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合集下载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感悟和体验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材分析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学情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不少同学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可让他们讲一讲。

若班里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则他们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2.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法学法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或王昭君)2.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 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的呢?请大家学习新课。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2.根据教材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1)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对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策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是如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被载入宪法)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5)学生讨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优质教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核心是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我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存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各民族和睦相处,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也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背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2.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重要影响。

3.分析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意义。

【教学难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爱我中华》《各民族大合影》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他们大致都集中在哪些地方?我国对少数民族都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政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引出我国有多少少数民族?通过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图片调动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民族大团结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教师:我国是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汉族就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共同开创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

展示图片:《满族士兵射猎图》《昭君出塞图》《回民支队》教师:上述图片中,我们能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展示图片:《中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展示材料: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教版⼋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团结》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12课民族⼤团结1 教学分析【教学⽬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治的内容和意义,⼈民政府实⾏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导⼊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六个民族五⼗六朵花,五⼗六个兄弟姐妹是⼀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课。

⼆、新课讲授⽬标导学⼀:民族区域⾃治制度1.图⽚展⽰:民族区域⾃治⽰意图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提⽰:民族区域⾃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治制度。

民族区域⾃治是在国家统⼀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实⾏区域⾃治,按照民族聚居的⼈⼝多少和区域⼤⼩,设⽴不同级别的民族⾃治区域和⾃治机关。

在⾃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性的内部事务,⾏使⾃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下来的?提⽰:1949年通过的《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民族区域⾃治作为⼀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治制度被载⼊宪法。

1984年,《中华⼈民共和国民族区域⾃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下我国实⾏民族区域⾃治制度的原因。

提⽰: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个统⼀的多民族国家,实⾏民族区域⾃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解放的⾰命⽃争中,建⽴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民族区域⾃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和成就,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民族团结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讨论、资料搜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民族团结案例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搜集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民族团结的案例,如“三千孤儿入内蒙”、“援藏建设”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案例中的亮点和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关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法:运用相关史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族团结的历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

2.史料: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发展团结的资料。

3.课件: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视频,引出本课主题《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讲述了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形成了民族大团结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存在对某些民族政策的误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纠正这些错误观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掌握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学会分析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民族团结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民族团结的光辉史实,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5.案例分析:分析维护民族团结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民族团结的意义。

6.总结提升: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历程和团结情况,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掌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探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利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4.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温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历史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如播放一段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自教学。

教材通过讲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精神风貌。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策,对于民族团结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发展,掌握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发展。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展示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讲解,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大团结对我国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进步的情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史料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意识到共产党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巨大作用,感悟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新疆的历史变迁,以及新疆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民族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3. 在课程中强调和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尊重他人、包容不同族群和文化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大团结”吗?这个概念重要吗?为什么重要?二、讲解1.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通过漫画、图片、文献等形式了解与理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生们在观看图画的同时,评价时要按照三要素,即客客观,实事求是,多元思考。

2. 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过程通过讲解开展此单元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可提出爱国、尊敬、伟大、平等、自由、友好等词语,认真对待教师讲解,真正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形成过程。

三、案例分析讲述新疆的历史变迁、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文化特点、民族分布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在认识新疆的过程中增强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同情,同时培养学生面对差异和冲突的能力。

四、小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考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思考如何将学过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练习1. 完成小测验2. 参与小组讨论3. 设计海报或宣传品,呼吁各族群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新疆。

六、作业1. 在笔记本上做好本节课的记录。

2. 小海洋的西西联盟播客,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3. 回家后,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新疆的实际情况,并撰写一篇地理小议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开展,学生们可以学习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并增加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深刻理解。

同时,课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是有法律依据的。

史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史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团结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短片,引出本课的主题——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重点呈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讲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让学生明白改革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促进了民族团结。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2课内容。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本节课着重于让学生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以及所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此外,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而采取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亦要使学生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地图和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2.通过举例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层次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民族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民族大团结·风情篇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出示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的服饰图片,由学生判断所属民族。

出示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锡伯族·抹黑节庆祝图片,学生猜测图片节日及所属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丰富的图片及猜测思想,引发学生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

(二)民族大团结·回忆篇为什么我们说中国自古以来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起来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有关民族关系的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的取得、民族政策的完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与冲突,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了解不多,需要在本课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团结的取得,掌握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取得,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政策的完善过程,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案例、史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图片和史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理解、分析、归纳等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政府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巩固和提升。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难点:对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对民族大团结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3.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场景。

4.讲解示范: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思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课本。

2.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和共同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任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政策,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对于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依据,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12课民族大团结。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它们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以具体的案例为例,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

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
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两条粗线明确,线索清晰,不难把握。

但本课中“民族区域自治”和“共同繁荣发展”均涉及多个政治事件,有的甚至涉及政治文件,因此,需要老师用图示方法标注出来,以方便学生记忆。

此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不仅要督促学生记忆,也要在课上让同学们加深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