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见颅脑损伤的一般CT表现
颅脑损伤的CT诊断(一)
颅脑损伤的CT诊断(一)【关键词】颅脑损伤CT诊断颅脑外伤时,由于受外力作用的程度、着力点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按部位由外向内为头皮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脑膜及脑的损伤;按损伤程度临床分为轻、中、重度,并参照Glosgow分级法判断意识丧失及昏迷的程度。
放射诊断以部位和形态为主。
除前述涉及的头皮、颅骨损伤外,发生于颅内的有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脑血肿及弥漫性脑轴索损伤等,以及由此引起的脑水肿、脑疝。
在急性期之后,还可见到硬膜下积液、脑梗死、脑积水、脑萎缩等继发、后遗改变。
(一)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贴于颅骨内板,当颅骨骨折或脑膜血管断裂,出血使其与颅板分离,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约有95%的硬脑膜外血肿伴颅骨骨折,最常见的是脑膜中动脉因骨折而断裂,它的主干因颞部骨折而损伤,造成颅中窝的血肿;其前支从颞部向额顶部走行,骨折时造成额顶部血肿;后支较小,向颞顶部走行,骨折时造成颞顶部血肿。
此外枕部常在仰面摔伤或后方外力打击造成枕骨骨折,或伤及横窦造成枕部硬膜外血肿。
临床表现:伤后有短时原发昏迷,清醒后头痛、呕吐逐渐加重并再度昏迷。
中间清醒期的长短,视出血量多少及出血的速度决定,出血量大时,中间清醒期短,如不及时处置会很快形成脑疝。
CT表现:①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CT值约为50~70Hu。
凸向脑面的边缘光滑。
②好发于骨折处,尤其是脑膜中动脉分布区的骨折处。
③由于硬脑膜在颅缝处与骨结合紧密,故血肿不超越颅缝,但在矢状窦处由于矢状窦的破裂出血可越过中线。
④血肿下脑组织受压,可造成同侧的脑室受压变形或移位。
因硬脑膜外血肿一般较局限,而且有坚硬的硬脑膜相阻挡,故占位征较硬脑膜下血肿轻。
⑤慢性的硬脑膜外血肿,在血肿壁机化后形成厚的维组织膜,可钙化形成一层致密的壳壁。
(二)硬脑膜下血肿硬脑膜下出血的血肿聚集于硬脑膜下层与蛛网膜之间,呈新月形包绕于大脑表面。
主要创伤原因是脑组织处于快速运动时突然受阻,造成的减速性损伤。
临床分析颅脑损伤的CT影像特征与康复治疗
临床分析颅脑损伤的CT影像特征与康复治疗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T扫描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颅脑损伤的CT影像特征,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判断伤势的程度,为患者制定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颅脑损伤的常见类型入手,分析其CT影像特征,并结合康复治疗探讨相应的临床应用。
一、闭合性颅脑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冲击,但颅骨未破裂。
常见的闭合性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等。
CT影像特征主要表现为脑实质的水肿、血肿形成、脑室扩大等。
康复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影像特征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和恢复。
二、开放性颅脑损伤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外力造成颅骨破裂,并直接伤及脑组织。
常见的开放性颅脑损伤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等。
CT影像特征主要表现为颅骨骨折、血肿形成、脑组织挤压等。
康复治疗方面,早期手术治疗是关键,手术去除血肿、修复颅骨骨折,减轻脑组织压迫。
术后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三、弥漫性轴索损伤轴索损伤是指神经纤维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常见于剧烈的头部摇动或扭转。
CT影像特征主要表现为脑干、中脑、脑桥、小脑等神经组织的水肿和出血。
康复治疗方面,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以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和再生。
四、脑挫裂伤脑挫裂伤是指外力作用下,脑组织发生深部破裂和挫伤。
CT影像特征主要表现为脑实质的水肿、血肿形成和脑室扩大。
