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心理应激状态及心理干预

合集下载

灾后心理危机的易发人群及其心理干预

灾后心理危机的易发人群及其心理干预

灾后心理危机的易发人群及其心理干预【关键词】灾害;心理危机;易发人群;干预222文章编号:1004-7484-06-3182-01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发表言论说,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心理危机干预是能够有效处理人类心灵危机,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面向社会的最佳方式。

心理危机的概念:指人在面临自然、社会或个人的重大事件时由于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知与体验时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

心理危机容易导致个人认知、情感或行为方面的功能失重失调。

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人容易诱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或发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的行为。

1灾后心理危机易发人群的心理及特征1.1灾后心理危机易发人群大致可分为五级人群第一级人群:灾难的直接幸存人员、遇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关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等。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质与援助,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特征。

第一、二级为高危人群,是干预的重点。

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1.2灾难后心理反应评估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受灾者进行调查。

资料表明,灾后人们心理反应最为明显的是焦虑,害怕,悲伤和庆幸生存,抑郁,易怒,恐慌发作等。

1.3大灾后心理特征面对重大灾难时,生存下来的人常表现为震惊,惊慌,不知所措,泪流满面或寡言少语,表情淡漠。

自我控制能力几乎丧失,个体的心理防御几乎崩溃。

由此可见对个体产生的影响非常大。

主要表现在①情绪方面:抑郁,易怒,恐慌发作。

②行为表现:睡眠障碍,恶梦,挑衅行为,活动能力降低,类紧张状态,酗酒,分裂状态。

应激心理急救知识点总结

应激心理急救知识点总结

应激心理急救知识点总结应激是指一种情绪或生理上的紧张状态,通常是由于面临挑战或压力而产生的反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导致很多人在应激时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

应激心理急救是一种旨在帮助人们应对应激并减轻其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的方法,旨在通过及时介入和干预,帮助人们恢复身心健康。

在社会应激事件发生时,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等,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创伤,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应激心理急救作为一种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受创人员及时处理和恢复应激状况,避免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以下是关于应激心理急救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症状:受创者在应激事件后,可能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焦虑、恐惧、悲伤、愤怒、失眠、头痛、胸闷、食欲减退等。

受创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甚至出现刻板行为和强迫观念等。

二、自我调节:在应激事件发生后,受创者需要学会自我调节。

这包括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技巧、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亲友交流、参与感兴趣的活动等。

三、社会支持:受创者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和亲友的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有助于受创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对其心理健康的恢复有益。

四、寻求专业帮助:在遭受应激事件后,受创者有必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受创者理清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五、应急心理干预团队:应激事件后,组织或社区可以组建专门的心理干预团队,为受创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这些干预团队需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工作经验,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受创者的心理问题。

六、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心理危机受创者,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这包括状态评估、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措施。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进行灵活的干预策略。

七、心理康复:在经历心理危机后,受创者需要进行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包括恢复自尊、增强心理韧性、重建社会支持网、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等。

灾后恢复中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灾后恢复中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灾后恢复中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理上的创伤。

在灾后的恢复过程中,心理健康干预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能够帮助受灾群众缓解痛苦、重建信心,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以下将探讨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一、及时的心理评估与筛查在灾后的第一时间,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评估与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受灾群众的心理状态,包括是否存在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问题。

这样可以迅速确定哪些人需要优先得到心理援助,为后续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例如,在地震灾区,可以在临时安置点设立心理评估点,让受灾群众能够方便地接受评估。

对于那些在评估中表现出明显心理问题的人,要及时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提供心理支持与安慰在灾后,人们往往感到恐惧、无助和孤独。

此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能够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安心。

心理工作者可以通过倾听受灾群众的倾诉,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独自面对困难。

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为受灾群众提供陪伴和照顾。

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温暖的拥抱,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慰藉。

同时,要向受灾群众传达积极的信息,鼓励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度过难关。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受灾群众对心理问题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讲座、宣传手册、视频等方式,向他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了解常见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方法。

比如,告诉他们焦虑和恐惧是正常的反应,但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

教导他们一些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

四、个体心理治疗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受灾群众,个体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EMDR)等都可以用于治疗灾后的心理创伤。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受灾群众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交通事故的心理和社会影响

交通事故的心理和社会影响

交通事故的心理和社会影响交通事故是指由于车辆或交通工具的碰撞、冲撞、侧翻、自溢等突发事件引起的人员伤亡、车辆损坏以及交通秩序紊乱的事件。

交通事故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身体和财产上的损失,还对其心理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和社会两个维度探讨交通事故的影响。

一、心理影响1. 创伤后应激障碍交通事故引起的身体损伤和生命威胁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冲击。

