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作者:杨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摘; 要:构式语法理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传入国内,至今已经二十多年。
其间很多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成果颇丰。
从总体上看,汉语构式语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汉语具体构式的研究和对构式语法理论的本体研究两个方面。
关键词:构式;构式语法;互动作者简介:杨帅(1988.7-),男,山东省临沂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11.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小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和后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美国描写主义的结构分析方法都让汉语语法学家将句法具有递归性这一思想奉为圭臬,但是结构分析方法在分析汉语整体句式义和语言形式本身的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九十年代构式语法的传入正好弥补了结构分析法的这一不足。
在汉语语言学界,早在构式语法理论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有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体现出了构式思想,王力对“处置式”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构式的形式和语义关系的早期探索。
另外,朱德熙(1981)、张拱贵(1985)等对句式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构式观。
但是,国内的语法学家没有将这种研究思路和语法观念很好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最终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法理论。
最早在汉语语言学界引进西方构式语法理论并进行汉语具体实例分析的是张伯江。
张伯江(1999)对汉语双宾句进行了研究,文中张伯江总结了结构主义方法在解释汉语双宾句时的三点不足,认为对汉语双宾句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以往从“位置”角度的定义,而是要转变研究思路,从句式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解决结构主义方法所不能完美解决的问题。
张文中的“句式语法”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构式语法”。
由此,构式语法开始进入国内语言研究者的视野。
2011年之后,随着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下卷)、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和刘正光主编《构式语法研究》的出版以及大量构式语法研究论文的发表,构式语法研究不断升温。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
文化长廊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杨帅 黑龙江大学摘 要:构式语法理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传入国内,至今已经二十多年。
其间很多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成果颇丰。
从总体上看,汉语构式语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汉语具体构式的研究和对构式语法理论的本体研究两个方面。
关键词:构式;构式语法;互动作者简介:杨帅(1988.7-),男,山东省临沂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195-011.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小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和后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美国描写主义的结构分析方法都让汉语语法学家将句法具有递归性这一思想奉为圭臬,但是结构分析方法在分析汉语整体句式义和语言形式本身的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九十年代构式语法的传入正好弥补了结构分析法的这一不足。
在汉语语言学界,早在构式语法理论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有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体现出了构式思想,王力对“处置式”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构式的形式和语义关系的早期探索。
另外,朱德熙(1981)、张拱贵(1985)等对句式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构式观。
但是,国内的语法学家没有将这种研究思路和语法观念很好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最终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法理论。
最早在汉语语言学界引进西方构式语法理论并进行汉语具体实例分析的是张伯江。
张伯江(1999)对汉语双宾句进行了研究,文中张伯江总结了结构主义方法在解释汉语双宾句时的三点不足,认为对汉语双宾句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以往从“位置”角度的定义,而是要转变研究思路,从句式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解决结构主义方法所不能完美解决的问题。
张文中的“句式语法”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构式语法”。
由此,构式语法开始进入国内语言研究者的视野。
2011年之后,随着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下卷)、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和刘正光主编《构式语法研究》的出版以及大量构式语法研究论文的发表,构式语法研究不断升温。
10-04关于句式问题(载于《语文研究》2010)
关于句式问题①——庆祝《语文研究》创刊30周年范晓提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句式研究的历史,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不足。
指出学界对“句式”含义存在着不同观点: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句式观。
文章把句式定义为由一定语法形式显示的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句子的结构格式,具体可表述为:由词类序列、特定词(或特征字)、固定格式、语调等形式显示的包含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并具有语用功能的句子结构格式。
