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茅盾的代表作:1927~1928(《蚀》的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9《虹》—时代女性成长的曲折1933《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1942《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具鲜明三十年代时代特征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风景谈》—歌颂延安精神矛盾的小说成就:1、题材与主题的开掘: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A、1929《虹》—时代女性成长的曲折B、《蚀》以广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迅速真实地反映了刚刚过去的大革命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着的大革命失败的社会心理《幻灭》:描述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
主人公静女士怀着小资产阶级的天真幻想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幻想破灭回到个人恋爱的小天地《动摇》:知识分子方罗兰身处革命与反革命的严重冲突中,既不敢打击敌人,又不敢依靠工农,在动摇中葬送了革命和自己《追求》: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失败后既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又不愿苟活沉沦,只能盲目的挣扎而终不免失败C、《子夜》:a、对中国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吴荪甫的失败结局,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b、表现了三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家利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停工,最终导致破产D、《霜叶红于二月花》揭开了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一角。
描写了婉卿对待性无能丈夫的那些场面,流露母性的温柔胸怀,揭示了人性的美丽(《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剧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向反抗道路的必然2、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注重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子夜》吴荪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一、吴荪甫具有两方面的性格a、果断、自信。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开始。
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推向高潮。
《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
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a、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二、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三、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梅光迪、胡先啸、吴宓。
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主张依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
宗旨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主要研究和为维持传统文化。
与新文化相反,站在了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四、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文学研究会:1921 年1 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12 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 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五、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
受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使命”,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她们又重视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热炮火’.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里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六、周作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之一,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小说一」「五四小说。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的《狂人日志》、紧接着第二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
「五四小说」从此拉开序幕。
「林译小说」古文家林纾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
「周译小说」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为代表,直译日俄与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说,影响到了“五四“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风格。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家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形成: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刺激。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写的是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牲一个旧式的弱女子,若不离异又必陷入自己一生于不幸。
小说人物最后就这样处于两难境地。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烦忧”。
《沉思》提出作裸体模特儿的女子为何爱人反对、官吏干涉,甚至男性画师也不理解她的动机,使其陷入沉思之中。
担任模特儿的纯洁美丽的女性是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她向往于用自己的身体通过画面来将“爱”与“美”传诉给人们,但是她的理想破灭了。
《微笑》让一个女犯人“慈祥的微笑”发出奇效,竟然使小偷都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了“有些知识的工人”。
王统照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参杂并存。
《春夜喜雨》常常蒙上一层虚幻的色彩,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缺乏现实力度。
《湖畔儿语》加强了社会现实感,从一个有家不得归的儿童视角,侧写贫苦母亲被迫卖淫的困境,以及这种特异的人生环境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严重残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等短篇以沉实的笔触写底层人民穷苦的生,或惨痛寂寞的死,“爱”与“美”的“问题小说”的玄想,已被真实的图景所代替,艺术上也更加圆熟。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王超冰
著名文学史研究家王瑶之女。九十年代后迁居海外。论文代表作《不容忽视的副笔——试析老舍小说中关于 婚姻爱情的描写》、《读<茅盾作品浅论>》和《“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谈巴金短篇抒情小说的现实 感》等。
