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2 湘夫人

合集下载

【与名师对话】高中语文 1-2 湘夫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与名师对话】高中语文 1-2 湘夫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了解背景 传说尧的女儿,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江而死,死后成 为湘水之神,称湘夫人。《湘夫人》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 《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 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屈原以他 独有的艺术情思对原有的传说、民俗、歌词去粗取精,整理润 饰,创作为乐歌。
3.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赏析:“时”不指一般的时间,指好机会、好时运;这里 “骤”是“轻易,一下子”之意;“聊”,姑且、暂且。“逍 遥兮容与”,不把愁事放在心上,从容自在的样子。这两句的 意思是,好机会、好时运是不能一下子得到的,好事多磨嘛! 还是让自己放宽心胸,从容自在地、慢慢地等待着吧!这是写 湘君无可奈何离开约会地点时,自我解脱、自我安慰的旷达态 度。
当时的心境十分吻合。秋风习习使湘君赴约而不遇的心情更加 悲凉起来;水波荡漾,就如同湘君的心波在起伏,让愁绪在扩 展;落叶纷纷,又好比湘君的心境,由兴奋转向悲伤,步步下 沉。上点下染,点染结合,造成了一种情景交融、意味深长的 艺术境界。
2.鸟何萃兮艹 频中,罾何为兮木上? 赏析: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这时正值傍晚,鸟儿归 巢、渔人收网的景象使诗人想到自身的处境,更感失约后的孤 独和苦恼。在对比中产生联想,在联想中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 一种错乱的感觉: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 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由此可以想 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
答案:(1)与佳期兮夕张 兰橑 (4)缭之兮杜衡 (2)朝驰余马兮江皋 (3)桂栋兮
4.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作品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章》《远游》 《卜居》《渔父》等。创制________体。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________、________,伟大的________诗人,我国积极 ________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2 湘夫人(含解析)

高中语文 大题精做:02 湘夫人(含解析)

湘夫人一、【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解析】B项,“支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支点描绘考生们的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平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嚏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词,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贲任感而使命感.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二、【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对在不断彷徨迷惘中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歌颂,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

抒发了诗人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

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

他到九嶷山惩戒恶龙,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二人抱头痛哭起来,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睛流干了,哭出血泪来,。

最后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

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鲜红鲜红的血斑,那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叫这种竹子为湘妃竹。

可以说,这个名称,这种竹子形象化了一段凄迷的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情。

这段爱情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屈原以此为题材,写成了诗歌:《湘君》《湘夫人》。

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

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二、结合注释,诵读课文1、字音渚(zhǔ) 眇(miǎo)薠(fán) 罾(zēng) 蘋(pín)芷(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葺(qì) 荪(sūn) 楣薜荔(bì lì)擗(pǐ) 櫋(mián)庑(wǔ) 嶷(yí)袂(mèi) 遗(wèi) 褋(dié)搴(qiān) 汀(tīng) 橑(lǎo)2、诗歌的主人公是谁?湘君3、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写湘君约见湘夫人但最终未得见面。