同时论述了句式的特点以及句式跟句型、句模、句类的联系和区别,对句式的描写和命名作了概述,指出描写和命名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文章最后还就特定句式的研究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句式句型句模句类结构格式(构式)句式意义(句式义)句式研究是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这是因为,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而任何句子都是按照特定的句式构造的;因此,语法学的发展跟句式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对句式进行专题的理论研究并把汉语语法里的各种句式研究好,不仅有理论意义,能丰富语法学理论,而且有重大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有利于汉语语法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自动翻译等应用研究有所裨益。
句式研究是个大课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谈三个问题:一是汉语句式研究概况,二是句式的含义问题,三是句式的描写和命名问题。
1.汉语句式研究的概况研究汉语句式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50年以前)“句式”这个术语不知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笔者发现陈望道《〈标准国语文法〉和疑问句式》(1921)提到“句式”,并在文中讨论了几种“表示疑问”的句式;《修辞学发凡》(1932)也提到过句式:“变化句式是杂用各种句式,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直陈句和询问句、感叹句之类”;《从分歧到统一》(1939)提到:“凡是用内动词或外动词的句子,可以有叙述、描记等多种句式。
”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虽未用“句式”这个术语,但在分析实体词在句子中的“位”时提到了句子的“式”,实质上涉及句式。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二版)
目录分析
1.1关于汉语
1.2关于汉语研 究
2.1句法结构的层次 性与句法成分的“替
换”和“扩展”
2.2关于结构层次分 析的方法
2.3结构层次分析中 要注意的问题
2.4结构层次分析的 作用和局限
3.2句式变换分析 的客观依据和需要
遵循的原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结构层次分析 的局限和句式变换
分析方法的产生
3.3句式变换分析 的作用和局限
7.4从“变换分 析”“成分移位”到 “提升合并”和“拷 贝删除”
8.1关于代词与 空语类的语义 指称
8.2语义解释理 论与语义所指 现象
8.3约束理论与 人称代词和反 身代词的语义 所指分析
8.4约束理论与 空主语和空宾 语的语义所指 分析
9.1句法成分的不同 语义联系和“语义指
向”现象
9.2 “语义指向” 对汉语复杂语义结构
和跟数量有关
的语法分析问
题
5
10.5汉语中的 “领属范畴”
和跟领属有关
的语法分析问
题
11.1从“差一点儿” 和“大星期天”说起
11.2认知理论的基 本假设和主要目标
11.3语言中的“隐 喻”和“转喻”分析
11.4语言中的“意 象”和“图式”分析
12.2 “认知域系 连”和指称现象的
语用分析
12.1语言的用法和 语用法的语法化
表达的特点
作者介绍
这是《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二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12.3 “会话原则” 和会话含义的语用
分析
12.4 “言语行 为理论”和言 语行为义的语 用分析
12.5 “语法化 理论”和语用 法的语法化分 析
汉语语法研究笔记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
古代学者,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约40年。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代表人物和著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马建忠(1845-1900)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
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马氏文通》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该书以西方语文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汉语语法研究流派
汉语配价语法“价”(valence)指动词跟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记作NP)之间的依存关系(dependency).其中,动词是支配成分,NP 是从属成分。
从属成分又叫配价成分[简称"价"(valent)],或配项(dependencyconstituents)。
一般地说,能跟一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一价动词(monovalentverb),如:(人)走;能跟两个NP组合的动词叫二价动词(bivalentverb),如:(他)买(菜);能跟三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三价动词(trivalentverb),如:(爸爸)给(我)(一本书)。
因此,"价"是对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是根据动词的组合能力而聚合成的一种语法范畴。
法国语言学家泰尼埃尔(LucienTesniere)首创了配价语法,德国语言学家又大大地发展了配价语法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称动词配价所支配的成分叫补充成分(Ergan-zugen),不受动词配价支配的成分为自由说明语(FreieAngaben)。
补充成分又分为(obligatorisch)和可有的(fakultativ)两种。
汉语配价语法主要是从这一系统借鉴和发展而来的。
不过,类似配价的观念在吕叔湘(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中也有过。
例如:"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
...动词可分为'双系'与'单系'..."朱德熙首先明确地把配价语法的思想引进汉语语法研究。
他在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第1.2期)中,用动词配价的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的"构成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等问题,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比如,文练(1982)《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第1期)讨论了确定动词向的前提和标准。
构式语法理论与现代汉语研究
C是 一个 构式 当且 仅 当 C是一个形 式一 意义 的 配对 < is>且 C的形 式 ( i或意义 ( i的某 些 方 F,i, F) s)
面不能从 C的构成成分或其它先前 已有 的构式 中 得到完 全预测 … 。
一
动态情景相联系, 是一种基于体验的完型, 具有整体 意义。如某物移动 , 某人经历某事, 某动作引起某结
这样 , 就像词义的引申会产生新的义项一样 , 基本构 式义通 过 引申和扩 展 , 成 有不 同句法 和语 义 表 现 形
的相关 构式 , 这些互 有 联 系 的构 式共 同构 成 一 个 家
句式的语法意义是 “ 表示处置” 。朱德熙认为“ P N
.