康复治疗方面,应采用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以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总结起来,颅脑损伤的CT影像特征是指导康复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颅脑损伤不同类型的CT影像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伤势的程度,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的目标是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和恢复,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因此,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颅脑损伤的CT影像特征,结合康复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制定科学、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提高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的效果。
颅脑损伤的影像表现
左侧额叶脑挫裂伤合并血肿、额骨左侧粉碎性骨折
三、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旋转力作用所致的脑白质、灰白质交 界处和中线结构等部位的神经轴突弥漫 性断裂(轴突剪切伤)。
临床:常有持续性昏迷,存活者常有严
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影像学表现:
CT:
弥漫性脑水肿: ①密度减低,小于20HU ②脑沟、池及脑室变窄、消失 弥漫性白质损伤(DAI):
颅脑损伤的影像表 现
一、颅骨骨折
颅盖骨折 颅底骨折
线形骨折 凹陷骨折 粉碎骨折 颅缝分离
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影像学表现:
X线: 1、颅骨上线状低密度影 2、切线位骨折片凹陷 3、碎裂成多块
骨折线
影像学表现:
CT: 1、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 2、颅缝分离 3、颅底骨折 4、合并颅内脑挫裂伤、血肿 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额骨多发骨折并额窦积血
中颅窝底及右颞骨骨折
右侧颅骨多发骨折
左顶骨凹陷性骨折
右冠状缝分离病右顶骨骨折
二、脑挫裂伤
脑挫伤(contusion of brain)是脑外伤所 致的皮层和深层的散发小出血、脑水肿 和脑肿胀。
脑裂伤(laceration of brain) 是外伤所致 的脑与软脑膜的血管断裂。 由于两者多同时发生,且影像学上不易 区别,故统称为脑挫裂伤。
肿骨在若 影缝该伤
两处及 侧连骨 同接缝 时紧处 出密, 现,由 硬此于 膜时硬 外可脑 血在膜
(二)硬膜下血肿
(subdural hematoma)
出血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 间,最常见
临床与病理:
多无骨折,出血多为静脉,特别是桥静 脉;由于蛛网膜无张力,故血肿范围广, 多呈新月形或半月形,常合并脑挫裂伤
常见颅脑外伤的CT诊断医学
4
脑室内出血
血液密度高于CSF,血肿在不同位置呈不同形态,常见于外伤较鲜明的场合,需尽早手术。
颅底骨折的CT表现
岩部骨折
失聪、暂时性眩晕、耳漏、面麻 痹、视神经受损等,十分常见, 对身Biblioteka 造成的伤害尤其严重。蝶鞍上骨折
嗅觉、视力、基底脑动脉影响, 伴有流鼻血、脑脊液漏,极易引 起颅内感染。
筛骨骨折
常伴有鼻道出血、流涕等,特别 容易引起颅内感染,治疗应特别 小心。
枕侧骨折
常见于颅底骨折,骨折线呈 半圆形或三角形,骨折常呈 连枷状,临床表现多为导致 血肿、脑挫裂伤、视网膜静 脉阻塞。
翼内板骨折
颞骨骨折中较常见,常为复 合性骨折,易合并颅内损伤。
颅内动脉瘤的CT表现
1
椭圆形
2
病变断层面呈现椭圆形影,边缘清晰,
密度略高于脑组织;
3
圆形
病变断层面呈现圆形密度影,边缘清晰, 密度略高于脑组织;
颅内转移瘤的CT表现
多发性结节状
病灶分散分布,大小不一,断 层面上一般呈现多发性圆形或 椭圆形高密度区。
团块状
边界模糊,大小不一,密度均 匀,常合并水肿、半月形缺损。
弥漫性
脑实质弥漫性受累,视为原发 肿瘤进展的标志之一,瘤体浸 润性强。
碎裂性颅骨骨折的CT表现
颞上窝型骨折
常见于先伤颞部,骨折多呈 星形或蜘蛛网状,伴有脑挫 裂伤。
双重骨折
指颅骨其中两处骨折,最常见的组合是颅骨基底和颅顶骨折。
颅内血肿的CT表现
1
硬膜外血肿
透亮带内有弧形影,血肿沿颅骨内表面方向分布;血肿恶化迅速,应及时手术。
2
硬膜下血肿
透亮带下密度增高,血肿边缘与颅骨相符;进展缓慢,多保守治疗。
颅脑外伤的急诊CT表现,看这篇就够了!
