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盖斯俄国化学家1836年经过许多次实验,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1860年以热的加和性守恒定律形式发表。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盖斯定律。盖斯定律是断定能量守恒的先驱,也是化学热力学的基础。我们常称盖斯是热化学的奠基人。

2.勒·夏特列/勒·夏特利埃(Le Chatelier,Henri Louis),法国化学家。对热学的研究很自然将他引导到热力学的领域中去,使他得以在1888年宣布了一条他因而遐迩闻名的定律,那就是至今仍称为的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阿伏加德罗(Ameldeo Avogadro,1776~1856)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4.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5.1962年,巴特利特在研究无机氟化物时,发现强氧化性的六氟化铂可将O2氧化为O2+。由于O2到O2+的电离能(1165 kJ mol)与Xe到Xe的电离能相差不大(1170 kJ mol),因此他尝试用PtF6氧化Xe。结果反应得到了橙黄色的固体。巴特利特认为它是六氟合铂酸氙(Xe[PtF6])。这是第一个制得的稀有气体化合物。后期的实验证明该化合物化学式并非如此简单,包括XeFPtF6和XeFPt2F11。

6.吉尔伯特·路易斯(GilbertNewtonLewis,1875—1946年)美国化学家。1916年,路易斯和柯塞尔同时研究原子价的电子理论。柯塞尔主要研究电价键理论。路易斯主要研究共价键理论,该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原子可以相互“共有”一对或多对电子,以便达成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而形成共价键。路易斯提出的共价键的电子理论,基本上解释了共价键的饱和性,明确了共价键的特点。共价键理论和电价键理论的建立,使得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应用的两元素间的短线(即表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或称“化学亲和力”)开始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还没解决共价键的本性问题。

7.鲍林(—)是着名的量子化学家鲍林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引申出了广泛使用的杂化轨道概念。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在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原子轨道自身回重新组合,形成杂化轨道,以获得最佳的成键效果。根据杂化轨道理论,饱和碳原子的四个价层电子轨道,即一个2S轨道和三个2P轨道喙线性组合成四个完全对等的sp3杂化轨道,量子力学计算显示这四个杂化轨道在空间上形成正四面体,从而成功的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现代价键理论,VB法)鲍林于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以描述原子核对电子吸引能力的电负性概念,并且提出了定量衡量原子电负性的计算公式。

8.弗里德里希·洪特(Friedrich Hund,1896年2月4日—1997年3月31日),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自旋平行的电子数目最多时,原子的能量最低。所以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电子尽可能自旋平行地多占不同的轨道。例如碳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按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不相容原理,首先有2个电子排布到第一层的1s轨道中,另外2个电子填入第二层的2s轨道中,剩余2个电子排布在2个p轨道上,具有相同的自旋方向,而不是两个电子集中在一个p轨道,自旋方向相反。

9.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是处理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的近似方法,是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与价键理论不同,后者着重于用原子轨道的重组杂化成键来理解化学,而前者则注重于分子轨道的认知,即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1932年,美国化学家慕利肯和德国化学家洪特提出了一种新的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即MO法。该理论注意了分子的整体性,因此较好地说明了多原子分子的结构。目前,该理论在现代共价键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0.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范德华)确立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和分子间范德华力

11.德国物理化学家、合成氨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12.瑞士化学家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首推DDT为实验样品

13.维勒(FriedrichWöhler1800—1882)德国化学家。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无机物研究。1828年他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制成”一文,引起了化学界的震动。这被认为是第一次人工合成有机物,对当时流行的生命力学说是巨大的冲击,并开创了有机合成的新时代。他还曾研究苦杏仁油,发现了氢醌、尿酸,可卡因等。在无机化学领域,他也有不少贡献。1827年和1828年发现了铝和铍两种元素。对硼、钛、硅的化合物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发现了硅的氢化物。

14.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Jons Jakob Berzelius)瑞典化学家、伯爵,现代化学命名体系的建立者、硅、硒、钍和铈元素的发现者,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

15.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因此被称为“化学之父”。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1829年发现并分析马尿酸;1831年发现并制得氯仿和氯醛;1832年与F.维勒共同发现安息香基并提出基团理论,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1839年提出多元酸理论。

16.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碳原子成键),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

17.勒贝尔(Le Bel,Joseph Achille)法国化学家。1874年,他比范特霍夫早两个月,完全独立地宣布了旋光性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理论。虽然他的分析不象范特霍夫那样非常精细,但是照例是要让他分享同等的荣誉的。1891年他曾试图证实氮原子键的空间配置也能产生旋光性。虽则勒贝尔的这一想法是正确的,但他的论证是错误的。这一任务只好留待波普来完成了。

18.马尔科夫尼科夫(Markovnidov , Vladimir Vasilevich)俄国化学家。指出了氯原子和溴原子与含双键碳链的连接特点。这一特点的成因是半个世纪后泡令由共振说解释清楚的,不过,人们现在仍称这种加成过程遵从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马氏规则)他对于凯库勒的有机分子机构学说很有兴趣,并使之有了一个重大发展。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碳原子只能形成六碳环。诚然,六碳环最稳定,也最容易生成,但马尔科夫尼科夫证明这并不是唯一的可能。1879年,他制成了四碳环化合物;1889年,他又实现了七碳环化合物。

19.凯库勒(1829 — 1896 年), 德国化学家。首次把原子价的概念从平面推向三维空间。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在梦中发现了苯的结构简式,被称为一大美谈。凯库勒式:苯环单双键交替。

20.格利雅(1871~1935)法国化学家。于1901年研究用镁进行缩合反应,发现烷基卤化物易溶于醚类溶剂,与镁反应生成烷基氯化镁(即格氏试剂)。还对铝、汞有机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均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还研究过羰基缩合反应和烃类的裂化、加氢、脱氢等反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过光气和芥子气等毒气。

21.詹姆斯·沃森(1928~) Watson,James Dewey 与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合作,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这个学说不但阐明了DNA 的基本结构,并且为一个DNA分子如何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样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它被认为是生物科学中具有革命性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22.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研究最多的是硝化甘油。

23.卡尔·威尔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是瑞典着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了黄绿色气体。

24.戴维确认氯气由一种元素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