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三课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地理知识,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使学生掌握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知识。

2.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概念。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地球仪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

3.准备实例和图片,用于分析和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运动?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通过地球仪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两种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总结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教师点评并补充。

第三课--《溶解》教案三年级科学

第三课--《溶解》教案三年级科学

第三课《溶解》教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奇妙的水教学目的:(一)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三)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教学难点: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二、教学新课(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

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三、拓展延伸1、你还有什么问题?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教科版科学三年上册《水》第三课《冰融化了》说课课件(附反思、板书)

教科版科学三年上册《水》第三课《冰融化了》说课课件(附反思、板书)
通过这一单元,学到这里,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其实让学生用眼睛更直观地看,和用脑子更直观地思考比讲 很多的理论知识都重要!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实验!
课堂练习
1. 水在( )开始结冰。
A.100 ℃ B. 0℃ C.-3 ℃ 2. 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温度( )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3.水结冰后,体积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冰融化了》说课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的 内容《冰融化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 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 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第3课《水结冰了》和第4课《冰融化了》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前一节 课,学生们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水。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 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先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会发 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在此基础上 ,学生还将设计一个使冰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融化的实验。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将进一步认识 到,促进冰块快速融化的重要因素是热量。
有同学说,我们可以在一个容器里冻一块冰,然后在冰面做一个标记,再把冰放到热水里,等冰融化 成水后看看水面的位置,如果低于标记,就说明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了。如果没有变化,就说明冰 融化成水后体积没变。 我们来梳理一下我们刚才的想法: 通过温度的变化、冰融化位置的变化和体积的变化三个方面观察冰融化了的过程,温度方面我们已经 知道温度高于0℃,冰就会融化。冰融化位置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用吸管吹和放热水里进行观察, 体积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做标记,看变化进行观察。 现在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材料,试一试用吸管吹和放热水里的方法让冰融化成水,观察冰融化时位 置的变化。注意用热水时别烫到。 大家都做完了吗?课前,老师也用这种两方法进行了实验,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和你的发现一 样吗? 我们先来看用吸管吹的方法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课件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课件
发现
1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分钟
6分钟
13分钟
水钟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
容器的形状不规则造成了刻度的标识错误。
受水型水中的受水容器太粗,需要集聚较多的睡才能 显示出水位的变化,从而导致误差偏大。
没有保持水位不变导致水流速度不均匀。
根据测试结果,改 进我们的水钟。
我们的水钟准确吗?出现 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科学 教科版 五年级 上册
计量时间
学习目标
1 水钟通过一定的装置,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 速度往下流,从而能用来计时。我们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 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2 能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能利用 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钟。 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经历思考方 案—制订计划—实施方案一检验成果—寻找原因一改进完善 的探究过程。
( C )。
A.水太多 B.容器太粗 C.周围声音嘈杂 5.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关
键的是( A )。
A.保证水滴滴速均匀 B.滴水孔尽量小 C.容器越大越好
总结
1.我们可以根据水流的特点,自己制作一个水钟。 2.制作水钟时要考虑到控制水流速度。 3.除了水可以计时外,油、细沙也可以计时。
怎样控制水流的速度,如何标出刻度。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 能用于计时的水钟,需 要考虑哪些问题?
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1.按照自己的设计,加工组装我 们的水钟。 2.确定制作流程。 (1)用剪刀分别剪开两个水瓶。 (2)用工字钉分别给两个瓶盖 打孔。 (3)将三个瓶重叠组装。 3.倒水计时,在最下面的容器上 分别标出1~10分钟的时间刻度。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谁能生存下来》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谁能生存下来》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谁能生存下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有机体的数量多样性和适应性,掌握有机体生存与环境适应的关系。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珍惜生命的思想,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知识讲解:有机体的适应性和数量多样性2. 情境教学:游戏体验3. 实验操作:观察水中浮游生物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教师出示几张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b. 向学生提问:“我们身边有很多生物,你们知道有多少种吗?”c. 要求学生尝试举出身边见过的生物的例子。

