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6 哈姆莱特(节选)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6 哈姆莱特(节选)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6 哈姆莱特(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ca5f41debb68a98270fefa7d.png)
【解析】选B。 A.“惘”应读wǎnɡ;C.“忏”应读chàn;D.“贞”应读zhē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消遣 紊乱 鞭挞 迂回
B.盘据 嫁奁 迁延 回避
C.熏陶 殒落 审慎 吩咐
D.无崖 懦夫 诅咒 诽谤
【解析】选A。B.盘据—盘踞;C.殒落—陨落;D.无崖—无涯。
3.选词填空,或判断词语运用正误。
2.独白这种独特的戏剧手段的运用,为《哈姆莱特》增色不少。请以剧中“生 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为例,说说它对刻画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点拨】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哈姆莱特人物的性格特质,独白这一揭示人物内心 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成了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生存还 是毁灭”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哈姆莱特装疯呵斥奥菲利娅之前。与后面故意 的疯话相比,这段心理独白极为真切地揭示出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内心的矛盾 冲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生与死,梦幻与现实,压迫与反抗,情与仇,爱与恨, 这些充满人文色彩的话题借助独白得到充分体现。
4.结尾处奥菲利娅的这段台词表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奥菲利娅的这段台词运用 一连串的比喻句,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占区侦察,还抓回一个“舌头”。(涂脂抹粉·乔装打扮)
(5)1月31日,闻知疫情形势严峻,青岛市﹒当﹒机﹒立﹒断,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防控指挥部,严格排查、隔离从武汉回到青岛的人员,并封闭部分路口、超市、 娱乐中心。 ( √ )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8c770e5ad51f01dc281f1db.png)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
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
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
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
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么就是朝着狂奔了。
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式的诗意世界。
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国”。
最后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
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
( )过去,我们“衣锦还乡”,我们“落叶归根”,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
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
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
B.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
C.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
D.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完全把它击垮了。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画线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中途易辙,原句一开始的主语是“农耕文明”,后面又变成“自信和存在感”。
排除C项。
(新教材)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6 哈姆莱特(节选)
![(新教材)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6 哈姆莱特(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2c06522faf1ffc4ffe47ac86.png)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4.在奥菲利娅的独白中,哈姆莱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 什么借奥菲利娅之口对哈姆莱特极力赞美?
提示:高贵、理智、青春貌美。莎士比亚一连用“朝臣的眼睛、 学者的辩舌”等七个短语,借奥菲利娅之口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 哈姆莱特,说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 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 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 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 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 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读 音
紊.乱
wěn
迷惘.
wǎnɡ
消遣.
qiǎn
虔.敬
qián
痴.呆
chī
差.人 chāi
差 差.错 chā
参差. cī
担
重担. dàn 担.当 dān
课前篇情境创设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加点字
踌.躇.
鞭挞.
祈.祷
嫁奁.
媚.行
丑恶.
恶 恶.心
厌恶.
散
消散. 散.漫
读音 chóu chú tà qí lián mèi è ě wù sàn sǎn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品味人物语言,鉴赏艺术手法
6.“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ppt6(4份) 人教课标版2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ppt6(4份) 人教课标版2](https://img.taocdn.com/s3/m/5bab5f3590c69ec3d5bb7542.png)
“宫体诗”诗人——徐陵 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 城北)人。 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 人,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 尹、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 主要作品有《徐孝穆集》。选编诗集《玉台新咏》为继《诗 经》《楚辞》后的一部诗歌总集。
来,取此鸟“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自古以来,在“鸳 侣”“鸳盟”“鸳衾”“鸳鸯枕”“鸳鸯剑”等词语中,都含有男 女情爱的意思。基于人们对鸳鸯的这种认识,我国历代还流传着不 少以它为题材的,歌颂纯真爱情的美丽传说和神话故事。晋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韩妻》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宋康王舍人韩凭, 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 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 于带曰:“……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 冢相望也,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 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 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 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第二单元(单元解读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单元解读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d7e993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9.png)