颅脑外伤的急诊CT表现,看这篇就够了!今天我们一起回顾急诊常见的颅脑外伤典型 CT 表现。
头皮血肿1. 皮下血肿:体积小、范围局限。
2. 帽状腱膜下血肿:范围大,较易扩散。
颅骨骨折指受暴力作用所致骨质中断;可发生颅骨任何部分,以顶骨最多见;•按部位: 颅盖和颅底骨折,•按形态:线性骨折、凹陷骨折、粉碎性骨折等,•按是否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重要性在于是否损伤脑膜及脑、脑血管和脑神经;可合并脑脊液漏、颅内血肿及颅内感染。
颅内出血1. 硬膜外血肿:脑膜中动脉、静脉窦出血所致;存在原发昏迷-中间清醒-再次昏迷改变;多见于着力点部分。
形态:梭形、双凸透镜形;一般不超颅缝,可跨中线。
2. 硬膜下血肿:常由皮层血管破裂、桥静脉和静脉窦撕裂所致;中间清醒期-不如硬膜外血肿明显并很快出现脑疝;多由于对冲伤所致。
形态:新月形、弧形;范围广,可超颅缝,不跨中线。
分为急性期(3d 内)、亚急性期(4d-3w)和慢性期(3w 以上)。
脑挫裂伤指脑实质的器质性损害,可以是挫伤、裂伤和挫裂伤;常形成颅内血肿并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的可以形成脑疝。
好发于额颞叶皮层及皮层下;中线结构可偏移,占位效应明显。
急性期高密度,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密度减低,后期形成脑软化灶。
弥漫性轴索损伤也称剪力伤,以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患者通常立即出现昏迷,无间断清醒期或清醒期短,脑脊液检查呈血性;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上部,散在、多发出血;占位效应及中线结构偏移不明显;典型部位散在灶状出血,直径<2 cm,双侧弥漫性脑肿胀,有时仅显示脑肿胀;可合并其他损伤,如硬膜下、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池、脑沟、大脑镰、小脑幕条片状、铸形高密度灶;占位效应及中线结构偏移不明显;常见于颅脑外伤、血管性疾病-动脉瘤/AVM、烟雾病等;现逐渐将大脑镰/小脑幕下血肿单独提出。
大脑镰下血肿、小脑幕下血肿颅内积气:主要见于开放性/交通性骨折小结:颅脑外伤首选多层螺旋 CT 检查,CT 能够直接显示血肿、脑挫裂伤等外伤性改变,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等,进而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
颅脑常见临床急症的CT表现
01
肿瘤位置
脑膜瘤多位于脑膜表面,以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和颅底多见。
02 03
CT平扫表现
呈等或略高密度肿块,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瘤内常见斑点状钙 化,以沙粒状最具特征性。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或静脉窦受压时可出 现中或重度水肿。
CT增强表现
肿瘤明显均匀强化,脑膜尾征为特征性表现。
胶质瘤
80%
肿瘤位置
梗阻近侧的脑室扩大,远侧的脑室缩小,脑沟不增宽。
先天性第四脑室中孔和侧孔闭塞
02
01
03
第四脑室呈囊状扩大,其内密度均匀一致。 小脑蚓部发育不全或缺如。 阻塞部位以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小脑扁桃体下缘变尖,向下疝出枕骨大孔,进入颈椎管内。 延髓、上段脊髓受压、移位、变形。
继发脑积水。
脑梗塞
部位
多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如基底节 、内囊和丘脑等。
CT表现
缺血性脑梗塞早期CT无异常表现, 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出 血性脑梗塞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 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部位
主要位于脑沟、脑裂和脑池内。
CT表现
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呈高密度影,多位于大脑纵裂、外侧裂、鞍上池、环池等区域;亚急性期出血密度逐渐降 低,慢性期出血密度接近脑脊液密度。
CT平扫表现
呈等或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 或模糊。瘤内常见坏死、囊变 和出血。瘤周水肿明显。
CT增强表现
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囊 变区不强化。
颅咽管瘤与垂体腺瘤
颅咽管瘤CT表现
位于鞍上池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 边界清晰。CT平扫呈等或略高密度, 钙化常见。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强 化明显,囊变区不强化。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慢性: 慢性SDH血肿的形态和密度随时间而异 1月:混杂密度,上方可见液平,下方为高密度月牙形 1~2月:血肿可呈梭形,低密度,脑回移位,占位较轻 >2月:低密度,CSF密度 月牙形——直到消失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 薄层均匀高密度区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形, 高、低、等、混杂密度影
