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注释】(1)有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书中,记载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即由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名著导读论语之孝道
名著导读论语》之孝道一、《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4.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5.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6.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7.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12.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二、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
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
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
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论语孝悌篇
论语孝悌篇原文:礼如山,重若千钧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的人,会冒犯君上的人,是很少的;不会冒犯君上,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和悌应是‘仁’的根本。
”注释: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以小三十三岁之说比较可信。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外,冉有和骞偶一称字,又当别论),因此很多人疑心《论语》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
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至于《左传》哀公八年说有若是一个“国士”,还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称为“子”的原因。
孝弟,孝,会意字,上老下小。
喻为承上启下,传承之意。
也指受华夏社会普遍认同的对待父母的态度;弟,音读和意义跟“悌“相同,音替,tì,怜爱,古时专指作为兄长的哥哥爱护尚是幼小的弟弟。
后渐渐引申到平辈、同龄之间互相的友爱、怜爱。
出处:一、前两句是古时候的成语,“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友爱兄弟。
“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
“与”通“欤”,表示语气不那么肯定地说出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与,在语末是舒缓的感慨,且有前言中事物间互相参与比较义,即与字本义,验之孔门旧籍,可通释。
与“语气不那么肯定”不搭界。
欤,晚出,俗字,加画限义。
二、一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
论语论孝(关于论语中孝道摘抄)
《论语》摘录孝言16句丧祭六言《论语》是记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言行的语录。
其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之论,仅此一言,但仁、礼贯串其中。
仁礼之中,以德为尚,俗语:“百善孝为先”。
一、学而第一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这本与。
”孝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希望培养的理想人格,达到孝、悌、谨慎、诚信、泛爱、亲仁、学文等七条标准。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父母,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
整句表达正确处理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种关系。
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当父母、长辈寿终时,能谨慎地尽哀成礼;对待远代的祖先,能诚敬地追念、祭祀,就能使民心归向,诚实忠厚。
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道,可谓孝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二、为政第二6、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克已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使行为合礼。
“非礼勿礼,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为自己的身体担忧。
孟武伯为孟懿子(鲁国大夫孟孙)之子。
曾子《孝经》中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里仁第四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强调尊敬和精神上的满足。
9、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 原文与翻译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慈是很少的。
”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呢?”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
”6.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7.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
