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讲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讲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讲义一、引言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然而,在面对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时,我们也意识到需要在区域发展方面进行更多的协调与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高水平的综合发展。

为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应运而生,旨在进一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

二、规划目标2.1 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互补协作,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预计到 2025 年,京津冀地区 GDP 总量将超过 10 万亿人民币,成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体。

2.2 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各地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

重点是实现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防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到2025 年,京津冀地区将成为一个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域。

2.3 区域协调规划要求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增强互联互通和交流合作。

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经济区域合作水平,促进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到 2025 年,京津冀地区将成为一个具有更加紧密联结、协调有序的区域。

2.4 文化发展规划要求促进京津冀地区文化的多元与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的质量与效益。

重点是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走向世界。

到 2025 年,京津冀地区将成为一个具有多彩文化品牌和强大文化产业的区域。

三、规划重点3.1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将以打造创新驱动的高端制造业集群为目标,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完善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方案。

重点开展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环保、数字经济等产业合作,实现产业互补、协同发展。

3.2 交通路网建设加快构建京津城际轨道、京津城际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

重点加强京津冀铁路网建设,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线路的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

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产品的专利申请数量和销售收入与京、津存在显著差 异,见表 5。这说明河北省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京津地 区存在一定差距,创新体系建设尚未完善。 3.3 产业梯度差异大 3.3.1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根据图 2 京津冀 2017—2021 年国民生产总值可 以看出, 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 3 个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到 2022 年,京津冀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6 356 亿元,同比增长 12%,占全 国总产值的 8.47%;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人均 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69 434 元、43 854 元和 27 136 元;
0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单位:亿元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2021 年 0
10 000 20 000 30 000 40 000 50 000
河北省
天津市 北京北市京市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 2 2017—2021 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
从经济总量来看,京津冀经济总量水平呈上升趋势;由 于北京市的人口密度更大,发展势头更强,在河北省 的人口和土地面积远大于北京市、天津市的前提下,河 北省的经济总量基本上与北京市持平,远高于天津市。
DOI:10.16675/14-1065/f.2022.11.002
/ 理论探索 /
京津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 郭润琦,李思淼,陈玉玲,李晓晨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51 )
·5·
摘 要: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但由于创新资源流动性差,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第242期‘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叶堂林[收稿日期]㊀2023-04-09[作者简介]㊀叶堂林(1972 ),男,江西上饶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㊁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省部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基金项目]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KY2023A0029)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及优化路径研究㊂[摘㊀要]㊀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三地发展阶段及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产业协作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制约产业链的跨地区布局等㊂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效:制定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政府间产业协作联动机制;鼓励重点产业链与主要创新链深度融合;改善区域全产业链布局的基础环境与服务配套等㊂[关键词]㊀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区域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创新链[中图分类号]㊀F512.7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3)06-0049-09[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30604㊀㊀一㊁引言㊀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㊁亲自部署㊁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㊂产业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需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是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㊂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 指南针 ㊂高质量发展是提质增效㊁创新驱动㊁绿色低碳和协调共享的发展[1],而产业高质量协同则是区域内产业达到的一种更高水平㊁更有效率㊁更加公平㊁更可持续的协同发展状态,其不仅关注协同的成效,更加注重协同的方式㊁结构和动力问题㊂产业高质量协同是 十四五 时期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突破 滚石上山㊁爬坡过坎㊁攻坚克难关键时期 的核心举措,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㊂㊀㊀二㊁文献述评㊀㊀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领域,现有文献更多聚焦于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产业协9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同发展水平的测度㊁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等㊂产业协同可看作是一个由多元要素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故学者们往往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产业协同水平,如魏丽华从协同空间㊁协同成本㊁协同能力㊁协同制度和协同创新5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指标体系[2];翁钢民㊁李慧盈构建了包含投入水平㊁产出效益㊁发展潜力㊁创新能力㊁旅游需求5个方面的京津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㊂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同构化特别是主导产业趋同分布㊁产业协同程度不高等方面㊂[4-5]究其原因,可概括为所处的产业周期不同㊁资源配置失衡㊁承接地能力不足等历史因素,区域合作动力不足㊁产业协同利益分配不均等动力因素,以及市场活力不足㊁政府职能错位缺位等外部驱动因素㊂[6-7]因此,制约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相互交织㊁共同发挥作用㊂还有部分学者从某一视角来探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如从利益增值与成本分摊的视角[8]㊁非首都功能疏解等视角[9]㊂针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完善体制机制,如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㊁优化协调发展机制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10-12],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协同创新的支撑作用,改善外部环境如加强金融支持㊁交通㊁生态和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㊂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 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深化京津冀产业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积极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构建空间布局合理㊁产业链上下游配套㊁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㊂考虑到区域全产业链布局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分化融合和转型升级㊁推动京津冀产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从区域全产业链布局㊁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等方面,探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㊂㊀㊀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㊀㊀自习近平总书记 2.26 