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 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 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 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 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2)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消极方面 (1)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氏族制度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3)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配合
⑷推行租调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 旧都受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
1.从背景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 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 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提升,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朝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他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下是他实施的一些主要改革措施:
1. 地方行政改革:孝文帝实行了分封制,将北方的土地分为多个州郡,以便更有效地
管理和控制。

他还设立了负责监督地方行政的中央官员,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和
管理。

2.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加强了军
队的组织和训练,增加了军队的规模,并将军队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以便更好
地对抗南方的敌人。

3. 法律改革:孝文帝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规,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执行。

4. 文化教育改革: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儒学。

他设立了孔庙,推广儒家经典,鼓励人们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德教育。

此外,他还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以促进教
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5. 经济改革: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他进行土地改革,取消了一些
封建土地所有权,使土地重新分配更加公平。

他还实行了减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北魏统一中国的力量积
累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4)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生产 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 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并未从根本上 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 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 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 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土地制度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 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实行时间长达三百多 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 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 地?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 制?豪强地主有没有受损?
有关均田制的几个问题
(1)得以推行的原因
①均田制的形成除了借鉴历史上的井田制,两晋以来的与田、课 田制等因素外,与北魏初年“计口授田”的土地政策有着渊源关 系。 ②当时地广人稀的客观条件也决定了均田制能够推行于中原。西 晋末年以来,中原战乱频繁,大批农民被屠杀或漂泊异乡,自然 使中原地区许多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荒田。而且,拓跋部也和其他 游牧部落一样,在入主中原之初,把大量民田圈作牧场。土地大 都掌握在国家手里,这就为均田制的推行准备了物质条件。 ③北魏建国以来,皇权比较巩固,在与守旧贵族和宗主们的斗争 中,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主持改革的冯太后与孝文帝又都富于魄 力,能够不断排除阻力,使改革顺利推行。 ④均田制规定奴婢、耕牛都可以授田。这对于有奴、牛的鲜卑贵 族和世家大族来说,实际获益最多。所以均田制得以在中原推行 无阻。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土地制度---- 均田制
实施前提:
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具体含义: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实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拓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之不同
北魏平城遗址
平城
洛阳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 旧都受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5)洛阳的优势:
⑴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就是黄河流域政治 文化中心。⑵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粮食。
2.迁都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三、后期改革——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 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 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了汉族地主对 政权的支持;
推动北魏政权向汉 族统治模式转化。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构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回顾旧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必要性: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阶级矛盾加剧。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危及北魏统治。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前提: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 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牛一头, 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 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地主对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和征发徭役。均 田制的实行,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救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改革 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3.洛阳的优势
(1)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2)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 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1. 孝文帝迁都的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迁都洛阳过程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 15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 围内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 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
4.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 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5.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 胁我们的统治。
文帝迁都的理由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 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2.平城不宜为都
(1)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 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2)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 (3)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4)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特别提醒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 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 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 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 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 调制的推行。
学思之窗
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 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答案提示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 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 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 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 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 “政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 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 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 重要的措施。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 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 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 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 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 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角度2】►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 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 点: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 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 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 了地主阶级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 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 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重用儒学家
选拔重用儒学家,让他们担任官职,推动儒家思想在政治、社会上 的影响力。
推崇儒家经典
要求各级官员学习儒家经典,推崇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儒家价 值观来引导社会风气。
兴办教育
01
02
03
设立国子学
在洛阳设立国子学,作为 最高学府,培养皇族和高 级官员的子弟。
重视教育普及
鼓励民间设立私学,推广 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 质。
06
影响及意义
对北魏政权的积极影响
促进政治稳定
孝文帝通过改革,加强了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 权,提高了政治稳定性,减少了
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为北魏政权提供了更多的财 政收入,增强了国力。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不同 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北 魏政权的民族凝聚力。
02
北魏初期,政治体制比较落后, 官场腐败,民生困苦,阶级矛盾 尖锐。
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 北魏的统治地位。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 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提高北魏的实力和稳 定性。
02
措施一:政治改革
中央官制改革
减少官员数量,提高官员素质
通过精简机构和裁撤冗员,提高官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政府更高效地运转 。
要点一
总结词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北魏孝文帝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善的社 会福利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他规定每个 家庭必须赡养孤寡老人,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机会。此外 ,他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来管理社会福利事务,确保弱势群 体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材结构】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复习建议】1、列表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复习中应注重对“均田制”、“三长制” “汉化”等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

对“均田制”的理解应包括原因、内容、作用、影响等方面,特别注意对唐代经济制度的深远影响。

3、结合《平城与洛阳地理位置图》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结合教材所举事例感悟孝文帝接受先进文化。