+ 着 +N ” V+ P 是个 歧义 句 , 以分 化 为 C 和 C 可 式 式 , 表静态 的存 在 ( C式 台上 坐 着 主席 团 ) C 式 表 ,: 动态 的活动 ( 台上 唱着戏 )实 际上是 指 出 了“ P + , N。
果等 。构式就 是对与人 类经验有 关 的基移动构 式)
个 构 式 ( nt co ) 以是 大 到 句 子 小 到 o ri C sutn 可
语素的任意大小的结构。 ( 构式作为语法单位存在的理据 二) 如 前所述 , 们在语 言 中需 要某 个 构式 的原 因 我
是该构式 的形式或意义 不能从 语言 中已经存在 的成 分中推导 出来 。如英语 中的 wy构式 : a
F a k fu d hs wa o Ne r r n o n i y t w Yo k. F a k d g h swa u ft rs n[] 3 r n u i y o to he p io 2 o
[ 关键词] 构 式; 构式语法 理论; 构式意 义; 承 继联接 中图分类号 :0 3 H 4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62— 60 20 0 00 0 A 17 8 1 (09)6- 19- 3 意义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 , 把移动解读直接归结 于构式 , 即认为移动义是由构式而非特定动词赋予 的, 被认为是更为经济合理的解决办法。 单位 照顾 我 一套房子 。
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若干思考
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若干思考1. 本文概述构式语法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汉语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与局限,并提出若干思考。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是构式的实例,这一观点为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构式语法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最后讨论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本文的目的是促进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的深度融合,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
2. 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构式语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心智表征和处理过程,而构式语法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式”这一核心概念,认为语言中的基本单位并非传统语法理论中的词汇或规则,而是构式——即形式和意义配对的语言单位。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语法的局限性,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功能语言学方面,构式语法也吸收了其重视语境、意义和用法的思想。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使用不仅受到语法规则的制约,更受到语境、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构式语法强调对语言使用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研究,而非仅仅关注语言形式的静态描述。
构式语法还借鉴了语言学中的其他理论,如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等,逐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基础为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使得构式语法能够更好地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揭示汉语的语言规律。
在汉语研究中,构式语法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汉语本质的认识,也有助于解决传统语法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
例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多义现象和非常规构式,这些现象往往难以用传统的语法规则进行解释。
而构式语法则可以从形式和意义的配对关系入手,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语言使用规律。
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and Grammat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Dialects 作者: 刘丹青[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方言
页码: 106-116页
主题词: 方言语法;语法化;动态性;可变性;异质并存现象
摘要:本文指出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两大传统背景——结构主义语法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分别偏重共时和历时研究,缺乏交汇点,而语法化理论正好为共时和历时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文章结合众多实例,分析了语法化理论给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所带来的启示,主要是认识到语法是动态的、可变的,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语法单位性质的动态性、可变性和异质并存现象,2、语法范畴的动态性和可变性,3、语法手段的动态性和可变性。
汉语语法研究方法论
汉语语法研究方法论Methodology on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必修基础课程。
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通过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汉语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分三段:1、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信念、方法论原则和相关的研究课题,特别介绍和评论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有关课题。
包括认知科学的学术背景及其对语言学的影响、认知语言学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基于认知的汉语功能语法、认知研究和实验分析、从认知研究到计算分析等方面。
