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分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都关注对于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然而,只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才”磨合”得比较”近乎”,几乎结成了”同盟”(促成这种联盟的因素是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而在此前相当一段时间中,这两种同样著名的批判理论之间却存在严重冲突。
它们在以下问题上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如何评价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如何看待帝国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如何认识殖民主义者利用女权主义的标准支持自己的”文明化使命”。
1、女权主义还是新东方主义?最重要的分歧发生在关于”第三世界妇女”的问题上。
有些持女权主义立场的后殖民主义者认为:仅仅关注种族政治必然忽视妇女在帝国主义状况下的”双重殖民化”(既是种族的又是性别的)境遇。
这种理论假设:第三世界的妇女是本土的与外来的夫权制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牺牲品。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主义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严重的理论盲视。
而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西方女权主义津津乐道的所谓”第三世界妇女”,尤其是对于她们的”差异性”的强调,本身就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无论本土的妇女走到哪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都要求她(们)展示这种所谓的”差异性”。
这种对于本土女性的色彩斑斓的异国情调的迷恋,不过是满足了西方妇女的一种窥淫欲望。
差异意识设立了一个隐含的文化等级:西方女权主义者拥有为”不幸的姐妹”准备解放道路的特权。
在《在西方的眼睛之下:女权主义学术与殖民话语》(UnderWesterneyes:feministscholarshipan dcolonialdiscourse)一文中,莫汉蒂(C·T·Mohanty)指出:”第三世界妇女”这个范畴在两层意义上是殖民主义性质的。
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语境下美剧叙事研究——从《绝望的主妇》到《魔鬼女佣》
统 治 结构 中身处边 缘 的“ 他者 ” 利益, 其 分 歧 则 多 落 脚 于 如 何 对 待 第 三 世 界 女 性 的 问题 。 在
参 照 式的客 体化 编码 中, 西 方 女 权 主 义叙 事 在 第 三 世 界 女 性 与 自身 之 间 划 定 了 隐 含 的 文 化
等 级 。 本 文 试 图从 女 性 题 材 芙 剧 的 发 展 脉 络 中 来 解 读 女 权 主 义 与 后 殖 民 主 义这 双 重 逻 辑 在
H UNDRED SCHO0LS I N ARTS
口
主义话语 中关于“ 第 三世界妇女” 的表达 。作为 一名 印度 裔的
着一辈子都用不到 的银器 , 为别人擦地 板 , 他 们却连你 们姓什
与 当初的《 绝望 的主妇》 如出一辙 。但该剧 的主创却 极力否认 这种延续 , 而是提 醒大家关注新 剧中浓浓 的拉 丁风情 。确 实 ,
《 欲望都市》、 《 绝望 的主妇》 以及最 近 的《 情 人》、 《 魔鬼女佣 》
等 纷 纷 成 为 热 门 词 汇 。 这 些 剧 目 的 一 个 共 通 点 就 是 女 性 主
少美剧迷顿感意犹未尽。2 0 1 3年 , 当昔 日《 绝 望 的主妇》 主创 马克 ・ 切利携新作《 魔鬼女佣》 卷 土重来时 , 很 多人把“ 主妇情
结” 迁移到 了这部新剧 中, 将其视作前剧的延续 。《 魔鬼女 佣》
开 篇 就 以一 个 女 仆 被 谋 杀 、 一 个 女 仆 搬 入 做 为 引线 , 这 种 安 排
当下 关剧 叙 事 构 成 中 的 隐喻 与 作 用 。
关 键词 : 戏剧 艺 术 ; 艺术题材 ; 女权 主 义 ; 后 殖民主 义 ; 美剧 ; 叙 事
后殖民主义_女性主义_民族主义与想象_佳亚特里_斯皮瓦克访谈录_上_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与想象———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访谈录3(上)生安锋 李秀立编者按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 .S p ivak ),1942年生于印度,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是西方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她早年师承保罗・德曼,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在上世纪70年代曾译介德里达的《论文字学》(D e la gramm atologie )而蜚声美国,后又以深邃犀利的理论驰骋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美文化理论界。
她著述甚丰,论文散见于当今各主要国际英语人文学科的权威期刊,主要著作有:In O therW orlds:Essays in Cul 2tural Politics (1987),O utside in the Teaching M achine (1993),The Spivak Reader (1996),A C 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To w ard a H istory of the V anishing P resent (1999),D eath of A D iscipline (2003)等。
斯皮瓦克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维龙基金会人文学科讲座教授、比较文学与社会中心主任,2006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外语系客座教授。
2006年3月初,斯皮瓦克应清华大学之邀来北京讲学,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生安锋、李秀立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斯皮瓦克教授,并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一、民族主义、想象与后殖民主义生安锋:听了您3月7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很多听众都简单地以为民族就是想象的产物。
能否明确地说明一下民族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民族有没有终结的时候呢?斯皮瓦克:我不能说什么东西将要终结,我们只要不断地去努力。