讲话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走过9个年头,京津冀三地在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协作基础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产业对接政策持续探索㊂京津冀三地已建立常务副省(市)长对接机制及主管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对口部门保持着常态化沟通㊂2015年财政部㊁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2016年工信部编制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提出构建 一个中心㊁五区五带五链㊁若干特色基地 的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京津冀三地协同办发布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 2+4+46 个产业承接平台;2019年京津冀三地先后签署了‘产业链引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2022年工信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提升计划(2020-2022年)“等㊂此外,北京市陆续发布更新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的税收支持政策(试行)“㊂同时,京津冀三地在科技创新㊁产业转移协作等多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布局国家重大项目㊁重大创新平台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开展部省(市)合作,在资源共享㊁平台共建㊁政策互通㊁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㊂二是三地产业优势各异,产业协作积极推进㊂京津冀三地产业优势各异,从区位熵①指标来看,2020年,北京市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4150)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0867)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7962)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124)等高端服务业方面优势05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明显;天津市在居民服务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38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7515)及批发和零售业(1.5752)㊁金融业(1.3249)等方面最具发展优势;河北则在公共管理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49)与电力㊁热力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4456),以及采矿业(1.3901)㊁教育业(1.3040)等行业具有发展优势(表1)㊂三地陆续举办了京承大数据㊁京津冀国际智能制造㊁京津冀深电子信息㊁京津冀康复辅助器具㊁京津冀应急产业等多场专题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并举办了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活动;先后组织召开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招商推介会㊁京津冀工业园区推介会等,推动三地企业和园区加强合作与精准对接㊂例如,北京㊃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吸引了100余个生物医药项目落户,成为 产业承接集聚化㊁园区建设专业化㊁异地监管协同化 的范例㊂三是产业间联系日趋密切,产业链分工态势开始显现㊂三地间产业联系越发紧密,以北京对津冀的投资额为例,由2014年的1058.80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515.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70%;保定㊁唐山和廊坊是京津投资的热点地区,2021年分别获京津企业投资715.20亿元㊁208.20亿元和147.00亿元㊂②同时,京津冀三地在产业链中的分工态势开始显现,北京在营企业集中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32.75%㊁15.39%,处于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应用服务环节;天津在营企业主要分布在金融业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22.02%㊁21.79%,处于产业链的市场流通和资本运作环节;河北在营企业集中分布在制造业㊁批发和零售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18.84%㊁13.53%,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和市场流通环节㊂四是协同创新分工格局日趋明朗,联合创新态势良好㊂从研发投入环节看,北京偏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表1㊀2020年京津冀三地各行业区位熵序号行业北京天津河北1农㊁林㊁牧㊁渔业0.35440.19730.9583 2采矿业0.20391.09471.3901 3制造业0.36191.15380.78484电力㊁热力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0.58550.73731.4456 5建筑业0.54630.74970.5768 6批发和零售业 1.54631.57520.8008 7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1.60081.23581.0096 8住宿和餐饮业 1.99021.07430.56229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41500.97280.6606 10金融业 1.81231.32491.2497 11房地产业 1.96721.13840.6771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31241.30550.7450 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08671.75151.052614水利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8460.90341.147015居民服务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66475.38120.855516教育业0.67140.66971.3040 17卫生和社会工作业0.68970.73461.2810 18文化㊁体育和娱乐业 2.79620.77561.0784 19公共管理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0.46920.60191.5249㊀㊀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1年)“计算得出㊂分别为3.40万人年㊁3.10万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为206.10亿元㊁228.10亿元,占比分别为40.78%㊁44.80%㊂而津冀偏重试验发展环节,2020年,两地试验发展环节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分别为5.83万人年㊁0.62万人年,占比分别为95.10%㊁54.87%;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为352.35亿元㊁562.63亿元,占比分别为15‘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97.40%㊁88.69%㊂③从研发产出环节看,2020年,京津冀三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63266件㊁5262件和6365件,分别占专利授权总量的38.86%㊁6.98%和6.90%④,表明北京创新成果侧重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津冀更侧重应用环节的创新㊂同时,2013-2020年,京津冀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252件上升到11611件,增幅高达121%㊂2018年,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创新券合作协议“,标志着三地创新券互通互认的正式开始㊂㊀㊀四㊁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面临的主要问题㊀㊀在肯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推进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㊁问题㊂(一)发展阶段与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三地产业协作难度较大从发展阶段看,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京津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河北存在着产业 断层 ,过大的产业落差导致区域内部分产业关联度较低㊂从发展定位看,北京在产业链中位于高端研发㊁总部经济㊁品牌营销,主要服务于全国,而对区域关注度不足;天津是大国重器聚集区,企业主要为央企和外资企业的制造和组装环节,在产业链上对北京依赖总体不高,且外溢明显不足;河北重点发展重化工业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㊂发展阶段与发展定位的差异导致三地产业存在着 断层 现象,即京津专注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的高端环节,与河北重化工业结构不匹配,进而导致三地产业协作难度较大㊂(二)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一是缺乏基于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的顶层规划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未就京津冀产业协同中的重点产业及其空间布局进行顶层设计,不能有效解决三地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存在的趋同性问题,阻碍产业协同发展进程㊂京津冀三地只做产业发展规划,而不做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规划,且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未能形成基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津冀两地之间㊁河北各地之间主导产业构成㊁数量比例与空间分布等方面趋同化程度较高㊁结构差异较小,由此导致产业竞争大于产业协作,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很难形成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格局㊂二是整合和引领区域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导致京津冀产业链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整体,尤其是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缺乏龙头企业作为 领头羊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疏解成效及其对承接地的带动作用㊂三是市场力量发育不足,导致区域产业缺乏活力与弹性㊂京津冀地区国企㊁央企等比重较大,以2020年为例,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有4469家②,三地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分别为156万人㊁61万人和256万人,分别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21.07%㊁23.89%和45.62%⑤,民营企业和中介组织发展相对不足,导致整个产业链缺乏活力和弹性,很难形成产业配套㊂(三)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一是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㊂京津冀地区内产业主要集中在各类园区㊁开发区和高新区,园区之外产业发展严重不足㊂以国家高新区为例,截至2020年,京津冀地区共拥有国家高新区7个,年末从业人员数为352.97万人,约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22.68%,其中,北京国家高新区年末从业人员数为290.01万人,约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4成左右㊂⑥而且,产业园区的发展只是实现了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园区间和企业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与合作,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㊂二是分散疏解导致对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不强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平台( 