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案.doc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掌握旅游业的定义和特点,认识旅游活动中的各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原因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旅游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旅游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旅游业?旅游业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旅游业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讨论旅游活动中的各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旅游业会蓬勃发展?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并向全班分享。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旅游业的特点、发展原因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调查身边的旅游活动,了解旅游活动中的各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
教学反思: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接下里的五个章节)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旅游业发展中的成功案例,如我国云南丽江、四川九寨沟等旅游景点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3. 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旅游业带来的问题(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旅游业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文化冲突等。
2. 学生举例说明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可能的解决办法。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认识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原因。
2. 我国旅游业的特点。
3. 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旅游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旅游业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1)讲解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原因,如政策支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2)介绍我国旅游业的特点,如地域性、季节性、多样性等。
(3)分析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旅游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为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原因、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理解。
3. 评价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的树立情况。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案例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旅游业的主要类型和特点,以及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基本原则。
3. 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提高他们对旅游业的关注度和参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2.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 旅游业的类型和特点4.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基本原则5. 学生的旅游经历和感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的类型和特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基本原则。
2. 教学难点: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地位、作用、类型、特点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基本原则。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旅游经历和感悟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调查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旅游现象,进行实地调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基本知识:讲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地位、作用、类型、特点等基本知识。
3. 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典型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基本原则。
4. 组织讨论:组织学生就旅游经历和感悟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实地调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旅游现象,进行实地调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旅游业发展历程、地位、作用、类型、特点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精神。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掌握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了解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有关旅游业发展的资料;(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依法经营旅游业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 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难点1. 旅游业发展原因的分析;2. 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提出。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2. 学生准备调查、访问等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旅游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旅游业的发展;(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旅游业发展资料,了解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原因。
3. 课堂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旅游业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经验和教训;(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旅游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旅游业的看法。
6. 课后作业(2)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旅游景点、了解旅游法律法规等。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我国旅游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解。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2)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3)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过程;(2)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培养学生关爱旅游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2)旅游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3)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
2. 教学难点:(1)旅游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深入影响;(2)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旅游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旅游业的发展;(2)提问:“旅游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2)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旅游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旅游案例,如云南丽江、湖南张家界等;(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积极和负面影响;4. 小组合作探究:(1)教师布置任务:探讨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2)学生分组合作,查阅资料,制定保护方案;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2. 请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3.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旅游景观图片、播放旅游宣传片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旅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6第六章认识区域》word教案(1)
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讲授新课]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初中地理课教案
课程名称: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掌握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点。
分析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讨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图表。
班级白板或幻灯片,用于演示课程内容。
有关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信息和数据。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游客参与各种活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的发展有何影响?它为什么吸引了如此多的游客?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10分钟):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靠近哪些国家。
探讨西双版纳的气候、植被和生态环境,包括热带雨林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类。
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和特点(15分钟):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包括热带雨林、野生动植物、民族文化等。
强调西双版纳的特点,如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水上部落、傣族文化等。
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15分钟):分析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推动作用,包括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探讨旅游业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如传统节日和手工艺品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10分钟):讨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否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文化。