t1高信号t2高信号低信号边缘水肿带消失脑出血t1wit2wi灶周水肿急性颅内出血等信号等或低无恶急性内出血高信号高或低有高慢性高高与水肿之间见低信号条灶周低信号环混合性血肿指外伤后颅内形成两种以上的血肿硬膜下脑内硬膜外硬膜下硬膜外脑血或三种并存脑室内出血脑室内积血可源自周围的出血破入脑室内或室管膜出血破入脑室内或脉络丛出血所致ct
CT+MR: ⑴开始CT可正常 ⑵20%~50%有异常 脑干、灰白质交界处点状小出血灶,脑肿胀 ⑶复查时上述改变更明显 ⑷MR T1——改变不明显 T2——多灶性高信号灶(灰白质交界处) ⑸如出血明显 T1——有出血的信号改变 T2——年余后,有灶状低信号改变 脑萎缩
⒉脑皮质挫伤 在脑外伤中多见,外伤机理同前脑皮质表浅部 针尖大,线状出血。 部位:脑回→硬膜嵴,骨嵴处多见颞极,脑下表 面,侧颞皮质额极,脑回顶叶凸面。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周义成
颅脑外伤
(head injury of skull and brain)
概述:
颅脑外伤(Craniocerebral trauma)是一种常 见的外伤,占全身各部分损伤总数的20%左 右,死亡率居首位。 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可立即挽救患者生命。 影像学检查对颅脑损伤的诊断清楚明了,对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意义重 大,在平片、DSA、CT、MRI等技术中,因 CT具有普及性高、成像快等特点,应为首 选。。
颅脑创伤的CT、MRI诊断
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CT上表现为均一的脑脊液密 度,多呈新月型,位于受压的脑实质与 颅骨之间。老年人双侧多见。硬膜下积 液还要与蛛网膜囊肿及脑萎缩相鉴别。 蛛网膜囊肿一般更局限,相邻的颅骨内 板见弧形压迹。而脑萎缩脑沟增宽与蛛 网膜下腔扩大相称,脑皮质无受压改变, 更无同侧脑室受压、变形或移位。
左侧硬膜下积液
颅脑外伤
脑外伤后遗症:
脑软化:CT表现为低密度。 脑萎缩:分弥漫性脑萎缩和局限性脑萎缩。 脑穿通畸形囊肿:CT表现境界清楚的低密 度区,相应的脑室扩大并与上述软化灶相 通。 脑积水: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
外伤时CT表现
外伤性脑萎缩
外伤后2个月复查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是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 质性损伤。多发生于着力点及其附近, 也可发生于对冲部位,常并发蛛网膜下 腔出血。病理改变:局部脑水肿、坏死、 液化及多发散在小出血灶。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 得等。
左侧额骨 及颞骨折
MRI T1加权像
正常颅脑MR T1加权像
颅骨骨折的影像表现
穿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多发生于锐 器直接损伤,头皮全层裂伤+各种类型骨 折,伤口内见异物,并颅内血肿和脑损 伤。
颅底骨折:绝大多数为线形骨折,前、 后颅窝骨折线多为纵行,中颅窝多为横 行,直接征象为骨折线和骨缝分离,间 接征象多为气颅、鼻窦及乳窦液平及混 浊
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CT上显示清晰: 脑沟及脑池内高密度。 MRI显示取决于血肿期龄,较大凝血块 (亚急期)T1WI上呈高信号。 FLAIR序列对所有期龄的蛛网膜下腔出 血均很敏感。
脑室内出血
颅脑外伤中相当常见。 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内血肿或大的脑挫 裂伤引起。 FLAIR序列容易显示。 脑室表面的室管膜下静脉撕裂。
颅脑外伤的基本CT改变
颅脑外伤是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也是值班人员经常面对的问题,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能迅速、准确地定位颅骨及颅内由于外伤所致的病变,如骨折、脑挫裂伤、出血等。
颅脑损伤一般可分为软组织伤、颅骨损伤及颅内组织损伤,三种损伤常合并发生,伤后近期可发生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和脑疝,远期可发生脑积水和脑萎缩。
头部外伤约 1 小时,当时意识丧失,约10分钟后清醒。
CT征象:右颞骨内侧有双凸形高密区,中线右移。 诊断:硬膜外(硬膜与颅骨间)血肿(多为脑膜动脉破裂)。 若为硬膜下血肿,则血肿范围较广,常越过颅骨缝,占位性强。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CT表现的鉴别
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形态
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挫裂伤的合称,在CT诊断上不易区分,常统一。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水肿区内可见不均匀斑片状高密度灶。其发生部位可以为对冲伤,冲击伤。如下图:左额叶见不规则团片状高密度灶,边缘部见低密度气体影,其周环绕低密度水肿。
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 采用适当窗技术(骨窗),可直接观察到颅骨连续性中断;由于颅骨骨折,空气进入颅腔内,CT值为负值。 如下图:左额部颅骨骨质不连续,可见碎骨片影,且向内凹陷,颅骨内板下见点状低密度气体影。
