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新课标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21谁持彩练当空舞课件
第六部分
评考场佳作,练锦绣文章
专题二十一 ►► 谁持彩练当空舞
——布局精当,构思精巧
课堂· 探究悟道
课后· 积累突破
赏 心 亭
(一)有一个孩子, 在上中学时, 父母曾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 只上了一学期, 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如此结论: 该生用功, 但做事过分拘礼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 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一位化学老师了解他这个缺点后, 认为他做事过分认真和死板,正好适合做化学实验,便建议他改 学化学。这一次,他的缺点正好用在他适合的位置上,因为做化 学实验需要的正是一丝不苟。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化 学成绩在同学中遥遥领先,以致后来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他 的名字叫奥托· 瓦拉赫。奥托· 瓦拉赫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就是因为很好地利用了他的缺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或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 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论点:在到达成功的彼岸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不放弃。 分论点 1: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分论点 2:坚持是成功的动力。 分论点 3:坚持是成功的“定音锤”。
人生如行舟,江树摇曳,水满萍藻。(分论点 1) 独木桥,顾名思义由一根木头搭建而成,可想而知,断容不 得两人同过。可是,如若两人转身换位,也未尝不可同时过桥。 双方队员虽然违背规则,但他们顺应了做人的规则。万物恒变, 唯恒心者有是心也。载尽涵养,互助双赢,可敬可感,使人深知 互助之强大力量。再设想,如若双方有一方把对方推下桥而自己 通过,岂不是遵守了规则,丧失了涵养了吗?
论点:跟着心走,走上人生这一场不可回头的旅途。 分论点 1:带上自己的心去欣赏旅途中的风景。 举例:自然界中,你的心在哪儿,风景就在哪儿。 分论点 2:我们岂止用心去欣赏风景?我们还要用一份责任 感去创造风景。 举例:美国总统吉米· 卡特的担当精神。 分论点 3:不仅用心去欣赏,不仅心里敢担当,我们还要锲 而不舍地坚持。这样,创造的风景才永恒。 举例:高淑珍“炕头课堂”坚持了十四年。
评考场佳作,练锦绣文章
专题二十一 ►► 谁持彩练当空舞
——布局精当,构思精巧
课堂· 探究悟道
课后· 积累突破
赏 心 亭
(一)有一个孩子, 在上中学时, 父母曾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 只上了一学期, 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如此结论: 该生用功, 但做事过分拘礼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 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一位化学老师了解他这个缺点后, 认为他做事过分认真和死板,正好适合做化学实验,便建议他改 学化学。这一次,他的缺点正好用在他适合的位置上,因为做化 学实验需要的正是一丝不苟。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化 学成绩在同学中遥遥领先,以致后来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他 的名字叫奥托· 瓦拉赫。奥托· 瓦拉赫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就是因为很好地利用了他的缺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或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 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论点:在到达成功的彼岸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不放弃。 分论点 1: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分论点 2:坚持是成功的动力。 分论点 3:坚持是成功的“定音锤”。
人生如行舟,江树摇曳,水满萍藻。(分论点 1) 独木桥,顾名思义由一根木头搭建而成,可想而知,断容不 得两人同过。可是,如若两人转身换位,也未尝不可同时过桥。 双方队员虽然违背规则,但他们顺应了做人的规则。万物恒变, 唯恒心者有是心也。载尽涵养,互助双赢,可敬可感,使人深知 互助之强大力量。再设想,如若双方有一方把对方推下桥而自己 通过,岂不是遵守了规则,丧失了涵养了吗?
