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中医康复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1. 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和分期心力衰竭(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淤血和或体循环淤血,伴或不伴有组织器官低灌注。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和或液体潴留(外周水肿),以及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A期:有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但尚无心脏结构的功能异常,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

B期:已出现心脏结构异常,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左心室肥厚或纤维化,左心室扩大或收缩力降低。

C期:有心脏结构异常,有过或仍有心力衰竭症状,如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引起呼吸困难和乏力的患者,经治疗心力衰竭症状消失的无症状患者。

D期:已经应用效果最强的药物治疗和休息,但仍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且需要特殊干预,如机械辅助装置、心脏移植等。

这些分期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 心衰的诊断流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和或液体潴留(外周水肿),以及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腔室的大小、心脏瓣膜的功能和心脏收缩的强度。

利钠肽水平检测:如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衰的严重程度。

其他检查:如胸部射线、血液检查(如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衰,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潜在的病因。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管理计划。

3. 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心电图(I类,C级):心电图可以提供患者既往心肌梗死(MI)、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信息。

它还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不同步,包括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

对于有心律失常或怀疑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应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慢性心力衰竭1 范围本《指南》目标:规定了中医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的术语、定义、适用人群、指导原则、康复指导、注意事项等。

本《指南》目的: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的可参考标准。

本《指南》适用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人群。

本《指南》适用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包括心力衰竭B/C期,和/或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2346-2006 经穴名称与定位• GB/T13016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13017 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GB/T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ZY/T001.1-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 慢性心力衰竭定义:是因心室充盈或射血的任何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

中医学的“心衰病”与之相对应,临床可表现心悸、喘、水肿等。

3.2 慢性心力衰竭未病状态定义:有导致心衰的基础疾病,但临床无心衰症状,无论是否有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功能受损或心腔变形即心力衰竭B/C期,和(或)慢性心衰经治疗后的稳定期。

3.3 慢性心力衰竭分期标准:根据2009年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更新指南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分为4期:A期:存在明显可诱导心衰发生的危险因子的患者。

例如,尚无明确左心室(LV)功能受损、心室肥厚或心腔变形的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

B期:临床无症状、但确实存在左室肥厚和(或)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则属B期。

C期:期是现有或曾有心衰症状伴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

D期:期指可能需要接受先进专业治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

3.4 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1994年修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明显的疲乏、气促或心悸,属于心功能代偿期。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
Swan-Ganz 漂浮导管测量 PCWP >15 mmHg 且心脏指 数< 2.2 L/(min·m2)
同时伴有以下至少一项组织 3 器官低灌注的临床表现或实
验室指标异常
意识状态改变
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
尿量明显减少
肢端或皮肤发冷、出汗(湿冷 )、苍白或发绀或网状青斑
A(At risk)期:危险期 B (Beginning): CS 开始期 C (Classic):典型期 D(Deteriorating):恶化期 E(Extremis):极端期或终末期
Ⅰ类
A级
无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和 ( 或 ) 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房颤/房扑患者,推荐优先选择 DOAC 用于预防血栓栓塞
Ⅰ类
A级
对于 CHA2DS2-VASc 评分男性 1 分、女性 2 分的心衰合并房颤/房扑患者,若无抗凝禁忌证,应该考虑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Ⅱa类
B级
具有抗凝禁忌证的心衰合并房颤/房扑患者可以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
③心室率控制
④节律控制
室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HFrEF患者的
SCD 风险
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应用His 束起搏或左束支起
搏等生理性起搏方式
诊治流程和管理措施见图8,推荐意见见表15
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 β 受体阻滞剂
冠状动脉疾病
血运重建治疗:对于适合手术的 CAD 患者,特别是糖尿病和多支病变患者
(1) 存在严重的进行性或持续性心力衰竭症状 (NYHA 心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 ) (2) 存在严重心脏功能障碍,满足以下至少一条标准:
① LVEF ≤ 30%; ②孤立性右心衰竭; ③存在不能手术的严重瓣膜性心脏病; ④存在不能手术的严重先天性心脏病; ⑤ LVEF ≥ 40%,利钠肽水平持续升高 ( 或较前升高 ),存在严重的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或左心室结构异常的证据 (3) 过去 1 年内发生 >1 次由于下列原因引起的计划外门诊或急诊就诊或住院: ①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需要高剂量静脉应用利尿剂或利尿剂联合治疗; ②心输出量降低导致低血压需要应用 ( 或依赖 ) 正性肌力药或血管活性药; ③恶性心律失常 (4) 估计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活动耐量严重受损导致不能运动,或 6 分钟步行距离 <300 m,或心肺运动试验提示峰值耗氧量 <12~14 ml/(kg·min)或 <50% 预计值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要点PPT课件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要点PPT课件