颅脑外伤主要表现: 1.硬膜下血肿 2.硬膜外血肿 3.硬膜下积液 4.蛛网膜下腔出血 5.脑挫裂伤 6.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 7.头皮血肿
硬膜下血肿: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期。3天内为急性期,4天-3周为亚急性期,3周以后为慢性期。因其发生部位在硬膜下腔内,所以急性期形态为颅板下方沿大脑表面月牙状高密度灶;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软脑膜并且阻碍脑脊液循环,占位效应较明显。亚急性和慢性期由于血红蛋白崩解而密度减低,可表现为高、等、低密度。
常见颅脑外伤的CT诊断课件
T1:1500 V:130.03 mA:160 eed: FE
H
Inst:SD/Linqu Xian Kangfu Hospital Model:Spirit
7
neishen rong hai 1D:2194
oB:1981-7-21 Pate!2008-7-22 Tine:6:59:15 70. :8
TD:3153
c8:1951-11-30 ate:2009- 12-3
T0.in:e1:19:45:57
x1.85
阳
Inst:SD/LInqu Ylan Kangfu Hospltal
Wodzl:Spirit
11
Aooo :43.1 ST:E.00
28:5.00
T:1500 W:130.00 A:160
• CT表现: 1、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血肿 内可见气泡,边界锐利。
• 2、常伴有骨折。
• 3、范围较局限,通常不跨越颅缝。
• 4、占位效应较轻。 精品课件
3
Vameicheng keliang ID:2219 DoB:1858- 11- 18 Date;2008-7-24 Time:17:17:52 No.:4 x1.83
AcoNo:5 凯:75.60 ST: 10. 00 CS:5.00
TI:1500 N:130.00 A:160 Feed:
AH
Inst:SD/Linqu Xian Kangfu Hospital
Model:Spirit
4
ne
LD:2363
DoB:1952-8-9 Date;2008-8-9 Time:18;18:06 No. :5
常见颅脑损伤一般CT表现
常见颅脑损伤的一般CT表现陈启明2013级医学影像学【内容摘要】CT是颅脑创伤最有效的也是比较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具有方便,快捷,显示清楚,普及度高以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对急性出血,颅骨骨折非常有效。
颅脑损伤中一部分常见的疾病,包括: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颅骨骨折,脑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血肿等,根据各部位不同的解剖类型,特点,在CT检查中有不同的较明显的表现,比如在解剖的结构形态,成影的密度,透亮度等方面有(也可没有)较特征性的表现。
部分颅脑疾病使用CT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关键词】脑外伤;影响;CT;表现【正文】一、头皮损伤(一)头皮血肿是位于头皮下和帽状腱膜之间的血肿,由于出血受到了头皮下纤维隔的限制作用,血肿表现的较局限,血肿的体积比较小,张力较高。
一般没有波动,血中的周边区域较中心区为硬,容易误认为是凹陷性骨折。
CT表现:为局限性的头皮肿胀,密度增高影,该影可以均匀也可以不均匀。
(二)帽状腱膜下血肿帽状腱膜下层是含有连接头皮静脉、板障静脉、静脉窦导管的疏松组织层,当该层出血时,破裂的静脉血管几乎没有阻力,会沿着疏松的组织向同层周围扩散,严重者范围可波及整个头部,不会受颅缝限制,触之血肿较软,会有明显波动。
CT表现:血肿的范围可以较小也可以非常广泛,形状似帽状,阴影程高密度。
(三)骨膜下血肿一般发现于颅骨骨折或骨膜剥离,由于骨膜与颅骨之间连接紧密,骨膜与颅缝融合,因此一般血肿也较大,但是不会跨越颅缝,所以血肿被局限,而且张力较高,可有波动,常伴颅骨骨折。
CT表现:血肿的高密度影呈现出梭形或新月形的高密度影紧贴于颅外板,血肿阴影不越过颅缝线或沿着颅缝线分布。
二、颅骨骨折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一般首选为X线片,当诊断遇到疑难时会选用CT来进一步检查,或者骨折部位较为复杂时(如颅底骨折)也会首选CT来明确诊断。
CT不但能较为清楚的显示病变各部位之间的解剖关系,且易于区分骨皮质和骨松质所发生的破坏、死骨甚至是钙化和骨化。
颅脑损伤的影像诊断
精选ppt课件
21
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诊断学
精选ppt课件
22
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诊断学精选ppLeabharlann 课件23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学
诊断要点:1、外伤病史。2、CT显示颅骨 下双凸形高密度,边界非常清楚。3、MRI 显示血肿形态与CT相仿。
CT和MRI均有确诊意义。
精选ppt课件
24
(二)硬膜下血肿
精选ppt课件
19
(一)硬膜外血肿
医学影像诊断学
精选ppt课件
20
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诊断学
X线:脑血管造影可确定硬膜外血肿的存在、 部位及大致范围。
CT:平扫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 密度区,边界锐利,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 颅缝,血块完全液化时血肿成为低密度。 血肿可见占位效应,