高二语文选修《湘夫人》

高二语文选修《湘夫人》

阅读注释, 阅读注释,了解内容
•帝子降兮北渚, • 帝子降兮北渚,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 目眇眇兮 • •袅袅兮秋风, 袅袅兮秋风,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 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 • 登白薠兮骋望 登白薠兮骋望, 兮夕张。 •与佳期兮夕张。 • 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 • 鸟何萃 鸟何 •罾何为兮木上? • 罾何为兮木上? • • • • 湘夫人降临在北洲之上, 湘夫人降临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地吹拂着, 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地吹拂着, 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站在长满白薠的地方啊,纵目远望, 站在长满白薠的地方啊,纵目远望, 我与佳人相约啊,今晚张设罗帐。 我与佳人相约啊,今晚张设罗帐。 鸟雀啊,为何聚集在水草之处? 鸟雀啊,为何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啊,为何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之上? 鱼网啊,为何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之上?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 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 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放眼远眺, 神思恍惚啊,放眼远眺, 只见那流水啊,缓缓流淌。 只见那流水啊,缓缓流淌。
《湘君》 : 思恋湘君的唱辞 湘君》 由饰演湘夫人的女巫独唱 由饰演湘夫人的女巫独唱 湘夫人去赴约, 湘夫人去赴约,但湘君却迟迟没有露面 等待使她不由心生埋怨 仍一往情深, 仍一往情深,驾着龙舟艰难地到江河湖泽中寻找湘君 最后她还是无法找到 失望、气愤, 失望、气愤,丢掉了湘君赠与她的礼物 心情矛盾 还是采集了芳草,想送给湘君的侍女, 还是采集了芳草,想送给湘君的侍女,通过她向湘君传 达自己的恋慕之情
抒情主人公是谁? 抒情主人公是谁? 诗歌对他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诗歌对他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哪些形象特点?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哪些形象特点?

《湘夫人》课件【带课文范读】.

《湘夫人》课件【带课文范读】.

《湘夫人》课件【带课文范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湘夫人》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章《诗意的栖居》第四节《湘夫人》。

课文详细描绘了湘夫人的美貌与神韵,以及作者对她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湘夫人美好形象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古汉语句式以及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范读录音、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范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韵味。

2. 课文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细读课文,品味描绘湘夫人的精彩语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3. 例题讲解:(1)列举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详细讲解。

(2)针对修辞手法,给出相关例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句子仿写。

(2)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巩固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2. 重点词语和句式3. 修辞手法及例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并背诵部分精彩语句。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湘夫人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女性形象的古典文学作品,如《洛神赋》等。

(2)组织学生进行古典文学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湘夫人》课件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湘夫人》课件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怀念湘夫人啊无法讲。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 只见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野麋寻食,为何来到庭院? 蛟龙游戏,为何来到浅滩? 清晨我骑马在江边的高地奔驰, 傍晚我渡过西面的水湾。 听说佳人召唤我, 我将快速飞驰与你同往。 把我们的房屋建造在水中, 又将荷花叶子苫在房顶上; 用荪草饰墙,紫贝饰坛, 撒布香椒,充满整个中堂;
屈 原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 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 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中
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 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 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 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中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 今夜是什么夜晚啊,
我能操桨于此洲流;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 我有幸能与王子同舟。 含羞怀情啊,不顾诟 骂羞耻, 心里多么痴 迷不止啊,盼见王子。 山有树啊树有枝,心 里爱慕着您呀您却不 知。
北渚zhǔ:北岸浅滩。 夕张:傍晚陈设帷帐以待。 萃cuì:荟萃,聚集。 皋ɡāo:水边高地。 澨shì:水边。 荪壁:用荪草饰壁。 橑lǎo:屋椽。 櫋mian:这里指帐顶。 袂mèi:这里指长衣袖。 褋dié:单衣。 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 放眼远眺呵使我分外惆怅。 秋风阵阵,柔弱细长, 洞庭波涌,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放眼望。 我与佳人约会,一直忙着布设罗帐。
语文:第一单元 《湘夫人》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屈原、《楚辞》的知识2、读懂文意,训练学生用散文化语言转译诗歌的能力3、把握故事、情感4、体会屈原在文中的寄寓,了解“香草美人”意象。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2、质疑和讨论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学习屈原执着于理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1、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节选,回顾其中名句(师说上句,生接下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从中感受到屈原什么精神?追求理想、执着、坚守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2、注释补充(幻灯片投影):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竹上生斑,“斑竹”之名(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由此而来。

据说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诗歌《湘夫人》。

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

后世因称二女为“湘夫人”。

提问填空: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林黛玉的住所根据这个典故命名为“潇湘馆”,门外“有千竿翠竹遮映”。

