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启示录影评

合集下载

《现代启示录》:战争是场变异的狂欢

《现代启示录》:战争是场变异的狂欢

影评知识文/沉默煽情怯懦的人鼓噪,是男人就去战斗。

建议他先去看看这部科波拉的电影。

战争的意义,如果上升到人类的生存还是毁灭,上帝才是主角。

其余的解释,都是扯淡。

一、战争《现代启示录》是一部超越了战争片的史诗电影,当然也可以饶舌说,它是一部战争史诗。

但事实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战争史诗的层面,它应该是电影的史诗。

它比战争片走的更远,但首先不能否定它战争片王者的地位。

1969年,美国在越战泥潭中越陷越深。

在战争中承受了心灵重创的威拉德上尉主动返回战场,并接受一项特殊任务。

一个体会过战争残酷的人也许想着的是逃离,一个深陷战争咒语的人却可能会自溺于战场。

威拉德就属于后者。

至于他是如何落到这样一个下场,电影没有给出事前的答案。

答案是在威拉德率领五人小分队深入越战区、潜入柬埔寨的水路上一点点显现的。

而这个自溺于战场的人,却要去处决一个比他还要沉沦的战争狂人。

影片的初始具有战争史诗的一切元素,甚至它就是战争片的标杆。

由高比上校指挥的直升机空对地大战一场戏,绝对是大场面的经典。

我很惊诧1979年的科波拉可以拍出比现在电脑特效还要壮观过瘾的战争场面,但事实就是如此,直升机群的盘旋轰鸣、俯视全局的宏阔镜头、瓦格纳的歌剧、战斗机轰透整个海滩,美国人的英雄主义。

喜欢大场面的人一定喜欢,还会为后来电影中看似更大实则干瘪的战争场面汗颜。

五人小分队一路惊心动魄,来到都朗桥是一个转折。

因为这里是美军占领区的最前端,再往前就是“越共”的地盘了。

这里的战场充满了迷幻色彩,也许是夜晚的缘故,五光十色的炮弹烘托出前沿阵地的地狱本色。

此时的美军不再耀武扬威,而是失魂落魄。

小分队进入柬埔寨边境不久,克林被流弹击中,费拉被木箭射穿,战争的苦难接踵而至。

如果把这场战争分为美国和“越共”,焦灼与残忍就是它的全部意义。

二、反战抛开国家主义的狭隘,要看到反战的意味,就要看个体。

对人性的戕害就是屡试不爽的反战武器。

战争片一定要有这样的主旨,否则很容易落入蕾尼〃瑞芬舒丹《意志的胜利》式的法西斯美学圈套。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第一次写观感,文字很散漫,如果有人看得到,实属不幸。

电影的结尾带有很强的寓言感,这让我很开心,因为有了过度解读的空间。

在我看来,这个寓言有三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开飞机的军官和冲浪板的故事、法国庄园以及最后进入丛林神庙。

从头至尾,都是现代性对人的异化。

开飞机的军官和披头士们如出一辙,都是未来主义政治的体现。

军官将越南视为游乐场,士兵们则盲目跟从,发泄着激情,而后在迷乱中死去,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无政府状态。

披头士也是一样,年轻人们居住在吉普赛式的社群中,美国社会给予他们绝对自由的实验空间。

这预示着无限关照自我的极端方式,政治将走向分散式主权。

在现代扁平的社会结构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条件下,分散式主权有了实现的可能。

人们在无数被精细划分的部落中,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发展出独特的自我发泄激情的方式,然后在迷幻中走向死亡。

作为“民族”的公共性被彻底取缔,人们的全部生活都融入了名为“社群”的大家庭。

法国庄园的存在对整个越南战争的体系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它更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或者说是旧有秩序的记忆碎片。

理性的系统、秩序和传统规范都属于现代之前的事物,自一战前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摧毁了一切常识,只留下表面的现象。

二战作为一战的延续,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分离。

在这个时期,原有的世界政治等级秩序(殖民帝国、普通民族国家和殖民地国家)消失了,其背后的殖民经济结构也被破坏殆尽,政治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三种思潮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决战,而这场决战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法国庄园作为在业已崩溃的大系统边缘上的一小点,不断提醒着主人公和观众,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当然,这一段的细节也非常有趣。

当房屋主人说这里的家将家人凝聚在一起时,镜头却切换到了空无一人的餐桌,这在“辱法”段子中居于上层,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喜欢打嘴炮的特点,实在是令人捧腹。

最后进入丛林神庙是最具寓言色彩的部分。

由于我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理解其中很多的文本内容,因此只能将它们视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现代启示录影评

现代启示录影评

现代启示录影评电影《现代启示录》是一部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经典之作。

上映于1968年,该片以科幻和哲学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本质、意识的起源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这部电影仍然具有巨大的观赏价值和深思熟虑的主题。

《现代启示录》以一个故事情节的方式叙述了人类发展史和未来的预言。

电影的开头展示了猿人刚刚学会使用工具的场景,以此来暗示人类文明的起源。

然后,故事逐渐转向了现代社会,展示了人类的科技发展和对工具的过度依赖。

最终,电影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太空航行时代,通过与外星文明的接触,探讨了人类的进化和意识的进一步提升。

电影的镜头运用非常出色,并以无声的方式传递了强烈的感受。

例如,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使用了相似的画面,来突出人类的进化和相似性。

镜头切换的速度和节奏都非常精确,使人联想起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变化。

另外,音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和外星智慧生命接触的场景中,音乐的选择非常契合情景,给人以震撼和敬畏之情。