讨论和总结(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对西双版纳旅游的看法和意见,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西双版纳旅游业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制定一份可持续发展计划,包括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当地文化,并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评估:评估可以基于学生对课程要点的理解、小组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质量以及讨论表现来进行。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案.doc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案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讨,使学生能掌握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的综合性及带动性,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捉高信息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基。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成就的自豪感;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献身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快速检索、整合信息、人机互动的能力。
(三)知识冃标:1、使学生知道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业的现代化进程和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个条件;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带动性。
三、教法、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网络环境下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法四、教学提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化的标志之•,屮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
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增多和闲暇时间增加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带动性---►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五、教学环境提供一人一机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和极域电子教室或同类控制系统;需一台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 Windows 2003的内网服务器,可以正常运彳亍ASP的动态网页。
六、教与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一一播放视频材料“张家界风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生任务一】学生自丄探究学习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并在网站上人机交流完成习题;教师在学生完成习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补充。
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1、利用主题网站上的大量学习资源(文字、地图、图表资料),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2、通过主题网站,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会有不同的收获,实现了个性化学习,达到分层的教学效果,并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3、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成就的自豪感。
2024年大班语言活动教案设计 《快乐的旅行》
教案设计:《快乐的旅行》第一章:活动背景与目标一、活动背景1. 2024年,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行作为休闲方式。
2. 大班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通过旅行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对旅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第二章:活动准备一、物质准备1. 旅行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故事课件《快乐的旅行》。
3. 旅行主题卡片。
4. 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二、环境创设1. 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布置旅行主题墙面。
2. 设置“旅行分享区”,供幼儿展示自己的旅行经历。
第三章: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5分钟)1. 出示旅行相关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元素。
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激发他们对旅行的兴趣。
二、主题活动(10分钟)1. 播放故事课件《快乐的旅行》,引导幼儿跟随故事情节,感受旅行的快乐。
2. 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度过旅行的?他们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3.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故事情节表演。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发放旅行主题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卡片上的内容。
2. 邀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旅行经历,用彩笔在画纸上绘制旅行场景。
3.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旅行作品。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组织幼儿进行自我总结:在本次活动中,自己学到了什么?2. 教师总结:表扬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强调旅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第四章: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完成一次家庭旅行,并记录旅行过程中的趣事。
2. 环境创设:将幼儿的旅行作品展示在“旅行分享区”,供全体幼儿欣赏。
第五章:教学评价1. 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表现力、团队协作能力。
2. 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创造力、表达能力。
3. 家长对活动的满意度、幼儿在家庭旅行中的表现。
第六章:活动准备一、物质准备1. 旅行相关书籍、故事卡片。
西双版纳教案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资料,学生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了解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会分析区域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类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展示、读图、分析、谈论、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探究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领会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状况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
2、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演示:播放一段西双版纳特色环境视频导入:同学们,美不美?(美)。
我说过,你们和我学习地理,就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近距离的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的美。
大家想一想西双版纳有如此美丽的风光,那它的哪一产业会比较发达呢?(旅游业)。
很好,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一棵明珠”,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有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这些都吸引了许多中外旅客在西双版纳留恋往返。
旅游业成为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现在当地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如何充分发挥西双版纳的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这棵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下面,那我就首先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
板书:一、丰富的旅游资源师:大家都知道西双版纳在我国的云南省。
大家打开地图册或看书中五十七页的地图。
云南在我国的西南边陲,与多国接壤,这也是它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下面大家谈一谈西双版纳与哪些国家接壤。
板书:(一)、区位优势:演示:地图(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生: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师:西双版纳在云南省境内,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第一章:导入与背景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旅游业的定义和意义。
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旅游业的定义和意义。
通过展示旅游业的发展数据和趋势图,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分类与保护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等。
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保护方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旅游资源的保护方法。
第三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思考。
3.2 教学内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原则。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挑战。
3.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第四章:旅游业的营销与管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营销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营销与管理的兴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旅游业的营销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旅游业营销与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旅游业营销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旅游业营销与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第五章:旅游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5.2 教学内容: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5.3 教学方法:通过数据和案例展示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六章:旅游业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旅游业对社会与文化的促进作用。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选修三第1讲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 答案 (1)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 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 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加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2)加强了对外交流与联系;促进扬州传统文 化的保护与发展。 • (3)加重扬州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
• 材料二 晚上,当大红灯笼一盏盏亮起来的 时候,在纳西克乐会的院里,一群像出土文 物一样的老人,穿着长衫马褂正襟危坐,双 目微垂,心静如水。在他们瘦骨嶙峋的指下, 一千多年前的古乐穿越时空,为我们带来一 种远古的宁和。 • „„在丽江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有一个四川小伙子在丽江邂逅一位韩国姑娘, 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两人在古城的 河边开了一家咖啡馆,而里面端盘子的是个 美国女孩!
