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A卷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A卷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 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 D.雌牛比例大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2019年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精练B卷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精练B卷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精练B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适宜环境中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不变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

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5.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符合事实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B.种群丙在A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C.如将三个种群所含能量值用金字塔表示,则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D.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减少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训练金卷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B卷(含解析)

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训练金卷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B卷(含解析)

第九单元(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D.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2.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4.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公顷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1=N0λt,其中λ为1. 5C.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x 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D.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5.某课题小组对当地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I)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第0~6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第7~10年间种群数量先升高后保持不变B.图乙中c点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1年和图乙的b点时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D.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乙的c~d段的数量变化6.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2022届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2022届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29一、选择题1.(2020·安顺期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C.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D.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解析: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一般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B正确;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腐生的动物蚯蚓也是分解者,C正确;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故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D正确。

答案:A2.(2020·桂林质检)下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a、b 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总量先锐减后急升最后趋于稳定;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A正确。

答案:A3.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总能量”“摄入量”“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粪便量”“能量传递效率”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到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即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减去粪便量,为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高营养级与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解析: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B 错误;输入量即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C正确;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跟踪练31人与环境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跟踪练31人与环境

课时跟踪练31一、选择题1.(2022·浙江卷)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解析: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旧电池、过期药物等,此类垃圾若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还会污染环境,A项错误;厨余垃圾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经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B项正确;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沼气,此过程可再生能源,C项正确;分解者可以将禽畜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作为花卉肥料,而释放的CO2可向非生物环境归还碳元素,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D项正确。

答案:A2.(2022·广东茂名二模)藏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濒危物种。

近年来藏羚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濒危程度连降两级,在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由“濒危”降至“近危”。

下图是西藏藏羚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为影响可能是藏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B.藏羚种群数量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规律C.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不能直观反映种群的现状D.提高出生率是增加藏羚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解析:滥捕乱猎导致西藏的藏羚群数量减少,人为影响可能是藏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据图可知,藏羚种群数量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规律,B项正确;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能直观反映种群生活的现状,C项错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提高出生率是增加藏羚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

答案:C3.(2022·山东泰安模拟)披碱草是禾本科植物,具有抗寒、耐旱、耐碱、抗风沙等特性,通常是高寒草地的优势种,披碱草营养枝条较多,饲用价值中等偏上,分蘖期时,各种家畜均喜采食,抽穗期至始花期收割调制的青干草,家畜亦喜食。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六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跟踪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六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跟踪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练35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变得湿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C.家庭污水不属于水体中的污染物D.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能有效防治酸雨解析: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因副热带高压增强,可能降水减少,干旱加重,A项错误;家庭污水属于水体中的污染物,C项错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能有效防治温室效应,D项错误。

答案:B2.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应控制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B.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会增大人类的宜居区域D.酸雨是指由碳和硫的氧化物引起pH低于7的降水解析: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B项错误。

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会减小人类的宜居区域,C项错误。

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降水,D项错误。

答案:A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解析:臭氧层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A项正确;人类活动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灭绝,B 项错误;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故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项正确;自工业革命后,主要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D项正确。

答案:B4.(2019·吉林延边质检)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设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红树林的直接价值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C.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D.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解析:设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红树林的间接价值,A项错误。

【解析版】高三生物一轮单元卷: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A卷

【解析版】高三生物一轮单元卷: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A卷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A)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D、雌牛比例大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阶段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阶段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阶段滚动检测(八)(第九单元)(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诞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诞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诞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诞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诞生率最高【解析】选B。

年诞生率为20÷100=20%,A错误;由于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所以当雌雄比例为1∶1时,诞生率最高,B正确;当动物的性成熟推迟时,诞生率会变低,C错误;对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诞生率最高,稳定型次之,衰退型最低,D错误。

2.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B.对土壤中活动实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样土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D.调查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解析】选D。

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两个独立活动,取样点不要求相同,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纳取样器取样法,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A错误;大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实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B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进行逐个计数,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只需计数小动物的种类数,不必对生物个体逐个计数,C错误;调查结果均是弃耕后的蒲公英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而没有对弃耕前进行调查,因此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D正确。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9单元 第9课时 生态环境的保护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9单元 第9课时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9课时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要求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源于必修3 P118“资料分析”:(1)我国人口近百年来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①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②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填“完全”或“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原因: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主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主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

例如实行计划生育。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延伸应用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人口数量最终急剧下降的原因有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大量死亡。

3.水体富营养化分析(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如图所示:(2)引发的后果:产生“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生在海洋中)。

考向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1.下列叙述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答案B解析外来物种的入侵可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是因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环境容纳量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项正确;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会降下来,C项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D项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通用版)Word版含解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通用版)Word版含解析

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三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四大家鱼在水域中的分布状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D.人口的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空间特征;四大家鱼在水域中的不同层次的分布状况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未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预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