电影除了强调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提出了对于人类的警示。

人类的过度依赖科技会导致割裂的社会、自我毁灭的可能性以及对于人类本质的遗忘。

通过电影中人类对外星生命的探索和接触,也引发了对人类自身的重要问题的思考,例如意识的本质和进化的方向。

这些思考都在电影的画面和情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非常深度和有思想的电影,它引发了观众对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反思。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和情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需要观众自行解读。

尽管电影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其中的主题和观点仍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电影通过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探讨,让观众反思自己与科技的关系,并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些都使得《现代启示录》成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现代启示录》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电影。

它通过精密的镜头运用和音乐选择,展示了人类的进化和在科技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同时,电影也呼吁观众对人类自身与科技的关系进行反思,并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

现代启示录 影评

现代启示录 影评

现代启示录影评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充满震撼力和深刻思考的电影,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首先,影片以其惊人的视觉效果和动作场面吸引了我的注意。

导演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和特效,将战争的残酷和混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感到震惊和心痛。

其次,影片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探讨,让我对自己和世界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们的欲望和野心被放大,道德和良知被置于次要位置。

影片中的角色在面对生死存亡时展现出了各种不同的人性面貌,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最让我感动的是影片中对和平与希望的呼唤。

在战争的硝烟中,导演通过一些细小的情节和对话,展现了人们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这种对和平的渴望让我产生了共鸣,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与幸福。

总的来说,《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电影,它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平与希望的启示录,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电影,它以越南战争为背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本文将对该电影进行深入分析。

影片的剧情围绕着主人公奉命去寻找并终结库尔兹上校的任务展开。

这一情节与远藤周作的《沉默》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涉及到对“离经叛道者”的探索,以及主人公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和内心的挣扎。

然而,与《沉默》相比,《现代启示录》在剧情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从剧情上看,《现代启示录》的叙事更加复杂和混乱。

电影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穿插插叙和闪回,展现了库尔兹上校的过去和他的王国的种种乱象。

这种叙事方式虽然增加了电影的层次感和深度,但也使得观众在理解剧情时感到困惑和迷茫。

相比之下,《沉默》的剧情更加紧凑和连贯,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自我救赎更加自然流畅。

从人物塑造上看,《现代启示录》中的主人公显得过于寡言少语,缺乏深度和层次感。

他的行动和决策往往让人感到突兀和不合理,与他之前在船上对库尔兹上校的褒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沉默》中的主人公则更加丰满和立体,他的内心变化和自我怀疑都被细腻地描绘出来,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此外,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也显得过于突兀和不合理。

例如,侦察船的队友牺牲过于轻易,没有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情感铺垫。

而对于库尔兹上校的描写也有些过于简单和理想化,没有充分展现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比之下,《沉默》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符合人性的逻辑。

然而,《现代启示录》也并非一无是处。

电影的摄影和音乐都非常出色,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压抑、恐怖的氛围。

特别是电影中的战争场面,真实而血腥,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此外,电影对于战争中人性的探讨也有一定的深度,通过库尔兹上校的言行,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电影,但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比之下,远藤周作的《沉默》在剧情的紧凑性、人物的丰满度以及主题的表达上都更加出色。

现代启示录影评3篇

现代启示录影评3篇

现代启示录影评3篇现代启示录影评1要看懂这部片子,就必须要明白一点,这部片子是根据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灵》改编的,只不过把原小说的背景从非洲搬到了亚洲而已。

电影的拍摄固然和当时对战争的反思有关,但其实就根本而言,战争只是一个背景,电影所要表现的核心在于对于自我的反省,特别是对于西方文明的反省。

片中突然出现的一群法国人,正是这样一群象征,尽管法国已经退出了印度支那,但是这群高贵者却无法重返欧洲,因为,就像他们自己说的“这儿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已经无处可去”。

库尔茨上校在临死之前反复的喃喃自语“Horror”(可怕啊),深深地反映出了人面对内心黑暗时的无力感;当威拉德杀死了库尔茨后,出现的一幕场景是:库尔茨的信仰追随者再次拜倒在他的脚下。

但这一次威拉德抵制了心灵的诱惑,驾着汽艇离开了湄公河深处的丛林,永远离开了丛林深处的黑暗,也永远离开了人类内心的黑暗。

一个自以为文明的世界,一旦进入到一个被他视为黑暗的世界中,究竟是能够像自己所想象那样把文明带入黑暗世界,还是就此沉沦于黑暗世界中?这一问题具有永恒的意义,这既是原作者康拉德所要问的,也是此片在9.11之后重新被西方电影界所关注的理由。

导演科波拉因此重新编辑了此片,使得9.11 后出现的这个新版长达三个多小时,而原来上映的老版则只有两个多小时。

总之,这是一部很有哲理性*的片子,但在看之前,我们先得做足功课。

现代启示录影评2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将《现代启示录》看完,影片的开头便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以为这又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当我将这部长达三个小时之久的电影看完的时候,我对这部影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影片开头的镜头是一座丛林,加上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飞机声音,还有一闪而过的飞机,随风扬起的尘土,梦幻般的变成被大火包围的“火森林”,歌声随着战火的燃起而响起“这就是结束,我的朋友。

”,在优美的旋律下唱出了许多人的无奈,画面中男主人公倒立的头像和战火纷飞的场景反复的叠化在一起,似梦似真实。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电影,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性刻画,展现了越战期间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