04
修订了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最新临床证据 调整了药物推荐和使用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应对
预测心力衰竭领域将继续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 推动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输标02入题
挑战在于如何提高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 和误诊,以及如何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患者再入院率 和死亡率。
01
03
推动规范化治疗
通过指南的推广和实施,推动心力衰竭的规范化 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3
促进学科发展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促进心血管学科的发展 ,提升我国在国际心血管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指南目标与期望成果
提供实用建议
为临床医生提供心力衰竭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实用建 议。
推动多学科合作
个体化治疗建议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
03 药物治疗策略及选择
利尿剂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应用原则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之一,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减少体液潴留,从而 缓解心衰症状。应根据患者的体液潴留程度和利尿剂反应情况调整剂量和用药 时间。
注意事项
使用利尿剂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平衡、肾功能和血压变化。过度利尿 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因此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治疗现状
02
尽管近年来心力衰竭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挑
战,如患者个体差异、合并症多、药物不耐受等。
预防和康复
03
心力衰竭的预防和康复同样重要,但目前这方面的关注度和实
施力度不足。
指南制定背景和意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针对这一重要临床问题,中国心力衰竭学会联合专家团队制定了《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科学的指导,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

一、背景与目的《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致力于根据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系统性地总结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及管理等关键问题,以供医务工作者参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二、定义和分类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以足够的功率将血液泵送到满足身体代谢需要的组织和器官。

根据发生的时间、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两种类型。

急性心力衰竭在病情突然恶化、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症状和体征,需要立即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则是指病程较长、症状渐进或稳定,并且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三、心力衰竭的诊断《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提供了详细的心力衰竭诊断流程。

诊断心力衰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脏超声检查等,其中心脏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重要手段,可对心肌功能、心腔大小和心瓣膜功能等进行评估,对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四、心力衰竭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1.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营养支持、心理支持和康复等。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制盐的摄入、减少饮酒、适度运动等,可以有效控制心力衰竭的症状和减少住院率。

营养支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心理支持和康复是帮助患者应对心力衰竭带来的身心困扰,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完整版亮点及要点总结PPT课件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完整版亮点及要点总结PPT课件
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06
康复与长期随访计划
心脏康复治疗方案制定
个体化评估
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能状况、心理状况等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 疗方案。
运动训练
制定适合患者的运动训练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 训练等,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心理状态。
定期随访
对心衰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心衰 知识,包括病因、症状、 治疗及预防等。
自我管理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如监测体重、血压、心率 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 高生活质量。
分娩方式与时机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分娩 方式和时机。
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时处理原则
合并肾脏疾病时的处理
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肾脏疾病时,应 注意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肾毒 性药物,同时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 等危险因素。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时的处理
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时 ,应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 通畅,积极控制感染,避免诱发心 力衰竭加重。
药物治疗
与HFrEF类似,但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 剂量和种类。
非药物治疗
考虑使用心脏康复计划,包括运动训练、心理支 持和营养咨询。
密切监测
定期评估心脏功能和症状,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治疗
综合管理合并症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合并症,以降低心血管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在心力衰竭诊疗中的重要性 ,鼓励心血管内科、外科、康复科等科室共同参 与。
综合性评估
指南提倡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性评估,包括 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并重
在药物治疗方面,新版指南根据最新临床证据对 药物选择和剂量进行了调整;同时,重视非药物 治疗手段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移植等在心 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05
患者管理与康复教育
心理干预和认知行为疗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 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 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 病情。因此,心理干预是心力衰 竭患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患 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心理 问题的治疗方法。在心力衰竭患 者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 者调整对疾病的认知,减少焦虑 和恐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心力衰竭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01 加强心力衰竭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加强心力衰竭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心 力衰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早期发现和治疗 。
02 推进心力衰竭的规范化诊疗
推广和实施心力衰竭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提高医 生的诊疗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03 加强患者管理和康复指导
加强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和康复指导,帮助患 者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合理运动等,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ACEI/ARB类药物 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或阻 断血管紧张素受体,降低血压, 减轻心脏后负荷,同时抑制心肌 重构,延缓心衰进展。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减慢心率, 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 。