2.(2015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二联)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罗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罗氏沼虾所同化的能量C.绿藻、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过程属于能量流动的输入过程D.绿藻和蓝藻之间、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之间均存在着竞争关系解析:露斯塔野鲮鱼由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不适于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一般选用标志重捕法;罗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没有被自身消化、吸收,所以不属于罗氏沼虾所同化的能量;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绿藻和蓝藻之间竞争阳光和无机养料,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有相同的食物。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 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越、缺少天敌而呈“J”型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评估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不容易区分株数等,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也趋于平衡,不会一直呈“J”型;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C )A.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解析:A中描述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B中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中描述的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中描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B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模拟标志重捕法实际操作时,因为“50粒白种子”表示初捕的个体数,因此应将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这样保证代表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不变。

2022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过关 单元质检卷九 生物与环境

2022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过关 单元质检卷九 生物与环境

单元质检卷九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山东泰安模拟)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10 d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C.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答案D解析如果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项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48×43÷6=344(只),画眉大约有=37×32÷8=148(只),B项正确;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C项正确;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项错误。

2.(2021山东潍坊三模)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2020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2.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l 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A. 550 kJB. 500 kJC. 400 kJD. 100 kJ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

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科研人员在1974年~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4.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5.某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生产者。

在某一时间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B.若c>0.2b,则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易受到影响C.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关系为:a>b>c>d 且a>b+c+dD.因为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乙的个体数量一定比甲少6.草甘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

付兑市石事阳光实验学校单元评估检测(九)生物与环境(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18卷Ⅲ)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B 解析:A对:昆虫以植物或微小动物为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错:黑光灯传递的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C、D对: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此外还可运用此方法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2.(2018二模)“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

”虾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生物肥料,农药、化肥达到零投入,再采用添加富硒营养液的培育方式,种出了绿色环保的“虾稻”。

下列关于“虾稻共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性C.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D 解析:根据题意“虾稻共作”是在农药、化肥达到零投入,获得绿色环保的“虾稻”产品,这种生态农业种养是利用根据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既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加快物质循环,同时又减少环境污染。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后,一呈“J”型增长C.对家鼠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B 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一个物种引入的后,可能不适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越、缺少天敌而呈“J”型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

2025届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5届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探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蚜虫、跳蝻的密度都不适合采纳样方法进行调查B.经过一次捕获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记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运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培育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旁边2.图1和图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料种群数量将来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的①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④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有下图所示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不考虑该野生动物的迁入和迁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B.A点诞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诞生率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或没有受到破坏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实行就地爱护4.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立体种植(养殖)、桑基鱼塘都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纳标记重捕法和目测估计法C.依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大量引进优良作物,可增加农业生态园的物种丰富度,提高其反抗力稳定性5.探讨人员对某草原上啮齿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连续8年的定点监测探讨,结果如下表所示(禁牧区:禁牧8年以上。

轮牧区:草地实行围栏轮牧。

过牧区:常年过度放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002—2009年啮齿动物群落中各物种的捕获量比例(%)A.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C.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没有影响D.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短耳仓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逝6.某生态系统是由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微生物等及其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综合测评生物与环境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综合测评生物与环境课件

阶段综合测评九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

2.本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

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16届河北保定模拟)如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解析:由图可知,鹿的种群数量K值在不停地变动,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A选项错误;c 点时鹿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加,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B选项正确;a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点之后鹿的种群数量上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C选项正确;cd段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使鹿的种群数量下降,D选项正确。

答案:A2.(2016届河北衡中高三模拟)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两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解析:拟谷盗种群在第50天前增长率最大,50天以后增长率降低,A选项错误;拟谷盗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等因素制约,B选项正确;由图可知,两种仓库害虫的关系为竞争,竞争强度为弱—强—弱,C、D选项错误。

答案:B3.(2016届山东潍坊高三模拟)在温室内施用农家肥,同时培养蘑菇,既能为蔬菜提供无机盐又能提升室内温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也是分解者B.流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由人来供给C.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逐级递减的D.群落中物种数目少但有分层现象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及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测试卷(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测试卷(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0分,共48分)1.草原上狮子与羚羊可根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躲避猎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传导方向是双向的B.狮子在猎捕过程中,细胞中的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但ATP含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C.羚羊在奔跑过程中,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加快,与胰岛素的作用有关D.上述事例说明物理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④⑤3.下面的图l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当丙迁入这个生态系统后,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Y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4.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 (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5.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单元评估检测(九) 生物 与环境(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者害、防治或者不防治的依据B.第一次用大网眼鱼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鱼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析: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则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某小组进行“探索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图其中试管Ⅱ、Ⅳ内培养液体积相等, Ⅰ 、Ⅲ内培养液体积相等),均获得了“S ”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知识点1.种群2.群落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环境保护5.综合考查题号1,2,3,18,19,284,5,14,15,217,8,9,10,13,20,2216,17,24,256,11,12,23,26,27,29,30,31A.4 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 K 值B.4 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C.试管Ⅲ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开始下降解析:本题考查 “探索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在该实验中,4 个试管均获得了“S ”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Ⅲ和试管Ⅱ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 K 值也不同; 试管Ⅳ内起始酵母菌数比试管Ⅱ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Ⅳ内的种 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这也说明4 个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 时达到 K 值。