种欣赏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 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3 3.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选择一位作家或一部作
品,学写文学评论;从语言锤炼的角度,探究作品的语言表达技 巧,撰写语言鉴赏札记。
PART 04
第四课段——话剧:看国民众生相
《茶馆》,这部卷轴式的戏剧,展示了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 迁,刻画了国民众生相。它以老北京裕泰大茶馆为舞台,以卷轴画 式的结构,展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 各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
根据这幕话剧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从话剧文体特点入手,炼 字炼句,赏析语言,多层次探究这幕话剧的意蕴;走进那个时代, 了解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探索老舍先生寄寓在作 品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
第五课段——撰写语言鉴赏札记
1.展示众生相,展示百年民族精神变迁 请同学们整合所学,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的方式,梳理本单 元文本涉及的人物及其展示的时代精神。 2.撰写语言鉴赏札记,学习锤炼语言 选择本单元所学作品,摘抄、鉴赏其中值得推敲的词语、灵活变 化的句式、恰当的修辞手法,或富有情趣、理趣的语段。与同学分享、 交流自己的心得,撰写语言鉴赏札记。
(4)搜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测试试卷、读书笔记、文学作品、 小组研讨成果等各类材料,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核心 素养的发展轨迹。
评价量表1
篇目
文
体
《阿Q正传》
《边城》
《大堰河— —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
《风景谈》
《秦腔》
《茶馆》
人 身 生活 物 份 地域
形象特征
呈现的时代风貌和 民族精神
第二单元(单元解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单元解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4f7c56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a.png)
• 在赏析中发现情节之美 • 在赏析中发现人物之美 • 在赏析中发现主题之美
思维目标:
• 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 提升思维的辩证性 • 提升思维的深刻度
文化目标:
• 传承中国戏剧文化 • 拓展戏剧阅读视野 • 加强戏剧文化品位
单元课时安排
A 一个主题 B 两个维度 C 三种课型 D 九个课时
要注意哈姆莱特言行举止中表现出的“忧郁”,尝试分 析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要反复诵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著名独白,体会其对 哈姆莱特内心冲突的揭示
有兴趣的同学可阅读全剧,完整、深入地理解哈姆莱特 这个人物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
• 戏剧语言的阅读与积累 • 戏剧语言的梳理与整合 • 戏剧语言的品读与运用
“独白”(式)台词
诵读语调
【端正好】 【滚绣球】 高昂、激动、呼告
《雷雨》——鲁侍萍
哭?哼,我的眼泪早哭 干了……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 生存还是毁灭……
掷地有声、缓慢但有力度、控诉 咏叹、缓慢但深沉,间有激动
通过诵读任务揣摩人物心理
示例:
“重走人生路”
抉择与抉择背后的意义
示例:
解社团之难 突戏剧之困
• 评论角度单一 • 评论内容空泛 • 人物表演肤浅 • 语言呈现苍白 • 创作难以入手 • 创作主题浅显
• 呈现多元,丰富鉴赏探究角度【鉴赏专题】 • 由浅入深,文本研读研之有物【探究专题】 • 紧抓语言,促进人物形象品读【形象专题】 • 给出方法,引导进入创作之路【梳理专题】 • 深研内涵,尝试思考深刻母题【主题专题】 • 现场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活动专题】
【课标解读】
教材与核心素养
戏剧的基本特征: 传统VS现代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 .pptx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 .pptx](https://img.taocdn.com/s3/m/6ad8795a376baf1ffc4fad72.png)
-4-
单元整合
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五,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指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一首诗 歌,我们首先要明确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常见的有抑扬结合、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 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 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其次,还要分析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 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写作导引
技法点拨 范文赏析
运用描写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要为描写而描写。我们在文章里运用的任何表达方式都 不是因为形式上的需要,而是内容上的必需。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会使文章精彩、耐读,但绝不能因此就一味地去描写。凡运用描写 的地方,都应该是文章中要特别表现的内容,而且都应该是与表达 主题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材料都有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之分,主要 材料当然要描写,而次要材料则不一定去描写。 第二,要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确定了描写对象,还要考虑描写 什么。描写只有抓住了主要特征,才能达到突出描写对象,进而达 到突出文章主题的效果;否则即使做了描写也不能达到凸显描写对 象的目的。
-6-
单元整合
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 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 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 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 相近。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A项中“对精 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这首诗赞颂了精卫填海的诚意、 坚韧不拔的壮志及奋斗到底的毅力,开头的反问其实是蕴含了对精 卫的同情与赞扬。 答案:A
部编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672ebbfad6195f302ba63c.png)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这部元杂剧的节选部分通过写善良无辜的窦娥遭 诬陷被屈打成招而蒙受冤屈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吏治 的腐败,反映了当时恶人横行的黑暗社会现实,歌颂 了窦娥善良的心地和顽强的反抗精神。
刑……”第四折写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新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窦娥托梦与父亲,最终
得以申冤昭雪。
课文探究
1. 【滚绣球】这支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支曲子中,窦娥指斥鬼神,否定天地,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 猛烈、最尖锐的抨击,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 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曲词运用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及反复等多种 修辞手法,或质问,或慨叹,高亢激越,酣畅淋漓,且句式整齐,节 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他一生创作的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但大都散佚,现仅存十多种。《窦 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题目解说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 地窦娥冤》,共四折。“窦娥” 是剧中的主要人物,“冤”是全 剧的“眼”。
