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 必修4教师用书:第4单元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 必修4教师用书:第4单元

19 谏太宗十思疏本课话题——治标与治本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点评: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标要治本”。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近日,云南省2016年医药类高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在昆明医科大学呈贡校区举行,儿科医生招聘难的问题再次引起注意。

对此,昆明医科大学称,明年有望开办儿科本科专业。

解决儿科医生少的问题,从教育入手的确是办法之一,但教育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如要治本,还需要改善儿科医生从业状况。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儿科医师的缺口至少有20万人。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目前平均每1 000名儿童,只配备0.43位儿科医生。

医疗资源均等化不足,儿科医生缺少等等问题,随着城市化发展而产生。

表面上看,虽然都可以通过教育体系调整、政策调整,增加供给而获得改善,但要根治这些问题,还需要整体执业环境的调整与改变,也就是说,教育治标、制度治本。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扬扬止沸,不如去薪。

——《三国演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老子庸医治标,名医治本。

——格言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枚乘《上书谏吴王》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浚.(jùn) 殷.忧(yīn) 朽.索(xiǔ) 壅.蔽(yōnɡ) 黜.恶(chù) 谬.赏(miù)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诚⎩⎪⎨⎪⎧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名词,诚心)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如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 (2)信⎩⎪⎨⎪⎧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信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名词,讲信用,诚实不欺)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本⎩⎪⎨⎪⎧必固其根本.(名词,树根)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原先,本来)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底本) (4)安⎩⎪⎨⎪⎧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词,安逸)安.能屈豪杰之流(疑问代词,怎么)安.步当车(形容词,缓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享受) (5)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拿,把)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来)则纵情以.傲物(连词,表顺承) (6)其⎩⎪⎨⎪⎧必固其.根本(代词,它的)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难道)吾其.还也(副词,还是)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名词用作动词)统治(3)貌恭而不心.服(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4)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要位置(5)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6)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9)能克终.者盖寡(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10)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11)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12)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1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1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导学案课堂自主导学知识梳理1.字音辨识浚.(jùn) 殷.忧(yīn) 朽.索(xiǔ)壅.蔽(yōnɡ) 黜.恶(chù) 谬.赏(miù)2.一词多义(1)诚⎩⎪⎨⎪⎧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名词,诚信)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如果)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副词,确实)(2)信⎩⎪⎪⎪⎨⎪⎪⎪⎧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信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名词,讲信用,诚实不欺)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本⎩⎪⎨⎪⎧必固其根本(名词,树根)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原先,本来)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底本)(4)安⎩⎪⎪⎪⎨⎪⎪⎪⎧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词,安逸)安能屈豪杰之流(疑问代词,怎么)安步当车(形容词,缓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享受)(5)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拿,把)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来)则纵情以傲物(连词,表顺承)(6)其⎩⎪⎪⎪⎨⎪⎪⎪⎧必固其根本(代词,它的)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难道)吾其还也(副词,还是)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3.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名词用作动词)统治(3)貌恭而不心.服(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4)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5)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6)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9)能克终.者盖寡(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10)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11)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12)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1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1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4.古今异义(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凡百元首..古义:君主、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4)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5.文言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广东省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广东省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本课话题——道德一、从课本中积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要想治理好国家,要讲“德义”;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从生活中积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就能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我们或许没有机会像最美妈妈吴菊萍一样,伸手接下坠楼的孩子,成为道德模范;也没有机会像孟佩杰侍奉养母十几年如一日,成为90后的典范。

但我们可以给老幼病残让座,可以给邻居老人将重物搬下楼,可以多花一点钱购买正版书……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道德上的大事。

因为,在道德上从无小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国语》2.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3.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

——托马斯·曼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5.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雪莱一、作者简介敢于直谏的大臣——魏征魏征(580-643),初唐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著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二、背景回放一文惊醒梦中君这篇奏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

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古诗文阅读》单元,《谏太宗十思疏》是该单元的重点篇目。

文章论述了国君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疏文的结构与层次;2.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3. 作者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掌握疏文的基本结构,体会作者的说理方法。

2.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提高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疏文的结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作者观点的分析。