为什么人类持续不断地需要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因为这样一种思想:历史有终结的时候,或者说通过改变国家构成,我们可以使某事物终结,需要建立起一种理想的国家,但这并不是真的,我不能想象民族有终结的时候。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分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都关注对于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然而,只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才"磨合"得比较"近乎",几乎结成了"同盟"(促成这种联盟的因素是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而在此前相当一段时间中,这两种同样著名的批判理论之间却存在严重冲突。
它们在以下问题上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如何评价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如何看待帝国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如何认识殖民主义者利用女权主义的标准支持自己的"文明化使命"。
1、女权主义还是新东方主义?最重要的分歧发生在关于"第三世界妇女"的问题上。
有些持女权主义立场的后殖民主义者认为:仅仅关注种族政治必然忽视妇女在帝国主义状况下的"双重殖民化"(既是种族的又是性别的)境遇。
这种理论假设:第三世界的妇女是本土的与外来的夫权制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牺牲品。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主义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严重的理论盲视。
而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西方女权主义津津乐道的所谓"第三世界妇女",尤其是对于她们的"差异性"的强调,本身就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无论本土的妇女走到哪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都要求她(们)展示这种所谓的"差异性"。
这种对于本土女性的色彩斑斓的异国情调的迷恋,不过是满足了西方妇女的一种窥淫欲望。
差异意识设立了一个隐含的文化等级:西方女权主义者拥有为"不幸的姐妹"准备解放道路的特权。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摘要】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作为两种社会运动,都涉及到权力、身份和平等等议题。
后殖民主义是对殖民主义残留问题的批判,强调被压迫群体的权利和自主。
而女权主义则是对性别不平等的反抗,追求男女平等。
在历史背景下,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都是在对殖民主义时代遗留问题的反抗中逐渐兴起的。
后殖民主义对女权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一系列女性解放运动。
女权主义在后殖民主义国家得以发展,但也面临着传统文化和宗教的束缚。
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女权主义运动积极探索当地的解放之路,同时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权利与传统,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本土文化。
二者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为社会的平等与正义而努力。
展望未来,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有望通过合作实现更加广泛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影响、发展、运动、挑战、合作、关系、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是指在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殖民地或被殖民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仍然受到前殖民主义时代的殖民国或殖民者的影响和控制的现象。
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权力关系的再生产,一种文化的重塑和传递。
女权主义是一种追求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剥削的政治理论和社会运动。
它认为女性应当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拥有自主权和控制权,不受性别歧视和暴力的侵犯。
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在本质上都是对权力和压制的问题的思考和挑战。
后殖民主义强调的是被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仍受到殖民国或殖民者的控制和影响,而女权主义强调的是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带来的压迫和不公。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两者都致力于对抗压迫和剥削,追求平等和公正。
两者也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互动,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女权运动往往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影响,而女权主义理论也可以帮助后殖民主义国家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对抗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
女权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互融性
文 艺评 论
女权 主义理 论 与后殖 民主义理论 的互融性
公共 资源 的使 用 ,使 得他 们 的互 融才 成 为可 能 。我们 知道 新理 论 的 内核里 ,或 多 或少 都有 一 些 旧理论 的 因素 。这 并不 是 因果 论 的 嫁 接 ,而 是理 论 发展 的先 天 因素 。 兰 方 殖 民者 尤 以拿破 仑攻 占 洒 埃 及 为标 志 ,掀起 了殖 民东方 的狂 潮 , 男性和 女性 又 一次 成为 权 力关 系 中 的角色 象征 ,种 族 、 民族 和 阶级 的范畴 亦被 纳入 其 中 , 从 此 随着 殖 民扩 张 的进程 ,欧洲 中心 的 意识通 过殖 民化 的规训 力 量 潜 移默 化到 殖 民地 人 民的 内心 ,甚 至烙 印在 他们 的前历 史记 忆 中 。比如 “ 东方 是非 理性 的、堕 落 的、幼 稚 时 、不 正常 的 。而欧 洲 则 是理 性 的 、贞洁 的 、成 熟 的、 正常 的 。 ” 这 样 一来 ,欧洲