影片通过讲述美军情报官员威尔德上尉奉命除掉库尔兹上校的故事,揭示了战争的荒谬和对人性的摧残。

导演科巴拉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他没有直接展现肛肠与炮弹齐飞、血肉与脑浆共舞的场面,而是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人性。

电影中,烟雾和光影的变化巧妙地营造出战场的险恶和人性的冷暖,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光的运用。

通过光的明暗变化,导演展示了战场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例如,男主从水中出来的镜头中,水面的冷与大自然的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场的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扭曲。

此外,在刻画人物对话和独白时,导演运用了诗扩光和侧面打光,使人物处于朦胧之中,尤其是对马龙·白兰度的形象塑造,通过黑暗中的一束光突出了人物的神秘,仿佛是一种内心的陈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思和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化。

另外,影片大量使用烟雾来表达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感,着重突出了人物所处的险恶环境。

这些鲜明的烟雾颜色,如黄色和紫色,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

从影片的结构来看,它分为三个层次,逐步展现了主人公执行任务的梯度。

通过细致的镜头语言,电影讲述了一行人在湄公河上执行任务时所经历的一系列离奇事件,包括疯狂好战的指挥官、失去灵魂的兔女郎、被杀害的无辜越南人以及苦苦坚守殖民地的法国人。

这些人物在战争的影响下变得狰狞扭曲,而疯狂的上校则处于人性扭曲的中心。

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影片反映了战争的荒谬,进而达到了反战的主题。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反战争电影,通过人物反复独白的台词,观众能够深刻认识到美军打着假仁假义的旗号,在越南土地上肆意烧杀抢掠。

战争不仅对人的身体造成摧残,更扭曲和变态了人的内心和最纯真的人性。

正如影片中所说,美军常用机枪扫射后给人贴上创可贴,因此战争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扭曲和变态了人的内心世界。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当人们从一场徒有其表的华丽舞会启程,逐步褪去身上的衣着、首饰以及各类附属物,同时也抛却理智、道德与伪善,踏入一个尚未开化的世界。

在那里,人们仅剩下身为人类无法褪去的人性、杀戮与愚昧,而后又重新登上另一个虚无的舞台。

《现代启示录》的卓越之处在于,它如同一道文明的缺口,诱使人们审视自身这个文明一手造就却又试图遮掩的所有苦难,是对自身的一种否定。

当大厨被老虎惊吓到嚎啕大哭,当威尔德击毙越南妇女时士兵们的惊愕,乃至现代中国人对丰县事件所表达出的极度愤慨,皆是人类透过虚无的社会秩序、荒谬的集体记忆去窥探真正的自我,并试图在那庞大的废墟之上,重新构筑起文明的高墙,以迎接再一次的灰飞烟灭。

因为这是一个人类探讨永无止境的话题,即人类的虚伪与伪善。

这也正是为何每一个直面真正历史的灵魂都会受到冲击,如张纯如,如萨尔加多。

曾看到一个影评引用姜文的话,甚是贴切:“我是觉得我之所以要拍这个《太阳照常升起》,就说人们有很多角色,你其实不知不觉地一直在扮演着,他们(现场观众)现在扮演观众,你给人搁
那了,他只能演观众。

那么还有扮演儿子,扮演闺女,扮演爹,扮演对象的。

他其实都是角色,最好就是把这角色都拿掉,但是到 40 来岁你想拿掉的时候,你不知道拿到哪算完,拿到哪算是摘干净的时候,开始恐惧了。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拍《太阳照常升起》。


现代人亦总是周旋于各种角色之中,仿佛在人与人的关系里便能完整地定义自己,仿佛自己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唯一所做的,便是有意地忘却自己究竟是谁,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方。

《现代启示录》电影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电影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电影观后感影片的开篇,我们看到了威拉德上尉在湄公河上的一艘巡逻艇上,他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前往柬埔寨刺杀美军传奇将领库尔茨。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逐渐了解到库尔茨已经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并且被当地的人们视为神明。

威拉德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库尔茨,并将他带回美国接受审判。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威拉德穿越了越南战争的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他的队友们逐渐失去了理智,甚至开始互相残杀。

而在柬埔寨,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包括被战争扭曲的士兵、愤世嫉俗的法国人以及被库尔茨洗脑的当地人。

这些人物的存在,让威拉德对战争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影片的节奏非常缓慢,这也是它被一些观众批评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种缓慢的节奏却恰恰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节和象征意义,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反思。

影片的视觉效果也非常出色,尤其是那些描绘战争场面的镜头,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荒谬。

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影片中的人物形象。

威拉德上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名军人,又是一名寻找自我的人。

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战争的真相和人性的本质。

其他的角色也都非常鲜明,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反映了他们在战争中的经历和心理状态。

影片的主题是反战,它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然而,影片并没有简单地谴责战争,而是通过对人性的探讨,让观众思考了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战争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和伤害,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以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节和象征意义,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反思。

虽然影片的节奏非常缓慢,但是它却恰恰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现代启示录》影评

《现代启示录》影评

《现代启示录》影评《现代启示录》是一部1979年的電影,由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指导,根据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之心》改编,但背景设置在越战時期的越南。