受伤人员可能会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出焦虑、恐惧、恶梦、回忆和坏情绪等症状。

这些心理问题会给当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2. 后遗症和心理障碍一些交通事故的伤者在伤愈后可能仍然有一些身体上的后遗症,如行走困难、疼痛等,这会对其生活产生不便,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此外,交通事故也可能导致受伤者产生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症和恐慌症等。

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得到专业的医疗和心理辅导治疗。

3. 家庭关系的变化交通事故不仅对受伤者本人产生心理影响,也会影响到其家庭关系。

受伤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康复和护理,这会增加家庭成员的负担,并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和不稳定。

此外,交通事故也有可能导致某些家庭成员对行车安全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二、社会影响1. 经济影响交通事故造成的车辆损坏、医疗费用和赔偿金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对当事人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受伤者需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如果事故造成双方争议,则还需要进行赔偿金额的协商和支付。

这些经济负担可能对当事人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2. 交通秩序的影响交通事故会导致事故现场交通秩序的紊乱,造成交通拥堵和延误。

严重的交通事故可能导致道路封闭和交通管制,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的正常出行和商业活动。

为了保证交通秩序的恢复,相关部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 社会安全感的下降交通事故频发会让人们对交通安全产生担忧,降低社会的出行安全感。

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仅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也会影响到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心理状态。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者素质
2.人格特征
(1)沉着冷静 (2)创造性与灵活性 (3)精力充沛 (4)快速的心理反应
心理危机干预者素质
3.人生经验 干预者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能够将丰
富的人生阅历和成长经验应用于各种实际 工作,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危机面前表现的 成熟、乐观、坚韧和坚强,有助于他们合 理配置自己的心理资源,以便更好的帮助 危机受害者。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
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
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
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
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⑷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
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⑷依法规范,加强管理。规范化、制
zhangguiqing
56
5月16日,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数百名受伤灾民乘军用直升机撤离,前 往成都大医院接受救治。这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奋力奔跑往直升机上送两名 受伤儿童。
5月13日,在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灾区,一名北川中学学生在为压在 瓦砾堆中的同学输液,这名同学最终获救。 5月24日,廖波在病床 上手捧鲜花。
焦虑、恐惧、抑郁、愤 怒
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意识障碍 注意力受损 记忆思维想像力减退
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
是由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达到,并连续不断地 受到妨碍从而积累起紧张的情绪体验。
蕴怒
发怒
焦虑
抑郁状态
zhangguiqing
39
zhangguiqing
40

震后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案

震后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案



(4)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 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必须帮助 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 居丧之初为“休克期”,居丧者多处于麻木 状态,此时治疗者应与居丧者建立支持关系。居丧 之初,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为了接受丧失这一事 实,需要对居丧者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 行回忆,必须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 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 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 的打击之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 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可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 常事务,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 提醒居丧者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 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能正视痛 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 确定对危机的情绪反应是否正常或协调;
• 确定一般的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是否也表现出 这样的情感反映。

求助者现有的情绪力量。功能状态是否很低, 有无绝望感和无助感。情绪力量保留的愈少, 对未来的信心就会愈低。

求助者的危机是急性状态还是慢性状态?急性
危机需要直接的干预,逐步恢复平衡;慢性危 机需要较长时间的咨询。



二、心理应激反应的发展过程 心理学研究发现,突发事件中人们的心理反 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冲击期或休克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 生后不久或当时,个体主要感到震惊、恐慌、不 知所措,甚至出现意识模糊。 其次是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由于灾害事件 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表现为想恢复心 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 害的认识功能 ,但不知如何做,会使用否认、退 缩和回避手段进行合理化或不适当投射,对解决问 题的应对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心理创伤是指个体经历了突发、剧烈而且难以应对的心理刺激后所产生的创伤反应。

而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创伤后反应,其症状包括创伤回忆、回避刺激、负性情绪和高度警觉等。

为了帮助心理创伤后的个体重建心理健康,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技术和方法,帮助受创伤的个体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状态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首先,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被广泛应用于应激障碍的治疗中。

CBT提供了一种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框架,同时通过改变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症状。

研究表明,CBT可以显著减轻应激障碍症状,并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

其次,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EMDR是在回忆创伤的同时进行眼动或其他刺激,以减轻创伤回忆的情感负荷。

多项研究表明,EMDR可以减少应激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此外,支持性心理治疗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方法。

在支持性治疗中,治疗师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并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创伤后的反应。

支持性治疗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减轻应激障碍的症状。

二、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亲友、同事、社区、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渠道的支持和关怀。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支持和交往支持等多个方面。

首先,情感支持是指通过情感表达和关怀来提供心理支持。

亲友、同事以及专业心理保健人员的关怀可以让受创伤个体感到被接纳和理解,缓解其内心的负担,促进心理康复。

其次,信息支持对于应激障碍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提供关于治疗方法、心理知识以及专业帮助资源的信息,可以帮助受创伤个体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积极的心理改变。