首 先 要 说 明 一 下 的 是 ,在 女权 主 义 和 女 性 主 义 术 语 的选 择 上 ,我特 意 选用 了女权 主义 而 非女 性主 义 。理 论界 通用 的大多 是 女 性主 义而 非 女权 主义 , “ ”字 太过 于 尖锐 和直 接 ,不 如换 作 权 女 性 的 隐秘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说 ,男 女 平 等 反而 加 深 了女 性 的 异 化 。原 来 的殖 民地 国家 和, 大 的第 三世 界 国家 ,急 于摆 脱 原来 宗 ‘ 主 国带 给他 们 的历 史创 伤 ,求 得 民族 自我 身份 的确 证 ,并 借此 展 示 自 己存 在 的独 立 价 值 ,而 不 再 是 如 东 方 学家 所 示 的附 庸 和 补 充 。但 这种 展示 的 过程 实 际上 ,又 是对 原 来宗 主 国价值 的 一种 反 向认 同。 同是 身处 边缘 , 这样 的特 殊境 遇 可 以让女 性和 后 殖 民地 既看 到 中心 又看 边 缘 ,这样 既 形成 了我 们 看世 界 的特殊 视 角 ,但 也造 成 了立足 点的摇 摆 ,很 容 易适 得其 反 的反 变成 边缘 向中心 的 韩 文丽 ( 甘肃省源自州大学 70 2 ) 3 0 0
第二十五章 后殖民主义
(3)在男性权力话语中,第三世界妇女成为不在场的、 无名的、不确定的空洞能指,解决的方法并不是按第一世 界的标准给予她们以政治和性别地位,相反,第三世界妇 女文学经验中那种人的意识、主体性、发言权斗争和对新 生活的向往,与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人生观形成鲜明对照, 并为第三世界文学自身的非殖民化过程提供内在的力量。 (4)女权主义学者在对第三世界妇女的研究中,不仅要 清楚“我如何去命名她们?”这一主体性问题,而且更要 清楚“她们如何命名?”我这一主体间性问题,只有这样才 能消弭东西方女性之间的理解距离,达到第三世界妇女重 新“命名”的新历史阶段。
70年代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巴勒斯坦人后 裔爱德华· 赛义德首先在其《东方学》一书中把 “殖民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 正式形成。在赛义德之后,最主要的理论家有印度 人后裔斯皮瓦克和霍米· 巴巴。 斯皮瓦克将女权主义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 论整合在自己的后殖民理论中,致力于弘扬一种 “第三世界批评”。 霍米· 巴巴则致力于某种后现代式的戏拟,试图将 殖民主义话语变得混杂,最终建构一种介于与殖民 话语似与不似之间的以本土话语为主体的批评话 语。
第一节 赛义德的主要观点
“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 (1)在世界的“话语—权力”结构中看到宗主国与边缘 国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上的二元对立,强权政治虚构 出一种“东方神话”,以显示其文化的优越感,这就是 “东方主义”作为西方控制东方所设定出来的政治镜像。 (2)西方为自己的利益编造了一整套重构东方的战术, 并规定西方对东方的理解,通过文学作品、文化历史著作 描写的东方形象为其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服务。 (3)处在西方强势语境的学者个体应保持个性,不为西 方意识形态所牵制。尤其是第三世界学者只有通过个体经 验才能有效地选择境遇并改变个体乃至群体的命运。 (4)强调文化多元主义,使知识分子从非此即彼的二元 对立误区中“超前性”地走出来,真正进入多元并存的后 现代世界格局之中。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在现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后殖民主义这一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后殖民主义被定义为一种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反思,试图解决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殖民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概念
后殖民主义起源于20世纪后期,被视为对传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反击。
它强调反对殖民主义带来的不平等、压迫和文化侵略,试图建立一个更为平等和多元化的世界秩序。
后殖民主义批评殖民主义的种族主义、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张尊重多样性、平等和民族自决。
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历程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声音逐渐增加,后殖民主义的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后殖民主义,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一些学者强调后殖民主义是一个文化运动,强调跨文化对话和文化认同;而另一些学者则将后殖民主义视为一种政治运动,强调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实践。
后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日益显著。
许多国家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此外,国际社会也开始重视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试图建立更加平等和多元化的全球秩序。
总之,后殖民主义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殖民主义模式的挑战和反思。
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和谐的世界。
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女权主义_以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为例
第27卷第2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7,No.22011年3月Jo urnal o f Gansu L ianhe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s)M ar.2011收稿日期 2010 12 02作者简介 许豪(1983-),男,河南许昌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女权主义以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为例许 豪(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 艾丽丝 沃克是本世纪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长篇小说 紫色 ,因为对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的双重揭示,在社会上形成了强烈地反响。
