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片段教学实录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核舟记》。
师“核舟”是什么东西呀?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说得大致不错。
(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
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
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吗?(生摇头)师:他说“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
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生摇头)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
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
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师:还有谁来说说看?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作者雕刻了多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学生课前已折叠好纸船,每个人将纸船举起。
)师:你们都做好了纸船,下面把作者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的船上。
初中语文文言断句集体备课实录
初中语文文言断句集体备课实录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备课,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文言断句的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包括根据语法结构、语义关系、语气停顿等因素进行断句。
通过对经典文言文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断句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学生学情评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于断句技巧尚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断句方法。
四、教学方法选择1. 讲授法:教师讲授断句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断句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经典文言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实际操作断句技巧,加深理解。
3. 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断句。
2. 讲授新课:教师讲授断句的基本方法,辅以经典案例分析。
学生边听讲边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指定的文言文段落进行断句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断句方法和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建议。
5.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断句技巧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名篇,提高阅读水平。
六、课堂互动环节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篇1课前谈话:提示注意事项,请学生想对大家说说什么?而后唱《花歌》。
播放花的图片。
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
这篇课文带来了一个细心观察带来的发现。
轻声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把词语读准确。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词你们都认识吗?生:认识。
师:平常喜欢怎么读词?生:喜欢一个人带读。
师:行,就请你来带读,来,小老师。
生:带读——师:连词语你们都读得这么投入,表扬你们。
这些词语当中有一些字需要我们会写。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醒这个词的写法。
(多媒体出示)注意观察它的笔画和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想一想怎么写得又正确、又端正。
(播放苏的动画)好,我们先来写苏这个字。
看老师这里,草字头的横要写得稍长一些,横折勾的起笔在什么地方?说说看。
生:横中线。
师:观察得真仔细。
左边是一个左向点,右边还有一个点,注意别丢掉。
师:右边这个字有一笔也容易丢掉,是哪笔?师:对,西字里面加一横念you字旁,跟老师念一念。
师:伸出小手一起写一写,醒的左边是“酉字旁”,写酉字旁的时候注意,别写得太宽了,别丢掉一小横,最后一笔的横稍长。
师:孩子们,傍晚时分,烟草花在沉睡中慢慢醒来,就是苏醒。
轻声跟老师读读这个词,拿出写字纸来,大家都来写一写。
注意写字的姿势,认认真真地把这两个字写一写。
开始。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写的字,提示注意事项。
师:好,今天我们先练到这儿。
这些词放到课文中我们能不能读好呢?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我们请几个同学们来读一读,看看他们谁读得洪亮、流利,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生读。
师:三位同学都读得比较好。
第二位同学请起立,还需要注意一个词:结出种子。
你做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
师:同桌交流:这篇课文中的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师:交流好了吗?我们请同学来发言。
《伯牙鼓琴》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伯牙鼓琴》名师教学片段实录◆质疑解难,读懂道理。
师: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生1: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樵夫,他们怎么就能成为知音呢生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为何师:“学贵有疑”,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探究,为何他们能成为知音呢你能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吗生:锺子期的话,就让人感到这琴声非同一般,他说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琴声像巍峨的高山,又像奔流不息的江河,这只有锺子期能听得出来,不禁赞叹伯牙高超的技艺。
师:就是因为琴声如高山,如流水,就有了比喻乐曲高妙的词语——高山流水。
能够听得懂音律与节拍,我们称之为——生:知音。
师:没错,“知音”这个词不仅仅指懂得音律,也指心灵上的沟通,这样的沟通不分身份高低,所以才是真正的知音。
生:我懂得了为何他们能成为知音,因为音乐,音乐让心灵相通,音乐的魅力无穷大啊!师:当失去了这样的好朋友,你会有怎样的心情生1:伤心欲绝。
生2:从此再有没有人懂我,那种孤独与寂寞油然而生。
师:所以啊,文中说——生(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师:同学们,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不懂的问题,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学习方式,希望大家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样能让你逐步深入阅读。
那么,短短的文章,如何做到有序的描写呢生1:先写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记叙了他们的故事。