论点:跟着心走,走上人生这一场不可回头的旅途。 分论点 1:带上自己的心去欣赏旅途中的风景。 举例:自然界中,你的心在哪儿,风景就在哪儿。 分论点 2:我们岂止用心去欣赏风景?我们还要用一份责任 感去创造风景。 举例:美国总统吉米· 卡特的担当精神。 分论点 3:不仅用心去欣赏,不仅心里敢担当,我们还要锲 而不舍地坚持。这样,创造的风景才永恒。 举例:高淑珍“炕头课堂”坚持了十四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24《语言的生动与修辞》
•修改后: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可 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有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 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 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 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里的焦 点,晒得东西要了火。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运用炼字
(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比实际情况扩大些或缩小些,
但我们都感到所表达的感情是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 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 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 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 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 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 优劣。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 择语气等方面能恰切地表达事物的 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可感,形 象生动,新鲜活泼。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预测命题趋向
这三个知识点,可以单项考查,也可以综合 考查。
如将准确、鲜明或鲜明、生动放在一题中检 测,或在一题中涉及准确、鲜 明、生动三 个点。
分析:两句话虽都表现了自信所带来的 “美丽”,原句只是一般的概念,“美丽” 是抽象而模糊的。修改后的句子用“枫 树”、“梅花”和“真金”的意象来演绎 “无所畏惧”、“永不退缩”就具体可感, 有了一种盎然的诗意。 可见,鲜活的意象 有着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可以为 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品味空间,语言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应对策略综合讲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运用炼字
(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比实际情况扩大些或缩小些,
但我们都感到所表达的感情是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 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 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 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 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 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 优劣。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 择语气等方面能恰切地表达事物的 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可感,形 象生动,新鲜活泼。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预测命题趋向
这三个知识点,可以单项考查,也可以综合 考查。
如将准确、鲜明或鲜明、生动放在一题中检 测,或在一题中涉及准确、鲜 明、生动三 个点。
分析:两句话虽都表现了自信所带来的 “美丽”,原句只是一般的概念,“美丽” 是抽象而模糊的。修改后的句子用“枫 树”、“梅花”和“真金”的意象来演绎 “无所畏惧”、“永不退缩”就具体可感, 有了一种盎然的诗意。 可见,鲜活的意象 有着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可以为 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品味空间,语言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应对策略综合讲析: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人物心理、形象和作用+课件
方法指导:找——定——删——写
找:锁定相关情节; 定:/联系自身、共情/仔细揣摩,精确定义;
显性:找出相关情节中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标志性 词语;抓住或者能显示心理的关键词句;
隐性:抓住文中的语言表现、动作暗示、神态表现、环 境烘托、梦境描绘
删:合并同类心理; 写:把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过程按照要求写下来;
2022高考新课标1卷真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体共3小题,15分) 《江上》冯至(有删改) 考查点:艺术特点、人物心理、人物形象作用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 .关于江边人们谈论季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 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 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谈谈你的理解。(6分)
塑造人物的手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 格
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描写手法
具体分析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不仅指对五官、面容的描写,还包括对身材、体型、衣着、姿态、精 神状态、风度等较明显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可以分为整体描绘和局部雕琢。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 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 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 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 的人的口里。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整理课ppt课件
5
4.想象(虚拟):送别诗常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 的愁苦心情。目的是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 “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 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2021/4/3
10
2021/4/3
;.