她以双重边缘人的姿态述说了一个黑人女性成长到蜕变的辛酸历程。
正是因为其特殊的身份,使得她的作品多了一种后殖民主义的观照。
我们也得以透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一种全新的理论阐释。
关键词 紫色 ;妇女主义;后殖民语境中图分类号 I10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07X(2011)02 0067 05On Black Feminism in the Context of Post C olonialismA Case Study of A lice Walker s FeminismXU H ao(S chool of L iter atur e,Shanx i N or mal Univ er s ity ,X i an 710062,China)Abstract:A lice W alker is a w ell kno wn black w oman w r iter.Her nov el,The Color P urp le ,rev eals the g ender oppression and ethnic o ppressio n,evokes broad and stro ng r epercussions.In this no vel,she demonst rates the bitter pr ocess of a black wo man s metamo rphosis f rom the perspective o f a marg inal black w oman.H er wo rks have po st colonialism features due to her special identity.T hus,we can ex plo re black feminism from a new per spectiv e o f po st colo nialism.Key words:The Color P ur p le ;feminism;colonialism肖恩瓦特曾经以哑语翻译者的形象来隐喻女性他者的地位,指称那种有口无言的失语状态。
后殖民主义 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是一个理论框架,它关注着以前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取得了独立,它仍然可能受到先前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剥削。
后殖民主义的目标是揭示和对抗这种持续的不平等和压迫状态。
后殖民主义思想强调了西方殖民主义对于被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并试图恢复被殖民地国家本土文化的尊严和权力。
它主张批判性思考和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同时也关注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其他社会差异对于后殖民国家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概念和方法,包括"第三世界"、"文化认同"、"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他们试图通过重构历史记述、重新评估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以及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来推动社会变革。
需要注意的是,后殖民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学术领域,其中不同的理论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因此,在具体研究和讨论后殖民主义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理论概述-精品文档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理论概述-精品文档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理论概述近年来,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引起了学术界新的关注,与此相关的论文、专著不断涌现。
该理论是如何生发的,它存在的合法性是什么,将成为本论文研究的起点。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后殖民女性主义代表理论家的思想进行评述,试图梳理后殖民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基本理论观点。
建构与寻找边缘化女性群体的文化身份和在多元化世界文化中的位置。
一当全世界范围内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结束后,殖民主义虽然早已是昨日黄花,但其影响却始终存在,通过对殖民主义及其话语进行批判和反思,后殖民主义随之产生并迅速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后殖民主义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和权力关系,倡导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和谐相处。
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大致产生于20世纪中叶,它从揭示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开始,发展到强调女性心理的、经验的、表现的独特性,再到承认男女性别的差异、互补。
女性主义文化理论试图颠覆主流的男性文化价值观对女性的压迫,为弱势女性群体发声,它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
事实上,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都是西方学术界的“少数话语”,这两种理论进行“联姻”诞生了后殖民女性主义这一新的理论。
后殖民女性主义话语集理论阐释与创作实践为一身,包括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
总体来说,后殖民女性主义是指在殖民主义统治结束后,曾经遭受过各种形式殖民统治的女性为揭露和反抗殖民罪恶而进行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结合并非偶然,他们进行“联姻”的合法性基础首先源于两者拥有较为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次,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结合社会现实语境,突破纯形式的文本研究,将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融入文学批评;再次,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都诞生于标举差异、解构传统、反抗主流价值的文化语境中,都是以边缘和弱势姿态出现的少数话语,它们都属于以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后学的一部分,因此,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对传统的“男/女”、“东/西方”、“第一世界妇女/第三世界妇女”等二元对立系统进行解构,是强劲的后学在特定领域的发展和延伸,也为重建文化的“他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开题报告