难点:文章的说理方法、句子赏析、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谏太宗十思疏》。

2. 诵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大意。

3. 讲解:分析疏文的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明确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疏文结构:起、承、转、合2. 重点词语:积德、思安、十思3. 作者观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资治通鉴》中关于唐太宗的记载,了解其治国理政的事迹,进一步体会《谏太宗十思疏》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疏文的结构与层次。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 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 含答案

◆19 谏太宗十思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代大臣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时政时常会遭致杀身灭门之祸。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200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奉为座右铭”。

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到底论述了哪些问题,让唐太宗对魏征如此器重?学会倾听有人说“鲜花最美,因为它鲜艳”,有人说“雨露最美,因为它滋润”,有人说“太阳最美,因为它温暖”,而我说“倾听最美,因为它染艳了心灵,滋润了身躯,温暖了世界”。

生活中学会倾听,必将受益无穷。

在讲台上,在人流中,在小巷的深处,在高楼的阳台上,在奔驰的列车上,在温馨的小家里,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倾听。

倾听让我们回味一生的声音,倾听街头那个修鞋的老人阐述他对过日子精辟的看法,倾听一个重病患者坦然面对生命的表白,倾听那个屡遭磨难又屡次站起的男人的悲壮历程,倾听那个成功人士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倾听那些用汗水智慧浸泡出的辉煌往事,倾听那些用热血顿作潮涌的感人情节。

倾听那一串串鲜活的故事,倾听那一个个真实的足音,我们就会明白:平淡的日子真的很精彩,平凡的生命真的很美丽,人生就应该多姿多彩,如诗如画。

微感言: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2.尔无面从,退而后言。

——魏征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魏征4.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魏征5.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魏征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征一、作者视窗敢于“犯颜直谏”的一代良臣——魏征魏征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千古。

他“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古流传直到今。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从不退让,致使太宗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课前诵读】唐太宗和魏征小故事(一)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

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

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

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

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二)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

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戒奢以俭【课前预习案】一、注音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懈怠..()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二、文言实词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永保无疆之休.(5)凡百..元首(6)承天景.命(7)能克.终者盖寡(8)将有作.(9)则思谦冲.以自牧.(10)则思江海下.百川(11)则思正身以黜.恶(12)代下司.职2、古今异义。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必固其根本(2)则纵情以傲物3、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然后归纳该组属于哪一类活用现象。

)(1)貌恭而不心服(2)①江海下百川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3)①人君当神器之重②居域中之大③惧谗邪④择善而从之⑤则思正身以黜恶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⑦居安思危(4)①智者尽其谋②必固其根本③知止以安人④正身以黜恶⑤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⑥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5)何必劳神苦思(6)君人者,诚能见可欲三、文言虚词以(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2)虽董之以严刑()(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2)则思谦冲而自牧()(3)垂拱而治()(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之(1)臣闻求木之长者()(2)简能而任之()(3)代百司之职役哉()(4)将崇极天之峻()四、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言行,震之以威怒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课堂探究案】1、研习第一段,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2、研习第二段,思考:(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3、研习第三段,思考:(1)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1)《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要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题解“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后来作为一种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

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

“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

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

“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集》,标题是后人加的。

起初称为《十思疏》。

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

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

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

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

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

”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本课话题——道德一、从课本中积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要想治理好国家,要讲“德义”;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从生活中积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就能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我们或许没有机会像最美妈妈吴菊萍一样,伸手接下坠楼的孩子,成为道德模范;也没有机会像孟佩杰侍奉养母十几年如一日,成为90后的典范。

但我们可以给老幼病残让座,可以给邻居老人将重物搬下楼,可以多花一点钱购买正版书……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道德上的大事。

因为,在道德上从无小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1.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国语》2.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3.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

——托马斯·曼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5.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雪莱一、作者简介敢于直谏的大臣——魏征魏征(580-643),初唐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著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二、背景回放一文惊醒梦中君这篇奏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

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高中语文必修下 15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 15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单元导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

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敬仰。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

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的任务展开。

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文本解读】魏征是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的政治家,《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

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素养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4.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技巧,领会魏征的精神品格。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魏征(580—643),字,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