MRI:硬膜外血肿形态与CT显示相似,血 肿呈梭形,边界锐利。
MRI:弥漫性脑水肿在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精选ppt课件
12
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诊断学
精选ppt课件
13
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诊断学
精选ppt课件
14
影像学表现
医学影像诊断学
精选ppt课件
15
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学
根据严重的脑外伤史,同时又无颅内 血肿或不能用颅内血肿解释临床表现,提 示有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精选ppt课件
17
头颅的被膜与腔隙
医学影像诊断学
精选ppt课件
18
(一)硬膜外血肿
医学影像诊断学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称为硬 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约占颅脑 损伤的2%~3%。
常见CT报告书写—颅脑
常见CT报告书写—颅脑常见CT报告书写—颅脑1、正常颅脑 CT平扫: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增宽或狭窄,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池、脑室内未见异常。
2、脑血管病 (1)脑梗死 A)缺血性梗死 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扫描示左仅0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B)出血性梗死 右额顶叶可见扇形低密度灶,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为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
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
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2)脑出血 A)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B)动脉瘤破裂出血 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较清,出血破人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
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居中。
C)脑血管畸形出血 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后方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3)脑动脉瘤 胼胝体体部大脑纵裂间可见直径约1.0圆形稍高密度动脉瘤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颅脑损伤的一般CT表现陈启明2013级医学影像学【内容摘要】CT是颅脑创伤最有效的也是比较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具有方便,快捷,显示清楚,普及度高以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对急性出血,颅骨骨折非常有效。
颅脑损伤中一部分常见的疾病,包括: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颅骨骨折,脑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血肿等,根据各部位不同的解剖类型,特点,在CT检查中有不同的较明显的表现,比如在解剖的结构形态,成影的密度,透亮度等方面有(也可没有)较特征性的表现。
部分颅脑疾病使用CT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关键词】脑外伤;影响;CT;表现【正文】一、头皮损伤(一)头皮血肿是位于头皮下和帽状腱膜之间的血肿,由于出血受到了头皮下纤维隔的限制作用,血肿表现的较局限,血肿的体积比较小,张力较高。
一般没有波动,血中的周边区域较中心区为硬,容易误认为是凹陷性骨折。
CT表现:为局限性的头皮肿胀,密度增高影,该影可以均匀也可以不均匀。
(二)帽状腱膜下血肿帽状腱膜下层是含有连接头皮静脉、板障静脉、静脉窦导管的疏松组织层,当该层出血时,破裂的静脉血管几乎没有阻力,会沿着疏松的组织向同层周围扩散,严重者范围可波及整个头部,不会受颅缝限制,触之血肿较软,会有明显波动。
CT表现:血肿的范围可以较小也可以非常广泛,形状似帽状,阴影程高密度。
(三)骨膜下血肿一般发现于颅骨骨折或骨膜剥离,由于骨膜与颅骨之间连接紧密,骨膜与颅缝融合,因此一般血肿也较大,但是不会跨越颅缝,所以血肿被局限,而且张力较高,可有波动,常伴颅骨骨折。
CT表现:血肿的高密度影呈现出梭形或新月形的高密度影紧贴于颅外板,血肿阴影不越过颅缝线或沿着颅缝线分布。
二、颅骨骨折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一般首选为X线片,当诊断遇到疑难时会选用CT来进一步检查,或者骨折部位较为复杂时(如颅底骨折)也会首选CT来明确诊断。