內容讲述战争期间,一名美军特种部队军官奉命去刺杀另外一名叛逃并掳地为王的美国军官。

通过他在途中的种种经历,深刻地揭露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性最深憎的恐惧。

《现代启示录》虽然讲的是越战,但是很少有正面的战争场面,它更多讲的是战争中的人。

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这部影片就是——“疯狂”,战争让人疯狂。

《现代启示录》的疯狂几乎延续了整个影片,科波拉从一开始就将影片拉进了一种疯狂。

主人公威勒德上下颠倒的头部特写、越南的丛林,呼啸的直升机、弥漫的硝烟…甚至最后出现在柯兹创造的审判台旁的巨大石像反复叠化,导演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叠印在一起,使人物好像陷入无法逃脱的轮回中,音乐反复回响着“这就是结束,我的朋友”,“所有的孩子都是疯子”…压抑而又郁闷…影片中的人都在疯狂着,疯狂的比尔·基尔高,疯狂的“兔女郎”,疯狂的美国,疯狂的理性,疯狂的审判,疯狂的任务。

比尔.基尔高,总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疯狂状态,他既不是杀人狂,也不是人道主义者,这场战争对于他来说只剩下了胜利的意义,除此之外,在他的眼里,是否还有战争?导演使用大量的全景镜头将战争的残酷极大限度的削弱,这就是基尔高眼中的战争,作为指挥者,他的人格和权利在胜利的快感中极度的膨胀,和平年代中的一个正常的行为都在这里被夸张。

基尔高个人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导演有意的使用抒情的笔法来描写,更是加大了这种反差。

如果说基尔高只是一个疯狂个案,基尔高只是被作为一个现象呈现在导演的镜头之下,那么,在“兔女郎”劳军这个段落里,影片已经开始展示整个美国的疯狂,同时也就展示了基尔高所存在的社会环境的疯狂,这种疯狂随着威勒德的深入丛林而不断加深。

战争中的美国就像炼狱一样,整个环境在爆炸中忽明忽暗,让人看不清全貌,美军已经失去控制开始恐惧。

浅谈《现代启示录》

浅谈《现代启示录》

《现代启示录》影评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战争片。

只是,和《冷山》不一样,它给我一种更为压抑、沉闷的感觉。

甚至还有些摸不着头脑。

整部影片充斥着一种疯狂、扭曲、异化、血腥。

威勒德一行人也难以逃脱这种命运:要么死亡,要么疯狂。

那船上的人死的死,疯的疯。

就连威勒德最后也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被异化了。

影片的最后,在音乐《the end》中,威勒德终于杀死了柯兹,而画面与宗教仪式上杀牛的镜头重叠,其实就是展现给我们生活中存在着的杀戮和原始的屠杀、个人的杀戮和群体的杀戮、世俗的杀戮和宗教的杀戮。

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去挖掘隐藏于人们心中的暴力倾向的渊源。

在宗教仪式上被砍杀的牛,与被飞机吊上天空的牛一样,开始,它们试图挣脱,紧接着,被身处的环境蒙蔽、麻痹,渐渐放松了警惕。

所以最终才会被毫不留情的砍死。

这又何尝不是柯兹、威勒德的真实写照?他们最初都抱着满腔热血,试图通过参战来报效祖国,那时他们都是赤诚善良的。

随着战争的深入,各种残酷的场面见得多了,他们就渐渐麻木,只知道疯狂的扫射,才不管有没有错杀一人。

这时的他们,已经被异化成了只会使用武器的怪物,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也永远得不到救赎。

不论威勒德愿意与否,他都杀了柯兹;不论他愿意与否,他已经迷失了自己,成了一个癫狂的人。

最初他还会根据资料判断柯兹是否真的如“上级”所说,他还会犹豫。

最后,他抛开一切,杀死柯兹,在我看来,他就是陷入了战争中的杀戮无法自拔。

影片的开头,橙黄色的火焰、战争的废墟、威勒德颠倒的头、沐浴在战火中的椰子树、盘旋的直升机,就让我觉得不知所措。

威勒德就开始说他醒来还是在西贡,他还以为他到了丛林。

这种疯言疯语是不是在一开始就为这部影片定位?或许,科波拉就是想这样告诉我们:没错,你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疯狂的。

威勒德接受了那个任务,第一个遇到的人就是戴着牛仔帽的比尔。

他在每具越共尸体旁边都放一张“死亡扑克”,却给一个垂死的越南人喝水,用自己的飞机救一个母亲的孩子。

可是他却对上级派给威勒德的命令视而不见,一听到兰斯的名字就疯了似的叫喊着要去冲浪。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影片的故事发生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上尉威拉德接到总部的命令,去寻找脱离了美军的科茨上校。

科茨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如今却已陷入疯狂。

他在柬埔寨境内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推行着野蛮、血腥、非人的残暴统治,还不时地向美军进行疯狂的近乎妄语的广播宣传。

威拉德接到的命令就是找到科茨,并把他带回来或者是杀了他。

带着这个命令,威拉德率领一小队士兵沿着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越丛林前往柬埔寨。

在寻找科茨上校的过程中,威拉德几乎横穿了整个越南战场。

他目睹了种种暴行、恐怖、杀戮与死亡的场景,深深地受到了震憾。

在不断的杀戮之中,威拉德也几乎变得疯狂。

最后历尽艰辛的威拉德一行终于来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国。

他们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严酷的折磨。

但这却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对科茨。

科茨本可以杀死威拉德,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借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终于从这个疯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脱。

而威拉德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心中的邪恶与黑暗,体会到了邪恶所引起的疯狂。

土著们跪倒在他面前,他实际上已取代了科茨。

对这一切感到由衷地厌恶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离去。

科茨的疯狂被制止了,但在整个越南战场上,恐怖与杀戮仍然在疯狂地进行着。

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非常震撼,它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影片中的战斗场面非常真实,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无情。