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 20卷,已散佚。

2.了解文体知识——疏“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2018版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文本名句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二、魏征的名言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3.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4.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一词多义①安Error!②信Error!③求Error!(3)古今异义①凡百元首古义: 今义: ②必固其根本古义: 今义: 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 今义: 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 今义: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 今义: ⑥何必劳神苦思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以Error!②而Error!2.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2)简能而任之: (3)则思正身以黜恶: (4)择善而从之: (5)乐盘游: (6)必固其根本: (7)则思知止以安人: (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 (3)则思三驱以为度: (4)终苟免而不怀仁: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6)而况于明哲乎: (7)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答: 2.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答: 1.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答: 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答: 3.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 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答: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答: 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目标:通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和人物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2.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思想内涵;2.了解《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的影响;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修辞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1. 《谏太宗十思疏》的文本;2. 多媒体投影设备;3. 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介绍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印象,并对他的历史地位进行简要介绍。

阅读与理解:1. 分小组让学生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

2. 学生交流讨论阅读体会和理解,分享对于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指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并分析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历史和人物的影响。

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拓展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与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共同点,分享分析结果。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作品中的角色,重新演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段情节,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和评价:1. 整理学生对于《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印象,展示学生对于作品的思考和感想。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文评。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课题】《谏太宗十思疏》(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9课)【课型】本文属于文言文拓展阅读课【教学目标】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掌握)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3. 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掌握)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字音识记求木之长.( ) 浚.( ) 壅.蔽( ) 谬.论( ) 黜.恶( )【答案】zhǎnɡ;jùn;yōnɡ;miù;chù(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参考答案】1、“振”通“震”,震慑2、“无”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愿陛下亲之信之()信烟涛微茫信难求()低眉信手续续弹()自可断来信()【参考答案】安:形容词,安定疑问副词,怎么动词,享受信:形容词,忠诚动词,信任副词,实在随手名词,媒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危危而不持()不念于居安思危()【参考答案】形容词,高形容词,站不稳形容词,危险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安步以当车()【参考答案】动词,主持、掌握动词,对着,面对动词,当作赢粮而景从()景承天景命()【参考答案】通“影”,像影子一样形容词,大生乎吾前()乎而况明哲乎()【参考答案】介词,在此语气助词,呢必固其根本()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可恕乎()【参考答案】代词,指代树木代词,那些副词,怎么(四)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参考答案】(1)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而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难。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一、题目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

唐太宗登基后,继续推行“均田法”,实减轻赋税、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唐朝在贞观年间发展到一个繁荣的时期,后人称之为“贞观之治”。

此时唐太宗开始骄傲自满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节俭,而不断追求奢华的生活,兴建宫殿苑囿。

为了规劝唐太宗,魏征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并且写下了这篇奏疏,希望太宗能以隋朝灭亡为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这一年,魏征连上四次奏章。

本文为其中一篇。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题目意为“呈上给太宗皇帝,劝谏皇帝有关十条值得深思情况的奏疏”魏征传世作品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魏征的奏疏,在封建时代享有重名。

《旧唐书》曾赞他“前代诤臣,一人而已”,又称他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他的奏疏的语言,也为人奉为典范。

陆机的《文赋》指出奏疏的要求是:“奏平彻而闲雅。

”意思是内容要平正透彻,用语要从容得体。

魏征的奏疏是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的。

后来的陆宣公、苏东坡等人的著名奏疏,都承袭魏征奏疏的语言风格。

(二)文体常识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文心雕龙·章表》中表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再来看“疏”与“讽、谏、谤、讥、说”的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

“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1 / 4《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简要说明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

要求:寓意在15~30字之间;标题不超过4个字,标题与寓意之间具有相关性。

(5分)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振之以威怒 ( 通 ) ⑵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通 )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3.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4.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引申义,重要的。

⑵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走路。

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现代汉语中“纵情”是“尽情”之意。

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 ;今义:“以为”常用于“认为”义。

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形容词的活用①乐盘游 ②必固其根本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④何必劳神苦思⑤宏兹九德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⑵动词的活用 将有作 6.文言句式⑴倒装句 ①振之以威怒。

②董之以严刑③三驱以为度 ⑵省略句①江海下百川 ②载舟覆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⑴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洗 ⑵ 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⑴ 求木之长者. 则智者.尽其谋 ⑶ 终.苟免而不怀仁 克终.者盖寡 ⑵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⑷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⑸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不念居安.思危 则思知止以安.人 ⑹7.名句名篇填空①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③怨不在大,;,所宜深慎。