2、生成语法的基本信念、分析方法,特别介绍和评论汉语生成语法研究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包括生成语法的历史阶段及其理论框架、主要概念、若干基本操作。
重点介绍最新的“最简方案”理论及其对汉语研究的意义等方面。
3、汉语四大基本语法范畴:句子与小句的结构、时间范畴、疑问范畴、否定范畴。
包括世界语言中这些范畴的主要类型、汉语表现的共性与个性、汉语研究中反映的难点及其对世界语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等方面。
袁毓林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yuanyl@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2015年度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汉语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中文信息处理。
胡建华研究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hujh@博士生导师,《当代语言学》主编。
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句法学、语义学、儿童语言习得。
陈振宇副教授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chenzhenyu@硕士生导师,汉语言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
教师风采cai采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上课时间:2016年7月6日到7月15日课程协调员(助教):张莹学号:152********联系方式:152********@,手机:131********选课网址:/p/publish/show.html?queryType=set&searchName=pai dInfo.search&projectId=38528日期星期节次上课内容授课教师7月6日 3 上午第三、四节形式语言学的思想与方法胡建华7月6日 3 下午第八、九节汉语论元的分布与解读胡建华7月7日 4 上午第三、四节“给予”与“取得”类双宾结构的句法胡建华7月7日 4 下午第八、九节焦点与量化胡建华7月8日 5 上午第三、四节疑问句的句法和语义胡建华7月8日 5 下午第八、九节从“王冕死了父亲”到“他的老师当得好”胡建华7月9日 6 下午第六至八节汉语的小句与句子陈振宇7月10日日下午第六至八节汉语时间范畴研究陈振宇7月11日 1 下午第六至八节汉语疑问范畴研究陈振宇7月12日 2 下午第六至八节汉语否定范畴研究陈振宇7月13日 3 上午第三、四节面向计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概观袁毓林7月13日 3 下午第八、九节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袁毓林7月14日 4 上午第三、四节“差点儿”中的隐性否定及其语法效应袁毓林7月14日 4 下午第八、九节汉英日韩接近性副词和相关格式的句法语义比较袁毓林7月15日 5 上午第三、四节“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袁毓林7月15日 5 下午第八、九节汉英日韩“怀疑”类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对比袁毓林课程设置。
【读书笔记】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1】(陆俭明、沈阳)15300
第一讲&第二讲关于汉语和汉语研究【汉语的特殊性,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或者是汉语自身的特殊特点。
】一、语言是什么?1.语言的功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所依赖的工具,也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
2.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约定俗成和变动的规则体。
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交际互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语音、词汇语法被看做是语言的三大要素。
注意:语言并不是文化的产物,而是人类的本能。
人类语言存在共性,各个语言之间的不同有可能是因为参数设置不同而已。
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语音学phonetics:以语音为研究对象的。
音位学?Phonology语义学semantic:语言的意义词汇学lexics:词汇语法学syntax: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构造规则问题。
语用学pragmatic:符号和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问题形态学morphic (中文中没有)三、什么是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汉语发音系统具有声调。
)3.双音节词占优势。
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统计词中占71%5.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句子的意义需要根据语序、虚词来决定其语义。
),所以词类与句法成分呈一对多的对应。
6.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
7.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是一致的。
这是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以及词类与句法成分不一一对应所带来的比如结果。
8.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
比如:吃食堂:动作-方式吃苹果:动作-受事吃大碗:动作-工具9.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随之改变。
比如:客人来了,来客人了。
_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序
《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序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2-0075-03 今年年初,沈阳就跟我谈到将应“语言研究新思维丛书”编委会之约,要与何元健、顾阳二位合作撰写一本尝试运用乔姆斯基(N.Chomsky)生成语法的理论原则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书。
我对乔氏的理论不能说一点都不了解,但确实只是一知半解;但就从这一知半解中,我确实觉得乔氏理论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吸取、消化,并值得试着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中来。
过去境内外已有一些学者试着这样做了。