林黛玉的别号就叫“潇湘妃子”,她常常流泪。

有人推测曹雪芹原意是让黛玉最终投水而死——质本洁来还洁去,像娥皇、女英一样。

二、预习检测: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文中叙事语句的提示,湘君和湘夫人要干什么?结果呢?)“与佳期兮夕张”、“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人约会、湘君筑室,最后女子未来。

三、内容分析讲解(一)幻灯片展示老师选择的译文,点拨词句,提问第一节:(1)“帝子降兮北渚”翻译时可以理解为“帝子将北渚”(2)从中感受到湘君怎样的感情?“愁”,“目眇眇”、“登白薠兮骋望”——焦急、迫切地盼望。

高中语文:1.2《湘夫人》教案(新人教选修)

高中语文:1.2《湘夫人》教案(新人教选修)

屈原《湘夫人》教案一、导入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哀婉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高中语文 1.2《湘夫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1.2《湘夫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湘夫人》学习目的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学习要点《楚辞 . 湘夫人》同《诗经 ? 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

所不同的是:《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现着现实精神;《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多是屈原个人创作,散发着浪漫气息。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

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

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

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

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作家生平屈原(约公元前 340 ?—公元前 277 ?),名平,原是他的字。

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

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

《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课文分析一、课文朗读(略)二、背景简介本篇选自《楚辞 ? 九歌》。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

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高中语文:1.2《湘夫人》PPT课件(新人教选修)

高中语文:1.2《湘夫人》PPT课件(新人教选修)

屈原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 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 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 疏远。 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 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 《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 大的不朽作品。 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众 人 皆 醉 而 我 独 醒 。
举 世 混 浊 而 我 独 清 ,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
《九歌》
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创作的
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
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王逸《九歌序》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这衣袖、单衣本不是湘君自己的,而是湘夫 人送给湘君的信物。因此,湘君把他它珍爱的穿 在身上来赴约,但想不到湘夫人没有来赴约。因
而湘君心里对湘夫人有些抱怨,一气之下就把这
些信物抛弃了。

那为什么他又要拔取杜若送给湘夫人呢?这
是因为抱怨是一时的,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
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了。
“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
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 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 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 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 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
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 三 段
桂树作栋,兰树作椽,
辛夷楣门,白芷铺房;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一课《湘夫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一课《湘夫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一课《湘夫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湘夫人》【单元说明】“以意逆志”(探究诗旨),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从作者层面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全面掌握诗人一生的思想变化流程,以及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力求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湘夫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诗歌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幽怨、哀婉。

这首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和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

但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哀怨、焦虑之情。

这一切也正是屈原自身的写照。

屈原有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屡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

《拟行路难》(其四)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将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结于“命”,只能发出无言的控诉。

《蜀相》最传神的是“寻”字。

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

它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2课 《湘夫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2课 《湘夫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2课《湘夫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湘夫人教学目标:1、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理解本文的主旨。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洞庭湖有着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传说以及一些古代文人的赞美和歌颂,因而闻名天下。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

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大家知道这种斑竹是怎么来的吗?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当地把这个美丽的传说编成歌舞,而湘君和湘夫人就成为传说中湘江的一对恋人神,屈原则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简介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湘夫人课文精讲

湘夫人课文精讲

湘夫人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湘夫人》是屈原所作的一首诗歌,其段落划分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具体取决于对诗歌内容和结构的理解。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段落划分方式:第一段(开头至“洞庭波兮木叶下”):描绘了湘君在洞庭湖畔迎接湘夫人的情景,以及周围自然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浪漫的氛围。

第二段(“登白薠兮骋望”至“将腾驾兮偕逝”):湘君登上高处远望,却不见湘夫人的踪影,心中产生了焦虑和不安。

他开始幻想与湘夫人一起驾车飞驰,远离尘世的烦恼。

第三段(“筑室兮水中”至“灵之来兮如云”):湘君在幻想中为湘夫人建造了一座美丽的水中宫殿,并用各种香草和宝石进行装饰。

他期待着湘夫人的到来,仿佛看到了她如云般飘然而至的景象。

第四段(“捐余袂兮江中”至结尾):湘君在等待中感到失望和沮丧,他将自己的衣袖抛入江中,又将单衣扔在澧水旁。

最后,他采来香草杜若,准备送给远道而来的湘夫人,表达自己对她的思念和期盼。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段落划分方式,实际上,诗歌的段落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进行不同的划分。

