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
---------内因和外因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共同构成映像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素。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翻译的主体因素,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从宏观上来看,整个翻译活动就是针对“译什么”和“怎么译”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首先,我们要翻译什么这个问题出发,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
一、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社会的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1、社会发展呼唤翻译
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一种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人类社会想要走出封闭的天地,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接触,翻译恰如一座桥梁,把两个相异的文化连接起来。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对翻译的需要也越来越多,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2、不同的社会阶段需要不同的翻译
处于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即便是翻译同一部作品,译者对文本的处理方式也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一莎士比亚在我国的翻译为例,朱生豪翻译莎剧时,正值抗战时期,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要弘扬中国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抵御外侵”的社会政治因素,以显示反抗侵略的决心。朱生豪选择了“忠实通顺”的方法,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相比之下,梁实秋在开始翻译莎剧时社会背景已不同以前,那是中西文化已经开始相互交融,没有了朱生豪那时“以翻译来树立民族文化形象”的迫切需求。因而梁实秋较大程度上采取了异化的手段,并且在译文中增补了大量的注释。
3、社会价值观影响翻译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有可能给翻译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现在有些人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倾斜,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之风不断滋长,渐渐造成了译风不正。有人指出,中国译坛要纯洁译风,提高翻译质量,必须提高对翻译时也得认识,从端正价值观入手。
二、文化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语境因素是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他提出的。他认为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对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总体认知。
1、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
五四时代的文化环境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五四前后关于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的一场大讨论,触及从作品层次到译者选材的主客观因素何者为重等至为关键的方面,对促进译者及出版社朝有规模、有社会因素的方向迈动产生了无形的而巨大的鞭策,奠定了日后的方向。从精心设计去打动读者的情怀到全力追求唤起民众参与社会变革,达到了“足救时弊”。
2、文化立场对翻译的影响
韦努蒂认为,如何实现文学的交流与交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地位强弱则是决定译者文化立场的重要因素。当民族文化“处于年轻期,或正在构建过程中”“处于边缘的,或弱小的”“处于危机或转型期”三种情况下,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反之就会居于次要位置。回顾中国的翻译历史,也许鲁迅的“拿来主义”和毛泽东的批判、吸收、“洋为中用”是这个理论的体现吧。
以上因素主要影响我们对“译什么”的选择。在整个影响翻译因素中,最活跃的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翻译的主体因素。
1,、翻译动机对翻译的影响
德国的两位翻译理论家弗美尔和赖斯所提出的目的论,认为一项具体翻译任务的目的决定了翻译一个文本需要直译、意译或者是二者的中和,决定了具体的翻译策略。同时又提出了一个连贯的原则,即语篇内部的连贯,就是指译作所体现的意志与目标读者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备这样的条件的翻译,就可以被视作成功的翻译翻译。
2、翻译观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所谓翻译观念,即是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它直接体现了译者对翻译活动的理解,也制约着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方法。我特别认同翻译家许渊冲对翻译的认识。“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就语言的竞赛而言,徐渊冲认为,在两种语言竞赛当中,译者要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也就是要充分发挥目的语的优势。关键是不能紧紧跟在原文后面,要破除文学翻译力求词语对等的思想和做法。他认为“对等”和“相似”论对译者最不利的影响:翻译时经常考虑译文某个词和原文的某个词是不是对等,是不是相似,却不知道对等的词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在文学作品中“有较低层次的词语和较高层次的词语”较低层次的词和句带有“唯一的”对等词,依葫芦画瓢没有个性。在翻译较高层次的词和句时,需要以这又在创作的才能,才有可能产生译文胜过原文的效果。具体的翻译中,徐渊冲采用了“等化、浅化、深化”三种方法,以便在翻译中,“扭转劣势、争取均势、发挥优势”最终目的,就是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取得竞赛的胜利”,让读者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翻译之路,充分见证了翻译观念对译者的价值取向及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所起巨大的作用。
感想和收获
翻译理论的学习并结合半年来不断地翻译实践的训练,在翻译理论课上,通过对翻译定义、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及翻译评价的认真的讲解,是我对翻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在肤浅的认为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化”。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翻译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作,它不仅忠实于原文,有可能会凌驾于原文。同时还受这语言背后的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翻译观念和翻译立场等等内外因素。充分的认识到,即使精通两国语言,而对两国的文化等因素理解的不透彻,仍然称不上一个优秀的翻译家。
针对于翻译的评价标准,国内外的学者各抒己见。清代末年的翻译家严复的
“信、达、雅”最有名。“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达”就是指意思的传达过程中要使读者易于理解。“雅”就是注意措辞,是语言优美、典雅。也有人对此有疑问,要是原文本身就不是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同时又要忠实于原文,如何达到译文所要求的雅呢?我对此也有疑问。所以我认为不要机械的照搬这样的标准,译文一定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大文豪鲁迅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持原作的风貌。
对于译者其身必须具备的条件,我认为第一,必须掌握语言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读懂原文是一个译者首先掌握的技能,同时,对一个优秀的译者来说,翻译并不是简单的靠查字典,资料就能够完成的。第二,不断提高自己母语的能力,一个母语都不能灵活运用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翻译家的。我认为如果要想把翻译作为一项终身事业来做,就必须磨练自己母语水平。第三,要熟练的运用翻译理论和法则,灵活的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第四,要博学多识,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对一个文学翻译者也是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翻译的对象涉及到各个领域,就要求我们具备专业的知识,才能很好的完成翻译。
我认为翻译理论对一个译者来说,是在翻译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在理论的指导下,使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大胆的进行转化,能使译文更流畅自然,更符合读者的平时的思维习惯以及表达习惯。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译者,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坚定意志,明确目标,不断地充实自己,同时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
我认为翻译的种类分为三方面,包括实物翻译、出版翻译、影视翻译。实物翻译也可以成为商务翻译,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种工业、化学、医疗、金融、法律、专利等各领域;出版翻译也可以成为文学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对译者要求很高,不仅要有高度的读解力和翻译的表现力,还要有文采以及对语言独有的洞察力。并不是每个译者都能够进行的翻译活动;影视翻译又称为媒体翻译,包括电视节目和电影的字幕、新闻等的翻译。对电影字幕的翻译对字数有严格的限制,对译者来说,需要掌握除了翻译能力以外的技术。对于就业来说,我认为要不断扩充知识面,进行商务翻译,这也是在这三种类型中最简单的,因为有一些固定的用法。我喜欢文学,我愿意把文学翻译作为我一生的奋斗目标。
我现在在翻译中的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依赖工具书。我首要任务是要不断的扩大词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