2. 讲解有机体的数量多样性和适应性(20分钟)a. 通过PPT或其他辅助工具,向学生讲解有机体的数量多样性和适应性。

b.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的数量这么多,它们如何适应环境。

c. 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的数量多样性和适应性。

d. 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游戏体验(30分钟)a. 给学生简单介绍游戏规则和目的。

b. 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体验物种适应环境的概念。

c. 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了解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交流能力。

4. 实验操作(20分钟)a. 给学生提供显微镜和玻璃片,让学生观察水中的浮游生物。

b. 向学生讲解浮游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存技巧,并请学生当场画出所观察到的浮游生物。

c.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有机体的适应性和生存技巧。

5. 总结(5分钟)a. 让学生谈谈今天的收获和体验。

b. 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游戏体验法3. 实验操作法4. 问答互动法五、教学重点难点:1. 生物的数量多样性和适应性。

2. 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和生存技巧。

3.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索风力驱动船只的原理,帮助学生了解风力的作用及其在推动船只的过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材料- 一张长方形纸片- 一根吸管- 一张透明胶带- 塑料粘土- 风扇三、实验步骤1. 将纸片卷曲成一个筒状,并使用透明胶带固定住。

2. 在纸片的一端固定吸管,确保吸管的一端延伸到筒的内部。

3. 在纸片的另一端塑料粘土上固定,以增加船只的稳定性。

4. 将风扇打开,调至适当的风力。

5. 将船只放在风扇的前方,观察风的作用对船只运动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风力来驱动船只。

当风扇产生风力并吹向船只时,风力会作用在船只的纸片上,推动船只向前运动。

同时,通过吸管的使用,可以将风力直接传递给船只的内部,进一步增加推动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风力对船只运动的影响。

当风扇产生足够的风力时,船只可以被推动向前运动。

当风力较小或者船只受到阻力时,船只的运动速度会减慢或停止。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风力可以用于驱动船只。

风的作用力可以通过纸片和吸管传递给船只,从而推动船只向前运动。

这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在实际的航行中,例如帆船利用风力进行航行。

七、课堂延伸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除了风力,还有哪些力可以用来驱动船只?2. 为什么帆船在相同的风速下可以移动?3. 风力对于航行有什么优势和限制?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并拓宽他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
滑翔器是一种能够在空中滑行的玩具,制作滑翔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空气的作用和科学原理。

下面是制作滑翔器的步骤:
1. 准备材料:
- 一个大纸片
- 一根积木
- 一些胶水
2. 制作机身:
- 将大纸片折叠成一个长方形,成为滑翔器的机身。

- 使用胶水将折叠好的机身固定好。

3. 安装翅膀:
- 在机身的两侧分别固定两片小纸片,成为滑翔器的翅膀。

- 翅膀的形状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设计,但最好是向上翘起的形状。

4. 添加稳定器:
- 在机身的尾部固定一片小纸片,成为滑翔器的稳定器。

- 稳定器的作用是使滑翔器在空中保持平衡稳定。

5. 安装发射装置:
- 在滑翔器的前部固定一根积木,作为发射装置。

- 积木的长度和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6. 完成收尾工作:
- 确保所有部件都已经牢固地固定在滑翔器上。

-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装饰,如添加彩色纸片、贴纸等。

7. 试飞滑翔器:
- 将滑翔器握住发射装置,用力向前推出。

- 观察滑翔器在空中的滑行情况,尝试不同角度和力度的推动,看看滑翔器的飞行距离是否有差异。

制作滑翔器是一个有趣且能够锻炼动手能力的活动。

通过制作
滑翔器,我们可以学到关于气流、重力和平衡的一些科学知识。

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创造力。

让我们一起
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滑翔器吧!。

小学科学第3课日晷教案

小学科学第3课日晷教案

小学科学第3课日晷教案日晷是一种古老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也是小学科学第三课的主题。

通过学习日晷,学生可以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了解时间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以及培养观察、记录和推理的能力。

本文将针对小学科学第三课的内容需求,详细介绍日晷的使用原理、制作方法以及与日晷相关的常识知识。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日晷的使用原理。