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进行划分。

二、文章赏析《湘夫人》具有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为主要线索,通过描绘湘君等待、失望、幻想和期盼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人类对于真挚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诗歌以湘君在洞庭湖畔等待湘夫人的情景开篇,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神秘、浪漫的氛围。

这种环境描写不仅展示了湘君内心的期待和焦虑,也为整首诗歌奠定了情感基调。

随着诗歌的深入,湘君的情感变化逐渐展现。

他登高远望,却不见湘夫人的踪影,心中开始产生焦虑和不安。

这种情感变化反映了人类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常常面临的困境和挫折感。

然而,湘君并没有放弃,他开始在幻想中为湘夫人建造美丽的宫殿,用各种香草和宝石进行装饰。

这种幻想展示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愿景,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湘君在等待中感到失望和沮丧,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课件(系列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2课《湘夫人》课件(系列三)

2.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湲(chányuán) 。
译文: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眷念湘夫人却不敢明言。心思 恍惚迷惘啊,放眼远望。失魂落魄地静观那流水潺潺,慢慢流动。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 来到,心情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斑竹——湘妃竹
洞庭湖君山 斑竹
《湘君》 《湘夫人》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一带的 民间祭歌为素材,再加工创作而成的两篇抒情诗。湘君是湘水神,湘 夫人是帝女,居于洞庭之山。因为湘水与洞庭湖相距甚近,所以民间 传说这两个神有恋爱关系。
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 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 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楚辞”与《楚辞》
“楚 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 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其特点 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它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 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 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 是屈原的作品。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突破了四言的 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新课导入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湘夫人课件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湘夫人课件

聊 逍遥兮
容与。
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情吧。
答案:(1)水边的浅滩 (2)张设罗帐 (3)渔网 (4)边 (5)水边高地 (6)编草盖房子 (7)轻易
6.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将以遗兮远者。 (2)________________,罾何为兮木上? (3)捐余袂兮江中,________________。 (4)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与佳期兮夕张。 (6)与“无边落木萧萧下”意近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侧面烘托充溢于人物内 心的欢乐和幸福,为迎而未得的失落作铺垫;(3)香草代 表美人,用来侧面烘托思慕对象——湘夫人的美丽高洁。
3.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 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 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 法阐述你的理由。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被 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2.运用隐喻性比兴。 “鸟何萃兮 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以此反常现象作比兴, 就更突出了充溢于 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 大有所求不得、 徒劳无益的意味。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 来自我比况和烘染自身的尴尬 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1.2湘夫人》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1.2湘夫人》
2、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 3、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 4、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笔触细腻而含蓄
5、虚实相生的手法
6、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意:读者之意 逆:迎接、接纳、考证、探究、反求 志:作品之志 ,作者之志,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 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屈原生平和时代背景
•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 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 期——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
• 秦国和楚国(并吴越,版图最大, 人口最多)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 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2、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
鸟儿聚集在水草中,鱼网张在树上
异常情况—— 难道说我们的约会也会出现异常吗?
3、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比兴
麋鹿为什么不在外面草地上吃草,跑到 庭院中来吃东西?蛟龙为什么不深藏水底而 跑到了岸边?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以此反常现象作比兴:象征寓意。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染 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 然结果。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 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 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 邪》)
•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 •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 •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 •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 •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 •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 •建芳馨兮庑门。
•白玉兮为镇, •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 •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 •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 •灵之来兮如云。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2课 湘夫人 课件 优质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2课 湘夫人 课件 优质课件