3. 自然种群的增长普通呈“S ”型。

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 N,环境容纳量为K,S ~S 是“S ”型曲线上的 5 个点。

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4 种群数量(K-N)K3 100 5 180 120 250 0.900.750.500.250.10150 S SSS S 5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 S 5 之前D. (K-N)/K 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解析:S 时,(K-N)/K=0.5,求得N=K/2,即该种群的 K 值为 200;若该种群为蝗虫种3群,则防治蝗虫应在 S 之前;(K-N)/K 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

A.该种群的 K 值为 180B.S 不是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1 5( B )3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捕食和竞争不利于群落内生物种类的稳定B.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种群普通也越多C.没有人为干扰,弃耕农田总能演替成为森林D.土壤中的小动物分布无垂直结构解析:群落中捕食和竞争关系均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由于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普通也越多;弃耕农田能否演替成为森林还需要看环境条件;土壤中的小动物分布有垂直结构。

5.某地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群落演替情况为:农田弃耕→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杂草阶段仓鼠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不会造成误差B.大蓟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均存在,但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D.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约为:第二次捕获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偏小,造成估算种群密度偏大。

6.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中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J”型增长种群的数学模型中“λ ”大于 1,并且是一常量C.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D.海洋生态系统中,杂食性鱼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鱼类解析: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需要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调查结果会偏高。

7.如图表示某一辈子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E 、E 代表两种能量形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1 2A. Ⅰ和Ⅳ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成份B.生态系统中同一层营养级生物组成生物群落C.E 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1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Ⅰ、Ⅱ、Ⅲ、Ⅳ之间循环利用解析:图中Ⅰ代表生产者,Ⅳ代表消费者,而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份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同一时间内会萃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叫做群落,即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组成生物群落; Ⅰ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所以 E 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而在Ⅰ、Ⅱ、Ⅲ、Ⅳ之间(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之间)不能循环利用。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C.太阳能惟独通过生产者才干输入流动渠道D.生态系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解析:通过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变。

9.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其根部的微生物可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净化水体。

浮萍的根分泌的有关物质可使藻类的叶绿素分解,从而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避免水华现象的发生。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A.浮萍能避免水华的发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浮萍能净化有机污水,所以浮萍既是生产者又属于分解者C.浮萍对藻类的影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D.采用样方法调查浮萍的种群密度时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解析:浮萍可通过根部的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净化水体,但不能说明浮萍是分解者。

10.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

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日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日)。

这个实验说明( A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解析: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日和黑夜加以颠倒,可以确定是通过改变光照来实验,光对于蟑螂属于物理信息,说明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1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生态系统能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估算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此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有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有的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少, 甚至灭绝。

12.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藻类植物在海水中的分布如表。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B )A.浅水层中的所有绿藻构成一个种群B.海藻的分层分布有利于降低种间竞争C.影响海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D.藻类及其他海洋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解析:绿藻中不惟独一个物种,不符合种群的定义;藻类的分层分布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各种藻类对水体中无机盐等营养成份的利用及对光能的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间竞争的强度;影响不同水层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光质),即不同波长(颜色)的光穿透水体的能力不同;该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海水、阳光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a、b、c、d 表示能量值,①、②、③表示营养级,甲是分解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甲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占有三个营养级B.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c×100%C.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b+c+dD.图中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多少的关系为 a>b>c海水深度主要海藻门中褐藻门浅绿藻门深红藻门解析:甲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不占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c/b×100%;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故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多少的关系为 a>b>c。

14.利用鸭的杂食特性,鸭稻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治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

科研人员就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份动物数量比例进行了研究,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圆田螺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分析数据可知,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C.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D.实验结束后若住手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次生演替解析:圆田螺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较弱,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1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如过量砍伐树木可能会使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的结构变得更简单;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但前一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在此阶段将会下降;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原来有差别。

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B.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入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C.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雾霾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解析:大量开垦森林、草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态环境;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不能盲目引入其天敌,引入不当会造成新的生态灾难;雾霾不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一孩政策调整为二孩政策,提高了人口出生率,使幼年个体增多,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调整年龄组成,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17.由于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为了采取有效的行动保护受到严重威胁的生物多样性,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D )A.对自然遗迹、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实施就地保护B.对珍稀濒危物种实施移地保护C.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国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D.强化法规法律制度建设,依法禁止任何形式的开辟和利用解析:强化法规法律制度建设,禁止不合理的开辟和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