日晷利用太阳的光线来测量时间。

它由一个竖立的棍子(称为指南针)和一根水平的棍子(称为日晷棍)组成。

当太阳光线直射到指南针上时,指南针会投下一个影子。

通过观察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我们可以判断出当前的时间。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

首先,准备一根长而直的木棍作为指南针,然后在它的一个端点固定一个小纸板或小板条作为影子。

然后,用一个直的规矩或直尺来作为日晷棍,将其放在指南针上,调整角度,使其与地面平行。

确定好位置后,可以用泥土或石块固定日晷棍。

最后,在日晷棍上标上时刻,并在地面上绘制出相应的刻度。

制作完成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影子的位置来读取时间了。

在学习日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时间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来推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例如,当太阳逐渐升高时,影子会变短,说明太阳在向正午方向移动;而当太阳西下时,影子则会逐渐变长。

通过这种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到太阳的运动规律。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些与日晷相关的常识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日晷的作用和运作原理。

首先是经线和纬线的概念。

经线是指穿过地球南北两极的无限条虚线,而纬线则是指穿过地球东西两侧的平行线。

通过了解经线和纬线的存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太阳直射地球的光线和影子的产生。

其次是时区的概念。

时区是根据地球自转和24小时的分割而设立的,每个时区相差约15度经线,因此时间会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通过了解时区的概念,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太阳高度和影子长度会有所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一些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年级上册科学笔记

三年级上册科学笔记

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第三课《化石里的古生物》课件-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课《化石里的古生物》课件-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那么,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1 探究化石里的古生物
什么是化石呢?科学家是 怎样研究化石的?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 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化石等。
那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们认为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被当时的泥 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生物的有机质被分解,遗 体、遗物的坚硬部分(外壳、骨骼、牙齿、枝叶)和痕迹 被沉积物包裹,并被矿物化形成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 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 数千年甚至数万年后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已经形成的化 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随着岩石的侵蚀或坍塌, 化石便暴露出来。
观察右图中的化 石,你能从化石 中获得霸王龙的 哪些信息?
请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推测霸王龙的各种特 征信息。
霸王龙牙齿尖锐锋利,适合撕咬动物,说明霸王龙 是食肉恐龙;霸王龙拥有非常小的前肢,后腿骨粗 壮高大,说明霸王龙是两足行走;从整个霸王龙骨 骼化石来看,可见霸王龙身高、体长,体型巨大; 从足印化石看,足印很深,可知霸王龙身体很重, 根据霸王龙蛋化石可知霸王龙的繁殖方式是卵生。
科学家就是利用化石中的线索了解霸王龙的外貌特征、 食性及繁殖方式等信息的,并根据外貌特征进行复原, 所以,我们才能知道远古的恐龙基本长什么样。
思考:科学家研究化石有什么意义呢?
科学家研究化石,可以根据化石的形态了解 古生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 各方面的信息,了解这些古生物曾经在地球 上是如何生息繁衍的,找到现代生物中与古 生物相似的生物,了解现代生物是怎样由古 生物进化而来的,从而对于我们现在生活有 所启发。
观察下列4幅图片上的生物分别是什么?想一想我们现在还 能看到它们吗?地球上是否还有与它们相似的生物呢?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三课《雨和雪》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三课《雨和雪》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生疑问或思考,在实验记录单下面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雨产生的 原因。】
4.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和思考的问题。 7.提问:经过了刚刚的模拟实验和讨论,现在谁能来说说雨是怎么形成的吗? 8.观看雨的形成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的播放可以把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中推测出的雨形成原因进行具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水平。
九、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先往碟子里倒入少许水,然后把装水的碟子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碟子里的 水 会( )【填“增多”或“减少”】。 2、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由雨滴与温度低于( )℃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而成, 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3、降水是指云中的水分以( )或( )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二)、判断题。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作蒸发。( ) 2、冰雹是固体,所以不属于降水。( ) 3、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现象。( ) 4、每朵雪花都有六个侧翼,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但除了六个侧翼或六个尖角之外, 从来没有两朵雪花在花形图案上完全相同的。( )
的差异在于温度的区别,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可以比较容易认识雪的形成。示 意图是一种抽象概括的方式系统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三)认识空气是流动的 1.师:经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还是透 明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继续观察空气呢? 2.[PPT 6 出示]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 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3.学生活动尝试。 4.师:我们再这样试一试:把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用力捏矿泉水瓶, 有什么发现? 学生实验,观察。 师:谁来对大家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用力捏矿泉水瓶,小气球鼓起来。 生:松开手,气球又瘪了。 师:什么让气球鼓起来的?说明什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展示实验要求:方法、现象、结论4.提问:怎样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问题)(1)熟悉实验器材(2)理清实验步骤:①把两只大小相同的纸杯挂在细木棍两端,使木棍保持平衡;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③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发生的现象5.小应用:你能解释孔明灯往天空中飞的原因了吗?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1.布置实验—观察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展示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步步参与(1).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其中一个设法使它变冷,另一个设法使它变热(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板将瓶子盖上(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方法:点燃两支蜡烛,把纸蛇挂在火焰的上方现象:看到纸蛇在转动结论:证明热空气确实在上升4.小组共同参与:(1)认识器材:一根细木棍、两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一根细线、一盒火柴(2)按照实验要求步步操作:(3)观察并记录:(4)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所以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推着纸杯往上翘,所以木棍就不平衡了。