CT不但能较为清楚的显示病变各部位之间的解剖关系,且易于区分骨皮质和骨松质所发生的破坏、死骨甚至是钙化和骨化。
(颅骨骨折一般分为颅盖骨骨折和颅底骨折,此处把颅骨骨折按常见的几种骨折类型分别描述)(一)线形骨折线形骨折多见于颅骨骨折,同时可伴有头皮损伤,其典型的CT表现可以是一条或者多条锐利清晰的骨折线,冲击点(面)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扩展。
颅盖骨的线形骨折线多为单一,也可以多发,呈线条状或者放射状,宽度一般为数个毫米,也有个别的可以达到1cm以上者。
(二)儿童骨折儿童骨折的愈合能力比较差,骨折时骨折线处的硬脑膜常会撕裂。
因此蛛网膜会进入骨折线(缝)内,形成类似活瓣作用,导致脑脊液易流出而不易流回,形成液体在局部的潴留,更加加重组织对骨折处的压迫,后期骨折缘逐渐被吸收,骨折线就会不断扩大,形成囊性膨出,为颅骨生长性骨折。
(三)粉碎性骨折也常发生于颅盖骨,骨折后形成多条骨折线,同时颅骨碎成数片,碎骨之间彼此交错亦可重叠,常伴有骨折碎片的凹陷、错位、碎片骨可游离嵌入颅内组织或空隙。
(四)凹陷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可呈环形或锥形的凹陷,X线平片在切位线可确切观察到凹陷的深度及范围,CT常显示颅骨的凹陷性骨折大多数为颅骨的全层凹陷,个别仅为内板或者外板凹陷,内板凹陷多于外板凹陷,陷入骨折片周边的骨折线呈环状或者放射状,常伴有硬膜外的局限性血肿,进行三维重建比较容易显示其内情况。
婴幼儿的颅骨骨质比较柔软,受力部位可以产生不能看到骨折线的类似于乒乓球样的凹陷。
(五)颅底骨折一般颅底骨折线多见于鞍背、斜坡、蝶骨翼、岩锥、眼眶壁等处。
在颅前窝,颅后窝的骨折线多为纵行,在颅中窝者一般多为横行。
发生在鞍背、斜坡、蝶骨翼处的骨折多合并有蝶窦积血。
岩锥部骨折多合并有乳突积血。
眶壁骨折多合并有筛窦积血。
然而,由于颅底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部分颅底骨折病例,在CT检查中难以显示骨折线。
临床表现主要有耳鼻出血或者发生脑脊液漏;脑神经损伤;皮下或粘膜下出现瘀血斑。
颅前窝骨折多累及眶顶(即额骨水平部)和筛骨;颅中窝骨折多累及颞骨和蝶骨;颅后窝骨折常会累及到岩骨和枕骨的基底部。
下为常见的颅底骨折表现: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受累骨眶顶、筛骨蝶骨、颞骨颞骨岩部、枕基部淤血部位眼周、眼结膜耳后乳突区(熊猫眼或眼睛征)(Battle征)损伤神经Ⅰ、ⅡⅦ、ⅧⅨ-Ⅻ(硬脑膜与颅底连接紧密,颅底骨折易发生硬脑膜撕裂出现脑脊液漏,骨折线常累及鼻窦、岩骨、乳突使颅内外相同,称为内开放)颅底骨折偶尔可伤及颈内动脉,造成颈动脉-海绵窦瘘或者发生大量的鼻出血。
颅底的CT扫描对颅底骨折有诊断意义,通过在CT扫描时对窗宽和窗距的调节(即对骨窗相的调节),一般能够显示骨折的部位,还可以发现颅内积气。
颅骨骨折的CT表现除了骨折的直接征象外,一般发生颅骨骨折时也会伴发以下症状:颅内积气、局限性脑肿胀、脑挫伤、或脑内血肿、头皮损伤和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等,并可同时并发脑膜,脑,颅内血管和脑神经的损伤。
三、脑损伤(一)脑挫裂伤脑挫裂伤是指由颅脑外伤所引起的的器质性脑组织的损伤,通常是由于旋转力作用所致,在原发性脑损伤中,其发生率仅低于弥漫性轴索损伤,一般脑挫伤和脑裂伤常同时并发存在,只是两者轻重不同的问题。
但在治疗原则上是相同的。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生命体征改变以及局灶症状和体征。
暴力打击的部位和对冲部位是发生脑挫裂伤的常见位置,额叶、颞叶前部和脑底部比较多见。
当加速/减速力的作用发生在头颅位置时,会产生脑表面的水肿、瘀血、软膜下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灶,甚至涉及到皮质及其下的白质发生破裂,且局部出血水肿。
当较严重时,如出血较多超过15ml时,会形成脑内血肿,当伴有软脑膜撕裂和脑皮质血管撕裂时,可伴有颅骨骨折、颅内积气、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等。
CT表现:CT扫描可以清楚的显示脑挫裂伤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也可反映出脑挫裂伤的基本病理表现如水肿、出血等。
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脑挫裂伤的占位效应主要是因为出血而导致的脑肿胀、脑水肿、颅内出血等。
CT的典型表现为在低密度的脑水肿区域内,局部存在散在的斑片状或者不规则形高密度出血灶。
随着时间的变化其阴影的大小、范围、密度等发生改变。
也可以表现为广泛的脑水肿或者脑内血肿。
(实际运用中,由于是脑的软组织损伤,所以对于较轻的脑挫裂伤MRI比CT观察更有优势)(二)弥漫性轴索损伤在重型颅脑外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是头颅在加速运动中,在脑内轴索的积聚区发生的,并伴有脑实质点状,灶状出血的,以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和轴球形成为特征的颅脑外伤。
临床上一般表现为持久性的意识障碍、瞳孔和眼球的运动改变,严重者以植物状态生存,早期死亡。
造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根本原因由是旋转暴力所产生的剪切力作用。
目前所认为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是指伤后昏迷达到六小时以上的非局灶性脑部损伤,可以造成持续的昏迷或者严重缺损神经功能。
典型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好发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区、上部脑干和基底节。