且不说汤廷池、黄正德、徐烈炯这样一些知名学者,就是沈阳本人也曾运用乔氏管约论(G B理论)里的空范畴(empty category)理论对现代汉语里40余类由动词形成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解释了不少过去汉语语法学界众说纷纭难以解释的问题,其中有些分析,如在动补结构的分析上,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而何元健、顾阳二位这几年来也一直致力于运用乔氏理论原则来分析、解释现代汉语里的一些语法现象,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注目。
因此,沈阳把他们三人合作写书的想法跟我一谈,我立即表示支持。
本书共分四编:“结构理论与汉语结构分析”、“移位理论与汉语移位分析”、“论元理论与汉语论元分析”、“指称理论与汉语所指分析”。
这“结构理论”、“移位理论”、“论元理论”、“指称理论”四部分虽不能说涵盖了乔氏的生成语法理论,但可以说这是乔氏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没有能力对本书上述四个部分作全面具体的评论,我只想说这么一点,从全书内容看,他们运用乔氏生成语法理论原则来处理汉语事实是有收获的,特别是在打通句法形式与语义解释之间对应联系的瓶颈方面获得了一些进展。
即使只是“一些进展”,意义也是重大的。
我们知道,即将来临的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科学为龙头的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中国信息科学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语言学,特别是汉语研究成果的支撑。
语法三个层面[详解]
语法三个层面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一书里的首度论及到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较为系统的论述再到范晓、张豫峰等人的《语法理论纲要》的全面铺开,实现了由轮廓模糊到面目清晰再到走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可以说,三个平面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和形成起来,并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的语法研究理论。
自它诞生以后,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渐渐在中国大地的语法学界“根深叶茂”起来。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创立、发展是群体性思考的结晶三个平面理论虽然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但这种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事实上,发端于1955年7月至1956年3月之间的那场关于主宾语大讨论,已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尽管这次大讨论没能达成共识,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起码让大家意识到光从句法平面或光从语义平面去分析主宾语都是行不通的。
许多学者如张其春、张志公、周祖漠、陈望道、高名凯、胡明扬、胡附、文炼等都认为,在语法研究中应该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统一的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岑麒祥的观点更为超前、新颖,他认为在讨论主宾语问题时要对逻辑、语法、修辞加以区别,这可以说是三个平面的雏形。
而文炼、胡附在《谈宾语》(1955)一文中已触及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的相关问题。
朱德熙的《差一点》(1959)也涉及语用间题。
随后的60,70年代也偶有这方面的见地,如陆志韦的《试谈汉语语法学上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1961)。
所有这些无疑是构建三个平面理论大厦的奠基石。
三个平面理论自1981年提出后的头四年可谓其创立期。
这一时期由胡裕树打前锋,他针对语法学界历来研究的症结所在和汉语语法学发展之时代呼唤,首度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里就汉语的句子分析应如何确定语法关系时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必须区分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此后,胡裕树(胡附)又与其长期密切合作的学术伙伴文炼相继或合作或各自发表系列文章把三个平面理论思想逐渐阐发开来。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语法化指包括形态、虚词和构式等多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过程,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语法化研究是对这种普遍现象展开描写和解释的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古今差别不大,因而对虚词的研究成为探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法演变的最主要的传统。
但起自于上古的语助研究和中古的虚词研究一般关注虚实之间的语音假借关系,而非语法演化关系,有现代语言学理论意义萌芽的实词虚化的阐述最早似乎仅可追溯至清袁仁林《虚字说》中的“体用不相假”即名词与动词不是语音假借关系的相关说明。
从袁仁林到马建忠,中国传统语言学家讨论虚化问题都存在重大局限:1.把名词到动词如“盖”的两种词性的转类视为虚化现象,这与今之主流观点不一致;2.多讨论实词到虚词的语义演化,而基本不讨论相关句法的变化;3.从不考虑如何对虚化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把袁仁林《虚字说》著作完成的1710年视为中国传统语法化理论的起点,那么这个时间并不比西方从事语法化研究的时间早很多。
Lehmann(1995)和Heine(2003)认为西方语法化起自于法国哲学家Condillac(1746),关于时态后缀和其他屈折形式源自于独立词和英国语言学家Tooke(1786),关于功能词由必需词演化而来的论述。
[1]87Bopp(1816) 列举了许多印欧语言实词虚化的实例;schlegel(1818)以指示代词变为定冠词、one变为不定冠词、have变为完成体标志等说明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速度而产生;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同他的语言类型学联系起来;A.Meillet(1912)创造出“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将从词汇形式向语法形式的演化称为语法化,并提出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和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等三个著名观点,被认为是当代语法化研究的先驱;Sapir(1921)谈到过“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是语法化研究中的语义滞留现象的表述。