1.动手参与:实验并观察(1)动手操作,小组合作(2)记录观察结果a.热瓶放在冷瓶的上面:热瓶中的烟会上升流动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上升,这样不断循环,使冷热瓶里都充满了烟雾。

b.冷瓶在热瓶的上面:热瓶中的烟会下降流入冷瓶的较少。

冷热瓶中的烟全部充满需要较长时间c.原因分析—实验结论和观察。

每一个小实验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或小组合作下完成,参与度非常的高,学习效果非常好。

用所学的部分知识慢慢引导学生解释导入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

熟悉实验步骤,理清实验要求,做好实验记录,较好的完成实验并获得最真实的结论。

2023-2024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教案

2023-2024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教案

2023-2024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

本节课将继续深入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同时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实验器材,如风扇、气球等。

2.学具:学生实验记录本、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的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呈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特性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练习)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练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主要内容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肉眼不可见。

(3)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会流动,无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4)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第2课《水沸腾了》(1)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接近100℃。

(2)水在沸腾中,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3)水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从下往上升,气泡由小变大,最后在水面破裂。

(4)酒精灯火焰自外而内可以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第3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4)冰是固体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第4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

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冰融化后变成水,体积变小。

(4)水、冰、水蒸气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三者是同一种物质。

第5课《谁能溶解多少物质》(1)像糖、盐这样的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而沙子、食用油则不能溶解在水中。

(2)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第6课《加快溶解》(1)可以用搅拌、加热和捣碎的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不变。

第7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和不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过滤实验我们需要用到: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纸、铁架台等实验材料。

(3)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三年级科学第三课

三年级科学第三课

三年级科学第三课《探索三年级科学第三课的奇妙世界》嗨,大家好!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我们三年级科学课的第三课,那可真是超级有趣呢!在这一课里,我们开始了解到关于植物的好多好多奥秘。

你知道吗?植物就像是大自然的小魔法师。

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向日葵,它总是朝着太阳的方向。

我就一直在想啊,向日葵是不是太阳的小跟班呢?它怎么就那么听话,一直朝着太阳转呢?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向日葵里面有一种生长素,这种生长素就像个调皮的小娃娃,它特别害怕阳光,总是往没有阳光的地方跑。

结果呢,就使得向日葵的茎一边长得快,一边长得慢,这样向日葵就自然而然地朝着太阳的方向歪过去了。

哇塞,植物世界是不是很神奇呢?我还记得在课堂上,我和同桌小明就开始争论起来了。

小明说:“我觉得植物都长得很慢很慢,它们肯定很懒。

”我可不同意他的说法,我马上反驳他:“你看竹子,它在地下扎根好几年呢,可是一旦开始生长,那速度快得不得了,能一下子长好高好高,怎么能说植物懒呢?”旁边的小红也加入了我们的讨论,她说:“对呀对呀,还有那些藤蔓植物,它们为了能找到支撑,会努力地伸展自己的茎,多努力呀!”我们三个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最后都觉得植物有着它们自己的生长节奏,可不能随便说它们懒呢。