CT表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首次检查多显示为阴性,在短期的CT复查时可以表现出脑水肿或者点状的出血灶。
其典型的表现应该为灰白质的交界区以及胼胝体部的点状的高密度阴影,病灶常呈现出双侧性。
可以伴或者不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故首次呈现CT平扫阴性但是怀疑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应注意临床观察以及做好随访。
(由于其组织的类型,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比CT在临床上更有优势。
当然,无论是MRI还是CT,都不能直接显示出受损的轴索,只能依靠撕裂损伤的轴索组织中的出血来作为间接的诊断依据。
)四、颅内出血和血肿(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是由于颅脑外伤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内血管发生断裂,脑挫裂伤的血液渗出以及颅内发生血肿的血液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所产生,是颅脑外伤中最常见的一种损伤类型。
通常情况下其与硬脑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并发存在,常提示存在有严重的原发性颅脑损伤,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其中一项重要因素便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临床上,脑部的CT是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佳方式,在出血1-2天时CT的显示率便可达到80-100%,不过随时间的延长,CT对其的发现率也会降低,在颅脑损伤发生出血七天左右,蛛网膜下腔出血就会被吸收,所以一周后后一般便无法显示,其CT的表现常见于在基底池、侧裂池、脑沟等部位的高密度影,并形成铸形;大脑纵裂出血多见,表现为中线区纵行的细带状的高密度影出血,也见于环池、鞍上池、小脑上池和外侧裂池内部。
其密度高低与出血部位的出血量、CT检查距出血发生的时间以及红细胞压积等因素有关,当出血沿大脑镰分布时,在影像学表现上应与大脑镰的钙化相区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常会导致脑血管的痉挛,造成因为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甚至是脑梗死。
(二)硬脑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可以占各种脑外伤所引发血肿的将近30%,其概念一般是指发生于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的出血或者血肿,其中的大多是颅骨骨折而导致脑膜中动脉破裂所致,也有较少数是由于静脉窦的破裂所引起,多见于急性发作,在临床上亚急性和慢性比较少见,同时幕上多见,通常由于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所以此处发生的血肿较局限,不会很大,但密度较高。
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瞳孔改变以及神经系统的相应体征。
CT表现:CT显示,急性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镜形高密度影或者弓形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一般比较均匀,血肿内可见积气;其中密度不均与血清溢出、脑脊液混入、血块部分溶解者也有。
同时临床上也多见表现于颅骨下方的梭形或半圆形的高密度灶,多位于骨折部位附近,但不跨越颅缝。
由于硬脑膜与颅骨之间连接紧密,因此此处的血肿通常不会跨过颅缝,但当骨折发生并且跨越颅缝时血肿也随之跨过颅缝。
硬脑膜外血肿常伴有骨折发生,多伴有脑挫裂伤和脑水肿等;一般占位效应比较轻。
一般血肿慢性发生时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其内缘的包膜有强化效应。
引发损伤的着力点下方一般多发生硬膜外血肿,而其对侧发生硬膜下血肿,当然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可以同时存在同时发生。
(三)硬脑膜下血肿1.硬脑膜下血肿一般发生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由外伤引发的出血或者血肿称之为硬脑膜下血肿,该类损伤常多见于冲击伤,是由于着力点对侧所引发的暴力冲击所导致脑皮层内桥静脉撕裂、出血、并形成血肿。
虽然硬脑膜与颅骨之间贴合密切,但由于蛛网膜本身并没有张力,因此此处的血肿范围多较广泛,血肿可以不受颅骨与颅缝的限制从而跨越颅缝,但不会跨越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附着点。
血肿形成多为单侧,根据血肿的临床表现及形成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其中急性和亚急性在临床上较多见,部分慢性可以再出血。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展迅速,会产生颅内高压状态,并且发生脑疝而且表现的比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