● 屈 原 与 龙 舟 赛
★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 •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 新诗体 •“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 楚之物” •来源:
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 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楚辞:
•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 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 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 起语法作用) ; •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屈原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 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 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 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 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 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 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 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 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②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 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 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 而有画意。勾画出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优 美而惆怅的意境。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③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建造芳香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上众多的神都来欢迎,

众神如流云一样拥簇而来。

第三段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 景。(极度思念产生幻听、幻想)
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 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 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 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22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四】 揣摩《书愤》一诗抒发的思想感情,赏析诗歌的表 现手法
1.就全诗来看,诗人因何事而“愤”?“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所愤之一“世事艰”。诗人年轻时参加进士考试即因位 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又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 罢官。可谓世事难料,人生多艰。 所愤之二“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诗人以捍卫祖国、扬 威边疆的名将相期许,负有抗金救国、收复失地之志,却遭逢弃置。 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如今已两鬓斑白,祖 国山河破碎依旧,百姓受难依然,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作 者居家乡山阴时。陆游时年六十二岁,然而被黜赋闲在乡。诗人想 到山河破碎、中原未复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 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18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全诗是如何表现湘君和湘夫人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参考答案:(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优美 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 言秋之祖”。(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鸟何萃兮艹频中,罾何为兮 木上”,这是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思念女主人公,因久久不见其 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感觉,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 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渔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 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诗歌借此表现男主人公的伤 心和失落。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21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三】 品味《蜀相》的语言,揣摩诗的主旨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赏析颔联中“自” 和“空”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颔联描写祠中之景,饱含着诗人的深切感慨。“自”“空” 二字极为传神: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 隔叶,不过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自”与“空”相反相成地 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诗人瞻仰祠堂时无比感 伤的内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写汉字 词语 奔 chí 松 chí
dù 过难关 dù 日如年
易错字 驰 弛
渡 度
词语 不 kān kān 乱 校 kān
易错字 堪 戡 勘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8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词义 (1)鸟何萃.兮艹频中 (2)播.芳椒兮成堂 (3)遗.余褋兮澧浦 (4)两朝开济.老臣心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20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 人情感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 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 上,诗句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 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 情的大转折。前面,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 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 “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了高潮。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16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蜀相》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 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抒发 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书愤》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早年决心 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部分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24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这首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首诗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 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 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 推崇。诸葛亮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生大业,尽 管蜀汉地狭人少,但他毅然上表北伐。颂古是为了非今:诗人自负 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批 判的矛头指向南宋的主和派,用“千载”句反诘,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果实,种子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的确,确实
塞上长城空自许.
期望
杂然相许.
同意,赞同
许 秦王怒,不许.
答应,允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10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积名句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
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5)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
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17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一】 赏析《湘夫人》中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1.这首诗涉及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参考答案:这首诗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二人的一 次约会因时间上的误差而以悲剧结束。主要人物就是湘君和湘夫 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萃:聚集。 播:散布。 遗:赠送。 济:扶助。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9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与佳期.兮夕张
约会
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约定的时间,期限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合百草兮实.庭
充满
实 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19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二】 揣摩《拟行路难(其四)》的情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 巧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参考答案:诗人以“水”喻人,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来 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 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 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 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构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 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 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13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兴愁 行坐叹愁 愁 借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
知命 认命
命 抗命
认命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14档Leabharlann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蜀相》《书愤》比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主要意象:(诸葛亮)杜——忠心、功绩(慨叹)
陆——矢志不渝(羡慕) 思想情感:杜——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
陆——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杜——情景交融
陆——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杜——沉郁
陆——悲壮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15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湘夫人》 题目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 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 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 渝则是一致的。 《拟行路难(其四)》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 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8)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 村》)(2013·江苏高考)
(9)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 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10)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湲。(屈原《湘夫人》)(2015·湖南高考)
(11)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2016·北京高考)
长使英雄泪满襟。(2012·安徽高考)
(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
犹未亏。(屈原《离骚》)
2019年5月5日
梅花三麓付费文档梅花三麓付费文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