生2:接着写锺子期对伯牙的琴声给予评价。
侧面描写伯牙善鼓琴,技艺高超。
生3:最后写伯牙破琴绝弦,让人感受到失去知音的难过。
师:是的,由点及面,层层深入,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所以,这篇文章被称为经典之作,字字珠玑,不仅仅写了一个“知音”的故事,更是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让人百读不厌。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感受艺术之伟大吧!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教师要适当地点拨阅读的方法,要懂得文章写了什么,也要清楚是如何描写的,这也是教师注重的基本方法的指导,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题,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了解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学生能够感受到探险家们对科学的热爱和牺牲精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题分析,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探险家们的牺牲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伟大的悲剧》,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主题和探险家们的牺牲精神。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课后作业:2. 学生选择一位南极探险家,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与点评:2. 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南极探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课文中的奥秘。
3. 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情节出发,换位思考探险家们的心理感受,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语文教研员初中讲课实录(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由我国某地市语文教研员主讲,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剖析。
本次讲课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为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2. 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4.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研员首先向教师们介绍了本次讲课的主题和目的,强调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她指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阅读教学策略(1)激发阅读兴趣教研员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阅读材料;2)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培养阅读习惯教研员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确保学生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2)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略读等,提高阅读效率;3)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提升阅读能力教研员认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素养。
3. 案例分析教研员以一节具体的阅读课为例,分析了阅读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研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
参与教研活动的有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旨在通过课堂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二、课堂内容1. 课题:《荷塘月色》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三、课堂实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等;(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1)讨论内容: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总结。
(2)讨论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散文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抒情等。
(3)讨论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内容:景物描写。
张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2)讲解内容:抒情。
张老师讲解散文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抒情手法。
(3)讲解内容:主题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浪之歌执教人:刘艳萍第一环节:明确目标师:上课。
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
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
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
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
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自主阅读师:老师先示范一下。
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
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
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
老师巡视指导。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
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哪一个同学先来?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
一个“却”字是全句的转折,“相离相分”突出了作者哀的感情。
另外,“相亲相近”与“相离相分”二词作前后半句的末笔,既押韵,上口,又十分贴切。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17《昆明的雨》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一、诗词比赛,导入新课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生:好!师: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很火的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生看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同学们看过吗生:看过。
师:好,《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环节叫“飞花令",两个选手轮流说出含有某个主题字的诗句。
如果一方在规定时间内说不出来,则另一方获胜。