2+4+46 )总体太多,有限的产业被分散承接㊂以北京大红门地区市场疏解为例,其疏解对接地区包括保定白沟和容城㊁廊坊永清和固安㊁沧州高新区㊁石家庄长25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区㊁唐山㊁邯郸㊁张家口㊁天津西青区等地⑦,产业疏解转移的多而形成协同的少,产业疏解转移更多体现在物理空间上的挪移,尚未形成产业集聚㊁产业联动和产业协作效应㊂而且,河北承接转移的产业多为钢铁㊁家具㊁服装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其产业升级转型的引领作用有限㊂三是没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加以支撑㊂相较于长三角㊁珠三角等地区,京津冀地区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对产业生态系统的支撑,由此导致北京很多创新成果难以高效率㊁低成本地在区域内落地转化㊂四是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产业链配套能力弱㊂由于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有限㊁上下游产业及配套基础薄弱,特别是区域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导致在京企业不愿意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抑制了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㊂在对企业主导产品与关键零部件在京津冀区域配套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3.7%的主导产品能实现80%以上关键零部件在区域内配套,26.1%的主导产品在京津冀地区关键零部件的配套率不足30%㊂(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了科技成果落地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创新研发能力与产业梯度的巨大落差制约了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㊂京津冀三地间创新能力存在着巨大差距,以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例, 2021年,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9210件,分别为天津(7376件)㊁河北(8621件)的10.74倍和9.12倍⑧,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产业梯度和产业发展间的落差,导致三地在新产品研发㊁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参差不齐,也导致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发展不均衡㊁接续难度大,制约了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落地转化㊂二是创新成果供给与需求错位制约了河北产业转型升级㊂北京各创新主体针对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相对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与对接机制,导致河北需要的产业科技而北京储备不足㊂以2020年为例,北京创新成果供给(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前三位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7万件),制造业(1.15万件),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87万件),而河北省创新需求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㊁批发和零售业㊁建筑业,这种研发成果的供给与需求错位制约了区域整体的产业转型升级㊂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㊂区域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育不足,以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例,2021年京津冀地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为82059.01亿元,仅占全行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的6.56%㊂⑧加之当前主要通过技术转移专员培训培育技术转移服务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需要㊂而且,区域内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主要集聚在创新资源供给方(北京),较少布局在创新资源需求方(天津和河北),因而制约了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落地㊂2021年,北京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为65163.51亿元,分别是天津(14366.67亿元)㊁河北(2528.83亿元)的4.54倍和25.77倍㊂⑧四是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导致项目及人才难以在河北落地㊂区域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多集聚在京津两地,河北与京津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在京津冀间的自由流动和合理布局,也制约了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㊂(五)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制约了产业链跨地区布局一是产业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㊂主要表现为税收分享政策不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对税收分享范围及分享比例的划分较为简单,无法满足产业转移升级的需要;津冀在企业用房㊁员工住房政策㊁员工子女教育政策及高端和特殊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制约了产业链跨地区布局及产业协同发展㊂二是政策体系不衔接㊂主要表现为资质标准异地互认困难㊁跨地区转移的企业在统计口径上衔接困难等㊂在资质标准异地互认上,企业如果在跨区域产业链布局中采用子公司㊁新设公司形式,原有缴税记录㊁业绩证明㊁专利发35‘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明㊁认证体系等很难获得迁入地的认可,影响其获得融资和政府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若采用分公司形式,则享受不了迁入地的优惠政策等㊂在跨地区转移的企业统计口径上,企业以分公司形式落地,其经济指标无法属地入统,但能耗㊁环保等指标纳入属地统计㊂㊀㊀五㊁未来推进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的政策建议㊀㊀(一)制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产业链配套政策体系一是应将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作为规划目标㊂可将产业链区域布局㊁产业园区共建㊁重点项目推进㊁龙头企业培育和合作交流平台搭建等作为规划的重要方面㊂二是应将全产业链区域布局作为规划的重要抓手㊂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定位要尽量规划到细分产业或细化到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强调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精准施策㊂特别需要强调区域未来拟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优化布局,北京应侧重高端研发㊁总部经济㊁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但应强调其对区域发展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天津应侧重成果转化和先进制造等中间环节,但要提升其与京冀产业的链接程度,加大外溢效应;河北应侧重加工制造㊁商贸物流等环节,做好产业链的配套,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能力㊂应选择若干个资源禀赋突出㊁战略性强的主导产业实施全产业链布局,细化产业发展路线图㊁排出任务时间表,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以形成优势互补㊁错位发展㊁相融相促㊁配套齐全的产业链发展格局㊂三是应将完善产业链的配套政策体系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㊂首先,完善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迁出地与承接地的政策对接㊂例如,确保对转移企业原有的企业资质㊁产品认证㊁业绩证明㊁缴税记录及其他认证体系等能获得承接地的认可,能耗㊁环保等指标能够跟随转移企业纳入承接地环境容量,企业人才转移中的教育㊁医疗㊁社保㊁住房等政策能够实现相互衔接㊂其次,完善税收分享㊁GDP分计等政绩考核机制㊂借鉴 深汕特别合作区 模式,考虑在河北适当区域,由北京输出科技创新成果㊁高端制造企业和高水平管理模式,由河北提供土地资源,建设特别合作区,推动北京部分产业向合作区转移,推动区域内税收分享和GDP分计;可探索研究按要素投入比例分享税收和GDP㊂最后,加强全产业链规划㊁布局㊁建设及评估等工作,京津冀三地政府力争在产业政策上保持一致㊁优化营商环境并实现相关政策公开透明,让企业树立在区域内布局上下游产业链㊁供应链的信心㊂(二)研究布局区域重点产业链,推动实现强链㊁补链和延链一是应研究区域内需要布局的重点产业链㊂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分阶段提出需重点协同发展的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条,完善产业衔接㊂鼓励区域龙头企业和北京优势创新资源通过 走出去 的方式引领和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或依托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产业园区围绕其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打造重点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优质园区运营公司落地,提升整个京津冀地区产业园区的活力,高水平推进产业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产业战略咨询业,进而提高区域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㊂应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和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㊁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制造㊁新能源新材料㊁节能环保及现代交通等重点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㊂二是应强调重点产业链的强链㊁补链和延链㊂可依托天津滨海 中关村科技园㊁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㊁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㊁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园区,推动产业链在区域内布局㊂建议沿着京保石㊁京津塘发展轴,近期可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中的河北部分扩大地域范围,京冀联手打造区域制造业聚集区,通过完善制造业体系加强对重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45。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文体旅融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文体旅融