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8.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论语名句(孝、仁、信、君子)
《论语》一、孝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4.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5.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6.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7.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12.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二、仁《论语学而》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里仁》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公冶长》《雍也》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7.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述而》8.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9.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泰伯》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子路》11.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宪问》1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尧曰》14.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三、信1、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 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译文:孔子说:“ 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
《易解论语》之“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易解论语》之“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论语》第一篇的第2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一章放在首篇《学而》的第2章,可见这一章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这一章,就在讲我们《易经》开篇乾坤卦之后的第3卦“屯卦”(屯见而不失其居)和第4卦“蒙卦”(蒙以养正)的核心精神。
人生要抓住什么根本才能按天地人三才大道去行走而不会犯上作乱,误入歧途。
答案就在“孝”跟“弟”两个字。
孝弟2字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核心。
然而这章句话是被误会很多的。
现在市场上、网络上,有非常多攻击孔子儒家思想的,都会拿这一句话来作为攻击材料。
因为这一句话,有出现反对“犯上、作乱”的词语。
有人就认为这是一种没有民主、没有法制的“愚民”政策,是一种“专制”的“官本位”思想。
学习儒家思想的人都是腐儒,犬儒等。
其实,这是对圣人的一个误会。
我们等一下再详细解说。
开篇说“有子曰”,我们知道有子是孔子的一个重要弟子,叫“若”,也叫“有若”。
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非常想念孔子,因为有若不仅长相很像孔子,而且他的学问也很像孔子,所以大家有一段时间就推举他作为老师,以师礼来对待他。
当然,经典无量义,“有子”,我们联想引申开来,就是说“有孩子以后,我们该如何教育”。
教育的重心就是这个“教”字。
大家看一下这个“教”字是“孝”,加“攵”字(一说文)。
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就是在这一个“孝”字,《弟子规》开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告诉我们,教育是以“孝”为核心,以“攵”为手段,”“文”为表现。
韩愈在《师说》里面说了一句话,什么是老师呢?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就是讲“孝”这个文字。
那么什么是“孝”?什么是“弟”呢?这个很重要。
“大道至简”。
所有文化都是在讲“孝”“弟”这两个字而已。
“孝弟”2字相当于“道德”或“中庸”两字。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注释】(1)有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书中,记载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即由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高中语文高三论语分析解读孝
对生命的敬重
• 对生命的敬重,体现在对自己和父母身体、生命的爱惜。虽然作为个体 的人来自于偶然,然而作为类存在的人却不能随意处理自己的身体和生 命。基于对生命的敬重,孔子认为维持自己的健康,保全自己的性命是 一种自然而又基本的孝。“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就是说, 子女要让父母仅仅为自己的身体而担忧。孔子还认为常常记起父母的年 龄,亦是一种自然而又基本的孝。对父母身体和生命的爱惜,亦是对生 命的一种敬重,作为个体的人来自于父母双亲的结合,作为类存在的人 来自于宇宙大化。对父母的担忧,既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养亲之情,又是 一种对生命的深刻关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 惧”(《孔子·里仁》),要常常将父母的年龄记在心中,并且要为父母 添了年岁、高寿而高兴;又为父母年龄增长、临近生命之大限而感到恐 惧,忧虑不能与父母相处得更久,尽孝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在孔子看来, 或许就是一种予死于生、而依然无法逃避生命之终结,对生命之敬重的 真情流露。