上课之前,我们也来做个“飞花令”游戏。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古诗词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也来比拼一下。
这几天我们兴化是“秋雨霏霏",今天的主题字是“雨”。
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好,两位同学古诗词基础确实很不错,都背诵了不少含有“雨"的诗句,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中华民族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跟“雨”有关的散文,齐读课题!生:《昆明的雨》。
师:作者是谁生:汪曾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再读一遍。
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好,老师想把这个句子末尾的句号改一下,改成问号。
(板书:我想念昆明的雨)汪曾祺先生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快速跳读课文,把关键词用笔圈出来。
生:有倒挂的开花的仙人掌。
生:有叫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生:有青头菌、牛肝菌。
生:有缅桂花。
…...师:这些都与“雨"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生:有关系。
因为有雨,仙人掌长得特别浓绿。
生:因为有雨,牛肝菌、青头菌这些菌子,味极鲜腴。
生:有了雨,昆明的杨梅又红又大,特别好吃。
生:因为有了雨,昆明的缅桂花开得很艳,“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生:雨天,作者和友人在酒店一直坐到午后,那情景让人特别难忘。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实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2年4月15日开展了以“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反思等方式,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教研组长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首先,针对新学期将要教授的课文《荷塘月色》,各位教师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共同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
2. 课堂观摩集体备课结束后,教研组安排了由青年教师王老师主讲的《荷塘月色》公开课。
王老师以“荷塘月色”为主题,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王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小组合作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教学反思公开课后,教研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首先,王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
随后,其他教师针对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三、活动总结1. 集体备课效果显著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了教学目标,找到了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们将根据集体备课的结果,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本次公开课展示了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师们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教师专业成长得到促进本次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四、活动建议1. 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教研组应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让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备课质量。
初中语文1《春》教学实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春》教学实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春》教学实录《春》教学实录一、导语1、直接入课,今天我们学习《春》。
2、作者作品。
这是朱自清写的一篇精美写景散文,文中景物描写生花妙笔动人心弦。
师:拿起笔批注四字词语:精美散文生花妙笔拨动心弦脍炙人口二、学习方式美读《春》训练活动。
训练段三、积累1字音字形略读起来,纠错再来读,用手指在桌子上写藏抖擞薄嘹亮蓑衣2、常用雅词(八个2字词语四个4字词语)读起来师:来继续鞋子润默默繁花嫩叶3、精妙用字,读句子注意划线的美词主要是张钻闹酝酿卖弄等教师范读,生自由度。
师:在课文中圈出这些美词,这些词都有着美妙的动感,渗透着作者的赞叹之情,每位同学都要考虑这些词用的好处,然后欣赏它,再读。
四、进行第二次训练概说训练,课文段落美说师:首先在第三段批注小草,由景到人角度丰富,绘景写人角度美。
第三段用“赞草"概括第七段用“写人”概括,四五六段是你的事了?分组开始精彩地概括,注意老师表达的形式,我要观察每一个人的动笔情况。
师:现在请说话。
第四段请你来,一二三我找三个人。
请你来。
生甲:赞花师:我用过了,你不能用生乙:绘画师:这个还可以吧!还有其他说法吗?生丙:赏花师:欣赏花的色彩。
请你概括第五段。
生甲:描风师:思路对了,但是描风不好。
请继续,风字前加个动词不好加。
生乙:春风师:不好。
语言形式不对,请你说生丙:感风师:不太好请继续生丁:唤风颂风师:这个说得过去,第六段生甲:观雨师:好听。
继续生丁:赏雨师:用过了不好生:绘雨师:用过了生:说雨师:不好听拿笔来记忆咏花赋风,这个事重点要记得积累赋字绘雨这种概括就难多了,一起来读一读。
五、继续精段手法赏析师:继续学习。
来吧,读吧。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生齐读师:这样读可不行,一点感情也没有,我们只是在读字,要读出情味。
师范读,再来一遍读的柔美抒情读吧!生读这一次读得好多了。
再来读,要读出重音来。
《往事依依》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
知识与能力: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听读、默读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情感体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到“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与我们分享吗?[生发言]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二、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
思考:文章记述了哪几件“依依往事”?小时侯:看图画:(1)小屋里的山水画(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听讲课:(1)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听教辛弃疾词《南乡子》听教田汉新诗《南归》2、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都与读书有关。
看画《水浒》:如临其境、津津有味——单纯而朴素的童真童趣读书《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朗读。
学生读、讲;教师点评。
***积累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四字短语用得恰到好处;***化用古人诗句,对称呼应,韵味十足。
2、齐读诗句春夏秋冬同学们也读了很多诗歌,其中有描写四季风光的吗?说说、背背[学生齐背]3、学生如说不出***化用古人诗句,就补充。
原文如下: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
希望课后能够背诵。