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高台建筑遗址等8项旅游资源,通过原址原迹复原、设博物馆等方法进行展示,树立景区文化品牌。

(四)加强景区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管理是景区发展的重点。

景区应各职位要求对景区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应增加景区服务人员数量,制定各项服务指标具体标准,根据员工表现进行奖励和惩罚。

同时,景区还应规范景点讲解活动。

(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昆明池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交通方面,到达景区的公共交通较少,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

相关政府部门应合理规划,开通市区至昆明池景区的公交专线,进而推进景区整体旅游路网的规划。

(六)加大宣传力度,线上线下全覆盖在智慧旅游时代,营销也需要使用智慧化手段,景区应加大宣传力度,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

如今,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等在线旅游平台提供的旅游资源方便了游客出行,同时这些在线旅游平台的点击量、评分等也成了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参考。

昆明池景区应在这些平台上大量投放广告和旅游攻略,并采用奖励的方式鼓励游客以图文形式分享旅游体验,增强景区影响力。

昆明池景区应以七夕节为主题,将景区独特的文化旅游景观与节日相结合,在七夕节前后举办大型节日活动,既能突出景区的主题形象,又容易激起游客的好奇心。

五、结语通过对昆明池服务质量进行分析,得出昆明池景区在旅游发展中存在景区导览牌不清晰、餐饮价格偏高、景区管理不得当、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规范展示牌分布与设计、真实核算成本及合理定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营销策划等建议,持续关注游客满意度,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昆明池服务质量,促进昆明池景区的高质量发展[5]。