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措施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常出现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的个体身上。

这些创伤事件可能包括战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恐怖袭击、虐待等。

PTSD会对个体的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回忆和噩梦等。

因此,针对这些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治疗和支持来帮助患者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心理干预措施:1. 心理教育:向患者提供关于PTSD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症状和反应。

这有助于减少对症状的恐惧和焦虑,并增加对治疗的信心。

2. 暴露疗法:通过暴露患者于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物,帮助他们逐渐减少对这些刺激物的恐惧和回避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评估和处理与创伤事件相关的记忆和情感。

3. 认知重建: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消极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

通过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回忆。

4. 情绪调节:教导患者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以减轻焦虑、愤怒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这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冥想和其他技巧来实现。

5. 社交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或支持团体保持联系,并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历。

社交支持可以减轻孤独感和恢复信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来分享和接受支持。

6. 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这些药物通常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除了上述措施,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也非常重要。

每个人的经历和反应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治疗过程中的支持和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困难,并促进他们的康复。

总之,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措施是帮助患者应对PTSD症状和恢复正常生活的重要手段。

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与心理干预

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与心理干预

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与心理干预一、引言应激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人们会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产生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既包括生理上的变化,也包括心理上的体验。

了解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以及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和调适自己在压力下产生的应激反应至关重要。

二、生理机制1. 自主神经系统应激反应涉及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该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分支。

当面临危险或压力时,交感神经会被激活,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生理变化。

同时,副交感神经会保持相对平静状态,以维持恢复和平衡。

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HPA轴是另一个与应激有关的重要生理机制。

当人体面临压力时,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进而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ACTH到达肾上腺后,促使肾上腺分泌应对压力的荷尔蒙——皮质醇。

这种机制帮助人体在应激时产生必要的生理反应。

3. 痛苦系统应激会影响痛苦系统,使其对疼痛的感知变得更为敏感。

这是因为大脑中与情绪和记忆相关的区域与疼痛处理区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人们处于应激状态下时,他们可能更容易经历疼痛感受,并对其他身体不适更加敏感。

三、心理干预措施1. 放松技巧深度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等放松技巧可以有效减少应激带来的紧张情绪和身体不适。

这些技巧通过调整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帮助恢复身心平衡。

2. 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并提高面对压力时的心理韧性。

这些训练通常包括认知重构、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技巧等,有助于改变人们对应激事件的认知和态度,从而减轻或消除不必要的应激反应。

3. 社交支持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与他人分享感受并寻求支持是缓解应激的有效手段之一。

社交支持不仅可以减轻负面情绪,还可以给予我们正面能量,增强我们面对困难时的自信心和生活满意度。

4.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良好睡眠等都是应对应激的关键因素。

火灾事故的应急心理干预

火灾事故的应急心理干预

THANKS
感谢观看
财产损失
火灾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 财产损失,包括房屋、财 产和基础设施等。
社会影响
火灾事故可能对社区和社 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影响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应急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心理创伤
火灾事故可能导致人们遭 受严重的心理创伤,出现 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 问题。
家庭和社会关系
火灾事故可能影响家庭和 社会关系,导致人际关系 紧张和破裂。
03
应急心理干预的方法和 技巧
提供安全感
确保受害者处于安全的环境中,避免 再次受到伤害。
给予心理上的安全感,通过稳定和安 抚的话语,让受害者感到被关注和支 持。
提供身体上的安全感,如提供安全住 所、医疗救治等。
稳定情绪
倾听受害者的感受和 需求,给予理解和支 持。
鼓励受害者表达自己 的情感,并给予积极 的反馈和安慰。
案例二:某学校火灾后的心理干预
总结词
重点关注学生、家庭配合
详细描述
该学校火灾后,重点针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通过与家长密切配合,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心理疏导,并针对 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了长期的心理治疗。同时,还为教职工提供了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此次事件。
案例三:某工厂火灾后的心理干预
总结词
全面、细致、持续
健康和生活质量
心理问题可能影响个体的 健康和生活质量,导致长 期的心理困扰和影响。
02
火灾事故对心理的影响
恐慌和焦虑情绪
恐慌情绪
火灾事故发生后,人们常常会感 到恐慌,这是由于对突发事件的 未知和恐惧所引起的。
焦虑情绪
火灾事故可能导致人们出现长期 的焦虑情绪,对再次发生类似事 件产生担忧和不安。

试论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及心理干预策略

试论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及心理干预策略

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干预策略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法等分析方法,论述了突发灾难事故的症状分类、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阶段、突发灾难事故应对评估,关注突发灾害事故后以问题为中心和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旨在为突发灾难事件中的心理干预提供一些思路。