五、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发言。
六、想一想,于漪,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如果就在现场,你想她最想对在座的同学们说点什么呢?——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好,我就用这句话结束这节课,愿与同学们共勉: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吧!课后请同学们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实录教学实录:初中语文课堂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节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希望能为大家展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主题是《诗经中的古体诗》。
一、引入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这本古代诗集的一些基本知识,你们对《诗经》有些了解了吗?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诗经》中的一种古体诗,通过鉴赏和分析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由同学们来朗读一首《诗经》中的古体诗,我们一起欣赏。
学生1:朗读《上邪》学生2:朗读《静女》学生3:朗读《关雎》老师:非常好,感谢同学们的精彩朗读。
那么,你们对这些古体诗有什么感受呢?学生4:这些诗词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用词纯粹,表达深沉。
老师:不错,古体诗的确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的古体诗篇,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二、分析与学习1. 鉴赏《关雎》老师:同学们,请仔细阅读《关雎》这首古体诗,并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学生5:我觉得这首诗表达了相思之情,通过对双方的思念和期盼来表达。
学生6:而且诗中使用了反复出现的“彼”、“我”的手法,增加了表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老师:非常棒的分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尝试欣赏背诵这首诗,体会其中的美妙之处。
2. 分析《静女》老师:同学们,请仔细阅读《静女》这首古体诗,并思考以下问题:诗中的“静女”代表了什么意象?通过何种描写手法展现了静女的形象?学生7:我觉得“静女”代表了一种纯洁和安静的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现了她的美丽和沉静。
学生8: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力。
老师:非常好的发现和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的美妙之处,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创作实践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集体创作,以《诗经》中的一首古体诗为蓝本,共同完成一首古体诗。
请大家根据前面的学习和感悟,各自写下一句古体诗中的一句诗句,并依次连起来。
学生们各自动笔,展开一次创作实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老王》教学实录.doc
《老王》教学实录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老王》教学实录 (发散思维课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时,按照上课惯例,从三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不解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
每个同学至少要有一处发现,准备上课发言。
[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 79 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
现在我们就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开始提问发言。
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 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掌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
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 1 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营养不良,第二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生6:苦!师:头脑真是灵活,给两位同学各加 2 分。
生 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师:给这位同学先加 2 分。
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生8:因为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作者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考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 2 分。
生10:在老王去给作者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生 11:因为作者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生12:因事情隔了很久,所以作者不清了。
生13:因作者很惊,老王在个候能自她送蛋。
:同学分析的很不,想的也很全面,做了真的思考,各加 2 分。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六
敞开心扉诉说心语----《那一次,我很》升格指导课堂实录【训练目标】1、评析不同习作中的心理描写片段,体验心理描写的妙处。
2、能熟练地运用一两种方法准确、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学生课前5分钟背诵积累优秀片段“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己;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师: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语文课堂!在今天的作文课堂上,我们将对上一次所写的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很”进行讲评。
二、考点解读、出示目标师:在讲评之前,让我们了解一下《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基本要求。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该要求)生:《新课程标准》规定,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近年来河南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也将“感情真挚”列为作文基础等级中的最高一级。
“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
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
师;由此可见感情真挚对一篇文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而我们这节课的训练目标是这样制定的——(出示训练目标,学生齐读)三、真题再现、审题指导(教师出示作文题目及要求)那一次,我很 (快乐、内疚、感动)从括号里的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写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007年河南省中考半命题作文)师:同学们,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写好半命题作文,审题至关重要。