在这一课里,我们还观察了学校小花园里的植物。

那里面的花五颜六色的,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有红色的月季花,粉色的桃花,还有黄色的小野花。

我蹲在一朵月季花旁边,仔细地看着它的花瓣。

花瓣摸起来软软的,滑滑的,就像妈妈刚给我买的丝绸手绢一样。

我在想,这花瓣是怎么长成这么漂亮的样子的呢?老师说,花瓣的颜色和形状都是为了吸引昆虫来帮助它们传播花粉。

就像我们人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参加聚会一样,植物也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好让小昆虫们能注意到它们。

我看到有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它们就像是勤劳的小工人,在一朵朵花之间忙碌着。

我就问老师:“老师,小蜜蜂怎么知道哪朵花有花粉呢?”老师笑着说:“小蜜蜂可聪明啦,它们能闻到花的香味,看到花的颜色,就像我们能看到蛋糕店的招牌就知道里面有美味的蛋糕一样。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3课-我们的水钟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3课-我们的水钟
看图回答相关问题。
1.雷雷制作的是( B )水钟。 A.泄水型 B.受水型
2.用这个水钟做滴漏实验,在滴完200毫升水的过程中, 滴出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的速度相比( C )。 A.前10毫升水滴得快 B.最后10毫升水滴得快 C.一样快
3.我们在用这样的饮料瓶制作水钟时,关于刻度的划分, 最好的办法是( C )。 A.从瓶底开始 B.从哪里开始都可以 C.从瓶底上面形状规则的部分开始
二、判断。 1.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刻度划分的准确度 和滴水的快慢。( √ ) 2.制作水钟前,我们要先完成设计方案。( √ ) 3.制作简易型水钟时,可选用圆柱状的塑料瓶来制作。
( √) 4.如果在矿泉水瓶盖上戳一个洞,让瓶内的水慢慢滴下 来,水择题。 1.小明自制的水钟时间刻度不均匀,原因是( C ) A.滴水孔太小 B.盛水的容器太大 C.滴水速度不均匀
二、重点实验做一个“水钟”。
一、填空题。 1.我们可以控制 水流的速度 ,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2.人们曾用一个底部钻有 小孔 的碗,放在水中,让碗慢 慢 下沉 来计量时间。
3.在做滴漏实验时,如保持瓶盖上小孔大小不变,水流速度会
越来越慢,最后逐滴往下滴。这种现象说明水流速度的快慢与 水位的高低 有关。
2.做水钟的关键是( C ) A.选好饮料瓶 B.瓶盖上钻小孔 C.制作一个能以固定速度滴水的滴漏
3.在制作我们的水钟过程中,画出水钟结构的环节属于( B ) A.确定任务 B.设计方案 C.制作 D.测试 4.在制作水钟时,盛水的容器中水滴下的速度( A ) A.越来越慢 B.越来越快 C.时快时慢
第3课 我们的水钟
一、知识速记 1.水流速度不固定会影响计时的准确性,我们可以 控制水流的速度 ,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 精确的计时方法 ,随着科 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第3课 不简单的杠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第3课 不简单的杠杆
2.比较上题中的理发剪和铁皮剪,它们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 杠杆? 理发剪是费力杠杆,铁皮剪是省力杠杆。
期末综合练习
3.用省力杠杆做理发剪好吗?费力杠杆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选择何种杠杆,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的。剪头发本身力度 不大,没必要省力,因此理发剪使用费力杠杆。费力杠杆虽 然费力,但是省距离,理发师的手指稍微一动,就可以在很 小的范围内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期末综合练习
3.杠杆是否省力与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和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有关。 4.杠杆的 支点位置 和 支点高度 不同,杠杆的作用效(1)增大力的作用效果: 撬棍、启瓶器、钳子、羊角锤 等。 (2)扩展力的作用范围: 打捞网、筷子、船桨、钓鱼竿 等。 (3)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锄头、撬棍 等。
期末综合练习
二、重点实验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期末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单纯依靠自己肌肉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制造一些___工__具___
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2.杠杆中的三个点是
支点
_阻__力__点__(_顺__序__可__颠__倒__)__。
、 用力点 、
期末综合练习
3.杠杆好比是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有的像撬棍那样 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 ,有的像打捞网那样___扩__展__了___ 力的作用范围 ,有的像锄头那样_改__变__了__力__的__作__用__方__向__。
期末综合练习
二、判断题。 1.棍子就是杠杆。( × ) 2.开瓶器的支点在瓶盖的边缘。( × ) 3.生活中的一些工具,如剪刀、羊角锤等都是变形的杠杆。 (√ ) 4.医生用镊子夹药棉,是因为使用镊子可以省力。( × ) 5.改变杠杆的支点位置和高度,能改变杠杆的作用效果。 ( √)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 《测量气温》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  《测量气温》教案