论文关键词: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目前,我国仅各类突发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就使2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恐怖主义活动等的受害者,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

巨大的灾难一下子就把人推向了绝境,很少有人有能够承受应付灾难的足够力量。

突发灾难事故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往往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

在死亡、损伤、失去面前,抚平人们心灵伤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心理救治。

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干预,甚至可能会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

美国“911事件”后立即成立了心理创伤救治小组,对爆炸案的受害者进行跟踪式的专业心理疏导。

研究表明,对经历创伤性应激事件的人们进行心理疏导的理想状态是:当不可逆转的灾难降临时,以临床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组成的救援人员能够形成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体系,使得灾后人们的应激性心理障碍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因此,对受灾人员的心理应激因素进行概括分析,了解突发灾害事故后应激反应的心理过程,及时、恰当地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激反应症状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个体在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

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行为性三类,为了便于解释,从各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讨论。

实际上在强烈的应激源(突发灾难事故)的作用下,三者是共同发生的,而这三种反应又是相互影响的。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应激反应,是一种综合反应。

交通事故中的精神疏导与心理干预技巧

交通事故中的精神疏导与心理干预技巧

交通事故中的精神疏导与心理干预技巧交通事故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意外事件,它不仅对受伤的人造成身体上的损害,还会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的创伤。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疏导和心理干预技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交通事故中的精神疏导与心理干预技巧,希望对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一、了解交通事故对心理的影响在开始讨论精神疏导和心理干预技巧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交通事故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交通事故通常会给当事人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感和失去控制感。

受伤者可能会表现出惊恐、震惊、愤怒、焦虑、悲伤等情绪,并出现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症状。

有时候,这种心理创伤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障碍。

二、精神疏导技巧1. 倾听和关注第一步是倾听当事人的感受和经历。

对于受伤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作为精神疏导者,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再孤单。

2. 引导积极情绪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积极的语言和表情,帮助受伤者重建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情绪。

例如,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事故发生并不是他们的错,或者肯定他们勇敢面对这一困难。

3. 适度地提供信息当事人通常会对事故的细节和处理过程有一定的关注。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在信息沟通中不要给当事人带来过大的压力和焦虑。

适度地提供事故的处理流程和可能的结果,可以帮助当事人感受到自己处于一个被关心和照顾的环境中。

4. 给予支持和鼓励在交通事故中,受伤者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持续的支持和鼓励。

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和实际行动,比如陪伴、照顾受伤者的需求,都会对当事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心理干预技巧1. 应激管理应激管理是一种能帮助受伤者重新建立正常生活的技巧。

我们可以通过正面思考、放松技巧、运动等方式帮助当事人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2. 身体保养交通事故可能导致身体上的创伤,对于受伤者来说,良好的身体保养是重要的。

突发事件后如何进行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

突发事件后如何进行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

突发事件后如何进行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在我们的生活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这些事件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还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

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有效的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

一、善后处理(一)救援与安置突发事件发生后,首要任务是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抢救生命。

救援队伍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治。

同时,要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的安置场所,确保他们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如食物、水、住所和卫生设施。

(二)损失评估对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这包括对建筑物、基础设施、农作物等的损失评估,以及对受灾群众的经济损失和生活影响的评估。

评估结果将为后续的补偿、重建和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三)恢复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合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抢修和重建工作。

(四)清理与消毒对受灾区域进行清理和消毒,防止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清理废墟、垃圾和污染物,对公共场所和居民住所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

(五)补偿与救助根据损失评估结果,对受灾群众进行合理的补偿和救助。

这包括财产损失的赔偿、生活困难的救助、医疗费用的报销等。

同时,要为受灾群众提供就业援助和生产扶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二、心理疏导(一)心理危机干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应迅速到达现场,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缓解恐惧、焦虑和悲伤等情绪。

可以通过倾听、陪伴、安慰等方式,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二)心理评估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问题。

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评估内容包括情绪状态、认知功能、社会支持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为受灾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

事故创伤应急预案中的应急心理干预

事故创伤应急预案中的应急心理干预

事故创伤应急预案中的应急心理干预应急心理干预是事故创伤应急预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旨在帮助受创伤影响的个体应对并恢复心理健康。

面对事故创伤,人们常常陷入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

因此,应急心理干预的实施对于受创伤个体的恢复至关重要。

一、应急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应急心理干预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及早介入:应急心理干预应尽早介入受创伤个体,以避免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在事故发生后的最早时间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2. 个体化:针对每个受创伤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

不同人在面对创伤时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和情绪变化,因此,个体化的干预策略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创伤。

3. 专业化:应急心理干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医生来进行。

他们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有效的方法与受创伤个体进行沟通和干预,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4. 多元化:应急心理干预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多样化,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干预技术,如心理教育、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不同人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可能对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接受度和效果,因此,多元化的干预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需求。