• 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 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 【注释】 ①几:轻微,婉转。 ②又敬不违:仍然恭敬不触犯他们。 ③劳而 不怨:操劳而不怨恨。劳,操劳。
•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 翻译: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 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 有什么不同呢?”
•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第五册:《论语(选)上》第一课【孝为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 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 不喜欢冒犯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 根本的事情,根本树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这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学而》)
子曰:“事父母几 谏,见志不从,又 敬不违,劳而不 怨。”(《里仁》)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 们有不对之处,要委婉地劝 阻。父母不听从自己的意见, 仍然要态度恭敬,而不要冒 犯;即使忧虑发愁,也。一 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孔子说:“不可以不知道父母的年纪。一 方面为他们高寿而欣喜,一方面因他们 年迈而担忧。”(《里仁》)
感谢您的欣赏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
4.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
5.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
6.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
《论语》古诗原文
《论语》古诗原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时期。
古诗原文如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
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
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
求之与? "
以上是《论语》部分原文,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4.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5.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6.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7.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12.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我们学大专家为大家解答的有关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有哪些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抽出时间好好的学习和掌握一下,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论语为政第二【原文】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2)无违:不要违背.(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4)御:驾驭马车.(5)孟孙:指孟懿子.【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评析】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原文】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注释】(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评析】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原文】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注释】(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2)养:音yàng.【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评析】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原文】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注释】(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评析】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100句仁义忠孝名言警句
100句仁义忠孝名言警句1. 关于忠孝仁义礼义廉耻的名言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战国孔子《论语·学而》白话译文: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的人,会冒犯君上的人,是很少的;不会冒犯君上,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和悌应是是仁的根本!2、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
——明佚名《增广贤文》白话译文:各种罪恶之中以放纵为首,各种行为当中以孝道为先。
