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经济史专题》演示文稿(第二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经济的恢复,使其仍比巴蜀地区和 江南地区占绝对优势,为后来西晋统一全国奠定 了物质基础。 我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黄河流域,但长江流 域能够支持两个政权与古老的黄河流域经济区的 曹魏对峙,反映出那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巴蜀和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区 域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扩展的起点。

这样形成了长江流域江南经济区、巴蜀经济 区与黄河流域关中、关东经济区的对抗,表明我 国古代经济区域已发生了由北向南扩展的重大变 化。



三、唐代经济区域的转化 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过程的又一高峰。 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奉 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基本经济区在国 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黄河流域是很早就得到开发的古老的基本经 济区,由关中泾渭流域和关东黄河中下游平原组 成。它的农业生产以种植粟麦等旱作农作物为主。 从北魏实

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县)居全国特种丝织业之首, 所产细绫最为有名,产量也居全国第一位。唐前 期绢按质量分八等,第一、二等都在河北、河南, 国家的庸绸绢帛也多来自河北,“江淮绮縠,巴 蜀锦绣,后宫玩好而已”。

黄河流域的富庶还可以从长安和洛阳的繁荣 体现出来。长安是世界著名的大都会,洛阳的繁 华仅决于长安。两京的城市布局设计中都有专门 的市,中有绢行、衣行、药行等各行业的店肆, 商业发达兴旺。总之,唐前期黄河流域基本经济 区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也是经济重心所在。

曹魏政权为恢复黄河流域的经济,在西起上 邽(今甘肃天水)、东至青徐、北抵幽蓟、南及淮 南的广大地区实行屯田,尤以淮河流域成效最大。 这里河道纵横,沼泽众多,便于兴修水利。灌溉 农田,“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 阡陌相属”。洛阳重新成为经济、政治中心, “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 会利之所”。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区划的变化
魏晋时期,在恢复东汉末年经济大衰退过程 中形成了三个经济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三国鼎 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经济遭到破坏,而长江 中下游的基本经济区形成。唐代黄河流域、长江 流域两大基本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 逆转,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一、三大经济区的对立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以魏、蜀、吴三国的出 现告一段落。四川地区蜀的日益成长和长江下游 吴的新兴昌盛,使巴蜀地区和江南地区成为与残 破的黄河流域经济区相抗衡的力量。这是三国鼎 立经济上的基础。



长江流域基本经济区可划分为上游的蜀、中游的荆 湖、江西和下游的太湖平原等分区。 蜀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农业发达、经济 富裕的地区。隋末战争、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争对其 影响较小。因此保持着经济的繁荣。 “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之 饶,郊野之富,号为近蜀丹青文彩,家有盐泉之井,户 有橘柚之园,纸维十色,竹有九种。” 农业以水稻种 植为主,橘柚、竹木、茶叶、甘庶等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手工业中,纺织、盐铁、制粮、造纸都在全国占一席之 地。蜀锦以奇丽的色彩、精致的纹理名冠全国。益州麻 纸应用广泛,井盐畅销西南。成都是唐后期仅次于扬州 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太湖流域河网密布,加上练湖、常熟塘等水 利工程的修建,形成了以水稻生产为中心的集约 化生产,江东犁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极大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权德舆曾说:“江准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太湖地区的粮食生产 已居全国首位,漕运粮食多来自于此,代宗、德 宗年间,每年向北方运粮食达30万石左右。 这里经济作物种植普遍,常州、湖州的茶叶, 苏州的柑橘闻名全国。


长江中游的荆湖和江西地区在唐前期的发展 不如上游醒目。中唐以后这里的南迁人口逐渐增 多。《旧唐书· 地理志》称:“至德(756~758年) 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 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人口的增加促进了荆 湖和江西地区的农业发展。江南道在中唐以后的 水利建设有50项之多。这些水利工程往往是以堤 防、水门、渠道、陂塘相配套的系统工程,有效 提高了水网地带开垦湖泽的能力。