二、应急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针对事故创伤应急预案中的应急心理干预,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提供信息和支持:向受创伤个体提供关于事故的准确信息,帮助他们了解事故的原因和处理情况。

同时,提供情感支持,对他们的感受进行倾听和理解,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和支持。

2. 情绪管理:指导受创伤个体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

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身体运动等方法来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3. 心理教育:通过向受创伤个体提供相关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并且可以逐渐消退。

可以向他们介绍和解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随着社会的发展,灾害事件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

人们在面对突发灾害时,往往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无助感、愤怒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对于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进行研究及应用,是当下重要的任务之一。

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在灾害事件中,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是焦虑和恐惧。

比如,在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中,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严重的紧张和恐慌;在车祸、爆炸、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中,人们更可能会出现失去亲友、恐惧冲击、心理创伤等多种不适应症状。

灾害事件实际上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打击,其危害不仅限于物质层面,同时也存在对人们安全感和精神层面的影响。

除了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外,还可能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在灾难发生后,部分灾民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反应,持续较长时间,甚至进一步转化为广泛性发作的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其他心理障碍。

灾难事件中的危机干预灾害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

灾害事件后的心理干预旨在帮助灾民处理好恐惧、紧张和心理疾病等一系列问题。

紧急心理干预是早期心理干预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在灾害发生后,尽快发现和诊断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

同时,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实施一系列应激管理策略,以帮助灾民尽快缓解重度恐慌的状态,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恐惧等症状。

除了急救行动外,这里还列举了几种常用的心理干预形式:社会支持系统灾民在灾害事件发生后,需要大量的朋友、亲人、家人以及其他干系人的支持。

社会支援力量的作用在于建立一个灾后的联络网,来满足灾民应对危机和恢复正常生活中的社会、情感和经济辅助等各方面需要。

多维度的心理支持针对灾民不同心理情况干预采取不同策略,帮助其尽快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基于灾民情况的差异性,在干预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采用更符合灾民个体的干预策略。

目击跳楼事件后——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个案

目击跳楼事件后——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个案

目击跳楼事件后——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个案一、目击跳楼惨剧,内心受到冲击小冬,初三女生,周末中午放学回家路上,在自己家附近,近距离(3 米之内)目睹一男孩坠楼落地,当场就吓得大哭,飞快跑回家里。

父母见状,安慰其不要害怕,就像看电影一样。

班主任得知此事后,询问是否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她当时拒绝。

但是周一回到学校,有好奇的同学提及此事,尤其问起具体的情景时,她再度陷入恐慌、害怕的情绪中,头脑中不断再现男孩坠落的镜头,难以自控,并且晚上会做噩梦,不敢单独一个人在房间。

白天没有心思学习,做什么都没有心情。

内心有矛盾、纠结的想法:比如当有开心的事情时,觉得自己不应该开心,那个男孩那样惨。

自己也和那个男孩一样迷恋电脑,担心有一天冲动之下,也会像他那样做傻事。

头脑中会有两个声音在打仗:一个声音说你别学习了,快去像那个男孩一样;另一个声音会说你自杀了,爸爸妈妈怎么办?根据小冬的表现,可以判断这起危机事件对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冲击,她来到咨询室时,是周二的上午,离目睹坠楼事件已有 3 天。

当描述这段遭遇时,她仍然泣不成声,情绪不安、焦虑,担忧自己的安危,觉得生活没有希望;提不起精神参与到学校生活中,学习、交际行为有消沉表现;同时在思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混乱,会出现坠楼事件的闪回现象,睡眠、食欲也受到干扰。

二、实施心理干预,缓解心理失衡鉴于小冬的各种身心表现,根据周红五老师的校园危机事件心理援助的观点,辅导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当事人现实的、长远的安全感,增强对局面的控制感小冬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据我对她的了解,我首先提出问题:“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小冬思考片刻,肯定地说:“自己不要这样做,朋友也不能这样做。

”这个回答让我看到,尽管小冬迷茫、恐慌,但是她内心有一种很坚定的信念:无论怎样,都不能选择这样的结局。

对于小冬的想法,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小冬的脸上终于闪过一丝笑容。

紧接着,我和小冬继续讨论:为什么男孩会选择这样一条路?这个问题的提出,我的设想是想引导小冬撇开具体的自杀情境,把注意力转移到自杀事件的背后,探寻更有价值的自杀成因。

