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新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谏太宗十思疏》(共32张PPT)
课文体裁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
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 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包括奏、议、疏、 表、对策。
《文心雕龙· 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 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解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 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 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 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 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 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 中一篇。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 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里, 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以:“而”表并列(或解释为“用” ) 俭:形容词用作动词,行节俭 厚: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厚的境界 胜:战胜 其:代词,自己的 斯:这 以:表转折 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句式:判断句
求木之长(cháng) 浚(jùn)源 塞( sâ )源 载(zài)舟 壅(yōng)蔽 谬(miù)赏 黜(chù)恶 皋陶(yáo)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之:三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长:cháng 长得高 必: 一定 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根本: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现在一般 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浚:疏通 其:都是代词,前两个解释为“它的”;后一个解 释为“他们的” 德义:道德仁义
↓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比 句
↑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简析第一段
• 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 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的一篇奏议。
魏徵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魏徵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
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
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是有其功的。
魏徵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
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
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投唐后,先事太子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才成为太宗的得力助手。
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隋炀帝却不能善终,“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骄奢纵欲,徭役无已,邪恶的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土分崩”(《贞观政要》卷一)。
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
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形式也在更新变革着。
一些新课程、新教育模式此起彼伏,然而,历史课程始终占据着教学内容优先位置。
历史是我们文明和智慧的现实展现,它包含了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现在和未来的准则和方向。
所以,我们应该珍视每一篇历史文献,研究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是很多人听说过但没有真正了解过的一篇独特的历史文献。
本文将以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内容教学标准,深入剖析该疏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疏文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精髓,从而全面地把握、理解其思想内涵。
《谏太宗十思疏》为唐代李德裕所撰,即分别于元和十年和十三年两次上疏谏太宗世宗(李治),以期让其政治决策得到正视和改正,避免政治上的误判和敌对势力的阴谋捣乱。
该疏文具体的历史背景在于,元和年间,至高的统治政治集团认为,现在唐朝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敌入侵和内部秩序改变,需要实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加强。
而太宗世宗在此之中依然保持着一种既要采纳改革的情绪,但又要始终注意政治力量的转移、平衡,这使得李德裕这些忠诚的官员也不得不拿起自己的笔和纸向皇上进行忠告。
李德裕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思考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出唐代的政治形势和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同时这里也是唐代文人的无奈和痛苦,他们有时被消极的现实打败,有时被无力的治理所束缚,但更多的是他们凭着理性的观察和反思,提出现实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案。
不难看出,《谏太宗十思疏》被人所称赞,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勇于提出社会问题,警惕国家领袖的错误决策,并针对各种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言辞间有批判,有慨叹,却更多的是思考和担忧,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思想观察角度。
对于当代青年人,对文化历史与智慧精神的探寻有自己的一种需求,从而追寻出一种更深刻的创造和建筑的基础。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说的是说的是执法上要不徇私情,严明赏罚。
“十思”的核心可谓“正己”“安人”。“正己”是“积德”的高标,更是“安人”的前提;而“安人”,才能最终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第二段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 以:用 9.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第二段
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进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重要性。
问题:第二段从哪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从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入手,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与“守”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挖出它们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情享受逸游的乐趣,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闲暇弹琴、垂衣拱手,不必多言有为,百姓就可得到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呢?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第三段
中学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 (共17张PPT)
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进 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 重要性。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 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盈, 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诚:假设连词,如果。 以:连词, 表目的, 来。 作:兴建。 安:使动,使….安定。 冲:谦虚。 牧:约束,修养。 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宏:使动,使….光大。 兹:此。 简:选拔。 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尽: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信:诚实。 效:献出。 豫游:出巡游玩。 劳、苦:都是使动用法。 司:管理。 役:役使,劳损。 亏:毁坏,减损。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 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 欲流长也。
当:主持,掌管。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任。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居安思危:在 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以: 第一个是动词,行;第二个是表目的的连词。
赏析: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 的比喻, 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总结:反复说明人君 要得到国安,必须厚 积德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 而不足,何也? 景:大。 殷忧:深切的忧虑。善:好。克:能够。 盖:语气副词,大概。 终:坚持到底。
赏析:抽象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 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赏析: 六思慎重不懈怠,七思兼听不妄 行,八思正身不近恶,九思施恩不谬赏, 十思加罚不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 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 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 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_《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针对性
《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针对性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
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
”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
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
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
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
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
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
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
顷年已来,微有矜放。
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
”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句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句解读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
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
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
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
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体会本文“一气呵成,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
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
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
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
苏教版必修三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自读)苏教版必修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3)名词作动词 ①则思江海下 百川(居……之下) . ②君 人者(统治) . (4)形容词作名词 ①不念居安 思危 (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 . ②择善 而从之(好的建议) . ③想谗邪 (邪恶小人) .. ④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要职权) . ⑤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奸恶的人) .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乐 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乐) . (6)动词作名词 简能 而任之(有才能的人) .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目标一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2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1)思国之安,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总结教训,从 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之理,劝君王积其德义。 2.“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认 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提示(1)生活上知足知止,游乐有度;修养上谦冲自牧,慎始敬终;用 人上虚心纳下,正身黜恶;执法上赏罚分明,不徇私情。(2)积德义,求 国安。(3)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天下大治? 提示简能而任,择善而从,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 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垂拱而治。
事物的根源或重要的部 分 走路 尽情 认为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4.辨活用 (1)使动用法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使……稳固) . ②则思知止以安 人(使……安定) . ③则思正 身以黜恶(使……正) . ④何必劳 神苦 思(使……劳累,使……辛苦) . . ⑤载舟覆 舟(使……倾覆) . ⑥鸣 琴垂拱(使……鸣) . ⑦则思虚 心以纳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 (2)形容词作动词 欲流之远 者(达到远方)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精品课件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论证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 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
思,才能垂拱而治。
精选教育课件
13
? 问题探究
重难点解析
探究一 【提问】 文章的最后部分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 样的作用?