构式语法理论与现代汉语研究
的对应体, 是语法中独立存在的单位。构式语法的特点是非模块性、 非转化性、 全面性、 共性——遗传等级模 式 。构 式语 法到 目前 为 止成果 最 突 出的两个研 究领域 是 题 元结 构 和词 汇语 义 及 标记 性 构 式。发 展 到 现在 ,
构 式语法 理论 有其 自身 的价值 与局 限。 中 国学 者们 在 现 代 汉 语 构 式语 法研 究方 面也 取 得 了一 些 丰硕 的成
( ) 二 构式语 法的特点
对 传统语 法 理论 和美 国生成 语法 理论 反思 的基 础上
建 立起 来 的 , 于 功能 主义 学 派 。构 式语 法 理 论 虽 属 然 是新 兴理 论 , 但在 学 术 界 产 生 了较 大 的影 响 。从 20 0 1年至今 , 国际 构 式语 法 研 讨 会 ( 称 rC 已 简 C G)
一
、
构 式语 法 的 内涵
2 .非转 化性
构 式语 法 只 有一 个 层 面 , 存 在 各种 形 式 的转 不
( )构 式的 内涵 一
在 G lbr odeg的理论 中 , 构式 是 形 式— — 意义 的
对 应体 , 是语 法 中独立存 在 的单 位 , 的存在 不 能从 它 语 言 中先 已 存 在 的其 他 构 式 的知 识 中得 到 完 全 预
新 的语 言 研 究方 法 论 , 在 2 纪 8 是 0世 O年 代后 期 逐 渐 兴起 的 。这种语 法 理论 源于 FH r, .. imoeC J 的框架 语 义学 , 以认知语 言学理论 为 背景 的 , Fl r, 是 由 imoe l
C J 、 dl . o b r . . A e E G l eg和 P u K y提 出。 它 是 在 e d al a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1 语言的的定义及其理解:(把这部分和语言学导论结合起来)语言是人类赖以思维和相互交际的工具,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分别从语言的本体、功用和表现形式上掌握。
(在此不详谈)2 汉语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从汉语和印欧语系的区别上答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回答:语音、词汇、语法和对自己掌握较好的一门外语之间进行比较归纳。
其中,语法部分要详细作答,考试内容偏重语法。
最好添加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让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在语言系统内部,语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一)语音对语法的影响:A 音节数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比如,花的名字如果是是双音节的,“花”字可带可不带;如果是单音节的名字,“花”字一定要带上。
如“牡丹花”可以简说成“牡丹”;而“荷花”就不能单说成“荷”。
这是因为,词汇的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演化趋势。
B 轻重音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重音放在不同的词上,会有不同的语法含义。
比如,“出租汽车”,如果重音在前,即在“出租”上,是定中短语;如果在后,即在“汽车”上,那么就变成述宾短语了。
C 停顿对语法的影响。
停顿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停顿造成不同的结构层次。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如果在“了”后停顿,是述宾结构;如果在“的”字之后停顿,就成了偏正结构了。
(二)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A 词义的褒贬对语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v+得+太+adj+了”只用于有褒贬意义色彩的形容词。
“洗得太干净了”;“写得太差了”可以;“做好了”就不符合原意了。
“v+adj+了”同样是用来表示感叹,但它适用的范围更广,不但可以用于具有褒贬义色彩的词,还可以用于中性义的形容词。
比如“走得太早了”;“来完了”都可以使用。
B 词语褒贬义色彩的对立对语法有影响。
“还”作为程度副词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更”可以适用于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如“他比我还高。
”;“他比我还优秀”;“他考的比我还差”这三种情况都可以。
构式语法理论与现代汉语研究
构式语法理论与现代汉语研究
其次,构式语法在句法研究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传统的短语
结构语法在解释汉语句法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构式语法通过对各种句
子构式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更为灵活和多样的句法分析视角。
例如,构式
语法强调汉语中一些特殊的句法构式,如通过动量补语来表示动作的进行
状态等。
这种基于构式的句法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和分析汉语句法的
特点。
最后,构式语法在语言变化和语用研究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式
语法认为构式是稳定的语言单位,在语言变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调整和演变。
通过对汉语中一些常用构式的演变和变异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汉语在历史
和现代社会中的语言发展。
此外,构式语法还可以分析汉语中一些表达语
用意义的构式,如礼貌用语、情感表达等,揭示构式在语用交际中的作用
和功能。
进一步研究表明,构式语法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通过构式语法的分析,可以揭示现代汉语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结构和
功能,如递进句、倒装句等。
同时,构式语法理论也可以与其他语言学理
论相结合,如始终关注语义和语用功能的话语分析理论等,进一步深化对
现代汉语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综上所述,构式语法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的结
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词汇和句法层面的构式关系和作用的分析,揭示了汉语的语义细微差异和语用功能,丰富了对现代汉语的认识。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构式语法与其他语言学理论的结合,以及对汉
语中一些特殊句式和语用功能的研究,为现代汉语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
入的视角。
汉语语法学
汉语语法学
汉语语法学是中国语言学中研究中国语言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汉语语法规律和其结构的本质特征,也称汉语的句法学。
汉语语法学