PTSD及实例

PTSD及实例
-
2、煤矿井下突水事故 2000年1月11日上午9时许,
徐州矿务集团大黄山煤矿发生 了井下突水事故,63名煤矿工人 被困于-320米和-500米的井下 作业区。经全力抢险,分两批共 营救出42名受困矿工。
-
次日上午有7人诉说不清时间和 地点,有非真实感,存在意识模糊。12 人诉说一夜未睡,5人诉说迷迷糊糊睡 了四、五个小时,1人诉说睡眠良好。 出井第三天,全部下床活动,但仍诉说头 昏、眼花、腿软乏力。有6人请求用镇 静剂帮助入眠,3人诉说轻微的响动即 可使他们惊恐、联想起受困情景。
-
B. 重现以往创伤事件,对创 伤事件的重复体验,生动的记忆、 重复的梦境,或者当暴露于与应 激原类似或相关的情境时再度 体验到痛苦。
-
C. 逃避任何可引起创伤联想的刺 激。如拒绝、害怕重返可引起创伤回 忆的环境, 社会生活退缩(如避免社交 或情感麻木)病人暴露于类似或相关的 情境时,表现出明确和主动的回避 (avoidance)症状。该症状在暴露于应 激原之前不存在。
-
三、我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1、特大爆炸事故
2000年9月8日下午19时38分左右 (下班高峰时),一辆运载准备销毁的爆 炸物品的车辆在行驶时发生爆炸,爆炸 事故后的3~5个月之间,我们对仍在五 家综合医院住院的事故受伤者28例 (占受伤人数的16%)进行了调查。
-
目击到现场情况者描述为
-
4、病因和评估:1当事者亲身经历、 耳闻目睹危及生命或生理功能完整的应 激事件。2由该创伤应激诱发的惊恐、 无助或严重惊吓等反应。Everly认 为,PTSD的高危职业人群是消防、救灾、 公安、执法及急诊医务人员。对患者诊 断除了了解临床表现以外,常用的有下 列方法:1.PTSD自评表2.临床医师

重大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重大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重大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各种重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或集体在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突然而剧烈的打击时,产生无法承受之重的心理反应,导致其情感、行为和思维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对于这些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恶性事故、恐怖袭击等,良好的心理干预和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重大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与应急预案进行探讨。

一、重大事件心理危机的特点与影响重大事件心理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突发性:重大事件往往是突然且无预期的,例如地震、爆炸等。

这种突发性导致了个体在危机中无法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增加了其心理压力。

2. 破坏性:重大事件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破坏,例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这种破坏性对个体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心理创伤,导致其感到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

3. 普遍性:重大事件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受灾地区,也会对其他区域和个体产生心理影响。

媒体的广泛宣传和信息传播加剧了重大事件心理危机的普遍性。

重大事件心理危机对个体和集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创伤:个体经历重大事件后,可能面临着心理创伤的风险。

这种心理创伤可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抑郁症等。

2. 恐慌情绪:重大事件会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使其感到无助、害怕和焦虑。

这种情绪波及范围广,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

3. 社会不稳定:重大事件的发生常常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个体的心理危机会导致其行为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

二、重大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法针对重大事件心理危机,我们应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法,以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保护精神健康。

下面对重大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法进行介绍。

1. 提供信息和教育: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向受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事态的真实情况。