中国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完整版

.
18
一、临床状况评估
(2)冠状动脉造影: ▪适用于有心绞痛,MI或心脏停搏史的患者,也可鉴别缺血性 或非缺血性心肌病。 (3)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或)代谢显像: ▪前者可准确测定左心室容量,LVEF及室壁运动。 ▪后者可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存活情况,并对鉴别扩张型心 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有一定帮助。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 心衰。
▪ 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土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 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
▪QOL评分对住院或非住院心衰患者的生存率有预测价值。
▪QOL量表分为普适性量表和疾病特异性量表。最常用的普适 性量表为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疾病特异性量表中较 常用的有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和堪萨斯城心 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CCQ)。
▪哪种类型量表更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尚无定论。有研究显 示SF-36联合MLHFQ可预测心衰患者的短期及长期病死率。
.
27
二、心衰的疗效评估
(二)疾病进展评估 综合评价疾病进展包括: ▪ 1.症状恶化(NYHA分级加重); ▪ 2.因心衰加重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或增加新的药物; ▪ 3.因为心衰或其他原因住院治疗; ▪ 4.死亡。
.
28
二、心衰的疗效评估
▪ 病死率尤其全因死亡率是评估预后的主要指标,大型临床 试验设计均以生存率来评价治疗效果,已对临床实践产生 重要影响。
.
15
一、临床状况评估
(4)生物学标志物: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瘅(心热病)等病史。

2.xx诊断标准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摘要:1.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的概述2.指南的更新内容3.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类4.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5.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6.心力衰竭的预防和管理正文:【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的概述】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是由中国心血管病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最新指南,旨在为我国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规范化的指导。

该指南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对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指南的更新内容】2021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1.对心力衰竭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心脏无法满足身体组织的氧需求,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2.增加了心力衰竭的分类,根据患者症状和心脏功能分为四个阶段,更为精细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3.对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更新,强调了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同时探讨了心肌细胞生物学、神经内分泌等发病机制。

4.调整了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出了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5.增加了心力衰竭的预防和管理内容,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规范药物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的重要性。

【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类】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满足身体组织的氧需求,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患者症状和心脏功能,心力衰竭分为四个阶段:1.A 期:无症状性心力衰竭,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但存在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

2.B 期:有症状性心力衰竭,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但尚无心力衰竭症状。

3.C 期:有症状性心力衰竭,心脏结构和功能明显异常,伴有心力衰竭症状。

4.D 期:难治性心力衰竭,虽经治疗,但心力衰竭症状持续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性恶化。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导致心肌损伤、心脏重塑和心脏功能减退。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分期诊断(1)慢性稳定期(2)急性加重期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患者。

3.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心电监测、B型利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前体BNP (NT-proBNP)、肌钙蛋白T(TNT)或肌钙蛋白I(TNI)、心肌酶、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传染性疾病筛查。

心衰诊疗规范080530

心衰诊疗规范080530
心痛宁加味方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中医证候总疗效;心绞痛疗效以及心电图缺血状况的改善均优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能显著降低血浆ET含量;提高血浆NO含量水平。从以上前期研究表明此方剂能显著降低血浆ET含量,逆转心肌重构,提高血浆NO含量水平,调节二者平衡。本专科长期应用此方治疗痰瘀交阻型心衰,具有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适合患者:
轻、重度左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0%),病情必须稳定,无休息时的心绞痛、失代偿性心衰,或影响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
流程:
心脏评估——康复前教育——中药结合康复运动
方法:
参加运动程序以前要对病人做各种应有的检查,而且定期复查(一般为3个月)。包括①分级运动试验测定。②心脏彩超测定心功能(主要是左室射血分数)。③观察运动前后6min内步行距离,制订运动方案,采用步行训练。最初1周内进行步行训练,开始5-10min,每运动2-3min休息1min,靶心率比立位休息心率多10-20次/min,开始几天不超过休息心率5-10次/min。具体见简化二阶段心衰运动康复程序(见附表4)。在病情稳定、功能储备量增加以后,运动强度可逐渐增加。治疗过程中每周评价患者的一般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不能耐受者退出。患者运动时应有监护人,以确保安全。如运动前负荷试验未诱发低血压、明显的心电图改变或心律失常,患者经指导后可在家中完成治疗方案。
参照Lee氏(N.Engl.med1982,306:699)于1982年根据临床与X线改变所制定计分系统
显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75%。
有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在50%-75%。
无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
加重:
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4.4生活质量改善评定标准: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康复训练计划制定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 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 练习等。
康复训练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康复训练效果,调 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的科学性 和有效性。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 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05
患者管理与教育支持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途径
健康教育
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Nhomakorabea04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1 2 3
CRT原理及适应症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改善心室间或心室内的不 同步收缩,提高心脏泵血效率。适用于心室收缩 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
CRT手术方式及效果
CRT手术主要包括起搏器植入和电极导线放置两 个步骤。手术后,多数患者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改 善,生活质量提高。
诊断与治疗挑战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目前 ,国内外在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等。
指南更新内容及特点
更新内容
相较于前一版指南,2023版国家心力衰竭指南在诊断、治疗、预防及康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具体包括:新 增了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心力衰竭患者 全面管理的理念等。
家属参与和角色定位
家属教育
对家属进行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的危害和治疗 的重要性,提高家属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家属协助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自我管理过程,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护理、 心理支持等,减轻患者的负担和压力。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可以被描述为心脏无法有效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的需要。