长江中游地区茶叶生产进步显著,原来不甚 发达的蚕桑业也逐步扩大,湖南的郴州,江西的 洪、虔、吉、信、抚等州都是在此时开始贡纳丝 织品的。 其他手工业如造纸、制瓷都比较发达。湖南 地区在元和前“丰年贸易不出境”,此时商业贸 易也日趋活跃。变得“商贾通流”。



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自 东晋南朝以来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农工商业都相 当发达。农业方面,唐前期,江南谷物开始源源 不断运到北方。武则天时,“江南淮南诸州租船 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 中唐以后,由于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带来了劳 动力和先进技术,这里的土地开发达到很高的水 平。



关中地区是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唐政府竭力 经营此地,重新兴修郑白渠水利,增加灌溉面积, 提高粮食产量。在连年丰收的情况下,也能停止 漕运,以本地粮食供给京师庞大的消费。 这足以证明关中农业还是有发展潜力的。但 由于人口太多,官署、兵府所聚,而关中平原地 域狭窄,所以绝大多数年份要靠漕运粮食补给。 正如《新唐书· 食货志)所言,“关中号称沃野, 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 转漕东南之粟”。 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为减轻关中粮食供应 的压力,皇帝不免要充当“逐粮天子”,带领百 官到洛阳办公


荆州在东晋南朝经济中与扬州并驾齐驱,时 人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荆州“田土肥 美”,地跨“南楚之富”,有广阔的开发潜力。 如梁时,“江湖诸州……开田六千顷,二年 之后,仓禀充实”。荆州的手工业以冶铁、制镜、 丝织业为主。荆州的治所江陵处于雍、岷、交、 梁等州交会处,交通便利,商业也比较发达。

江東犁主要由十一個部件所組成。其中犁 鏟(犁鏵),犁壁為鐵製,其他九個部件 即犁底,壓鏟,策額,犁箭,犁轅,犁梢, 犁枰,犁鍵,犁盤等都是木製的。

曲辕犁实物

曲辕犁实物图:

直辕犁

直辕犁与曲辕犁受力分析图

壁画中直辕犁的耕作方式

二、江南基本经济区的形成


经过西晋短暂的恢复后,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又遭 到长期破坏,十六国北朝时期,各国相互兼并,战乱频 仍,人口不是死亡就是迁移,土地大量抛荒;即使少数 地区有过短暂的恢复,也只是局部收效于一时而已。 而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地区以后,依然保持着从事 游牧经济的习惯,很少从事农耕生活,大量耕地被辟为 牧场,就连大力推行汉化的北魏孝文帝也在太和十八年 (494年),以汲郡(治今河南淇县东南)为中心,在东至东 郡(治今河南滑县东)、西至河内郡(治今河南沁阳县)、 南距黄河10里的广大范围内建立了河阳牧场。而这里原 本是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古都 洛阳在东晋桓温北伐时已是一派“河洛丘墟,函夏萧条, 井堙木刊,阡陌夷灭”的景象。



同时丘陵山区也得到大力开垦。刘禹锡诗云; “垦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反映的就是这种 情况。 耕种面积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粮 食产量的增加,时人称:“江西、湖南,地称沃 壤,所出常倍他州。” 荆湖和江西地区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 产基地。陆贽曾提议“支取江西、湖南见运到襄 州米十五万石”以救关中。



扬州的工商业很发达。当时瓷器生产的代表 性产品是青瓷。青瓷胎质纯,硬度高,釉料匀, 造型美观,其产地多集中在会稽郡。 剡溪(今浙江嵊县)和余杭(今浙江杭州)则是著 名的纸产地。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一次就送给 谢安九万多张纸,足见造纸业的发达。 丝织业从数量、质量和工艺上虽未赶上北方, 但发展还是较快的。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已可 作到一年养八批蚕。建康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业 都会,“市廛列肆,埒于二京”,其市容和长安、 洛阳不相上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孙吴 建都建康,这里一直是南方各朝的政治中心,因 此发展很快,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史称扬州 “地广野丰,民勤奉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 饥”。 其中三吴地区(吴郡、吴兴、会稽)经济发展最 为突出,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赖三 吴,所谓“三吴奥区,地惟河辅,百度所资,罕 不自出”。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 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 间不能比也” 可见,扬州地区农业已赶上和超 过了西汉时农业最发达的关中径渭平原。