这样可以减轻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增强个体的心理抵抗力。

2. 心理支持和辅导:为受影响的个体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进一步 认识到“炮弹休克”神经症可以大范 围发生。在现代高科技的海湾战争中, 急性PTSD发病率较高。随着现代社 会交通伤、暴力事件等社会应激事件 的增多和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洪 水等)的发生,PTSD也显著增加,严重 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
火灾后遗体辨认的口腔科医师,旧 金山铁路事故后72000升有毒农药以 及化学物泄漏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旧金 山157名地震救灾人员,在美国“9 11”事件中大量的经历者和救援人员出 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随着再一次大面积塌方,他们心中 获救的希望完全被粉碎,出现濒死前的 意识障碍和幻景,有的人看到青面獠牙 的鬼怪,有的人置身于灯火通明的夜市, 有的人感觉自己还在和家人团聚,有的 人已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真实,请别 人使劲抽打自己耳光……。
3、地震 张北地震,选取震中张北县大河 乡中学初二、三年级共6个班的中学 生205人作调查样本。完成全部问卷 并做分析者192人,被试检出PTS D患者18人,PTSD发生率9.4%, 其中男性4 .7%(5/107)、女性15. 5%(13/8)。
事故心理应激状态及心理干预
一、应激障碍的概念和定义 1概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在强 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生理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 床综合征。这一概念在我国职业卫生 领域首次出现是1993年,詹承烈在《劳 动卫生学》第三版中将其归类为“过 度心理紧张有关疾病”。
Pu精神创伤后7.8%~80%的 人会发生PTSD而导致明显的甚至长 久的心理痛苦。创伤性事件包括自然 或人为灾难,从职业接触的角度而言, 工业毒物、严重事故、外伤以及其它 任何导致恐惧、绝望、失控感、幻灭 感的事件均可引起PTSD。
2、煤矿井下突水事故 2000年1月11日上午9时许,徐州 矿务集团大黄山煤矿发生了井下突水 事故,63名煤矿工人被困于-320米和500米的井下作业区。经全力抢险,分 两批共营救出42名受困矿工。
次日上午有7人诉说不清时间和 地点,有非真实感,存在意识模糊。12 人诉说一夜未睡,5人诉说迷迷糊糊睡 了四、五个小时,1人诉说睡眠良好。 出井第三天,全部下床活动,但仍诉说头 昏、眼花、腿软乏力。有6人请求用镇 静剂帮助入眠,3人诉说轻微的响动即 可使他们惊恐、联想起受困情景。
3 、相关的心理和生理障碍 (1)认知和行为障碍:PTSD可 产生意识、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 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损害。(2)生 理障碍:包括神经系统生化、生理及 影像学指标的改变。血清甲状腺激素 T3、T4增高与过度警觉症状有关。脑 脊液内啡肽含量下降,使PTSD患者对 痛苦的感受阈值下降。内啡肽系统代 谢紊乱,导致意识分离,故患者易发生自 伤,如剃刀割伤、烟头烧伤等。
二、国内外对突发事件中创伤后应激 障碍的研究 创伤后应激障碍概念在一个多世 纪前已有源于战争的记载。在近代军 事史中,出现“士兵激惹症”、“战争 神经症”和“炮弹休克”等,这些复杂 的临床表现造成了部队战斗减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中至少 7%~10%的军官和3%~4%士兵出现 “精神崩溃”,约20万士兵无法继续服 役;共约8万军人患“炮弹休克”症住 院治疗,其中1/4患者长期住精神病院 诊治。直至1939年英国政府还为“炮 弹休克”症患者耗资200余万英镑,给 社会和国家带来了较大损失,引起了人 们关注。
B. 重现以往创伤事件,对创伤事件 的重复体验,生动的记忆、重复的梦境, 或者当暴露于与应激原类似或相关的 情境时再度体验到痛苦。
C. 逃避任何可引起创伤联想的刺 激。如拒绝、害怕重返可引起创伤回 忆的环境, 社会生活退缩(如避免社交 或情感麻木)病人暴露于类似或相关的 情境时,表现出明确和主动的回避 (avoidance)症状。该症状在暴露于应 激原之前不存在。
三、我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1、特大爆炸事故 2000年9月8日下午19时38分左右 (下班高峰时),一辆运载准备销毁的爆 炸物品的车辆在行驶时发生爆炸,爆炸 事故后的3~5个月之间,我们对仍在五 家综合医院住院的事故受伤者28例 (占受伤人数的16%)进行了调查。
目击到现场情况者描述为“死伤 无数,断胳膊断腿,到处是血迹”;“一片 混乱,惊慌失措的人群,哭喊声连成一 片”;“浓烟,燃烧的汽车,倒塌的房 屋”;“到处是碎玻璃,车顶没了”等等。 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症状主要为“悲壮, 不可战胜感,为活下来而感到欣快”、 “坐立不安”、“发火,常与人争执”、 “闪回”、“感到被击垮,无望”及 “社会行为退缩,沉默寡言”等。
对医务人员的调查 在调查的医务人员89人中,男8人, 女81人;医生8人,护士66人,放射科技 师4人,护工7人,未标明职业者4人。共 检出23人,检出率为25.8%。最常诉及 的5个症状是“我好像现在身边全是病 毒”,“我比平时容易被惊吓”, “想SARS这件事时,会让我出汗,呼 吸变快,恶心,心跳加快”,“我入睡困 难”,“我做梦会梦到SARS有关 的事情”。