参考文献[1] 吕春英,屠海良.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江苏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20(7):30-35.[2] 宋航.大学生休闲满意度研究:以移动虚拟社区为中心的考察[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6):28-31.[3] 郑秀娟.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旅游开发研究[J].南方企业家,2018(4):215-216.[4] 付英娟,宋丹瑛.旅游景区商品高物价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2020(11):34-35.[5] 王纪军,谭启鸿.基于游客满意度的陈炉古镇景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8):111-114.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培训。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

(二)产业结构失衡京津冀三地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地产业间的协同合作。

从表2可以看出,2007—2019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呈现明显的“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并且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第一产业从2015年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对北京的经济发展起到表11997—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指标演化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刘晓萌,刘妮雅,胡叶星寒,丁利杰(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摘要: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产业空间布局失衡及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现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失衡原因,主要有区域性协调机制不足;要素配置不合理;协同创新能力差;公共服务不均等。

并研究了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6-0106-04收稿日期:2021-03-16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Q201019)作者简介:刘晓萌(1982-),女,河北保定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刘妮雅(1983-),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胡叶星寒(1983-),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丁利杰(1990-),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首批试点就包括了京津冀地区,战略要求京津冀地区联合环渤海地区实施区域合作,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产业和人口布局优化,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进行了近四十年,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境,尤其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合作成果,还有明显的差距。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问题与路径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问题与路径研究

商业2.0 管理观察146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问题与路径研究李 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省青岛市 266500)摘要:当前,京津冀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战略。

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入手,分析战略特点,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京津冀协同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沿革本世纪初,廊坊共识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2017年设立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1.产业协同创新京津冀地区不同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活跃度差异较大,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培育了以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能源装备为主导的高端装备产业群,构建了以飞机、火箭、卫星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群,涌现了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企业。

此外,三地间产业对接协作模式日益成熟,以“总部—生产基地”模式和跨区域布局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实现产业升级。

2.科研协同发展科技园区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等地设立分支机构超过6100家,津冀地区与北京中关村共建了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11个协同创新共同体。

京津冀高校院所、创新联盟等主体跨区域组建了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服务平台。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源于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作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地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背景介绍中,首先需要了解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瓶颈。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集中的城市群之一。

这一地区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并非突然的举措,而是在长期的政策研究和试点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北京、天津和河北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间联系紧密,互相依存。

促进这三地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也将推动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抓手。

通过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可以让京津冀地区发展共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目的和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旨在推动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这一战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协同发展可以借助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相邻,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河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三地在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产业逐步向津冀地区转移,如部分制造业、批发市场等。

河北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建设了一批产业承接园区,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天津则发挥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与北京和河北在产业配套、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使得三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例如,京雄城际铁路、京张高铁等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公共交通的互联互通,方便居民出行。

(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

同时,在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推进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京津冀地区也在逐步推进一体化。

北京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办医等方式向津冀地区辐射,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提高居民的获得感。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虽然产业转移和承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产业协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摘要】这篇文章通过基于推拉理论视角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探讨了推拉理论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应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路径探索和政策建议。

在总结研究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这篇研究,可以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 产业协同发展, 推拉理论, 研究, 政策建议, 现状分析, 问题, 路径探索, 结论, 展望, 局限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水平与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不相适应。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跨界融合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与实质。

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对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有必要开展基于推拉理论视角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探索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核心,通过对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产业集聚区,其产业协同发展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均衡、产业协同不够紧密、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实施方案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实施方案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实施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实施方案1. 方案背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旨在推动三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公共文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三地文化交流与融合。

2. 方案目标•创建一个共享的公共文化平台,推动京津冀三地的文化资源互通互享。

•增加公共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三地居民的文化素养。

•加强三地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优化文化服务体系。

3. 方案内容建设文化设施•修建新的文化场馆,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以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改建和扩大现有文化设施,提升设施的服务能力和展示效果。

推动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演出、文艺演出等,加强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

•开展青少年文化教育项目,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扩大文化产品产出•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鼓励创作和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

•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

加强机构合作•成立京津冀文化合作联盟,推动三地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和交流。

•建立合作机制,共享文化资源,开展联合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

4. 方案实施步骤确定项目优先级•综合考虑三地文化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确定项目的优先级和实施顺序。

制定详细计划•制定每个项目的详细实施计划,包括时间表、预算和项目责任人等信息。

资金筹措•联合政府和企业,通过资金拨款、合作捐赠等方式筹措项目所需经费。

实施项目•根据实施计划,逐步推进各项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工作。

监督评估•建立项目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项目的进展和成效进行评估和反馈。

5. 方案预期效果•推动京津冀三地的文化资源互通互享,促进三地文化交流与融合。

•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加强三地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优化文化服务体系。

以上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旨在促进京津冀三地的文化发展与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现状问题,如城市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均衡等。