11
山水田园诗思想感情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2021/4/3
12
表现手法
2021/4/3
(2)联想与想象,以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不加烘托而描
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5)细节描写 (6)欲扬先抑。 (7)象征 (8)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9)视觉、听觉、触觉等相结合
2021/4/3
16
一、抒情手法类 1.基础知识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 以景结情:以景作结,使得诗歌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
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借古讽今;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
2021/4/3
7
知识拓展:
凭吊历史遗迹
怀古咏史诗
凭吊历史人物
凭吊历史事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句子的表达效果课件45张
解析:①画线句中本来是用于形容人吃健康的食物喝健康的水才能茁壮成长,此
处把棉花进行人物化处理,赋予棉花人类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感知,让原本无情感的 自然之棉花显得亲切可感,从而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棉花细心呵护的情感。 ②在句式表达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原本是自然学科的术 语,表达缺乏生动活泼。拟人手法的运用,让读者眼前出现棉花茁壮成长的栩栩如 生的画面,从而使句式表达活泼,更加生动和形象。
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是赫赫的燕山主峰而不是别的山峰莽莽苍苍地远 入云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解析:这是一段侧重景物描写的语段,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改后的句子过于直白, 不符合原文语境的风格。
整体文风
典例2:(2020年新高考Ⅰ卷)对,去吃门钉肉饼……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
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 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 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修辞手法
典例4:(2021年全国甲卷)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
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2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 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答案: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
②使用排比修辞,反复使用“我……,祖父……”的句式,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 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处把棉花进行人物化处理,赋予棉花人类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感知,让原本无情感的 自然之棉花显得亲切可感,从而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棉花细心呵护的情感。 ②在句式表达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原本是自然学科的术 语,表达缺乏生动活泼。拟人手法的运用,让读者眼前出现棉花茁壮成长的栩栩如 生的画面,从而使句式表达活泼,更加生动和形象。
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是赫赫的燕山主峰而不是别的山峰莽莽苍苍地远 入云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解析:这是一段侧重景物描写的语段,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改后的句子过于直白, 不符合原文语境的风格。
整体文风
典例2:(2020年新高考Ⅰ卷)对,去吃门钉肉饼……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
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 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 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修辞手法
典例4:(2021年全国甲卷)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
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2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 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答案: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
②使用排比修辞,反复使用“我……,祖父……”的句式,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 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2023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八大诗歌题材 课件43张
②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 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16Leabharlann 2、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 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夏别宋之悌【注】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宋之悌: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 年)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18
1.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 白、杜甫等都写过大量的边塞诗。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 旅有关的字眼。
20
2、边塞征战诗典型意象:
21
3、思想情感
(1)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
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
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等。 (4)征人思乡的情愁。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
16Leabharlann 2、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 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夏别宋之悌【注】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宋之悌: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 年)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18
1.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 白、杜甫等都写过大量的边塞诗。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 旅有关的字眼。
20
2、边塞征战诗典型意象:
21
3、思想情感
(1)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
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
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等。 (4)征人思乡的情愁。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 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 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 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 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 、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 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考题讲练(18分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6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 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③纹平。小舟从 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东坡,在湖北 黄州古城东,苏轼在此筑雪堂五间。③縠(hú)纹,比喻水波细 纹。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
16.这首词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表 达的思想情感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 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 营营?夜阑风静縠③纹平。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东坡,在湖北黄州古城 东,苏轼在此筑雪堂五间。③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 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 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 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钻营奔竞!趁着这夜深、 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 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 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 、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 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考题讲练(18分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6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 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③纹平。小舟从 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东坡,在湖北 黄州古城东,苏轼在此筑雪堂五间。③縠(hú)纹,比喻水波细 纹。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
16.这首词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表 达的思想情感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 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 营营?夜阑风静縠③纹平。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东坡,在湖北黄州古城 东,苏轼在此筑雪堂五间。③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 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 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 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钻营奔竞!趁着这夜深、 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巧识文言文句式》同步教学课件
新课标 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1)不亦
2023 Ⅱ卷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 ……乎;(2)
亦相变之法乎?
斯亦……乎)
全国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 乙卷 上,夜令人遗公子。
状语后置句[于 壶、以餐、 (于)其上]
想一想从近年的高考考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翻译)
13.(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 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设题角度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判断句
想一想从近年的高考考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翻译)
设题角度
新课标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 固定句式(是
Ⅰ卷 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以)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 固定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安上纯父。
......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
人为力俎,我为鱼肉。
动词“为”表判断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动词“是”表判断
找出下列表判断的词
例句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环滁皆山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予本非文人画士。
C
①方正之不容也 ②为天下笑者
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课堂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
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 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 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 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 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 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 郎、知莱州。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羁旅思乡诗鉴赏教学课件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认识羁旅诗
什么是羁旅诗?
