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公元纪年法的知识点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纪年法的知识点及应用20180818

公元:即公历的纪元。以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往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年,往后推算,称为公元二年。 “公元纪年”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

年代: 0~~19 初年 20~~29 20年代

30~~39 30年代 40~~49 40年代 50~~59 50年代 60~~69 60年代 70~~79 70年代 80~~89 80年代 90~~99 90年代(末期)(适用于公元后!)

计算时间长度的小窍门:

在数轴上计算两个数之间的距离,是用右端的数(A )减去左端的数(B )。如-6到-1的距离是(-1)-(-6)=5,

-5到5的距离即5-(-5)=10。现在,我们把年代尺比做数轴,将公元前的年代看做负数,将公元元年及后的(1)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

A (右端的数)-

B (左端的数)=

C (2)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公元后,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

A (右端的数)—

B (左端的数)—1=C

其它的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如:1898年是戊戌年)

2.帝号纪年法(如:宣王五年。)

3.年号纪年法(如:贞观元年:贞观年号的第一年。在我国,指唐太宗执政的第一年即627年。)

4.民国纪年法(如:1912年是民国元年)

干支(gānzhī)纪年法

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规定了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起于正月初一0点。

帝号纪年法

我国古史上有确凿的编年记录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算起的,那时都是以某帝某王即位的一年为第一年,称元年或一年,以下顺序递增。帝王死后,以其谥法称他在位的纪年为某帝某王元年、二年、三年……。

《春秋》记载春秋时鲁国的历史,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其中鲁隐公元年、鲁哀公十四年即为鲁国的纪年,这样的纪年,称之为“帝号纪年”或“王位纪年”。

年号纪年法

年号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也就是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之前,纪年的办法是用帝王、诸侯即位的年次来记事,只

有年数而无年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开始时一般一个皇帝都有几个不同的年号。到了后来比如清代,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故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其皇帝。如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只有一个年号“康熙”,故也可称之为康熙皇帝。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也有三个字、四个字的:如王莽有年号“始建国”,宋代有“大中祥符”(宋真宗赵恒),但比较少见。每一皇帝继位,重新改元,一般都从次年初开始使用新年号,所以这时一年之内往往会出现有两三个年号的情况。年号所使用的名词往往是选用吉祥福禄的字、词。

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如日本现今仍然使用天皇的年号纪年。

帝王纪年的废止:

帝王纪年直至1912年清朝灭亡,中国结束封建帝制时才被废止,1912年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后,便不再使用帝王纪年,而改用“民国X年”的纪年法(现在在台湾沿用),并开始使用公元纪年。(“其他的纪年法”均来自于百度百科)

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的换算:

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民国20年是公元纪年的哪年?

20+1911=1949年

试题链接:

南京总统府蒋介石办公桌上的台历,定格在了“中华民国卅八年4月23日星期六农历己丑年三月”。这与下列哪个事件有关()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中招链接:

元前1810年是19世纪末,这一点和公元后相反!)3.试算2018年较2年晚多少年?公元前1810年比2年早多少年?(要写算式!)

4.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

B.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世纪中后期,有位美国外交家就当时发生的一件大“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是反西方国

”该大事)

C.尼克松访华

D.中日建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