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导学案 第二章 第二节
高中地理 必修二 导学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前探究】要求:请认真阅读教材P2—7页,回答以下问题,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将答案在教材中进行标注。
1.世界70亿人口日是哪一天?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3.读图1.2,回答以下问题。
(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2)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情况大致是怎样的?(3)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口数量变化与农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4)从18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又有明显加快,这是为什么?4.读图1.4,回答以下问题。
(1)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是哪个大洲?(2)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个大洲?(3)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情况是怎样的?(4)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5.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6.人口增长模式和哪些因素有关?7.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分别是什么?8.试着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情况。
9.以欧美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目前处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处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世界处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我国处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课堂探究】探究点一1.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那么,这一年会增长多少人口?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10年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若降至1.7%,到那时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2.对比十年前后的新增人口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明白了什么道理?探究点二1 2 31.读上图,如何确定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什么下降开始的?3.在3段后期,为什么人口死亡率出现略有上升的趋势?【课后探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前探究】要求:请认真阅读教材P8—11页,回答以下问题,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将答案在教材中进行标注。
2019(秋) 地理 必修 第二册 人教版(新教材)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2.结合图文材料,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运用工业区位理论,能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具体原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4.结合具体工业布局,明确环境因素在现代工业布局的重大影响。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知识清单一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
(2)人文因素: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
3.工业区位选择(1)经济因素: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原料导向型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接近市场动力导向型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交通导向型接近交通便捷的地方劳动力导向型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地区(2)环境因素: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大多选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
(3)社会因素:政策、文化、个人偏好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知识清单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因: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表现(1)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减弱。
(2)交通运输、消费市场、信息通达性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
3.典例(1)钢铁、石化企业布局在沿江或沿海地带。
(2)生产过程复杂,对市场依赖性大的企业布局在市场广阔的地域。
(3)完全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工业企业选择信息通达的地域。
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世界: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煤炭区位(德国鲁尔区)→铁矿区位(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港口区位(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中国:鞍钢/攀钢/武钢等(靠近煤、铁产地)→宝钢(靠近市场)。
任务清单一工业区位因素情境探究[情境]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全球市场上超过三分之二的玩具产品来自中国。
我国玩具出口连续五年增长,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一、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2、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四、课后归纳:本节知识点五、当堂检测1.下列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水平低的是A.印度 B。
新加坡 C。
加拿大 D。
英国2、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3、对比概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二、学法指导:学习本科内容要结合教材36页到40页内容。
三、课前自主探究:(一)城市化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2、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有哪些主要的变化?3、城市化的主要意义有哪些?试着举例说明。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三、课上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教材37到38页“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思考下列问题: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发达国家:起步;城市化水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城市中心人口开始减少?伴随着这一现象,城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探究二:阅读教材38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思考下列问题: 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发展中国家:起步,发展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
2.你认为发展国家的城市化合理么?为什么?探究三::阅读教材39页“中国的城市化”,读图2-16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从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速度说明我国城市化特点: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3、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4、与发达国家相比,下列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比重低 B.城市化发展速度慢 C.城市数量多 D.城市群分布广5、世界上城市化起步最早的国家是()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6、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统编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
一、工业区位因素:先从工业生产一般过程开始,然后是工业区位因素列举及分析,最后通过“分析顺德家具产业集聚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的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材先从科学技术进步对区位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原料、信息、市场、运输等变化如何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说明区位因素的变化及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活动“以首钢搬迁为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工业生产条件差异及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2.综合思维:运用工业区位理论,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合理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总结不同区域的工业及影响因素。
4.人地协调观:分析合理布局工业,减轻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1.工业区位因素(重点)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的分析(难点)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板书: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
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
(PPT展示材料,结合图文内容,进行区位因素变化的分析)【问题】1.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2.原料使用上有什么变化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区位产生了什么影响?4.物流条件的变化对工业区位产生了什么影响?(PPT展示材料,结合问题从进行分析)(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钢铁、石油化工等对原料消耗大的工业的区位选择逐渐摆脱了原料地的束缚,而转向交通便捷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钢铁工业多分布在沿江或沿海地带(图3.23)。
问题:1.影响日本早期钢铁工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2.影响日本现代钢铁工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3.是什么因素导致区位因素发生变化的?(学生思考、回答)(二)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工业生产实现了设计与加工的空间分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复杂产品的各种组件可以在全球采一、选择题(2018·洛阳适应性测试)服装生产企业——美特斯邦威于1994年始建于浙江省温州市,服装面料以皮革、棉毛为主;1996年,其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当地服装加工企业;1997年,美特斯邦威开始在企业内部推广信息技术,将总部从温州迁到上海;2004年,又在新疆设立了服装代工厂。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镇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与城镇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镇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2.城镇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3.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学难点: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小麦进城》主题曲。