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开题报告引言女性主义是维护女性权益、追求性别平等的一种理论和行动体系。
然而,在后殖民时代的背景下,女性主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发展取得了与西方女性主义不同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概念、起源、发展和主要思想,以及其对后殖民国家女性权益的影响。
1. 概念与起源后殖民女性主义是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兴起之后,于20世纪后半叶不断兴起的一种理论思潮。
它关注后殖民国家女性的特殊处境,并通过批判西方女性主义的盲点和局限性,提出具有跨文化关照的女性主义理论。
这种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源于后殖民国家民族解放、反殖民主义和女性权益运动的交织。
2. 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发展2.1 第一阶段:反殖民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在第一阶段,后殖民女性主义将重心放在反殖民和民族解放运动上。
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者主张通过参与反殖民和解放运动,争取妇女独立和平等的权益,同时批评西方女性主义忽视了后殖民国家女性的特殊经历和文化语境。
2.2 第二阶段:批判西方女性主义的局限性第二阶段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开始批判西方女性主义的局限性,特别是其白人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观念。
女性主义者强调后殖民国家女性的双重压迫——来自殖民主义和性别歧视,并提出跨文化的女性主义理论来维护后殖民国家女性的权益和尊严。
2.3 第三阶段:文化认同与女性主义的对立?第三阶段后殖民女性主义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处理文化认同与女性主义主张之间的紧张关系。
一方面,女性主义者强调女性的团结与力量,主张反对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压迫。
另一方面,她们也重视后殖民国家女性的文化认同和个体主义,并在寻求平等与尊重之间寻求平衡。
3. 后殖民女性主义的主要思想后殖民女性主义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点:•纠正西方女性主义的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主张建立跨文化的女性主义理论。
•批判殖民主义和性别歧视对后殖民国家女性的双重压迫,争取女性的独立和权益。
•强调女性的团结与力量,呼吁建立国际联盟,共同争取性别平等和人权。
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
殖民主义(colonialism),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
其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
在政治上,一方面允许和承认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或扶植代理人来实行控制;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等手段,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这些国家实行掠夺;军事上以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等,实行变相的军事占领。
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它们甚至策动政变、挑起内战、扶植傀儡政权。
这些被统称为新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17、18、19世纪的殖民主义而言的。
也即:原来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是以直接的军事占领为形式,出兵侵略一个国家,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发现原来的直接占领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也会招来人道主义及民主的谴责,于是转而以经济、文化的侵略为主,即从经济上控制,政治上影响,文化上同化。
后现代主义(3)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14)
霍米· 巴巴的后殖民主义 霍米· 巴巴(Homi Bhabha,1949—),原是波 斯裔的印度人,早年去牛津大学学习,后在普 林斯顿大学任教,现为芝加哥大学教授。他的 著作有《文化的定位》(1994)等。
3
后殖民主义理论(15)
霍米· 巴巴除强调西方霸权主义对东方文化的侵略外, 还强调了东方人对西方文化入侵的抵制和反抗。 他认为后殖民思想对人心的入侵有许多是无意识的, 即是从一个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被迫感接入到适 应感接入的过程。 他还提出了一种解构主义的“文化杂交”(cultural hybrid)理论。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不是融合而总 是杂交。
后殖民主义理论(8)
从福柯的“话语权”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理论入手,结束西方的后殖民文化统治的最好 方法是实行“话语革命”,即通过他的关于后 殖民主义理论的宣传,夺回被西方文化霸权主 义剥夺了的东方人的自己表述自己的话语权, 重写东方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超越东方主义。 在思想上和认识上消解或颠覆“西方”和“东 方”的二元对立和冲突,以唤醒人们认识到东 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本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界线。
后殖民主义理论(5)
当今全球性旧殖民制度虽已基本结束,通过武力进行 领土征服的殖民主义活动已经停止,但是通过文化霸 权在思想上征服第三世界以攫取资源,进行经济、政 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奴役的后殖民活动却有 增无减,新的“殖民主义者”通过文化霸权牢牢地统 治着东方(第三世界),奴役着东方人,这就是东方 主义流行的社会原因。 以西方文化霸权思想为指导,“研究”东方各国政治、 经济、文化等的西方学者称为“东方学者”或“东方 主义者”。
