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苏教版(通用)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一)读准字音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懈怠..()()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3、根不固而求木之长.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5、居安.思危.6、能克终.者盖寡7、君.人者,诚能见可欲8、则思知止以安.人9、则思江海下.百川10、乐.盘游11、忧.懈怠12、则思虚.心以纳下13、则思正.身以黜恶.1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5、何必劳.神苦.思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2、凡百元首..3、则纵情..以傲物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则思三驱以为..度6、役聪明..之耳目..重要字词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诚.能见可欲5、则思谦冲..以自牧.6、承天景.命翻译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上,有一些直言敢谏的名臣,比如比干、包拯、魏征,他们批龙鳞,逆圣听,冒着生命危险,为的是国家兴亡,为的是天下苍生。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先贤们的无限崇仰之情,学习历史上著名谏臣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看他是如何直言进谏,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责任心的。
二、明确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及重点句式2、学习魏征强烈的爱国责任心三、介绍作者及背景魏征魏征,(580-642),字玄成。
李世民称帝后,擢为谏议大夫,后任宰相。
有善谏之名背景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可谓语重心长。
四、诵读感知:1、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读时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
本文共三段,找三个同学来读。
(同学读完,注意点评,先肯定,后把读错的地方指出来,可以再给他读一遍。
)2、(教师范读)我来把课文给大家朗读一遍,注意听老师对语气地把握,对情感的体会五、处理重点字词句(学生质疑,教师答疑)通过诵读,我们对文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前大家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大家对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的把握情况。
大家看屏幕上的字词,我一会找同学回答。
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今义:尽情。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3、役聪明之耳目古义:听力好,视力好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力理解力强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在……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安定的环境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3.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则思知止以安人载舟覆舟宏兹九德文言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_2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导入: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三、阅读课文。
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四、分析课文第一节。
1.重点字词(1)实词求木之长者长: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义:将崇极天之峻崇:永保无疆之休休:情不能胜其欲胜:(2)词类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远:形容词用作动词(3)句式虽……(犹)………而况………乎:虽然……尚且……何况是……呢定语后置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4)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重点语句翻译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c/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并背诵全文,并翻译难懂语句。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学习流程】一、新课导入二、文学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
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2、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
本文为其中一篇。
3、文体知识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谊)等。
三、课前预习(一)正字正音载.舟(zài )殷.忧(yīn )懈怠..( xiâ dài )浚.其泉源(jùn )黜.恶(chù)谗.邪(chán )戒奢.以俭(shē)谬.赏( miù)壅.蔽(yōng)垂拱.(gǒng)(二)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三)古今异义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终;彻底。
古义:指树木的根。
②凡百元首..。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
该文选自教材的第三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十点思考,包括选贤用能、虚心纳谏、勤于政事、节约用财、恤民为本等,旨在劝谏太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及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分析、评价魏征的谏言。
3.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重点:掌握《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魏征的谏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带领学生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3. 文章解析:详细讲解文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分析文章结构。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将魏征的谏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谏太宗十思疏》2. 作者:魏征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词汇:选贤用能、虚心纳谏、勤于政事、节约用财、恤民为本5. 重点句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七、作业设计(1)……(句子1)(2)……(句子2)(3)……(句子3)答案:(1)……(答案1)(2)……(答案2)(3)……(答案3)2. 课后思考: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魏征谏言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仍有不足,今后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魏征的谏言和唐太宗的治国故事,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苏教版 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
学生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课文分析一、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某某)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
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
后随李密投唐。
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
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X国公,世称魏X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
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
后来X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
诗多颂功祀神之作。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课前诵读】唐太宗和魏征小故事(一)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
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
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
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
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二)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
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戒奢以俭【课前预习案】一、注音求木之长.()塞.源()载.舟()夫在殷.忧()懈怠..()浚.其泉源()黜.恶()谗.邪()戒奢.以俭()谬.赏()壅.蔽()垂拱.()二、文言实词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4)永保无疆之休.(5)凡百..元首(6)承天景.命(7)能克.终者盖寡(8)将有作.(9)则思谦冲.以自牧.(10)则思江海下.百川(11)则思正身以黜.恶(12)代下司.职2、古今异义。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必固其根本(2)则纵情以傲物3、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然后归纳该组属于哪一类活用现象。
)(1)貌恭而不心服(2)①江海下百川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3)①人君当神器之重②居域中之大③惧谗邪④择善而从之⑤则思正身以黜恶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⑦居安思危(4)①智者尽其谋②必固其根本③知止以安人④正身以黜恶⑤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⑥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5)何必劳神苦思(6)君人者,诚能见可欲三、文言虚词以(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2)虽董之以严刑()(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2)则思谦冲而自牧()(3)垂拱而治()(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之(1)臣闻求木之长者()(2)简能而任之()(3)代百司之职役哉()(4)将崇极天之峻()四、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言行,震之以威怒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课堂探究案】1、研习第一段,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2、研习第二段,思考:(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3、研习第三段,思考:(1)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形式也在更新变革着。
一些新课程、新教育模式此起彼伏,然而,历史课程始终占据着教学内容优先位置。
历史是我们文明和智慧的现实展现,它包含了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现在和未来的准则和方向。
所以,我们应该珍视每一篇历史文献,研究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是很多人听说过但没有真正了解过的一篇独特的历史文献。
本文将以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内容教学标准,深入剖析该疏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疏文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精髓,从而全面地把握、理解其思想内涵。
《谏太宗十思疏》为唐代李德裕所撰,即分别于元和十年和十三年两次上疏谏太宗世宗(李治),以期让其政治决策得到正视和改正,避免政治上的误判和敌对势力的阴谋捣乱。
该疏文具体的历史背景在于,元和年间,至高的统治政治集团认为,现在唐朝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敌入侵和内部秩序改变,需要实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加强。
而太宗世宗在此之中依然保持着一种既要采纳改革的情绪,但又要始终注意政治力量的转移、平衡,这使得李德裕这些忠诚的官员也不得不拿起自己的笔和纸向皇上进行忠告。
李德裕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思考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出唐代的政治形势和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同时这里也是唐代文人的无奈和痛苦,他们有时被消极的现实打败,有时被无力的治理所束缚,但更多的是他们凭着理性的观察和反思,提出现实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案。