根据统计数据,心力衰竭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住院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为了指导医生对心力衰竭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心力衰竭学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的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是中国心脏病学会、中国循环健康与心血管病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共同制定的,旨在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和治疗指导,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指南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根据指南,心力衰竭的诊断应该基于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脏影像学的评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指标和心脏标志物。

指南还强调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包括了评估心功能、评估相关共病和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

指南建议心力衰竭的治疗应该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团队工作,包括心血管专科医生、内科医生、心脏外科医生和心脏病理学家等。

治疗策略应该根据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征进行个体化选择,其中包括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器械治疗和心脏康复等。

指南还提出了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包括去除危险因素、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和定期随访等。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管理和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以评估疾病的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在康复阶段,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通过运动、营养和心理支持等手段来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2021中国心力衰竭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权威的指导和治疗建议,以便更精确、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患者。

同时,指南还加强了心力衰竭的预防和长期管理的意识,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关怀。

这对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心力衰竭的防治工作在中国的全面展开。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二)xx病名: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储留。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心悸、气喘、水肿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2)早期表现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惊悸喘咳,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持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咯痰,或泡沫状血痰;水肿呈下垂性,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终末期出现胁痛,或胁下积块,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唇舌紫黯,脉虚数或微弱。

常伴乏力、神疲、腹胀、纳呆、便溏。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肺胀、眩晕、消渴等病史,或继发于伤寒、温病,也可见于一些危重疾病的终末期。

以中老年人为多。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五志过极等可能导致心衰发作或加重。

BNP(B型脑钠利肽)或TN-ProBNP(N-末端原脑钠利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心脏ECT(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xx诊断标准:1)、症状(1)左心力衰竭的症状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①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d、急性肺水肿。

②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咯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瘀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减轻,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③乏力、疲倦、头晕、心慌:这些都是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良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的症状。

④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严重右心室血液重分配时,首先是肾血流量减少,患者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各种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中医康复指南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力衰竭是导致心力衰竭的第一位病因。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化在心肌重塑中起关键作用,阻断促进心肌重构因子,阻止甚至逆转心室重构是治疗CHF并降低其病死率最有效的途径。

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D,β一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治疗,临床中成功地降低心衰死亡率和病残率,延缓了病情的发展。

尽管如此,心力衰竭仍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中医药在防治心力衰竭方而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疗效,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病情反复方面,显示着良好的疗效。

中医病名溯源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脉“气力衰竭”,心体受损,心阳鼓动无力,血液循行不畅,不能濡养周身,逐渐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甚至脏腑功能衰竭的一类危重症候群。

临床上以心悸怔忡、喘促、水肿、瘀血、尿少等为主要表现。

古代中医即有心衰之病名,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心脏门》,该书载“心衰则伏。

”宋《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有“心衰则健忘”;《医参》中亦有“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

”《内经》虽无心衰病名,但有诸多关于心衰临床表现及病机的论述,并名之曰“水”。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足胫肿曰水。

”《素问•逆调论》亦曾问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喘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此文所明心衰呼吸困难的种种表现,与美国心脏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有极为相似的描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明确提出“心水”之名,从其症候表现看,即是今之心衰。

