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息法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踵息法养生

作者丁咨

踵息指内呼吸功深,而达于踵。语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就是说古时候修道的人,睡觉不会做梦,醒来时不会忧愁,吃东西不求甜美,呼吸时气息深沉。修道的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后根,而一般人呼吸靠的只是喉咙。很显然,平常人用喉咙呼吸,吸入的是凡气,气只能到达肺,即为肺呼吸,稍用功夫,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修道的人呼吸可到脚后跟,吸入的是仙炁,遍及全身。

道家炼气养生之法。亦指呼吸徐缓深沉。而不是用脚呼吸。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机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却可以直接到达足后跟,可见古代修炼的真人,已经具备很深的修炼功夫。打通踵息法:一方面,让养老穴、腕骨、后溪、外关穴等顺时针旋转,让内关、列缺穴等逆时针旋转,让气血正向、反向走小肠经、心经和心包经、三焦经、肺经各30分钟;另一方面平卧,或者坐着,全身放松然后,将正逆腹式呼吸集中于神阙、丹田,吸气引导下行一直慢慢下行至脚心;彻底呼出后,再重新将气集中于神阙、丹田,吸气──呼气——息反复循环.....渐渐,在这一呼一吸——一息当中,你的双脚会有热感,像大海波涛一样从脚腕--脚跟--

脚心到脚趾涌动,像微小弹簧一样与经络、脏腑、动静脉血管和淋巴管共振,4到10秒循环一次,手指、脚趾尖跳动,还会从脚感传到双腿、躯干、上肢,一直到太阳穴、百会穴,热感传遍全身。踵息法“体现了饮地阴领气上升,吸天阳沉气下降,以天地之精气,补养人的气血,为中和之大用”。

昨日夜里躺下的时候已经十一点了,随手拿起老子和庄子的合编本,翻开一看112页,讲的正是《庄子·大宗师》这一篇。

我个人体会,庄子的书读起来比较容易,但真想读懂就没那么简单。当读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一段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早几年在论坛时的一个争论话题。

这个争论的话题是什么呢?就是关于平步站桩时的重心问题。有人认为重心应该在脚跟的位置,我认为呢,应该是在脚心或脚心靠前的部位。为此,有位朋友转贴了一位名家讲形意拳站桩的文章,里面说到为什么要把重心放在脚跟的问题,而名家这样讲的一种主要依据就是庄子所说的“真人之息以踵”。

这位名家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初步立正姿势名之曰无极式,头要顶,项要竖,目要平视,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虚合,舌要顶上腭,齿要相叩,两肩下垂有松开意,两肘下垂有包裹意,两胯胯根要松,两膝

如起步时略带弯曲,不可有死弯子,此时足根不扭,两足足尖不扣,整个体重移置于两足足根,两足前心与地似离非离,似着非着,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腾云驾雾,其目的要求做到虚无,摇摇欲坠的光景,即进入了静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开小差,同时正因为把整个身体的重心平均分置与两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贯脐下的腹式呼吸,也即是古人说的“真人呼吸入踵”的一种腹式呼吸。”应该说,这位名家所提到的“真人呼吸入踵”,其理乃真,不假丝毫,然所言“把整个身体的重心平均分置与两足足根,做到呼吸直贯脐下的腹式呼吸”,其法则谬也。何以故?须知入踵者,非用踵也,呼吸入踵则可,用踵则非,如因误解呼吸入踵为呼吸用踵之意,且以此为据,置身体之重心于两足之足根,以为即是养气练气之踵息大法,实则差之远矣!陆游之《独学》诗云:“踵息无声酣午枕,舌根忘味美晨烹。”金农之《广陵秋日杂作》诗亦云:“屡访花隐翁,踵息无一声。”

其中,踵息一语,即出自《庄子·大宗师》一篇。盖,实为道家练气养生之法。所谓踵者,《玉篇》释义:“足后”,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脚后跟,很多时候也有泛指脚的意思。所谓息者,《增韵》释义:“一呼一吸为一息”,这里自然指的就是呼吸了。

也有人说,踵息之法就是凭脚跟呼吸,这话不能说一点道理

没有,至少懂得呼吸与脚跟的关系,但言之却极不确切,多是因望文生义与不求甚解之故。要知道,呼吸以踵也好,以喉也罢,其实讲的是呼吸深浅的意思,而不是用哪个部位进行呼吸的问题,故庄子先说“其息深深”,但呼吸要深,又能深到哪里呢?所以,庄子又接着讲“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以为明示,简单地说,就是真人或者说修行的人,呼吸感觉能够到了脚跟,而众人或者说普通人,呼吸只感觉到了气管而已。

由此可见,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其本意要的是一气到底,也就是一气呼吸能够贯穿脚底或者说贯到脚跟的意思,此亦为养气要诀之一也。先哲有云:气不养则馁,何以充体,充体者气遍全身也。此处言气遍全身,亦即气贯全身之意,盖呼吸能使血液为之鼓荡,浑身细胞毛孔能够同时应合鼓动,故非得有一气到底或气贯全身之感,不可谓气血充盈,全身周到,上下通畅,川流不止。

踵息之法,实则无他,至简至易,本乎自然,言及呼吸,细匀无声,故匀静自然是其要点,既不许用力鼓荡,也不许用意支配,不急不迫,徐徐为之,顺其自然,渐渐即可至细匀深长,此亦是庄子“其息深深”之真意也。

其实,望文生义,尚可理解,然不求甚解,自以为是,此如上面那位名家所言,不知是承其前人之所传,还是其误解了庄子“真人之息以踵”的本意,故而引经据典,振振有词,

以为置身体之重心于两足之足根,即是养气练气之踵息秘法,真是谬误之甚!

何况脚跟吃力,站立即不稳固,且吃力于脚跟,必顶力上冲至头顶,身体不能得到舒展,气力被阻碍,全身的关节也就不灵活,此甚不利于养生。就技击而言,吃力于脚跟,已失踝关节之弹力,既不利于力之发动,也不利于实战之闪展腾挪,更谈不上步法的实际应用。

再者说,自己错练,耽误的只是自个儿,想想也就罢了,但非要这样去写,非要这样去教,一定会误导读者,也一定会误人子弟,望学者慎。

踵息法,属于道家功。道家认为:脚就好比植物的根,我们气守丹田从自然界吸进来的能量,要先归于根,才能进一步转换成人体需要的能量。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的脚底是重要经络的汇聚地,与道家“人的脚底是人的根”的说法相吻合。踵息法简单易学,不受时间与场合的限制。曾有评论说踵息法“体现了饮地阴领气上升,吸天阳沉气下降,以天地之精气,补养人的气血,为中和之大用”。此法对于调整人的睡眠有很大帮助,曾有人以此法战胜了失眠。

怎样理解“至人之息也以踵”。何谓“至人”?黄帝内经有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描述,分别是境界不同又善于养生的人。何谓“踵”?查新华字典是“脚后跟”。马老在书中是这样解释踵息法的:吸气时提肛缩肾,气由足跟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