≈ 羁旅 北漂
羁旅诗思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古人由于道路崎
真题汇总
2010全国Ⅱ卷 2011重庆卷 2012年四川卷 2012年山东卷 2013年广东卷 2017北京高考真题
《梦中作》 《渡 江》 《子 规》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鹧鸪天》 《晓行巴峡》
赏析羁旅诗
抓关键词语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 “怜”、“空”、“独”、“故园”和“相思”等,这是鉴赏的切入点。 2013年广东卷阅读张炎的《鹧鸪天》诗文中的“玉笛”、“人千里”、 “故乡”和“折柳”等都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 和思家之情。
认识羁旅诗
3、节日思亲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与自己的孤 独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 将士乡情的诗作,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 边将士(包括吹笛 人)浓烈的乡思和 满心的哀愁之情。
认识羁旅诗
4、久戍思归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关山月》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第05讲 修辞手法(课件)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从“神龙施玉液”和“古井溢琼 浆”可知,此对联把“井水”比作了“玉液”“琼浆”,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井水”的 珍爱之情;此处把“井水”比作“玉液”“琼浆”,让人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说明了“井水”的珍 贵。不但使说理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 的感染力。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端量着比它的名声小了许多的深 色水流,自然要问来问去。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战争和 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道,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 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人民多了品咂。
【答案】排比。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 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 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别、分析能力。由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中的“那……是不 是还……”这一结构相似的句式的排列连用可以判断出修辞手法为排比,而对于排比的表达效果, 可从内容和语势两个角度分析。
文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 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考点三 运用修辞
【答案】天空中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运用修辞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仿照第一段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的修辞手法,以“云”为本体,运用“借喻” 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学生首先要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 “像”“好像”“仿佛”“犹如”等。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 了”“构成”等。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然后根据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这一特征,给“云”这个本体找一 个合适的喻体,云的特点有洁白、柔软、飘逸等,据此可将喻体定为棉花、棉花糖等,然后按照要 求写句子。 “借喻”中本体“云”不能出现,也不能出现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可组织答案为:天空中 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端量着比它的名声小了许多的深 色水流,自然要问来问去。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战争和 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道,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 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人民多了品咂。
【答案】排比。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 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 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别、分析能力。由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中的“那……是不 是还……”这一结构相似的句式的排列连用可以判断出修辞手法为排比,而对于排比的表达效果, 可从内容和语势两个角度分析。
文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 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考点三 运用修辞
【答案】天空中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运用修辞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仿照第一段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的修辞手法,以“云”为本体,运用“借喻” 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学生首先要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 “像”“好像”“仿佛”“犹如”等。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 了”“构成”等。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然后根据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这一特征,给“云”这个本体找一 个合适的喻体,云的特点有洁白、柔软、飘逸等,据此可将喻体定为棉花、棉花糖等,然后按照要 求写句子。 “借喻”中本体“云”不能出现,也不能出现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可组织答案为:天空中 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第7节语言的连贯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向四 意境是否协调