新课导入: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更是人们生活向往的地方,《小麦进城》讲述了农村女人小麦在北京近三十年的奋斗史,最终通过诚实劳动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们大家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之中,请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城镇的了解和认识。
承转: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镇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集聚,人地关系和用地也趋于紧张,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看个究竟吧。
(板书)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投影的图片(图2.3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分析相关问题。
问题设置:乡村的土地利用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形成与变化的?总结归纳: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导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二[学案]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学案(2)【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分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布局因素及特点。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历史因素(形成基础)——试举例说明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济因素:(影响显著)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 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其愿意付 出 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和 两个方面。
右图中的ABC 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 。
①、交通通达度: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 ;反之就 。
城市内部不同区位土地②、距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 ,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 。
因此商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峰的_______________和地租次高峰的 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 ;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则形成 。
3、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的分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政策二发展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功能用地布置。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的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我的疑惑1.2.3.探究问题一: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是什么?探究问题二:分析评价我国北方某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布局的两种方案。
【课堂训练】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最有可能是()A.扇形模式B.同心圆模式C.楔形模式D.多核心模式2 R1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A.交通通达度低B.环境质量差C.地租昂贵D.服务设施差3 R3区域主要属()A.工业区B.商业区C.住宅区D.绿化区4.北京城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并以皇宫为中心形成一条南北向中轴线。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 第(1)题,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表现为中 心城市人口迁往郊区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 原因主要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乡 间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2) 题,逆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 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 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阶段。
归纳拓展 1.内涵
2.标志
注意: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 例。
3.动力机制
方法技巧: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为某城市20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从图中可直观看出的城市发展现象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该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2.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人口、产业由
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乡村转
人口继续迁往
及郊区农业人
表 向城市,农村
小城镇和乡村,
口转化为非农
人口迁回市区
现 地域转化为城
大城市人口出
业人口,市中
镇地域
现负增长
心衰落,城镇
总人口增加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观念。
2.综合思维: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过程、特点及其对乡村和城镇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解读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城镇化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城镇化的概念、动力、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变化、城市空间扩张等复杂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城镇化发展的图片、视频、数据图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案例资料•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城镇化现状调查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法:通过国内外典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过程及影响。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城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展示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变化,增强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组对比图片,一边是乡村的宁静与田园风光,另一边是城市的繁华与高楼林立,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及背后的原因。
•问题引入:提问“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会出现城镇化现象?”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 新课教学•城镇化概念解析:明确城镇化的定义,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动力分析:探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政策引导等。
•城镇化过程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变化、城市空间扩张等现象,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高中地理 必修二 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
导学案经典练习
教案一:天体运动与地理位置
1. 导学案:介绍地理位置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何影响地理位置。
2. 水平检测:通过填空和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地理位置的理解程度。
3. 教学设计:介绍地球的运动形式及其对地理位置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与季节、地形、气候等的关系。
教案二:地球运动与地理季节
1. 导学案:通过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的原理,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水平检测:以图表和实例,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理位置的季节变化。
3.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探讨不同地理位置的气温、降水、植被等特点。
教案三:中国的地理分区
1. 导学案:介绍我国地理分区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标准,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多样性。
2. 水平检测:以地图和问答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分区的掌握程度。
3. 教学设计:详细解读中国的地理分区,让学生了解每个区域的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等特点。
教案四:人口与资源
1. 导学案:了解人口与资源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口对资源分布与利用的影响。
2. 水平检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人口增长与资源变化之间的关系。
3.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认识人口增长对资源供需关系的影响,研究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典练:提供一些典型的练题,涵盖以上所学内容,供学生巩固知识和检验研究效果。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完整全部教案及导学案经典练习》的内容,通过教案和导学案的设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
位置、季节变化、中国的地理分区以及人口与资源等重要概念和知识。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6.2)全部导学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学案目录《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学案《2.3 城市化》学案《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学案《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学案《4.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学案《4.1 工业的区位选择》学案《4.2 工业地域的形成》学案《4.2 工业地域的形成》学案(教师版)《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学案《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学案》学案理《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学案》学案(教师版)《5.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学案理《5.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学案《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6.1 人地思想的演变》学案《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理《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案必修二《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案2课时一、学习目标1.结合城市地图,说说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2.通过对比,说出城市功能区的形成、特点及类型。