精选教育课件
14
【点拨】
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 且是魏徵向太宗皇帝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 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 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 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 受魏徵所提出的劝谏了。
精选教育课件
11
4.“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又如何有所侧重?
提示:①核心是居安思危。②“思知足以自 戒”,“思知止以安人”是戒奢侈;“思谦冲以自 牧”,“思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思三驱以为度” 是要戒放纵;“忧懈怠”是奉劝皇帝勤于政事,“虑壅 蔽”是说要兼听则明;“想谗邪”是说偏听则暗;“恩 所加”,“罚所及”是说要赏罚有度。十条意见各有侧 重,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
精选教育课件
1
课文导入
唐代初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这 与唐太宗的文治武略分不开。但是造就这个局面的还有 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徵。魏 徵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能忠于职守,对唐代的繁盛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唐太宗的赏识。今天我们就来 看看他是如何进谏的。
精选教育课件
6
? 主要内容
这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 太宗“忘本” (即忘记“以民为本” )、“忘危” (即忘 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 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四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共39张PPT)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
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头不深却 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是)最 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 (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 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应当推崇皇权的高峻,永 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美好,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 着危难的环境,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 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是(和)砍掉树根 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头却想要泉水流得远 一类的事情啊。
错误地奖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全面 扩大,弘扬 这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拔 形作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谋略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广施 恩惠 献出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做
巡游
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垂衣拱手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德 行,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 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 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 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武百 官争着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事情(烦忧),可以 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神仙一样 的年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不用多说,(人民) 就得到教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 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朵、眼睛, 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第1段大意 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
副词,本来 _______________
④视五人之死,轻重固 .何 如 哉 ( 《 五 人 墓 碑 记 》 ) 副词,究竟,到底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14
谏太宗十思疏
第四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语林撷英 [课内名句] 1. 念高危, 则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 2.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 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2)固 本课:①必固 其根本 . ②根不固 而求木之长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牢固,稳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 乎 吾 ( 《 师 说 》 )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
【赏析】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身 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 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 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 部分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 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部分以“白日晚” “秋风生” 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 “岁华” “芳意” 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寓意凄婉,寄寓颇深。这首诗颇像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
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47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得高,一定要使它
的根牢固;想要水流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 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治理得好,我虽然是最愚昧 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 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任,据有天地间 重大的地位,应推崇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 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 奢侈,厉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情感不能控 制住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 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水流流得远啊。
30
文武(文臣武将)争驰(争着奔走效劳),
君臣无事(没有烦忧的事情),可以尽(副 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豫游之乐(出巡 游玩的快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养:保养; 保有神仙般的长寿),鸣琴垂拱(悠闲演奏 琴瑟垂衣拱手),不言(不必多说)而化 (就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代 替臣下)司职(管理职事),役(役使,劳 损)聪明之耳目,亏(毁坏,减损)无为之 大道(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哉?
4
唐太宗
矣征 可 兴 古 可 !没 以 替 为 以 人 ,知;镜正以 朕得以,衣铜 亡失人可冠为 一。为以;镜 镜魏镜见以, ,
5
魏征, 你又来 了!!
太宗,我 要进疏!!