文段的画面、色彩、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 或热烈欢乐,或贬,或褒)。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 物象、景致高度契合统一,才能感染读者。
〔典例剖析〕 下列语句中,与前后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 B )
夜色浓了,灯亮了起来。环绕在海湾沿岸山坡上的灯光,从半空 倒映在了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________,和那 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A.像散落在蓝色天鹅绒上的颗颗钻石 B.像一串流动的珍珠 C.像夜空中眨着眼睛的星星 D.像无数个在水面舞动的小精灵
[解析]括号句前有三句话,主语分别是“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文 化的基本价值”,三句话有一个共同话题,即“中华文化”。C、D项 陈述的主语是“精神命脉”,与语境话题不符,排除。“必须”一词过 于绝对,此处用“就是”更合适,排除B。
2.主语或陈述对象的统一。
〔典例剖析〕
[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改编)]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
承志堂坐落于祁邵边境。________,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记忆着承志堂的沧桑岁月和悲欢 离合。 A.恢宏的气势,透露出昔日主人的几多荣华富贵。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 牙刺天,栋角相连。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 B.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恢宏的气势,透露出 昔日主人的几多荣华富贵。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牙刺天,栋角相连 C.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牙刺天,栋角相连。恢宏的气势,透露出昔日主 人的几多荣华富贵。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 D.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牙刺天,栋角相连。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 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恢宏的气势,透露出昔日主人的几多荣华富贵
考向四 意境是否协调
文段的画面、色彩、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 或热烈欢乐,或贬,或褒)。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 物象、景致高度契合统一,才能感染读者。
〔典例剖析〕 下列语句中,与前后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 B )
夜色浓了,灯亮了起来。环绕在海湾沿岸山坡上的灯光,从半空 倒映在了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________,和那 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A.像散落在蓝色天鹅绒上的颗颗钻石 B.像一串流动的珍珠 C.像夜空中眨着眼睛的星星 D.像无数个在水面舞动的小精灵
[解析]括号句前有三句话,主语分别是“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文 化的基本价值”,三句话有一个共同话题,即“中华文化”。C、D项 陈述的主语是“精神命脉”,与语境话题不符,排除。“必须”一词过 于绝对,此处用“就是”更合适,排除B。
2.主语或陈述对象的统一。
〔典例剖析〕
[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改编)]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
承志堂坐落于祁邵边境。________,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记忆着承志堂的沧桑岁月和悲欢 离合。 A.恢宏的气势,透露出昔日主人的几多荣华富贵。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 牙刺天,栋角相连。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 B.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恢宏的气势,透露出 昔日主人的几多荣华富贵。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牙刺天,栋角相连 C.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牙刺天,栋角相连。恢宏的气势,透露出昔日主 人的几多荣华富贵。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 D.从远方眺望,承志堂青砖黛瓦,高低错落,檐牙刺天,栋角相连。祁邵古驿道延伸出一条青石 板路与古宅相连,沿着石板路,登临承志堂。恢宏的气势,透露出昔日主人的几多荣华富贵
专题03情境补写考点(课件)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四.总结句 所谓总结句,就是指对整个语段或语段中某一个(两个)层次的内容做出总结 的句子。在语句补写题中,这样的句子前面通常有“因此”“所以”“由此可见 ”等提示性语言。总结句的补写,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总结,有的则是对前面具 体内容的概括与升华。总结既要准确,又要全面。有时是对上文二至三个层次的 内容总结,补写时不可漏掉要点。
二.过渡句 处在某个段落的中间,在结构或内容上起到联系上下文进行巧妙过渡的作用 。一般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前后兼顾。特别要注意的是上下文的陈述对象以及 陈述对象的转变。
(2020全国Ⅰ卷T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 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 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 究, ②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 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 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 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忆力测试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 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记忆力已经开始消退;②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③有氧运动组的 成绩有显著提高。
