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句子;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魏征(580- 643), 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公元643年,魏征病死。谥号“文贞”,入凌烟阁。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2、写作背景:
这篇奏秦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3.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文体知识: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 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情、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5.给加点字注音
浚.其泉源()戒奢.以俭()殷.忧()载.舟覆舟()
虑壅.蔽()黜.恶()谬.赏()弘兹.九德()
二、阅读第一段
1.解释字词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
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人君当.()神器
..()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翻译重点语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理解文段大意:
(1)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用原文回答)
三、阅读第二段
1.解释加点字词
凡百
..()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
..()道著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
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
..()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2、翻译重点语句:
(1)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理解文段大意:(用原文回答)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语句是哪句?
四、阅读第三段 1、解释加点字词:
君人者,诚.( )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以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 )兹九德,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 )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 )职,役.( )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翻译重点语句:
(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理解文段大意: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十思”?
2、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用原文回答) (作者认为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五、艺术特色
1、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成语积累】
卑以自牧:牧,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居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恃才傲物: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资料链接】
鹞死怀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君臣恩怨
魏征本来是李世民的政敌。在玄武门之变以前,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但太宗却重用了这位前太子的心腹。
在李世民夺权成功后,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兄弟关系时,魏征却神色自若的表明,如果太子能听他的话,早就登基了,没你李世民什么事。李世民听了没有生气,反而很赏识魏征的坦率,毕竟各为其主,于是马上重用魏征,魏征也吃惊于李世民的度量,于是对李世民知无不言。
魏征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贡献了杰出力量,他向李世民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使得贞观年间形成兼听纳谏的风气。唐太宗也在魏征的建议下大办“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会,邀请百官一同参与,力图寻求一条实现天下盛世的途径,并最终采用魏征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唐太宗万分悲痛,宣布罢朝五日,令文武百官均要参加魏征丧礼,出殡之日,太宗登上皇家禁苑西楼遥望魏征送殡队伍,悲痛不已道:“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可见太宗对这位倚仗的大臣是何等的感情,后对百官说起魏征时讲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
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 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毁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