过程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格里芬认为,当前自然科学的发展已为否定现 代主义,创建后现代主义作好了准备。自本世 纪以来,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灵学”(神 秘的超心灵之学)等等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物与 能、主体与客体、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统一,从 而否定了“驱魔”的笛卡尔-牛顿力学,建立了 “复魔”(恢复魔力)的自由科学。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
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
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
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
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
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
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
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
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文学理论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2014-03-28戴锦华滕威海螺社区T:那么,您仍然认为《简·爱》具有女性主义的意义吗?D:当然。
《简·爱》之为一个历史文本,它曾携带的颠覆性力量,是来自女性的颠覆。
不是20世纪后半叶——女性主义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们才在性别的、女性的意义上讨论《简·爱》,而是在《简·爱》出版后不久。
你一定还记得,早在1855年,女作家玛格丽特·奥利方特关于简·爱所写下的、激情澎拜的文字:“这就是那个莽撞的小精灵,她闯进了我们这个井然有序的世界,打破了它的疆界,向它的原则挑战——随着简·爱的侵入,掀起了现时代最惊心动魄的一场革命。
……是的,那把法兰西推进混乱,在它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新国家的政治大釜里的沸腾,不过是一场庸俗的沸腾。
这里才是一场真正的革命。
法国不过是西欧强国之一,妇女则是世界的一半。
……她是十足的斗士,不是天使。
”也是沿着这一思路回到文本,我们反观故事的结局,在“有情人终成眷属”、回归家庭的结论之畔,显而易见的是平等的代价:罗切斯特断臂、双目失明。
似乎不需要引证弗洛伊德了吧,——没有比断肢和盲目更为直接的、在权力象征意义上的阉割隐喻。
或已有太多的研究者曾指出,简·爱在婚礼之后,绝望地在自己内心寻找离开桑菲尔德的力量之时,引用了圣经式的语词——T:马太福音——“不,你得自己挣脱,没有人帮助你。
你自己得剜出你的右眼;砍下你的右手,把你的心作为祭品而且要由你这位祭司把它刺穿。
”D:而情节中,名副其实地失去眼、手的却是罗切斯特。
桑菲尔德在多重意义上成了罗切斯特的荆棘地,这是他获得简·爱给予救赎的代价。
用伊莱恩·肖瓦尔特的说法,是《简·爱》开启了这个女性写作中不断复沓的“母题”:男主人公的致盲与致残成为他获救、获得幸福的前提事件。
她认为这无疑出自某种女性的“敌意”或“复仇”,但我以为,她更有趣的描述则是“通过象征性的角色倒置实现情感教育的过程”:“男人必须懂得无助的滋味,不情愿却又不得已寄人篱下的滋味。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
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
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
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
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
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
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
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
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摘要:女性主义是一股影响力相当大的思潮,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的关注西方的女性主义问题,并发表了许多的文章对这些不同的流派进行介绍。
本文选取了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力较大的几个理论流派,并概述了一些学者对这些流派的评价与看法。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差异;不平等引言在人类的历史上,不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女性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之下。
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女性一直被男性视为私有财产,且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
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才智出众的女子会被冠以女巫的标志,而中国自古便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和三从四德等伦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当中,女性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她们依附于男性而存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女性对于权利、平等和自由的要求和呼声也越来越高。
最终,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触发了女性主义的浪潮。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爆发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25年,运动的目标在于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包括话语权、教育权、就业权和反对一夫多妻制等。
一般来说,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二战后的60-70年代,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等工不同酬。
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
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
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世纪之交,具有地方性、人身性、差异性的特点。