如“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又如“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另如《丹溪手镜•肿胀》指出:“短气不得卧为心水”。

《石室秘录•喘病治法》道:“人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泉涌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卧则喘”是对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论述;关于心衰心悸怔忡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云“怔忡……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

古人对全心衰亦有论述,如《圣济总录》“若患此疾,肿亦不常定,或先手足面目浮肿,或先腰肋微肿,或先手足小肿,其侯或消或甚,三五日稍愈,或三无日再发,亦以小便通涩为侯,积渐变成洪肿……此由肺胀甚,即喘如牛吼,坐卧行立不得,或中夜后气攻胸心,重者一年两年方死,有一月两月死者”,是对肺心病全心衰的症状,发展及预后的论述。

中医康复学内涵中医学中没有“康复”这一名词。

但据《尔雅》释云:“康,安也;复,返也”。

说明康复有恢复平安或健康之义。

我们认为: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中药以及其他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伤病者和残疾者在身体功能、精神和职业上进行康复的学科,谓之中医康复医学。

其与现代康复医学的明显不同点在于,它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的。

不过,其目的与现代康复医学是一致的,即主要是消除或减轻患者功能上的缺陷,帮助患者在其身体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使其身体能复原或改善。

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根本目的在于恢复心主血脉的功能。

首先应分清标本虚实,先从祛邪入手,治以芳香温通,宣痹通阳,豁痰通络,活血化瘀等法。

然后扶正固本,治以滋阴益肾,益气养阴,温阳补气等补法,必要时则标本兼顾,攻补并施,如理气活血,益气活血等法。

此外,结合运动康复、情志康复、饮食康复、起居康复、药膳康复等手段进行综合调理,以期全面康复。

心力衰竭的中医康复原则1、调神为先,形神俱养:养神与养形是中医康复医疗的根本大法。

关于养神,《黄帝内经》指出要做到“内无思想之虑,以恬愉为务”。

在养形方面,形体以胃气为根本。

2、扶正固本,养气保精:①培补元气,采用中药、针灸诸法,调补脏腑经络气血。

②运行真气。

以气功、导引、保健按摩等,来促进真气运行。

调动机体内部力量,增强白我康复的机能。

③固摄阴精,节制情欲以防阴精耗损,以保证人体顺利康复。

3、天人相应,起居有常: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并认为,心在五行属火,春相,夏旺,四季休,秋囚,冬死。

在心痛证的康复过程中,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采取相应的生活制度,使之适应自身的生理节律。

4、动静结合,中合为度:在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心神宜静,形体宜动,既要注意调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注重精神心理治疗与精神卫生,又要适当的户内外活动,功能锻炼,促进机体的康复。

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风寒湿、或风热湿三气合而为痹,脉痹不己,内舍于心;或久居潮湿,冒雨涉水或气候寒冷潮湿,水寒内侵,邪害心阳;或疫病之邪直接侵犯于心。

这些因素皆会造成脉道痹阻,瘀水互结,水气凌心射肺,使人烦躁心悸,喘促不宁,腹大胫肿不能平卧。

2、心病久延、气血阴阳不足:久患心悸怔忡、胸痹、心痹、厥心痛、真心痛或其它先天心脏疾患迁延日久,心气衰弱,心体损伤,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津液输布紊乱。

心气虚而渐致心阳亦虚,心气心阳俱虚则鼓动血液无力,致使血流迟缓或瘀滞形成瘀血。

或气阳两虚,水液失于温化输布,留聚体内形成水饮。

当瘀血与水饮行成后,更伤心气心阳,使之更虚,病情愈加严重,终至形成本虚而标实的心力衰竭。

3、脏腑功能失调:肺与心:心主血,肺主气。

心肺气血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若久咳、久喘、肺痨、痰饮日久则肺气损伤,肺气损则宗气亦伤,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是心脏跳动的原动力。

肺的宣发和肃降失司,则水道不利,水津不布则痰水内结,致心阳遏伤、心气阻塞。

以上皆可致心气不足、血脉不畅,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痛、唇青舌紫等症状。

心气虚衰,血脉瘀阻亦引起肺肃降功能失常,则呼吸喘促,咳吐泡沫,甚则咳血。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宣,水道不通,津液代谢失常则成水饮,外溢肌肤则尿少浮肿。

心肺气虚的严重阶段可以出现阴阳离绝,元气虚脱,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神昏脉微的危重症候。