为实现协同发展目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协作。

要面对困难和挑战,如跨区域协调和城市规划不一致等。

为此,未来应加强合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促进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困难与挑战、重要性、前景、合作机制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许多现状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各地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合作协调不够紧密,导致协同发展的效果不明显。

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协同发展的速度和效果。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在制约着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产业协同等方面加大力度,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

只有这样,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更加健康、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

2. 正文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协同发展可以加强政治和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流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可以改善区域环境和生态条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调研报告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调研报告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调研报告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2017年12月22日,京津冀特色文化产业研讨交流会在石家庄举办,来自京津冀的专家学者、文化企业负责人以及其他业内人士,围绕“新时代”京津冀文化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未来前景等话题,从总体布局、特色资源、企业实战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

研讨会上,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更好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不但是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以及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对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时间过去了两年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协同步伐明显加快。

三地在明确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对接机制;民间组织通过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加强三地文化产业在产学研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企业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投资合作。

但也要看到,目前京津冀三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尚未做到统一步调、协同发展,三地出台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之间也缺乏沟通和协调,难以形成合力。

一方面,三地都根据自身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固有的文化历史资源各自发展,客观上造成了竞相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等,重复建设形成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较为低端的重复建设导致各地难以携手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产品开发,不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要,而且还进一步分流了对文化产品的有效需求。

还需注意的是,三地文化市场中体制性、行业性壁垒较为突出,文化产品和相关生产要素难以在三地自由流动,行业和企业间的优势难以实现互补,统一的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直接影响了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指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在政府引导下,各方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可持续的目标。

推拉理论是指在产业协同发展中,既有推动发展的力量也有拉动发展的力量。

推力是指政府的引导力量,包括政策导向、区域规划和资源整合等;拉力是指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创新力量,包括市场竞争、企业合作和技术进步等。

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推力方面,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起到了整体规划和引导的作用。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区域产业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指导。

政府通过区域合作和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发展。

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环保、科技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吸引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

政府鼓励外来投资和技术引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链水平。

拉力方面,市场需求和企业创新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市场需求促进了产业发展。

京津冀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旺盛。

企业通过市场定位和产品创新,满足了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需求,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企业创新推动了产业发展。

京津冀地区有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具有优势,还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企业间的合作也是拉力的表现。

京津冀地区许多企业通过合作共赢,在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互补合作,提高了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入分析政府推力和市场拉力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二是研究推力和拉力的互动关系,深入挖掘政府和市场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相互促进作用。

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研究意义

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研究意义

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研究意义1. 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能让我们看到更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景呀!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河北的历史古迹、北京的皇家文化、天津的民俗风情都能一下子展现在眼前。

想想看,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2. 这可关乎着咱老百姓的旅游体验呢!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后,我们就可以更轻松地穿梭在三地之间,享受不同的特色,这难道不是超级棒的吗?比如你上午还在北京逛故宫,下午就能去天津吃狗不理包子,晚上再到河北感受宁静的乡村夜晚。

3. 它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呀!就如同给京津冀地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旅游发展起来了,相关产业不也跟着火起来了嘛,就业机会也增多了,这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呀!4. 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还能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呢!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像珍珠一样,通过协同发展被串联起来,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难道你不想看到这些文化瑰宝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吗?5. 这对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那可是大大的有帮助啊!就好像给京津冀打造了一张闪亮的名片,让全世界都知道这里有多么独特和迷人。

以后一说起来,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呢!6. 可以让三地的人们有更多交流和互动呀!就像搭建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分享快乐,这是多么温馨的场景呀!7. 能创造出更多独特的旅游产品呢!就好比是厨师做出了一道道美味佳肴。

我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能体验到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8. 对文化创新也是有推动作用的哟!就如同给创意的火苗加了一把柴。

会有更多新奇有趣的文旅项目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

9. 能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呀!就像一个优秀的管家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避免了浪费,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10. 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意义重大得很呐!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一起努力,让它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我的观点结论: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意义非凡,会给三地带来诸多好处,我们应该全力支持和推动它的发展。

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关于印发落实京津冀文化广播影视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关于印发落实京津冀文化广播影视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关于印发落实京津冀文化广播影视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公布日期】2014.11.27•【字号】津文广政法〔2014〕13号•【施行日期】2014.11.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关于印发落实京津冀文化广播影视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各区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文化和旅游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经局领导同意,现将《落实京津冀文化广播影视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工作分工方案》印发给你们。

请根据分工,与北京市、河北省文化广播影视行政部门主动沟通对接,健全合作机制,共同推动落实框架协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2014年11月27日落实京津冀文化广播影视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工作分工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快京津冀文化广播影视领域协同发展,根据《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京津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协同创新战略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结合我局职责和工作实际,现就落实《框架协议》各项工作任务作如下分工:一、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发展布局在文化部的指导下,与“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和制定工作相结合,共同开展专题调研,系统研究三地文化协同发展整体规划,对接专项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共同出台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规划和政策。