课文选的是第三折。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当时的元朝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 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巩固统治地 位。统治者和地主阶级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 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时吏 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处申冤。《窦娥冤》 正是这一黑暗现实的集中体现和血泪控诉。
适值张驴儿父子两个问病,道:‘将汤来我尝一尝。’说:‘汤便好,只少些盐醋。’
赚的我去取盐醋,他就暗地里下了毒药,实指望药杀俺婆婆,要强逼我成亲。不想俺婆
婆偶然发呕,不要汤吃,却让与老张吃,随即七窍流血药死了。张驴儿便道:‘窦娥,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第2单元 6 哈姆莱特(节选)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第2单元 6 哈姆莱特(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f30a5acc2e3f5727a5e962b9.png)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吝啬·吝惜 二者都有过分爱惜财物的意思。不同的是,“吝啬”主要指当用 的不用,贬义词;“吝惜”表示珍惜,中性词。
(2)消遣·消磨 “消遣”多指以娱乐、游戏来消闲解闷,如到河边去钓鱼消遣, 借下棋消遣。“消磨”多指意志消沉而无所事事,如消磨时间,消 磨岁月。
(3)变幻·变换 “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内容方式很不稳定,多指抽象事物, 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 替换成另一种,如“变换位置”“变换方式”。
C.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 娇花
D.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 利剑
C [短语排序由先短后长的原则,排除 D 项;“眼睛”“辩 舌”“利剑”遵循一定的排列顺序,不能变动,排除 A、B 两项。]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因为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儿来,让他和奥菲利 娅见见面,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她的父亲跟我两人将要权充一 下密探,躲在可以看见他们,却不能被他们看见的地方,注意他们 会面的情形,从他的行为上判断他究竟是不是因为恋爱上的苦闷。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一句成分残缺,“判断他”后面应补上“的疯病”。
[资料链接]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 的诗人和戏剧家。1564 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商 家庭,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勤奋好学,接 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 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 础。
[答案] (1)xínɡ háng (2)jiè jiě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45a3f646c175f0e7dd13749.png)
一、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 (一)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 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采用赋、比、 兴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 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 想到另外一个事物。 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 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 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天才苏轼,人才苏洵,地才苏辙 “三苏”是宋代一个特别的存在。在 大多数人眼中,一门甚至一族中出一个名 人那都是祖坟头冒青烟了,一家出仨,一 般人想都不敢想,想了也不一定敢做,做 了也不一定能成功,而他们都是异类,兄弟父子兵齐上阵,生如 夏花绚烂,明媚夺目。
苏东坡是这父子三人里头大家最熟悉的。首先,他是 一个天才兼全才,在诗词的创作方面,在散文方面,他都 有非同凡响的成就。他的书法在北宋数一数二,绘画上, 被认为是北宋“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喜欢画枯 木、怪石、墨竹,尤其是竹子,苏轼是爱到了骨子里,苏 轼在哲学和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第 6 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芣 苢》
写作背景 《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 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毛诗序》解说写作背景:“《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 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这种说法。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一)作家作品
孙文骥等人,入村收麦,苏辙作诗记之。 《栾城三集》卷一《蚕麦二首》,其一:“疏慵自分人嫌我,
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 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 其二:“三界人家多鲜福,一时蚕麦得难兼。锄耰已愧非吾力, 汤火尤惊取不廉。贵客争夸火浣布,贫家粗有水精盐。薄衫冷面 消长夏,扪腹当知百不堪。”
(新教材)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5 雷雨(节选)
![(新教材)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 5 雷雨(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7dfd2f5233d4b14e852468f3.png)
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
了?”“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 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 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 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 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 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直,虽备受屈辱,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鲁大海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
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同时也显出经验不足、鲁莽等弱点。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7.周朴园作为这部戏剧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其社会意义是什么? 提示:周朴园是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是虚伪矫情的资本家。作 者通过对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 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成的 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 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4.根据课文中的时间和地点提示,概括鲁侍萍的人生遭遇。 提示: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5.文章以《雷雨》为题,具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①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