同时,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出色,它为影片营造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氛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士兵在战争中的扭曲和疯狂,他们失去了人性,变得残忍、无情。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他们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失去了家园和亲人。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电影《现代启示录》,之前没有看过这样的影片,其中穿插了战争、历史、心理。

看的过程中,不知道在讲什么,看完以后,还是不知道,其主旨是什么,只知道一个上尉Vilad奉命去杀另一个军官kurtz上校。

只是顺着剧情想,他应该不会杀kurtz,因为他在路途中越来越崇拜他,因为他觉得在这样一个战争背景下,应该去对付敌人,而不是自己人。

预想应该是Vilad最后投入到Kurtz麾下,一起结束了这场战争,赢得了胜利。

可是,影片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还没见到那个上校,想着这背景叙述也经历了太长时间了,他们不可能一起大干一场了。

电影《现代启示录》最后的结局很令人意外,Vilad真的杀了kurtz。

不是因为他想杀他,只是因为大家都让他杀他,只是因为这场杀戮在所难免,他必须要结束这样的黑暗。

kurtz是一个很优秀的军人,他很年轻,就快做到上校,只是因为他太聪明,他知道国家的现状,他知道战争不应该是那样。

他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神,想怎样就怎样,随意的杀人,他的崇拜者们都还是很崇拜他。

kurtz沉浸于黑暗的世界,Vilad杀了他,本可以继续成了人们的神,可是他没有受到诱惑,离开了。

查了影评,知道了这部片子是根据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灵》改编的,电影的主旨在于对人们内心黑暗面的反省。

回想起来,电影中有很多战争背景的描述,也给这个主题作了伏笔。

战争的拉长,军士们都有了疲惫的心态,总是用修补炸坏的桥这个的事情来邀功,没有丝毫的意义。

每个战争的地方都没有了CO (Command Officer,指挥官)。

这样混乱的战争,既没意义也很可怕,kurtz上校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躲进了那样一个地方,他被那样的生活诱惑了。

再优秀的人也得经得诱惑,黑暗或是白昼,一定要时刻反省警惕。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我将“二元对立”视作《现代启示录》的一个核心思想与表达方式,影片中几乎所有混乱晦涩的象征与表达也都能以一种“二元对立”的逻辑来理解,如严肃的战争主题与导演荒诞戏谑的叙事,如法国妇人说 Willard“一个杀人,一个爱人”的两极人性,等等。

但限于篇幅,我想着重分析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影片重点体现的现代与原始的对立。

首先是现代化的越南战争、花花公子等元素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剥去文明外衣、兽性膨胀的营地和Kurtz 的原始部落所代表的原始文明。

镜头语言展现得很清楚,无需赘言;其次是更深层次,在对抗这场战争的方式上,现代与原始的对立。

在这场荒诞残酷的越南战争中,文明的道德与理性被残暴地践踏,人如草芥却又极度滥杀,血肉横飞尸骨遍地。

但倘若稍稍抽离这台轰鸣的战争机器,精神世界也难逃战争的折磨,Willard 在西贡大后方空虚得疯了,士兵在行船的压抑环境下也走向癫狂。

战争的紧张、残暴与无意义造成了精神状态的彻底崩溃。

要想寻求“解脱”,一部分人以现代人享乐主义的方式,如儿戏般置之不理(比如那个为了冲浪而轰炸整个村庄的指挥官Kilgore);另一部分人则彻底抛弃现代世界,走向原始与退避(Kurtz)。

影片的结局却在这种“二元对立”的逻辑中开辟了第三条路,Willard 对待战争既没有那种玩世不恭的“超脱”态度,同时,在如宰牛献祭一般砍死了Kurtz 之后也放弃了首领之位,否认了原始退避的处世态度。

独自一人乘船返回,去往了无所终的目的地。

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

二是隐含在现代性话语中相对立的两个面向。

影片中所有的美国士兵几乎都陷入了几近癫狂的状态,而这种癫狂的根源则来自于战争的模糊意义。

越南战争之于前线美军的意义,建立在美国媒体大肆渲染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建立在身为军人的辉煌与荣耀、建立在家人的殷切企盼等抽象的高尚概念上。

但他们这些对战争光鲜亮丽的认知与自己亲身在前线所经历的残酷现实之间的不统一瞬间将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击垮,从而陷入了自我欺骗与怀疑之中。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威利上尉是一位优秀的军人,但战争不仅锻造了他,也在他身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

他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唯有渴望回到战争中,终于,下一个任务来临了。

他奉命回到越南战区,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找到意外叛变的古华特上校,说服他或杀死他。

这是一段惊险离奇的旅程,随着威利逐渐接近古上校,他对古上校的理解和敬佩也与日俱增。

然而,当他真正见到已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王国首领的古华特时,古华特却希望威利上尉杀死他。

最终,威利成全了古华特。

影片在“恐惧”“恐惧”的歌声中结束。

古华特是绝望的。

一开始,他坚信自己的正义与理想,相信战争的正义性。

但是,当他真正经历过战争,直面人性的恶、黑暗的心时,他才疯狂了,这是理智导致的疯狂。

正如前面所说,威利疯了,他在应该疯的时候理智,所以我说他疯了。

古华特才是正常的人应该有的状态。

战争的双方都让古华特感到绝望。

古华特先是对美国失望,不想再做美国军人,然后是对越南失望,不想做越南杂牌军领袖,最后他对自己也失望了,他决定不再做自己。

反战题材千千万万,科波拉之所以是科波拉,还因为他将惯常题材表现得丰富多彩、充满层次。

我不认为这三个小时里有什么部分是多余的,包括威利和法国女人的床戏。

科波拉把这个肮脏而龌龊的故事打扮得花枝招展。

从美国本土一间中产阶级的房间开始,燥热的越南前线指挥办公室,直升机轰炸雨林,瓦格纳冲浪板,丛林中探出头来的一只老虎,劳军花花公子妓女,烟花一样的炮火,最后直通向神秘诡谲却充满异族邪教美感的王国。