(责任部门:政策法规处牵头,相关处室配合)二、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信息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相互借鉴,互通有无,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设施水平。

(责任部门:社会文化处、财务处)(二)搭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推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智能制造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制造业为例

智能制造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制造业为例

陈 滢摘 要:智能制造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数字化、高度自动化应用整合价值链、有序管理产品、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管理成本,还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制造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障碍,并提出通过智能制造推进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 区域产业协同 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要素流动的京津冀协同创新与天津环城区产业优化升级研究》,编号TJYJQN18-005。

智能制造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制造业为例过网络化的统一规划管理,可以跨越区域选取优势资源重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突破企业界限、精细产业分工、精确对接产业链环节,从而降低沟通交易成本,扩大区域协作范围,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二)跨越时间——提升区域产业升级效率“新一代智能制造本质上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数字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实现了先进制造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

”互联网及数字化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运行方式,人工智能模式下的管理将更加高效,数字化的生产将更加准确,销售服务将更加人性化。

新一代的产业技术革命中,传统产业加速升级,传统企业模式得以转型,区域产业协同升级效率提升。

(三)跨越专业——加强区域间技术协作产业创新得益于技术创新。

网络时代之前,技术交流渠道匮乏,即使是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技术的合作、转让、应用仍旧十分不易。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新技术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发布、查找,供求双方可通过网络系统配对,区域间的技术协作不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技术也不再局限于专业内部使用,以网络为媒介,跨专业、跨地域的技术合作成为现实,区域产业创新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四)跨越系统——推进区域内人才共享在智能制造系统中,人才不再局限于某一个企业\某一个城市,而是根据产业链构成、专业技术领域等因素分布于人才系统数据库中。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5年21期总第796期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转变产业发展理念,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将农业、地域文化、养老休闲、健身运动等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融合产业群,包括主题农庄、旅游演艺、养老地产、疗养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模式。

例如涪陵榨菜不仅是从田间到餐桌的转换,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品牌推广的产业链构建,也需要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生产到文化记忆的多功能演绎,充分将休闲农业产业链拉长拉宽。

3.培育龙头企业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优化要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实现上通下达,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涪陵地方可给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等帮助,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从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产业链的拉伸,形成由点到面的扩散,以此促进整个涪陵地方休闲农业的发展。

4.优化农业旅游产品结构(1)产品结构升级伴随大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升级,中国正在步入旅游休闲4.0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产品升级势在必行。

涪陵休闲农业旅游需要从单一观光农业、农事体验转向到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涪陵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升级版产品,实现业态整合、产品复合。

(2)旅游商品促进产业联动在休闲农业旅游中,旅游商品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的经济拉伸,有效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产品整合和带动地方商贸业、运输业的发展。

涪陵旅游商品如榨菜、胭脂萝卜、油醪糟等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其中涪陵榨菜即将完成从地里到工厂再到文化小镇的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

5.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应树立跳出农业、跳出职能部门的观念,运用工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先进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农业经营和管理。

积极制定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从研究、开发、管理、风险投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必要的软件环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名词解释

京津冀协同发展名词解释

京津冀协同发展名词解释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周边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一体化发展。

这一战略是我国政府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优化区域布局,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1.背景与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源于我国领导人对区域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战略布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京津冀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区域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缓解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减轻北京的城市压力,提高城市宜居性。

-促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

2.主要任务与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优化空间布局:调整城市规划,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通勤圈、功能圈和产业圈。

-促进产业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交通、能源、水资源等基础设施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改善民生: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3.政策措施: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政策引导: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协同发展目标和任务。

-资金支持:加大对京津冀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合作机制: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三地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

4.进展与成效: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交通互联互通:区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重点项目相继通车。

-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产业合作:三地产业链协同逐步深化,先进制造业集群初具规模。

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路径探索

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路径探索

“十四五”期间,辽宁省立足新发展理念,构建“一圈一带两区”的新发展格局。

其中,要依托朝阳、阜新、葫芦岛三市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该举措既顺应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又为辽西地区的发展探索了路径。

辽西战略先导区促进辽宁省进一步开放合作西门户,深层次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朝阳、阜新、葫芦岛三市应以此为契机推动辽西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内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一、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产业选择(一)辽西战略先导区与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2019年辽西战略先导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0.3∶31.8∶47.9,与同年的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4.5∶28.7∶66.8相比,辽西战略先导区第一产业比重远高于京津冀地区15.8个百分点,优质农产品、现代农业的优势异常明显,第二产业高于京津冀地区3.1个百分点,见表1。

辽西工业产业门类齐全,与京津冀产业关联度高,产业层次具有一定的梯度。

而第三产业比重却落后于京津冀地区18.9个百分点,京津冀地区在现代服务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合起来看,辽西战略先导区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互补性明显。