④诚能见可欲,;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则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

文武并用,。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阅读《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完成8——11题8.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2 / 4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似,其实.不同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来源:学.科.网]9.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学案4 粤教版必修4 学案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学案4 粤教版必修4 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案例剖析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

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学法导引1、细读课文,理清全文的思路。

分析: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

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

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2、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

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文本名句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二、魏征的名言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3.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4.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 (1)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一词多义①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立命之地:②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忌不自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3)古今异义 ①凡百元首.. 古义: 今义: ②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今义: ⑥何必..劳神苦思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 虽董之以.严刑:②而⎩⎪⎨⎪⎧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择善而.从之: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2)简能.而任之:(3)则思正身以黜恶.:(4)择善.而从之:(5)乐.盘游:(6)必固.其根本:(7)则思知止以安.人:(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严刑:(3)则思三驱以为度:(4)终苟免而不怀仁:(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6)而况于明哲乎:(7)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答:2.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答:1.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答: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答:3.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答: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孤贫,有大志。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

由于魏征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太宗信任。

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

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2.背景展示《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疏。

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

魏征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

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文内文外一气呵成,骈散相间《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

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

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

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

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

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篇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殊的美感。

从用词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语言明白晓畅。

另外,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产生了一定的类文品悟兼听则明许多古代帝王在他们创业之初,往往广开言路、广纳良贤,以致万人拥戴,最终因之直捣黄龙,建立霸业。

创业中扶持他们的不仅有他们的亲信,更多的则是当初慕名投奔的四方奇士。

然而,在霸业建成之后,又有多少非亲信的战将良才可留用于朝,抑或幸存世间,于是便有了后面的帝王去推倒他,建立他们的霸业……如此循环、周而复始的历史当中,人们分明地悟出了那些贤圣早已高呼的处世之理:兼听则明。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现实地存在着,并且它们的存在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而惟有实践才能检验出真理。

于是,人们由于各自经历多少或种类不同——实践的具体差别的存在,每个人掌握的真理的种类与多少也各不相同,于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在面对未曾经历过的事物时,人需要依据自己掌握的有关真理抑或可以称为成功的经验去具体推断,然后获得个人对此事物的认知,于是,人与人对同一件事物的认知便具备了产生分歧的可能,然而孰对孰错,只有待实践慢慢的或迅速的给出“检验报告”。

若问有第三人为的决策,他应如何抉择,那么且只能是他均衡再三,再以自己的认识做出尽量客观的推断并选择,因为物质是永远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若是此人顾念其中有一策为亲信或是自己情有独钟的某人所出,而心存偏见于另一策,那么无疑此人终将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因为运气再好也不能当本领用,究其一生,终将挫败绝对必然。

古代帝王有几人最终成就了名副其实的千秋霸业?恐怕难数,怎么数呢?所以,旧的各种制度在更迭之后终而为现代的民主制度取而代之,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旧的各种制度下,政治决策少且难于兼听;而新的现代民主制度政治决策宽松利于兼听。

兼听可以使国家更富强,使社会更进步,使个人更理性。

兼听则明,明理则通,通达则盛。

微感言:素材运用点击文本本文是作者给皇帝的奏章,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具体地提出了十个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作为一个国君应如何正确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便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识见。

提醒:完成作业第四单元第19课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通“毋”,不要(2)①形容词,安定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动词,养,奉养动词,安置,安放②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动词,相信副词,随意③动词,追求动词,探求动词,请求动词,索求名词,需求,需要(3)①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②古义:树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③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

今义:尽情。

④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今义:走路。

⑤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⑥古义:两个词,为什么一定。

今义:副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4)①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介词,用②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2.(1)名词用作动词,居……之下(2)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4)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8)形容词用作动词,达到远方(9)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3.(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应为“以之为度”(4)省略句,省略主语“臣民”(5)被动句,“壅蔽”,被堵塞、蒙蔽(6)固定句式“而况……乎”,何况是……呢(7)固定句式“岂……乎”,难道是……吗整体把握1.(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①“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②“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③“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④“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⑤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2)“十思”的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

(3)“十思”的具体意义:“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能够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2.本文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

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

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重点突破1.(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

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

(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

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

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