这故事是启示录,也是寓言,我们的现代社会虽然被科学打扮得五彩缤纷,但是在绚丽背后,一样隐藏着无数绝望的眼睛、黑暗的心、迷惘而混乱的宗教。

现代国家,你们也许战胜了古特华上校,那么你们就抱着科学的金枝,准备过胆战心惊的守卫圣树的生活吧。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观后感说起《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那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啊!影片一开始,那浓郁的战争氛围就把我紧紧地揪住了。

直升机的轰鸣声、枪炮声、士兵们的呼喊声,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进了那个混乱、残酷又疯狂的战争世界。

电影中的主角威拉德上尉,奉命沿着湄公河而上,去寻找并终结库尔兹上校。

这一路上的经历,真的是让人惊心动魄。

湄公河两岸的景色,时而美丽得让人陶醉,时而又破败得让人心酸。

茂密的丛林,浑浊的河水,还有隐藏在其中的未知危险,都让我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我记得有一个场景,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威拉德他们的船在河上行驶,突然遇到了一群当地的村民。

那些村民们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他们的衣服破旧不堪,孩子们瘦骨嶙峋。

威拉德他们给了村民一些食物和药品,可在这战争的环境下,这些帮助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看着那些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对无辜平民生活的摧毁。

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他们遭遇敌军袭击的时候。

子弹像雨点一样飞来,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那种紧张和恐惧,仿佛都能透过屏幕传递到我身上。

威拉德上尉在枪林弹雨中指挥着大家反击,他的脸上沾满了泥土和汗水,眼神却坚定无比。

这一刻,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而是一个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但又不得不继续战斗下去的普通人。

电影中的库尔兹上校,更是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深思的角色。

他原本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军人,但在战争的疯狂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他在那个偏远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实行着极端的统治。

当威拉德最终见到他时,他那沧桑的面容和疯狂的话语,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

他口中说着对战争的理解,对人性的扭曲看法,让我不禁思考,战争到底能把一个人变成什么样?这部电影没有那种传统的英雄主义情节,没有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胜利时刻。

它更多的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脆弱和迷茫。

它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的真相,不是荣耀和胜利,而是无尽的痛苦和毁灭。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

《现代启示录》电影影评《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电影,它以越南战争为背景,展现了西方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影片通过对战争、人性、权力、欲望等主题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精神危机和道德抉择。

电影的开场画面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直升机的轰鸣声、燃烧的村庄和弥漫的硝烟,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氛围。

这不仅是对战争场景的真实描绘,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隐喻。

在战争的喧嚣中,人们的生活被摧毁,文明的秩序被打乱,人性的丑恶和善良在极端环境下得以展现。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如库尔兹上校和威拉德上尉,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明形象。

库尔兹上校原本是一名美国军官,却在战争中逐渐陷入疯狂,他试图在越南建立一个由自己统治的独裁政权,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而威拉德上尉则是一名奉命去刺杀库尔兹上校的士兵,他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对战争的本质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反映了西方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分裂和冲突。

一方面,人们追求着权力、财富和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人们又在内心深处渴望着道德、正义和人性的回归。

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性的探讨。

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人们的人性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有些人变得冷酷无情,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有些人则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努力保持着人性的善良。

威拉德上尉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他曾经是一名坚定的战争执行者,但在与库尔兹上校的接触中,他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堕落。

最终,他选择了放弃刺杀任务,试图寻找一种更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这种对人性的反思和对救赎的追寻,是电影的核心所在。

此外,电影还对权力、欲望和文明的衰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库尔兹上校在越南建立的独裁政权,象征着权力的腐败和滥用。

他试图通过控制他人来实现自己的欲望,但最终却陷入了疯狂和绝望。

而威拉德上尉在旅途中所看到的文明的衰落,如被战争摧毁的城市和村庄,也反映了现代文明在面对战争和暴力时的脆弱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启示录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现代启示录影评(一)电影讲述的一位上尉战后退役后倍感空虚又重新回到战场,接受一项谋杀一个在美国军方眼里是不接受上级指挥,“精神失常”的上校的任务。

影片的一半多讲影片主人公上尉在找寻上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军人的恐惧,空虚,残忍,发狂,对战争的厌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影片的前半部分还比较好理解,都是对战争各方面的刻画,越演到后面,就越来越晦涩难懂。

从上尉遇见一支法国军队以后,整部电影似乎才开始揭露它所要表达的主题。

法国女人跟上尉的这样一段对话让我深感困惑:“他愤怒,为死去的士兵难过,他对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神还是动物,我对他说你有两个你,你明白吗?一个死了,一个被爱着,但你两样都是”。

这段话可能是整部影片中最难懂的几句话了。

我一直在揣摩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我是神还是动物,有两个你,一个死了,一个被爱着,但你两样都是,这里说的神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后面的上校,他也被他的“子民”称为神,这里的神应该跟他俱有某种相同的特质,以笔者有限的思考力,揣测可能是指对战争,人性的思索,有爱,仁慈,有在充满令人无法忍受的战争恐惧场面下对人性的保持,能反思战争的意义,并无所畏惧。

