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7课《警察与赞美诗》教案1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能够理解小说主题,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培养人文精神。
(2)认识善恶报应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基本情节的把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主题的理解。
2.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对人物形象有深入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讽刺手法,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3.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正义和道德观念,并在讨论中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教学资源:1. 小说《警察和赞美诗》的文本。
2. 关于小说作者和作品背景的资料。
3. 分析小说象征和讽刺手法的参考资料。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小说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背景:贫富差距大,流浪汉问题严重1.2 作者简介姓名:欧·亨利生平介绍: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故事梗概主人公:苏比苏比因寒冷进入教堂,躲避警察教堂里响起赞美诗,苏比产生共鸣苏比决定改过自新,去餐馆吃饭苏比被捕,因为之前偷过东西2.2 情节分析分析苏比进入教堂的原因探讨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决定改过自新的心理变化讨论苏比被捕的命运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苏比性格特点:流浪汉,贫穷,懒惰,道德沦丧心理变化:从逃避现实到产生改过自新的想法3.2 警察形象描述:代表法律和秩序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现实第四章:主题探讨4.1 贫富差距分析小说中所表现的贫富差距现象探讨这种现象对人物命运的影响4.2 人性的救赎讨论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心理变化的过程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看法六章:重点句子解析6.1 句子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描述苏比心理变化的句子、表现社会现实的句子等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6.2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的含义,揭示句子背后的寓意探讨句子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七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7.1 小说结构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探讨小说结构对情节发展的影响7.2 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幽默、象征等讨论这些手法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八章:拓展阅读与思考8.1 拓展阅读推荐与《警察和赞美诗》相似的作品,如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其他表现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8.2 思考题结合拓展阅读,提出思考题,如比较不同作品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的异同、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探讨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和思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九章:课堂实践与作业设计9.1 课堂实践设计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情景剧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9.2 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十章:教学反思与评价10.1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语文素养十一章:比较阅读11.1 比较对象选择另一部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等。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能够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2)认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基本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2)学生通过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小说主题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作品价值的评价。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7课《警察与赞美诗》word教案1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
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北\'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5.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略)
2.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略)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3.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克威尔岛真的是天堂?
在苏比看来,这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仍可感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这里用的是反语)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教案标题:警察与赞美诗教学目标:1. 了解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警察工作的尊重和赞赏。
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赞美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介绍。
2. 警察工作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3. 赞美诗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步骤:引入:1. 呈现一张描绘警察工作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警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警察的印象和了解。
探究:3.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4. 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如警察保护社区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警察的工作和责任。
5.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
展示:6. 教师播放一些赞美诗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赞美诗的美妙。
7. 学生分组朗读或背诵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展示给全班同学。
拓展:8. 学生根据自己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创作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9.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警察局或邀请一位警察来学校进行交流,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警察的工作。
总结:10.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以及赞美诗的特点和作用。
评价:11. 教师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警察工作的短文,并附上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
教学资源:1. 描绘警察工作场景的图片。
2. 赞美诗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3. 警察工作案例的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朗读或背诵赞美诗的表现。
3. 学生创作的赞美警察的诗歌和短文的内容和质量。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2.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资料。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激发学生对警察工作的兴趣和赞赏。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2.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1.2.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的理解和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警察和赞美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警察和赞美诗》。
3.2 自主学习1) 课文讲述了哪个时期的故事?2) 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特点?3)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与主人公有什么关系?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收获等。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分享、互助等情况。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警察和赞美诗》。
5.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5.3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5.4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警察与赞美诗__教案第一课时
苏教版语文上册第27课《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
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北\'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2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略)
2.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略)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警察与赞美诗公开课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公开课教案一、课题二、教学内容1. 了解警察的职能:分享警察的基本职能,保护城市的安全,捍卫公共秩序;2. 探讨警察的角色:讨论警察由于其在社会当中的抚养者与守护者的角色;3. 了解赞美诗:通过几首赞美诗让学生分析诗歌,让其了解一些书面表达方式,提高文学艺术认知;4. 创作赞美警察的赞美诗:让学生根据上述内容创作赞美警察的诗歌,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充分认识警察的职能、角色,感恩警察的付出;2. 使学生理解赞美诗的书写特点、分析方法,并根据学习内容创作出自己的赞美诗;3. 总结课堂学习,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觉学习能力,提高责任心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警察在和民众的接触,在现场解决了很多问题;(2)老师带着问题引导:观看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2. 了解警察的职能:(1)老师传授警察的基本职能,让学生分层理解全面;(2)学生角色扮演警察的行为,熟悉警察的岗位;(3)同学分组讨论警察在社会当中扮演抚养者和守护者的角色,了解警察付出的精神和物质劳动。
3. 了解赞美诗(1)老师准备几首关于警察的赞美诗,让学生认真观察;(2)学生分组利用文言文的理解方式,进行分析解说;(3)学生感受赞美诗的表达,体会美的魅力所在。
(1)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写出自己的赞美诗;(2)让学生之间交流交流思考,激发出更新的思维;(3)教师以鼓励的态度,和学生交流思考,根据学生的自身技巧,完善学生作品。
五、教学结束(1)总结课堂学习,将警察和赞美诗之间的关系罗列一番;(2)师生活动,让学生一同凝视一段视频,表达感恩之情。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3. 探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
(2)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2. 教学难点:(1)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作者背景。
(2)引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分享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 课堂总结:(1)总结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
(2)强调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警察和赞美诗》,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2. 选取一篇社会现实题材的作文,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具体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警察和赞美诗》,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情节,品味小说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理解小说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2.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警察和赞美诗》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小说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4. 精讲环节: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5. 品味语言:让学生挑选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进行分享,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警察和赞美诗》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警察和赞美诗》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警察和赞美诗》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播放音乐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的主题。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
2. 针对小说中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中职语文教案:警察与赞美诗(全3课时)
组内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展示,查漏补缺。
(一)注音
梦寐游弋棕榈掸去
绯色轻佻啁啾醍醐灌顶
煊赫忿忿冬蛰荟萃
肇事摇曳忖度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二)词语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冠:帽子。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名:拥有,占有。
三、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他是如何实施计划的?实施计划的结局如何?