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比较注“全方位”的整体研究,突破了以往现代文学史研究和 作家作品评论的某些旧格局,没有像以往的文学史专著一样孤立地讲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 特点,而是变单篇的个体分析为综合性的整体研究,比如就“鲁迅”而言,作者们结合了时代的发展将对鲁迅的 介绍分为两章,分别在第一编《第一个十年》和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中根据社会局势的影响而分析其对作家所 产生的艺术的改变。在作者们的笔下,中国现代文学不是彼此隔离、互不依赖的个别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 经纬相连的有机整体。他们既把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个整体单位放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世界文学发展史的更大的历史 单位中,去探讨它的价值和地位,又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历史尤其是思想发展史另一个整体中,去研究中国现代文 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一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第一编为第一个十年 (1917一1927),第二编为第二个十年(1928一1937.6),第三编为第三个十年(1937.7一1949.9)。这种分法最简 明,彻底撇开了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历史分期纠缠不清的说法,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 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非常客观。在 内容选择上和编排上,教材每编又按照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新诗和戏剧的顺序安排具体内容。它虽然也按传 统的文体分类法,但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然后设专章论述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 作家作品,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也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 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 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 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 人的同情和理解。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对于文学流派,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 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 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同时它还包括台湾文学,每章后也都有注释和年表,这是其一大特色。而注释 和年表对每章所提及的文学社团、期刊、运动、论争、事件,有影响的作家、作品都作了全景式的扫描,使本书 更加具有了立体感和时间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思想文化基础: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政治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伦理道德)语言基础:新文化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陈独秀主张“以欧化为是”、胡适提出“输入学理”、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
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废文言倡白话,提出文学改良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4、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6、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是文学革命的内容更加具体化。
二.文学革命取得的重大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随后有创作了《孔乙己》、《药》。
除此之外还有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精彩摘录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的现代文 学史教材。这部作品突破了以往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 引入了“现代性”的文学史撰写观念,并对众多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 评价。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和王超冰这四位学者的合作撰写,为读者展示了中国 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这部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现代文学 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还深入探讨了文学思潮、运动以及文学与社会、 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关系。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引起了学术界的材,也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方法。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力的现代 文学史著。它的为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发展契机。这部 作品的问世不仅是对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反思期的一个巨大贡献,更是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之一。
在具体内容上,目录对于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例如, 在第一章“清末民初文学”中,作者钱理群对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学观念、 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在每个章节的子标题中,作者 又聚焦于该时期文学发展的核心议题,如“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叙事”、“大众 传媒与通俗文艺的兴起”等等。
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钱理群先生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入剖析, 指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他不仅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优 点和长处,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他还对如何正确评价中国现代文 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一 部全面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更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现代文学内在规律和 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 理解,同时也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1917年文学革命发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时三十年。
这一时期,文学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在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展现出蓬勃生机。
本文将全面回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特点与影响。
一、文学革命与初期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文学革命。
这场革命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他们倡导文学民主,反对封建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这场革命迅速席卷全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新文学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学作家们纷纷摒弃旧有的文学观念和形式,致力于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贴近民众生活的作品。
他们注重个性解放,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元化与流派纷呈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和作品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现代文学的瑰宝。
同时,以茅盾、老舍等人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流派,则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描绘,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还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各具特色,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景观。
三、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的繁荣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学批评家们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文学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附录本章年表
附录本章年表
第二编