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这篇作文在审题时能捕捉到哪些写作信息。
生1:我认为审题时应注意根据提示正确填好题目,本题只能从“快乐、内疚、感动”三者中选填一项。
应从这三者中选填一个自己感受很深,容易写好的题目。
生2:我认为这个题目中的“那一次”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即所写的事件必须是一件而不是多件。
生3:我认为这个题目中的“我”只能是“我自己”,不是“你”也不是“他”应将笔墨集中在“我”身上,而不能大篇幅地写其他人。
初三语文《百合花》的教学实录
初三语文《百合花》的教学实录初三语文《百合花》的教学实录篇1一、教学目标:1、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2、学会专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过程1、展现教学目标2、介绍及写作背景茹志鹃,女,1925年参与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闻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头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足和感动的一篇作品,欣赏这篇小说具有清爽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斗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时机,但战斗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非常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学生阅读作品,梳理文脉师: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生:“我”、小通讯员、新媳妇生: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被子师:好.下面谁能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生:(短暂争论)“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净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寻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净的感情,赞美了一般人的名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喜爱。
师:概括得很好。
这是文章的主旨。
下面我们来看,文中消失了三个主要人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线索人物。
师:对,“我”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
“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生:“生起气来”----“发生了了兴趣”----“从心底爱上了这个个傻乎乎的同乡”----怀着崇敬的的心情怀想他师:“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呢?生:害羞、淳朴、英勇、喜爱生活、善解人意师:那“我”眼中的新媳妇呢?生:大方师:就此一条吗?(学生不解)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有——三次相遇,找出其次次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争论新媳妇为何开头不愿借而后来肯借了,从中再看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片段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片段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片段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你知道初中语文片段教学实录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片段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师:这一天在小庆龄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小庆龄很想去伯伯家,可她突然想起要教小珍学叠花篮,不管爸爸妈妈怎样劝说,她为了守信还是决定留下来。
(师板书:去——留)
师:“去”和“留”是互相矛盾的,你认为她在两者之间选择留下来,是一件容易的事吗?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快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小庆龄想去伯伯家的心理?
(随机出示: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
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
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师:小庆龄只是一般的想去吗?好好读读这几句话,你会有更深的发现!
学生相继找到这些词句:“特别高兴、早就盼着、尖尖的,红红
的,漂亮极啦、送她一只”(电脑点击变红)
师:尖尖的,红红的,真够漂亮的,这样的鸽子你也想——
生(齐):要一只
师:漂亮极啦!这样的鸽子如果送你一只,那就——
生(齐):太美啦!
师:很想去,十分想去,非常想去,请注意这些红色词语,读出小庆龄当时的心情。
齐读。
师:一边是伯伯家漂亮的鸽子,一边是即将来学叠花篮的好朋友。
面对着内心深深的盼望,面对着父母的劝说,小庆龄该怎样通过这一次人品的考验呢?自由读以下课文,注意对话部分,选择你自己最喜欢
的角色多练练。
在学生了解人物说话时的心情之后,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分角色朗读,并分小组进行表演。
(学生十分投入,表演绘声绘色)
……
师: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生:我也会像她一样,留下来等小伙伴。
因为,我出去的话,小伙伴见不到我会难过的。
师:你真会为他人着想。
生:我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
师:真不错,看来你也和小庆龄一样,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生:我原来可能不会留下来,因为我太想到伯伯家去了,再说小珍来了,没有见到人,可以回家啊。
不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这样做不好,我应该留下来等,这样才是守信任的人。
(这个孩子其实说出了大部分孩子的真实心态)
师:老师首先要表扬你,你没有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你通过学习已经懂得了我们都应该做一个诚信的人。
这节课,你收获很大。
(得到表扬的孩子,十分开心,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
师:孩子们,小庆龄尽管十分想到那位伯伯家去,十分想见见那些可爱的鸽子,可是为了不失信于人,她还是留了下来,成为一个守信的人。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守信”或者“失信”的事呢?
生:有一次,我答应同学晚饭后一起到通程广场玩滑板,可是后来妈妈要带我去步行街玩,我就没去了,害得他在那里等了好久。
对不起!
师:刚才你们能主动说出自己曾经失信的事,特别是还能大胆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对方道歉,说明这节课对你的启示很大,相信你们将来都能成为像宋庆龄这样讲诚信的人。
那你们是不是遇到过守信的事呢?
生生:有一天,爸爸妈妈有事外出了,要我在家等一个客人,后来有几个小朋友还叫我出去玩,我都拒绝了。
因为我答应大人在家等,
不能失信。
师:对,你做得真好!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才是个讲诚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