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六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ppt精品课件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六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0d54105fbfc77da369b1be.png)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 置阅 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 阅 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 主阅 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 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 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六的 设计思 路与教 学建议P PT优质 课件( 完美课 件)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六的 设计思 路与教 学建议P PT优质 课件( 完美课 件)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六的 设计思 路与教 学建议P PT优质 课件( 完美课 件)
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分解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 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 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 艺术创造。
• 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① 区分三种态度:实用的、审美的、科学的
② 怎样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整体把握、知人论世、 语言鉴赏……]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六的 设计思 路与教 学建议P PT优质 课件( 完美课 件)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六的 设计思 路与教 学建议P PT优质 课件( 完美课 件)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六的 设计思 路与教 学建议P PT优质 课件( 完美课 件)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六的 设计思 路与教 学建议P PT优质 课件( 完美课 件)
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分解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 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 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 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① 三种态度:实用的、审美的、科学的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d72d39cbeefdc8d377ee3203.png)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主要表现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 而产生误解后的冲突,以及哈姆莱特内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问题的矛 盾。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欲绝,表达了对哈姆 莱特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 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的,但 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深入探究 1.节选的课文是围绕什么冲突展开的?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①本文的冲突主要有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哈姆莱特内心的冲突、哈姆莱特 与奥菲利娅之间的冲突、哈姆莱特与波洛涅斯之间的冲突等。其中,哈姆莱特与国王之 间的冲突处于主要地位,其他矛盾冲突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具体说来,以国 王为中心的一方不断试探,步步紧逼,哈姆莱特则孤立无援,以装疯来保护自己,这构 成了这一场戏主要的戏剧冲突。矛盾主要在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展开。在哈姆莱特 心中,奥菲利娅突然从女神变成了责难的对象,这是因为母亲的改嫁让哈姆莱特对爱情 产生了怀疑,否定一切爱情的美好,也可能出于爱护,希望自己深爱的她能逃离这场是 非。而不明真相的奥菲利娅被爱人粗暴而无情的言语刺痛,以至于在无尽的落寞中顾影 自怜。
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哈姆莱 特表达了什么思想?
① 作者通过哈姆莱特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运动是人类的一次巨大 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将人类发展过程中自身的问题展现了出来,权力、地位、 仇恨、愤怒、战争等,这一切都是长时间困扰人类发展的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品味人物语言,鉴赏艺术手法
6.“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
国王的这段对白,体现了他什么心理?
提示:体现了国王杀兄篡位后,面对哈姆莱特的疯癫表现出怀疑
和极度不安的心理。
7.“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3.掌握词语
匍匐:爬行;趴。 例句:某男子凌晨溜进医院,匍.匐.前进,爬到沙发前,想顺手牵羊偷 走护士的手机。殊不知,这一幕被监控摄像头全程拍到。
迂回:回旋,环绕;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 例句:面对复杂的案情,驻公安厅纪检监察组迂.回.出击,首先调查巡 视发现的应立未立涉黄刑事案件。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情境创设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该剧描写的是丹麦王子 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正是欧洲文艺复 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先进于封建专制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深入人心,而当时的英国由于“王位继承权”的问题,政治斗争非常尖 锐,人们的进步思想和社会的腐朽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悲剧《哈 姆莱特》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以丹麦国的政治斗争暗示英 国社会现实。
①不管他怎样涂脂抹粉,也掩盖不了他 的丑恶本质。
例句
②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 文过饰非,很少有像瞿秋白同志这样坦 荡无私、光明磊落的。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举世瞩目·举世闻名
举世瞩目:全世界 的人都注视着,形 容影响很大。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相同点:都有“全世界都知道”的意思。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当机立断·斩钉截铁
当机立断:抓住时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
机,立刻决断。 豫。
相同点:都有“不犹豫、果断”的意思。
不同点:“当机立断”侧重于对某事做出决定;“斩钉截铁”侧重于
态度果断,说话不拖泥带水。
①该舍弃的东西就要当机立断地舍去了,越
例句
是犹豫伤害越多。 ②他那斩钉截铁的话、严峻的态度,震慑了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读 音
紊.乱
wěn
迷惘.
wǎnɡ
消遣.
qiǎn
虔.敬
qián
痴.呆
chī
差.人 chāi
差 差.错 chā
参差. cī
担
重担. dàn 担.当 dān
课前篇情境创设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加点字
踌.躇.