本编延续第一编的阐述手法,首先讲述了第二个十年具有旗帜性质的文学思潮运动,指明了第二个十年别离了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团队作战”的局势,新文学内部已然开始分裂,形成了无产阶级文艺和资产阶级文艺相对立的局势,同时较为粗略的分析了两大文艺思潮,指明本时期的创作趋势和导向。紧接着,作者分章介绍了本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文学大家茅盾、老舍、巴金以及沈从文。然后根据文学题材的划分介绍了诗歌、小说等在第二个十年里的继续发展。在戏剧领域,又着重单列出剧作大家曹禺,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另外本编延续第一编中《鲁迅》的讲述,继续讲述了鲁迅在第二个十年中的文艺贡献,在本编的鲁迅专章中,作者又借题讲述了鲁迅创作的杂文的意义及其后世影响。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基本线索
第十章茅盾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二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三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和趋向
附录本章年表
附录本章年表
第十一章老舍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
一民国通俗小说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小说
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附录本章年表
附录本章年表
第五章郭沫若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六章新诗(一)
一新诗的诞生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二早期白话新诗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一雅俗对立的逐渐消解
二体验与追忆
二各类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在文学革命之前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晚清的裘廷梁提倡的白话文运动也为后来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文学革命的条件:1、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乘机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增长,又为新的文化与文学运动提供了物质的阶级的基础;3、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早就了一批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4、现代印刷工业技术的引入促成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导致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障5、辛亥革命之后的十多年里,思想政治松动,相对比较自由,文化空气新鲜。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始。
陈独秀在发刊词《警告青年》中就鲜明的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其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文论是陈独秀主张“以欧化为是”,胡适提出的“输入学理”,还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主张,都以恢弘的气度、充沛的热情大力输入西方文化,最大限度地吸收新的信息,迎赶世界潮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一、我国现代文学我国现代文学是指近现代我国社会飞速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在这30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我国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作家们通常从个人生活、社会现实、历史记忆等方面出发,展现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二、三十年“三十年”在这里指的是1980年代到2010年代的这30年时间段。
这段时间是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这30年里,我国文学在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作品涉及的主题广泛,风格多样,作家们对于个体命运、社会现实、国家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深度。
三、名词解释在我国现代文学这一主题下,我们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这些名词可能涉及到特定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和意蕴,深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这30年来,我国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作家们对于时代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表达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力量和魅力。
我相信,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下社会的脉搏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启发。
总结回顾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名词解释和梳理,我们不仅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名词,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让我们继续深化对我国现代文学的知识,为文学创作和传播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人文关怀和个人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名词解释1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2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
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
——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3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同时,“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也产生较大影响。
4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成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
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
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现代文学三十年
1、“学衡派”:1922.1,在南京创刊《学衡》,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昌明国学,融化新知”。
2、对“甲寅派”的斗争,还击:文研社、制造社、语丝社、新月社等进行还击。
鲁迅:《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评文化运动〉》,徐志摩:《保守与玩旧》等。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等12人。
将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还陆续出版了《文学旬刊》、《诗》月刊、《戏剧》月刊、“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
文学研究提倡“为人一辈子的艺术”,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制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视为“为人一辈子而艺术”的一派。
4、制造社:l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其代表人物是郭沫假设、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
刊物有《制造季刊》、《制造周报》、《制造日》、《洪水》、《制造月刊》等。
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咱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视文学创作的“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
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创作上看,制造社的流派色彩比较显著。
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创作社致力于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5、语丝社:1924年11月,在鲁迅的支持下由孙伏园发起开办《语丝》周刊,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提倡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要紧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川岛、刘半农、冯文炳、俞平伯等。