这次浪潮把注意力放到主体性和活生生的身份认同上,号召在各个相异的人群之间要有真诚的倾听和交流,而并不是把自己的解释图示强加给别人。
这次运动中还使女性主义者认识到,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仅需要世界范围内广大女性的支持,还必须争取作为人类另一半的男性的支持与配合。
前后的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中不断的产生了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女性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直接的推动了女性主义的浪潮,同时也带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一、女性主义概念界定女性主义的英文是Feminism,是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后殖民主义生成语境研究
文学界..摘要:后殖民女性主义近年来已成为文化批评界的热点之一,但由于其独特的论述空间,既涉及“后殖民”又涉及“性别”,增加了讨论的难度,为方便深入研究,本文将之还原到历史场景中,从现实语境和理论语境两个方面来分析其生成的条件。
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现实语境;理论语境中图分类号:H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3-0035-03近年来女性主义的一个较为新锐的发展方向是和后殖民主义的合流、碰撞、互相对话形成的独特的论述空间,即后殖民女性主义。
这一研究空间已经引起了文学批评学界的关注,并大有自成流派之势,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十年来以“后殖民女性主义”为理论依据进行文本分析的论文超过50篇,但由于后殖民女性主义独特的论述空间,既涉及后殖民又涉及性别,似乎注定了它论述的难度。
那么它是如何兴起的,如何获得它的理论资源的,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该理论,本文就尝试将该理论放还到历史语境中,从现实语境与理论语境两个方面逐一分析。
1.现实语境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5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是推动第三世界妇女觉醒的巨大动力。
首先我们从女权运动这个角度来讨论一下它与后殖民主义主张融合的现实条件。
女性主义的最高目标就是争取平等权利和实现妇女的解放,为此就必须找出妇女受压迫、被歧视的根源,从而彻底将之摧毁,建构新的社会秩序,最初她们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父权制--一种通过社会政治和经济机制压迫妇女的男权系统,并展开了激烈而积极的斗争,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然而时至今日,妇女受压迫的现象并非单单一个性别歧视所能解释清楚的,这也已经成为共识,妇女本身也参与了对其他妇女的压迫,这也是历史事实。
①因此女性主义的抗争不必然是男人和女人的战争,在许多第三世界地区里,妇女所遭受到的压迫反而与其他社会因素--如种族、殖民、阶级等更有关系。
所以一个仅仅把消灭性别歧视作为通向消灭妇女所受压迫的道路的狭隘的女权主义是无法解决第三世界妇女所受的压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发布时间 2003-4-8 作者陶东风后殖民主义与 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 分复杂的关系。
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都关注对于在统治结 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 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 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然而,只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才 "磨合"得比 较"近乎",几乎结成了"同盟"促成这种联盟的因素是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 局限,而在此前相当一段时间中,这两种同样著名的批判理论之间却存在 严重冲突。
它们在以下问题上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如何评价第三世界妇女解放、如 何看待帝国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如何认识殖民主义者利用女权主义的 标准支持自己的"文明化使命"。
1、女权主义还是新东方主义?最重要的分歧发生在关于"第三世界妇 女"的问题上。
有些持女权主义立场的后殖民主义者认为仅仅关注种族政治必然忽视妇女在帝国主义状况下的"双重殖民化"既是种族的又是性别的境遇。
这种理论假设第三世界的妇女是本土的与外来的夫权制帝国主义意 识形态的双重牺牲品。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主义同样存在严重的性别 歧视,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严重的理论盲视。
而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西方女权主义津津乐道的所谓 "第三世 界妇女",尤其是对于她们的"差异性"的强调,本身就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无论本土的妇女走到哪里,西方的女权主义者都要求她们展示这种所 谓的"差异性"。
这种对于本土女性的色彩斑斓的异国情调的迷恋,不过是满足了西方 妇女的一种窥淫欲望。
差异意识设立了一个隐含的文化等级西方女权主义者拥有为 "不幸的 姐妹"准备解放道路的特权。
在《在西方的眼睛之下女权主义学术与殖民话语》一文中, 莫汉蒂· · 指 出"第三世界妇女"这个范畴在两层意义上是殖民主义性质的。
首先,它是种族还原主义的,即把第三世界的妇女看成是铁板一块的 东西,无视在第三世界妇女之间存在大量物质的与历史的差异;其次,它 通过把"第三世界妇女"当作与第一世界妇女相对的"它者",来巩固西方女 权主义者的自我身份。
这样,西方的女权主义者实际上生产出了一种双重殖民化的叙述,以 便把第三世界妇女政治上的"不成熟"与第一世界妇女的"成熟"进行对比。
把第三世界妇女再现为贫苦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束缚在传统中的、以家庭为中心的,这正好可以反衬出西方妇女是富有的、有教养的、现代 的、自我决定的,她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性与肉体。
也就是说, 第三世界妇女的文化"贫乏"强化着西方女权主义的拯?纫馐 缎翁 本文在观点与材料上都极大地得益于里拉· 甘地女士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一书,,&,1998,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在很大的程度上,上述对于女权主义的帝国主义倾向的批判吸收了赛 义德对于殖民话语的理解。