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项:语言系统、句式、篇章、语法分析、
词汇学、句子表演、语言认知等话题。
汉语语法学主要由一系列研究内容组成,其中包括语言系统、句式、篇章、语法分析、词汇学等领域;而句子表演和语言认知等主题,则正是有关语法的深层次探讨。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人们对语言来源、语言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从而形成了汉语语法分析和句法研
究等不同方法,并为汉语语法类型、词汇搭配、句子内部功能等研究
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汉语语法学还涉及比较语言学、句法理论、语言认知等研
究内容。
对比语言学是一门比较和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结构、类型和
关系的科学。
句法理论是研究语言句法结构的科学,它把语言表达式
视为主语/谓语/宾语等抽象的句子结构的模型。
而对语言认知的研究
就是将句法理论运用于实际使用语言时的认知过程,从而研究人们如
何理解和使用句子这类语言表达式。
汉语语法学是中国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既涉及传统语
言学的研究内容,又涉及当代语言学、语言认知、句法和文法分析等
学科领域,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句法结构和汉语语法规律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兼论语法语义动态性北京大学陆俭明一Construction Grammar 大多译为“句式语法”,也有人译为“架构语法”、“框架语法”、“构块式语法”等。
如果只根据Adele E.Goldberg(1995),用“句式语法”确实比较合适;但考虑到A.E.Goldberg(2003)新的论述——construction所指不限于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甚至可以推广到成语、复合词、语素,用“句式语法”有点不合适了,用“构式语法”↖↖似更合适些。
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兴趣还是在句法方面,所以我们还是用“句式语法”的说法。
“句式语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C is a CONSTRUCTION iff 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 <F i,S i> suchthat some aspect of F i or some aspect S 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component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Adele E.Goldberg 1995,P.4)(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句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推知。
)这种语法理论源于C.J.Fillmore(1982,1990)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C.J.Fillmore 用“框架”这个词涵盖了诸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观念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概念。
Adele E.Goldberg(1995)和Paul Kay(1995)则对句式语法作更为深入的论述。
显然,“句式语法”是以认知语法为理论背景的。
当年法国语言学家、从属语法的创始人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ière)注意到,句子的构成成分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一个个词,更重要的是词与词之间的“关联”(connexion),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组合关系。
现在A.E.Goldberg则进一步要我们看到,句式本身还有独立的形式和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所能推知,也不能从其他已有的结构所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A.E.Goldberg(1995)在书中只集中讨论了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因为这些句式“跟反映人类经验基本图景的语义结构的关系更为直接”。
至于像分裂句式、疑问句式、话题句式和被动句式,她申明在书中暂不讨论。
但我们不能以此认为A.E.Goldberg的↖本文根据在“中国第九届当代语言学研讨会”(2002年10月19日-21日,北京)大会上所作的发言修改而成。
沈家煊、詹卫东二位和司富珍、吴云芳博士曾对本文提供宝贵意见,谨在此深表谢意。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96AYY005)、教育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2000年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义知识的形式化模型及语义分类系统研究”和国务院科技部国家“973”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子课题“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词论旨结构系统和汉语词语语义分类层级系统研究”(项目编号:G1998030507-1)的经费资助。
↖↖“构式”这一术语是北京语言大学司富珍博士建议用的。
“句式语法理论”里的“句式”只是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
她在书中也明确讲到,“论元结构句式”只是“诸多句式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类”(……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s are a special subclass of constructions ,P.3)。
A.E.Goldberg (2003)更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按照句式语法理论,语言研究要重视对一个个具体句式的研究,而且要从具体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来考察分析句式内部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
而具体的句式不能只限于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应该包括所谓的“变式”,包括可能由于语用因素所造成的句式。
顺带指出,现代汉语里哪些句式可以确认为是所谓的基本句式,哪些句式是所谓的由语用因素造成的句式,也还是有待探究的问题。
A.E.Goldberg 的理论观点在国内已有回音,沈家煊(2000)、张伯江(1999,2000)等已运用这种理论观点来分析汉语“把”字句、双宾句等一些语法现象,获得一定成功,给人以新的启发。