几乎所有的 SARS患者,在被确 诊那一刻,都有一种“掉进深渊”的 感觉。除了对死亡的恐惧,他们还会 产生强烈的“被遗弃感”。一位病人 至今不能忘记,当他告诉单位领导自 己发烧时,领导连退几步的动作和恐 惧的眼神。正是人们这种本能的反应, 让患者一下感到自己被抛弃了,甚至 连亲人都不愿再接近他们,“患难见 真情”的老话也似乎不可信了。
三、心理应激障碍的干预措施研究 1、SARS SARS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 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由于其病程发展 快,患者具有高热、呼吸困难等痛苦症 状,不少患者在患病后出现极度焦虑和 恐慌,甚至抑郁和绝望情绪,加上住院后 在严格的隔离环境中不能得到亲友的 情感支持,往往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处于 危机状态中,迫切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和 帮助。
4、病因和评估:1当事者亲身经历、 耳闻目睹危及生命或生理功能完整的应 激事件。2由该创伤应激诱发的惊恐、 无助或严重惊吓等反应。Everly认 为,PTSD的高危职业人群是消防、救灾、 公安、执法及急诊医务人员。对患者诊 断除了了解临床表现以外,常用的有下 列方法:1.PTSD自评表2.临床医师 PTSD量表,其诊断并不困难。
D.必须具有下述症状之一:(1)不 能回忆起暴露于应激原时期的部分或 全部重要事件。(2)心理敏感度和警觉 性(arousal)持续增高(如易激惹或惊吓 反应) (暴露于应激原之前不存在),表现 为下述任意两项症状: (a)入睡困难或 睡眠不深(b)情绪不稳或易怒(c)注意力 难以集中(d)过度警觉
2、诊断标准: 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精 神障碍统计诊断手册》DSM-III(第 三版)中确立了PTSD诊断标准。 1993年PTSD正式纳入《国际疾 病分类》ICD-10(第十版)。
ICD-10诊断标准如下:
A.病人必须曾暴露于刺激事件和情 境(短期或长期),该事件和情境具有特别 的威胁性或灾难性, 当事者亲身经历、 耳闻目睹危及生命或生理功能完整的应 激事件可使每一个经历者普遍感到痛苦。
患者心理的“剥夺感”。一旦发病 被隔离,患者就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与人交往的自由,获取信息的自由。 在四面白墙中,他们的信息刺激骤然 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出现了信 息不对等。这种信息剥夺和信息不对 等,会使人感到恐惧、愤怒,甚至出 现攻击行为。
“负罪感”。和许多突发性灾难 不同, SARS危机中的许多受害者都 有强烈的负罪感,因为他们又感染了 自己的亲人、同事和周围的人。即使 一些没有感染其他人的患者,也会对 亲人、邻里、单位被因此隔离而感到 极大的内疚。
98年调查,以1967年唐山大地震震中 的孤儿57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为经历唐山大 地震的非孤儿47例。两组之间均完成了唐 山大地震儿童心身健康调查问卷和标准化 评定工具的调查、评定和诊断。结果,57 例孤儿中目前有13例诊断为心理创伤后应 激障碍(PTSD)。结论:孤儿组目前存在心理 问题较多,其原因可能是孤儿所承受的精神 创伤的强度严重于对照组,尤其是缺乏父母 情感依附而使孤儿应付应激能力低,另外,反 复体验创伤性经历会干扰他们正常心理活 动过程。
结果各种干预措施有效率的比较, 患者主动电话咨询的有效率最高 (95 .7%),文字材料的有效率最低(19. 59%),被动接受电话咨询的效果不是 很好,有效率只有46 .7%,临床主管医 生经过培训后进行临床心理干预的有 效率为81. 4%,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 预的有效率为87 .1%。
研究发现,有四种表达方式最能对 患者产生鼓舞作用,它们分别是:1. 轻轻拍背。 2.抚肩说话。 这 两个动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离,表 明医护人员并不害怕他们,而是把他 们当作亲人、朋友。
6、SARS 黎丽的妈妈就是一家数口患病, 丈夫亡故后自杀的。几乎是一夜之间, 正在上高中的黎丽就变成了孤儿!在 北京一些医院,也发生过非典患者自 杀的情况,甚至有些非典疑似病人也 做出过极端行为。自杀,成了悲剧中 的悲剧。据说,这促使政府做出了让 心理医生进入非典医院的决定。
有个病人自己先住院了,后来再 打电话回家,家里70多岁的老父母和 小保姆都找不到了,也发病住院了, 这对病人的病情就有很大影响。还有 的病人是从媒介里知道自己亲人去世 的,一下就受不了了……”
“失控感”。因为灾难来得太突然, 就仿佛列车出轨一样,患者的生活骤 然失序,他们感到命运不掌握在自己 手中,未来无法把握。李山(主任医 师)就给自己剃了个光头,他对心理 医生说,自己已经心灰意冷了,将来 不打算再当医生,准备开个小买卖。 “得了SARS了,谁还会找你看病?”
一位患者(柳青青,某医院护士, 住在小汤山医院治疗的),他说“我 拿出体温表一看,37.7℃,我当时全 身都麻了。”。4月17日,她上门为 社区居民打针。18日再次上门时,才 知道那家人全家染上了SARS。隔离 了三天之后,柳青青觉得手心脚心发 烫,把体温表拿出来的一刹那,她就 知道自己“完了”。和她一起染病的, 还有同事苏雅。4月21日,两人被送 进了北京第六医院。 “
干预效果 ,在接受调查的患者中 86 .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入院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症状差异 无显著性,而出院时大多数症状均为干 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 对消除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 焦虑、抑郁症状、降低人际敏感性、 改善敌对情绪有明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