3.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说出其变化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优化方案P24基础梳理自学导引完成优化方案P25探究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思考:1、城市功能区是如何形成的?2、主要城市功能区有哪些?它们的形态及特征分别是什么?完成优化方案P28同步测控 1 ,2小题第二课时完成优化方案P26探究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思考:3、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优化方案P27例2完成优化方案P28同步测控3—6小题,风向玫瑰图的判读技巧“风向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根据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以相应的比例长度,按风向从外向中心吹,描在用8个方位所表示的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绘成一个形式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如图一),就是风向玫瑰图。
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故名“风向玫瑰”图。
风向玫瑰图在气象统计、城市规划、工业布局等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第二节城镇化 (9)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6)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1)类型: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分布: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土地利用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的功能区(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3)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4)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香港⎩⎨⎧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远离商业区和住宅区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 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交通便捷程度②距离城镇中心远近(2)其他影响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2.2城镇化 第一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内容名称城镇化设计者授课年级高一课时2课时选用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一、课标分析《普通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内容提出: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本条课标表明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通过资料和实例,从综合和区域的角度分析城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以人地协调观为背景探讨城镇化所带来的利与弊,以时代发展的角度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第一课时。
该内容属于必修二第二章,本章是对第一章人口学习的深化,也为后面产业与交通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第一节从空间角度讲解城镇,该节以时间角度进行知识串联,从人口到城镇到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利弊及解决等有很强的逻辑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城镇、聚落等概念,在必修二第一章掌握了人口的迁移,对于本章城镇化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城镇化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仍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学习体系的桥梁。
四、教学理念采用对比法、地图法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城镇化阶段和特点。
通过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城镇化的利于弊以及解决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②解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③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和案例及问题探究,运动比较法、地图法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利与弊,提出相关解决办法,树立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观念;②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运用资料,分析说明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地理课件 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第二节 城镇化 课件(51张PPT)
问题
表现
成因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 、 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 污染物 超出一 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定的限度
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城市人口规模和 人口密度 不断增加, 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 规划 和管理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差异
2022
第二节 城镇化
第二章
地理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城镇化的意义
课标定位
2.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时空差异
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素养阐释 1.结合资料,综合分析不同区域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能够根据相关材料说明城镇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体现人地协 调观 3.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 用
结合材料探究: 城市交通问题主要有哪些? 提示: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相对滞后; 停车场紧张等。
[归纳提升]
城镇化的不利影响及表现形式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量下降 城镇交 通问题 城镇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 题 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相对滞 后;停车场紧张等
[归纳提升]
城镇化的意义具体如下表所示。
项目 意义
原因
经济 发展
促进区域经 济增长
①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②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会 拉动内需
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 天然气等设施集中,提高了土地、水等资源的利 用效率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课时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一、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01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02大气污染、□03水污染、□04垃圾污染和□05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城市□06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07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08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09交通拥堵、□10住房紧张等现象。
3.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11环境污染问题,经过□12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2)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13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14较多。
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15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1.判断正误。
(1)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的。
(√)(2)有人戏称北京为“首堵”,其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 2.下列属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是( ) A .交通拥挤 B .居住条件差 C .固体垃圾污染 D .失业人数多答案 C解析 四个选项中只有固体垃圾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3.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经历强降水过程中,会暴发“城市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
分析导致“城市洪水”屡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暴雨集中;硬化路面大大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应用范围:城市规划、□01市政建设、□02公共服务等。
2.用途 (1)城市日常生活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判断正误。
(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对城镇土地进行规划和管理。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应该已经学习了地图阅读、地理数据处理、地理现象的解释等基本地理技能。此外,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的地域文化。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此外,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与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相关的展示品或海报,增加学习氛围。
5. 学习任务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梳理学习内容,准备一份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应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等。学生可以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进行学习和自我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判断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 )2.城镇化可促进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对城镇化没有影响。
( ×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水平较低。
2.城镇化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2.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
2.举例探究点一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2016年5月20日,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了一项报告。
该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居民将会居住在城镇中,他们所生产的GDP 将占全球GDP 总量的80%。
下图为世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图。