3、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汉桓宽《盐铁论·孝养》。
白话译文:孝敬长辈需要的是质朴实在的作为,实实在在的敬意与爱心,而不是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花哨形式。
4、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战国曾子《大学》白话译文::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
5、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清徐熙《劝孝歌》白话译文:母亲怀胎十个月生育了自己,这种生育之恩情,用我活三次也报答不完。
2. 关于“仁义”、“忠义”的名言有哪些从容乎疆场之上,沉潜于仁义之中。
——孙中山守正直而佩仁义。
——朱熹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忠义是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
仁义却相反。
你不仁,我可以不义。
君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
仁义是平等的,至少是对等的。
这就更接近现代文明,却又符合传统文化。
——易中天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李叔同仁义者,治之本也。
——刘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史襄哉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
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
——刘昼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庄子》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忠义必期清耳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解析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解析原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翻译: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出自:《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赏析:孝悌文化作为“礼”之核心,延续千年自有它的道理。
孝悌本是一种对人的基本要求,试想哪个年代不强调孝顺父母和尊重兄长呢?父母是生我养我之人,兄长是帮扶指引之人,我们理当尊重和孝敬。
在家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在外面也会守规矩,不会胡作非为。
作为社会人,首先得是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从小培养秩序观念。
因此,儒家把孝悌作为“礼”的核心要素,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里的孝悌容易演变成愚忠和愚孝,也就是不管父母长辈什么要求都照着做,不管什么意见都不敢反对,也不管那种要求和意见是否符合道理。
这样的孝悌就不值得提倡了。
我想儒家最初也是不会提倡愚忠愚孝的,只不过后人渐渐歪曲了本意。
新时代下,封建社会的愚忠愚孝思想应该被清洗得差不多了。
反而值得担心的是年轻一代一概不听父母长辈的劝诫。
凡长辈教导的一律不理睬,甚至反着来,这才是值得担忧的。
儒家积极倡导仁、礼,孝悌就是仁和礼的核心和根本。
君子应当务本,即抓住根本点,那首先应该从孝悌做起,并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下,民族复兴,更需要人们脚踏实地、坚守根本、稳步前行。
【论语词典】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11)
【论语词典】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11)读音:xiān简体字:鲜繁体字:鮮、鱻异体字:尟、尠、鱻原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篇》第2章译文一个人做人如果能成为善于侍奉父母的人和善于侍奉兄长的人,那么喜好冒犯上位的人非常少。
字解鲜,从鱼,从羊。
“鱼”表示“鲜”的本义与“鱼”有关;“羊”意为“驯顺”,指古代贵族家的厨师们在厨师长的带领下像羊群中的每只羊专心吃草那样各司其职,整个厨师团队像羊群那样驯顺地劳作。
“鱼”和“羊”联合起来表示“厨师团队熟练而顺畅地准备鱼宴”。
本义:生鱼片的滋味。
光从“鲜”字结构分析,还得不到其真正的本义。
“鲜”的真正本义,即“生鱼片的滋味”还必须结合考虑传统文献提供的“鲜”义为“生猛”,及“癣”、“藓”等字,以及汉语词“鲜吃”等。
“藓”为地衣,字从草从鲜,“鲜”为“裸露”、“没有草叶遮盖”之义。
“癣”字从疒从鲜,“鲜”亦为“毛发脱落,裸露皮肤”之义。
“鲜吃”即“生吃”。
故知“鲜”实为厨师团队活剥鱼皮,刀片鱼肉的意思。
因此,“鲜”实指“生鱼片”、“生鱼片特有的美味”。
注释鲜,《说文》:“鲜,鱼名。
出貉国。
”鲜,是一种鱼的名字,出产在貉国。
后来引申为泛指供食用的鱼、虾。
又引申为滋味美好。
因为美好的东西不多,所以引申为少。
本章指非常少,很不多。
字义1. 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鲜果。
鲜花鲜嫩。
新鲜。
2. 滋味美好:鲜美。
鲜甜。
这汤真鲜。
3. 有光彩的:鲜明。
鲜亮。
鲜艳。
4. 味美的食物:尝鲜。
时鲜。
5. 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海鲜。
鱼鲜。
6. 少:鲜为人知。
寡廉鲜耻7 〔鲜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
8. 姓。
精解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鲜,《说文》:“鲜,鱼名。
出貉国。
”鲜,是一种鱼的名字,出产在貉国。
后来引申为泛指供食用的鱼、虾。
又引申为滋味美好。
因为美好的东西不多,所以引申为少。
本章指非常少,很不多。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么,喜好冒犯父母和兄长的人非常少。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与爱就能做官?事实令人唏嘘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与爱就能做官?事实令人唏嘘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友爱就能做官吗?答案令人唏嘘。