4、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中汉服俑与胡服俑感受“移风易俗”体现了孝文帝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民族融合促进了孝文帝改革,汉化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引言分析】1、鲜卑族贵族守旧势力反对汉化改革,发动叛乱2、孝文帝严厉镇压守旧势力的叛乱(大义灭亲、坚持改革)3、从贵族守旧势力发动叛乱的原因思考中引出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讨【重要概念】1、均田制: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国有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2、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基层行政组织,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知识梳理】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①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②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2、措施: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A、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B、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C、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②推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A、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B、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产生,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C、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氏 长孙氏 刘氏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3.影响: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整顿吏治 ⑵推行均田制: 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农民
改革后
北魏政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整顿吏治
俸禄制
⑴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 人口。 ⑵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 以肆意搜刮百姓。 ⑶贪污成风。 ⑴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 ⑵惩治贪污。 ⑶吏治有所好转。
B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国有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属于国家; 不是主要类型,但 (官田)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一直存在;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制 私有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从东汉起出现田 庄;兼并引起动荡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3.意义:
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 融合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4.影响: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 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 定了物质基础。
3.影响: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 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原因:
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 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
3.内容: 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 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三长制”
添加标题
1
添加标题
2
添加标题
3
添加标题
4
添加标题
5
添加标题
6
“三长制”
2
3
4
租调制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作用: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2013·安庆一模)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解析: “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迁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D
3.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解析: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的概念。北魏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答案:D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01
02
03
巧设计迁都洛阳
卓有成效的新制
雷厉风行,移风易俗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4).租调制

3).三长制

2).均田制

1).俸禄制

特点: 措施

课时作业8: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时作业8: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基础巩固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4.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改为汉姓A.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能力提升6.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剖析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剖析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俸禄制
改革前
⑴官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 人口。 ⑵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 以肆意搜刮百姓。 ⑶贪污成风。
改革后
⑴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 ⑵惩治贪污。 ⑶吏治有所好转。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⑴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⑴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⑵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
材料三 (2006年12月4日《新闻晨报》)中国形象标志 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 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中国 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 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认为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 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会让外国人由此片面而 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中国应改换新的形象 标志。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改革后 北魏政权
农民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1)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3.意义
(2)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 的转化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俸禄制
影响
稳定和巩固政权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保证政府收入
B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
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其实质是( ) A.提高自身素质 B.减少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 8.导致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第2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 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1)俸禄制(整顿吏治) ( 2 )均田制 ( 土地制度 ) 2.措施 (3)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4)租调制(赋税制度)
(1)俸禄制
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
B.掌握最高权力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5、[2000•上海•6] 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民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原因:
A 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新都洛阳适应统治需要 根本原因: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 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 到达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 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 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 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 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拔拔氏 独孤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整顿吏治
影响
稳定和巩固政权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鲜卑族 落后
均田制 租调制 三长制
通过制度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建设缓和 保证政府收入 社会矛盾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课堂反馈
1.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 督护制---赋税制度
1.目的:解决赋税混乱问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租(田租):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 调(户税):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3.作用:
①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②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c.建设洛阳D.学习汉族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强化提高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D.屯田制无法顺利
实行
课外延伸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乐迁者听逐空荒。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化。

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高考猜想
3.“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D官吏俸禄制加强了对豪强地主的控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

A三长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B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
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

D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比较全面,包括服装、语言、姓氏、婚姻、籍贯等。

A从时间看,484年实行俸禄制,485年推行均田制,494年迁都洛阳;从事件的联系看: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因此应在均田制之后。

D“①俸禄制”“③三长制”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措施,符合主题干“农业改革的措施”应是“②均田制”和“④租调制”。

强化提高
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教材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

c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即学习农耕文化。

c本题可用排除法。

鲜卑贵族大多对改革持反对意见,因此②不正确,凡含有②的选项皆可排除。

0.cA、B两项可以是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和原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且只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有影响,而不能影响隋唐均田制的实施。

D项屯田制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

c项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即暗示不会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保护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均田制才能得以实施。

课外延伸
1.【解析】回答第问要理解“实质”,体现阶级属性。

回答第问要分析出现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回答第问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材料的有关内容。

回答第问要把握好“评议”两字,既要说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统治。

不能抑制兼并。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解析】本题以风俗习惯的改革为切入点,从一个角度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回答时应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回答。

【答案】措施:改着汉服,改易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

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鲜卑族勇武质朴的长处,
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改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春节时,跪拜磕头,上坟烧香的习俗;结婚时大要彩礼;厚葬习俗等。

高考猜想
3.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表明,孝文帝对迁都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也说明c正确。

由“众心恋旧”说明B正确。

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正确。

D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是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