6、鲁迅庞大的思想深度(“表现的深切”)以现代意识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第一,鲁迅从启蒙主义的角度和立场出动身,观看中国的社会现实,因此他关注的中心是人的精神状态,进行的工作是批判“愚弱的国民性”。
第二,鲁迅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小说深刻的反映了一个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上篇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2离去—归来—再离去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现代文学(30年)
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于浙江桐乡一个古老的文化气息颇厚的 水乡乌镇。“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 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 最主要的笔名。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茅盾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 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 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极其成长史的写法,逐 渐使他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 远,“社会剖析小说”便由此而来。 他的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 艺术,视野,对他开创“社会剖析小说”起了绝大 的作用。
茅盾的小说成就(一)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 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 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的同步,自 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能反映时代全貌极其发展的史诗性。 其次,时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 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更注重于表现人物性 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 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然而如果我们更近一步探究,就会发现这部小说还 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 的思考。 这部作品所写,即是一个来自农村 的纯朴的农民与 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 的故事。 《骆驼祥子》中对城市贫民性格弱点的批判,就不 自觉的纳入到了老舍小说“批判国民性弱点”这一 总主题中。
茅盾的小说成就(二)
以茅盾的文学观念来说,人物是小说的中心, 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客观条 件,客观环境造就了人,所以他总是从多方 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 人物性格极其发展。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 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在1922年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泛神便是 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 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如《我是偶像崇拜者》、《天狗》。 郭沫若于1918年开始诗歌创作。1919年9月,诗作开始在宗 白华编辑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女神》。是新 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即充分表现了 “五四”时代精神,对现代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开创,和自由体新 诗形式的创造开了一代诗风,奠定中国诗歌现代化基础。
四、后期战斗生涯和创作(28—78年) 1928年2月他东渡日本后,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流亡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郭沫若别妇抛子,回国参加抗战,
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解放区,新中国成立,郭沫若历任中央人民 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国内反共投降势力嚣张之时。郭沫若将“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 时代里去了”,“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序 俄文译本史剧〈屈原〉》)。
影射和讽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现实,从而引起强烈的反响。 2、结构:五幕六场
3、主题:
歌颂了热爱祖国、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屈原、揭露和鞭挞 了卖国和残害进步力量的反动行径,激励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将 抗战进行到底。
诗人借助这个自我形象尽情地发泄内心的积愤,高唱反抗战歌,鼓 吹个性自由。 (五)歌颂人类劳动的伟大。
三、《女神》浪漫主义特点:
《女神》的艺术风格是雄伟豪迈的。 (一)《女神》的题材有不少采用历史和神话传说。 (二)汹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形式开放自由多样。
四、《凤凰涅磐》
这首诗创作于1920-1,是《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抒情长 诗。它借凤凰“集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 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思考题: 1、为什么郭沫若的《女神》开创了中国新诗的新纪元或
开了一代新诗风? 2、《凤凰涅磐》中凤凰的形象及意义?
第三节 其它创作
一、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一)《星空》
1、概述:出版于1923年,共34首诗,作于1921年10月至 1922年12月。是第二部诗文集,这时新文化阵营分化,革命暂时 进入低潮时期。郭沫若这时一面是孤寂彷徨,一面也在追求探索, 思想呈现为矛盾状态。
二、小说:
1918---47年,共发表小说40多篇。 191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后来相继又发表了《后 悔》《漂流三部曲》《一只手》等等。 (一)它的小说可分为两类: 1、寄托小说:是借古代或异域的风土人情抒发自己情感的小说。 2、身边小说:是写自己身边的或经历过的事情的随笔式的小说。 (二)小说的内容: 1、暴露旧社会的黑暗,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上的不幸。 2、表现热烈的爱情。
(一)结构:长诗共六章。 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 《凤凰涅磐》集中地体现了诗人那种“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努力”的思想。
(二)思想艺术特色:
1、塑造凤凰的光辉形象。 2、《凤凰涅磐》洋溢着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3、创作方法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4、在表现形式上彻底打破旧诗格律的镣铐,真正实现了诗体 大解放。
4、屈原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主人公屈原成为一个高度浓缩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的艺术 典型。
基本特征是:对祖国对人民矢志不移的爱和不屈不挠的斗 争精神。
屈原的形象既是历史的,又蕴含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具有 “借古鉴今”的意义。
5、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的特色。
1、“失事求似”的史剧表现方法。 2、悲壮激越的悲剧精神。 3、沉郁顿挫的诗意的抒情。
第二节 《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 部新诗集,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 的新诗集。
《女神》简况: 《女神》共收郭沫若早期的新诗56首,绝大部分作于留日期间
的1919年和1920年间。《女神》共三辑。 第一辑:《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第二辑:《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
思考题: 1、试分析《屈原》的主题、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2、从《屈原》看当今银屏上的历史剧,谈谈你
自己的看法?