二A.E.Goldberg 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句式确实有独立的意义。
不过,这一点并非由他们首先发现的。
在语法研究中早就有人注意到了。
单就中国来说,王力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将“把”字句称为“处置式”,认为该句式“表示处置”,这实际说的就是“NP [施事]+把+NP [受事]+VP ”这一“把”字句式的语法意义。
(当然,王力先生对汉语“把”字句式的语法意义的概括是否准确,可以讨论,实际大家也一直在讨论)朱德熙先生(1981)认为“NP L +V+着+NP ”是个歧义句式,可以分化为C 1和C 2两式,C 1式表示存在,表静态(如“墙上贴着标语”),C 2式表示活动,表动态(如“台上唱着戏”),实际也就指出了“NP L +V+着+NP ”是代表不同句式,而各个句式各自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遗憾的是,王力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并没有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去作理论上的思考,最后升华为理论。
而C.J.Fillmore 、A.E.Goldberg 和Paul Kay (1995)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此总结为“句式语法”理论。
这无疑是一种贡献。
“句式语法”理论的贡献,我想有四个方面:第一,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来解释一些先前不好解释、或先前想不到去解释的语法现象。
譬如说,汉语里不能说“苹果吃张三”,只能说“张三吃苹果”,那是因为汉语里只有[施事—动作—受事]格式,没有[受事—动作—施事]格式。
可是事实上就有“一锅饭吃了十个人”[受事—动作—施事]的说法,这该怎么解释呢?上面举到的朱德熙先生所说的例子,C 1式“NP L +V+着+NP ”,其NP 既可以是受事(台上摆着鲜花),也可以是施事(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为什么?这些问题过去都不去深究的,甚至是想不到的。
有了这种“句式语法”理论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有助于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影响句子意思的因素,去进一步探索句子意思的组成。
原先我们认为,整个句子意思的组成可以描写如下:(陆俭明1987)(甲)句子语段成分的意义 (1)语法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句子的意义 (二)抽象的关系义(2)语义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乙)句子超语段成分的意义——句调所赋予的语气、情感意义现在看来,上述描写显然不全面。
似拟修改为:(一)具体的词汇意1)语法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甲)句子语段成分的意义 (二)抽象的关系义句子的意义 2)语义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三)抽象的句式义(乙)句子超语段成分的意义——句调所赋予的语气、情感意义第三,有助于我们说明各种不同句式产生的原因与理据——因为各个句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所以为了表达的细腻,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就不断创造新的表达格式,也即句式,来满足表达的需要。
第四,可以避免将句式的语法意义误归到句中某个虚词头上。
如范晓(1995)误将“SVOV 得R ”句子(如“小张吃饭吃得饱极了”)表示的肯定语法意义归到“得”头上(387页);再如不少人将复句所表示的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让步转折关系或条件关系等语法意义归到复句中的“也”的头上。
↖三A.E.Goldberg 等人提出句式语法的理论是有贡献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得去思索:如果说由于词类序列不同,或由于具体的词语不同,或由于内部构造层次不同,或由于内部的语法结构关系不同,因而造成不同的句式,并形成不同的句式的意义,那么为什么相同的词类序列、相同的词语、相同的构造层次,而且相同的内部语法结构关系,甚至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还是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却还会造成不同的句式,表示不同的句式意义?譬如说,“山上架着炮”本身就既可以表示存在,表静态(意思是“山上有炮”),又可以表示活动,表动态(意思是“山上正有人在架炮”);再譬如“大衣扣子”,在语义上我们既可以分析为隶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的扣子”,扣子是大衣有机的组成部分,个儿有的大,有的小——如袖口上的扣子就小),也可以分析为类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专用的扣子”,个儿都是大大的)。
怎么解释上面举的语言现象?A.E.Goldberg (1995)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词在入句后论元结构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并提出了要分别对待词库与句法的看法。
但是,她没有深入论述。
我们认为,真要为上面所思索的问题找到一个满意的回答,还需进一步从语言本身的特点去考虑。
语言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语言本身有一个特点似乎大家还不是太注意的,那就是郭锐(2002a )所指出的“词语的语法动态性”。
什么叫“词语的语法动态性”呢?郭锐(2002a )说,词在句法层面上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性”。
↖后来郭锐(2002b )又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论述。
他指出,“词类的本质是表述功能”(4.3.1),表述功能有四种类型:陈述、指称、修饰、辅助(4.3.2)。
而每种类型的表述功能都有两个层面——内在表述功能和外在表述功能。
“内在表述功能是词语固有的表述功能,外在表述功能是词语在某个语法↖具体参看马真《说“也”》一文对这种种说法的评论(《中国语文》1982年第2期,又见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
↖ 这不是郭锐(2002a )的原话,他的原话是:“词在句法层面上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语法的动态性。
”位置上最终实现的表述功能。
两个层面的表述功能一般情况下一致,……有时不一致。
”拿“黄头发”来说,就这个词语固有的内在表述功能看,它属于指称;就它的外在表述功能看,一般也实现为指称,例如:(1)她长了一头的黄头发。
| 她头上有一撮黄头发。
例(1)里“黄头发”作宾语中心(前带定语),实现为指称。
有时会实现为陈述。
例如:(2)她黄头发。
例(2)的“黄头发”作谓语,实现为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