正因如此,沈约在描述南方社会经济繁荣时 说;“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 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帛之饶覆衣天下。” 元嘉时代的江浙和两湖已经成为鱼米之乡,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长江中下游的荆扬 二州,在全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已日益显著 起来,江南基本经济区形成。




长江上游益州尽管也被地方割据势力占据, 但其被破坏程度远比中原地区为轻。粱时,张齐 一次就收取“夷僚义租”20余万斛,可见其粮食 生产的富足。 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 也”,是长江上游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也是蜀 锦生产的基地。巴蜀地区是较早开发的经济区, 在秦汉时代,常常作为关中经济区的辅助地带, 而在东晋南朝的多数情况下,它从属于新崛起的 江南基本经济区。

关东地区在盛唐时保持着农业生产的领先地 位。中唐以前修建的水利工程中,仅河北道就有 5l项次,独占全国总数的l/3。粮食产量也居全 国之冠。天宝初年,各道正仓储备超过100万石 的只有河南、河北、河东、关内四道,其中河南 道最多,达580余万石。义仓储备超过千石的仅 河北、河南两道。


在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韦 坚主漕时曾“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山东 主要指河南、河北二道。河东道农业生产也有一 定发展,向关中运輸漕粮为数很多。 以上都反映出关东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河北、河南是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这里还是 丝织业中心。



安史之乱后,“东至汴郑,达于徐方,北自 覃怀(河内),至于相土(睢阳),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而这里正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 后又是长期的藩镇割据战争,因此北方户口剧降, 劳动力锐减,许多良田抛荒不耕。 北方农业生产的衰退还表现在农耕区的缩小。 陇西的绝大部分被吐蕃占领,成为游牧地区;华 北平原北部的少数民族不断入居近边,尤其是唐 五代时的契丹屡次深入华北內地。 总之,中唐以后北方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逐步衰退,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丧失了经济重心 的地位。



与黄河流域经济衰败形成极大反差的是长江 流域经济的崛起。东晋南朝时期,扬州(治今江 苏南京市)、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县)、益州(治今 四川成都)发展迅速,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成 为新的经济中心。 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期间,北方人民避乱 南下。大量流民涌入江南,不仅带来了劳动力, 还带来了北方先进的耕作经验。使江南的开发进 入了重要时期,尤以扬州、荆州最为突出。




三国分立后,刘备在益州建立蜀汉政权。益 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东汉末年遭受战乱破 坏较轻。由于广大人民辛勤劳动,这里的农业生 产继续发展。对都江堰进行的重点护理保障了成 都平原的农业灌溉,“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 稷油油,粳稻莫奠”。 不仅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亩产量也很高,绵 竹、广汉一带农田亩产可达三十斛。益州的盐、 铁和织锦等手工业发达。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 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产地成都, “闤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可见其盛。


汉末北方流民进入江南后,与南方土著和山 越人一起,在孙吴统治时期使江南步入初步开发 阶段,江南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农业方面,垦田面积显著增加,出现了”牛 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的繁荣景象,在首都建 康(今江苏南京),“其四野畛畷无数,膏腴兼 倍”。有些地区的水稻每年可收两季,水稻亩产 达六斛。冶铸、煮盐、纺织、造船等手工业也颇 为发展。三吴地区出产“八蚕之绵”,武昌曾冶 铸千口剑、万口刀。吴的首都建康成为一个繁华 的都会,商业很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