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
康的。
(2024新课标Ⅱ卷21T)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①虽然身体很累(虽然身体很疲惫);②都能高强度运动。
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效果分析题复习课件
有利于前后的呼应;
结构: 保持话题一致,上下文语意连贯;
与整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保持协调一致; 更适用放在文中……的位置
读者: 吸引读者;便于读者理解;有身临其境之感;
符合人们视察事物的顺序、认识的逻辑规律。
2、紧扣文本做分析
语段的中心、陈说对象、上下文情境
例1: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要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 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 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装载 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 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 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 顺势倒下。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考题着力考查“效果分析”,凸显“语言 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评价”两大学科素养。
考法一 针对原句表达效果的直接分析 (202X·新高考Ⅱ卷)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
考题示例 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产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 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先点出技能(用词、句式、修辞、人称等)有哪些,然后明确这 解题指点
[即时体验]
文中画横线的三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分为三句进行 叙述?(见《高考新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瓦,生前覆盖大 地,死后又重归于土。如此轮回,从一片瓦再到另一片瓦。不管 是光辉的皇宫,还是简陋的民居,都得从地起,即使再高,都高 不过一片瓦,高不过那片坚硬的泥,高不过蓝天之下那泛着青灰 的色彩。
(2)整散句 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富有节奏,富有气势。 表意灵活自然。 使语句波涛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
结构: 保持话题一致,上下文语意连贯;
与整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保持协调一致; 更适用放在文中……的位置
读者: 吸引读者;便于读者理解;有身临其境之感;
符合人们视察事物的顺序、认识的逻辑规律。
2、紧扣文本做分析
语段的中心、陈说对象、上下文情境
例1: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要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 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 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装载 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 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 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 顺势倒下。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考题着力考查“效果分析”,凸显“语言 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评价”两大学科素养。
考法一 针对原句表达效果的直接分析 (202X·新高考Ⅱ卷)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
考题示例 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产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 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先点出技能(用词、句式、修辞、人称等)有哪些,然后明确这 解题指点
[即时体验]
文中画横线的三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分为三句进行 叙述?(见《高考新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瓦,生前覆盖大 地,死后又重归于土。如此轮回,从一片瓦再到另一片瓦。不管 是光辉的皇宫,还是简陋的民居,都得从地起,即使再高,都高 不过一片瓦,高不过那片坚硬的泥,高不过蓝天之下那泛着青灰 的色彩。
(2)整散句 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富有节奏,富有气势。 表意灵活自然。 使语句波涛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风借力,扶摇万里!
内容提要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古诗文、作文备考锦囊
二、雄鹰展翅,御风而行 —— 学科组的管理智慧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各地高考试题
各地《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一)研究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 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考纲
隐性 学生角色和思维的转换 “变学生为考生”“变学生思维为考生思维” 审题:与命题人对话 解题:用命题人的思维,想阅卷人所想要的 答题:与阅卷人对话
学生思维
考生思维
研究会不会!知不知!能不能!
研究如何从不会到会到做对到快 速做对,到不会也能得点分!
研究为什么!
研究如何做!
研究记忆、理解、掌握!
每轮具体安排
1.春节之前完成一轮复习(24周)对高考考点逐一复 习。
a) 1-6周 文言文阅读 b) 7-10周 诗歌鉴赏 c) 11-13周 论述类文本阅读 d) 14-17周 实用类文本阅读 e) 18-21周 文学类文本阅读 f) 22-24周 基础语用和作文 “细流”与“井喷”