1.城镇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1800~2025年,世界城镇化水平有什么变化?城镇化速度有什么变化?答案世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城镇化速度加快。
3.由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及成因。
答案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
成因: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
4.据图分析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有何变化?为什么?答案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较慢,说明城镇化速度减缓。
因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大都进入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下图示意1950~2025年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大 B.1980~2010年,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比欠发达地区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镇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截至2018年,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2.由图可知(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下降B.未来城镇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C.发达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答案 1.D 2.B解析 第1题,对比两类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曲线可知,1950~1965年,两类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差最大,A 项错误;1980~2010年,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曲线的斜率小于欠发达地区,故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比欠发达地区慢,B 项错误;在2025年,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尚不到60%,而发达地区已接近90%,C 项错误;2018年,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约50%,而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超过80%,D 项正确。
第2题,由图可知,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占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下降,但城镇化水平和城镇人口数量可能上升,A、C项错误;全世界城镇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重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重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镇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B项正确;目前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城镇人口数量多于发达地区,D项错误。
探究点二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
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密切相关?答案降水、下渗、地表径流。
2.城市内涝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短时间内降水强度大;城市规模扩大,地面硬化,汇水速率快;城市内排水系统不完善;预报和防范措施不到位。
3.城市内涝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答案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影响城市卫生;给城市带来排水压力。
4.面对城市内涝,短期内我们应如何应对?请你为政府出谋划策。
答案应加强天气预报监测;制定及时有效的救援机制;加强排水设施的维护;定期进行管道疏浚。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下图为“某地区城镇化前后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水位上升 B.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4.城镇化前后蒸发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雨岛效应加强B.建筑面积增加C.城市热岛效应加强D.城市绿地增多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从图示来看,城镇化后,地下水水量减少,故地下水水位下降,A错误;地面径流量增大,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B错误;从图示来看,蒸发量减小,C错误;由于地面径流增多,汛期时进入河流的水量增大,洪峰流量加大,D正确。
第4题,由图可知,城镇化后,蒸发量减小。
城市雨岛效应加强,城区降水较多,蒸发量应增加,A错误;由于城市建筑面积增加,道路硬化,阻隔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故蒸发量减小,B正确;城市热岛效应加强,气温升高,蒸发量应增加,C错误;城市绿地增多,土壤中水分蒸发量会增加,D错误。
读“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尽管世界各国的城镇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镇化进程的某一阶段。
下列国家与其所处的城镇化阶段搭配正确的是()A.英国——a阶段B.朝鲜——c阶段C.中国——b阶段D.印度——c阶段2.推动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政策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D.城镇的地理位置优势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a、b、c分别代表城镇化进程中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
英国为发达国家,城镇化处于c阶段,中国、朝鲜和印度均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处于b阶段。
第2题,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出警效率,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
下图是“城市最快出警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数字地球4.“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些地理信息技术()A.遥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遥感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答案 3.C 4.B解析第3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定位、导航功能,“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
故选C。
第4题,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出事地点最近,需要用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同时还需要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故选B。
5.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2016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57.35%,比2015年提高了1.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与我国相比,指出美国城镇化的特点。
(2)2012~2015年美国城镇化率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___现象,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3)简述通过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优点。
答案(1)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现阶段发展速率较慢,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美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量主要为第三产业。
(2)逆城市化市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镇化问题严重,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导致市区许多人口和产业向郊外和乡村迁移。
(3)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可吸纳较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污染较轻,利于保护城市环境质量。
解析第(1)题,读图得知,美国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美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量主要为第三产业。
第(2)题,逆城镇化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城市的居住环境、房价、交通状况等因素影响,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逆城镇化提供了条件。
第(3)题,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优点主要从第三产业的特点去分析:增加就业和环境污染小。
(2019·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月考)读“伦敦城市地域发展示意图”(图1)和“伦敦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图2),回答1~3题。
1.据图中信息可知,伦敦及附近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标志是()①城市地域占地面积扩大②城市人口增长③城市绿地增加④城市功能区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伦敦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A.18世纪B.19世纪C.20世纪中前期D.20世纪后期3.20世纪中后期城市人口减少较多,主要原因是()A.城市过度扩张,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向外迁移B.战争的影响C.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D.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答案 1.A 2.C 3.A解析第1题,读图1可知,伦敦城市地域占地面积扩大,读图2可知,伦敦城市人口大幅增长,选A。
第2题,读图2可知,伦敦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是20世纪中前期,选C。
第3题,20世纪中后期,伦敦城镇化水平很高,但由于城市过度扩张,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向外迁移,出现逆城镇化现象,选A。
此时没有大规模战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随经济发展会提高,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会吸引高素质人才迁入。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代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A.丁B.丙C.乙D.甲5.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出现的现象是()A.功能分区不明显B.逆城镇化C.再城镇化D.郊区城镇化答案 4.A 5.D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故甲表示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故丙表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乙表示世界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快,故丁表示我国城镇化进程。
第5题,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功能分区越来越明显,郊区不断变为城市,但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
据此完成6~7题。
6.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7.“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断扩大答案 6.D7.B解析第6题,农民建设“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扩大居住面积,提供足够多的出租房屋,增加租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