此为燕雀所作新解论语系列的第四篇文章这段话比较长,直译过来的大意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却喜欢冒犯尊长,这样的人太少了;不喜欢冒犯尊长却喜欢祸乱社会,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
君子应该着力于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根本确立了,“仁道”自然就产生了。
孝顺和友爱,就是仁的根本吧!这么解释好像还有点烧脑,咱们再解得浅白点。
有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肯定是正人君子,不会冒犯长辈和领导,更不会祸乱社会。
正人君子们以孝顺和友爱为正务,这样仁道就产生了,孝顺和友爱就是仁的根本啊!这话对不对?咱们先不评判,先翻翻历史。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地节三年下了一道诏书,首次引用了《论语》里这段话“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
”这个时候地震非常之多,大臣皇帝们就想啦,女子守节就安静,天为乾为男子,地为坤为女子,地如果能“守节”那就安静啦,所以就把年号改为“地节”。
结果呢,还是地震不断,这皇帝可就慌了,那时候讲究“天人感应”,天灾不断的原因是皇帝德行缺失把老天爷激怒了。
怎么办?皇帝说,既然我德行有缺失,那就请道德高尚人来帮助我治理国家教导人民吧!于是,按《论语》的说法,一道诏书让各地推举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来当官,这样的人绝对不会犯上,不会作乱!这就叫“举孝弟”,效果如何呢?终其汉代,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举孝弟”、“举孝廉”就成了汉代选拔任用官员的主要方法。
这里要强调的是,“孝弟”实际上已经是汉代的一个乡官名称,而“孝廉”是指既守孝道,又清廉的人士,古代没有官职何谈清廉?因此燕雀认为“孝弟”应是“孝廉”的基础。
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名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所以,很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准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准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解释翻译】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有若。
在这里称呼有子,想必是有子的学生把这句话写下来的,所以称呼老师叫有子。
『孝弟』在《朱子集注》里面解释说:「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这个解释非常的浅显易懂。
对父母有爱心这就是孝,心必有其事,对父母一定要尽心竭力的去侍奉。
对兄长,还是用这个爱心,善事兄长也是尽心竭力的奉侍。
这个心对父母叫孝,对兄长叫悌,实际上同是一个仁心。
这个仁心在五伦关系里面的使用就有不同的德。
对父母叫孝,对儿女叫慈,父慈子孝。
对兄长就是恭敬,对弟弟就是友爱,兄友弟恭。
对领导是忠心,对下级是仁爱,爱护他、关怀他,君仁臣忠,君是领导,臣是被领导。
在夫妇来讲,夫义妇听,义就是讲道义、恩义、情义,听是温顺和谐。
跟朋友之间,跟一切的亲友,做到长惠幼顺,互相的要有恩惠,长一辈的,或者是年长的,对年幼的要有爱护、恩惠;年幼的对年长的,要顺服、要尊重。
你看五伦里面讲的十义,就是十种义务,都是同一个仁心的体现。
这个仁心,我们现在讲爱心,仁者爱人。
一个人能够有孝悌,他就很少会犯上。
『犯上』是干犯在上的人。
譬如说被领导的(下级的),对于领导干犯、冒犯。
这个『鲜』就是少的意思。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是没有的事。
这个作乱就是悖逆争斗的事情,叛乱。
这句话《朱子集注》当中他解释说:「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这是非常直接的解释。
一个人能够有孝心、悌心,能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他的心是和顺的,这个和顺的心怎么可能有犯上!犯上是一种悖逆的心,现在我们讲逆反心理。
有逆反心理不是好事,现在有逆反心理,将来就会犯上作乱。
不犯上,也就不可能会作乱。
这句话有子讲,为人孝悌,不好犯上,不好作乱,是承接着前面一章,学而时习之这章接下来讲的,这里面也有一点连带的关系。
前面讲的学,学什么?大学之道就是讲什么?明明德,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对内的,内心里的学问。
在外的学问,新民,也能够叫亲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亲民就是爱护关怀大众,让民众也能跟我一样明明德。
还有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在外。
内是体,外是用。
这个体是仁,仁爱的仁,外面这个用是行仁,也就是为仁。
这里讲的『其为仁之本与』,这个「为仁」就是行仁的意思,就是仁之体的使用。
夫子的学问就是仁学,所以待人处世接物无不是仁。
因为他已经恢复仁之体,就是明明德,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体恢复了,用出来的无不是仁。
这里举出孝悌,这是行仁,这也是修身的含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物,你是什么样的阶层、福报,你都要修身,修身是根本。
这里举出孝悌来做例子,孝悌是德之本,修身就是孝悌,孝悌是具体落实。
《中庸》上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所以修身具体来说,在这里讲孝悌,孝悌就是仁的落实,仁的使用。
一个人有孝悌,他不会犯上,不会犯上,这个家就齐了。
像儿女对父母绝对没有冒犯,没有逆反心理,这叫齐家,家里和谐了。
家齐而国治,不好作乱,这就是国治,就国家和谐了。
所以和谐社会,从我家做起。
《大学》里讲,「一家仁,一国兴仁」,就是这个道理。
讲来讲去还是依仁而修。
所以底下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个务本的「务」字是专力的意思,就是专在这上下功夫。