2、代表作《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作家、戏剧家、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卓越的无 产阶级文化战士。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 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 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一、童年和中学时代(1892—1913)
三、从《星空》到《恢复》(1921——1928)
1921年4月,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文学社团创 造社。1923年回国,弃医从事文学活动。1924年以后系统地学习并 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8年2月14日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郭沫若出版诗文集《星空》,诗集《瓶》、《前茅》、《恢 复》,并创作了《卓文君》(1923),《王昭君》(923)、《聂 嫈》(1925)等三个历史剧,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还出版 了小说戏剧集《塔》。小说散文集《水平线下》和《橄榄》及中篇 小说《落叶》等。
(三)《恢复》
1、概述:出版于1928年,共收诗作24首。这时,郭沫若已经 经受了革命战争的考验、锻炼,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的战士。
2、代表作; 《如火如荼的恐怖》《血的幻影》《战取》、《我想起了陈涉 吴广》。
(四)《瓶》
写于925年,是一组歌咏爱情的短诗。由《献诗》及连贯的42 首组成,以浪漫主义方法描写和歌唱一对青年男女大胆、炽热、真 挚的爱情,而以悲剧告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热恋情人多情善感的 复杂心理。
A、内容:《桃花源记》式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相对照 的不同)。
B、艺术:继承了《女神》的浪漫主义。
(二)《前茅》
1、概述:出版1928年,包括《序诗》在内共23首诗作,大部 分诗作写于1923年。是一部歌颂工农为革命的“前茅”的诗集。
2、代表作简述: 《黄河与扬子江对话》《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太阳没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1)
主讲 李翠梅
第四章 郭沫若
第一节 郭沫若的生平及思想发展 第二节《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 第三节 其它创作
第四章 开一代新诗风的先驱---郭沫若
第一节 郭沫若的生平及思想发展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鼎党, 四川乐山人。1919年首次发表新诗时,自署笔名 “沫若”。
(三)小说的艺术特点:
1、构思新颖奇特、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2、语言亲切、流畅,具有诗的气息。
三、散文
(一)散文分类:分为三类: 1、传记体的散文 2、政论体的杂文 3、抒情小品文
(二) 艺术风格: 1、浓烈的主观情感; 2、重叠句式、浓墨重彩的语气、妙趣横生的文辞。 3、衬托对比、虚实相间;
《虎符》(1942年)《孔雀胆》(1943年)《南冠草》(1944年) 《筑》[又名《高渐离》](1946年)
2、艺术成就: (1)现实性和战斗性的主题 (2)壮美的悲剧精神 (3)激越的浪漫主义诗情 A、诗化的语言 B、诗化的人物
(三) 《屈原》
1、创作背景: 创作于“皖南事变”之后的1942年1月,正值国际法西斯猖獗,
二、创作觉醒期和爆发期(1914—1920)
1913年底,郭沫若怀着“救国济民”的抱负走出夔门,离国经 朝鲜于1914年初抵日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三年毕业后 考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
到1916年他开始创作了白话新诗。郭沫若和哲学上的泛神论思 想接近。他用自己所理解的泛神论思想来对中国古代老庄、孔子哲 学思想进行“再发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泛神论思想。
二、《女神》的主要思想特色:
(一)爱国主义思想是贯串《女神》的巨流。 1、热情而狂放。 2、富有战斗感情。
(二)强烈的叛逆精神。 1、凡是旧现实所要肯定的,他都要否定。 2、旧现实所要否定的,他都要肯定。
(三)乐观主义精神。 诗人是一面讴歌“破坏”,一面又讴歌“创造”。
(四)追求个性解放精神。 在《女神》中无处不有一个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四、历史剧
(一)前期历史剧创作 1、概述:《卓文君》(1923年2月)《王昭君》(1923年7
月)(3)《聂嫈》(1925年6月) 2、艺术特色: (1)“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原则: (2)不拘泥于成说的革新创造: (3)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二)40年代的历史剧 1、概述:《屈原》(1942年)《棠棣之花》(1942年)
亲!》《匪徒颂》等 。 第三辑:所收诗篇内容较为驳杂。
一、《女神》产生的时代:
写于1918年---1921年。此时正是“五四”运动的高潮期,反对 就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要科学,要民主 已形成狂潮。“五四”时代是生气蓬勃的时代,充满反抗、破坏、 革新、创造的时代。这种潮流也激荡着远在国外的郭老,在这种潮 流的冲击下,郭老的爱国主义思想,反封建的愤怒感情终于像火山 一样爆发出来,其形式就是他的新诗,所以说《女神》是应伟大时 代而产生的,是对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冲击,是对改造旧中国呼出 的强烈要求,诗集充满了追求赞美理想的无比热烈。都反映了“五 四”革命的特征,传出了“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