鞭挞.
祈.祷
嫁奁.
媚.行
丑恶.
恶 恶.心
厌恶.
散
消散. 散.漫
读音 chóu chú tà qí lián mèi è ě wù sàn sǎn
不同 点
性格;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抒情性 强。
《雷雨(节选)》主要运用有力的舞台说明和简洁的人物对话
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比较朴实自然,生活化。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善用比喻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我 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 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 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 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运用比喻需注意以下几点: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常见的,浅显易懂 的;必须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特征;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
6 哈姆莱特(节选)
-1-
1.了解《哈姆莱特》整个剧本,分析戏剧冲突。 2.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3.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情境创设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 家。其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 《麦克白》《李尔王》等悲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 《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喜剧,《亨利四世》等历史剧,以及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等。
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
地陨落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排比,借奥菲利娅之口对哈姆莱特
的人品、学识、人格进行了赞美,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哈姆莱特为什
么赢得了美丽少女奥菲利娅的深深爱恋,用侧面描写表明哈姆莱特
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
这时他对生命意义做了哪些思索?
提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
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
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
不得的结局。”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
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
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
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
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
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请用比喻手法写一个人物片段,150个字左右。 我来尝试 答案示例: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 香和醇美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 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 你意志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情境创设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2.写对字形
词语 暴 nüè 戏 xuè 迁 yán 怪 dàn 罪 niè 分 niè
易错字 虐 谑 延 诞 孽 蘖
词语
yǔn 落 破 sǔn zǔ 咒 jǔ 嚼 diāo 谢 chóu 缪
易错字 陨 损 诅 咀 凋 绸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例句:小王这几天总是神.思.恍.惚.,不知他有什么心事。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4.成语辨析
涂脂抹粉·文过饰非
涂脂抹粉:涂胭脂,抹香粉, 修饰容貌,比喻对丑恶事 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 物进行粉饰。
相同点:都有“掩饰”的意思。
不同点:“涂脂抹粉”的适用对象是丑恶的事物,“文过饰非”侧重于 过失、错误。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5.从节选部分王后的对白中可以看出王后在剧中是一个什么形 象?结合她的对白加以分析。
提示:①“你们有没有劝诱他找些什么消遣?”一句话体现出王后 的无知,她无形中孤立了哈姆莱特,说明她并不了解自己儿子的心 理。
②“我愿意服从您的意旨”“但愿”“更愿”等词语,体现了王后在新 王面前的顺从,她无形中变成了新王的帮凶,她为寻找儿子疯癫的 原因寄希望于奥菲利娅,为此充满希望却又饱含担忧。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在戏剧中,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是靠精彩的艺术对白来实现的。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奇才。 试比较《哈姆莱特(节选)》与《雷雨(节选)》戏剧语言特点的异同。
提示:
相同 点
都是主要靠人物对白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哈姆莱特(节选)》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来突出人物
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多形容对某一事物入
了迷。
例句:你飞越重洋,在白天黑夜的颠倒中昏昏欲睡;你告别家人,到 一个陌生国度独自行走,被思念和孤单折磨得要发疯……这就是旅 行,神.魂.颠.倒.,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情境创设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求之不得:想找都找不到(多用于意外得到时)。 例句:它的收藏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加上其特殊的历史内涵,注定它 是收藏者求.之.不.得.的收藏珍品。 神思恍惚: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情境创设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 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 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 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 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 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反封 建的新文化的创造。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 遍高涨,但因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在各国带有各自的 特征。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任务一】 了解戏剧冲突,把握人物形象 1.概述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提示:国王怀疑哈姆莱特内心有疑虑和秘密,他利用哈姆莱特的 情人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被哈姆莱特识破。国王打算把哈姆莱 特送到国外去。 2.课文节选部分是围绕什么冲突进行的? 提示:这场戏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 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冲突, 以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 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