「本」就是根本,君子修身立德抓住根本。
「本立而道生」,这个根本立了,这个道自己就自然生了。
什么道?具体来说是大学之道、圣人之道。
所以圣人之道,它的根本在哪里?孝悌!能够说整个圣贤之道就是孝悌的圆满落实。
所以这里讲孝悌是「为仁之本」,这是抓到了根本,能够孝悌,仁道自不过生。
所以《朱子集注》里面引程子的话说,「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
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
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
故为仁以孝弟为本。
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程子讲孝悌是顺德。
这个顺德是什么?随顺自性的德行,也就是性德的意思。
有顺的德就不好犯上,那怎么会有悖逆伦理、坏乱伦常的事情发生?所以德有它的根本,根本立了,所修之道也就能够发扬光大了。
像一棵树,根深则叶茂。
所以孝悌在一家当中能够落实。
谁落实?我落实,不能要求别人,要从我做起。
这个孝心扩展出去,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用孝悌之心,这就是仁爱,仁爱及于万物。
所以孟子讲到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孝悌之心的发扬光大。
所以圣人没有别的,孟子讲的,「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尧舜是圣人,圣人讲什么?就是孝悌的圆满落实,他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像对自己的父母兄长一样的去尽孝悌,这就是圣人。
所以为仁是以孝悌为根本,这是从修德上来讲。
底下说性,论性是性德上来讲,仁是孝悌的根本。
刚才讲的,仁是爱心。
这个爱心,对父母就是孝,对兄长是悌,对不同的关系,就体现不同的德行而已,都是同一个爱心。
所以论性,仁是孝悌之本;论修,孝悌是为仁之本。
讲修德和性德,从这两方面讲。
性德是本有的,仁义礼智这是性德,人人本来具足的,一个都不会欠缺,每个人一点都不会欠缺,圣人如此,我也如此,你也如此,他也如此。
但是我们现在迷失了性德,就是《大学》讲的,没有明明德,是迷了我们的明德。
那怎么办?要靠修德。
修德是什么?孝悌,为仁,去行仁就是孝悌,这是修德。
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你不去修,虽然你有性德,你也没有办法回归自性让性德显发出来,所以一定要修,修身为本。
实在讲知行是合一的,你觉悟了,自己有性德,你就必定会努力的修身,所修的还是修在你的性上,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是不二的。
从体上讲是性德,从用上讲是修德。
我们也不必在这些文字上面去分别执着,更重要的是要去落实。
只要我今天行孝悌,我今天就是在修德,我今天就是在回归我的自性、彰显我的性德。
《中庸》里面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这个仁,你看人字旁一个二字,二人。
所以人就是讲人民那个人,就是讲你做人,实实在在。
怎么做?先从孝悌做起,亲亲为大,亲亲就是孝敬双亲。
所以这里也正说明了行仁以孝悌为本,以孝悌为大。
所以行仁,这里讲的为仁就是做人。
如果我们不仁,没有仁爱心,那就不可做人了,不是人了。
不是人的人会怎么样?犯上、作乱。
作乱之本是因为他好犯上,犯上之本是因为他不孝悌,不孝悌,这就甘心去做禽兽了,他没有做人的资格了。
所以不肯去做衣冠禽兽,那我们必定要修孝悌,这是做人。
你真正做一个从圆满意义上来讲的人,你就具足了仁义礼智的性德,那不正是使你的性德彰显吗?所以孝悌就是仁义礼智之本,这是从心上讲。
从性上讲,孝悌便是我们的性德。
王守仁先生讲的良知良能。
我们现在希望构建和谐世界,但是举目这个世间,天天都看到有天灾人祸,原因到底出在哪里?根源在哪里?就是这里讲到的天下乱,它的根源就是不孝悌。
当人都不孝敬父母、不尊敬长上,那天下就大乱了。
所以要救这个世间,要恢复世界的和谐,最重要的就是提倡孝悌。
孝悌一提倡,这个仁爱也就兴起来,仁爱一兴起来,这个乱也就平息了。
所以我们在四处的演讲当中,都在大力的提倡孝道,孝道是和谐社会的法宝。
你看《孝经》里讲的,这是先王的「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不就讲和谐社会吗?要用孝道。
我们以前多次的在演讲中提出建议,希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能够评选孝子。
在孝子评选的活动当中,就把民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孝道的学习上。
大家都在注重孝道,讲孝道,想孝道,效法那些孝子。
像我们看到的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这个纪录片,非常感动。
这些纪录片,希望能够在全中国每家电视台都播放,这当然需要政府来推动。
《大学》里面讲,「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上就是在上位的人,我们现在讲政府,国家领导人。
上老老就是这些领导人能够尊敬老人,提倡孝道,民众也就能够提倡孝道。
所以我们也建议,这是我们恩师提出来的,在各地都能够办老人乐园,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那这老人院,不但是在物质条件上满足老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使老人家觉得很充实,他真正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老人也要学习。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为他学,活到老学到老。
所以老人乐园也是老人的大学。
学什么?就是学古圣先贤的文化,当然也有艺术文化、宗教等等,让老人家真正过着幸福充实的晚年。
上老老,民就兴孝,民兴孝就社会和谐。
上长长,领导人能够对长辈们、年长者能够尊敬,民众也跟着学习,百姓都是学领导的。
上恤孤,这是关怀孤儿,广义上讲,关心我们下一代。
我们的下一代,现在受了西方的物质主义的思潮影响,如何能够协助我们下一代,重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传统。
这个传统是什么?真正老祖宗文化的精华。
假如我们民族的下一代,长的是黄皮肤黑头发,但里头的心都是西方思潮,那现在有个比喻叫香蕉,黄皮里头芯是白的,这是民族的悲哀。
不能让我们五千年的道统到我们这个代就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