不难看出,《谏太宗十思疏》被人所称赞,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勇于提出社会问题,警惕国家领袖的错误决策,并针对各种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言辞间有批判,有慨叹,却更多的是思考和担忧,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思想观察角度。
对于当代青年人,对文化历史与智慧精神的探寻有自己的一种需求,从而追寻出一种更深刻的创造和建筑的基础。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文言语法;2、体会魏征的为政治国思想;【文本助读】1、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专门的谏官),以直言敢谏著称,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
魏征性格刚直,每次向太宗进谏,言语刚直激切,有几次还触怒了太宗,但他神色自若,太宗也为他折服。
他死后,太宗思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太宗论定功臣,魏徵得以图像于凌烟阁。
2、创作背景:唐太宗登基后,开始一段是较有作为的,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因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可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他渐渐骄奢起来,忘记了“以民为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开始作威作福起来了。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他在生活上渐渐奢侈的同时,还有些崇尚空谈,不务实际了。
出于对国君的担忧和对国家的忠心,魏征写下了这份奏疏。
【自主学习】1、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注音:木之长者()浚()塞源()壅蔽()()黜()谬()3、名句积累: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
(),所宜深慎。
简能而任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文武并用,()。
【合作探究】赏析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本段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提出观点,而是先用了两个比喻句:(),();(),()。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苏教版.doc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江苏省棠张高级中学学习目标: .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 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第一课时:模块一、情景引读、创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
公元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
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魏征 ( — )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 ( 今河南省内黄县 ) 。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苏教版-语文-高一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2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2【学习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模块一复习检查一、背诵课文(同学互查)二、重要语句翻译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4、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模块二重点研讨一、第一段:1、本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3、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二、第二段: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2、作者认为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3、作者在本段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4、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三、第三段:1、本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模块三巩固拓展一、基础练习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赂秦而力亏.B.必固.其根本亏.无为之大道哉根不固.而求木之长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思国之安.者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止以安.人2.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③不赂者以赂者丧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⑤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⑥以其无礼于晋⑦虽董之以严刑⑧焉用亡郑以陪邻A.①⑧/③⑥/②④⑤/⑦B.③⑦/②⑥/④⑤/①⑧C.①④⑧/③⑥/②⑤/⑦D.②③⑤/④/①⑥⑧/⑦二、课外练习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2题: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
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
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4课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第14课谏太宗十思疏(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主要作品《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
评价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二)人物轶事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熄了。
(一)背景链接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
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
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针对这些情况,魏徵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二)常识整理疏“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
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一、疑难问题探析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8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B、承天景.命(大)C、盖在殷.忧(深)D、克.终者盖寡(能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善.始者实繁择善.而从之B.居域中之大.怨不在大.C.臣闻求木之长.者塞源而欲流长.也D.不念.居安思危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3. 加点的词有活用的一项是()A.戒奢以俭.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C.勇者竭.其力D.仁者播.其惠4.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
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
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理解文章实虚词2、熟读课文二、预习内容1、注音浚()源塞()源载()舟壅()蔽谬()赏2、释义神器傲物明哲满溢盘游虑壅蔽简能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十思的意义及居安思危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过程,问题探究1、魏征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2、君王如何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3、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4、君王为什么要此十思五戒?三、当堂背诵填空(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当堂巩固训练1.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人君当神器之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课后练习与提高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苏教版-语文-高一 谏太宗十思疏 导学案
文本21谏太宗十思疏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1.字音辨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①浚.其泉源()②壅.蔽()③黜.恶()(2)给多音字注音①⎩⎪⎨⎪⎧长.度()生长.()②⎩⎪⎨⎪⎧载.舟覆舟()记载.()③⎩⎪⎨⎪⎧谦冲.()冲.床()2.辨形组词①⎩⎪⎨⎪⎧浚()逡()峻()竣()②⎩⎪⎨⎪⎧疆()僵()缰()③⎩⎪⎨⎪⎧谦()赚()歉()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德不厚而望国之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君当神器...之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永保无疆.之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虽董.之以严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则思谦冲以自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代下司.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①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___;思国之安者,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
学生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课文分析一、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
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
后随李密投唐。
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
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
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
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
诗多颂功祀神之作。
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
《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
《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二、.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三、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研习课文1、基础知识塞sè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而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则思谦冲而自牧()垂拱而治()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句式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4.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合作探究第一段:1、本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3、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4、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第二段: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3、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4、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第三段:1、本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总结全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一)基础练习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无以怒而滥刑B.人君当神器之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君臣固守以窥周室5.阅读1、2段,回答问题。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克终者盖寡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止以安人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D.善始者实繁塞源而欲流长也勇者竭其力(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