6
鹞(yào)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 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 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 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 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 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 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闷死在怀 里。
竭诚(竭尽诚心)则(那么)吴越(敌对势力) 为(成为)一体(一个整体),傲物(傲视 轻 视他人)则(那么)骨肉(亲骨肉)为(变为、 成为)行路(路人、陌生人)。虽(即使)董之 (监督、督责臣民)以严刑(用严酷的刑罚), 震之(威吓他们)以威怒(用威风怒气),终 (最终)苟免(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仁(但不 会怀念(皇上的)仁慈仁德仁义),貌恭(表面 上恭敬)而(但)不心服(心里不服气)。怨不 在大(怨恨不在于多大),可畏惟人(可怕的只 是民众),载舟覆舟(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 那样,人民能拥戴您也能推翻您的统治),所 (特指代词,相当于---的)宜深慎(这是应当 深切警惕的)。 22
28
安
求
第三段
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岂可 忽(轻视、怠慢)乎?君人者(统治天下的人),诚能见 可欲(看见想要的东西),则(就)思(想到)知足(知 道满足)以(来)自戒(警戒自己);将有作(将要有兴 建宫室一类的事情),则思知止(就想到适可而止)以 (来)安人(安民:使----安宁);念高危(想到君位高 而险),则思谦冲(同义复词:谦虚)而自牧(自我约 束);惧(害怕)满溢(骄傲自满),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百川之下:居于---之下);乐(以---为乐)盘游 (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则思三驱(从三面驱赶,留 一面)以为(把---作为)度(限度);忧懈怠(处理国 事松懈怠慢),则思慎始(谨慎、慎重开始)而敬终(谨 慎、慎重结束);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 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 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25
a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b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 的不同心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文体裁: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 述。作为一种文体,属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 奏疏。
3
魏徵
史学家 、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 政治家 、_______ 文学家。 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 谏议大夫、检 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 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 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 诤臣 所 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翻译:
所有的国君,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无不是因为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 功业建立就道德衰减,有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 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 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 现在守住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 (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 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欲傲 视别人。竭尽诚心,那么敌对势力就成为一体, 傲视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陌路的人。
29
虑(担忧 担心)壅蔽(耳目被堵塞蒙蔽),则思 虚心(使心虚,虚:空)以(表目的的连词,可不 译)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想(害怕)谗(说 人坏话)邪(不正派),则思正身(使---端正) 以(来)黜恶(排斥 斥退奸恶的人);恩所加 (施加恩泽,将恩泽施加给别人的时候),则(就) 思无(通“毋”,不要)因喜而(表承接)谬赏 (错误地奖赏);罚所及(动用刑罚,对人施行惩 罚的时候),则思无(同“勿”不要)因怒而滥刑 (滥用刑罚)。总(总括)此(这)十思,宏(弘 扬,使---光大)兹(此)九德(九种德行)。简 (选拔)能(才能,有才能的人)而(表承接)任 (任用)之,择善(好的意见)而从(听从)之, 则(那么)智者尽(副词活用为动词,全部用出) 其谋,勇者竭(副词活用为动词,全部用出)其力, 仁者(仁爱的人)播(广施)其惠(他们的恩惠), 信者(忠诚的人)效(献出)其忠。
9
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 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百 姓的嗟怨之声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 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 此深感担忧,他多次给唐太宗上奏 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 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10
同学们要多读啊,还要 多读我们古人所作的文 章啊!你们要做一个栋 梁之才啊!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排 比 句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18
简析
1、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 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 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3、得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 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7
解题
谏 劝谏 ;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 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 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 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 8 见的奏疏。
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 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 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 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 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 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
11
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cháng )者 n 必浚( jù )其泉源 虑壅( yōng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xié ),则思正身以黜( chù )恶 文武并用,垂拱( gǒng )而治
12
第一段
臣闻(听说)求(要求、需求)木之(取独)长 (形作动,长得高)者(语气词,不译),必固(使--牢固、稳固)其根本(树根,同义复词);欲(想要) 流(水流)之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者, 必浚(疏通)其泉源(水流的源头);思(想)国之安 (安定)者,必积(积累)其德义(恩德道义)。源不 深而(却,连词,表转折)望(希望)流之远,根不固 (牢固、稳固)而(却)求木之长,德(恩德)不厚 (宽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引申为安定),虽 (虽然)在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聪明睿智的人,指太宗)乎?
水和舟 的关系比作 c 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_ 民和君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______
26
一二段小结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提出问题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为什么思 引出警告
反面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27
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儿 疑问代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生的东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要求 追求 探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请求 追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
魏徵
1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情。批龙鳞,逆 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 尽忠进谏,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 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 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他的谏言大多被采 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经常得 到唐太宗的表扬。 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 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魏征的 才气、勇气以及他敢于直谏的火热的爱国
16
学习第一节思考问题
1、“闻”的对象是什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上述句式有什么特点?
排比,且构成对仗工整 3、作者认为,人君应当怎么做?从文中找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7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3
【尝试背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 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 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却) 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 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