2.春节之后——五一之前为二轮复习(12周的时间)。
研究解题方法,如何找准解题突 破口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三)研究考试说明
2013年湖北、重庆、浙江、北京等地《考试说明》变化: 湖北:在“考试范围与要求”中的“文学常识”里增加了一条 要求
――“理解‘附录三’中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等”。 重庆:一减一增。 浙江:把“理解经典文化论著”,更改为“正确解读传统文化 经典※突”出。能力的考查,对学生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能力要求在 北京提:高阅;读延伸题分值调整,要求提高。
7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小说鉴赏统计: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内容 题目 《孕妇和牛》 《保护人》 《血的故事》 《马裤先生》 《峡谷》 《鞋 》 《塾师老汪》
作者 铁凝 莫泊桑 林海音 老舍 阿城 刘庆帮 刘霣云
考点
①概括分析内容 ②分析材料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 ④赏析表现手法 ⑤探究人物性格、主题思 想或结构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显 性:能力的培养 个性的发展 隐 性:“四个变”
①单纯传授知识→ 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重视能力培养; ②教师为中心→ 学生为主体; ③平均发展→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④重教法轻学法→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拉车
陶行知
(一) 先生拉洋车,满身汗如雨。 拉他一辈子,马路知他苦。
(二) 学生坐洋车,风凉而舒服。 坐他一辈子,还是不知路。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二)研究考纲 两大目标 两大内容 六大板块 六种能力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二)研究考纲 读 说 与 写
F探究——发现、创新
D鉴赏评价(阅)
E 表达应用(表)
C分析综合
B理解
A识记
课堂 体现
试卷 体现
读与写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将军赋采薇》
考点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 含义。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息。 ③归纳内容要点,分析 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三轮整体备考指导思想:确保轮清,层次梯度明。
马
一轮 夯基, 不留盲点, 夯的实豹Leabharlann 二轮 提质, 突出重点 提得快
鹰
三轮 飞跃, 突出感觉 飞的高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②信息筛选 ③文意分析 ④文言翻译
《明史·韩文传》
2015 《北史·来护儿传》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文言文复习锦囊
特点:①显性:两稳两替一关注
附(2013年新课标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2013高考学生错误:
1.“莫”字 : “不”一类的否定副词; 2.“未尝”的“尝”: “经常”和“尝试”。 3.“辄”: “只”“只是”。 4.“莫敢望也”的“望” “耆硕”“班列”“颦蹙” 几个
词,很多不会答。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文言文复习锦囊
阅卷问题总结: 1.考生翻译粗枝大叶,不能做到准确翻译,不能做到逐字 落实。 2.平时的古文基础不牢固,积累不够,缺乏在具体语境中 确定词义的能力。
3.五月份的四周(13—16周)为三轮冲刺阶段。
道古论今品文言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文言文复习锦囊
研究7年来新课标卷的文言文考查
年份
题目
考点
2009 《宋史·朱昭传》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明史·花云传》
《宋史·何灌传》 ①实词解释(15断句)
《宋史·萧燧传》 《旧唐书·李揆传》
在加大宽度的同时,更强调思维的深度;
知识只是作为考查能力的一个载体。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四)研究考题
“稳中有变,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大的趋势
7年来全国新课标卷语言运用题统计:
2009 成语 2010 成语 2011 成语
语病 语病 语病
衔接 改错 衔接 补写语句 衔接 长变短句
仿写+修辞(夸张、比喻、 拟人)
仿写
仿写+修辞(比喻)
2012 成语 语病 衔接 补写语句 仿写+修辞(拟人) 2013 成语 语病 衔接 补写语句 图文转换(国家节水标志)
2014 成语 语病 衔接 补写语句
图文转换(春游)
2015 成语
语病
衔接
补写语句
图文转换(联合国发行鸽子 邮票)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四)研究考题 “稳中有变,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大的趋势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四)研究考题 “稳中有变,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大的趋势
7年全国新课标卷实用类文本统计: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内容 《寻找教育的曙光》
《杂交水稻之父》 《血的故事》 《谢希德传》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特点:②隐性:翻译是落点, 实词是关键, 语境是能力。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文言文复习锦囊
2013年课标卷文言文真题回放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 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内容提要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古诗文、作文备考锦囊
二、雄鹰展翅,御风而行 —— 学科组的管理智慧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各地高考试题
各地《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一)研究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 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考纲
隐性 学生角色和思维的转换 “变学生为考生”“变学生思维为考生思维” 审题:与命题人对话 解题:用命题人的思维,想阅卷人所想要的 答题:与阅卷人对话
学生思维
考生思维
研究会不会!知不知!能不能!
研究如何从不会到会到做对到快 速做对,到不会也能得点分!
研究为什么!
研究如何做!
研究记忆、理解、掌握!