(二)辽西战略先导区优势产业运用区位熵来确定辽西战略先导区优势产业类型,借助《辽宁省统计年鉴2020》计算2019年辽西战略先导区3个城市三次产业的区位熵,从宏观层面确定各城市的优势产业类型,计算结果见表2,与产业结构分析的结果一致。

朝阳、阜新和葫芦岛第一产业的区位熵达到2以上,第一产业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竞争力强劲,可为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提供农副产品保障。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区位熵都小于1,可见朝阳、阜新和葫芦岛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专业化水平低、优势并不明显,可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路径探索◎张雪1郭文鑫2〔内容提要〕辽西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接融合,对辽宁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剖析辽西战略先导区各城市当前的产业结构特点,运用熵值法判断各城市的优势产业,然后依据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确定各城市产业发展的路径方向,最后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若干政策举措,推动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人力资源
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张慧慧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受到:2016 年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 科研基地- 科技创新平台- 粮食安全目标下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19008001217;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5JGA031 资助。

摘要:本文在梳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和现状。

最后,针对如何通过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推动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力
一、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分析
1.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
(1)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凸显。

自2006年北京市明确提出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后,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2006至2015年间,北京文创产业增加值由812.1亿元增加到了3072.3亿元,涨幅约278.3%,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2015年北京文创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16.79% ,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38%,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整体上来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同时,文创产业就业稳步增长,有效优化了北京市的就业结构。

近年来,北京文创产业的创意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新兴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
不断增加,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共投资353亿元,同比增长9.2%,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110.3%。

另外,从中国文化企业30强榜单来看,北京文创企业入围数量一直占据优势。

截至2014年底,北京全市文化创意企业已达到17.1万户。

如此强劲的发展态势为北京带动河北、天津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三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关联性。

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奠定了三地在各个方面协同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凭借其地理位置的相邻的优势,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都实现了突破,大力推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俊生表示,京津冀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有很高的关联度,文化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的梯次,资源互补性较强。

从三地文创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北京是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新兴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意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也非常丰富;对于天津来讲,其软件互联网、广告会展等产业优势也非常明显;而河北省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大省,存在着极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而且这些年来,也形成了出版印刷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业等行业为主导的特色文化产业。

因此,三地在文化产业具有协同发展的基础。

但津冀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偏小、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为凸显,严重阻碍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三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政策支持。

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2016年3月,北京市文资办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企业项目征集评审管理办法(试行)》,特别强调了文化创意产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

早在2011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华北五省区市就签署了《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此外,《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2.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力的作用机理
针对于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辐射效应具体是指以北京为发展的基点,通过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对河北、天津产生乘数效应和正向引导带动作用,同时,也要求津冀具有一定的生产要素及产业的承接能力,进一步影响辐射源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从而达到区域内的均衡,实现协同发展。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力的扩散与拓展带动了首都圈体边缘区域津冀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二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分类产业,如广播电视、动漫游戏等向津冀的转移,使得区域辐射力放大式得以体现。

事实上,辐射源地区自身能力越强,其带动和辐射功能就会越大。

而且,当辐射源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生产成本增加、使用费用攀升、土地价格上涨等原因,会自然地引起部分资本向周边地区迁移,人才也会随之流动。

3.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已经开始发挥其区域辐射作用。

早在2007年,北京CBD就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进行分工协作。

2016年9月2日,京津冀文化产业园区(企业)联盟
在北京成立,联盟成立旨在联合京津冀三地的各个文化产业园区(企业),推动三地地区之间、园区之间的合作,这为三地文创园区间的合作正式吹响了号角。

9月3日,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暨项目对接推介会在承德举行,旨在推动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

此次参加对接推介会的三地文化企业共有55家,会上共有4个京承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签约。

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1.5亿元,较2014年增涨了34.2%。

2016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建京津冀首个跨区域众创联盟在滨海新区成立,北京创新辐射力也进一步增强,2016年上半年北京流向京津冀技术合同达1297项,成交49.5亿,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二、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如前文所述,京津冀首都圈文化创意产业呈现以北京为主、天津为辅的增长极,河北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且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逐渐增强。

因此,充分利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优势、京津冀地理位置的相邻性及政策的支持,通过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能够不断推进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

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

首先,北京文创产业如何实现自身的带动和疏解,如动漫产业等,可以把更多的制作环节放到河北、天津邻近地区,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促进京津冀的产业转型升级,河北、天津都是汽车生产大省市,北京可以重点推动工业设计及汽车设计领域的国内外合作,提高工业设计水平,从而带动传统的汽车制造业向低碳环保、高端方向转型升级。

最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兴旺,可以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的一体化,打造京
津冀文化休闲旅游新板块,借助承办冬奥会、男篮世界杯等契机,推动京津冀区域体育休闲和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宁.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功能研究[M].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
[2] 吴强孔博.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首都圏文化创意产业分布与集群发展选择[J]. 中国软科学增刊(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