在赛义德看来,殖民话语是一种再现被征服的他者的文化特权,无论 是东方主义者还是女权主义者,都试图通过一个共同的教条来言说第三世 界,这个教条坚持他们第三世界不能再现自己,他们必须被再现。
因此,"第三世界的妇女"可以被视作是西方知识的另一个"对象"。
斯皮瓦克· 对于这种西方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知识系统同样进行了挑 战。
在《一个国际框架中的法国女权主义》一文中,斯皮瓦克以著名女权 主义者克里斯蒂瓦· 的《关于中国妇女》,,,1977 为批判对象,分析了自由 主义的女权主义者的自恋。
斯皮瓦克指出在克里斯蒂瓦的文本中,中国的妇女翘首以待地期盼着 法国女权主义者的演说,在处于被观察地位的中国妇女的沉默与处于观察 地位的女权主义者的话语霸权之间存在严重的鸿沟。
我们从来听不到中国妇女的声音。
斯皮瓦克说"面对这些沉默的妇女,她克里斯蒂瓦的问题与其说与她 们相关,不如说与她自己的身份相关。
"1 斯皮瓦克的解构式阅读所要质疑的就是这些第一世界的女权主义 者的"认识论暴力",这种暴力使她们自己成为权威性的认识主体,而中国 的妇女则成了被动的、被剥夺了话语权的认识对象。
斯皮瓦克深刻地指出《关于中国的妇女》实际上是关于克里斯蒂瓦自 己的一本书,它只不过调用第三世界妇女的差异性以作为西方理论的原料。
展现在克里斯蒂瓦面前的物质的与历史的舞台只是一个自我确证的 机会。
这些女权主义批评家对西方的或资本主义的"他者"第三世界妇女的兴 趣无疑是自我中心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 她们不过是殖民主义的同谋, 一种新东方主义-话语。
因为根据赛义德,东方主义是为了帝国主义的目的而建构东方或把东 方东方化的一种霸权话语。
在把第三世界的妇女建构为铁板一块的无差别的"他者"方面,女权主 义无疑隶属于殖民知识-话语体系。
正如莫 汉蒂所说的"如果没有铁板一块的、创造了’第三世界’的话语,那么就 不可能有独特而富有特权的第一世界。
如果没有’第三世界的妇女’,西方妇女的特殊自我表征将是成问题的。
"因而, 在将本土女性"他者"的差异性特殊性加以本质化的女权主义研 究中,都存在帝国主义的影子。
在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看来,错误的根源在于霸权化的西方女权主义话 语所声称的再现代表特权在英文中,或有"再现"与"代表"的双重含义。
以自由与学术相标榜的西方女权主义者在自以为是、道貌岸然地为第 三世界本土妇女说话时,恰恰剥夺了后者自己的声音。
斯皮瓦克在《贱民能够说话吗?》2 这篇重要文章中,深入探讨了作 为研究主体的调查者在此即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家与作为 "贱民"的研究对象 在此即第三世界妇女之间的复杂关系。
她问"我们如何才能触及人民的意识?贱民能通过什么样的声音-意识 说话?"斯皮瓦克把我们置于再现代表与可再现性可代表性这个熟悉又难 办的领地。
历史学家与研究者如何才能避免不可避免的风险把自己当作贱民意 识的权威代表?知识分子是否应该放弃再现代表?何种知识分子有资格 再现代表何种贱民?是否存在不能被再现代表的、但又能够知道自己并言 说自己的贱民?谁是真正的或代表性的贱民尤其是在帝国主义者提供的 参照框架中?斯皮瓦克深刻地指出性别化的贱民所以消失是因为我们从 来不听她们言说自己。
她们不过是各种相互竞争的话语不断加以利用的工具,是书写其他欲 望与意义的文本。
1、参见斯皮瓦克《在另一个世界文化政治学论文集》,,,1987,137。
2 参见克里斯蒂瓦《贱民能够说话吗?》?收入《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 阐释》,&,,,1988,271-313。
斯皮瓦克的《三个妇女的文本与一种帝国主义批评》’,1985,,12,242-61 同样是论述第三世界妇女在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话语中的缺席。
此文展现了后殖民主义批评与女权主义批评之间冲突的核心。
文章指出在那些庆贺西方女性主体的出场的文献中,第三世界妇女是 明显缺席的。
斯皮瓦克说,西方女权主义的理想女性形象,是以西方自由主义的个 人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
对于妇女历史的重读表明,西方的女权主义历史运动就是依据这种个 人主义的女性来界定自己。
女权主义的学术研究从来不考虑女性个人主义的战场在什么地方,也 不关心与个别的自由个人主义的女性"成就"相联系的大量被牺牲与排除掉 的女性。
斯皮瓦克的文章就是要重新发现被欧美女权主义压抑与遗忘的历史。
女性个人主义者是在与中心与强势力量的关系中阐述自己的,本地的 妇女在这个关于妇女的规范的出现过?讨斜慌懦 姆治鲋校 饕宓氖贝 蛊ね呖税颜飧鑫鞣脚 锞持校 谕狻T诙杂凇都虬 返ㄖ饕逋瞥绫钢恋奈谋局糜谂分薜酃赋觯?9 世纪欧洲的文化与文学生产是无法摆脱帝国主义计划的历史与成就的。
因此只要女权主义者在这个时期寻找其灵感源泉,那么它就必然带有 帝国主义话语的特征。
但是,上述对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的批判也存在局限。
她们都把"真正的"第三世界妇女的认识论上的不透明性本质化或理想 化了。
在她们看来,第三世界的妇女总是处于西方分析范畴之外,她们是与 西方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意义与经验的载体;但在这样做的时候,这些批评者悖论式地重新赋予第三世界妇女她们开始时要加以破除的偶像性。
这个新近重获的形象现在被假设为反殖民抵抗的凯旋场。
这是一种倒转的种族中心主义,它本质上与赛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 的总体化思维没有根本区别。
2、阿尔及利亚妇女的面纱尽管在批评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的西方中 心主义与帝国主义倾向方面,后殖民主义批评显得振振有辞,但是,在与 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的斗争中,后殖民主义最终不能解决"女权主义的解 放"与"文化的解放"两个诉求之间的紧张。
正如佩特森· · 指出的,它不能解决争取妇女平等的斗争与反对西方文 化霸权之间的斗争之间哪个更加重要、更加优先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 题。
如果说当代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至少部分地"出身"于帝国主义, 那么, 后殖民主义则常常把反殖民斗争与第三世界的妇女解放对立起来,使得女 权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两种诉求二元对立化。
在他的《一种垂死的殖民主义》,,,& ;,1965 这本书中,法农把"带面纱的阿尔及利亚妇女"假设为殖民主义 与反殖民主义之间斗争的场所,相应地,对于阿尔及利亚父权制度的批判 被解读为瓦解阿尔及利亚民族革命同盟的帝国主义战略。
法农警示人们殖民主义者企图通过阿尔及利亚的妇女来解构阿尔及 利亚社会,"如果我们想要摧毁阿尔及利亚的社会以及它的反抗能力,那 么我们首先必须征服妇女,我们必须在遮掩她们的面纱后面、在男人们用 来隔离她们的房子里面发现她们。
"法农的修辞自觉地把妇女的面纱政治化,把殖民主义重新指认为 "揭 开阿尔及利亚的面纱"的工程’’;而民族主义者则把面纱当作本土民族性的 标志、当作对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政治抵抗的隐喻加以欣赏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