每轮具体安排
1.春节之前完成一轮复习(24周)对高考考点逐一复 习。
a) 1-6周 文言文阅读 b) 7-10周 诗歌鉴赏 c) 11-13周 论述类文本阅读 d) 14-17周 实用类文本阅读 e) 18-21周 文学类文本阅读 f) 22-24周 基础语用和作文 “细流”与“井喷”
2.春节之后——五一之前为二轮复习(12周的时间)。
研究解题方法,如何找准解题突 破口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三)研究考试说明
2013年湖北、重庆、浙江、北京等地《考试说明》变化: 湖北:在“考试范围与要求”中的“文学常识”里增加了一条 要求
――“理解‘附录三’中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等”。 重庆:一减一增。 浙江:把“理解经典文化论著”,更改为“正确解读传统文化 经典※突”出。能力的考查,对学生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能力要求在 北京提:高阅;读延伸题分值调整,要求提高。
7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小说鉴赏统计: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内容 题目 《孕妇和牛》 《保护人》 《血的故事》 《马裤先生》 《峡谷》 《鞋 》 《塾师老汪》
作者 铁凝 莫泊桑 林海音 老舍 阿城 刘庆帮 刘霣云
考点
①概括分析内容 ②分析材料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 ④赏析表现手法 ⑤探究人物性格、主题思 想或结构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显 性:能力的培养 个性的发展 隐 性:“四个变”
①单纯传授知识→ 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重视能力培养; ②教师为中心→ 学生为主体; ③平均发展→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④重教法轻学法→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拉车
陶行知
(一) 先生拉洋车,满身汗如雨。 拉他一辈子,马路知他苦。
(二) 学生坐洋车,风凉而舒服。 坐他一辈子,还是不知路。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二)研究考纲 两大目标 两大内容 六大板块 六种能力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二)研究考纲 读 说 与 写
F探究——发现、创新
D鉴赏评价(阅)
E 表达应用(表)
C分析综合
B理解
A识记
课堂 体现
试卷 体现
读与写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将军赋采薇》
考点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 含义。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息。 ③归纳内容要点,分析 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三轮整体备考指导思想:确保轮清,层次梯度明。
马
一轮 夯基, 不留盲点, 夯的实豹Leabharlann 二轮 提质, 突出重点 提得快
鹰
三轮 飞跃, 突出感觉 飞的高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②信息筛选 ③文意分析 ④文言翻译
《明史·韩文传》
2015 《北史·来护儿传》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文言文复习锦囊
特点:①显性:两稳两替一关注
附(2013年新课标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2013高考学生错误:
1.“莫”字 : “不”一类的否定副词; 2.“未尝”的“尝”: “经常”和“尝试”。 3.“辄”: “只”“只是”。 4.“莫敢望也”的“望” “耆硕”“班列”“颦蹙” 几个
词,很多不会答。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文言文复习锦囊
阅卷问题总结: 1.考生翻译粗枝大叶,不能做到准确翻译,不能做到逐字 落实。 2.平时的古文基础不牢固,积累不够,缺乏在具体语境中 确定词义的能力。
3.五月份的四周(13—16周)为三轮冲刺阶段。
道古论今品文言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文言文复习锦囊
研究7年来新课标卷的文言文考查
年份
题目
考点
2009 《宋史·朱昭传》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明史·花云传》
《宋史·何灌传》 ①实词解释(15断句)
《宋史·萧燧传》 《旧唐书·李揆传》
在加大宽度的同时,更强调思维的深度;
知识只是作为考查能力的一个载体。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四)研究考题
“稳中有变,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大的趋势
7年来全国新课标卷语言运用题统计:
2009 成语 2010 成语 2011 成语
语病 语病 语病
衔接 改错 衔接 补写语句 衔接 长变短句
仿写+修辞(夸张、比喻、 拟人)
仿写
仿写+修辞(比喻)
2012 成语 语病 衔接 补写语句 仿写+修辞(拟人) 2013 成语 语病 衔接 补写语句 图文转换(国家节水标志)
2014 成语 语病 衔接 补写语句
图文转换(春游)
2015 成语
语病
衔接
补写语句
图文转换(联合国发行鸽子 邮票)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四)研究考题 “稳中有变,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大的趋势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四)研究考题 “稳中有变,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大的趋势
7年全国新课标卷实用类文本统计: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内容 《寻找教育的曙光》
《杂交水稻之父》 《血的故事》 《谢希德传》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特点:②隐性:翻译是落点, 实词是关键, 语境是能力。
一、洞悉大势,运筹帷幄
文言文复习锦囊
2013年课标卷文言文真题回放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 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