要知道这点在那种战争中是很难做到的,影片中也只有主角上尉跟上校能做到,正因为这一点,上尉才能够理解上校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什么让上尉杀死自已,并选择让上尉把这里的一切告诉他的儿子的原因。

动物对应的应该是那些“子民”,他们是空洞的人,脑中充满稻草,害怕恐惧,在战争中迷失自我,暴露出动物原始的本能:任意的屠杀,强烈的求生本能,性的渴望,精神的缺乏,思想的停滞,心灵的麻木,天生的恐惧与勇敢。

这些人已不再是军人而是杀手,一群灭绝人性的动物。

电影中的上尉及法国女人的丈夫都可以说既是神又是动物,一方面对战争及人性有清酲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免不了要屠杀,毕竟他们是军人。

但一般人只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暴露出人的弱点。

但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这种弱点更加显露无疑,以致于更接近于动物,此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失去。

电影中的上尉为什么要带领他的军队去过去过这种离经叛道的生活,原因不难理解,记得上尉曾讲过一个故事,说在特种部队的时候,他们给越南的儿童接种牛痘,后来越共把这些孩子接种牛痘的手全砍了,这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恐惧,是因为他们爱他们的家园,爱那些孩子,他们达到了神的境界,同时又不缺乏动物最原始的求生的本能,就像影片中上尉讲的一样,在他们眼里只有胜利和死亡。

他们既是神,又是动物,故他们最勇敢,比美国大兵强。

当上校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也就明白为什么他们打不赢越共,于是他开始充分发挥他的意志与才干,与培养士兵神的一面和动物的一面,于是他们以最原始的状态生活,去找寻那种原始的本能,去战胜恐惧。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的营地到处都有尸体,人头,他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让他的士兵与恐惧为友,对恐惧习以为常。

上校喜欢上尉也就是因为上尉拥有这种神与动物的特质,是天生他所宠爱的士兵,他说他只要有十营这样的士兵就可以解决麻烦,我想这是对的。

然而在这种战争形势下,他是不可能有士营这样的士兵的,他自已十分明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不是一场正义之战,士兵们不明白战争的意义,他们为什么要打战?他们没法做到跟越共那样那么清楚,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的选择又是什么。

因而他们恐惧,他们空虚,直至麻木。

也许上校的士兵在上校的调教下可以变得跟动物似的,没有畏惧,但他不能培养出士兵在战争环境下的人性,为什么?答案就是上面所讲的:这场战争的意义和目的。

这也就是上校痛苦的原因。

上校为什么想要自已死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无奈,看到了他们注定要失败,注定要夹着尾巴灰溜溜逃走,但他做为军人应该笔直挺拔,故他选择了死亡,并希望他的军队也随同他一起死去。

到这里就可以对这部影片进行总结了。

影片通过这样一个故事阐明了战争的意义,描述了战争的可怕与残酷以及对人身心的摧残,引导人们对战争的思索,给人以启示,教人以真理。

现代启示录影评(二)第一次看《现代启示录》重制版是一次可怕的体验,两年后的这一次也丝毫没有改观,即使是我已经两天没有看任何片子就为了顺利熬过200分钟以真正看懂这部电影。

我向来以能够静下心来看完几乎任何电影的耐心自豪,但在三个半小时的过程中,我几乎不记得暂停下多少次,不是为了喝水或是放水,纯粹是因为痛苦。

这种痛苦不是电影内容带来的,看过这么多的电影,真正能让我感到痛苦的,就只有《铁皮鼓》一部,而在观看《铁皮鼓》的过程中,我是全程睁大眼睛的,因为我知道以后未必会看下一次了。

而《现代启示录》带来的痛苦感受,则完完全全与一部烂片给我带来的感受相同。

说白了,如果正在播放的不是大名鼎鼎的科波拉的大名鼎鼎的《现代启示录》,恐怕我早就毅然关掉播放器了。

看过若干关于本片的影评,要么就是不停的说瓦格纳和直升机而毫不深入,要么就是过于深入以至于到达心理学,哲学乃至神学的范畴。

依笔者这个准文盲之见,用电影诠释心理学尚属正常,用电影诠释哲学则八成力不从心,至于用电影诠释神学,则完完全全是疯子行径,无论是《基督的最后诱惑》还是《耶稣受难记》,是《十诫》或是《出埃及记》,最终都只停留在表达和展示的层面,再深入下去,实在不是电影所能及的。

而关于女武神的解读,与其上升到对瓦格纳其人的评判,不如简单的从歌剧的一个基本元素——动机入手。

从这个角度看,结合众多桥段和表现手法,导演想表达的就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道德观。

几乎每个人都记得住白兰度扮演的柯兹喃喃道出“恐惧”的声音,但是很少有人会对下面这句台词印象深刻“你有权杀我,但无权审判我”。

这里的审判,原词是JUDGE,亦有评判之意。

换句话说,柯兹不憎恨杀手,但憎恨那些给别人贴上“好人”或者“坏人”的家伙。

而即使是不读弗洛伊德荣格也不读旧约新约的人也能清楚的明白,这种对世俗评判的叛逆和不屑,事实上是出于他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后叙,这里先列举几个能佐证这个观点的例子。

还记得柯兹初见台词么?“你想过真正的自由么?那种凌驾于他人的观念甚至自己的观念之上的自由。

”显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就是所谓的绝对自由,而这种在正常人眼里是疯狂的“自由”正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