教科版三上第三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测量是很关键的一步。

如果测量方法不对,那么测量结果肯定是比如气温计放置的位置或时间不对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描述一下气温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能发现每天教室外气温的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清晨和傍晚的气温较低,中午和下午的气温较高。

不考虑寒潮或者暖流的影响,气温的变化主要受日照的影响。

9点以后温度上升较快,如果是多云或者阴天,则气温上升较慢。

2023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 压缩空气

2023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 压缩空气

播放视频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你的梦里就不会有我的出现,我们都在不断地 和陌生人擦肩;如果人生不曾相遇,我的生命里就不会有你的片段, 我们都在细数着自己的日子。 ►当离别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我们注定分散两地,继续彼此未完的 人生,如果我说放不下,短短一个月的光景,你是否愿意相信,我的 真诚,我的执着,只源于内心深处那一份沉沉的不舍。
慢慢用力向上拉注射器活塞,然后松手,你 又发现了什么?
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 播放视频
向上拉抽进空气的注射器活塞时,活塞位置 _上__移__,松手后活塞位置_下__移__,说明空气__能___ (填“能”或“不能”)扩张。向上拉抽进水的 注射器活塞时,活塞位置_不__变__,松手后活塞位 置_不__变__,说明水_不__能__(填“能”或“不能”) 扩张。
空气
3 压缩空气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空气和水、石块一样 都能占据空间。空气和水 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探索:空气中的压缩现象
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 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 的水和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 管口,将活塞向下压,会发生 什么变化呢?
记下初始的刻度,堵住注射器管口,慢慢用 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播放பைடு நூலகம்频
向下压抽进空气的注射器活塞时,活塞位置 _下__移__,松手后活塞位置_上__移__,说明空气__能___ (填“能”或“不能”)压缩。松手后,活塞能 回到原来的位置,说明压缩的空气__有___(填“有” 或“没有”)弹性。向下压抽进水的注射器活塞 时,活塞位置_不__变__,松手后活塞位置_不__变__,说 明水_不__能__(填“能”或“不能”)压缩。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 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 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 样去爱自己。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测量肺活量》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测量肺活量》教学设计

3.测量肺活量【教材简析】《测量肺活量》是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

本单元分成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和变化,本课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课。

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

研讨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生活》,已经了解了人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肺活量》,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

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对肺活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认识到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生通过对测得的肺活量值进行分析和反思,体会到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加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利用简易的材料测量肺活量,掌握如何获取合理的数据,并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学生通过与国家标准肺活量数值的比较和分析,初步学会对自己测量的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耐心、细致的完成测量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
狗尾草

颜色
软硬
粗细
质地

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果实
颜色
形状
大小
多少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两课时
教学教学过程
重点问题指导
及补充修改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说明:
1.表格内打印字体为四号仿宋。
2.单元主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链接点、教学准备、课时等栏可以打印。
3.重点问题指导及补充修改栏、课后反思栏和板书设计必须用黑色中性笔书写。
单元
主题
植物
课题
大树和小草
授课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知识 链接点
教学
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