2.故事情节
第1-5自然段:(开端)
(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第6-38自然段: (发展)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教案编号:
备课组别
语文
上课
日期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课题:
警察与赞美诗(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反映ZBZY社会世风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有心从善反被抓。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以对联的形式再行高度概括。
三、
初
步
探
究
苏贝为什么要到监狱去?
1.过渡引申:在听同学们叙述故事情节时,我产生疑问:即使在人间天堂里,监狱也是个最差的去处。为什么苏贝不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监狱:有失去自由的痛苦,要强制劳动,有严格甚至很冷酷的纪律,可能监狱里还要受欺负)
2、品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实践中学会创造性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祖国的真挚感情。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欧·亨利手法”的艺术风格。
●难点:
正确理解分析苏贝的人物形象。
教
学
思
路
文本为教学的载体,激“活”学生联想思维,让学生设身体验,迸发创造性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采用“读”“研”“点”“练”“悟”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有“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分角色朗读)——研习探究(适当点拨)——练习拓展——感悟提升”五个步骤,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高二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短篇小说选读
教材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课题
警察和赞美诗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学期
课时
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分析《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一部短篇小说。
故事以流浪汉苏比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冬天的纽约街头经历。
小说通过苏比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纽约街头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比会选择流浪街头?3.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
分组讨论:分析苏比的性格特点,讨论他对生活的态度。
3.3 分析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
4.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警察和赞美诗》小说原著。
5.2 辅助材料纽约街头的图片和视频。
关于欧·亨利的背景资料。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小说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自身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认识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性关怀与社会责任。
(3)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
(2)作品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流浪汉现象严重。
2.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苏比的性格特点。
(2)解读小说的叙事手法,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小说中警察与赞美诗的象征意义。
(2)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深度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
(2)填写人物关系表格,梳理小说脉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苏比的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剖析:(1)解读小说的叙事手法,如悬念、转折等。
(2)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现实生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警察与赞美诗的象征意义。
2. 请从多个角度审视这部作品,提出你的见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叙事手法、创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体会诗人对警察和赞美诗的深刻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警察和赞美诗的认识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4. 欣赏与品味:(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5. 拓展延伸:(1)请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警察和赞美诗》。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心得体会。
3. 收集其他有关警察和赞美诗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在的教学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诗歌背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教师授课序次8 授课类型课授课学时授课题目
警察和赞美诗
(章节)
分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作品主旨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二、关于《警察和赞美诗》
故事梗概: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
《警察和赞美诗》是他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品写到流浪汉苏比
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
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
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
《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生字生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一)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段,思考:
1. 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的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
说明了什么?
苏比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体味他当时的处境---衣服破烂、食不果腹、冻饿交加,无安身之所,在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在寒冬的风里蜷曲着身体靠报纸御寒流浪汉形象
\'\';把广场比作\'露天公寓\';把北风比作\'门公\'。
借代:以\'杰可弗罗斯特\'代称\'霜冻\';以\'老住户\'、房客们\'代称\'流浪汉们\'。
拟人:\'打招呼\',\'递给\'。
2.解释加点词语指代的对象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三、讲析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
阅读这一段思考:苏比为进监狱过冬干了哪些违法的事情?结果如何?
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都没有实现其被捕、进监狱的目的,说明什么?
1.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说明什么?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
5.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
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2.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定\'把自己拉出泥坑,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说明苏比是怎样的人?这样安排是否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