再说柯兹读时代周刊和述说作为飞行员可以随意杀人却不得在直升机上写脏话的规定,这一切又完全可以解读为柯兹对于政治和军事规则的逆反。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作为例证,那么请看柯兹和威拉德的最后一次谈话,这次谈话中,柯兹终于说出“判断让我们落败”。

换言之,柯兹认为使美国人在越南陷入泥潭的不是战术不是装备,而是是非观念,也就是道德观。

说到这里,观众应该明白,柯兹之所以被定义为疯了,说白了,就是他不在抱有正常人所有的道德观,而这一点,恰恰是他在当地成为神的原因。

还记得在威拉德被柯兹关起来的时候,那个摄影记者过来同威拉德说话,他的话语无伦次,但却有一句描述柯兹的话最为精妙,他描述柯兹为“头脑清晰,灵魂疯狂”。

头脑清晰,所以他能行该行之事,比如美军控告他的罪名。

灵魂疯狂,所以他没有道德和灵魂的谴责,毫无牵绊。

在战争中,这样的人方能一往直前而毫无畏惧。

综上,柯兹的发疯其实是由于道德观的缺失,所以只有威拉德能发现他的崩溃,也正因如此,威拉德才迟迟没有下手,因为威拉德本人,也在寻找柯兹的途中,失掉了太多太多的道德观,在终于面对柯兹的时候,威拉德已经无法找到他和柯兹本质上的区别了。

柯兹的发疯,是由于道德缺失,而道德缺失又是为什么呢?这点只要是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明白:恐惧。

在谈到恐惧的一场戏里,柯兹确实表现出了恐惧,他的整张脸暴露在光线下,迟疑犹豫吞吞吐吐。

而不是在其他场景中,躲在阴影后面让人根本无法看到他的表情。

在这场戏里,他说出了他恐惧的源头,也是他变化的临界点,用他的话说“我哭的一塌糊涂,我想拔掉我的牙齿而不知为何,我永不想忘记此事,然后我幡然醒悟,就好像一颗钻石的子弹击中了我的头部。

”这件事情应该不用笔者赘言,只要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记得。

重要的是:柯兹从这件事里得到的不是残忍和愤怒,而是他变化的源头——绝望。

柯兹发现己方永远无法赢得这场战争,因为对方远比自己“有效”,而重要的是,对方并不是恶魔,而只是受训的士兵而已。

换言之,自己若不能做到相同的事,便必败无疑,出于这种恐惧,柯兹得出了一个结论:唯有如此,方能胜利。

这在电影里的表达是“给我十队这样的人,我就能把越南的乱摊子摆平。

”于是在抛弃了曾有的道德观之后,柯兹成为了美军眼里的疯子,也成了神,不是越南之神,而是战争之神。

说到这里,逻辑应该条理分明了。

柯兹的发疯是因为道德观的缺失,而他抛弃道德观的源头,是出于对失败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战争。

关于战争,无需说明。

因此在笔者看来:《现代启示录》的最大价值就是近乎残忍的描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惧和疯狂。

再说说众所周知的女武神加直升机的段落,虽然很多人坚定的认为这里使用瓦格纳是与哲学对瓦格纳其人的定义有关,但《变形金刚》里使用了林肯公园的金属乐,而《变形金刚》的世界观又和金属乐有什么直接关系呢?笔者关于女武神的态度很简单:这里只是个对歌剧动机的运用而已。

这段音乐是《尼波龙根的指环》第二章《女武神》的第三幕前奏曲。

此处女武神的动机相当纯粹:八名女武神各自召唤阵亡将士的英灵,彼此呼唤间慷慨而行。

这不正契合了电影中直升机的前行么?只不过女武神只召唤死亡的勇士,而直升机则带来死神的声音。

在笔者看来,解读当然没错,但纯粹为了解读和自圆其说而不论出处的一味走厚,那只能落入牵强附会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强词夺理的境地,而这样的“解读”,我们早在语文课本上见的太多了。

梳理完了整部影片的逻辑关系,我终于可以说明我讨厌这部重制版的原因了。

因为影片最后肯定是要落到恐惧的源头和威拉德的犹豫这两个关键点,所以无论从哪个方向考虑,影片在柯兹现身之前的部分,都只有两个用途。

一是展现战争的非人性方面,因为这方面是根本原因,换句话说,“非人性”恰恰是战争的本质属性。

二是使威拉德逐步丢失道德观,以接近柯兹的状态,也就是在本因的作用下蜕变的过程。

事实上这两点在原始的1979年的《现代启示录》中已经足够,无论是罗伯特杜瓦尔扮演的军官,还是那队没有指挥官的部队,影片对于道德感和归属感缺失的描述已经远远足够,在阅读书信的段落中,一段新闻居然说曼森(美国杀人魔,玛丽莲曼森的一半名字来自梦露,另一半就是来自于他)进行屠杀的原因居然是抗议越战。

这难道还不够荒谬乃至可笑么?到底有没有充分的原因,让一部电影徒增近一个小时呢?这个重制版主要增加了三大段,一段是关于罗伯特杜瓦尔的角色,另一段是威拉德用了两桶汽油换了三个花花公子女郎,最后一段是在科兰死后,威拉德一行到了一个法国庄园。

事实上第一段十分的漂亮,只是增加了几分钟,杜瓦尔的角色却生动了许多,加之原有的部分,这段戏完美的成为威拉德一行人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深入“黑暗之心”的第一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