肾与心: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水火既济”,心肾功能互相影响,心火不足,则肾阳亦微,肾阳不足,心阳失煦。

肾脏衰败,水饮内停,溢于肌肤,发生肢体浮肿,腹大有水。

肾虚失纳则气喘倚息不得卧,动则为甚。

甚则水气凌心射肺,心阳更虚,加重咳喘、心悸。

甚则阳气虚脱、阴阳离绝而成危证。

脾与心:脾主运化,心之经络与脾胃相连,心之气血来源于脾的运化,故心脾相关。

若饮食失调,脾胃虚损,运化力弱,则水谷精微不足,心气亏衰;若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津液不化,则聚而成痰,湿痰阻络,奎滞心脉;母病及子,心气不足,脾气亦虚,土虚不能制湿,水湿不化,泛滥肌肤。

肝与心:肝藏血,血通于诸脉,心肝关系密切。

肝疏泄失常,气血运行受影响,心脉瘀滞,心病及肝,子盗母气,影响肝的疏泄。

气滞血瘀则唇给青紫,两颧红黯,血瘀于肋、下则癥瘕肿胀。

总之,心、脾、肺、肾功能息息相关,可相互为病,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不仅会出现水液积聚痰饮水肿,同时气不化津,津液不足而咽干口渴。

血、水之间相互影响,“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

另外,瘀水相结,瘀而化热,而成热瘀水结。

4、药物误用、滥用:长期使用利尿药、活血化瘀药而不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久则耗血伤阴,气阴两虚加重心力衰竭。

5、其它:如情志损伤、劳累过度、妊娠分娩、消渴等都可使心气亏损,不能鼓动血脉而发心悸,喘息咳唾,不能平卧。

心力衰竭中医康复适应症总体病情稳定时,即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安静心率<110次/分,无心力衰竭,无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情况下,可以进行康复治疗。

中医康复治疗1、药物康复:疾病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偏胜偏衰的一种病理反映。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也就是说要平调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药物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

但药性有寒热温凉、升降沉浮、有毒无毒、毒大毒小之不同,而人有性别、年龄、体质强弱之差异,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故药物康复,实乃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计。

①益气养阴,生津止汗法:方选生脉散(人参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

随证加减:阴阳两虚,证见畏寒、肢冷,脉结代者可合用炙甘草汤加减;气虚重者加黄芪、太子参;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夜交藤;若兼尿少浮肿者加泽泻、茯苓皮、车前子。

②温阳利水法:方选真武汤(茯苓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附子先煎10克)。

随症加减:喘促甚者加葶苈子、桑白皮、地龙;若水肿较甚者,加猪苓、泽泻,方中茯苓改为茯苓皮,剂量加至30克;腹胀者加莱菔子、厚朴、大腹皮;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半夏。

③清化痰热,利水消肿法:方选清金化痰汤和千金苇茎汤加减(黄芩15克、知母20克、苇茎25克、桑白皮15克、冬瓜仁15克、薏苡仁25克、白茯苓15克、浙贝母10克、瓜蒌15克、桔梗15克)。

随症加减:痰热盛者,加鱼腥草、金荞麦;若水肿较甚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方中茯苓改为茯苓皮,剂量加至30克;口干舌红者,加北沙参、麦冬;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半夏;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郁金。

④益气化瘀法:方选补阳还五汤(生黄芪120克、当归尾15克、赤芍15克、地龙2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5克)。

随证加减:心痛甚者可加瓜蒌、薤白、丹参,或合用芳香化瘀类药物,如速效救心丸、冠心丹参滴丸、银杏叶片等;气短乏力明显者加太子参;兼见水肿较重者,可合用五苓散。

⑤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法:方选参附龙牡汤加减(红参另炖15克、炮附子先煎15克、煅龙骨先煎30克、煅牡蛎先煎3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山茱萸15克)。

随证加减:舌苔黄厚腻者,合用黄连温胆汤或小陷胸汤;若阴竭阳绝,见口渴,舌干而萎者,可改用阴阳两救汤:熟地、附子、人参、菟丝子、茯神、远志、炮姜、紫河车。

病情转安稳后应改用生脉散调治。

非药物康复治疗1、御寒:“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中医治学思想的特色之一。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之更替,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的变化,寒温不时,非时之气,间而有之。

而心脏疾病对四季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曰:“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