• 解析 本题主要是通过丽江不同侧面的材料, 重点展现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的影响。第(1)题,主要考查了旅游业对社会、 经济发展的作用,接待国内外游客可以增加 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促进丽江经济发 展等。第(2)题,主要考查了旅游业对地方文 化的影响,可从开发、保护和交流等方面分 析。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中所描述 的是丽江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不利 影响。
• 【图解考点】
• 【对点直测】 • 2.(2013·陕西五校联考)近年来,生态旅游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 • 读崇明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分析崇明发 展“生态旅游”条件及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 意义。
• 解析 生态旅游的基本资源应该是能成为旅 游景观的自然环境资源,结合图中信息可回 答;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可结合课本知识,从 促进就业、促进产业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发 展等方面来回答。 • 答案 条件:崇明岛是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 而成的河口沙岛,岛上有湿地、鸟类自然保 护区、森林公园和生态农业等有利于发展生 态旅游的景观。 • 意义:崇明生态旅游的发展可带动崇明岛的 交通、餐饮、宾馆、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地区人多地 少的矛盾;改变原有的封闭状态,全面推进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
3. 引导学生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3.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4. 学生参与旅游活动的注意事项5.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 难点: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
3. 小组讨论法:讨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旅游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旅游景点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旅游业的发展话题。
2. 讲解:讲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旅游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学生保护旅游资源的责任感。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旅游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以及学生参与旅游活动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旅游业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对旅游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活动反馈:收集学生参与旅游活动的体会和感受,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参与度和收获。
初二地理教案【优秀5篇】
初二地理教案【优秀5篇】篇一:初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
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5篇
2021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5篇2021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2. 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3.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4. 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配以歌曲《大漠戈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的风光,扩大自己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教师讲授:通过景观的播放,我们可以简单看到西北地区的各种风光,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感觉到西北的广袤、大片的沙漠、还有哈密瓜和葡萄……(各抒己见)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教师提问:确实西北地区这里有辽阔的草原,还有雄浑的大漠,那么这个区域到底在哪里呢?请大家对照《中国地形图》,结合已有知识,描画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下发图片页面。
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结合图描画并分析回答。
说明西北地区包括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提问:从我们截取的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来看,认识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并结合图示来分析本区地形的分布。
1、西北地区的地形学生:结合图示的分析,在图上圈出本区主要的地形,并自主探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形分布特征。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历程;(2)认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掌握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如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服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实际案例中分析旅游业的发展规律;(3)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2)培养学生保护旅游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历程;(2)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旅游业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旅游业的发展规律;(2)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旅游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业的发展;(2)提问:你们知道旅游业吗?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分析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 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旅游业的典型案例,如杭州西湖、丽江古城等;(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旅游业的发展规律;(3)引导学生讨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旅游业的认识,以及如何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2.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旅游业的发展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旅游业的发展规律;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旅游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讨,使学生能掌握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的综合性及带动性,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捉高信息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基。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成就的自豪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献身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快速检索、整合信息、人机互动的能力。
(三)知识冃标:
1、使学生知道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业的现代化进程和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个条件;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带动性。
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中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
r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
入增多和闲暇时间增加
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业具有
L综合性和带
[动性
发展旅游业带
动经济发展
三、教法、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网络环境下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提纲
五、教学环境
提供一人一机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和极域电子教室或同类控制系统;需一台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 Windows 2003的内网服务器,可以正常运彳亍ASP的动态网页。
六、教与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导入】一一播放视频材料“张家界风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生任务一】学生自丄探究学习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并在网站上人机交流完成习题;
教师在学生完成习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补充。
我国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
的划分;改革
开放以来我
国旅游业的
发展情况。
1、利用主题网站上的大量学习资源(文字、地图、图表资
料),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
息,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主题网站,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会有不同
的收获,实现了个性化学习,达到分层的教学效果,并让学生
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3、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成就的自豪感。
【学生任务二】小组讨论、交
流:你认为旅游业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冋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旅游业发展
的条件
1、通过小组合作、口头交流,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
言表述的能力,同时突出重点;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任务三】让学生口主选择阅读课件中“我国的旅游资源”栏目材料,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和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
分类;我国的
旅游资源;被
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的中
国遗产地。
1、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本环节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献身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责
任感。
【视频演示】苏州园林介绍本地的旅游
资源及其特
占
八、、从学生身边的旅游资源“苏州园林”说起,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加课堂容量的同时,还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的要求。
【学生任务四】在交互平台中,阅读老师推荐材料,分工完成思考题;并将题冃答案提交到网页上,通过网络平台进
行交流,资料共享;
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和进行过程性的评价,了解到每位同学的能力和整体水平。
旅游业的综
合性和带动
性
1、通过捉供的资料和口己查找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
初步掌握了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和技能;
2、网络环境下的分工合作,让学生口主学习得出结论,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通过分析归纳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带动性,让学生进一步认
识到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带动性,因此我国要努力促进
旅游业的发展。
4、通过设想我国如何继续发展旅游业,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
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
课的收获,对本课进行总结;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题。
总结、拓展本
课内容1、利用主题网站上隐藏的课堂巩固练习,使学生通过口我评测进行学习反馈,有助于知识点的巩固和提高;
2、教师根据练习结果了解全班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补漏。
【课后拓展】教师推荐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探究话题,让学生在课后根据口己的兴趣口由选择探究,并建议课后的探究途径和交流方式。
1、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延伸,让课堂留有余味;
2、课后拓展题冃的提出,意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找准了信息技术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整合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生在网络环境下共成长。
本节课的特色如下:
1、本课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耍载体;
2、本课使用了学生口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供平台给学生学习、分析、讨论,并注重了课堂的及时反馈及调控,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口主学习的方式;同时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3、本课利用主题网站实现了多层次教学,并将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主题网站上继续探究到更深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