植和收获的机械化,从开沟播种到地膜覆盖再到施肥灌溉管理,最后到机械收获蔬菜的嫁接技术及其机械化,蔬菜贮存保鲜的几种技术,蔬菜的加工工艺流程及其产品。

难点:各种蔬菜的种植、收获、加工等机械设备的结构及其原理。

第一节露地蔬菜加工贮藏机械化第二节温室大棚蔬菜生产机械化第三节蔬菜贮藏保鲜技术第四节蔬菜加工机械化第七章水果生产机械化【知识点提示】果树种植、植保与修剪的重要机械化技术,水果的机械化分选和包装贮运流程。

【教学要求】掌握果树种植、植保与修剪的重要机械化技术、了解其中典型机械的作用、原理和类型。

了解水果的典型机械采收过程及相应机器,熟悉水果的机械化分选和包装贮运流程。

【重、难点提示】重点:果树植保与修剪机械化、果树采收机械化。

难点:果树植保机械的分类、原理以及相应机器。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果树种植机械化二、三、四、果树挖掘和种植机第三节果树植保与修剪机械化二、果树整形修剪机械化第四节水果采收机械化三、机械化采收第五节水果分选机械和包装贮运第六节水果生产机械化新技术二、三、四、五、六、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八章牧草与青饲料收获机械化【知识点提示】牧草收获及青饲料收获机械化的工艺要求,割草机、搂草机、捆草机的分类及各自的主要组成部件、特点、工作过程。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牧草收获及青饲料收获机械化的工艺要求,掌握割草机、搂草机、捆草机的分类及各自的主要组成部件、特点、工作过程,了解通用型青饲料收获机械的分类、工作过程。

【重、难点提示】重点:过程。

难点:割草机、搂草机、捆草机的分类及各自的主要组成部件、特点教学进程。

第一节概述一、我国发展牧草收获机械化的基础和意义二、牧草收获工艺及机器系统第二节牧草收获机械化一、割草机二、搂草机三、长草收获工艺中的其他作业机械四、捆草机五、捡拾压捆收获工艺中的其他作业机械六、捡拾集垛机古代对微生物的利用第三节青饲料收获机械化一、青饲料收获机械的种类二、对青饲料收获机的作业要求三、几种典型的青饲料收获机第九章种子加工机械化【知识点提示】种子清选方法及其基本原理,种子干燥机的工作过程。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种子清选方法及其基本原理,种子干燥机的工作过程,种子包衣机的工作过程,了解几种典型的种子加工机械化的工艺方案。

【重、难点提示】重点:种子的清选方法,种子干燥机的工作过程,种子包衣机的工作过程。

难点:种子各种清选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概述一、二、第二节种子清选方法和机具一、风选的原理和机具二、筛选的原理和机具三、风筛综合清选的原理和工艺四、网眼选的原理和工艺五、六、复式清选机的结构和工艺第三节种子的机械化处理一、除芒机和刷种机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二、干燥机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第四节种子机械化包衣和丸化一、包衣机械化第五节典型种子加工机械化的工艺方案一、玉米种子加工工艺二、豆类种子加工工艺三、牧草、蔬菜种子加工设备六、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形式、成绩评定方法)综合成绩=期末考核(60%)+平时成绩(20%)+实习成绩(20%)(一)总成绩1.种子机械化生产考核方法以期末考核为主。

2.成绩评定分为:(1)期末考核成绩60%(2)平时成绩40%(二)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包括:1.出勤情况2.课堂表现七、说明本大纲适用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班的种子机械化生产课程的教学,本课程是种子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课程的设置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

课程大纲以李洪文主编《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内容编制。

种子机械化生产内容在其它相关较多种子类教材中都有涉及涉及,具体授课时可以其它相关类教材为内容补充和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